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论职业教育的内涵与本质属性

2017-11-18 14页 doc 31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9658

暂无简介

举报
论职业教育的内涵与本质属性论职业教育的内涵与本质属性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王川 摘要:职业教育活动虽然古已有之,但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是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其内涵必然要反映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除了具有其他教育活动具有的一般的、共同的属性之外,还应该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代表社会生产方式发展要求的、培养具有非专门性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劳动者的职业教育目标,与尚未达到这一目标要求的有限职业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就是职业教育活动的特殊矛盾。同时,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不同社会生产方式形态下还具有不同的表...
论职业教育的内涵与本质属性
论职业教育的内涵与本质属性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王川 摘要:职业教育活动虽然古已有之,但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是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其内涵必然要反映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除了具有其他教育活动具有的一般的、共同的属性之外,还应该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代表社会生产方式发展要求的、培养具有非专门性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劳动者的职业教育目标,与尚未达到这一目标要求的有限职业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就是职业教育活动的特殊矛盾。同时,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不同社会生产方式形态下还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内涵;本质属性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5)06-0004-06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与增强?,教育理论界对职业教育的研究也愈来愈深入。但是,相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来讲,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滞后,笔者挂一漏万地检索了近十年的理论文章,发现就事论事的应景文章多,深入理论探讨的少;注释政策、文件的八股文章多,发表自己独立见解、有一家之言的少;生吞活剥外国经验“借鉴”来开药方的文章多,实地调研、解剖麻雀、具有中国特色的少。在此,笔者不揣简陋,抛砖引玉,对职业教育的内涵、本质属性等基本问作一探讨,以期引起同行专家的讨论。 一、职业教育的内涵 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可以说是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活动。在此之前,职业教育的萌芽是以师徒制为特征的职业技巧传授模式,在尚未出现专门职业学校前,几乎都是学徒教育模式。此后,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以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其称谓有“职业技术教育”、“技术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等。 先回顾一下我国职业教育的历史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的兴起当属近代洋务派的努力。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奏请在福建马尾开办的马尾造船厂附设的福建船政学堂,是我国近代第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光绪28年(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其中规定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职业技术教育,当时称之为实业教育。光绪29年(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人重新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把实业教育分为三级三类,三级为:初级实业学堂(学制4年;中等实业学堂,;学制5年,分为本科和预科,本科相当于现在的大专班,预科相当于现在的职业高中班;高等实业学堂,学制3-4年。三类为:正式实业学堂;补习实业学堂;实业师范。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1912年9月至1913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陆续颁布了各种学校规程,综合成一个完整的学校系统,即《壬子癸丑学制》。这个学制把实业学堂改为实业学校(分甲乙两种,甲种与中学平行,乙种与高小平行,以教授农工商必需的知识技能为目的,均三年毕业。 1922年11月,以范源濂为总长的教育部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令》(壬戌学制)。在这个学制中,职业学校的名称取代了过去的实业学校。“职业学校”第一次名符其实地出现在我国教育史上。1928年、1933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先后颁布了《职业学校法》等法律条文。 新中国初期,按照《共同纲领》中“有、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的规定,共产党接管、整顿和改造了旧有的职业学校,合理地调整了学校布局和专业设置,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奠定了基础。 1951年10月,政务院作出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将职业学校改称为中等专业学校。1958年3月,当时的中宜部部长陆定一重新提出了“职业教育”这一概念,要求动员群众的力量办各种职业中学。直至199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后,才将“职业教育”这一称谓化。 其实,职业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时代不同,所指不同,在历史长河中发生过许多重大变化(具有时代性的特征。另外,国家不同,教育制度不同,职业教育所指也不同。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仅文化传统、地方习俗、教育制度、经济社会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就足以产生一个在许多方面都是这个国家特有的职业教育形态。 就我国而论,根据教育内容、层次和年龄三重,将教育划分为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四大类,使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别教育出现交叉或重叠,原因在于职业教育的内涵不清。 首先来看看职业教育(Voeational education)与技术教育(tethnical education)的异同:二者传授的内容都是以专门技术为基础,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职业技能技巧。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现代大工业生产的技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实践,二是自然科学原理,来自生产》;践的称为经验技术,来自自然科学原理的称为理论技术。掌握经验技术的教育称为职业教育,掌握理论技术的教育称为技术教育。在培养对象上,前者是为技术工人做准备的,部分课程是专门职业理论和实践;后者是为技术人员做准备的,大多在中学后进行,如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多科技术学院等。 其次,职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异同是:“职业技术教育”在前苏联专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培养技术工人的教育。在我国是指“宽口径”的职业技术教育,而且此称谓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至20世纪中期以前曾被广泛使用。德国、美国等国外教育发达国家将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继续教育排除在外的、为培养职业能力而进行的教育称为职业教育或产业教育。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正式将职业教育代替职业技术教育、技术和职业教育、产业教育等称谓。 虽然《职业教育法》第13条将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但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制的普遍实施,我们认为,初级职业教育应该退出职业教育市场,过去人们在小学毕业之后所接受的初级职业教育逐步转化成为基础教育、通识教育,成为义务教育的一部分了。所以,今天的职业教育应该仅包括中级和高级二个层次。中等职业教育包括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及成人中专;高等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技术专科学校、成人高校、高级技工学校以及普通高等学校中设置的二级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从中国职业教育历史发展和国外职业教育涵义的发展来看,我们认为职业教育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广义上说,它泛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人们的职业态度,使人们能顺利从事某种职业的教育活动;从狭义上说,即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通过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对劳动者进行的从事非专门性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培训,以使他们现在或将来能顺利获得职业的活动。其特征有以下四点: 第一,职业的非专门性。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是指非专门职业、一般职业(Vocation),而不是专门职业(Profession)。明确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容易使职业教育内涵模糊不清,混淆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界限,从而消除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将职业教育发展引向歧途。目前,由于人们对职业类型缺乏清楚的认识,认为所有类型教育的受教育者最终都要就业,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所有类型的教育都可称之为职业教育。这种观点为职业教育 培训机构的盲目升格提供了借口,同时也混淆了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区别。 第二,导向的就业性。职业教育以获得某种职业为主要目的。职业是获得性的,而不是继承性的,获得职业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古今中外的职业教育,无不以学生获得职业为自己的主要目的。黄炎培曾说,职业教育“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美国的社区学院校门口都写着: “就业教育是我们的宗旨。”我国“十五”教育振兴计划指出: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 第三,内涵的相对性和外延的包容性。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概念的内涵是相对其他教育(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而言的。与职业教育比较,基础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掌握具有永恒一般价值的知识、观念、工具和方法,促使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性教育。在普通教育中的职业教育为非定向的,称为“劳动技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受教育者的职业意识和劳动态度。职业教育的外延又与其他教育范畴有重合,如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存在一定的包容性。 第四,过程的终身性。在变革时代,职业是不断变化的。职业教育不应该培养青年人和成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该培养他们对职业的态度和转岗再就业的能力。因而,职业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在这一点上,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互相包容。 二、职业教育的一般本质属性 通过以上讨论,基本清楚了职业教育内涵之后,我们便可以进一步讨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了。根据人们对“本质”这一概念的理解,本质一般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事物的本质是该事物必然具有也必须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遍、最稳定的共同属性;?事物的本质是该类事物内部所固有的特殊矛盾决定的,是该事物不同于其他一切事物的特有属性;?事物的本质又是规定和影响事物各种非本质属性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表现事物内部深处发生的过程,反映事物内部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的属性。 以下就从这四个方面来对职业教育的本质进行分析: (一)职业教育的一般本质属性 因为事物的本质是该类事物必须具有也必然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遍和最稳定的共同属性。这就需要我们对职业教育的类现象进行考察。也就是要从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对象、不同时代以及不同社会形态等多种不同的职业教育活动的现象中去考察(看看是否有一种最一般、最普遍、最稳定的东西。尽管职业教育现象千差万别、千姿百态,但这些活动都存在着如下共同的因素: 第一,在职业教育活动体系中,存在着这样几个基本要素:职业教育主体(教育者、受教育者)、职业教育目标、职业教育内容、职业教育形式和职业教育结果等五大要素。无论职业教育现象多么复杂,也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五大要素”就是它们当中必然也必须具有的东西,并且这五大要素构成一个整体,作为一个要素系统,是相当稳定的,在任何职业教育活动中缺一不可。 第二,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活动,它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职业教育系统的行为是有目标性的行为。任何职业教育活动过程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并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服务。如果缺乏目标性,职业教育活动就会处于盲目无序的状态。 第三,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职业培训。它具有职业教育的一般特性,其过程是人、财、物、信息、时空等教育资源的利用,因此,任何职业教育都要通过对这些资源进行分析、利用,使之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力求以最少的教育资源获得最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第四,职业教育过程具有一般教育过程的属性,同时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它是一个由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的实施非专门性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过程。可以说,任何职业教育活动都是依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边活动,使整个教育过程得以完成。 (二)职业教育的特殊本质属性 因为事物的本质是该事物不同于其它一切事物的特有属性,而该属性是该类事物内部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可以从“类”事物的“特殊矛盾”着手来考察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任何一个复杂的事物,都是一个由多个矛盾构成的统一体,其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事物内部的这些矛盾,又都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矛盾,是事物自身所特有的属性。 职业教育活动也存在着许多自身具有的特殊矛盾,比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职业教育对象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职业教育目标的要求与人们认识水平和有限的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等等。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活动的这些特殊矛盾决定了它有自己的特殊性。那么(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是什么呢?职业教育是在教育领域内所进行的一种技能培训和谋生就业活动,直接任务是为社会生产培训合格的劳动者,为经济发展服务,从而为促进社会的发展服务。 衡量任何教育活动的根本标准是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所以,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实际上就是为教育目标的实现服务,促进社会生产方式发展(最终达到为社会发展服务,这就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之所在。职业教育的这一特殊属性,决定了在进行职业教育活动时,还必须遵循教育的规律。比如,教育对象活动的规律、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师授业传道的规律等等。 (三)职业教育活动的特殊矛盾 由于事物的本质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所决定的,而且事物这种根本矛盾是贯穿事物运动过程的始终的,并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和支配作用,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事物的根本性质’’这一哲学原理,从分析职业教育活动内部所具有的根本矛盾人手来揭示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我们知道,职业教育内部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矛盾。在这些特殊矛盾中,必定有一个能贯穿职业教育过程始终并起决定和支配作用的根本矛盾。这一根本矛盾才是确定职业教育本质的根本所在。那么。就职业教育活动内部而言(哪一个矛盾才算是起决定和支配作用的根本矛盾呢?我们认为,代表社会生产方式发展要求的、培养具有非专门性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劳动者的职业教育目标,与尚未达到这一目标要求的有限职业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就是起决定作用和支配地位的矛盾。它决定职业教育活动的方向,贯穿职业教育过程的始终,而且影响和支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如果这一矛盾消失,那么,整个职业教育过程就不复存在了。 在职业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总是依据社会生产方式的要求提出一定目标进行教育,要求被教育者能按社会生产方式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要求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然而,在具体活动中,现有的教育资源不一定能满足教育过程及目的的需要,因而体现社会生产方式要求的教育目标与有限教育资源之间就构成了一对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教育者总是会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根据教育资源的状况(使有限资源能得到合理利用,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目标。 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的目标要求与有限教育资源之间,一直是矛盾运动着的二个方面。在这一矛盾中,“职业教育目标”实际上是代表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对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提出要求,一方面,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总是否定已有的教育资源的利用程度,不断地对有限资源提出新的要求;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资源被合理的利用也就意味着对社会生产方式发展水平要求的否定。 (四)职业教育中人的作用 事物的本质是表现事物内部深处所发生的过程,是把事物各组成要素联系起来,统一起来使之成为有机统一体的内在原因和根据。因此(我们可以从职业教育的各组成要素之间的 内在联系人手,通过分析其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的内在根源来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如前所述,职业教育具有“五大要素”,它们在职业教育活动过程中各自从不同的方面参与进来,并发挥其特有的作用。“职业教育主体”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前者指具有一定知识技能,在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人,后者指在活动中获得职业知识、技能、态度,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职业教育目标”就是职业教育者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就是按照一定社会的目的要求来办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内容”就是指相关的人、财、物、信息、时空等教育资源;“职业教育方式”包括职业教育者所采取的措施,通过一定的教育环节去行使教育职能;“职业教育结果”就是职业教育活动所给予学生或在职人员从事某种生产、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的效果。 上述这些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动态的、整体的存在,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教育主体中的人是这一整体的核心。职业教育目标是“人”所期望的目标,“人”在职业教育目标确立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职业教育的方式也是通过人来确立和实施的,职业教育的效果也是职业教育主体对职业教育客体作用的结果。职业教育归根到底就是对人、对人的行为的培养、训练。因此,人是职业教育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最能动的因素。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我们认为,职业教育是指“职业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教育规律,为引导学生掌握在某一特定的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中从业所需的实际技能、知识和认识,通过一定的职业教育方式对有关资源进行有效利用,达到为促进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和人类自身再生产的一种实践活动。”职业教育的这一属性包含了事物本质属性的四个基本特征:?包含了一切职业教育活动必须具有也必然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遍和最稳定的共同属性;?包含了职业教育活动区别于其它一切活动的特有属性(给予受教育者从事某种生产、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包含了使职业教育的其它一切属性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矛盾(职业教育的目标与有限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包含了职业教育各个组成要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发挥整体作用的内在原因——人的作用。据此,我们可以确定,上述职业教育的属性就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三、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在不同社会生产方式中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在论述关于人的本质研究时曾指出,“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这是研究事物本质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这里所讲的“人的一般本性”,就是指人的普遍本质;而“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则是指不同时代、不同环境的人的本质所展现的特殊表现形式。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研究的这一思想,为我们研究职业教育本质提供了方法论的依据。因此,在研究了职业教育的一般本质之后,还要进一步研究不同生产方式中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职业教育的表现形式。 职业教育的主体、职业教育的目标、职业教育的形式、职业教育的内容和职业教育结果等因素深刻地受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生存方式。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生产方式经历了游牧一农耕一小手工业一机器大工业生产等阶段,直至今天的后工业或信息社会,职业教育本质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都不尽相同。 在机器大工业生产之前的游牧、农耕和小手工业生产阶段,以师徒制为特征的学徒技巧的传授是职业教育萌芽,或称前职业教育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生产方式中的前职业教育目的仅局限于子承父业、继承绝技,教育方式是耳濡目染、口耳相传,教育结果在于获得一种生存方式或是个人兴趣的发挥,前职业教育活动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可有可无的从属地位,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几乎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在机器大工业生产时期,社会生产方式从竞争走向垄断,又从垄断(在社会主义机器大工业时期表现为计划经济模式)走向竞争(市场经济模式),这一特征制约着职业教育一般本质的表现形式。如前所述,职业教育的一般本质属性是“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人身心发展规 律,通过职业培训机构对有关社会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从而为社会生产方式和人类自身再生产服务”。这种本质属性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职业教育是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教育规律所进行的活动;二是职业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机构对社会相关资源进行利用的活动;三是职业教育是一种为社会生产方式和人类自身再生产服务的一种活动。比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职业教育与一般职业教育的不同,主要反映在资本主义社会职业教育的要求不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职业教育的目的不同上;同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职业教育与一般职业教育的不同,主要反映在社会主义社会职业教育的要求不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职业教育的目的不同上。这是因为,一切教育包括职业教育都是按照一定社会的目的要求为一定社会服务的。有什么性质的社会,就有什么性质的职业教育。这就是说,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性质是由。社会性质来决定的,而社会的性质则是由社会关系所决定的,所以职业教育的性质实际上是由社会关系所决定。在阶级社会里,职业教育是由一定阶级的生产关系决定的,资产阶级的职业教育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产物,无产阶级的职业教育是无产阶级生产关系的产物;资本主义职业教育是由资产阶级物质关系所决定的,社会主义职业教育是由无产阶级物质关系所决定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宜言》所强调的,“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此(在职业教育活动中,对教育目的确定,教育思想的选择,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无不是为了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生产关系。 即使在大工业生产和后工业社会里,由于其生产方式还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分,职业教育本质属性也就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职业教育属性的特殊表现形式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教育属性的特殊表现形式之分。回顾新中国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从1949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是计划经济,这一时期的教育和职业教育特征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体现和维护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其目的是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服务,为计划经济下的工农业生产服务。 纵观我国50年来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不难发现计划经济体制下职业教育所呈现的特质是:在按社会要求和教育规律这一层面上,注重按社会的要求办事而忽视按教育规律办事:在管理方式及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上,强调“服从性”、“计划性”、“统一性”,忽视了人的因素,压抑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在促进社会生产方式的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上,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听话的驯服工具作为育人质量的标准,突出教育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的功能,而忽略了掌握熟练技能的劳动者的培养。据此,我们可以将计划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本质的特殊表现形式表述为:职业教育者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要求,以计划经济的法则对社会相关资源进行配置和利用,达到为培养听话的“工具人”,从而使职业教育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服务的一种活动。 市场经济是一种新的体制。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教育,一方面具有一般职业教育所具有的共性,另一方面又要与这种新的经济体制相适应,具有特定的职业教育个性。市场经济社会不同于计划经济社会,它对教育方式的要求是要教育主体的民主参与,对教育内容的要求是必须与社会生产方式紧密结合,对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是按市场法则进行的。因此,它所需要的人不是“工具型”,而是具有高素质、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国际化的人才。这种新型的人才必须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主体性特征。市场经济的竞争性,需要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市场经济的有序性和规范性,需要人的自觉性。因此,这种新型人才所具有的特征,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具备这种特征的人是可以为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的。据此我们认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教育本质的特殊表现形式是:职业教育者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教育规律,以市场经济的法则对有关资源进行配置和利用,达到为培养具有主体性特征的人,从而使教育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服务的一种活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职业教育是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通过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对劳动者进行的从事非专门性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培训,以使他们现在或将来能顺利获得职业的活动。其特点是职业的非专门性、导向的就业性、内涵的相对性和外延的包容性、过程的终身性。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职业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教育规律,为引导学生掌握在某一特定的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中从业所需的实际技能、知识和认识,通过一定的职业教育方式对有关资源进行有效利用,达到为促进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和人类自身再生产的一种实践活动;在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产生之前的前职业教育时期,职业教育主体(教育者、受教育者)、职业教育目标、职业教育内容、职业教育形式和职业教育结果,是与其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而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下的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方式紧密结合在一起,其本质属性被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并为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业教育是按计划经济的要求,以计划经济的法则对有关资源进行配置和利用,达到为培养听话的“工具人”,从而使教育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一种活动;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教育是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以市场经济的法则对有关资源进行配置和利用,达到为培养具有主体性特征的人,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方式发展服务的一种活动。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12月( [2]顾明远等(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3]教育部等出台意见进一步加强职教([J]中国教育报, 2004(9(24(1)( [4]李蔺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职教论坛》2005/6上
/
本文档为【论职业教育的内涵与本质属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