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7-09-30 50页 doc 115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8835

暂无简介

举报
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能力的培养 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们的阅读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阅读教学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因为阅读教学中的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汲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所以阅读教学既担负着上述重任,又还要学生喜欢阅读、轻松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下面就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 读能力: 一、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
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能力的培养 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们的阅读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阅读教学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因为阅读教学中的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汲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所以阅读教学既担负着上述重任,又还要学生喜欢阅读、轻松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下面就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 读能力: 一、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才会减轻疲劳感,才能把阅读当成是一种享受,才能感受阅读的乐趣,也才 能事半功倍。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兴趣呢, 1、 推荐适合的、学生喜欢的读物 A、根据学生实际推荐读物。低年级的学生喜欢鲜明的形象、活泼的内容,可推荐他们看童话、寓言、卡通、动漫等活泼有趣的读物;中年级的学生喜欢情节曲折、生动的故事,可推荐他们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等引人入胜的读物;这些读物便于学生读懂,读得有收获,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阅读的快乐。高年级的学生喜欢文质兼美、富有情趣的内容,可推荐他们读科普、名篇佳作等精美典范的读物,如《世界著名童话》、《名人传记》、《西游记》、《童年》等世界名著,让学生能从博大精深的中外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扩大了知识视野、形成了良好的语感,最主要的是提高了 自身的语文素养,也让学生感受到了阅读其乐无穷。 B、根据教学需要推荐读物。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也有助于语言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养成了阅读习惯、培养了阅读兴趣。如学习了《赤壁之战》,推荐阅读《三国演义》和自读课本中的《游赤壁》;读了《景阳冈》,推荐阅读《水浒传》,学习了《美猴王》,推荐阅读《西游记》;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推荐《安徒生童话》……另外,可推荐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各类书报杂志,譬如,《少年文艺》、《青少年文摘》等, 这样学生就不至于盲目滥读,更不会因为读不懂而产生畏难厌读情绪。 2、阅读的形式要多样化 A、读一读、画一画 学生读书后,总有一种想表达的冲动,根据小学生喜欢涂鸦的特点,可以尝试着让孩子画出所读的故事情节,当然要配有文字说明,然后不定期地举办画展,让学生互相欣赏画作, 从而感受阅读的成功和创作的乐趣。 B、读一读、演一演 小学生有着很强的表演的潜能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所读改编成课本剧、童话剧等,并且要利用班队会进行课本剧、童话剧等的表演,创造一切机会给学生提供一个 展示自我的舞台。 C、 读一读、讲一讲 讲故事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所以要经常开“故事会”,给学生提供讲说的机会,为 了激励学生,每次可以评出“故事大王”。 D、 读一读、比一比 朗读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情趣,也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所以要经常开展诗文朗诵会,比一比,谁朗读得最棒,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阅读所带来的乐趣,同时也 培养了良好语感。 E、 开展读书会 利用班队会等课余时间,不定期地举办读书汇报会,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地说说自己最喜 欢的书、最喜欢的人物、情节、最感动的片段、读书的感受体会收获等。 3、组织学生观看名著改编的影视剧等, 随着《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搬上荧屏,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高涨,我们抓住这一契机,在班级中开展“看电视,读名著”的活动,鼓励学生交流自己观赏的感受和见解,并在阅读课上对其中的经典段落进行阅读赏析,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水平。 让学生通过观赏感受名著的永恒魅力,从而感受阅读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以上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最大兴趣,使阅读成为学生赏心悦目的享受, 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二、加强阅读的指导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西方也有类似的论述:“掌握了正确的方法等于成功了一半。”浩如烟海的资料文献,教师是永远也讲不完的,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阅读的能力、自学能力,让他们借助一定的工具,自己去探索、辨析、历练才能得 益。引导阅读的方法和途径很多: 1、教给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在推荐好书的同时,应加强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的方法主要有: A、 朗读,《课程》特别强调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感情朗读。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课的时间指导朗读,让学生在琅 琅的书声中开始崭新的每一天,在书声琅琅中度过愉快的每一天。 B、 默读,默读是大脑对文字的反映,只运用眼睛和大脑两个器官,从而理解文字的意义,整个活动在人脑内部默默进行,省去了口的发声和耳朵的监听,因而速度就快得多。默读时也忌唇读,因为唇读虽然不发出声音,但同样也会影响阅读速度,默读时,可以边读 边思考。 C、 精读,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用这些作品为材料,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 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D、 略读,不要求对读物逐句逐词地进行阅读,而是着眼于关键段和重点句,以求迅速地掌握读物的思想脉络、观点见解。往往采取跳读的方式,由段首扫视段尾,以求迅速把握段落的中心句,进而把握全文主旨。这种阅读的目的,是为通览全篇,取其精华。 对于略读这种阅读方式,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曾有论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正确掌握略读的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猎取知识的效率,是学习 和研究中不可缺少的读书方法。 E、 浏览,浏览就是对全书的“内容提要”、“目录”做一个大致的浏览,了解全书梗概, 以便确定是读全书,还是选择部分章节学习。 F、 跳读,在阅读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或自己的兴趣,把不想读的内容跳过去。 G、 速读,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不失是一种明智 的选择。 H、 摘记,对好词好句可摘记在卡片上,过一个阶段再作归类整理。 I、 旁注,如果是自己买的书(可把自己的读书心得注在书上。可以就词句、段作批注, 也可以在文末就全书的心得作注。 人们常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如果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学会了阅读,就不再是“苦作舟”,而是“乐作舟”,就会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乐趣,就会孜孜以求、不 辞劳苦地奋力攀登巍巍书山,如痴如醉地徜徉于知识的海洋。 2、 上好阅读课(讲读课)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阅读,让语文阅读课成为名副其实的读书课,应该指导学生好好地去读,美美地去读,从读中理解,从读中品味,从读中欣赏。要以读代讲、以读代问,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思考中阅读,在思考中发现、发现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乐趣中成长。例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阶段,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再读课文,质疑问难阶段,学贵有疑,问是思维的钥匙,因此,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筛选问题,重点研读阶段,重在指导学生自能读懂课文,自能通过阅读解决问题;整体回顾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领悟思想、升华感情、感情朗读课文。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了文中的情感,感受了文章的美妙之处后,他们会主动地投入,激发起浓厚的阅读兴趣,这时需要的就是尽情地朗读,在朗读中充分地品味吟诵。因此,我们应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欣赏地读,陶醉地读,美美地读,自由自在地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精彩,最终达到语言的内化、语感的培养、情感的升华、审美能力的提高及思想境界的飞跃。各个阶段,都要以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情感为宗旨,总之,教师在40分钟的课堂里,多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给他们发现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提倡在质疑中“标新立异”,发现自己独特 的见解。 3(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更重要的还要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语言就不能够进行思维,所以思维训练总是和语言训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师要善于发掘课文中潜在的智能因素,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独立读 书,独立思考,独立理解,独立品评,培养阅读能力,感受阅读的乐趣。 三,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拓宽学生视野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课外阅读既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加积累,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终身的阅读和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最重要的是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自由、无拘束、无负担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所以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盎然、如痴如醉,充分享受着阅读的自由、阅读的快乐。那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也应该给予 指导: 1、指导学生选择书籍,推荐优秀的课外书 开卷未必就有益,读书要有所选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扩大知识面。所以教师要向学生推荐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文质兼美 的书籍刊物:中外的名著如,《三国演义》、《西游记》、《安徒生童话故事》、《童年》等,书刊杂志如,《读书》、《课外阅读》、《儿童文学》、《少年文学》《语文报》等。 2、 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笔记不但可以加强记忆,而且使人精明”(培根语)。所以应该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养成读书时摘抄好词佳句、读书心得的习惯。而且读书笔 记还可以督促自己认真阅读、理清思路、把握阅读内容。读书笔记的形式有许多: A、 摘录式,摘录阅读材料中的好词佳句、优美片段、名言警句。 B、 剪贴式,把自己的书报中的一些喜欢的文章、图片剪下来,分门别类地粘贴成册;。 C、 手抄报式,用图画、文字相映成趣地表现阅读内容。 D、 提纲式,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思想感情等。 E、 质疑式,记录阅读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F、 体会式,记录阅读时的感受,体会和看法。 G、 仿写式,学习所读材料的描写方法,仿写人、事、物、景等。 3、 指导写读书心得 语文教学强调的是读写结合,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博览博闻强记,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厚积”自然就“薄发”了,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写好读书心得,或三言两语的评论或感受最深的人、事、段极其写法等的点评,或写写读后的感想体会。点点滴滴都是学生的收获,应该写下来,久而久之,有助于习作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更让学生感受到与文本对话的乐趣。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想结合,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课内外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收获阅读的成功,才能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阅 读的快乐,再创语文教学的新境界。 培养中学生阅读能力是当今时代赋予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任,也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之一。但同时又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有关统计数据表明,近几年高考阅读测试题学生的得分率往往低于50%。如何才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以为,要着重抓好下面四个环节。 一、及时积累阅读知识,拓宽视野 阅读教学必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知识的积累,不仅指语文知识、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哲学常识、生活体验以及音乐、雕塑、美术、建筑 等艺术常识,而且还包括文化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等人文科学和心理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现代通讯技术研究等自然科学领域里较新的研究概况,还包括边缘学科和科学学科的研究概况。近年来,语文高考试卷的阅读文选均具有丰富的“内蕴”,涉及的知识既广又深;或涉及科技领域的研究新成果,如近几年高考中连续出现的科技文章;或涉及艺术常识和艺术鉴赏知识,如1996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贝多芬之谜》;或涉及思维科学和教育心理学,如1993年全国卷“第22?/FONT>28”题;或涉及文艺美学,?991年“三南”卷“第32?/FONT>40”题;或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如1992年全国卷“第26?/FONT>30”题;或涉及对语文教学的理性思考,如1995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等。然而,相当一部分学生急功近利,为了应付高考,一心只读教科书,很少过问课外书,对上述各领域涉及的知识,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没有“厚积”,哪来“薄发”,阅读知识积累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于是,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几年语文高考中阅读测试部分得分较低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一教训告诉我们,要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重视基本知识的积累,拓宽知识面。 二、重视指导阅读理论,掌握规律 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理论。笔者这里讲的“阅读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阅读分析,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在内容上,议论文指论点和论据;记叙文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发情感,或揭示哲理); 说明文或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在形式上,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说明文则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关键词。文体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亦不同。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还有概括反映这些规律的有关理论。篇有中心段,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是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确立可通过分析段落的构成情况来进行;若段落由一个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棗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几个并列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几个句群中心之和;若段落由几个主从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关键词,关键词语的确立理论,可参阅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写的1990年版的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一、二册中的有关单元知识短文。 三、灵活运用阅读方法,提高效率 阅读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对阅读方法灵活运用的程度。阅读精美文章,首先,确定文体;接着,根据文本特点理解内容。譬如对记叙文内容理解为根本。记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理解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过程等记叙的要素。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根据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议论性语句提示生活哲理,抒情性语句抒发作者情感。其他文体的内容理解,也要根据文体特点进行。如小说,其内容不外乎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第三步,研究形式特点并理解其作用。可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层次来理解文章内容。譬如阅读分析议论文时,要抓住段、句等形式来理解其内容。篇有中心段,找到了中心段,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内容。段有中心句,也就把握了段落的内容。学生如能熟练而又灵活地运用以上这些方法,阅读时就不会无从下手或抓不住重点了。 四、强化有效的阅读训练,查漏补缺 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才得以真正的完成,因而阅读能力必须注重有效的训练,即训练时必须讲究“适度”、“梯度”、“力度”。训练犹如登高,坡度太陡,使人无法攀登,当然不行,但如果坡度 过于平缓,也会让人无法领略克服困难的愉快而丧失攀登的兴趣。因此,训练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定,“跳一跳”便“摘到果子”。讲究“梯度”,就是要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一步步登堂入室,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加大训练难度,以便最终达到学“一篇”而读“一类”之目的,讲究“力度”,就是“除非不练,练就要练得学生一辈子忘不了”,训练起点不要高,但要求要严,训练要实,讲求实效,在高一、高二的阅读教学阶段,我们要紧扣课本编制试题或导读提纲,进行按部就班的阅读能力训练。第一步,教师为学生示范:如何将深广的阅读知识、阅读理论、阅读方法,充分运用于阅读的具体过程中,示范课文可以是第一册中的《雨中登泰山》、《记念刘和珍君》、《灯》、《拿来主义》和《景泰蓝的制作》等各单元难度较大的讲读课文。第二步,找来难度不大的课文,如《难老泉》、《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雄关赋》、《作家要铸炼语言》、《一个好树种棗泡桐》等,对学生彻底放手,积极鼓励并耐心引导他们根据教师示范,通过有意识地运用阅读理论和方法来自编阅读提纲,自读具体课文。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因人而异的而点拔。在此基础上,便开始实施阅读能力培养的第三步:适当选编有一定难度的课外阅读材料,其来源主要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本和近几年的高考题,因为这些阅读材料及其测试题是经过许多专家精心选择和设计编制的,完全能够较为准确地测试学生的阅读水平,也便于我们对高中阶段的阅读教学查漏补缺,对这些阅读材料和测试题,学生阅读解答时要真正消化阅读知识和阅读理论,要熟练运用阅读方法;教师讲析时,要举一反三地讲透讲深,要着重分析三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实践证明,高中阶段如能对学生进行这三个层次的基本训练,其阅读能力是能够得到真正培养的阅读是最主要的教学手段之一,阅读能力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今后的工作,阅读将伴随学生一生。阅读有朗读(reading aloud)和默读(silent reading)之分,本文主要讨论默读问题。 一、 阅读能力与阅读技巧 阅读是一个很复杂的认知过程,“阅读是对三种相互有关,而各有区别的信息,即形符的、句法的和语义的信息,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种形式。”(古德曼)提高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至关重要。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要求:“能独立地阅读生词率不超过3%的题材熟悉的文章,理解语篇大意,获取有关信息。阅读速度为每分钟50——70个词。”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指学生阅读课文的速度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因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缺乏一定的阅读技巧。这里的阅读技巧主要指略读(skimming),查读(scanning),组块视读(phrase reading)和猜测词义(guessing unknown words from the context)。略读,快速浏览,了解课文大意。查读,搜寻主要事实,捕捉个别细节。组块视读,以意群为单位扫视课文,逐渐摈弃字阅读(reading word by word)不正确阅读习惯,培养速读能力。猜测词义,以生词为轴心,左右寻读,通过上下文寻找信息从而推测词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要求学生掌握这些技巧,即默读技巧。 二、 正确地使用朗读和默读更有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 默读是朗读的基础,朗读是默读的进一步深化。学生面对一篇课文,只有先了解其大意,弄清主要事实,抓住作者的主要观点,粗步体悟作者的态度,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由句子层次深入到篇章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最终形成对课文的整体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表及里可分三个层次,表层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深层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和评价性理解(critical comprehension)。对课文的表层理解最宜采用默读方式。 朗读是逐字的声读,默读是快速的心读。一开始就让学生朗读课文,往往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朗读伴随有声音,如果对某一个词读不懂或不会读,学生会停下来,这样就分散了注意力。有些学生甚至会因朗读的失败伤了自尊心,逐渐产生一种厌烦情绪。所以朗读应该 在默读之后进行,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语言语调,才能顺利地进行朗读。 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着不同的阅读习惯,在低年级阶段,英语是一门新的课程,学生的好奇心强,兴趣浓厚,时时刻刻想表现自己,许多学生都有想露一手的心理,勇于在公众场合大声朗读,无论是个别读还是齐读,声音洪亮,这一阶段宜多用朗读。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进入高年级以后,学生的心理发生了变化,没有以前那么大胆,渐渐地改变了在公众场合大声朗读的习惯,甚至英语成绩很好,口语也相当不错的学生,在朗读时也没有以前积极。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学生落伍了,英语成绩跟不上,渐渐地对英语失去了兴趣,害怕开口,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这一阶段宜多用默读。 无论是采取朗读方式还是采取默读方式,除了考虑教学目标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用口头形式检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用书面形式检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在考试中,我们检查学生阅读能力的惟一方式是提供学生一定数量的阅读材料,而学生只有通过默读来展露自己的阅读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学生运用得最多的也是默读而不是朗读,除非在特殊的情况下才能用到朗读。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来看,默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 当然,默读不能代替朗读,声情并茂地朗读自己喜爱的文章,不仅可以得到自我满足,得到美的熏陶,还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默读无法达到的效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道理就在于此。朗读和默读各有自己的优缺点,正确地处理好朗读和默读的关系,认识两者的作用和意义,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中,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水平也是能够得到较大提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母语教育的起步阶段发挥着奠基作用,直接关系到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等各个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标》明确指出,第一学段,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之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那么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培养阅读能力下面浅谈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 、少讲多读,读出语感 每节课尽量多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对比较容易读错的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师少讲,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得到琅琅的读书声。 从第一学段开始,就引导学生对字、词、句、课文反复读。我采取不同的读书方法:如示范读、听录音读、尝试读、小组读、表演读等。在教学中,我多采用读与看相结合的方法。低年级的课文大多都配有生动、形象、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 新教材增加了课文的篇数,增添了口语交际内容。本意就是让学生多读多讲,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因材施教,每星期推荐1-2首古诗,1-2篇童话故事,让学生读、背,学生在大量的积累中感悟。 现代社会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环境。电脑、电视、广播、课外活动……都是多读的渠道。如从中央台到地方台,有“成语故事”、“散文欣赏”等栏目,都是在声音、感情、图像并茂中朗读诗歌、讲解故事,经常鼓励学生去看,让学生在欣赏中形象地感悟语言。 二、范读、领读,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讲:“文字语言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培养语感。”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一种能力,包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和内容感悟。教师精彩的范读本身就是对学生语感培养、训练的一种好方法、声情并茂的范读,把教材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使学生形象地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再次置身于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同时把课文的思想意义形象化地渗进了学生的心灵,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所以我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对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在范读时,教师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跟读中不但能领会文意,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而且能学会断句,纠正方言。 三、在对话中,训练语感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其实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沟通,心灵上的碰撞。通过对话的相互作用,让学生达到实践语言、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的目的。 在对话质疑中鼓励探索。科学的本质是质疑,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问题,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因此,在对话中要多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课文质疑,在质疑中引发探究。在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让学生自我朗读、自我探究、自我交流、产生自己的思想,获得探索。课文是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文本,解读文本,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才能有所感悟。只有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感受语言的色彩,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感,尽情地读,大胆地说,自由地想,欢快地写,不断感悟实践,才能充分体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三、以读带说,深思善感 低年级的学生,语言正处在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按照问题的形式用文中语句引导回答。这样学生在回答问题表达得确切,说得流利、畅通,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思考有机结合,读说相得益彰。发问促读,问读结合,读中有思,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读而后答,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的读说训练,以读带说。 语感的过程,伴随着思维,要让学生懂得熟读还要深思。深一层的去思,在直觉感受语言表面意义之时,要努力感悟语言的内涵,想想它在特定的语境中弥补之意。宽一些去思,在感受语言表现的事物时,尽可能广泛发散,多向联系。要创造性地思。要把捕捉到的语言信息和自己的经验,有关表象组合起来想,整体地把握语言信息。多思才能使思维敏锐,语感更快捷。此外,阅读教学还可采用诵读法(通过诵读,达到对文本的初步理解),也可采用比较法,(对文章中的重点、精彩词语采取去词比较、增词比较、换词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回归生命,回归主体,回归生活是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理念,阅读教学应该成为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交流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和提升。高的。说说对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转)2008-06-18 12:53 这段时间,有不少家长对笔者诉苦:说自己的孩子语文阅读能力差,特别说到一点的是,孩子们在学校参加语文单元检测和期末考试时,阅读题扣分严重,直接影响了语文学科的考试成绩。 家长们反映的这个问题到底有多严重呢,最近,笔者对自己任教的几个写作班的学生作了一次全面的现场检测。还真是发现,相当多的孩子对于一些阅读题感到无处下手。总之,什么样的问题都有。结果丢失了很多的分。检测结果统计,阅读题答得比较好的同学寥寥无几。可见,目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的确不容乐观,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更应该找出解决的办法。 说到孩子们在语文考试时阅读题容易扣分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其中既有学生本身阅读能力(含分析判断能力)问题,也有答题的技巧问题,而这两种能力又不是靠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它需要经过一段专业而系统的训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孩子们学语文,除了接受课本里的人文教育、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接受思想感情的熏陶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或叫语言表达能力)。其中,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考衡一个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的重要试金石。 我们认为,阅读和写作,就像一对亲兄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的阅读能力强,必然会对他的写作有直接的帮助。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连基本阅读能力都没有的学生,他的作文能写得好。 因此,可以这么说,一个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最终可以通过其写作水平来检验。从这个意义说,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阅读,专家认为:所谓阅读,是用眼睛通过文字信号接受信息的过程。阅读不是仅仅看到文字或读出声音,而是要将所接受的信号连贯起来。捕捉信号中所包含的丰富信息,即通常所说的领会其文章的内容。由于阅读者的社会阅历、知识基础、思想认识水平及所处的时代等方面的差异,阅读者所理解的内容常常要比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少。一般来说,这种差异越小,阅读的质量就越高。 另外,阅读还要分种类。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阅读进行不同的分类。(1)根据阅读的主要目的,可以分为:学习性阅读、欣赏性阅读、研究性阅读、消遣性阅读;(2)根据阅读时是否读出声音,可分为默读和朗读;(3)根据阅读速度,可分为慢读、快读、中速阅读;(4)根据阅读的精细程度,可分为精读、略读、浏览等。 根据以上分类,我们可以问问广大的家长,你们的孩子在平时阅读时,是一种什么样的阅读态度和阅读习惯。可以说,阅读态度和阅读习惯是直接导致阅读质量的重要因素。 孩子们阅读能力差,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根据孩子们目前的学习实际和他们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我们该怎样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呢,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 培养孩子们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阅读的兴趣。 笔者曾经作过不少调查。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都喜爱看书,甚至连那些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极差的孩子在平时都读过不少的书。不过,读书将面临着三个问题。即读什么样的书,抱着怎样的读书态度,采用什么样的读书方法。这三方面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一个学生的阅读质量。过去,有不少家长问过我们,作为一个小学生,到底应该读哪些方面的书,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回答: 当代的小学生,目前正处于学习各种知识的启蒙阶段,一般来说,可以选择文学、人物传记、科普、历史、天文、地理、童话、寓言,特别是反映当代校园生活方面的读物去阅读。当然,有不少求知欲强烈的孩子还有自己的一些偏爱,甚至喜欢读军事、科幻等方面的书籍,这都是可以的。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孩子们的选择。但有一点要注意,对于那些不健康的读物千万不能让孩子们去接触。另外,说到阅读时的态度和方法问题,我们也了解到,不少孩子在读书时,总是抱着欣赏故事情节和追求感官上的刺激为目的。还有不少学生在阅读时,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法,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结果,书读了不少,却收效甚微。我们这么回答,似乎还抽象了一些。我们就来举一个实际当中的例子吧。 现在,有不少语文老师在上一篇新课文之前,一般都会布置学生回家先预习一下课文。有的老师很认真,在布置预习任务时,会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甚至还会利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检查。我们说,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极好的方法,值得提倡。但要完成真正意义上的预习任务,却不是那么简单。 对于一篇没有学过的课文,应该怎样去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应该做哪些事情,应该按怎样的步骤去预习,应该完成哪些预习任务,这都需要事先确定好。也就是说,预习的目的要明确。 完成一篇新课文的预习,一般来说,起码应该完成如下预习内容(以一般的记叙文为例子):认真通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自学生字新词、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可以有选择地从文章的标题、结构、语言、开头和结尾、故事性等方面去分析),另外,你通过阅读,有哪些方面的收获,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等等。这都是预习过程中要完成的任务。当然,以上要求对于孩子们来说,可能要求高了一些,但对于语文老师来说,就更应该就这些方面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尤其是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以上预习任务,必须要完成。 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我们认为,一定要培养好他们预习课文的好习惯,教会他们预习的方法。此外,老师和家长还要对孩子们进行经常性的督促和检查。这里,可以推介一个比较好的方法。这个方法其实已经有不少老师在采用。这个方法就是为孩子们设计一种表格式的课文预习笔记本。让孩子们按照表格里的要求,认真完成。老师在时间、精力容许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对孩子们的预习笔记本进行批改和讲评,效果绝对好~ 下面,再来说一个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那就是学生们平时在做阅读题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在前面已经说过,学生们在做阅读题时丢分严重。除了本身阅读能力(含分析判断能力)的因素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答题的技巧和经验。 就小学中、高年级来讲,无论是语文单元检测还是期末考试。语文基础题的分数(含阅读综合题)一般都占了百分之七十左右。 因此在做语文基础题时,一定要十分细心。当然,在这些语文基础题当中,有一部分是考你死记硬背工夫的。而做阅读综合题就很不一样了。 阅读题比较灵活,对于老师也好,学生也好,是无法事先去准备答案的。阅读题一般都是提供学生一篇文章,然后根据答题的要求,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其实,不同文体的文章,考试的重点也是不一样的。下面就最常见的写人、叙事、写景、状物四种文体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一、 写人文章的阅读: 根据新课标要求,此类文章的考试要点主要有以下方面:1、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的意思。(包括: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找近义词和反义词、选词填空等)2、理解关键语句的作用。(找出总起句、过渡句、中心句等)3、理清文章的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总分总结构、并列结构、递进结构等,划分文章的段落和层次、写出段落大意等)4、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分析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等)5、多种写作手法的把握、领会。(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概括叙述和具体描写等) 二、记事类文章的阅读: 此类文章的考试要点主要有以下方面:1、把握记叙的六要素。(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2、理清叙事的线索和顺序。(说出故事以什么为叙述线索,哪些地方采用了顺叙、倒叙、插叙、追叙等)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等) 三、写景类文章的阅读: 此类文章的考试要点主要有以下方面:1、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景物的特点。(景物在不同时间或季节的不同特点、静态和动态特点等)2、把握文章写作顺序,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空间顺序、时间顺序、景物类别等)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抒情方式是什么,是直接抒情还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等)4、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找出或分析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排比句等) 四、状物类文章的阅读: 此类文章的考试要点主要有以下方面:1、理解重要词语在文章中的作用。(分析哪些句子起着总领全文、点明中心、承上启下等作用)2、把握写作顺序,理清结构层次。(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3、把握作者思想感情。(作者的托物抒情、托物言志等)4、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作者在比喻、拟人等联想手法的运用,以及引用与“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 无论碰到哪种类型的阅读题,答题时,一定要认真阅读原文,要细心地审题,看清题目要求。 对于一些把握不准的题目,一定要反复斟酌,找出自己最佳的感觉,而不能匆忙答题,否则,就容易丢分。另外,要强调的一点:无论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还是概括中心思想,以及答一些分析题,你的语言一定要准确、流畅、简练,不要出现错别字,更不能出现病句,因为学生们往往会在这些方面被扣分,甚至扣分扣得很厉害,十分可惜。要想高质量地做好阅读题,还需要靠平时的学习、训练和积累。在考场上还要学会灵活应对,要自信,千万不要紧张。 在考场实战时,对于一些实在把握不准的题目,该蒙的要敢于蒙,要坚信自己的判断。当然。在所有阅读题目当中,最需要具备的基本功,就是分析判断能力、语言的概括能力等。此外,标点符号的正确应用,基本的语言修辞知识等,也是不能轻视的。 总之,培养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正确的阅读方法、严谨的阅读态度,良好的答题能力等,还需要我们做很多扎扎实实的工作。尤其是我们的语文老师负有更重要的责任。说一句大实话:一定要在学生的语文阅读方面加大科学训练的力度和广度。 从近年语文高考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关阅读能力的考察已占了整个试卷的相当分量。语文阅读能力是指通过阅读活动感知、理解、鉴赏书面语言及其包含的思想感情及至产生新发现的一种心理特征,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能力。它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鉴能力和创新能力。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因为任何读物都是智慧的结晶,“物化的思维”。唯有如此,才能做到以“本”解“形”,使训练积极有效。由于认读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基本能力,所以 人们将阅读能力一般分为积累、理解、赏鉴和创新四个发展阶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实现目标,就要培养学生强烈的自主意识,应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者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的有效途径。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必然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通过阅读,学生不仅要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和技巧。因此,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寻求一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 主阅读能力的方法,下面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教师要始终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决不能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其次,语文教师要遵循学生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提高课堂效益。创设良好阅读氛围,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真正自由的空间,尽量不给学生问题,不限定他们的思维,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在读通的基础上要求读懂,鼓励他们畅所欲言讲出自己的想法与疑虑。对于学生的意见,正确的应及时予以肯定、支持;对不正确的意见, 教师也不要轻易否定,要呵护其敢于发表见解的精神,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辨。同时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学生梳理,进一步引导探究。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 发展,还容易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在教学中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必然带有个人不同的个性化倾向。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不能以自己的思维去统一规范和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而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这“选择”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的选择。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做到自主阅读,并在阅读中充分发挥创造思维,达到提高阅读能力,形成良好阅 读习惯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自主阅读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读着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培养他们的思维,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之一,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重要途径,在现实教学实践中,学生阅读能力表现很差,然而,中考阅读题占50%,学生得分率很不理想,从各种试卷分析,学生阅读能力亟待提高。这是每个语文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仔细分析,作为母语的语文,时时在用,每天在教,从小学一直到中学。为什么还是不会做阅读题呢,最重要原因是教学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脱节,传统的课堂上,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按照自己的理解、教参的理解分析,从专家角度,在高倍望远镜下剖析。这种方法,永远象一个精彩演员表演自己拿手好戏,学生永远是观众,只会鼓掌。难怪学生不会表演,难怪学生在考试中不会做阅读题,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根据教学实践总结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必须要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兴趣是一切事物成功的开始,那么,在教学中怎样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想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尝试: 1、通过介绍作者轶文趣事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特别是一些作者轶文趣事,更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促使学生去阅读其作品,例如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陶渊明的隐逸躬耕与其《归园田居》,都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通过片断赏析激起学生阅读兴趣。我们教材中会经常选取一些名作名篇,如朱自清的美文,在课堂上通过对片断、小品文的欣赏使学生体会作品的美妙意境,从而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的兴趣欲望。 3、通过教师的感情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们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学生进入文学殿堂的引导者。面对一篇优美的作品我们老师应设置准确、生动的语言情境,用自己丰富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情与文的相融,从而领会美、欣赏美,因而教师一旦将感情融入教学中,就能使学生充分认识体味到阅读作品的文学魅力。 4、根据教学目标制定阅读,在老师督促检查读书情况下,逐步过渡到学生自觉独立操作,循序渐进的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要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会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就能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使学生步入真、善、美的文学殿堂。 二、依托课堂,以新课改理念指导课堂,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依托课堂,以新课改理念指导课堂转化教师角色,教师将不在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求课堂学习方式由传授式学习向探索式学习转变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各单元教学中,精讲一课,更多的课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去“啃”品味,“读、 疑、讨论 、点拨 、总结”。在课堂留时间让学生读课文,读时可以放录音,教师范读、学生轮读、自由读、默读等,通过读是学生深入了解课文,质疑或讨论教师设计的问题,质疑是学生自己的感悟,自己的看法。根据教师的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分组讨论,甚至是争论,集思广益,达成共识。这样学生充分动脑筋思考,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组讨论不能解决,教师点拨。这样平时长期训练,将课堂当考场,日积月累,学生作阅读题的能力会有很大提高。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指导学生提高做阅读题方法 指导学生做阅读题的方法,也是提高阅读能得分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的一般方法如下: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通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感情基调,思想倾向,文章脉络,以便正确理解阅读题,避免理解偏差或歧义。 要注意解题的整体性。要着眼于整个篇章,不放过任何一个部件,把有关词句放到具体语境中去辨析,把握综合性大题与零碎小题之间的联系。 2、精读有关段落,重点段是设计问题的所在段落,认真分析思考,注意前后逻辑连续深刻理解,作到有的放矢,节省时间,考试是有时间限制的 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3、注意平时基础知识训练及语言组织能力表达,阅读题其实是由基础知识累积起来的,难理解题只是个别,所以在平时,加强字词句训练,避免因阅读题占比重大忽视基础知识的训练,走入误区,出现有心栽花花不开。试卷中,有些学生理解正确,但语言表达不好,难以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表意不明,语言歧义等语病极为普遍,这都严重影响阅读题分数提高,此外,书写了草因素也是影响得分因素。 4、克服“阅读题难”心里畏惧 长期考试,阅读题失分,给学生心里造成一定压力,形成心里障碍。要让学生明白,难者不会会者不难,阅读题和其它题一样,甚至比其它题简单,因为仔细阅读,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可以动笔答上的,开放性试题,答案不是唯一的。 5、规范语言表述 一是表述形式的规范性,即要符合题干的要求。如答题方式是填空还是简答,是用原文中的词句还是用自己的话,要求限定用多少字,以及句子必须通顺、没有错别字等等。二是内容表述的规范性。 (1)要全面,不能漏掉重点要点; (2)要简洁,不能潦草; (3)要具体,切忌空洞笼统; (4)条理要清晰,是从一个方面表述还是从几个方面表述,各方面之间应构成并列、因果、递进等关系,还是一正一反,前后对照,读后要给人一目了然的印象。 总之,要提高学生阅读题的得分率,要从平时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着手,加强平时训练,依托课堂,培养学生兴趣,克服畏惧心理,学习答题方法都很重要。此外,加强基本功训练,如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书写方面训练都是提高阅读题的因素。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将阅读能力作为中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反观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受知识本位教育观的导向和现实中考压力的影响,我们过分地侧重于一种“技能”训练,想方设法地训练学生尽可能多的得到些分数,因此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话。 当然,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更是令人担忧,这其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是教师缺少指导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处于放任状态。二是学生缺乏浓厚的阅读兴趣。因为学生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父母或老师安排和规定的,缺乏 自主性。三是农村学校图书不多,还都是一些旧书,时代性不强,自然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使学生无课外书可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四是学校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五是没有热爱读书的家庭环境。农村学生的家长受自身认识的限制,对子女的课外阅读采取了一种相当敌视的态度,他们把学生看的课外书籍一律视为闲书,把学生观看有意义的影视节目视为是浪费时间。六是缺乏有效的阅读评价机制。由于受到中考评价机制的影响一唯的追求分数,功利性很强,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许多学校没有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缺乏评价的积极引导,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这每一个因素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影响都是巨大的,都十分重要,都不容忽视。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面世,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努力改变过去一言堂的现象,让我们的阅读教学设计向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课文,有利于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向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发挥更大的效果,充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度重视阅读课的教学,改革教法,开创阅读教学的新局面 。 1、阅读教学要加强思想的交流。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由此看来,语文教师如果把教学的视角由作品转向学生(读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读者)的平等自由对话上,更能体现阅读的意义,同时也充分尊重学生(读者)“各有会心”的权利。 2、阅读教学要重视理解的深刻。 我们强调语文阅读教学应体现思想碰撞和 情感交流,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忽视深入的文本感受和细致的艺术分析。相反,深刻的思想碰撞和成功的情感交流并非走马观花的阅读可以达到。但必须说明的是 目无全深入的文本感受绝不是抠字眼儿,钻牛角尖;细致的艺术分析绝不是“牛”的肢解,一切都应在作品本身潜在含义所能辐射的范围里。可以说,一种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在寻找作品潜在的含义、教师所理解的含义和学生所能接受的含义这三者的交叉点。而寻找的过程远比寻找的结果更有意义。因为,这种交点有时可能找不到,或者即使找到了,也不可能使最后的结论成为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但却完全可以因为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而使每一堂语文课成为精彩的瞬间而永驻学生心中。 总之,课堂上阅读课的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阵地。当然教无定法,不同的阅读材料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多方位的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仅仅靠阅读课的教学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配合大量的阅读练习。 二、强化有效的阅读训练,查漏补缺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真正的完成,因而阅读能力必须注重有效的训练,即训练时必须讲究“适度”、“梯度”、“力度”。训练犹如登高,坡度太陡,使人无法攀登,当然不行,但如果坡度过于平缓,也会让人无法领略克服困难的愉快而丧失攀登的兴趣。因此,训练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定,“跳一跳”便“摘到果子”。讲究“梯度”,就是要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一步步登堂入室,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加大训练难度,以便最终达到学“一篇”而读“一类”之目的,讲究“力度”,就是“除非不练,练就要练得学生一辈子忘不了”,训练起点不要高,但要求要严,训练要实,讲求实效,在七、八年级的阅读教学阶段,我们要紧扣课本编制试题或导读提纲,进行按部就班的阅读能力训练。第一步,教师为学生示范:如何将深广的阅读知识、阅读理论、阅读方法,充分运用于阅读的具体过程中,示范课文可以是各年级教材中的象《为你打开一扇门》、《往事依依》、《社戏》、和《春》等各单元难度较大的讲读课文。第二步,找来难度不大的课文,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伟人细胞》、《夏》等自渎课文,对学生彻底放手,积极鼓励并耐心引导他们根据教师示范,通过有意识地运用阅读理论和方法来自编阅读提纲,具体自读课文。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因人而异的点拔。在此基础上,便开始实施阅读能力培养的第三步:适当选编有一定难度 的课外阅读材料,其来源主要是近几年的中考题,因为这些阅读材料及试题是经过许多专家精心选择和设计编制的,完全能够较为准确地测试学生的阅读水平,也便于我们对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查漏补缺,对这些阅读材料和测试题,学生阅读解答时要真正消化阅读知识和阅读理论,要熟练运用阅读方法;教师讲析时,要举一反三地讲透讲深,要着重分析三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实践证明,初中阶段如能对学生进行这三个层次的基本训练,其阅读能力是能够得到真正培养的,阅读水平也是能够得到较大提高的。 三、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像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对文章的体会和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发掘这种不同,激发学生的感悟力,而不是只求一个千篇一律的统一答案。首先我们不能把课外阅读仅仅定义为课外时间的课外阅读。我们教师能做的大量工作其实是在课内的。所以我们应该把语文的课堂真正变成文学阅读的天地。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应再是照本宣科、“满堂灌”,而是应和学生共同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如果学生体会到了探究问题根源的快乐,并开始试着自己去阅读,从而获取更丰富的知识,那么真正的阅读也就开始了。 课外阅读很多时候都是在课外和家里完成,这就需要家长给予配合。老师应利用家长会、家访等时机,向家长介绍学生课外阅读的整体趋势和个体情况,再针对家长文化素质较低的情况,教给家长督促帮助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让课外阅读发挥最大的功效。 四、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激发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的课业是很繁重的,如果只是机械地将一些课外内容强行塞入他们手中,只会增加他们的负担,引起他们的反感,要使学生的阅读从被迫消极转向主动积极,就必须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使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首先要具体引导,激发兴趣。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在课外阅读时易受情感的支配,兴趣在于阅读一些不太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刊上,更有不少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缺乏课外阅读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具体引导和指导,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文学欣赏课、诗歌朗诵会、演讲赛、文学社活动、甚至学校老师对学生的各项奖励以赠书的形式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健康的阅读兴趣。 其次要配合教学,选择读物。学期或年度的推荐,一定要根据课外阅读计划,配合教材的学习,认真审慎地选取高品位、高质量的读物,开列一个比较适量的系统的清单。重点要推 荐一些中外名著,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作为语文老师更要广泛涉猎,及时了解阅读有关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课外阅读,这样更有利于向学生推荐书目,更有利于与学生交流,对其进行引导。 再次要传授方法,培养习惯。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必须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切实截决“怎么读”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包括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和阅读方法包括读书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分门摘录法、提纲挈领法、写心得体会法等)。传授这些方法要指导学生在具体运用时要不拘一格,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运用。 最后要组织交流,检查督促。在课外阅读中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间的互相影响产生的作用有时比教师指导更大。另外,交流活动还能激发兴趣,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教师应分阶段地开展一些活动:召开读书报告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开展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举行读书知识比赛;举行朗读或快速阅读比赛;举办手抄报、演讲会、故事会、网上作文比赛等等。组织这些活动要有计划,认真实施,才有效果。 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不管采取的是什么方法,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哪怕一点点,也要予以充分肯定,同时也要中肯地提出不足之处。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阅读兴趣会大大增加,听说读写能力也会全面得到提高,从而形成了课外阅读的良性循环。 五、及时积累阅读知识,拓宽视野,掌握规律方法和解题技巧。 阅读教学必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理论。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在文体上,应把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在内容上,议论文指论点和论据;记叙文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发情感,或揭示哲理); 说明文或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在形式上,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说明文则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再就是要把握文章的中心段,中心句和关键词。 六、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以写促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老师要重视读与 写的结合,要求学生每人都准备一个积累本或者叫读书反思,并自取一个名字,记下课外活动阅读中的理解感悟,积累下阅读中遇到的优美文辞,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应组织学生定期相互交流赏析。老师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也要注意督促检查,使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只要学生有了习惯,有了毅力,通过一年或几年的训练,就一定会积累下丰富的素材,下笔流畅、妙笔生花。 我们还应帮助学生解决书籍少的难题。书籍少,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阅读。通常,中学的图书馆只对教师开放,即使对学生开放,也是很有限度的,有的只许学生阅览,不能借出;有的借阅只限于教学辅助一类的书;有的图书馆成了“藏经阁”,仅仅为摆设,对于广大农村学生来说,如果连学校都不能给他们提供起码的阅读条件,他们还能去哪儿寻觅呢,作为语文教师,应尽可能的与学校联系,让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多给学生一些方便。也可在班内,发动全体同学的力量,建立一个班级图书角。向学生介绍好的读物, 推荐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推荐优秀书报、期刊等。 最后,我还希望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们也不要再一见课外书就"滚打包收"了,给我们可怜的学生们一点必要的自由吧~ 当然,教与学都无定法。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方法也是很多的,老师们也许有更好的办法,这里仅仅只是我个人的一点肤浅的看法。但是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我们每一位农村语文老师的职责和义务。希望我们携起手来为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努力奋斗。新大纲中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爱美的情趣。下面我结合这学期的教学,谈一下我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 鉴于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学生学习语文的普遍现象,如读书无时间、无指导、无目的;阅读结构不合理;思考问题具有局限性;在学习中不具有创新精神等,我们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积极改革课堂,旨在形成我校特有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 1、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即师“激情导趣”,而生则“乐于求知”。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 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聪明,”“谁最棒,”“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老师问倒了„„,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2、悉心呵护学生的创新萌芽。即师“目标导向”,生则“自主设计、自主实践、自主质疑”。 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对事物有新鲜的感受、独特的见解,就是学生的创新萌芽。尽管有时这种见解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不成熟的,我们还是要给予珍惜和爱护。怎样爱护、培育学生的创新萌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大胆质疑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头脑里产生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在课堂上学习新教材之前就让学生积累疑问——这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平静的死水。设置疑问,唤起思维,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有的教师生怕学生质疑会打乱教学思路,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处理,所以不敢、不愿让学生质疑,这是没有摆正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的缘故。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掌握思考方法,主动地获得知识。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质疑时机。一般来说,质疑可分三个阶段:即课前、课中、课后。每次质疑的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根据课题发问,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发问, 从文章写作特点方面发问等。教师还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选用恰当的诱导方式,并相机进行调控。初读前,可用“直入式”。开课后,直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这时的质疑特别要注意关照差生,鼓励中等生,让他们勇于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细读中,运用“诱导式”。如教学《赤壁之战》,在学生弄清了曹操和东吴的兵力对比后,问学生“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周瑜是怎样打败曹军的,”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寻求答案,兴趣浓、效果好。精读后,可用“询问式”。如“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老师有哪些地方没讲清楚,请你告诉我。”以此让学生回顾教学的过程,进行信息反馈,进行学习的再创新,促使学生的“创新萌芽”快速成长。 3、注重学法传授,强调个性化。即师“示范导法、点拔导思、迁移导练、拓展导用”,而生则“自主讨论、自主运用”。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中“授人以渔”的学法指导,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其成为知识获取的主人。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有的老师喜欢搞“统一”,统一的思路、统一的学法、统一的思想感情,以此套住学生,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思维、个性得不到发展,更谈不上创新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除了要注重学法传授,还要强调个性。可先由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再举一反三,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悟出学法。学生的智力、理解能力不同,悟出的方法和道理就不同,这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创造性。学法指导要强调个性化,还必须通过思维训练,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充分发挥个性,增强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叶圣陶先生强调指出:“教师要让课堂活起来”。怎样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呢,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多向交流,课堂方能真正“活”起来。据此,教师要做到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探求独特的见解和答案。 如教散文《春》一文时,教师设疑:?自由朗读,思考作者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按学习“盼春”的方法分组学习“绘春”,体会语言描写特点 春草:(1)重点指导“坐着、躺着„„捉几回迷藏”是来写什么的,(写人)这一段是写春草,为什么还要写人,(从侧面展示春草的生机和可爱) (2)用“我爱春草,因为春天的小草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春花:(1)作者除了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的手法外,还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春花呢,(讨论回答,得出结论:感官) (2)指导品析:“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视觉)。花里带着甜味儿(味觉),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联想),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听觉)。 (3)用“我爱春花,因为春天的花儿,,,,”的句式说话。 春风:(1)谁能说出“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前一句,(《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风是无形、无味、无色,难以捉摸的,作者又是如何描写它的呢,学生汇报交流。 (3)重点指导:作者在写风时动用了哪些感官,(触觉、嗅觉、听觉) (4)用“我爱春风,因为春天的风,,,”的句式说话。 春雨:(1)春雨没有春花的艳丽,也没有春风的轻柔,但在作者笔下,它却别有一番迷人的风韵,看看作者是怎样观察春雨的,(由近及远,由个体到整体) (2)作者除了写出了春雨的美以外,还写出了春雨的什么,(质朴、无私) (3)用“我爱春雨,因为春天的雨,,,,”的句式说话。 这样,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发现新知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独立性思维的发展和迁移,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勇于开拓课堂,以多形式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更大力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更充分地发展。那么,要开展哪些语文课外活动呢, 1、课外阅读 每一篇作品、名家名作,都是作者、名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都是作家创造之作。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能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学习作家如何创作,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2、个人活动 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教师应只有提供给学生个人活动的各种机会,如采访、出黑板报、自编手抄报、自编童话故事书等,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独立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 3、兴趣小组活动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尤其对于儿童,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如读报小组、读书小组、评论小组、创作小组等,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阅读评论,提高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通过学习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能 总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恰当好处的点拨,师生共同探究,培养阅读能力,而且在努力探索一种符合素质教育的、有自己特色的课型,更在努力引领学生走进语文学习的新天地 阅读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取丰富的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更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 、注重读写结合。 读和写是中学生必备的两项重要的基本素质。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对于一个求知时期的中学生来说,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阅读会让你“腹有诗书气自华”、文质彬彬且又“知书达礼”。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们虽然不能行万里路,但是可以读破万卷之书。虽囿于一室之内,却可借助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了解上下五千年,知晓纵横八万里。读书还能启迪广袤思维,点燃无穷智慧,进而体会“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之乐趣。古人也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中学生只有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才能感受到作家的喜怒哀乐,作品所带来的令人震撼的艺术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并从中汲取大量的写作素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老师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积累本,记录课内外阅读中的理解感悟,积累优美的文辞,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古今中外,大凡有建树的作家都非常注重阅读。宋代诗人尤袤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 自古便有“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广泛阅读。只要学生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坚持不懈的毅力,时间一长,就一定会积累下丰富的素材,做起文章来就能够下笔流畅、妙笔生花。 二、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 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以下这些习惯。 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学生对于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及时查阅工具书,直到弄明白为止。有辅助资料的学生,尽量参照、查阅手头现有的资料,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阅读过程当中及时做好批注的习惯。要让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对于文章中间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部分,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随时用笔勾勒出来,便于自己作文时借鉴和运用。对于文章中间还需商榷的部分,也可以勾画出来,和其他的同学进行探讨与交流。 养成制作读书卡片的习惯。虽然这样做会比较麻烦,但是其效果还是立杆见影的。阅读时可以将文章的内容压缩在小小的卡片上,将文章的梗概写出来,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能力,时间长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就会大幅度的提高。另外,将优美的语句或新知识摘录下来,建立起自己的语文学习资料库,随时翻阅,便于查找。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程颐也说:“学者先要会疑”。养成认真思考和质疑问难的习惯。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将作者的文本转化成读者的想象的艺术再加工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有一些疑问的产生。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必拘泥于墨守成规,更不要害怕权威。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养成与他人交流的习惯。经常和别人交流阅读的心得,可以共同切磋,取长补短,也可以整体领悟作品,局部体味细节,并充分体验到读书的乐趣,从而更加喜欢读书。 养成快速读书的习惯。当今世界是一个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的信息时代。快速读书不仅可以增加阅读量,快速了解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还能提高知识的储备,为适应现代人高质量的生活注入新鲜的血液。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经过一番艰辛的训练是很难做到的。阅读习惯的养成要靠长期的培养和不间断的训练。教师必须注意科学地把握训练的环节,解决如何把零散的内容实行有效的组合,使训练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形成比较完善的知识网络,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 三、阅读教学要积极践行新课程改革思想理论,大胆尝试新教法,注重学生独特的个性化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语文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只会当一名“教书匠”,对学生进行“满堂灌”式的落后教学,而应该懂得运用新课程改革的理论知识,与学生进行互动合作探究式的交流,变教师个人的“一言堂”为师生共同活动的“群言堂”。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每个学生动起来,努力打破课堂上死气沉沉的教学气氛。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性格各异、兴趣爱好也都存在一定的差别,所以对于同一篇文章的理解与感悟也常常会大相径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搞“一刀切”,弄个什么标准答案来对学生进行评判。我们只有挖掘这种学生身上存在的独特的思考力,激发他们的感悟力,从而不断提高他们分析和欣赏作品的能力与水平。 四、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 语文教师要具体引导学生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中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易受情感的支配,往往喜欢阅读一些不太适合阅读的书刊,还有不少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缺乏课外阅读的兴趣。 所以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诗歌朗诵会、背书会、演讲赛、文学社活动等,来激发学生健康的阅读兴趣。 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选择合适的读物。认真审慎地选取高品位、高质量的读物,重点推荐一些中外名著,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言教不如身教。作为语文老师就必须是一名忠实的读者。要广泛涉猎各种各样的课外读物,这样才能向学生推荐书目,与学生交流,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引导。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语文教师还要传授方法,培养习惯。读书的方法有: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有:如圈点批注法、分门摘录法、提纲挈领法、写心得体会法等。 语文教师要组织交流,检查督促。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间的互相影响产生的作用有时比教师指导更大。另外,交流活动还能激发兴趣,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教师应分阶段地开展一些活动。比如:召开读书报告会、读书经验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览评比、读书知识比赛、举行朗读或快速阅读比赛、手抄报、演讲会、故事会、网上作文比赛等。 总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恰当好处的点拨,师生共同探究,培养阅读能力,而且在努力探索一种符合素质教育的、有自己特色的课型,更在努力引领学生走进语文学习的新天地 。 苏霍姆林斯基称阅读能力为“掌握知识的技能”。可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其重要意义。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以课文为本,向课外延伸,增加阅读量 教材中的课文语句优美、选材新颖、构思独特。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内容,深刻领悟课文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从课文扩展开去,增加阅读量。例如,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时,我要求学生阅读有关毛泽东光辉事迹的书籍,加深体会人民对主席的崇敬、爱戴之情。教学《飞夺泸定桥》时,我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长篇小说《红岩》以及和红军有关的文章。这样课内外结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 二、教学课文的同时,努力营造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氛围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好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想,在想中读。如《可爱的草塘》一课,作者这样描写草塘倒映在水中的美景:“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轻声自由朗读,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有的说:“我感受到了水非常清澈。”有的说:“绿色的芦苇和蒲草,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朵,把草塘装点得真美。”接着,我引导道:“大家说得真好~朗读这句话时,我们要特别注意哪些词,”学生很快回答:“清凌凌、更绿、更蓝、更白。”最后,我指导学生边饱含深情地朗读边想象画面,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文章的意境。这一训练,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鼓励学生在质疑中发表见解 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为长进。”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鼓励学生质疑,营造求异问难的氛围,让学生敢问、善问,并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 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感情的生命个体,他们有各自不同的爱好、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和知识储备,自然对所读文章的理解也会不同。例如,学生读了《当代小学生》上的一则寓言《“公正”的狐狸》后,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有的认为狐狸欺骗了小猴、小熊,独自占了一碗水,太狡猾了;有的却认为狐狸很聪明,它用智慧在大旱之年为自己争得了一碗宝贵的水;还有的认为小猴和小熊如果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就不会让狐狸占便宜了……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我先予以鼓励,然后引导他们讨论、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称阅读能力为“掌握知识的技能”。可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其重要意义。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以课文为本,向课外延伸,增加阅读量 教材中的课文语句优美、选材新颖、构思独特。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内容,深刻领悟课文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从课文扩展开去,增加阅读量。例如,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时,我要求学生阅读有关毛泽东光辉事迹的书籍,加深体会人民对主席的崇敬、爱戴之情。教学《飞夺泸定桥》时,我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长篇小说《红岩》以及和红军有关的文章。这样课内外结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 二、教学课文的同时,努力营造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氛围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好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想,在想中读。如《可爱的草塘》一课,作者这样描写草塘倒映在水中的美景:“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轻声自由朗读,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有的说:“我感受到了水非常清澈。”有的说:“绿色的芦苇和蒲草,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朵,把草塘装点得真美。”接着,我引导道:“大家说得真好~朗读这句话时,我们要特别注意哪些词,”学生很快回答:“清凌凌、更绿、更蓝、更白。”最后,我指导学生边饱含深情地朗读边想象画面,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文章的意境。这一训练,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鼓励学生在质疑中发表见解 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为长进。”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鼓励学生质疑,营造求异问难的氛围,让学生敢问、善问,并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 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感情的生命个体,他们有各自不同的爱好、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和知识储备,自然对所读文章的理解也会不同。例如,学生读了《当代小学生》上的一则寓言《“公正”的狐狸》后,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有的认为狐狸欺骗了小猴、小熊,独自占了一碗水,太狡猾了;有的却认为狐狸很聪明,它用智慧在大旱之年为自己争得了一碗宝贵的水;还有的认为小猴和小熊如果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就不会让狐狸占便宜了……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我先予以鼓励,然后引导他们讨论、交流。 美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这样一句名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它形象而深刻的说出了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的心灵塑造的作用。的确,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 的中学生,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 反观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屈服于现实中一些伪劣的统考的需要,过分侧重于一种"技能",比如划分层 次,创作手法,修辞,提炼中心思想等等,对文章进行分析。我们想方设法地训练学生尽可能对文章注入标准化的答案,尽可能多地考虑分数。讲作品大多是概念化的思想倾向分析,公式化的艺术介绍,模糊而笼统。比如讲小说,无论是哪位作家,也无论古今中外,一律"环境、人物、情节";讲散文,不管鲁迅、茅盾,还是朱自清,一概"形散而神不散"。这其实是误导了阅读教学,导致了阅读教学人文性的缺失。而帮助学生打开思想之门,智慧之窗却显得那样力不从心。试想,当屈原的寂寞哀怨,李白的孤傲飘逸,杜甫的沉郁忧患,鲁迅的伟大深刻„„不再成为语文课上一道迷人的风景,是否是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及其 检测行为的一种嘲讽呢, 高尔基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因此,阅读的意义固然是"筛选信息","获取文义",但它更是一种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底子,提升自己的人生智慧,也才能真正体会到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淋漓酣畅的心理感受,以及由此引发的愉悦感。至于阅读的"技能"还在其次,因为思想的贫乏和情感的淡薄是任何再高明再新潮的教学技巧也无法替代或掩盖的缺憾。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首先 应当遵循阅读教学应体现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的意义原则。 其次,应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传统的阅读教学较多的强调学生如何发现和"正确"领悟作品的"愿意",而忽视了学生作为读者所具有的自由联想,进行创造性想象的力量。于是,学生各抒己见成为阅读教学中可有可无的一个附加环节,于是,只讲"愿意"或先讲"愿意"再来"联想"成为教学的传统模式。这样,常是 学生联想尚未引发,思路早已扼杀于"定论"之中,纵使后来教师千呼万唤,也是琵琶半遮面。 阅读应该是读者的个性化行为,从接受理论看,一切作品都具有"朦胧性",唯有如此,才有读者无限多样的将作品具体化为"第二文本的自由境界"。接受美学认为,作者写出的文本具有未定性,还是未完成的作品;读者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文本的造创造过程,作品是作者读者共同创造,共同完成的。因而,对同一部作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读者群体,会做出不同的解读。越是内涵丰富、深刻的伟 大作品,更是人见人殊,常读常新。莎士比亚、曹雪芹、鲁迅、莫不如此。 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品读法",更易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从四方面谈谈"品读"的艺术。 一、品得细 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一句话一句话地、多角度地反复地咀嚼品味语言材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 一字未宜忽,句句悟其神。" 笔者的体会是:让学生阅读课文,抓住那些凝聚作者情感的,闪烁作者独到感受的精华文段、重点语句、关键字词进行细细品析。这样既可以在字、词、句的咀嚼中领略作者遣词造名的功力,体会其用法的精妙;又可以更深、更全面地去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思想,语言的风格等,达到对文章"窥一斑 而见全豹"的认识效果。 二、品得深 就是对课文见解深刻,经过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品读,从别人不易读或不能读的地方读出味道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探幽发微、扣问弦外之音,揣摩语言外壳下蕴含的深层次含义,既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又可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如鲁迅先生《故乡》一文,结尾这样的写道:"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课上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大约"和"的确"深层含义学生。经过思考讨论, 便明白这两个词看似矛盾其实反应的却是孔乙己真实的命运。 三、品得美 美"的角度、"好"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品味揣摩,品评欣赏文中不同凡响的表达艺术,从而产生审 就是从" 美激情,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品读美文时,教师要善于从"美"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美点寻踪",无论是用词、写句、层次、结构,还是音乐、画面、形象、思想等,都可让学生用自己审美的眼光去追寻和探究,发现其美的所在。如果我们的语文课上,学生能与庄子一起逍遥游,与苏轼同游赤壁,随毛泽东观北 国风光,跟随范仲淹做客岳阳楼,岂不美哉~ 四、品得奇 就是角度丰富,视野开阔,通过多角度鉴赏和思辨分析,进行科学的审美判断,形成独创的见解,发别人所未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根据课文特色,从不同的角度确定多个论题,让学生进行鉴赏评析。阅读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一味把自己对阅读材料的感悟理解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失去了应有的主体地位。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使阅读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弘扬个性的过程。” 一、加强阅读实践,培养语感 语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理解力。语感具有的直觉性特点,表现为思维过程与结果的直接性,它不需要经过预先的理智思考和逻辑判断,而是凭借言语经验,直觉地对言语作出敏锐的感受,而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手段。因此,只有多朗读才能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获得 真切敏锐的感受,产生情感共鸣。 二、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 学生在阅读时总会伴随着这样那样的思维活动。如果不会边读边想,那就不会有良好的阅读效果。如 果学生读书能边读边思考,不但解决许多问题,而且会出人意料地显示出他的聪明。 如低年级的学生读《狐假虎威》一课时,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大大小小的野兽都吓得撒腿就跑。”有的学生会说“不对,因为森林里有大象、狮子,它们不一定会吓跑”。由此可见,如果把阅读主权交给 学生,他们不但会发现、解决许多问题,而且会逐步培养创造能力。 三、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的习惯 课本中有许多的词语、句子,如果单独把它们抽出来理解,往往会有困难,但如果把它们放到具体的 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仔细琢磨一下,就能够确切地理解。 四、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 小学语文课文内容十分丰富。有的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不好理解。如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中有:“在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学生没有见过草原,对“洒脱”一词不好理解。如联系到我们生活当中,我们平时开车要看红绿灯,看交警,而在草原上没有,不受任何约束。 这样就不难理解这一词了。 五、使用工具书,做好画圈准备 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借助工具书理解疑难问题,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就如找到了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古人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考,用笔在课本上圈圈、画画,随时写下自己的看法、体 会,还怕对课文不理解吗? 六、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开展必要的争论,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 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的讲解所无法达到的,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培养学生探疑发问的能力,学而不能发现问题,犹如猎人不善于发现猎物的踪迹一样,必然所获甚微。我在课堂上不喜欢那种追问式的一问一答,总喜欢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静心默读课文(教师只给予适当的提示)从中产生疑问,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思考,之后针对疑点,和学生展开争论,寻求正确答案。在探疑解疑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就逐步提高了,如教学《难忘的一课》一课时,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是难忘的一课,让学生展开争论,教会学生析疑的方法:1.要从作者的背景出发。2.从人物、情节、环境出发。3.抓住语言情境,勾连前后,多角度思考。如此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会在阅读中给自己出难题、设障碍,促使自己动脑筋,这样就有益于阅读过程中思维 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 七、在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还必须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和交流自己的看法 对于课堂上怯于发言的学生来说,在思想上普遍存在两大顾虑:一是担心答错现丑不愿发言;二是害怕同学的嘲讽而不敢发言。这时候,教师就要打消他们的顾虑,使其明白,同学们到学校来学习就是由于不懂或懂之甚少,出错自然难免,而应该养成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的习惯。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动机,引导他们谈看法、说见解,培养他们创造思维的能力,做教师的绝不能越俎代庖,不能用预制的结论做框框束缚学生探求知识的独创性,而是让学生有兴趣,愿思考,敢议论,教师要多加鼓励,努力为学生创造 思维创造条件。 八、课外阅读活动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扩大学生视野,丰富知识,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 用 课外阅读就其形式和内容来说,它不完全受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限制,学生自愿参加,因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比单一的课堂教学显得更加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它能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广泛性和课堂教学中局限性的矛盾,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就发挥了他们的特长,培养了他们的个性,为课文的学习开辟了更广阔的视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分析能力的培养,不是把语文阅读教学纳入到分析 法教学的轨道上去,而是把分析能力的培养纳入到阅读教学的轨道上来。 总而言之,学生的阅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要想提高阅读水平,主要靠自己反复练习,但也离不开教 师的训练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这就是说,教师要真正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阅读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就浅谈几法: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阅读的基础,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和学习的情趣,是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成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才会减轻疲劳感,才能把阅读当成是一种享受,才能感受阅读的乐趣,也才能事半功倍。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兴趣呢, 1、推荐适合的、学生喜欢的读物 (1)根据学生实际推荐读物。低年级的学生喜欢鲜明的形象、活泼的内容,可推荐他们看童话、寓言、卡通、动漫等活泼有趣的读物;中年级的学生喜欢情节曲折、生动的故事,可推荐他们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等引人入胜的读物;高年级的学生喜欢文质兼美、富有情趣的内容,可推荐他们读科普、名篇佳作等精美典范的读物,如《世界著名童话》、《西游记》等世界名著。 (2)、根据教学需要推荐读物。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也有助于语言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养成了阅读习惯、培养了阅读兴趣。如学习《一个男孩必读的书》,可推荐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可推荐学生阅读《水浒》„„ 2、阅读的形式要多样化 (1)、读一读、画一画 学生读书后,总有一种想表达的冲动,根据小学生喜欢"涂鸦"的特点,可要求学生画出所读的故事情节,并配有文字说明,然后不定期地举办画展,让学生互相欣赏画作,从而感受阅读的成功和创作的乐趣。 (2)、读一读、演一演 小学生有着很强的表演的潜能和表现欲望,这就要求学生把所读改编成课本剧、童话剧等,并且要利用班队会进行课本剧、童话剧等的表演,创造一切机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3)、 读一读、讲一讲 讲故事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可经常要求学生开"故事会",给学生提供讲说的机会,为了激励学生,每次还应评出"故事大王"。 (4)、 读一读、比一比 朗读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情趣,也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所以要经常开展诗文朗诵会,比一比,谁朗读得最棒,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阅读所带来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良好语感。 二、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要有清晰的阅读意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会学知识"。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了正确的方法等于成功了一半。"浩如烟海的资料文献,教师是永远也讲不完的,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阅读的能力、自学能力,让他们借助一定的工具,自己去探索、辨析、历练才能得益。指导阅读的方法和途径很多: 1、教给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常见的阅读的方法: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速读等。朗读是眼、耳、口、目等多种感官以及大脑同时参与的一种较为复杂的认识活动,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感情、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感情朗读。默读是大脑对文字的反映,只运用眼睛和大脑两个器官,从而理解文字的意义。默读时,可以边读边思考。精读就是对文章上的某些重点内容,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略读,不要求对读物逐句逐词地进行阅读,而是着眼于关键段和重点句,以求迅速地掌握读物的思想脉络、观点见解。速读就是对所读的内容,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 只要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学会了阅读,就会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乐趣,就会孜孜以求、不辞劳苦地奋力攀登巍巍书山。 新一轮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也激励着语文教师尝试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转变阅读教学方式,颇值得语文教师思考。笔者就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提出几点肤浅建议: 1 应明确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 过去中小学语文阅读,局限于只为掌握一些语文知识点,形成基本的阅读能力,而学生获得知识、养成阅读能力主要靠课堂教师的灌输和机械的阅读训练实现。毫不讳言,这种阅读教学模式束缚了教师的教学思维,制约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甚至抹杀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创新的欲望。 著名语文教师于漪说过:“教语文不是曲艺行当里的说书,只要听众觉得有趣,好玩就行,教课要教到学生身上,教到学生心中。否则,无的放矢,所教的内容也就随着教师声波的消逝而销声匿迹,在学生心中不留半玄痕迹。” 此语含蓄生动地说明语文教学既要明目标,又要妙用教学策略。《语文课程新探》指出:“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比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2 妙用语文阅读教学方式 2.1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课内阅读,指阅读教材中的课文。教材上的课文,一般具有篇幅短小、文质兼美、风格多样、富有生活气息等特点,很多优秀作品,品读其文,感人肺腑,能获得精神享受。课外阅读要求教师正确引导、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量,博览群书,以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语文阅读教学应坚持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原则,教师可适当向学生推荐与教材课文相关的一些名篇佳作,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读 书兴趣,培养学生好读书、善读书的习惯。 2.2提倡学生自主式阅读 目前,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依然存在这种现象:学生阅读理解文本,缺乏自主性,很多是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讲析或教参资料对文本的解读。究其原因:一是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教学观念未彻底转变,生怕哪一点知识没讲透,影响了学生学习。二是受传统教学思维影响,学生思维定势,缺乏独立思考问题意识,一味地被动接受知识或按老师预设的问题寻找答案。显然,这种传统被动式阅读,是以教师“教”为中心,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生不能自主阅读,导致学生思维的懒惰性,挫伤了部分学生思考、讨论、探究、提问的兴趣,学生的见解、主张、情感、个性、意志等未能充分展现。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倡导学生自主式阅读,还学生以真正阅读者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3 善于引导、启发学生自主阅读 3.1教会学生读 教师的本领,就是教会学生本领,教会学生学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阅读技能与方法,阅读技能和方法是多样的,应强调什么样文章需精读,什么样文章需略读、浏览。一般而言,课堂阅读应注重精读、朗读、默读或诵读,而课外阅读应略读、浏览。此外,教师还需教会学生怎样动笔读书,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3.2给学生留足阅读时空 阅读教学教师不能完全以“讲析”代替学生“阅读”,应保证学生足够的阅读时空。阅读时空充足,学生会静心地细续、思考、探究,注意力相对集中;同时,也能拓展思维空间,展开想象,阅读效果更佳。 3.3创设阅读的情感气氛 教师要充满爱的智慧,创设一种学生感到亲切、温暖、舒适、充满乐趣、充满自信的阅读心境。著名语文教师李镇西说:“对学生仅仅有„爱?还不够,还得有„爱的智慧?—— 如果真正爱孩子,必然会追求尽可能丰富的教育智慧。” 阅读教学中,教师真诚的微笑,动人的眼神,善意的动作,激励的赞语等都能撩拨学生的心扉,让学生体验到师爱的真情与力量,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强烈兴趣。同时,教师更需利用作家作品蕴含的情感因素点燃学生阅读的热情。如朱自清笔下的《背影》,精细刻画作者望父买橘时父亲的“背影”:“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作者看见父亲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作者为何流泪,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其情感。此处的“背影”,是特定环境下作者父亲给儿子留下的特定形象,凝聚着父爱子,子爱父的真情。作者想到年老父亲遭遇丧母、失业双重灾祸,为了生存急于奔波谋事,而最放心不下的是上学念书的儿子,作者看见父亲艰难地爬月台为自己买橘,情不自禁因 感动流泪。教师可顺势提问:假如你是当时的朱自清,你的感觉又如何,自然就能触动学生的心田,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 3.4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提问 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读文后往往迷惑,找不出疑点,也缺少自主思考提问的热情。怎么办,教师应相时而动,择机而行,点燃学生阅读的热情,适时激发学生在阅读中生疑,提示学生推敲字、词、句含义,或联想已学知识、生活经验或联系作家、作品所处背景或查询资料思考发现问题。《孟子?告子上》曰:“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阅读中,读、思、问应有机结合。“学始于疑,有疑才有问,才有思。阅读时脑海里问题涌动,学习就真正进入良好的境界。”教师作为阅读教学的引导者、启智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提问的能力,应千方百计激活学生的思维灵感,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所说:“教师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我探究问题的答案”。 4 培养学生获取、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此语说明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特别应重视培养学生获取、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的阅读实践呢, (1)在阅读实践中让学生学会运用工具书,如字典、词典,理解词义。(2)在阅读实践中培养语感,丰富积累。(3)让学生学会圈、点、勾、划、批、注的阅读方法。(4)让学生发现、梳理、区分文中信息,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5)阅读与写作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写读书心得体会,或制作阅读卡片。 勿庸置疑,学生运用这些方式阅读,做到五动即动手、动口、动脑、动心、动情相交融,自主阅读能力的养成自然得以实现。 只要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学会了阅读,就会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乐趣。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共性要求。传统语文教学当然也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但其弊端也不言而喻,其中最重要的是忽视对本文的整体把握而更多地是在老师引领下的对文章的肢解性解读;另外,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存在一元化倾向,强调同一性思维,不注重学生对文章的自主解读。所有这些从根本上无益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 养。阅读教学除了要感受和理解所读作品之外,还有一种更为长远的目标需要关注,那即是培养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阅读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桥梁,读者才会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叶老的观点以形象生动而又朴素的比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阅读的真义与旨趣,即阅读就是读者充满兴致地从语言符号中搜寻作者隐匿在语言符号之间甚至符号之外的“旨趣”过程,就是读者默默地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并收获智慧经验和意趣情感的过程,这样的阅读就不是靠教师的剖析,学生的死记硬背所能破解的萦绕于文字内外的理趣、意趣、情趣,而是学生的自主参与、体悟、品鉴才能获得作品的真滋味的过程。 基于以上所述,我校将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作为研究点,旨在培养学生这种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阅读。 二、概念的界定: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 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可是,如何让 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阅读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 考,这在阅读教学 实践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关系到新课改的阅读教学理念能否真正贯彻落实。我认 为,在阅读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开放阅读空间,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三、理论依据: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作了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这里所说的“对话”,是一种教学对话。“对话性”阅读教学中的语文老师走 下圣坛,由知识的传播者变成了平等的对话者。 1、对话意味着“人格上平等,心灵上自由” 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实际上,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过程,通过对话 使读者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或让读者进行自我反思。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倡导的是一种新型的关系——“对话”关系,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 理者,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当是平等中的首席者。 2、对话意味着“沟通与合作,交往与互动” 坚持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法则,教和学双方必然会走向积极的沟通与合作。在教和学双方的沟通与合作中,对话的精神才得以体现。有沟通与合作,必然会有互动与交往。互动与交往绝不只是教师和学生在对话教学中的存在状态,而且是对话教学的基本形式。师生在交往与互动中实现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 3、对话意味着“创造与生成” 阅读文本应是语文学习的前提所在,只有通过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教师才能把握教材,也才能引导、疏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尽情地诵读、玩味、揣摩,与课文直接“对话”。“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在人、文“对话”中生成属于自己的思想。在对话性阅读教学中,师生双方均是作为具有主体精神、创造能力的人而介入其中的。在对话、沟通、合作的氛围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还是知识的“发生器”,使阅读教学课堂涌动着生命的灵性,充满了创造色彩。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缺乏获取新知识能力,缺乏发展潜能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必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可见,阅读能力是获知、创新的基础。就学校教育来讲,它将直接影响到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习得。“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一任务已经摆在了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面前。 【关键词】自主学习 创新阅读 课外阅读 能力培养 一、课堂上注重方法指导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教给学生读书、学习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获得知识迁移的能力,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具体做法如下: 1.课前预习明确具体的提出要求,如:(1)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用词说话,目的在于积累运用字词;(2)读熟课文,理请作者的写作思路,能复述课文,目的在于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感知;(3)记下自己的收获(也有时让学生试做课后题),目的是让学生明了自己已经学会了什么,有成就感;(4)搜集相关的资料,目的是使学生拓展学 习资源,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利用资料信息的能力;(5)每小组提出一个不理解的问题。“提出一个不理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困惑有所了解,从而明了自己的学习目标——“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到的目标。”怎样使学生明了自己在一篇课文中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困惑。每组提一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在争议、选择中解决一些简单的、价值不大的问题,保证提出的问题数量少且质量高,也发挥了优秀生对后进生的帮教作用。在这一环节,可以要求学生多用速读、默读。给足够的时间,把学生能自己学会的都让学生自己学会,个人提出的问题尽力在小组内解决掉,这样保证了学生提的问题数量少而质量高,使课堂教学省时高效。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的学生在新课程中,发现问题不仅是为教学中解决问题服务,发现问题本身就是教学目标。因而我让学生认识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如果提不出问题说明教学出现了大问题——学习的过程要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学生学习就失去了“出发点”,教学就会失去明确的方向,就不能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3.控制学生提问的范围——围绕单元、课时重点提,这样争取把学生的问题和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相联系。把预习检查改为自主学习成果展示、交流。利用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的展示,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学习;通过学生交流,让学生在倾听中获取知识。新课程要培养“教师式的学生”,我觉得不一定要学生到讲台上讲解才是“教师式的学生”,发言人心中有其他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所得说给其他学生而不是教师一人听,其他学生心中有发言人,认真倾听发言人从中获得知识,也就是在培养“教师式的学生”了。 4.归纳、整合学生所提的问题,作为教学目标。由于教师事先指定学生提出问题的基本范围,学生的问题也就基本扣住单元、课文学习重点了。问题从学生中来,可以使教学方向明确,和学生实际相联系,避免教一些“不教也会的”,还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5.引导学生讨论解决疑难的方法,运用学生的方法解决疑难问题。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突出帮助、引导,要求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怎样促进学呢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们怎样去辨明方向”。所以问题归纳整合后作为教学目标,我不急于讲解,而先让学生想想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用学生所想的办法去解决问题。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但在知识更新很快的今天,学会探究知识的方法更重要。这个好处不必等到学生毕业后学生体验到,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我就体验到了其中的好处——学生学会了,我轻松了。 6.拓展迁移。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这两点根据课文特点选择一点进行即可。拓展迁移是在学生理解好所学课文后再读一篇或语言或写法或主题相同或相似的文章阅读。目的在于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巩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实现课内和课外的对接。 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的说是得益于课外;古诗亦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即要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要求我们在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益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阅读的视角伸向课外,伸向社会,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的阅读实践机会,并在这种阅读实践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以推动其它各类学科的学习,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学习、工作与生活。 [1] [2] [] [] 二、课外阅读展示成果 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学生阅读时,鼓励学生学以用,以课内阅读实践来指导课外阅读,并通过指导学生写作读书笔记、组织名著赏析活动、专题辩论会、故事会等形式,把课外阅读与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结合起来,还学生以学习主体的地位,增强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和语文学习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文学欣赏能力和一定的审美情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特别是语文学习的能力。做法如下: 1.开设阅读课。分自由读与 集中读两种形式。开设阅读课,计划集中阅读与泛读相结合。泛读即组织学生在一定的主题要求下,自由地开展相应的阅读;集中读即在课堂上开展专门性的文章品读或作品介绍、欣赏等。 2.开展课前五分钟“美文欣赏”。即在每节语文课正式上课前五分钟内,由学生轮流介绍其在阅读中读到的优秀文章、作品或阅读感悟等,每次一人推荐,几人谈感悟。 3.每位学生建立专门的阅读笔记,根据学生的阅读量或笔记的摘录情况,阶段性地进行展评,相互交流,以相互借鉴阅读经验,同时评出阅读的积极分子,利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各种形式的阅读。 4.开展手抄报、文史名著知识竞赛与开展课外阅读有关的专项性实践与评比活动。对优秀作品、先进人员予以表扬奖励,以调动学生主动地去阅读、搜集材料的积极性,形成良性的阅读态势。 5.利用主题班会或专项阅读课开展以名著、作家、作品、名言、名句为中心的小组知识竞赛,让学生具体感受到阅读的益处,以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兴趣。 6.动用测量杠杆,在试卷中更多地增添课外阅读材料,以充分体现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死钻课本中走出来,注重自身知识面的拓展,注重平时阅读的积累与阅读能力的培养。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交谈。”我们相信,课外阅读活动只要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基本功。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任务。《义务教育大纲》在阅读教学部分强调指出:“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对阅读教学来说,这句话可谓是点睛之笔。这里所说的“自学能力”,也就是独立阅读。这句话有以下几层意思:“阅读实践”是达到独立阅读的途径;“独立思考”是独立阅读必须具有的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怎样读书”包含着阅读的种种知识、方法、技能;所谓“着眼于”,就是出发点、落脚点。阅读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或者说
/
本文档为【阅读能力的培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