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新闻两则》导学案

2020-03-06 9页 doc 23KB 2阅读

用户头像

is_589748

暂无简介

举报
《新闻两则》导学案安徽滁州衡水分校英华中学高一语文必修1 第四单元新闻专题学案(A版)No:时间:10月日学习小组:组内编号:姓名:教师评价: 《短新闻两篇》导学案 编制:黄卫星审核:高一语文组包科领导: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熟悉新闻的知识并学会分析新闻。 2、了解以时间、空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3、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 2、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
《新闻两则》导学案
安徽滁州衡水分校英华中学高一必修1 第四单元新闻专学案(A版)No:时间:10月日学习小组:组内编号:姓名:教师评价: 《短新闻两篇》导学案 编制:黄卫星审核:高一语文组包科领导: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熟悉新闻的知识并学会新闻。 2、了解以时间、空间顺序组织的写作特点。 3、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 2、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自主学习 一、背景介绍 《别了,“不列颠尼亚”》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香港岛就在1842年所签订的《南京条约》中,割让给英国。邓小平同志在接见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的时候,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将收回香港主权的意愿,同时,这也是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体现。最终在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中达成协议,英国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主权归还中国。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别了,不列颠尼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本文写于1958年8月,当时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有13年,时间已经磨平了战争造成的创伤,但德国法西斯在“二战”期间残酷地屠杀被占国人民的集中营还在警醒着世人,法西斯集中营的牢房、毒气室、鞭刑柱、焚尸炉无不向人们诉说着德国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本文便是作者目睹了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后有感而写的一篇新闻,他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倾注着个人的情感。 二、关于新闻的相关知识 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是指通讯、消息、特写、文学报告。狭义专指消息。 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发展、结果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缺一不可) 标题正标题、副标题。 导语新闻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 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背景一般来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结语新闻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须得响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新闻的特点:真,再现生活的真实;快,报道一定要及时;新,一是指内容要新,二是形式上也要求新;活,是指新闻的表现形式要活。 三、字词 紫荆(jīng)停泊(bó)冉冉(rǎn rǎn)接载(zài)婆娑(suō)噩梦(a) 1 撰写(zhuàn)步履(lǚ)雏菊(chú)窒息(zhì)祷告(dǎo)和煦(xù) 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 婆娑起舞:形容盘旋跳起舞来的飘逸优美的姿态。 合作探究 《别了,“不列颠尼亚”》 1、标题 新闻的内容是关于香港回归,为什么题目却是“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个命题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 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地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 2、导语部分 导语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导语传达的信息是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离开香港,也就是英国政府撤离香港的事实。导语在语言上更多用的是描写式的语言,本文是通过写查尔斯王子和港督的离开来侧面表现英国政府撤离香港的,同时也揭示出本文的主旨。 3、主体部分 文章在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巧妙地穿插了许多历史资料,那么如果把这些历史资料删去,对文章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没有历史资料做支撑,文章将缺少一种历史感和沧桑感,历史背景起到烘托现实场景的作用。把历史场景和现实场景相融合是本文主体部分的另一写作特色。 4、结语部分 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参考答案: ①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 ②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 四、拓展延伸 中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地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参考答案: 1、香港自古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收回香港完全符合国际法,是正义之举,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承认。 2、70年代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的突破性进展,与英国关系的改善,为中英和平谈判解决香港问题创造了条件。 3、“一国两制”伟大战略构想,为解决香港问题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为和平方式收回香港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保证。四、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综合国力的大大增强,是我们能够以和平方式收回香港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按新闻结构划分部分,探究各部分重点问题 1、标题 本文的题目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新闻为什么还要写? 参考答案: 这句话的意思是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是没有什么新闻可供报道了,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奥斯维辛虽然是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但每一个参观者进来了都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震惊和窒息,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2、导语部分 文章一开始描述了奥斯维辛现在的情景: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参考答案: 景象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里曾经是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发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然有着这么和平美好的景象,作者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3、主体部分 (2)如何理解“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这一句话的含义? 参考答案: 这一句深刻地揭露了法西斯的灭绝人性。做祷告是是为了求得保佑或宽恕。但在这个“人间地狱”里,生命、人性、文化、信仰全部被灭绝。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4、结语部分 结语两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第一句再次点题,呼应第6自然段首句,这不仅使全文结构收尾圆合,而且激发读者旧事重拾,温故知新。第二句呼应首段,反复展现今天布热金卡的安谧、秀丽的风景,这是用乐景寄托对遇难者的哀悼,同时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百倍珍惜今天的自由与幸福。 检测案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凝.重(níng) 停泊.(pō) 婆娑.(suō) 窒.息(zhì) B.瞩.目(zhǔ) 凋.谢(diāo) 茫.然(máng) 撰.写(zhuàn) C.噩.梦(a) 步履.(1ǚ) 沼.泽(zhǎo) 号角.(juě) D.大厦.(shà) 厦.门(Xià) 祷.告(dǎo) 折.磨(zhē)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肤浅华而不实札记陈词烂调 B.隐秘奥斯维辛撰写意味蕴籍C.汽艇雏菊怒放靛青闲情逸志D.俯瞰交接仪式狭隘杀一儆百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B. 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将抢救民间木版年画列为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之一。 C. 崇安髭[zī]蟾是武夷山区特有的两栖类珍稀动物,生活在海拔一千米左右的高山溪水中,最初因五十年前在崇安发现而得名。 D. 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促使皮肤美白细腻。 4、为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限15字内。 3月3日下午,澳门经济司、财政司和水警稽查队联合行动,公开销毁了在最近两年中缉获并已完成了行政或司法检控程序的盗版光盘约100万张。这是澳门官方首次采取这种行动。 15 5、给下面新闻拟写导语,导语部分(含标点)不超过40个字。 “耀华号”,7月31日从重庆港开出,本月3日6点50分在右行至牌县航段,船舵突然失控,船体搁浅,并且严重倾斜,长江港雾监督局迅速组织救援,但因水位只有1.7米,客轮的吃水线是2.4米,再加上近期长江退水速度较快,因此4次救援全部失败。船上243名旅客被困12小时后,在有关部门组织下安全抵达武汉。 温馨推荐 您可前往百度文库小程序 享受更优阅读体验 不去了 立即体验
/
本文档为【《新闻两则》导学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