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论王阳明美育思想与当代大学生人格建构.doc

论王阳明美育思想与当代大学生人格建构.doc

2018-03-19 5页 doc 17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511210

暂无简介

举报
论王阳明美育思想与当代大学生人格建构.doc论王阳明美育思想与当代大学生人格建构.doc 论王阳明美育思想与当代大学生人格建构 王阳明心学中宝贵的美育思想对于当前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具有一定积极的作用。体现在王阳明重“格物”、“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精神,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阳明美育;大学生;人格建构 一、引言 当前,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越来越紧迫,探求新形式、新方法、新途径来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是摆在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的课题。德育工作者开展工作,首先要解决“继承传统”和“与时...
论王阳明美育思想与当代大学生人格建构.doc
论王阳明美育思想与当代大学生人格建构.doc 论王阳明美育思想与当代大学生人格建构 王阳明心学中宝贵的美育思想对于当前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具有一定积极的作用。体现在王阳明重“格物”、“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精神,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阳明美育;大学生;人格建构 一、引言 当前,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越来越紧迫,探求新形式、新方法、新途径来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是摆在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的课。德育工作者开展工作,首先要解决“继承传统”和“与时俱进”的关系,再次要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大学生存在的思想实际,对症下药,方能取得成效。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发扬者,宋明理学的代人物之一的王阳明,他的心学中具有丰富的美育思想,他的美育思想对于当前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王阳明重“格物”、“致良知”,都是重要的美育途径,人非生而知之者,人总是在生活中不断地学习,不断提高,他的重知行合一,对后来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早期就受到王阳明的影响。 本文从阳明美育的来源及其实践途径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以求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建构的相关研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阳明美育思想溯源 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美学家之一,探源溯流,作为儒家思想的阳明心学,受到了先秦孟子心性之学的深刻影响,同时,他对朱熹理学的批判和佛老思想的扬弃,也成为王阳明美育思想的重要来源。 在王阳明之前,儒家思想从先秦的儒家思想开始,历经两汉的经学,魏晋的玄学。隋唐的佛学和宋明理学等阶段。从思想体系来看,王阳明美育思想吸收了儒家思想中的美育思想,特别是孟子对其的影响,更为直接。 孟子直接继承孔子的美育思想,他的美育思想的核心是其心性之学,他在美学方面强调的是人格美育,填补了孔子人格理论的缺失,孟子明确地把人格精神、道德上的善良与审美愉悦联系起来,比如他论到“乐”时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孟子?离娄上》) 李泽厚认为,孟子的“乐”就是“乐”仁义(事亲从兄),而且达到手舞足蹈的地步,这就明显与审美愉悦联在一起。实际上,孟子的“乐”与人的内在的精神上联系在一起的,比如,他认为人性本善,也讲得是道德情感是个体的内在的要求。既然是内在的要求,孟子认为通向“善”之途,自觉的努力是非常重要的,不经过努力是很难体现出个体人格美的,例如,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滕文公上》 “待文王而兴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孟子?尽心上》) “凡天下未平治天下也,如欲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 这是一种浩然开阔,敢于承担的精神,个体以天下为己任,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精神,是我们民族伟大传统。个体的善,在孟子看来十分重要,他又提出了“养气说”,即“善养吾浩然之气也。”可以说,孟子的心性之学以“尽心”、“知性”、“知天”填补了孔子的美学理论 的缺失。 孟子的“心性说”到了王阳明那里。具体可以概括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三者蕴涵了深刻的美育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于当前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和人性的完善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阳明美育思想的内涵 阳明心学创立是对朱熹理学的批判继承,早年他对朱子深信不疑,并按照朱子的“即物穷理”的理论“格”竹子,结果“沉思其理不得,遂遇疾”。后来失败,便确立了“心即理”的立场。“心即理”是其美育思想的本体论基础,在这基础上,又有了实践其美育思想的方法和途径(“致良知”),阳明的实践美育思想,对后人影响深远。 1(人格境界。“传统美育与人格精神有着天然的联系。”儒家的美育思想的焦点一直投注在对人格塑造的问题上。 “成圣成贤”是儒家学者的所追求的最高的人生理想。王阳明少年时即以成为圣人作为人生的第一等事事见《年谱》成化十八条)。弘治二年(1489)年,携夫人诸氏归余姚,船过江西广信时,他特地拜访名儒娄谅,相互谈及宋儒格物之学,后者告之以“圣人必可学而至”什么是圣人,这是阳明心学必须要明晰的问题。“圣”本为聪明之士,成圣是儒家的最高目标。儒家思想认为“仁且智”具备才是圣人。在阳明心学里,王阳明将圣人的标准单一规定为“内圣”,即德性,他认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欲。则我之欲为圣人,亦惟在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耳。”可见“纯乎天理而无人欲”是阳明心学圣人观的终极标准和根据,然而何谓天理,在宋明理学那里,认为在自然、社会、人生以至人类历史上,凡是代表正义的、光明的,都是天理,反过来都是人欲。 “心即理”是说这些规身就存在于人的心中,这明显地继承了孟子的“心性论”。孟子没有把“心”确立为主宰地位,而阳明心学的“心”是被确立为人的主宰地位的“本心”基础。同时“心即理”又是对陆氏心学“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人心之灵,此理至明,人皆有是心,心皆是具是理。”的直接继承和发展。阳明心学的人格之境就是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即“天地境界”。这种境界是审美的,是人的最高理想。这也正是阳明心学中有光芒的部分。 2(主体性价值的体现在阳明心学看来,一切价值都是离不开主体存在,他反对朱熹抛开主体去谈价值的做法。“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忠之心即无忠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外于吾心耶,”(《传习录上》)“理”在朱熹那里是一切事物存在的依据,也就是理是宇宙和万物的法则。因此,朱熹在“理”的自然规律和价值两种意义之间不断摇摆。“理”对于王阳明来说,不具有自然意义,它表示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意义。如:忠君、孝顺等。他认为在心之外都不能作为理的源泉,因为自然规律不可能产生价值观念与伦理道德。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都凸显了阳明心学的价值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在价值评价中体现。《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云:“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而为二矣。夫求理于事事物物者,如求孝之理于其亲之谓。求孝之理在于亲,则孝之理其果在于吾之心耶,抑果在于亲之身耶,假而果在于亲之身,则亲没之后,吾心遂无孝之理与,”上文中的“理”,一个是客观事实之理(朱子);另外一种即是阳明心学之“理”,即道德之“理”,道德体现价值的存在,因此,阳明心学之“理”,体现了伦理价值,也彰显主体性的需要。主体性或者说主动性,是阳明美育思想的可贵之处,失去了主体性,便无美育可言,因为美育本质上是人的教育,而主体性是完善人格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3(创新精神和关怀意识的养成在阳明美育思想中,更具备现实精神的部分,即是他 的创新意识和关怀的态度。没有批判创新,就不可能产生阳明心学,明朝初年,理学的独尊地位已经确立,到了明中叶,社会危机加剧,作为意识形态核心的朱子理学受到了批判,于是人们就希望找到一种新的理论弥补缺失,阳明就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这里体现了阳明的批判和创新的精神。 关怀意识即为同情意识或者怜悯意识。在某种意义上,阳明将孟子的恻隐之心放大到宇宙中间。他在《大学问》中提出:“大人只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自顾小之耳。是故见孺子而有憷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也。” 人类具有普遍的同情性,从人到物,谁也无法否认,这也是人类的天性,阳明美育思想中,利用了这一点,为他的万物一体之仁做出了十分有力的论证。 编辑野生太岁肉灵芝整理严禁转载
/
本文档为【论王阳明美育思想与当代大学生人格建构.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