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的、地、得”用法

2017-09-17 8页 doc 21KB 23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954223

暂无简介

举报
“的、地、得”用法“的、地、得”用法 的、地、得的用法区别 要正确使用“的、地、得”,首先必须掌握好词类、语法,要懂得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和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宾语、补语)。一般来说,在句子中“的”衔接在名词前面,“的”的前面是这个名词的修饰成分,主要有名词、代词、形容词或相应的词组充任,表示领属关系或表示被修饰的事物的性质,做句子的定语。例如:“灿烂的阳光”,“灿烂”(形容词)是“阳光”(名词)的定语;“我的书”,定语“我”是代词;“又高又大的建筑物”,采用的是联合词组“又高又大”作定语。“地”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状语,...
“的、地、得”用法
“的、地、得”用法 的、地、得的用法区别 要正确使用“的、地、得”,首先必须掌握好词类、语法,要懂得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和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宾语、补语)。一般来说,在句子中“的”衔接在名词前面,“的”的前面是这个名词的修饰成分,主要有名词、代词、形容词或相应的词组充任,表示领属关系或表示被修饰的事物的性质,做句子的定语。例如:“灿烂的阳光”,“灿烂”(形容词)是“阳光”(名词)的定语;“我的书”,定语“我”是代词;“又高又大的建筑物”,采用的是联合词组“又高又大”作定语。“地”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状语,是用在动词前面的修饰成分,主要由名词、形容词、数量词等充任,对中心词(动词)起限制、修饰、说明作用。例如:“果树渐渐地绿了”;“渐渐”是形容词,是修饰动词“绿”的,作“绿”的状语;“科学地了……经验”,名词“科学”是动词“总结”的状语;“……抓紧一切时间忘我地工作”,“忘我”是动宾词组,作动词“工作”的状语,等等。而在句子中用在“得”字后面的,是由形容词或词组(有时也由动词)充任,用来补充说明“得”字前面的动词或形容词的程度、结果,作它的补语。例如:“牙疼得厉害”中,形容词“厉害”是动词“疼”的补语;“高得像一座山”中,“像一座山”这个词组用“得”连接,作形容词“高”的补语;“惹得大家十分生气”中, “得”连接“大家十分生气”这个主谓词组,以补充说明前面“惹”这个动词的结果,起到了补语的作用。总之,正确使用“的、地、得”简单地说只要记住三条: 1、词前面的修饰成分,用“的”字衔接,作名词的定语; 2、动词前面的修饰成分,用“地”字衔接,作动词的状语; 3、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补充、说明成分,用“得”字连接,作动词或形容词的补语。 以上几种用法,可以写成下面的公式: 修饰限制+的+名词 修饰限制+地+动词 动词(形容词)+得+补充 一、“的、地、得”的基本概念 1、“的、地、得”的相同之处。 “的、地、得”是现代汉语中高频度使用的三个结构助词,都起着连接作用;它们在普通话中都读轻声“de”,没有语音上的区别。 2、“的、地、得”的不同之处。 吕叔湘、朱德熙所著《语法修辞讲话》认为“的”兼职过多,负担过重,而力主“的、地、得”严格分工。50 年代以来的诸多现代汉语论著和教材,一般也持这一主张。从书面语中的使用情况看,“的”与“地”、“得”的分工日趋明确,特别是在逻辑性很强的论述性、说明性语言中,如法律条款、学术论著、外文译著、教科书等,更是将“的”与“地”、“得”分用。 “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在定语后面写作“的”,在状语后面写作“地”,在补语前写作“得”。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使书面语言精确化。 二、“的、地、得”的用法 1、的——定语的标记,一般用在主语和宾语的前面。“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名词(代词)+的+名词。如: ?颐和园(名词)的湖光山色(主语)美不胜收。 ?她是一位性格开朗的女子(名词,宾语)。 2、地——状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动词、形容词)前面。“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方式一般为:形容词(副词)+地+动词(形容词)。如: ?她愉快(形容词)地接受(动词,谓语)了这件礼物。 ?天渐渐(时间副词)地冷(形容词,谓语)起来。 3、得——补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后面。“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副词。如: ?他们玩(动词,谓语)得真痛快(补语)。 ?她红(形容词,谓语)得发紫(补语)。 三、“的、地、得”用法的常见错误 一般而言,在特约记者和通讯员来稿中常见的“的、地、得”用法错误,主要表现在该用“地”、 “得”的地方全部用了“的”。如: ? 这两年,该公司的职工不断的(地)转变观念。 我们说“地”是状语的标记,用在谓语的前面。此例中主语是“职工”,谓语是“转变”。很显然,用“的”是错误的,应该用“地”。 ?该项目不仅创下了该公司单项总产值之最,更为重要的是成功的(地)闯进了上海的国际石油化工项目建设市场,踏上了一个更高的平台。 这个例句虽然比较长,但谓语“成功”前的“的”明显用错了,应该改为“地”。 ?各项安全工作做得很到位,安全防范措施都落实的(得)很好。 补语一般回答“怎么样”的问题,前面一句回答“做”得怎么样,用了“得” ,很对;可接下来回答“落实”得怎么样问题时,作者却用了“的”。这个错误非常明显,可惜作者没有发现,正确的用法应该是“得”。 ?身体更不敢碰到被太阳炙烤的(得)滚烫的铁车梯。 如果我们问“炙烤”得怎么样,就知道例句里用错了,应该用“得”。 “的”还有其他的用法,比如——这个东西是谁的,我的。这里“的”是代词,不是我们这里要讨论的对象,就不再赘言了。 (一)“的地得”的使用:(是什么) 1、词前面的修饰成分,用“的”字衔接,作名词的定语;(定中结构) 2、动词前面的修饰成分,用“地”字衔接,作动词的状语; (状中结构) 3、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补充、说明成分,用“得”字连接,作动词或形容词的补语。(正补结构) (二)理论依据:(为什么) 吕叔湘、朱德熙所著《语法修辞讲话》认为“的”兼职过多,负担过重,而力主“的、地、得”严格分工。50 年代以来的诸多现代汉语论著和教材,一般也持这一主张。从书面语中的使用情况看,“的”与“地”、“得”的分工日趋明确,特别是在逻辑性很强的论述性、说明性语言中,如法律条款、学术论著、外文译著、教科书等,更是将“的”与“地”、“得”分用。“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在定语后面写作“的”,在状语后面写作“地”,在补语前写作“得”。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使书面语言精确化。 中华民族经历近百年的“折腾”,当前中文的危机有目共睹——书籍、报刊、杂志等一切出版物和电视及网络上错别字和病句出现的频率高得惊人,精炼、优美的中文面目皆非的乱象不能不引起文化教育和新闻出版界的重视。老生不揣浅陋,首先就现代汉语的三个虚字“的”、“地”、“得”的用法作一点说明。期望能举一反三、抛砖引玉,引起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共鸣并当机立断采取拨乱反正的联合行动,以恢复中文优美的本来面目。 许多读过一些古文和诗词曲的人都知道,中国传统的文字之优美和精炼,在世界主要文字中出类拔萃、无与伦比。自上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化,受西方文字语法的影响十分明显,“的”、“地”、“得”三个虚字在白话文中的使用就是一个显例。由于西方文字有定语、状语和补语之分,中文却没有明显的规定。所以白话文的开拓者便人为地使用“的”、“地”、“得”三个虚字来加以区分。例如: “的”用在名词前,是定语后的虚词,类似英语形容词的后缀“tive”等或人称代词的所有格——美丽的蝴蝶,英勇的战士,高贵的品格,巨大的贡献和他的书等等。“的”用在名词“蝴蝶”、“战士”、“品格”、“贡献”和“书”等名词前,与前面的形容词或人称代词构成名词的定语。 “地”用在动词前,是状语后的虚词,类似英语副词的后缀“ly”——痛苦“地”挣扎,骄傲“地”昂起头,艰难地“攀登”,奋不顾身“地”冲向火海,等等。“地”用在动词“挣扎”、“昂”、“攀登”、“冲”前,与前面的副词或相当于副词的词组“痛苦”、“骄傲”、“艰难”、“奋不顾身”构成状语。 “得”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是补语前的虚词——走得太累了,兴奋得睡不着,红得发紫,冷得发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得”用在动词或形容词“走”、“兴奋”、“红”、“冷”、“激动”之后,与后面的词组构成补语。 上面的例子表明:“的”、“地”、“得”三个虚字的发音虽然相同,都是“de”,然而用法却截然不同,不可混淆,一目了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中,讲得十分明确。学生都知道这三个虚字的不同用法。我们应该铭记“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在白话文的诞生和成长中所作的杰出贡献。 曾几何时,后人已经把前辈学者的心血“折腾”得面目皆非。当前摆在文化教育界面前的严峻现实是立即花大力气拨乱反正,将中文教育导入规范化的正轨,还是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无可奈何地等待中文的没落和沦丧。值此教育改革的关键时刻,切盼文化教育和新闻出版界领袖人物三思~ (一士) (转自青阳正刚的博客,感谢~) 同样作为助词的“的”、“地”、“得”,它们的读音也相同,都读轻声“de”。但是,三个字在用法上有严格的分工。 “的”:(1)用在定语的后面。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是一般的修饰关系,如“铁的纪律”、“幸福的生活”、“美丽的花”;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是领属关系,如“我的祖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大楼的出口”。 (2)用来构成没有中心词的“的”字结构:代替上文所说的人或物,如“这是我的,那才是你的”、“菊花开了,有黄的,有红的,还有白的”;指某一类的人或物,如“男的”、“送报的”、“查水表的”、“他爱吃甜的”;表示某种情况、原因,如“大清早的,你坐在这里干什么,”、“无缘无故的,你着什么急,”;连接前后相同的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有这样的,有那样的,如“推的推,拉的拉”、“说的说,笑的笑”、“大的大,小的小”。 (3)用在谓语动词后面,强调这动作的实施者或时间、地点、方式等,如“谁买的书”、“他是昨天进的城”、“我是在窗口买的票”、“这是王秘书起草的稿子”。 (4)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肯定的语气,如“这件事情我是知道的”、“这样做是违法的”、“历史是不容篡改的”、“办法总是会有的”。 (5)用在两个同类的词或词组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如“又是敬酒又是上茶的,非常热情”、“陈芝麻烂谷子的,说了一大通”。 “地”: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状语,如“天渐渐地冷了”、“花悄悄地开了”、“合理地安排时间”、“灰溜溜地走了”、“球在空中划出一条美丽的弧线,准确地落入篮框”、“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得”:(1)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可能、可以、必须,如“你做得,我也做得”、“比赛那一天,我们大家都得去”、“否则,你我都得完蛋”、“对这种人迁就不得”。 (2)用在动词和补语中间,表示可能,如“上得去”、“过得去”、“出得来”、“干得了”、“办得到”、“输得起”、“来得好”。 (3)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连接表示结果或程度的补语,如“写得非常好”、“说得很有道理”、“天气热得很”、“比预料的好得多”。 (4)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如“出得门来”、“回得神来”。 有时,同一个句子用不同的“de”,虽然从语法上来看没错,但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如: “听了道德模范们所作的事迹,她激动地哭了。” “听了道德模范们所作的事迹报告,她激动得哭了。” 我的老师曾告诉我一个正确使用“的”“地”“得”的偏方,我觉得就挺管用。她说: “的”后面跟的是名词,如“我的妈妈”、“谁的笔”、“弯弯的月亮”、“白花花的银子”„„ “地”后面跟的是动词,如“狠狠地打”、“慢慢地爬”、“开心地笑”、“不怀好意地盯着她”„„ “得”前面跟的多数是动词,后面跟的都是形容词,如“笑得真灿烂”、“哭得好伤心”、“表现得非常完美”。 我的中学语文老师则告诉我记住这样三条: “的”——定语的标记,一般用在主语或宾语(名词)的前面,构成定语词组。 “地”——状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动词、形容词)前面,构成状语词组。 “得”——补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动词、形容词)后面,构成补语词组。 实用经验:如果“de”的后面紧跟着“很”、“真”、“最”、“极”、“太”、“非常”、“格外”、“特别”等副词、形容词,一般应该用“得”。
/
本文档为【“的、地、得”用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