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漫谈:君子与小人

2017-09-17 29页 doc 270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5190

暂无简介

举报
漫谈:君子与小人漫谈:君子与小人 漫谈:君子与小人 君子 "君子"观念在中国各家中,儒家尤其孔子对之极为重视。虽然,在人格塑造的理想中,儒家有圣人、贤人;道家有真人、至人、神人,究其境界均似高于君子,然而圣贤究竟不世出,真人、至人、神人尤其高远而不易攀及,世间完人总是不多,因而一较普遍的、较易至的、较完美的人格典型---君子,也就特别值得注意与追求。"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而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易经》《诗经》《尚书》广泛使用。《周易?乾》:"...
漫谈:君子与小人
漫谈:君子与小人 漫谈:君子与小人 君子 "君子"观念在中国各家中,儒家尤其孔子对之极为重视。虽然,在人格塑造的理想中,儒家有圣人、贤人;道家有真人、至人、神人,究其境界均似高于君子,然而圣贤究竟不世出,真人、至人、神人尤其高远而不易攀及,世间完人总是不多,因而一较普遍的、较易至的、较完美的人格典型---君子,也就特别值得注意与追求。"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而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易经》《诗经》《尚》广泛使用。《周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尚书?虞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小人 指人格卑下的人,心口皆是是君子,心口皆非即小人;小人大家还晓得要防他,惟有言称尧舜,心同桀纣, 最是难以测度了。 “君子与小人”的出处: 符读书城南(符,愈之子。城南,愈别墅) 朝代:唐代 作者:韩愈 原文: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 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 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 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 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 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馀。 君子与小人,不系父母且。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鉏. 不见三公后,寒饥出无驴。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畬。 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 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 恩义有相夺,作诗劝踌躇。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出自《论语?述而》,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君子走的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当以修身为要,修身是修自己,不是修别人,把自己修的像一块海绵一样的可以容下一切困难,阻力,障碍。这就是君子之道了。 容忍的力越高,所修的道也就越高;容纳的力越强,修持的境界也越强。 【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注释】 荡:清除,洗涤。 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 戚:在古代的意思形声。从戉,从尗,尗亦声。戉(yuè),斧子。第一个戚是指的斧子,第二个戚是指的斧别人,攻击别人,小人不是修自身的,是修别人的。 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评析】 君子走的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当以修身为要,修身是修自己,不是修别人,把自己修的像一块海绵一样的可以容下一切困难,阻力,障碍。这就是君子之道了。容忍的力越高,所修的道也就越高;容纳的力越强,修持的境界也越强。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通过以上的对比,我们知道了君子与小人的习性刚好是两个极端。那些总喜欢对别人指指点点,挑三拣四的人就是小人的某一特性。所以这种人根本听不进去长者的教诲,本身已是满身成见,任何劝勉也听不进去,只装了一肚子垃圾,还自以为是的不懂装懂,你说这种人怎么去培养他的君子之道呢。 知道怎么去鉴别君子,小人呢,把握住以下要点,君子志于修身之己道,远小人之道。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 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疾,夫何忧何惧?”意思说: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经常局促忧愁。君子不忧愁,不畏惧,自己问心无愧,有什么值得忧愁和畏惧的呢?孔子还非常厌恶怨天尤人的情绪,他说:“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不怨天,不尤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意思是说,无论在什么岗位都不能产生怨气,要开朗积极乐观。就是生活困难,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着乐趣。 , 君子与小人的十大区别 ,.君子之德如风,小人之德如草,草遇风必偃。(风吹两边倒) 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无论和什么人交往都能一视同仁,从不拉帮结派;小人却总是喜欢和自己相近的人结成小圈子,一起排斥异己者。 君子之交淡如水。 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看重的在于义气,而小人看重的却在于利益。” 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以色交者,色衰则疏。 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这句话是出自于孔子之口,意思是品德高尚的君子,总是想着为别人好,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做 对别人不利的坏事,而小人则与此恰恰相反。成人之美是一种修养的境界,也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能做到这一点的人,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和与人为善的心态。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某一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这本是极为正常的。真正的朋友应该通过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而求得共识;即,使暂时统一不了思想也不会伤了和气,可以经过时间的检验来证明谁的意见更为正确;因此,真正的君子之交并不寻求时时处处保持一致;相反,容忍对方有其独立的见解,并不去隐瞒自己的不同观点,才算得上赤诚相见、肝胆相照。但是,那些营营苟苟的小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或是隐瞒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道人云亦云、见风使舵;更有甚者,便是党同伐异、以人划线:凡是“朋友”的意见,即使是错了也要加以捍卫;凡是“敌人”的观点,即使是对的也要加以反对。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就划出了不同的圈子,形成了不同的帮派。其“朋友”的真正意义也便荡然无存了。 6.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泰然自若。 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引申,所谓“君子不骄”就是一个人,若胸有大志,心有定力,有心灵的勇敢,他可以泰然自若而没有骄矜之气;而一个人处处张扬,处处表现出骄傲,甚至处处攻击,他少了一种气定神闲,这就是小人。我们要努力做一个君子,而不能做小人。 7.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孔子说:“君子不断上进,实践道义;小人放纵欲望,追求利益。”) 做人两上方向,一个向上,所谓“上达”,一个向下,所谓“下达”。向上即是向善,向下即是逐利。有时候会觉得人生很辛苦,这边有规范,那边有,照着做好像绑手绑脚,等隔一段时间再看,就会发现,踏踏实实过日子,反而是人生最愉快的,平平实实的生活,反而有非常积极的人生体悟。 8.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光明开朗,小人经常愁眉苦脸。”) 君子不论穷达顺逆,都因为走在人生正途上而充满自信与喜悦;小人即无志之人,即使富贵,也会患得患失,更不用说身处困境了。 9.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说:“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别人。”) 要求自己容易做到,要求别人比较困难,因为别人不一定听得进,最后就会惹来抱怨,甚至连亲子之间也一样。总之,要改变别人太难,改变自己还比较有可能。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是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要靠自己去解决,不到万不得已不去求助于别人。而不具备君子品行的人,遇事总是习惯于求助于别人,而不是靠自己的去解决。如果世人能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勤于改正自己的缺点,管好自己,碰到什么不如意的事,就不会一味地往外推责任,苛求别人,管别人,反而会体谅别人,宽恕别人,这样就能减少很多纷扰和怨恨。出自孔子《论语。卫灵公》 10.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怀刑,刑即法则。君子有所行动,就想到是否合乎此类规则。小人怀惠。 程氏树德集释:「按此章言人人殊,窃谓当指趋向而言之。君子终日所思者,是如何进德修业。小人则求田问舍而已。君子安分守法。小人则唯利是图,虽蹈刑辟而不顾也。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在陈国没有粮食充饥,跟随他的人病倒了,没有办法起床。子路带着怒气来见孔子,曰:“君子也有走投无路的时候吗,”孔子曰:“君子走投无路时,仍然坚持原则;换了是小人,就胡作非为了。”)我虽非君子胸怀~但~绝非小人心嫉肠~ , 君子和小人的十大区别:终于明白为何要近君子远小人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贵族与平民,没有道德含义。 《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尽管也残留着社会地位上的区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会地位的,而以“德行”作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区别。 虽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讥笑为“伪君子”,但这并不影响君子这一词的美好内涵,我们做人、教育影响别人,都应该朝着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远小人。 那么,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区分呢,孔子告诉我们十条标准。 第一,看胸襟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释义:君子心胸光明开朗,神定气安。小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经常愁眉苦脸。 感悟:君子的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无论得意或艰难,都自然是胸襟开朗,乐观而不盲目,对人宽容,没有仇怨,所以能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小人的心里永远都有事情,不是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就是觉得这个社会不对,再不然就是某件事对自己不利。 第二,看交友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释义: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感悟:君子无论和什么人交往都能以公正之心对待众人,一视同仁,不拉帮结派;小人却总是喜欢和自己相近的人结成小圈子,排斥异己,结党营私。 第三,看标准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释义:君子看重的是道义,而小人看重的却是利益。 感悟:当遇到问题,或者面临选择,君子会首先以道义的标准去衡量,最后做出选择;而小人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获利,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问题或者做选择的时候的最大区别。 第四,看是非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释义: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感悟:品德高尚的君子有仁爱之心,凡是别人的事情符合道义的,君子不仅乐见其成,更愿意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达成美好的目标,促成别人的进步、成功。但如果是不合道义的,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君子一定不会成人之恶,为虎作伥。 第五,看言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释义:君子能够以道义包容不同的意见和想法,营造和谐的氛围;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却心口不一。 感悟:君子能够容忍不同的想法、意见,并且不会隐瞒自己的不同观点,与人赤诚相见、肝胆相照。营营苟苟的小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或是隐瞒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阳奉阴违。表面上迎合别人,顺从别人,但是却心怀鬼胎,甚至想着算计别人。 第六,看气质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释义: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泰然自若。 感悟: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教我们“主要看气质”。君子庄重,心境平和,气定神闲,没有骄矜之感;小人傲慢、自大,带有攻击性,充斥着骄矜的气息。 第七,看志向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释义:这句话有多种解释。一说君子日日长进向上,小人日日沉沦向下;一说君子徇天理,日益高明,小人徇人欲,日益污下。一说 君子追求高层次的通达,小人追求低层次的通达;一说君子上达达于道,小人下达达于器。 感悟:古人说,志当存高远。做人两个方向,一个向上,所谓“上达”,一个向下,所谓“下达”。向上即是向善,不断改正错误,追求道义;向下即是不知改过,不知修身养性,日见其颓废。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向上走总是困难的,要付出很多努力;向下走很容易,但结果却是毁掉了自己。 第八,看追求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释义:君子所思考和忧虑的是德行,小人所思考和忧虑的是田宅禄位;君子所思考的是不能触犯法律,小人所思考的却是如何获得利益。 感悟:君子安分守法,小人则唯利是图,虽蹈刑辟而不顾。君子和小人所思考和忧虑的东西都不一样,所采取的行动自然也就不一样,最终的结果更是天壤之别。 第九,看人品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释义:孔子说:“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别人。” 感悟:出了问题、有了矛盾,君子有自我反省、自立自强的特质,君子总是先反省自己的做法,寻找自我的不足,从而改正缺点不断进步。而小人则正好相反,从来不会检讨自己,总是把错误和责任推给别人,对别人求全责备,自然不会有进步。 第十,看抉择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释义:君子走投无路时,仍然坚持原则;换了是小人,就胡作非为了。 感悟:能否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仍然坚持原则和底线,不仅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也是真君子和伪君子的区别。越是在最艰苦的环境中,越能看出一个人的本质。 , 再论君子斗不过小人,中国社会君子与小人 所谓“逆淘汰”或叫精英淘汰,是指在政治、学术领域,具有真才实学和道德操守高尚者,遭到冷遇、排挤和打击、压制乃至被最先淘汰出局的现象。而与之伴生的现象是,一些缺乏才具,能力平庸,境界低下,道德品质较差乃至恶劣的庸人甚至坏人,他们反而因为善于投机钻营和趋炎附势,而成为官场竞争的胜利者顽强地生存下来。中国宋代的苏辙曾形象地将这一现象称之为中国官场的“君子斗不过小人”现象。这种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官场源远流长的现象,为什么在中国进入共和国后依然会屡屡发生,司空见惯呢,我认为,这要从中国的官僚政治生活中去寻找深层的性原因。 首先,在中国的官僚政治传统中,有一个遗产是代代相传的,这就是各级官员的层层任命制。在中国大陆,迄今除了村官是由村民真正选举出来之外(这还不包括在村里真正说了算的党支部书记),各级官员都不是经由民众选举产生的,而是由上级发现、任命的。在当今中国,凡村官以上的官员选举,其中包括所谓差额选举,无不是由上级做出安排的,选举人只是按照上级的意图举举手、画画圈、做做样子罢了。偶尔某个县以上机构的选举中闹出一个非候选人当选的现象,在当地乃至在中国都会是天大的新闻,这作为一种官场非常态的现象其实并不具有制度性的意义。 由于官员的任命机制均是由上级操控,自“文革”后,在理想幻灭,信仰沦丧后,中国官场中的官员,凡为了奔一个好前程者,其跻身官场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显然不是把为崇高的事业服务作为当官的 宗旨,而是把为自己的长官或上级服务作为核心任务。任何一个在中国官场呆过一段时间的人都能够感觉得到,中国官场中能够呼风唤雨的最成功的官员,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会“做人”,而不是会做事。当然,既能做事,又会做人的成功官员也不乏现实的例子,但这绝对不是哪些最成功官员行列中的主流。只会做事而不会做人的官员,是升迁无望的。这是因为,官员的考核与任免,主要不在于他们能做出多少政绩,而在于他们与上级的关系密切程度。能搞掂上级的,就能飞黄腾达,就能戴稳乌纱,而与上级关系疏远的则鲜有升迁的机会。于是, “报喜不报忧”,与上级交往则谄媚,对待下级则轻慢,就成了中国官场中各级官员相处、相交时的常态。正是这种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制度特性,导致下级只对上级负责,下级绝对服从上级,而不是对自己所治理的民众负责,这就必然导致违背常理的反达尔文规则的逆向精英淘汰。 第二、优胜劣汰的制度,原本是人类社会选拔人才的最有效机制,即通过某种竞争规则,选拔优秀者,淘汰平庸者。而“逆淘汰”则不然,它是将优秀的拔尖人才淘汰掉,却给那些善于阿谀逢迎的庸人提供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虽然中国现在也开始了公开考选某些省以下机构官员的尝试,但这种选考就目前来看,尚不是官员晋升的主要通路,其对官员的吸引力并不是像某些选考的组织者所想象的那么大。从人的本身深究其原因,“逆淘汰”的机制其实深藏于人的天性之中。因为在人性中,有一个人人都有的弱点,那就是都喜欢听悦耳的好话,喜欢别人奉承和拍马屁。而精英们往往仗着自己的才气和清高不屑于 投机钻营,庸人们则不靠拍马逢迎却无以生存。在以人身依附为特点的官场格局中,毫无疑问为那些把才智和精力用于迎合上级,笼络上级的平庸者们,提供了更多的升迁机会。如此这般逐级淘汰的结果,必然是庸人们大获全胜。 现实的政治生活用许多活生生的事实告诉我们,在官出上级的社会,淘汰精英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日常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当众多特立独行的精英人才被淘汰和扼杀后,整个社会则必然的逐渐走向万马齐喑的局面,体制的活力和张力将慢慢地被窒息。官出上级的制度安排加上国家垄断了主要的利益供给,中国的官场自古就是一个巨大的吸纳同时又毁灭顶尖人才的黑洞。它不但将天下精英统统吸引到其中,而且,通过国家的暴力垄断和文化垄断使人才除了依附国家外没有其他更好的出路。当年,唐太宗李世民看着举国的读书人纷纷走进科场应试,就曾喜形于色地说过:“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当无数的人才精英挤在入仕做官这唯一的独木桥上时,你争我夺,尔虞我诈,甚至刺刀见红,竞争自然残酷绝伦。在这种没有底线的生存斗争中,一般只有厚黑者胜出,而恪守崇高道德操守者,如果不以“外圆内方”的姿态顺应官场文化和通行的潜规则,鲜有不被淘汰者。其结果是,我们总能看到,人格高尚的人往往要败在人格低下的人手里;受教育程度高的往往要败在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手里;说真话的人往往要败在说假话的人手里。这就是“逆向淘汰”或精英淘汰能在中国官场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 第三,中国人向来有通过窝里斗而内耗掉自己的民族精英的老传统,其窝里斗的血腥残酷性与大规模地糟蹋本民族拔尖人才的现象为世所仅见。通常人们往往简单地把它归结为民族的劣根性,似乎这只是中国人所特有的原罪。毛泽东就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中国有六亿人口,不斗行吗”,为什么窝里斗在中国千百年来代代不息没有穷期,为什么中国人会产生“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怪异思维,唯一的答案是“制度”使然。世界上只有劣等的制度,而没有劣等的民族。 中国在历史上一直是个农业大国。人口多,产业少,发财的机会更少,大家都在准饥饿线上苦巴巴地过日子,向有限的资源索取生活资料。在仕农工商的社会序列中,人们常说,“同行是冤家”,在一个别人的成功就是自己失败的“零和博弈”的社会,这确实是一个真理。如果一百个人中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不同的发财或发展机会,那么由于劳动分工多样,他们会相安无事,彼此间还会互惠互利;而如果一百个人却只有一个发财或发展机会,他们就必然不得不为此赤膊上阵,大打出手。民间的形象说法是“槽里无食猪拱猪”。在社会财富存量一定的情况下,参与分配者愈多,则竞争愈激烈,这乃是从古至今中国社会政治斗争惨烈万分,宦海官术出神入化,社会周期动荡不宁,人民贫穷愚昧的根本症结之所在。若从这个角度来看当今的国家政策取向,就很容易理解,举国上下各级政府无一例外全都在那里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动力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第四,人身控制和人身依附的制度性后果,使个人既无独立的政治地位,又无独立的经济地位,即使一度获得的物质利益也是不稳定 的,随时可在国家的暴力机器面前化为乌有,中国历代的开国功臣的悲剧正是根源于此。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像白起、韩信、伍子胥、文种等等,都是人们熟悉的有名的良将或谋臣,为其效忠的帝王都立下过汗马功劳,然而,他们的结局都很悲惨,功盖天下却无生存的权利。这一类“功盖天下者不赏,勇略震主者身危”的悲剧充斥于中国历史,与传统的中国社会共始终。为什么他们都逃不脱“兔死狗烹”的悲惨命运,答案就是人身依附的制度安排使所有的人都是弱势群体。没有受法律保障的人身自由,没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私有财产权,在中国已往的历史中,除皇帝一人之外,任何人都无法成为自由人。其实,就当代政治学的定义而言,中国的皇帝们也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自由人。即使在当今中国,人们总是抱怨知识分子缺少风骨。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说的就是中国人千年之病,千年之痛。 在这种社会,所谓士人的独立人格,所谓言论自由,思想自由以及人身自由等等只能是痴人说梦。尊严、饥饿与生命无法友好相处,冰炭不可同器。中国传统社会的铁则是:主宰一个人的薪给,即可主宰其意志。没有独立的经济权利,就没有独立的政治权利。只有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才能有独立的人格和完整的意志。经济上不独立,靠巴结混饭吃,道德上就很难守节。而个人失去独立之人格,思想听命于雇主,不问是非,党同伐异,则根本无法产生公民社会。最终也 将导致中国的知识分子永远扮演这一悲剧性角色的罪魁祸首,就是官出上级和国家垄断了利益供给的制度安排。 第五,所谓“公民社会”,是一个自然演进的概念。它起源于古代希腊和罗马,起初是指那些享有公民权的城邦公民的社会政治生活。到了公元十三、十四世纪,公民社会演变为西欧独立于封建领主体制之外的商业城市文明,意味着不受封建义务和神权的桎梏的世俗的自由空间。到了文艺复兴的思想启蒙阶段,西方公民社会的内涵逐渐趋于丰富,加入了政治民主、权力制衡、社会契约、思想多元等内容,成为独立于国家的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它以一系列独立的民间组织、政党、社团、俱乐部、沙龙、学校、教会、工会、行会、通讯、出版、新闻、慈善机构等作为自身存在形式。公民社会介于公民与国家这两极之间,既是联系公民与国家之间的纽带,也构成了对公民个体的保护屏障,同时对皇权和政府形成了有效的制约。 英美等国成熟的公民社会,是建立在约翰洛克的“社会在国家之上”的理念之上,因而社会力量强于国家力量和政府的力量。作为个体的公民是现代国家中最小的元素,公民社会则按照非强制、非暴力原则调节公民个体间的关系,自下而上、自小而大地组织形成若干更大的单元,从而具有个体公民所不具备的力量。成熟的公民社会不仅具备若干个组织的有形力量,而且还因为公民个体中对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不受侵犯的信念而拥有无形的力量,并化解掉大量公民个体之间的矛盾,使之难以孕育成只有使用暴力才能解决的社会问题。可见,一个发育成熟而完善的公民社会,不但可以有效地抵御来自政府的权 力对公民人权的侵犯,避免政府“权力无边界”的情形出现;而且也会起到社会稳定的调节器的作用,从而也就使得潜在的极权主义者的回旋余地大为缩小乃至没有市场。 第六,而中国在它的有记载的历史上,就从来没有形成过一个独立于皇权和国家及其政府的公民社会。有的只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典型臣民社会。中国的政治体制迄今为止,一直是一种缺少变化的,不允许出现内部竞争对手的铁板一块式的政治结构。任何一个既往的王朝或当代的历届政府,从来都不会允许批评其权威的独立自治的社会组织机构产生,与此同时,它也逐渐发育出一个相对稳定的领导层,并建立了一种能适应现实的变化和吸取成败经验与历史教训的某种机制。另外,中国也没有可比之于西方天主教会之类的拥有长达十几个世纪的宗教信仰和世俗智慧的宗教组织这样一个具有自我管理能力的组织。当中国管理国家的上层与草根下层,有一种合理的吸纳社会精英的有效机制正常发挥作用时(如科举制度),来自草根阶层的诉求和愿望就能够通过那些科举入仕的精英带入高层而成为国家的政策,当这种上下联系的有效管道被截断后,上下必然阻隔,社会逐渐断裂,国家走向失序则是必然的结局。 考察中国社会,历朝历代的政府面对民众的政治诉求和抗争,习惯于采用政治高压乃至暴力手段平定社会的反抗,而不是通过利益博弈的机制达成妥协。由于中国社会在传统上就一直缺乏制度性的上下沟通渠道与下层对上层发泄不满的渠道(如信访制度),一旦出现下 层针对上层的暴力冲突,平常在高压统治下沉默驯顺的的羔羊们就变成了嗜血成性的暴徒,从而陷入以暴易暴不断重复历史的怪圈。 在西方国家,因为有长期的社会自治传统和合法的反对党存在,社会是不容易走向失序的,即使出现局部的动荡也很容易通过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对话而使社会归于平静。它们的在野党被称为“忠诚的反对派”,就是为了防止政府危机演化为全面社会危机的有效防火墙。如,法国、英国、德国等也发生过频繁的政府更迭,国民早已习以为常,民众的生活也基本没有受到大的消极影响,人民该干什么还干什么。这样的事要是发生在中国是无法想象的。 中国自古就有“三日无君,则惶惶如也”的说法,一旦政府垮台了,非天下大乱不可。当社会出现重大危机时,不可能有现成的替代品(自治机构或组织)替代原有的秩序提供者,实现权力的和平转移、政府的平稳过度和更替,唯有打碎现有的国家机器,在付出昂贵的代价后重建社会秩序。中国的近代的国家制度,其实是一种没有刹车装置的制度,一旦破坏机制被暴力最强者所启动,终将不可挽回地走向毁灭。 第七,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站在制度学派的立场,曾提出过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一说。诺思认为,制度变迁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某一路径,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不断的自我强化。诺斯说过:“历史表明,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其现在可能的选择”。已建立的制度会千方百计地维护自身的存在,选择某种制度容易,但放弃却很困难。这也正 是无数大陆的中国人,在社会制度转型过程中看不懂“台湾乱象”的根本原因。 路径依赖有不同的方向。一种情况是某种初始制度选定以后,具有报酬递增的效果,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其他相关制度安排向同样方向配合,导致有利于经济增长的进一步的制度变迁。这是一种良性的路径依赖。另一个情况是某种制度演变的轨迹形成以后,初始制度的效率降低,甚至开始阻碍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活力发挥,那些与这种制度共荣和受益于该制度的组织和个人,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则会尽力去维护它。此时这个社会陷入制度失效的状态,整个社会发展则陷于停滞,这就是所谓恶性的路径依赖。如果用诺斯的“报酬递增,路径依赖模式”来分析中国的政治过程,可以发现中国的政治中同样存在着报酬递增、自我强化和路径依赖现象。 其实,无论中外,政治活动都是集体性的,都有其运行成本,只是有的成本高,有的成本低而已。政治活动受制度的约束是经常的和强烈的,其对制度的依赖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所导致的是个人和组织均有强化既存制度的倾向。在中国,政治变革之难还表现在,政治过程中的观念转变是非常困难的。中国人无论是高踞庙堂的达官显贵还是行走在丛林草莽中的绿林好汉,当他们关于社会、关于制度、关于道德的认识一旦形成,就很难加以改变,其原因是像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巨型社会,其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建成本非常高昂。从中国历史很容易发现,无论谁当国家的统治者,其制订制度和政策时,总是希望限制和遏制自己的潜在后继者在继承大统后,改变自己 所信奉的那一套。这是因为任何一个稍微有点历史意识的政治家,他在台上时总是会担心自己政策的掘墓人在将来掌权后,改变自己一手制定的治国方略。他就是为了保护自己在历史上的名声,也会在制度的设计上使现存的制度难以改变。所以,口头上说说制度改革易,真正做起来其实非常难。中国政治的这一特性,使得中国的国家制度从一种已形成的路径中摆脱尤为困难。 第八,在中国,尤其重要的是,政治权力的分配在社会成员中也是极端不平等的,当某些人居于支配他人的地位时,他们无一不倾向于利用所掌握的权力来强化自己的地位。中国的政治斗争,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能看到全是“零和博弈”,即,你赢就意味着我彻底完蛋,其结果是“赢家通吃”。对于政治游戏的任何一个玩家来说,或者是全得,或者是全失,没有其他选择。中国政治博弈的这个特点,这也迫使掌权者倾向于全力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其结果是制度的自我强化,非常不幸的是,迄今依然是中国历史的常态。即,所谓“凡改革者都没有好下场”的历史魔咒,却是历史的真实。中国有史以来官出上级和国家垄断利益供给的政治实践,使中国的最高统治者2000多年来统治着世界上族群最大的一群会说话的动物,享尽人间奢华极乐,食髓而知味。只要翻开中国的历史一看,谁都能轻易发现:任何人只要一坐上龙床,都会毫不含糊地照他所推翻的前代帝王行事,并习惯成自然。中国这种政治文化上的代代相袭,陈陈相因,使官出上级为特征的中国式的官僚政治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最显性基因,虽然王朝不断更替,但政治治理结构与模式却反复克隆,纯属改变江山 所有权而已。难怪我们的古人要发出无奈的感慨:“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里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你明白宋代苏辙发出“君子斗不过小人”这感叹的真正含义了吗, 我的理解是:这个社会从来就没有所谓“正人君子”~只有“伪君子”与“真小人”~换言之,居庙堂之高的就是君子,处江湖之远的就是小人, 关于这一点,林语堂就更是说得明明白白:“中国就有这么一群奇怪的人,本身是最底阶层,利益每天都在被损害,却具有统治阶级的意识。在动物世界里找这么弱智的东西都几乎不可能。”。 , 君子为何斗不过小人 是因为君子讲道义,小人讲势利; 君子爱讲正理,小人总说歪理; 君子言行一致,小人阳奉阴违; 君子追求和谐,小人存心捣乱; 君子严责自己,小人暗算他人; 君子总在明处,小人常在暗处; 君子不记人过,小人与人交恶; 君子唯理是求,小人拉帮结派; 君子顾全大局,小人只顾已私; 君子顾及脸面,小人不计影响; 君子老实做事,小人弄虚做假; 君子襟怀坦荡,小人鼠肚鸡肠。 君子适可而止,小人揪住不放。 君子温和如三春暖风,小人阴险如冬日严霜。 , 关于“君子”“小人”的古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战国)庄子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 ,(宋)欧阳修 君子淡如水,岁久情愈真。小人口如蜜,转眼如仇人。 ,《逊志斋集》 , 君子与小人 君子心胸宽阔,宰相肚里能撑船,小人心胸狭窄,常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小人口是心非言而无信。 君子有情有义,肝胆相照;小人见利忘义,卖友求荣 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小人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君子慷慨乐于施恩助人,小人吝啬一毛不拔。 君子公私分明,公事公办,私事私办;小人公私不分,以公谋私,以私办公。 君子一贯光明磊落坦坦荡荡不与小人斗,小人习惯死搅蛮缠胡编乱造诬陷挑斗。 君子做事脚踏实地靠本事能力吃饭;小人做事投机取巧惯于溜须拍马。 君子为人真诚,平等待人,小人为人势利,看上不看下。 君子生财取之有道,小人爱财不择手段。 君子大人不计小人过,小人凡事记恨在心伺机报复。 君子自足常乐淡泊明志,小人见钱眼开唯利是图。 君子得势主持公道,为国为民,小人得势鸡犬升天,百姓遭殃。 君子遇事敢作敢当责任当头,小人遇事敢做不敢当推诿掩盖。 君子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表里如一,明人不做暗事;小人当面说人话背后说鬼话两面三刀,爱做见不得人的勾当。 君子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小人为人奸诈工于算计大白天里都能见到鬼。 君子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小人宁可瓦全甘愿苟且偷生。 君子注重修身修心修行,小人注重私心私利私行。 君子按规则出牌,小人随心所欲出牌。 君子看重信誉名誉人格尊严,小人喜欢沽名钓誉名实不符。 君子讲求大智大勇,正大光明;小人善施雕虫小技,瞒天过海。 君子追求实事求是,上下如一;小人擅长弄虚作假,瞒上欺下。 君子通过努力能够成功事业,小人通过努力也能成功事情。君子努力更多靠实力,小人努力更多靠贿赂。君子当权民心所向,小人当权民心向背。君子当道风气清正,小人当道空气靡腐。 君子与小人不是看学历高低贫穷贵贱职位等级如何,看君子与小人关键是要看他们的所作所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君子是金子的话总有一天会发光,小人即使一时得手也不可能得手一世。 交友最为忌讳交上小人,上司最怕看走眼重用上小人,政府要职最恐怖的是起用了一个小人,左邻右舍最怕出现了一个小人邻居,生意场上最担忧的是碰到小人对手,婚姻爱情最倒霉的是与小人同流合污,办事最头痛的是遇上小人把持,职场上最没招的是偶然碰上一个小人领导,一家企业公司最可悲的是小人掌权,人生最烦恼的是无 意间卷进了小人的是非泥潭。 君子与小人无处不在。什么时候碰上无法预知,全凭个人的眼力。人们日常交往须提防小人的危害。小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善良的人们不设防,不清醒,不理智,与小人为伍还以为遇到了君子。太平盛世小人的常态是不好不坏的状态,人们只有透过小人的动态变化来辨识小人的本相。君子只要不同小人计较,不掺合,不纠缠,抱着吃亏是福的心态,正常相处也可能相安无事。 即使做不了高尚的君子,起码可以做一个品行端正,言行一致,实实在在的君子。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男人、妇人、好人、恶人、生人、熟人、雅人、俗人、庸人、明白人、精明人、小气人、尴尬人、龌龊人、盘缠人、累赘人、无生趣人、死不开交人„„但凡种种,构成芸芸众生,形成五彩斑斓、光怪陆离的世间。 而最让人所不齿的却是“小人”。此处不妨引用孔子的几句话,他老人家数千年前便已明察秋毫,其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而他对“和”字的理解,亦颇可喜。“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的话往往似而非是、颇堪回味,看去似觉矛盾,实则含有至理。又譬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浓如醴。”此话说的贴切,大凡君子,胸怀旷达、如水般包容、清澈。 然小人,每每以捕风捉影、挑拨离间、无中生有、落井下石为能事,只气得君子额筋浮胀、睚眦欲裂,须发尽竖,仰天长啸:“此乃小人也~” 小人如蛰伏暗处的腹蛇,将毒液渗入你体内,便逃之夭夭。小人往往也能风光一时,古有秦桧,小人多嘴利,即使是岳飞这等顶天立地的真君子亦被冠以莫须有罪名,惨死风波亭。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不过小人终无好下场,今之岳王庙,小人夫妇长跪于英雄脚下,遭万人唾骂,遗臭万年,唯庙中长矛,直指苍穹,恨不能刺贼杀敌,犹在风中悲鸣~ 君子坦荡、豁达,从不屑于小人为伍。名相于谦,曾作石灰吟:“千凿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何等的荡气回肠。 君子做事,光明磊落。诸葛亮七出祁山之战,魏延曾三请诸葛亮拨一支精兵,断司马懿后路,然丞相不允。此等鬼魅伎俩,又岂是君子所为,故亮逝后,魏军大将过其冢时,下马跪拜,并令三军绕行,莫敢动坟山一草一木,亮之君子之风,令人敬仰,名垂青史。亮曾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正是自身真实的写照。 君子无小人龌龊行径,即便决斗,亦先下战书,双方持剑而立,尽情搏杀,死而无憾,何等酣畅。 小人似狗,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看到食物摇尾乞怜,见到衣履华鲜之人伏首贴耳,若见穷人、乞人便龇牙竖毛,狂吠不已。 小人笑里藏刀、口腹蜜剑、惺惺作态,他们有一张百变的嘴脸。 君子更像海豚,有着超凡的智慧、优雅的个性、敏捷的身手和一颗善良的心灵,虽也有满口利齿,但从不伤人,即便是人类伤害,捕食它们,它们也能以怨报德,一旦人类被鲨鱼追咬,或将溺水而亡, 便挺身而出,勇敢地驱逐鲨鱼,救人上岸。 天,自有道,君子日多,小人日少,小人终究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架上,受到鞭笞。不过,朋友,提个醒,碰到小人,还是提防着点。 君子和小人就一步之差,为什么有的人就情愿当小人,而不愿意当君子呢,其实人人原本的意愿是想当君子的呀,其归根结底还是利益的驱使。就好象做了婊子,还要立牌坊一样,自持清高。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其实,这话是对君子说的。真正的君子做好事是不留名的,有包容之大气度,不斤斤计较。也从来不轻易对别人许诺什么,更不有所图,为的是别人好,自己高兴。不做没有把握的事情。总是能给别人在适当的时间里,当面提出建议。君子一生活的是个德字,小人一生活的是个累字。对小人而言,那事情就多了,你对他10次都好,有一回不周到的或者没有重待的,他会当时脸面发红,心里记恨。容不得半点别人说他的不是。他(她)骨子里还看不起别人,总认为自己最聪明,其实大家都知道,他(她)才是聪明过度的小人。他更会在见不得人的背后说别人的坏话,在心里骂别人,好象哑巴一样,不能骂别人或者不敢当着面骂别人,也要用手比画。如果你对某个人有意见,就应该当面指出,你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得罪我了,要给我说声对不起。这样,他也不敢,为什么,因为小人他本身就底气不足,他心理有鬼,自己一身毛,他(她)怎么还说别人是怪古呢,他是恨的要死,怕的要命。做出的事情更是见不得阳光。小人还会过河拆桥,用你时,你是爷爷,不用你时你要叫他爷爷了。 对小人,你也千万别当他说的话是算数的话。因为小人的话不能兑现,冷不防的还给你来一绊子。 君子终归是君子,君子的气度是小人所没有的,他总想着别人的好处,想着为别人谋好处。给别人一条路,也是给自己一个人生的大舞台。一个又大又宽广的舞台,使君子有了施展才能的平台和天地。日子越过越富有,路越走越宽广。而小人总能想到别人的坏处,比如人家哪一次对不住他(她)了。就骂别人没有给他好处。路越走越窄,甚至亲戚朋友都认为他做人不怎么样,人品有问题,甚至人品坏到了极点。谩骂别人,尤其是骂比他强的人,这更显示他的无知和无能。试想,一个整天靠骂别人,坑别人的小人。有几人愿意和他(她)为伍。和这样的人成为亲戚及朋友,都感到耻辱和脸面无光。 怎么能让君子更大度,小人变成君子,从此不再做小人呢,撇开私利,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就什么都解决了。 不管怎么样,还是做一个善人吧
/
本文档为【漫谈:君子与小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