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答疑

2020-03-08 7页 doc 22KB 2阅读

用户头像

is_833902

暂无简介

举报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答疑国家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科书“百问”系列(四年级下册) 朱家珑王向东 ●问:四下的教材是怎样编排的?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语文教材是母语教育的重要凭借,其体系的构建自应以遵循汉语及语文教育规律为取向。立足于便教利学,运用“减法思维”,简化头绪,剪枝强干的原则基础上,四下教材的编写中依旧保持了以下特点: 一是突出学科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的教材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呢?本册教材与四上教材一样,还是习惯、课文、习作、单元练习4大块。本学期,小学阶段一以贯之的“习惯篇”安排了“坚持写日记”和...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答疑
国家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科书“百问”系列(四年级下册) 朱家珑王向东 ●问:四下的教材是怎样编排的?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语文教材是母语教育的重要凭借,其体系的构建自应以遵循汉语及语文教育规律为取向。立足于便教利学,运用“减法思维”,简化头绪,剪枝强干的原则基础上,四下教材的编写中依旧保持了以下特点: 一是突出学科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的教材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呢?本册教材与四上教材一样,还是习惯、课文、习作、单元练习4大块。本学期,小学阶段一以贯之的“习惯篇”安排了“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两个专,既有阅读方面的习惯,也有勤于动笔的要求,着眼学生终身发展,立足打好素质基础,蕴含了对教育对象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更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语言和精神“矿藏”。“习作”部分也透发出浓浓的人本情怀,还“习作”以应有的地位,编写专门的“习作课文”置于“练习”之前,其设计中的“三多一少”(即:多一些童真和童趣;多一些体验和生活;多一些合作和探究;少一些要求和限制。)折射出“课标”倡导的让学生“自主习作、乐于表达”的理念,“两个结合”(长短结合——一方面致力于长期积累,不急于求成,另一方面也因“课”制宜,搞一些迁移性小练笔。“长线”贯穿始终,“短线”相机渗透;既有专门的习作训练,也有随课文安排的片断练习。)体现了对读写结合规律的尊重。“练习”中一般设置“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等内容,而在“读读背背”中,主要编排了“语串”和一些典范的语言,如格言警句、古今诗文、谚语对联等,意在开掘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示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让学生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激发民族自豪感的同时自觉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可见,我们遵循的是掌握工具与人文教育相统一的原则。一方面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另一方面重视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培养,使每一课的教学都能让学生完成一次心灵的装备,让诸如正义、爱心、孝顺这些永恒的东西根植于心灵深处,让语文教学成为有根的教育。 二是立足夯实基础。语文是一个文字符号与情感、文化融为一体的多彩世界。根据语文丰厚多维的人文因素都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的特点,我们坚持“基础性原则”:精选最基本的最具生成功能的对学生终身发展都有用的东西,作为教学的主干内容,来构建教材的主体框架。对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我们提出了“眼睛向下、固本培元”的口号,充分发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拓展功能和衍生能力,力争收到以约驭博的功效。在注重为学生打好语文的“工具性”基础的同时,人文教育因素蕴含其中:识字,运用多种方式,展示汉字魅力,使学生对汉字产生兴趣并接受文化的熏陶;写字,在写好字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好习惯、涵养好性情;读书背诵,对于学生学习语言、积累经验、读书明理都大有裨益;习作,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既是历练语言,更是学习做人;习惯,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在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养成教育中实现最重要的人文关怀。因此,我们一如既往地抓住语文学习的基础和关键,立足基础,放眼长远,突出了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和复述课文,突出了钢笔字描红,突出了综合性的语言积累、运用或实践活动,不求花样翻新,务求实在管用,帮助学生打好扎扎实实的语文基础。 小语姓“小”。我们编写的是小学语文教材,使用教材的是刚刚开始学习规 范语言的蒙童,惟有降低起点,夯实基础,才能练好语文的“童子功”,也才能为他们的生命成长打好精神的底色。 三是强调根本手段。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于人类自身思维、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特殊工具。人自身就具备学习、发展语言的得天独厚、无可替代的基本条件。语文教学首要的一条就是借助人自身所具备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条件,强调用好朗读、默读、复述、背诵等基本手段。当然,并不排除在教学中采用各类必要的辅助手段,但是,必须抓好根本手段,才算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语言是民族的根,所以“标准”把“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作为目标提了出来。文章的精华在词句之中,词句中有情感、有气韵、有抱负,而这一切不会自动显露,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感受语言、体味语言。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得好,“语言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的特点的”,它是“打开人们心灵深处奥秘的钥匙,是人们表达思想的至高无上的工具,是维系民族的纽带,是历史的宝库”。苏教版小语教材非常重视读书感悟、背诵积累、迁移运用,继续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各课教学的首项要求,其目的就是想方设法让孩子与语言“亲密接触”,让语言首先在孩子的嘴上活起来,继而在他们的脑中活起来,然后在他们的心中活起来,最终嵌入他们生命的历程。 ●问:习作教材中的例文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答:例文的作者就是学生,用的是儿童的口气,写的是儿童自己的生活,说的是儿童的语言,抒发的是儿童的感情,书写的也是儿童的真迹。例文按年段水平和每次习作要求选取材料、运用方法、组织语言。给学生提供例文,意在给学生引路、让学生对照。对好学生而言,他们可以从例文中受到启发,并产生“超越例文”的情绪冲动;而对于那些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来说,例文可以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仿中练功,仿中求异,从仿到作,由俗入雅,大大地降低了作文的难度。 怎么用好“例文”呢?我们千万不要将“例文”作为阅读材料进行过细的解读和分析,切忌将“例文”当作习作的样板让学生进行生硬的模仿。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发挥“例文”的作用:一是通过读例文议例文,让学生具体感知、领会这类作文的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二是通过读例文,领会编者有针对性的要点引示。三是通过习作教材本身的动态结构,进行方法步骤的程序性引导。如《习作5》,就可设计这样的导学流程:课外观察植物,去研究去发现→向人请教,查找资料,配插图或照片→读议例文得启示→自拟题目作文。凡此种种,都能让学生在写作实践活动中一步步掌握写作的一般性规律。 ●问:随着年级段的不同,“练习”中的“学用字词句”这个板块发生了变化。中年级段变成了“处处留心”,为什么这么变? 答:首先,年级段不同了,教学要求自然应该随之改变。低年级段是“学用字词句”,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母语,还处于起步阶段,学习内容仅仅限于“字词句”,是语文学习中最基本最基础的东西,主要是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积累语言材料、领悟言语规律,并对祖国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与之衔接的中年级段变为“处处留心”,教学要求显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已经不仅仅是“字词句”,还包括段和篇章;不仅仅限于课本上呈现的语文学习内容,还包括生活中的语文。应该说,这种年级段之间教学要求的层递性是非常明显的。 其次,教育理念也有所不同。众所周知,低年级段的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 注意力难以持久,学习语文更多的要靠兴趣来维持,因此呈现给他们的是情境性、趣味性、活动性的“学用字词句”;到了中年级段,学生有低年级段对语文的兴趣作基础,加上他们的有意注意力也有所增强,提出“处处留心”,则是要让学生明白“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并逐步养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学习生活语文,体验语文生活。 由“学用字词句”到“处处留心”,您可以看到教材编者在遵循语文规律、遵循学生学习心理方面所作的努力;通过教学,您也一定会感受到学生的生命成长。 ●问:综观已经与我们见面的8册教材,我们发现了教材选文在语言方面的取向——以平实、准确、为主,学生似乎一读就懂。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答:我们中国的母语教学走过了一个历程。过去,我们的母语教育一直是从雅不从俗的教育。从读三字经到论语,再到四书五经中的许多章节,一直是古代文言文的学习。社会大大迈进了,教育还是那种非常古典的方式,所以,“五·四”以后,倡导白话文,开始进入白话文阶段。解放以前一直到解放初,小学里的语文一直没有“文”的概念,就是国语,现在台湾仍延续这种模式。那时候学生读什么呢?“大牛大,小牛小,大牛小牛都要吃草。”就是这种高度精致的从俗不从雅的语言。我们小学一直到六年级还是母语的定位,是在现在的条件下进行国语教育,教材的语言风格和语言习惯自然应该离儿童近一些。有的老师说有些文章,比如说《在仙台》、《给邮递员的一封信》这样的名篇很有意义,但是像这样的文章念起来显然脱离了学生们生活的画面。运用建构主义观点看,是不利于学生言语素养的建构的。所以,在小学阶段,我们的语文教材还是要在国语与语文之间找一个结合点,语文教育还是从俗不从雅为好。我国的基础教育性子比较急,有些急功近利。虽然我们的教材编出来比美国的、日本的教材要深,而日本中学生的英语水平、数理化水平也完全没有办法和南师附中的学生相媲美,但是我们现在看,日本人的科学技术水平、创造力都比中国人强。这里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性子急了,所学的知识超越了学生应有的水平,起不到好的效果。这就了我国教育的标准要放低而不是提高。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就采取了慎选名家名篇,追求平实、规范的选文策略。 ●问: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注意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强调语文本体,强调语文实践,与“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相契合。这是出于怎样的思考呢?教学时该注意什么呢? 答:我们的民族擅长用整体性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强调天人合一,物我同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这样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的汉语言具有着浓烈的民族特色。 我们先来看看汉字。汉字是一种符号,是一种承载信息、蕴含文化的符号。平面型方块体的文字,笔画或平行,或纵横交错,在二维平面里多向展开;笔画种类多,组合样式丰富;字的构造复杂,数量繁多。走进汉文字世界,有如步入艺术的画廊。虽然学习汉字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但是汉字自身所特有的诸多优势使其显示出其他文字所不具备的魅力:汉字特别富有神韵,具有审美价值,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首诗、一幅画。汉字有形有音还有一定的意义,的语音单位是音节,形音义之间存在一定的理据,可以因形求义、因声求义,是形音义的综合体。汉字具有的这种复合性特点,规定了汉字的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更主要的是必须整体把握。 如果我们再把古文言作为考察对象,便觉民族的烙印尤为明显和深刻。汉语 绚丽多姿,是一种以实用和体验为两翼的语言。它以意会为句子连贯的纽带,善用比兴,讲究意象和意境:“言生于象,故可循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循象以观意。”(《周易略例·明象》)这就揭示了汉语及汉语学习的规律,即:学习汉语需要透过“言”(语言),才能看到“象”(物象);透过“象”,才能领悟到“意”(内心感受)。再看看现代白话,其特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汉语特别具有灵性,它是具象的、灵活的、富有弹性的,创造的空间特别大。汉语词法句法大体靠意会,没有多少性、数、格的区别,也不必以动词为中心,似乎不太严密,却是以简驭繁,很有灵气,是一种真正从人的思维与表达的需要出发的以人为本的语言。叶绍虞先生说:“汉语造句在形上以人的言语的自然声气为依托,形成浑厚的句读段,适于诵读吟唱;在神上以自然时序、事理逻辑为依托,形成天人合一的意象流程,适于体验和联想。”(见申小龙《语文的阐释》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这样的民族思维习惯和语言文化心理特征,也就决定了学习汉语文不能靠句法分析和拆解文章结构去理解课文,而应靠充分读书,口诵心维,学生要眼到、口到、心到,使“心入于境,情会于物”,以至心领神会,通达“悟”的境界。同时,学生会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接纳文本的新鲜语汇和巧妙句式,接受文本带有文学色彩的优美语言的熏陶,最终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其实,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真正收获的又岂止这些呢? 认清了语文这个本体,我们就必须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依据规律来进行教学。小学生是怎样学习语文的呢?首先必须要过好识字关。只有积累一定数量的汉字,才能进行后续的阅读和习作。其次就是要积累成块的语言材料。就是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要内化必先输入。怎么才能使范文的语言输入到学生的头脑中呢?光理解是不够的,还得熟读背诵。只有学生读熟了、背会了,范文中的词语、句式、布局谋篇、修辞手段才能逐步在脑子里形成各种各样的言语“范型”。这样学生在说话、写作的时候,就能意到笔随、左右逢源。让学生熟读背诵,不光可以增加积累,还能够“敏化”语感。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去诵读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就能使形象与感情融合起来,产生内心视象,读出气势、韵味,乃至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如此坚持不懈,定能使语感逐步敏锐起来。过去阅读教学效率甚低,低就低在分析甚多、读书实践甚少上。小学语文教学若将朗读、背诵、复述的基本功训练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就能抓住语文学习关键,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这是由汉语文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由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决定的。 由此可知,让学生进行积累、感悟、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是一种符合规律的语文学习方式,应该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取向
/
本文档为【四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答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