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50年代

2019-04-30 5页 doc 16KB 115阅读

用户头像

is_314871

暂无简介

举报
50年代50年代,百废待兴。 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朴素简单如当时一首民谣所说:“四个兜的中山装,小米高粱吃得香,几户人家一个庄,走亲访友靠步量。” 革命的激情,心中的理想,引领着50年代人们的生活,他们工作繁杂但没有怨言,生活清苦但没有牢骚,遇到困难也不气馁。虽然他们曾经砸掉家里的铁锅去大炼钢铁,虽然他们曾经误以为粮食亩产几十万斤,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无可厚非。 直到现在还有人怀念:50年代,多单纯啊! 50年代生活关键词:列宁装,布拉吉,粮票,户口本,公共食堂,排子房,给水站,当当车,卡通舞,离婚,洗澡,四联美发店,广播...
50年代
50年代,百废待兴。 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朴素简单如当时一首民谣所说:“四个兜的中山装,小米高粱吃得香,几户人家一个庄,走亲访友靠步量。” 革命的激情,心中的理想,引领着50年代人们的生活,他们工作繁杂但没有怨言,生活清苦但没有牢骚,遇到困难也不气馁。虽然他们曾经砸掉家里的铁锅去大炼钢铁,虽然他们曾经误以为粮食亩产几十万斤,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无可厚非。 直到现在还有人怀念:50年代,多单纯啊! 50年代生活关键词:列宁装,布拉吉,粮票,户口本,公共食堂,排子房,给水站,当当车,卡通舞,离婚,洗澡,四联美发店,广播体操,打麻雀,斗地主,公私合营,全民炼钢,工资定级。 中山装取代了西装和旗袍有谣唱道: 五十年代干部两袖清风,六十年代干部猛打猛冲; 七十年代干部唯命是从,八十年代干部百万富翁。—这是几年前的调子。前不久,民谣高手又编出一句“九十年代干部浑身轻松”,为这段“干部大写真”着下了最新一笔。因一首《陋室铭》名享天下的南阳诸葛,如今按捺不住清高气节了,又民谣,是指民间歌谣(随口唱出,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多与时政有关。它来自生活,是劳动人民心声的表白和宣泄。 民谣与烟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民谣反映了各地千差万别的吸烟习俗,有的民谣则真实地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烟民的消费水平,有的民谣通过烟草这一载体,抨击社会不良现象,读后令人耳目一新,颇受启迪。 姑娘叼着旱烟袋(流传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 这是云南“云南十八怪”中的一怪。这里的旱烟袋指的是装着嚼烟的旱烟袋。云南省的阿昌、景颇、德昂、僳僳、布艺、傣、哈尼、佤、拉祜等民族有嚼烟的习惯。每逢聚会、串门和聊天,男女皆互敬嚼烟,表示友好和尊敬。他们将少许烟丝掺入微量的熟石灰、橘子、槟榔、芦子(一种藤生植物)、撒荠(一种黑色胶状物质)放进嘴里,嚼的津津有味,像含着一颗香甜可口的果核,有一种甜甜的滋味,直到满口充满红色的混合液时,再连渣一起吐出。据说嚼烟有消炎止痛的功效,对牙齿和口腔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竹筒当做水烟袋(流传于云南省)。 这是云南“云南十八怪”中的又一怪。流传于云南各地的水烟袋,长约80厘米,直径约10厘米,用大竹筒或金属材料做成。筒内装清水,底部约25厘米处挖一小孔,斜插一小竹管,并以铜片镶口,是用来装烟丝的锅。燃吸时,需用下颚和半边腮帮将筒上口封住,用力吸气,使筒内产生负压,烟气经水中进入筒内,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后,才算吸食。 伸手要烟不羞耻,伸手要酒不羞耻,伸手要饭才羞耻(流传于四川省凉山州的彝族)。 彝族人不但好酒,而且嗜好吸烟。在彝族,男女老幼皆嗜好吸烟,素有“烟是子孙烟”的说法,因而,彝族五、六岁的孩子吸烟,被认为是“子孙不断”、“传宗接代”的标志。 住在老林旁边,吸的兰花烟,吃的洋芋果,烤的疙瘩火。 喝的罐罐茶,煮着鼎罐饭,吸的转转烟,快活似神仙。 这是两幅民俗图,展示了陕西省陕南山区群众的生活情趣。兰花烟又名茄叶烟,烟叶呈椭圆形,肥厚油重,与茄叶相似,花成兰色而得名。陕南山民冬天围着火喝茶抽烟被认作是一件很快活的事情。 省“前门”,县“红金”,区乡干部吸“人参”,小学教师不顶啥,手里拿的“人骑马”(指“勇士”牌香烟),庄稼汉,不挣薪,拿个锤锤砸烟筋(指旱烟袋。流传于50年代。摘自《临潼县志》)。 乡长拿的“黄金叶”,老百姓卷的“喇叭筒”(50年代流传于陕西延安各地)。 当官要当管官的官,吸烟要吸“上青天”(指上海、青岛、天津三地生产的香烟。50年代流传于陕西洛川县)。 干部吸的“白金龙”,群众吸的“喇叭筒”(50年代流传于湖南省古文县)。 50年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较为困难,市场货源奇缺,因而,不同人群的消费水平千差万别。“喇叭筒”是用废书报纸裁成8厘米左右长、4厘米左右宽的纸片,将旱烟丝或旱烟竿砸成碎末置于纸片上,卷成一头大、一头小的卷筒,口含小头吸食。 省“中华”,县“前门”,区乡干部抽“人参”,“双鱼”纸烟下农村,社员抽的零根根(60年代流传于陕西宜川县)。 省“中华”,县“前门”,杂牌纸烟下农村(6、70年代流传于陕西洛川县)。 省里人吸“中华”,县里人吸“猴娃”(指“金丝猴”香烟),区、社干部吸“雁塔”(指“大雁塔”香烟),大队干部吸“宝成”,社员吸的是“羊娃”(指“羊群”香烟。70年代流传于陕西临潼县)。 有钱抽高价烟,有权抽高档烟,一般干部分啥烟抽啥烟(6、70年代流传于陕西省延安)。 这几则流传于陕西的民谣真实客观地反映了6.70年代陕西人的生活景况。60年代起,国家网络恢复生产,安定人民生活,增加货币回笼,对卷烟等商品实行凭票限量供应和高价政策,因而,卷烟消费档次因经济状况等原因受到限制。这种状况持续了近20年。 地头抽阵烟,闲话拉半天。 干不干,旱烟抽了两袋半。 这两则流传于6.70年代的民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农村吃“大锅饭”的真实写照。那时,农民缺乏劳动的积极性,便借抽烟的时间“磨洋工”。 一支香烟四两油,一顿便饭一头牛;屁股底下一座楼(90年代流传于陕西各地)。 这则民谣反映了某些领导干部追求高消费、贪图享受的腐败现象。 高级干部“三五”(指“555”牌香烟),专业户吸的是“牡丹”,司机吸的是“巴山”,基层干部“金丝猴”,滤嘴香烟到乡间(80年代流传于陕西临潼县)。 是官不是官,抽的“红塔山”,是人不是人,抽的“哈德门”(80年代末、90年代初流传于陕西洛川县)。 呢子衣服身上穿,手里拿着红“延安”(80年代流传于陕西延安农村)。 一“云”(指“云烟”香烟),二“贵”(指“贵烟”牌香烟),三“中华”,“牡丹”、“前门”一般化(80年代流传于陕西延安各地)。 抽的“哈德门”,活的不如人;抽的“红塔山”,混的太一般(流传于80年代)。 “大金鹿”(自行车品牌),中山装,兜里装着“两毛三”(指“丰收”牌香烟。流行于改革开放之初)。 日子不好,抽的“满山跑”(指“羊群”牌香烟);日子不行,抽的是“宝成”;日子也不瞎(方言读“哈”),抽的“大雁塔”;日子不用愁,抽的“金丝猴”;日子比人强,抽的是“猴王”;日子过的嫽(陕西方言,意为“好”),招待用“好猫”(90年代流传于陕西城乡)。 “羊群”被杀了,“宝成”被挖了,“大雁塔”推倒了,“金丝猴”当家了,“猴王”带花了,“好猫”红咋了(90年代流传于陕西各地)。 这几则脍炙人口的民谣,以朴素生动的语言,反映了人民群众生活的巨大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卷烟销费档次也不断提高。可以说,这些民谣是改革开放成果的一个缩影。
/
本文档为【50年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