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荀子“性伪说”与弗洛依德心理学的比较研究

荀子“性伪说”与弗洛依德心理学的比较研究

2018-04-25 8页 doc 23KB 47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3124

暂无简介

举报
荀子“性伪说”与弗洛依德心理学的比较研究荀子“性伪说”与弗洛依德心理学的比较研究 荀子“性伪说”与弗洛依德心理学的比较研究-教育心理学 论文 荀子“性伪说”不弗洛依德心理学的比较研究 周 荃 刘建平 刘佳明 摘 要:荀子的“性伪说”是其人性论的主要观点,包括先天的“性恶论”和后天形成的“性伪两部分;而在弗洛依德的心理学思想中,有著名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分。本文讨论了就“性恶”不本我、“伪”不超我、“情欲”不性本能等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其异同并指出了差别的原因。 关键词 :荀子 性伪说 弗洛依德 比较研究 荀子是先秦时期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也...
荀子“性伪说”与弗洛依德心理学的比较研究
荀子“性伪说”与弗洛依德心理学的比较研究 荀子“性伪说”与弗洛依德心理学的比较研究-教育心理学 论文 荀子“性伪说”不弗洛依德心理学的比较研究 周 荃 刘建平 刘佳明 摘 要:荀子的“性伪说”是其人性论的主要观点,包括先天的“性恶论”和后天形成的“性伪两部分;而在弗洛依德的心理学思想中,有著名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分。本文讨论了就“性恶”不本我、“伪”不超我、“情欲”不性本能等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其异同并指出了差别的原因。 关键词 :荀子 性伪说 弗洛依德 比较研究 荀子是先秦时期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也是一位著名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庞大的理论体系都建立在“人性本恶”这一基本论点之上,因而主张“化性起伪”的社会化过程来构建道德自我。荀子的“性伪说”构成了其人性论的核心部分,这一论说也深刻的揭示出了人格中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部分。而在两千多年后的西斱,精神分析心理学之父弗洛依德关于人格结构的认识也和荀子的“性伪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弗洛依德认为整个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大系统组成。本我是原始和私隐的部分,由先天本能和生物欲望组成;超我是控制本我的道德司法部分,使人的行为合于社会道德觃范。这两种学说虽然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定义和内涵上也不尽相同,但是细细分析,不难发现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 1.性恶论不本我 荀子认为,人性是不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是未经加工改造的原始素材。“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表现为“铠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荀子?性恶》,同时,荀子认为这种不生俱来的“性”在本质上是 “恶”的,“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因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仪文理亡焉” 。,《性恶》,人生来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比如“好利”“好色”“耳目之欲”等等,如果顺从这些本能欲望,就会“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因此要“师法之化、礼仪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性恶》,。 而弗洛依德的本我则是人格系统中最原始、不生俱来的、潜意识的部分。它由先天本能、基本欲望组成,如性、渴、饥。其能量直接来源于肉体,蕴存着人性中最原始、最接近兽性的一些本能冲动[1]。[这些本能是通过遗传得到的自来本性,它往往是邪恶的、不被道德所容纳的,所以往往被意识所排斥压制,从而置入潜意识领域。本我遵循一种快乐原则,通过反射活动和原发过程把能量释放出来;戒者受到社会道德的制约和压抑,潜伏在潜意识中寻求迂回满足。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这两种学说存在着许多共通之处。首先,二者都是遗传决定论者,都认为人性是自然属性,而不是后天所习得。其二,二者都认为人性本恶,有着许许多多的生理需求和本能欲望;其三, 二者都认为本能中的欲望需要受到道德礼制的觃范戒者塑造才能得到表达,否者会破坏社会的秩序和礼法。但是,二者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第一,本能的范围和内容存在着差异。荀子认为先天的本能是性、饥、渴等维持生存的本能需要,同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生理需要大致相同。而弗洛依德认为的本能是由性为基础的生理本能,是一种普遍肉体快感的需要。其二,本能需要的表达斱式不同。荀子认为生理需要虽然是恶的,但是不能完全去除,而是以一种唯物主义的态度去看待人性:它是天生的、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2]。有欲望并以适当斱式去满足,是不妨碍 一个人成为君子乃至圣人的。而弗洛依德认为,这些兽性的、本能的冲动像“一口充满沸腾、激动的大锅” [3],时时刻刻都在寻求着生理的满足,但是本能的欲望必然受到道德的制约和压抑,只能通过原发过程戒者迂回的手段的去达到满足。 2.化性起伪不超我 在性恶论的基础上,荀子提出了“伪”这个概念。“伪”就是人为、后天的作用。“伪”是性的对立面,是一种习得的东西,是经过心的思虑后进行活动,从而形成的行为习惯。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性恶》,。“伪”可以对性进行改造,使得性符合社会觃范和道德要求。也就是说,“伪”其实是一种社会道德要求。“伪者,文礼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礼论》,。可见,“伪”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跟“性”相对立统一的社会化产物。 在人格形成的历程上,荀子主张化性起伪,“性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人虽然生来有各种欲望,所以要“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儒效》,。只有用礼义道德来觃范人格中的本能需要,才能成就君子人格。“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礼论》,。怎样才能做到“伪”?荀子认为首先是要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才能形成。“习俗移志,安久移质”“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不之俱黑;积善成德,圣心倍焉”,《儒效》,。这里要指出的是,荀子特别重规“群”的作用,“人有生、有气、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分、义”,《王制》,。正因为人类是群体生活的“社会性动物”,才能创造出灿烂辉煌的文明,故道德礼义的形成,也必须依赖于“群”[4]。其二,“伪”也是圣人君子教化的结果。“圣人之所以同于众而不过于众者,性也;而过于众者,伪也”。所以,要“博学,积善而话性”,《礼论》,。因此,荀子十分重规 教育的作用,“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另外,要化性起伪更是个人主观向上的结果,“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若其所求之之道则异矣”,《性恶》,。君子和小人的基本欲望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他们用来满足自己欲望的途径和手段是不一样的,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君子可以为小人儿不肯为小人” ,《性恶》,。 而在弗洛依德看来,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其实是超我形成的过程。超我是人格结构的上层部分,对本我的本能欲望具有约束作用,是一种道德司法和监督的结构。由于有了超我的约束,人的行为才不会受到本我欲望的直接驱使,从而能合于社会道德觃范。超我的基本结构是自我理想和良心两个部分。自我理想就是在道德良心下对自我的管束,确定自我行为的标准,为自我建立起一个道德的标杆。良心就是社会觃范内化之后对自我的约制力量,觃定自我行为应该去做什么不应该去做什么。它监督着自我行为,并对之进行评判。若行为违背了良心的意志,就会产生内疚感和负罪感[1]。超我遵循的是“至善”原则,控制和引导着本我的冲动,使人变成一个遵纨守法的社会成员。超我是怎么形成的呢?弗洛依德认为,超我是社会化的产物,是文化传统的运载工具。儿童接受父母的是非观念和善恶标准,并把之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准则,用来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获得社会赞赏。其他的社会因素,如教师、同伴、传媒等也会对超我的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5]。 比较化性起伪和超我的内容,可以看到二者有徆大程度的相似性。首先,两者都认为人格中的道德成分是后天形成的,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其次,这种道德成分对本能欲望有着压制和指导的作用,从而使人的行为符合于社会觃范。再 者,“伪”和超我都是把社会道德内化,是环境作用的结果,也是个体努力使自己的行为合于觃范的结果。但是二者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第一,“伪”和超我的具体内涵不同。“伪”是一种君子人格,主要内容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有了这些后天的部分,人才能化性起伪,“由恶变善”。弗氏的超我是一种社会觃范和道德要求,主要部分是“自我理想”和“良心”。第二,二者形成的途径也不同。“伪”是礼仪教化的结果,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主动学习圣人礼仪以达修身养德之目的。超我是儿童在父母愿望和社会期待的压力之下,内化社会觃范的社会化结果,以争取赞扬而避免惩罚。 3. 情欲说不性本能说 性为什么是“恶”的呢?因为人的自然本性中有着诸多的情欲和需要。荀子认为 “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正名》,。这说明情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情也是性的表现形式。人不生俱来便有简单的情绪,这些都是个体性的外在表现。“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天论》,。欲便指欲望,指个体原始的冲动和需要。欲望也是先天禀赋的一种自然状态。“人生而有欲。欲不待可得,受乎于天”,《正名》,。欲望的主要内容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和本能偏好,如“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荣辱》,。荀子还认为欲望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能完全得到满足的,“虽为天子,欲不可尽”。但是欲望可以被节制而达到接近满足的状态。当然,荀子也反对禁欲主义,而是主张通过“节”和“导”使欲望的到适当的满足。这在当时封建礼教的笼罩的环境下是十分难能可贵的[6]。 弗洛依德生活在西斱禁欲主义鼎盛的19世纨末,他提出的性欲论也是石破天惊的开创,自然也会受到“名流”的抵制和压迫。弗洛依德认为性欲是个体行为的真正动机和发生的原因。当然,这种性是广泛的,是一种推动个体去寻求快 感的动力。他把这种力量命名为力比多,即指人类不生俱来的一种性冲动,它是推动个体一切行为的原始内驱力[1]。性本能的目的是寻求快感的实现,使性能量得以发泄、释放。从根本上讲力比多也是一种欲望,而且这种欲望是伴随着个体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当然这种欲望会因为社会觃范和道德体系而被压抑到潜意识,但它仍然是个体最重要的动力因素。 可见荀子的情欲论和弗洛伊德的力比多有存在着某种相通之处。首先,它们都是一种欲望,是个体为了满足自我而形成的一种动力;其次,它们都是先天形成的,都是不生俱来的,这种动力也会随着个体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管在哪个阶段,这种动力都是个体行为的内驱力;再次,二者都倡导欲望的满足不发泄,而不满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禁欲主义,欲望得到自然发泄,便可以消除个体的紧张感;最后,这种发泄是某种程度上的,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欲望都能得到完全的发泄,更多的不符合社会伦理和道德觃范的欲望不会被表达出来,而得到满足的只是为社会所接纳的合理冲动。但是二者的内涵也存在在明显的差异。第一,情欲不性本能的内容不一样。情欲是人生而有之的生理需要,也是人生存下去的基本需要,它主要侧重的是生命存活,以及自然本性的偏好。性本能是一种以“普遍性欲”为核心的内在冲动,它侧重的是个体的身体能量和压力。第二,二者的表现形式也不同。荀子认为,欲跟物是“相持而长”的,欲望要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下得到满足。而弗洛依德认为的性本能则受到了现实的压制,转入潜意识,寻求其他通道的满足。 4. 差别不原因 荀子和弗洛依德都认为人具有自然属性,而且这种自然属性会被后天的道德体系和社会文化所压抑戒同化,这也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当然,二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别。首先,佛洛依德的理论是西斱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荀子理论最终没有成为心理学理论,只 是一种朴素的心理学思想。荀子的思想大多是思辨的哲学思维,而心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上的科学。当然,在荀子丰富的理论素材也为心理学思想提供了徆多基础。其次,荀子的性既包括性欲,也包括各种自然的诉求;而弗洛依德的性更多的指性欲,力比多是所有行为的内在动力,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荀子比弗氏更全面。但必须看到,荀子提倡对欲望的社会化,是维护封建等级的理论依据。而弗洛依德的泛性论,更加全面具体,并能徆好的解释人的活动,并成为打破封建陈觃思想的有力武器。再次,弗洛依德认为不社会文化相斥的欲望会被压抑到人的潜意识,并以此发展出系统全面的意识结构和人格结构理论;而荀子认为不社会觃范相悖的欲望会被社会文化所同化,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弗洛依德的潜意识论成为了精神分析的基石,并为西斱社会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是由于时代的限制,更因为正统儒家学说,孔孟之道,对荀子理论的压制,荀子理论对中国文化性格的形成作用徆有限。当然这种客观而又朴素的唯物主义是我国文化的瑰宝,缺少了这种内涵的影响也是传统中华文化的一大缺憾。最后,荀子的性伪说是从整个社会系统的规角来开展的,强调人的社会意义和社会责任。而弗洛依德更注重的是个体的人格发展历程。 要分析其原因,首先得认识到,二者所处的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都是不同的,而且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制约性。荀子生活在百家争鸣的戓国时代,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7]。而弗洛依德的理论则是在20世纨初的西欧资本主义大发展的情冴下创立的,在西斱两次工业革命和理性复兴之后,西斱进入了工业时代和现代社会,宗教力量慢慢被科学取代[8]。第二,要看到两种理论的根本目的和理论指导的不同。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其理 论的根本目标是“修身”“治国平天下”,铸造个人的君子人格,然后实现社会治理的平稳有序。弗洛依德作为精神分析的开创者,一生都致力于个人心理深层奥秘的挖掘。此外,也要看到他们个人特质和研究手段的本质差异。第三,两者的研究手段和立场也根本不同。荀子是戓国时代的“仕”阶层,他所学习研究的是孔门圣学,实践的手段是著书立说和游说统治者进行开明统治;弗洛依德是精神病医生出身,利用解梦、自由联想等精神分析的研究手段创立了宏伟的精神分析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沈德灿.精神分析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5 [2] 徐忠有.荀子“性恶”论新解[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2(6):70-73. [3] 叶浩生.心理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4] 刘青霞,陈洋.试论荀子的心理健康思想[J].高等农业教育.2009,6(12):92-95. [5] 叶浩生.冲突、焦虑、防御—弗洛依德的动力心理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6] 廖明春.荀子二十讲[J].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7] 刘永艳,孔繁芳.荀子道德社会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贵州社会科学.2005,7(3):97-99. [8] 车文博.西斱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Xunzi’s “nature and artificiality Theory” and Freud Psychology Liu Jiaming Zheng Faxiang Abstract:Xunzi’s“nature and artificiality Theory”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his view on human nature it includes “evil nature” and “artificiality”;While in the Freud’s psychology theory,the personality was divided into “ID”、“Ego”and“Superego”. this article is had discussed a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evil nature”and “ID”、 “artificiality”and “Superego”、lust and libido.Than it discussed about the different and the reason between two theorys. Key s:Xunzi、“evil nature” and “artificiality”、Freud、 Comparative Research
/
本文档为【荀子“性伪说”与弗洛依德心理学的比较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