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修养是指.doc

2017-09-07 18页 doc 59KB 23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1618

暂无简介

举报
修养是指.doc修养是指人们在某一方面自觉进行的陶冶活动及其所达到的一定水平。教师职业修养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希望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经常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伟大的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说过:“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我们的教学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的。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他就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但就我国教育界的现状,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教育教学中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来看,要求教师要真正做到“人师”、“经师...
修养是指.doc
修养是指人们在某一方面自觉进行的陶冶活动及其所达到的一定水平。教师职业修养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希望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经常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伟大的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说过:“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我们的教学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的。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他就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但就我国教育界的现状,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教育教学中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来看,要求教师要真正做到“人师”、“经师”,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职业修养已经显得刻不容缓。 一个优秀的高层次的小学语文教师除了应该具备一般教师必有的基本素质外,还应该具有其独特的职业修养。从正确处理教师与教育事业、与学生、与同事、与自身的关系上,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师德修养可归结为三个 “心”,即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事业心,热爱学生的高度责任心,为人师表不断进取的上进心。 一、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事业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师要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意味着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已经不只是个人的意愿、个人的行为,而是全社会对教师的共同要求;同时也意味着这已经是教师群体的共同意志。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群体的职业向心力,也是一个光荣的小学语文教师的师德的核心。 当人民教师光荣,当小 学老师更光荣,当一个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来培育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的小学语文老师更加光荣。当人民教师艰苦,在目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甚至可以说清贫、清苦、清寒,当一个小学教师可能比别人更加艰苦、清苦,但是却很神圣。 “人有腰缠万贯,我有桃李三千”,这是小学语文教师特有的人生追求与人生享受。每个作出重要贡献的小学语文教师都有着对小学教育事业和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爱心。他们就是凭着这颗爱心去克服种种困难,去战胜种种偏见的。著名教育家吴天石先生在他的《教育书简》中曾引用过一位苏老师的小诗:“人家说我是支蜡烛,这是赞许不是侮辱。如果真能为别人的心灵照亮,我宁愿熬尽心血,滴尽汗珠;人家说我是只渡船,这是嘉奖不是侮辱。如果真能把人们渡上坦途,我宁愿碾平波涛,终身摆渡。”从这位苏老师写的一手好诗看,想必应该是个语文老师。他对老师工作的重要意义有清醒而又足够的认识,他认识到没有平凡就没有伟大。他以教为志,以教为荣,以教为乐,以教报国,在教育这块活土上耕耘、播种、收获,周而复始,从一而终,发扬了崇高的职业奉献精神。 二、热爱学生的高度责任心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是师德修养的根本内容。在教育过程中,老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学生应该尊敬教师,但从教师的职责来说,其本质要求是热爱学生,教好学生。 我们语文界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在《论师、为师、尊师》中说过: “我如果当小学教师,决不将到学校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得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 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油腔滑调地喊一声,而是出于忠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真心要他们作朋友的亲切表示。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欢快,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有了欢快,我将永远保持它,有了忧虑我当设法消除它。对朋友的忠诚本该如此;不然,我就够不上作他们的朋友,我只好辞职。”叶圣陶先生早在二三十年代当过小学语文教师,编过小学语文教材,他真诚地称呼小学生为“小朋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他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全体学生,关心爱护所有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决没有一丝一毫的偏爱情绪和不公正对待学生的倾向。他以学生的欢快为欢快,以学生的忧虑为忧虑。他全身心地炽热地爱着学生,这种高尚的师风、师德,真正堪称“师之范”~ 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首先必须教好学生,这是一个教师立身、行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其事业有成的立命之本。严格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话要清清楚楚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在一丝不苟的教学实践中教书育人,忠心耿耿,尽心尽力。 三、为人师表不断进取的上进心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是一项平凡而艰巨的劳动,字词句段章,听说读写悟,语修逻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打的是一场 “消耗战”:数十年如一日,传道、授业、解惑,用自己的心血浇灌学生的心田。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默默无闻,不图名利。“丝尽” 方止,“泪干”才灭,很难显身扬名。但决不能由此而丧失上进心。古人说“学不可以已”、“学无止境”;我们今天同样可以说“教不可以已”、“教无止境”。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应有强烈的上进心,业务上精益求精,方法上不断更新,锦上添花,学点理论,搞点试验,写点文章,攀登教学的一座座高峰。 无数事实说明,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才能教好学生。譬如你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群众观点、劳动观点、集体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你首先必须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一个革命者。道理很简单,因为教师做的是教育人、培养人、造就人的工作。我国古代,对于启蒙老师的选择,十分重视。《大载记?保傅》中说,对于赤子,要“选天下端士,孝悌闲博有道术者,以辅翼之。”今天要培养千万万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劳动者和接班人,就必须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处处为人师表,成为“端士”,一言一行,都成为学生的表率。如若达到了“修养如秋月”的境界,那飞扬的粉笔末儿何尝不是肥沃桃李的礼花,那“孩子王”的戏称又何尝不是一种美丽与骄傲~ 还语文“独当其任的任” ——重温叶圣陶等前辈的语文教育思想兼谈语文课程改革 马启标 [摘要]语文设科,百年历程,曲折坎坷;在今天政治环境宽松、教改氛围浓烈的新时期,语文课程改革为何仍是举步维艰,重温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等前辈的语文教育思想,反思百年语文和语文课程改革,从语文学科内部究其原因,根本的问题是语文使命异化泛化,语文个性失落。我们应大张旗鼓地弘扬中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高举叶圣陶等前辈语文教育思想旗帜,还语文“独当其任的任”。 [关键词]语文教育 百年反思 课程改革 语文设科,百年历程,曲折坎坷。中小学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课,作为当今基础教育中与数学、政治、化学、历史、英语、物理科目等相比较而存在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学任务与其它科目教学任务的基本区别在哪里,语文“独当其任的任”是什么,在今天政治环境宽松、教改氛围浓烈的新时期,为何语文课程改革仍是举步维艰,重温叶圣陶、吕叔湘、张志 公“三老”等前辈的语文教育思想,反思百年语文,根本原 因,是语文使命异化泛化,语文个性失落。 叶圣陶先生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中明确地说:“第一,国文是语文学科,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尤其应当注重。第二,国文的涵义与文学不同,它比文学宽广得多,所以教学国文并不等于教学文学”。又说“国文是各种学科中的一个学科,各种学科又像轮辐凑合于一个教育的轴心”,“所以国文教学,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的肩上,实在是不必的”。强调“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2]。虽在分工上“这两项的知识和习惯,他种学科不负授与和训练的责任”[3],但语文习得和学得的机会却是处处存在的;这是语文教学的独特优势。学校语文教学本应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优势,借助各方力量来实现语文设科的独特使命。但百年的劳作,语文倒是常常牺牲自己帮助各方。我们的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总不愿突出自己课程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特有的、区别于其他课程的东西。看看朱自清宋文翰叶圣陶先生在旧中国关于《国文》的专责的论述[4],想想1950年《语文》课本《编辑大意》关于“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的表述[5],读读张志公先生1979年的《说“语 文”》:“在普通教育阶段,这门功课应当教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6]。我们似乎并不缺乏对语文独当其任的任的认识。可悲的,是“知”而难立,“知”而难“行”。面对积弊,连刘国正先生这样的“高人”,九十年代初也在《文汇报》上大声疾呼“良医在语文教学界之外”;二十世纪末“文学界不请自入”[7],乘中小学课改东风,教材推介者推波助澜,《语文》课 程改革,闹得轰轰烈烈。 改革开放20多年,语文教改百花齐放,语文教师“特级”辈出。中国语文的教育理念,其根其本应该产自中国语文教育实践。今天、明天的语文教育现代化绝不是西化、洋化,“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8]至少目前已经是美丽的历史错误。中国语文课程改革必须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但无论怎么改革,语文独立设科的独特使命只能越来越明确,语文的独特个性只能越来越突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普及普通话,社会全面进步发展,交通通讯交流空前繁荣,广播电话电视网络日益普及,语文教学开始强调听、说、读、写并重。1992年的小学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关于教学目的、任务、要求的提法也相对明确简洁;也确有不少真知灼见、经典精华。如“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且强调以语文能力(听 说读写)为核心的初中语文教学的任务和“字要规规矩矩的写,话要清清楚楚的说,课文要仔仔细细的读,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作文要认认真真的完成”的教学要求,确实好记好懂好操作。吕叔湘先生在《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一文中说:“归结一句话,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9]。这些本是中国语文的特色,可惜,目前语文课程改革缺没有给以真正的关注。北师大中文系教授有文说,《课程标准》富于新意,但有明显西化倾向,只注意了语文的现代化而忽视了语文的民族化,基本没有反映汉语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10]。来自语文课改第一线的教师也在感叹,“将大量的非语文元素引进语文课堂,语文课成了大杂烩”;更有人在抱怨,“这个伟大的语文课程标准已令语文教师不知所措了” [11]~ 语文是做人的基础和工具。人文基础性和交际工具性完美融合在语文学科之中,构成语文的独特个性。这独特个性决定着语文教育本身就是综合教育。正如张志公先生在1979年一次学术报告中所说:“教小孩说一句话,不仅仅就是教一句话而已。我们告诉一个两岁多的幼儿,这是叔叔、阿姨,这是桌子、椅子,如此等等,不仅教给他这些词,同时教给他认识周围的人,周围的物。我们告诉一个三岁的幼儿,下 雨了,地上湿了,不能出去玩了;或者告诉他,今天出太阳,天气很好,可以出去玩了;或者,今天很热,该脱掉一件衣服了。在教他这些话的过程中,也就是在教他最基本的知识,教他认识世界,培养他的思考能力。我们给小孩儿一张画,他很喜欢看,可是看完后一团就扔了。我们说,不要扔,看完了好好放在那儿,明天再看;扔了,下回就不能看了。教给他这几句话,同时在进行不要损坏东西、不要恶作剧的思想教育。家里来客人串门,让孩子叫阿姨;客人要走了,让孩子跟阿姨说再见。教给他这几句话,同时教他做人的最起码的礼貌”[同7]。这些词和话的接受和学习,领会和运用,是语文教育,也是人文——思想——思考——认识世界——礼貌的教育。这里难道有必要区分、有必要强调:哪是工具, 哪是人文吗, 文-道之争,内容-形式之争,工具-人文之争,语言-文学之争,其实都与语文的主体失落或个性失落有关。过多的争议多为醉翁之作。且大师们早有中肯的意见在,只在是否有人听,有人办。手头两本书都选入有张志公先生1962年10月《漫谈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程度》一文,仔细对照,却有不少差异。1980年5月母校教研室编印本中,不少针砭时弊的话,被1994年5月的人教版本删改。连第二部分的标题《简化头绪,集中目标》也改为《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同 7]。这部分原有两段,但两段开头的第一句话——“我有这样的感觉:这些年来,在语文教学方面,我们是否有点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和“我觉得这些说法把问题搞得太复杂了”——都被删去,缩为一段。结尾总结的话:总之一句话,——“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结果是教育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闹到毕业,还是不通。所以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程度,应当简化头绪,集中目标,少走过场,多务实际。在中学里教语文,就是带着学生好好读书,作文,勤学多练;目标就是要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使他们的语文基本上能通,够用。我的看法是这样,提出来向同志们请教,看看这样办可以不可以”[同7]——几乎全被删改。说了,印了,又改了,语文的事,怪。1962年4月12日林砺儒先生在《文汇报》发文《语文教师是经师,也是人师》就谈到“内容与形式”在语文学科中的统一的问题。1963年《人民教育》第1期就有《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的文章。1963年10月张志公先生《说工具》[同 7]的讲话,专门讲的就是“文道统一”的问题。 在充分展现自我充分张扬个性的时代,2001年课程标准中语文的个性,语文独立设科独当其任的任,却仍谦虚地隐约在现代公民教育目标的共性之后,有人几读新课标,发现约5万字的文本,“语文能力”一词和“听说读写能力”一词, 只各出现一次(2003年《中学语文教与学》第7期14页)。如前所引的明确简洁,好记好懂好操作的真知灼见、经典精华,不见了。听、说、读、写,简洁明了,平民百姓稚童少子,易懂易记易掌握,深入民心,历久常新,为何成了过时概念,听说读写,语文能力都不愿提,难怪有人写《为语文教学招“魂”》《为语文真正独立成科而奋斗》(见《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2期8页;第1期8页)。看来,门前雪还是自扫好。与时俱进看语文,听说读写是独任;针对时弊划重点,重中之重说与写(见《说好普通话写好中国字》 2002年《皖西学院学报》第1期)。 1998年甘其勋先生在《不宜空谈务求落实》一文中说:“应该承认,近20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进步,青少年的语文水平有提高。但对照《义务大纲》的基本要求,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大纲要求学生‘说普通话’,‘不写错别字’,‘书写规范、工整’;但在课堂、在校园、在书报、在屏幕,我们常常听到大中学生浓重的方音,常常看到莫名奇妙的错别字,常常为辨认潦草的字迹大伤脑筋„„提高跨世纪人才的语文素质,必须从语文教学中这些最基本的事情做起”[12]。甘先生也是一位“高人”,一生都在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他的话甚见长者的风度和宽容,很客观很大度也很有见地,针砭时弊。类似的话,甘先生说过多次。指出:“这 些违背大纲要求的现象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同12]。反复强调语文教学首先必须落实大纲最基本的要求,如“说普通话”,“不写错别字”,“书写规范、工整”,“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形成良好习惯。并呼吁语文教师率先垂范。而这些“最基本的事情”,就是语文独立设科首先必须承担的独特使命,首先必须完成的语文独当其任的任。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的小学语文教育,就更应该《突出语文本体主攻语文基础》(2002年《广西教育学院学报》第3期9页),尽可能“简化头绪,集中目标”。这几年,培养培训小学语文教师,教导小学生学习语文,我们常常强调一句话:“小学语文三件事,无非就是说写背”——说好普通话,写好中国字,背诵积累丰富的经典语言材料。这就是我们理解的今天明天小学语文独当其任的任。这“任”也绝不是智育所能包容的,它本身就是综合性的、整体性的。德育、美育、体育,陶冶、熏染、体验、感悟„„全在其中。从幼儿园学前班小学,从娃娃学习的最佳期开始,花大力气培养儿童说好普通话、写好中国字和喜读善背的良好习惯,认认真真的学,扎扎实实的练,九年十年一体规划,到小学毕业就说上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写上一手规范秀美的中国字,背熟几十篇精美短文,记熟上百首经典诗词,启蒙阶段的语文教育便功德无量。初中的语文学习也就有了扎实的基础。这样,或许,到初中,语文就可以结束其独立设科的“小语文”[13]的独特使命。 语文设科,百年坎坷;与时俱进,还其独任,说说是容易的。但语文的事,教学的事,难的不在“说”,不在“知”,难的是“行”。几十年的政治束缚,几十年的长官意志,几十年的思维定势,泯灭了语文的个性,更泯灭了不少老语文教师新语文教师的个性。语文个性的张扬,首先取决于语文教师个性的张扬。成功的个案,如于、钱、魏、宁、姚等[14],已有十百千万。语文教师伙伴们,为5千年中国语文,大张旗鼓地弘扬中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高举叶圣陶、账志公、吕叔湘“三老”等前辈语文教育思想旗帜,与时俱进地还语 文“独当其任的任”。 参考文献: 1、4、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0,42;46 2、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 出版社,1980.56,57 9、全国中语会,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C], 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14;123,124。 5、北京等七省市教育学院,中学语文教学论参考资料[C],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38 6、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1994年第1版。 7、8、10、11、13、《中学语文教学》[J],北京,2001年(7)11;2003年,(1);4(8);4刘锡庆,“语文”怎么改,;王富仁,“大语文”与“小语文”;(9)7;4。 12、、甘其勋,甘其勋语文教育新论[M],郑州,大象出版 社2000,9,6-7;55 14、指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宁鸿彬、姚竹青等一批具 有浓郁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师。 (广东梅州教育学院中文系) 人的学习方法有不少,如:考察、观摩、实验、试验、演练(包括书面上)------但,阅读是最古老、最基本的。说阅读是最古老的学习方法,是因为笔、纸被发明后,印刷术被发明后,阅读就成为可能,就成为传承文明、传播文明最便捷、最大众的方法;说阅读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是因为全世界凡有文字的民族,人际交流最普遍、流行的方法之一,就是阅读。 从人体生理结构看,科学家早就指出,人对体外信息的接受,百分之八十以上是通过眼睛。眼睛“接受”信息的方法,当然包括阅读。 阅读这种学习方法,与“语文”的关系,比其他学科远为密切。 有人说语文是“语言文学”的缩称,有人说是“语言文字”的缩称,好多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1961年第8期《人民教育》刊出署名洛寒的文章《反对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1963年第1期《人民教育》又刊出署名洛寒的文章《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这两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一个:语文基本训练,非在语文课内完成不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把语文可教好,首先要认识语文基本训练的重要性;其次要让学生多读多写,其他省劲的办法是没有的。这里的关键词是“语文基本训练”。那么“语文基本训练”指什么呢,1962年,上海语文教育界针对人们忽略“双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语文基本技能训练),由 时任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长吕型伟,以笔名殷伟署名在《上海教育》发表了《切切实实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把“双基”的内容概括为“字、词、句、篇,语(语法)、修(修辞)、逻(逻辑)、文(文学)”。语文教育界把这称为语文教学的“八字宪法”。“语文基本训练”指的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语文”当然也包涵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这么庞杂的内容。 要把语文教好,要把“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这些内容教学生掌握好、运用好,语文教师肩头担子的沉重,可想而知。“教”语文,尤其是“教”其中语言、文字部分,非常不容易;“学”好更难上加难。因此,语文教学,绝不是仅以“理解教学”方式:教师只靠语言讲解,学生也只靠语言理解,即可完成。语文教学更多的是一种“感觉教学”——是“涵泳”,是“浸润”,需要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去感觉,去领悟;需要学生更多、更自觉的参与。 “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的常见方法之一,就是阅读。可以说,没有学生的自觉参与,学生不加大课外阅读量,不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去感觉,去领悟,那么,“纸上得来终觉浅”,“学 好语文”只能是一句空话。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说“阅读”这种学习方法,与“语文”的关系,比其他学科远为密切的根本原因。 我不想自说自话。我喜欢征引别人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1959年,中央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以语文为重点学科,要求各级教育部们抓紧语文教学的领导工作,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此,上海《文汇报》于6月5日发起“关于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讨论”。1962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林砺儒在4月12日的《文汇报》上发表《语文教师是经师,也是人师》。林砺儒这篇文章,既是对“关于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讨论”关注和深入思考的结果,也是一篇理论性的总结。林砺儒在文章中,谈了对大家讨论的一些热点问题——比如阅读与表达(写作、说话)——的看法后,指出:搞好语文教学,“归根结蒂首先是提高教师的学识修养”。他说:“中、小学生正在做阅读、写作——运用祖国语文——的基本功夫,因而要通过‘知行合一’的方法来‘练好基本功’”。林砺儒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本,提出了“积理说”:“一个人胸中若没有积理,就不能写作,也不能阅读。教阅读是指点学生在阅读中积理——接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如何表达的方法。教写作是指点学生把自己心里所存在的好好地整理一番,而用恰当的语句表达出来。经过写作之后,他们心里所存在的东西将更加明晰有条理,所以写作、说话也是一番积理的功夫。当然,教师本人应该是一个积理的老手,倘若自己肚里空空如也, 便无法教人。教阅读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加意指点他们学习所欠缺的东西。教写作时,也要考虑学生平时的阅读能力,而力求在教学中把他们从现有的水平上提高一步。” 不管“语文”的内容多么庞杂,总结起来,阅读与写作,总是语文教学的两大目的、两大任务。 林砺儒这番话,已说了四十二年了,但没有过时,今天仍有其指导意义,应该成为我们重视研究、开发阅读课的方针。 阅读课上,须讲求阅读量。没有一定的阅读量,阅读课的效果,很难显示出来。但我们从来不希望出现只读不思的学生。如果出现只读不思的学生,那是阅读课最大的失败。《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杨伯峻译为:“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受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是很恰当的。安纳托尔?法朗士在谈到生理学家马让迪的活动时说了下面的话:“马让迪进行了许多次试验而没有获得任何效果。他害怕作出假设,认为这是错误认识的原因------他每天解剖一条狗和几只家兔,但是没有任何预定的意图,因此,他在这些动物身上什么也没有找到。”阅读要取得成效,也要读者有“思考”,甚至有“理论思维”——“预定的意图”。现代原子物理学的奠基者卢瑟福对思考极为推崇。一天深夜,他偶尔发现一位学生还在埋头实验,便好奇的问:“上午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在做实验。”“下午呢,”“做实验。” 卢瑟福不禁皱起了眉头,继续追问:“那晚上呢,”“也在做实验。” 卢瑟福大为光火,厉声斥责:“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什么时候用于思考,” 卢瑟福是对的,是在传播真经啊~智慧是创造的源泉,思考是智慧的起点。但,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宁可让岁月淹没在“勤奋”、“忙碌”中,却极不情愿拿出点时间来思考,以至于思维总在低水平的层次上徘徊,最终一无 所获。我们一定要在阅读课上,既要求阅读量,又要求学生养成“思而读,读而思”的好习惯,养成正确的思维方法。这是教师对学生最要紧的指点。学生上好阅读课,应该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促进作用。 我校的阅读课,已开办了好几年,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在新的一年中,我建议,是否可编写一本校用阅读课读本,这本书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指点”如何检索图书、如何使用工具书、如何写作读书笔记等等;一部分是名著片断、古文选读、时文选读。我之所以提这个建议,是我十分希望参与这本书的编写,我甚至有冲动,希望在这本书的第二部分中写一个专题:司马迁《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唐]欧阳修的抒情散文——[明]归有光的抒情散文——当代作家汪曾祺的小说,侧重在对作品的欣赏。我想,这个专题写好,对初中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会是很好的指点。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试析《语文教师是经师,也是人师》 闻言博 《语文教师是经师,也是人师》一文是林砺儒先生的大作。它发表于1962年的《文汇报》,而至今读来却仍觉铿锵有力,回味无穷~其实,还要感谢首师大的王倩老师为我指点迷津——在研究生主要课程班学习时,我才有机会饱览这《语文教学论》中的上乘之作,真是相见恨晚~我敢说,林先生这篇大作,无论在当初还是今天,都是品位极高的旷世佳作。即令粗览,尤可使人叹为观止~我坚信,不管社会怎样进步,“经师”和“人师”都是必不可少的。 《语文教师是经师,也是人师》一文篇幅不长,全文不过250,但它说理透彻,文词洗练。文章在开头段就指出:语文学习要“知行合一”。这是多么精妙的论述啊~我以为所谓“知” 就是知识,当然也就是“经”;所谓“行”就是技能、作为,这无疑也就是“人”。试想,人没有知识何谈技能,教师知识鄙陋怎么为人师,人师尚不可为,焉能做“经师”,诚吾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 接下来,林先生用了两个自然段立言“积理”。从文章上,我们看不出斧砍锛凿之功,读来却是水到渠成~教师要教学生“因文明道”,要教学生“自己立言”同时还要“体会别人立言”。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要满足这基本要求,无疑需要“厚积”与“学高”。 众所周知,“教好功课”教师是责无旁贷的。其实这是讲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毋庸置疑,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是以传授和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然而,这并非不要直接经验。因为直接经验得自于实践,它对学生理解和掌握间接经验大有裨益。当学生的直接经验欠缺时,就需要老师用丰富的直接经验——渊博的基础知识给予正确的指导。 因此,作者谆谆告诫我们:“教师本人应该是一个积理的老手,倘若自己肚里空空如也,便无法教人”。诚然,在当今时代,知识的发展有两大显著特点,其一是数量上的“暴增”。知识铺天盖地,待你汲取。有资料显示,现在世界上每年发表的有重大科研价值的科技论文达600万篇,一个科学家即使夜以继日地阅读,也只能阅读其所涉及专业的5%。其二是老化周期日益缩短。有统计表明,19~20世纪这100年间,其周期为30年;1900~19 50年,其周期为15年;1950年以后,缩短到10年;1980年以后为4年。历史无情地告诫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人。任何人都不要炫耀自己的过去,而必须潜心面向未来~应该明白,当年的“厚积”在今天也许分文不值。 积理厚,而知识丰,此所谓“厚积而薄发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知行合一”,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教学目的才能千变万化。因此,林先生不惜笔墨,用了整整三个自然段来分析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一他讲到了“教学目的”要因人而异。其一,“异”的基础是学生,因水平不同、生活经历不同自然要有所区别;其次,教材不同、年级不同,教学要有所变化。林先生说:文体不同而“各有其宝”,“宝之不同而各异其重点”。细细想来,真实说着容易作着难。没有“积理”怎么变化,没有“积理”怎知变化~ 第二和第三他分别讲了“备课的不同”与“的不同”。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弱点,促进其熟读深思”以做到真正的有的放矢。应该说,只有“厚积”与“学高”者方可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文章最后讲到了写作,正是顺理成章。准确地说,这部分是写“行”。有了“知”方可做“经师”;有了“知”方可有“行”;教学生以“行”即是做“人师”。试想,“经师”尚且难为,而况“人师”乎,在写作教学中作者讲到了“指导”与“批、改”。指导的过程就是教学生以“行”的过程。这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 识和阅历,同时教师还要具备巧妙的“行”的手段。当然,这比“厚积”要难得多。“批”就是指出学生的缺点或不足,倘不具备娴熟的、巧妙的“行”的手段,无能为也~ 颜之推在他的《颜氏家训》中说:“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指导学生去自“改”自纠。当然,这不仅需要教师有“积理”的“知”以及巧妙的“行”的手段,还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时时以爱国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去渲染气氛,熏陶学生。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旧文重读——大家谈语文教育》 主编:赵志伟 定价:25 书号:978-7-5617-5530-3 初版:2007.9 《旧文重读——大家谈语文教育》是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赵志伟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重读”离我们这个时代久远了的“旧文”,其意义在于越过纷纷然纠缠不清的教育概念和教育理念,重温穿越了时空的理想和观点,往往会使当下的你豁然开朗。因为就问题的时代性来说,有些智慧是历史上通用的。所谓“大家”,是指全书选编了朱自清、夏丏尊、胡适、吕叔湘、周作人、张中行关于语文(国文)教育的谈论——他们是怎么回忆他们的国文学习以及怎样看待语文教育的。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时候取决于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而后者取决于问题解决者智慧修养的程度。全书23万字,凡42篇。如夏丏尊《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近一信念》、周作人《我学国文的经验》、朱自清《古文学的欣赏》等,对今天的语文教育改革和语文教学细节来说都很有启发作用。如叶圣陶《中学国文教师》、林砺儒《语文教师是经师,也是人师》、启功《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谈及语文教师,对今天的师道也很有对照作用。 《名家谈语文学习》 主编:王丽 定价:29 书号:978-7-5617-5601-0 初 版:2007.9 《大家谈语文教育》姊妹篇《名家谈语文学习》,是由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丽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本书邀请各行各业、各个学科知名的学者,如程千帆、周汝昌、庞朴和孙玉石等60余位名家,撰写自己“语文学习的经历和”,对语文课、语文老师的回忆,谈他们当年学些什么、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等等。程千帆《有恒斋求学记》、冯其庸《我的读书》、谢云《茅檐旧雨,回梦春风》、林冠夫《学园往事》、谢冕《无尽的感激》、孙玉石《一缕温馨与痛楚的回忆》、王彬彬《荒唐年代的语文课》等等,轻松活泼的笔调在凝 重的历史里面,溢出一种蓦然回首的清香回忆。阅读本书,教师 可以学为名师;学生可以学为名家;教育改革者可以扩大教育管 理和变革的视野,体悟语文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真谛和意义。
/
本文档为【修养是指.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