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清代陶瓷史的一项划时代研究_周思中_清宫瓷胎画珐琅研究_1716_1789_读后

2017-09-01 9页 doc 32KB 42阅读

用户头像

is_589748

暂无简介

举报
清代陶瓷史的一项划时代研究_周思中_清宫瓷胎画珐琅研究_1716_1789_读后清代陶瓷史的一项划时代研究_周思中_清宫瓷胎画珐琅研究_1716_1789_读后 清代陶瓷史的一项划时代研究 —周思中《清宫瓷胎画珐琅研究 :1716 , 1789》读后 张 甘 霖 (景德镇陶瓷学院, 景德镇 333000) 【摘 要】:本文对周思中《清宫瓷胎画珐琅研 究: 殊为难得。 1716 , 1789》一书评述,认为该书填补了一项清代陶瓷 1 集断代史和专题研究于一身,开拓了陶瓷 史研究的重大空白。该书在方法论上、研究思路上、学术 研究的新方法 视野上都突破了传统的窠臼,凸现了传统和现代陶瓷艺术 从上个世...
清代陶瓷史的一项划时代研究_周思中_清宫瓷胎画珐琅研究_1716_1789_读后
清代陶瓷史的一项划时代研究_周思中_清宫瓷胎画珐琅研究_1716_1789_读后 清代陶瓷史的一项划时代研究 —周思中《清宫瓷胎画珐琅研究 :1716 , 1789》读后 张 甘 霖 (景德镇陶瓷学院, 景德镇 333000) 【摘 要】:本文对周思中《清宫瓷胎画珐琅研 究: 殊为难得。 1716 , 1789》一评述,认为该书填补了一项清代陶瓷 1 集断代史和专题研究于一身,开拓了陶瓷 史研究的重大空白。该书在方法论上、研究思路上、学术 研究的新方法 视野上都突破了传统的窠臼,凸现了传统和现代陶瓷艺术 从上个世纪以来,对于中国陶瓷史的研究,如吴仁敬、 发展的重大问题,显示了作者把陶瓷艺术史与文化、政治、 辛安潮《中国陶瓷史》、轻工业部陶研所编《中国的瓷器》、 经济及社会意识进行统一的倾向,反映了当代陶瓷史论研 冯先铭《中国陶瓷》、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 究正进入一个全新的转折时期。 【关键词】瓷胎画珐琅,研究评述叶 民《中国陶瓷史》等专著,奠定了中国现代形态的陶 瓷通史研究基础。在断代史的研究中,耿宝昌《明清瓷 器鉴定》、李辉柄《宋代官窑瓷器》、刘新园《明宣德蟋 引 言 周思中博士 的《清宫瓷胎画珐琅研究 :1716 , 蟀罐研究》、耿宝昌、秦锡麟《珠山八友》等亦取得了显 1789》于 2008 年 4 月出版了。该书的出版是大家期待已 著成果。但是,从陶瓷通史研究而言,如何在描述历史 久的事情,早在 2006 年,就听业内资深长者言,周氏的 变化的过程之中阐述陶瓷通史的一般规律,反映历史深 博士论文是国内外少见的对于陶瓷研究的开拓之作,很 层的脉络和地质结构,仍是国内外陶瓷通史研究迫在眉 值得认真对待。今天,手捧这本陶瓷研究的精心著作, 睫的大问题。而从断代史的研究而言,如何从个别见到 仔细阅读,果然名不虚传,个中内容,针对现实,倘佯 一般,从一般见到特殊,从特殊见到整体,也是断代史 历史,无不抚今追昔,回味无穷。面上,这仅仅是一 研究需要考究的问题。而这种研究就需将断代史与专题 部申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的论文,实际上,却是作者多 研究相结合起来,从而扬长避短,兼有断代史与专题研 年潜心陶瓷艺术理论研究的成果。表面上,这是一部短 暂时段的陶瓷品种的兴衰论述,实际上,却是作者借陶 究之深入,又把多种学科的最新成果融入其间,而有一 瓷艺术的历史兴衰而拷问历史,追寻真理,反观现实的 种小专题,大学问的感觉,这种结合,无疑是作者精心 一部具有深度理论色彩的学术“钜著” 。表面上,这仅 构思,全盘架构的结果。而在行文之间,作者也信手拈来, 仅是一部陶瓷艺术历史专题研究,实际上,却是一部涵 在旧的题目上总能别开生面,得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 盖多种学科研究成果的百科全书式的陶瓷研究著作,显 除作者本身丰富的素养之外,也无疑得益于这种混合物 示出作者开阔的文化学术视野及宏伟的精神取向。这种 式的研究方法。如果说,刘新园的《明宣德蟋蟀罐研究》 精神取向及抱负,在目前学术界是不多的。也许,也正 是一部从考古新发现资料入手,通过明宣德蟋蟀罐的排 是由于作者这种强烈的个人特质,思想及情感色彩,赋 予了这部作品强烈的突破意识和开拓眼光,同时又赋予 比类型,结合丰富的历史文献、绘画而进行的考证式的 了这部作品透过器物论历史,透过历史论艺术,透过艺 研究,那么,周思中的《清宫瓷胎画珐琅研究》则是在 术论心灵的交叉意念,这种意念,也许正是作者梦寐以 将清宫瓷胎画珐琅的发展演变与历史文献,现代和前人 求并为之一振的东西。也恰恰是种意念,使本论文突破 的丰富研究相结合,又从历史哲学、文化和思想逻辑入手, 了陶瓷艺术历史研究的一般层面,而进入了更为自由的 对清宫瓷胎画珐琅的陶瓷发展作总体的理论概括式研究。 在不同学科间遨游精神层面,从而思接千载,念及万端, 这种理论概括式研究,目前在国内外都是少有的,尤其 使一部器物发展的艺术史变成趣味横生,机智叠出,思 在陶瓷研究领域。从周氏的《清宫瓷胎画珐琅研究》一 想深邃的思想和文化史。正是由于这种特点,故宫博物 院研究员、我国当代陶瓷研究泰斗耿宝昌先生认为该著 书来看,本书也的确采用了以丰富的实证研究和高度的 “目前研究清宫瓷胎画珐琅的艺术及历史最为完美和具前 理论概括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前者仅见于 瞻性的大作,可谓多种学科研究的集大成者。”这个评价, 刘新园的《明宣德蟋蟀罐研究》之中,后者却在所有的 陶瓷研究领域都颇为罕见,显示出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 开始问世。因此,《清宫瓷胎画珐琅研究》将断代史与专 题研究相结合,给中国陶瓷史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 究模式,本书是中国陶瓷史研究中所取得的一项重要成 果,特别是对于推动中国陶瓷断代史和专题史的研究具 收稿日期 :2008-9-1 中国陶瓷? CHINA CERAMICS ? 2009(45) 第 4 期? 65 中 国 陶 瓷 2009 年 第 4 期 宫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清宫档案,对珐琅料烧 有积极作用。 炼的技术人员、画珐琅的画家、画珐琅的书家、画珐琅 2为清宫瓷胎画珐琅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绘制烧造过程中的设计和修改、画珐琅的烧造地点都进 基础 行了实际的考证,文后并附有原藏在端凝殿左右屋的四 百件瓷胎画珐琅藏品目录。此外,台湾的张临生《试论 清代陶瓷,离我们最近,且留下的作品比以为任何 朝代都更详尽,对我国现当代陶瓷创作的影响也最深刻、 清宫画珐琅工艺发展史》、刘良佑《明清两代珐琅器之研 最直接,但从清宫珐琅彩瓷的流传问题上,成为几代人 究》(1983),李梅龄在台北《故宫文物月刊》第二卷至第 都为之苦费心机探索寻觅的神奇奥秘,形成了“中国陶 三卷上发表系列专论清代康雍乾各朝的瓷胎画珐琅文章。 瓷史研究的近古盲区”。如杨 谷《古月轩瓷考》云 :“瓷 其后,陈夏生等关于明清珐琅器的研究专文。同期在大 品精进,无过清代康乾雍之御窑,就中又以古月轩瓷, 陆又陆续发表了吕坚、杨伯达、李久芳、叶佩兰、王健 最为恒赫。盖瓷胎样式、画工、选材、设色、题句、印章、 华等学者的专文。1999 年北京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珍品 年款无不具美术之上乘,非有确切考据,正名定分,未 大系《珐琅彩?粉彩》出版,基本上集中了北京故宫的 免耻生此 China 支那瓷国中,而不知何者为我瓷品之瑰 瓷胎画珐琅藏品,配有图文共 40 件作品。2003 年,朱家 宝。” 对于瓷胎画珐琅,虽然在十八世纪瓷胎画珐琅开始 《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一书出版补充了更多的雍 有成批的生产,但由于系内宫秘玩,外人不得一见,要 正造办处各作的史料。近年来,旅居日本的萱草园主人 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实在是难上加难。专家能接触实物, 也在其萱草园官窑瓷器网站及国内《艺术市场》刊物上 并开始研究,也始于 1924 年故宫博物院正式对外开放之 发表一系列有关瓷胎画珐琅的一些资料和文章。近年来, 后。出版于 1924 年的《故宫物品点查》 是目前统计 香港学者林业强亦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而周思 清宫瓷胎画珐琅的主要依据。对清宫瓷胎画珐琅真正开 中针对前人研究的空白,多方面考证,查阅了大量第一 始研究,又以杨 谷《古月轩瓷考》发其先声。杨氏之作 手的历史文献,前人著述及有关《清档》记录,进行了 首次把人们对清宫瓷胎画珐琅的认识从清末云山雾罩的 深入研究。认为明清彩瓷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工艺精华, “古月轩迷雾”中引领出来,并以实际观察和对原品的记 清宫珐琅彩瓷又是明清彩瓷中的皇冠。那么,这种经典 录,一一凿破稍前学者对瓷胎画珐琅的认识。杨氏所反 性的工艺是怎样产生,发展,又如何演变,衰落的,它 驳的脚本,系寂园叟陈浏的《陶雅》、《海王村游记》以 为什么衰落,其工艺特点、艺术风格与十八世纪历史及 及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稍后,郭葆昌对瓷胎画珐琅 清帝们的意识有何联,烧造珐琅彩瓷的御窑本质属性是 有一段概述,对康雍乾的瓷胎画珐琅进行了初步的分类, 什么,它的历史影响何在,为解决以上问题,作者梳理 推测瓷胎画珐琅“肇端于康熙二十年后臧应选督造之时, 了清代御窑及清宫造办处珐琅作的历史档案,找出十八 „„至唐英督造之时,此类彩器,益加精进,沿用其法 世纪清帝生活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对珐 而加以运化,变板滞为生动,更参与我国赭墨等色,补 琅彩瓷制作的影响 ;统计现存的清宫珐琅彩瓷的数量、 所不足,彩色衬托,益觉鲜明,英卒后遂成绝响矣。”文 种类、造型、纹饰、款式,探讨这些特点之所以发生的 中再一次指明“古月轩”系乾隆时一种带私家款的玻璃 社会原因、文化背景 ;通过其艺术演变过程,分析它的 器而非进御物。稍后,在 1967 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出了 成因,确定它的性质,评估它的影响,确定了清宫珐琅 一套《故宫藏瓷?清康熙,雍正,乾隆瓷胎画珐琅》共 作彩瓷研制生产时间最多历时 73 年(康熙五十五年,乾 五册,这是海内外首次对外公开出版的有关清宫瓷胎画 隆五十四年),又阐明其地点、协助者、主导者、管理者、 珐琅数量最多的作品选刊,图文说明俱标注精细,印刷 历任御窑督陶官、协造及作用;珐琅作的画、工匠的来源、 精美。该画册前言对康熙、雍正、乾隆时的珐琅彩瓷均 姓名、分工、人数 ;与铜器珐琅生产及艺术风格的密切 有一段言简意赅的概说,反映了台北专家对于清瓷胎画 关系 ;与铜料供御的关系以及生产特点 ;分析它的胎质、 珐琅的认识。对于瓷胎画珐琅的科技研究,开始于上个 造型、纹饰、款式、风格的演变 ;指出其技术与文化的 世纪八十年代,由我国硅酸盐专家对清代初期釉上彩首 链接和融合,具有聚技术、文化集成的两大特点。此外, 次进行了光谱分析,测定康熙与雍正五彩、康熙珐琅彩 清初对知识分子高压的政治环境迫使社会的精英“创造 与雍正粉彩的区别,初步明晰了珐琅彩色料的化学组成 性转向”,他们由积极参政转向寄情艺术反而是清代御窑 及大致构成。但该分析由于无雍正及乾隆瓷胎画珐琅标 成功的条件之一。而“年款的激励效应”则使清帝们更 本,故对这两个时代的珐琅彩色料的化学组成仍不清楚。 加认真地对待御窑产品,使其质量、工艺更加精细,也 因为自雍正六年以后,国产自制珐琅料已大量出现。本 是清代御窑成就的重要因素。御窑的性质可归结为独断 土化以后的颜料与进口的颜料当有很大的区别,这种区 性、垄断性、封闭性、奢侈性、象征性、脆弱性六个特征。 别何在 ? 与同期的景德镇所产的洋彩及珐琅彩又有何区 宫中工匠心理变化是从“集体创造”到“集体抑制”的过程。 别 ? 尚难以明晰。在八十年代之后,大陆台湾两地学者 清宫珐琅彩瓷创造了彩瓷的新品种。为十八世纪彩瓷的 均发表论文对清宫的瓷胎画珐琅进行论述。比较有影响 更新与发展找到一条新路,促使釉上彩走出传统图案风 的有 :朱家 《清代画珐琅器制造考》(1982),他依据故 66 ?中国陶瓷? CHINA CERAMICS ? 2009(45) 第 4 期 2009 年 第 4 期 中 国 陶 瓷 学趣味。 《清宫瓷胎画珐琅研究》通过论述对康、雍、乾瓷胎 画珐琅的色地风格、绘画风格、综合风格等问题,均提出 了一些细致的归纳和总结,还有一些与前人不同的看法。 如,雍正七年后白地绘画珐琅的新风格,这种风格由以 下几个方面组成 :绘画、题句、引首、印章、款式,五 个方面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还指出,陶瓷艺术具 有情感的特征,是能动的、主动的、积极的,具有与之 精神共鸣的艺术个性,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体现出近代 某些资本主义因素成分。作者还认为,清宫瓷胎画珐琅 开始向社会性回归,通过对康熙时款式与“年款激励效应” 的分析,揭示出御制或御窑的六个性质 : 独断性、垄断性、 格,转入精细绘画为主的画艺装饰风格,为景德镇的彩 奢侈性、封闭性、象征性、脆弱性等,决定了器具的设 瓷业注入全新的活力。这种技术不但为景德镇官窑所掌 计和质量具有皇权与国家、个人与集体的双重体面的合 握,也影响到了十八世纪的民窑及景德镇瓷器的外销, 一性。这些观点均是周思中在详细基础上进行认真 为十八世纪中国瓷业的全面繁荣提供了核心竞争力,也 分析、独立思考而得出的,其理论思考的深入性和鲜明性, 为全国的彩瓷粉彩业在十九、二十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基 毫无疑问极大拓展与深化了对陶瓷艺术的研究,并在总 础。清宫珐琅彩瓷也可以说为景德镇瓷业从十八至二十 体上推动了这一学科进入到理论思辨的层次。 世纪的密集化生产提供了物质及精神样本。它也是顺应 清华大学教授陈进海认为“该论文是至今为止最为 时代的民族文化融合创造的新势能在艺术创造上的象征。 全面和深刻的对于清代陶瓷珐琅彩艺术的专题研究,显 当然,这同时也是对清代瓷艺发展的一种制约。对珐琅 示了作者开阔的文化视野及反思精神”。中国艺术研究院 彩瓷从工艺来源到技艺特点,从题材形式到风格演变进 研究员翟墨认为“本文是一篇优秀的从宏观世界重微观 行全面梳理与论述,填补了我国清宫珐琅彩瓷研究专著 问题的论文,达到了致广大而尽精微。作者扎实的考古 的空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此外,本书所论内容都 学功底和对资料的大量占有,全面了解和精当评述,使 与陶瓷界关心的问题密切相关,正确估价清宫御制瓷胎 该论文达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 故宫博物院吕成龙认为 画珐琅,借鉴其优点与艺术精神,对当代陶瓷艺术的创作, 是该研究领域首部“划时代的力作”,我国当代陶瓷研究 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大家耿宝昌先生认为该著“目前研究清宫瓷胎画珐琅的 3 在陶瓷研究领域燃烧起熊熊的思想火花艺术及历史最为完美和具前瞻性的大作,可谓多种学科 本书在对清宫瓷胎画珐琅的论述中提出不少新的观 研究的集大成者。” 点和新的见解。周思中在《康熙瓷胎画珐琅款式与“年 本书在写作方法上其特点很鲜明,全书以 1716-1789 款的激励效应”》一文中就已经提出清宫瓷胎画珐琅的表 年康、雍、乾时代的变化因而引起瓷胎画珐琅胎釉、器型、、 现性问题。《清宫瓷胎画珐琅研究》进一步确定珐琅彩瓷 纹饰内容的变化为起始,重点阐述其表现形式、艺术特 的美学基石是建立在御窑及御用制造体系上,由此生发 征和风格样式、图像解析的演变过程。最后,作者又将 出珐琅彩瓷的“创造性转向”、“年款的激励效应”、“集 清宫瓷胎画珐琅放在陶瓷史链条的一个环节看待,指出 体制造”、“集体抑制”心理过程。本书也正是以珐琅彩 清宫瓷胎画珐琅对前人的继承和对后世的影响,通过对 瓷的情感内容的分析为逻辑起点,进而对珐琅彩瓷的题 陶瓷史的研究回答当代陶瓷产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周 材特征、色地绘画风格等语言特征以及美学追求展开全 思中长期居于景德镇生活、学习与工作,又在清华大学 面分析,作者提出清宫瓷胎画珐琅的偏重于新兴民族文 获得陶瓷艺术史学的博士学位,在方法论上他既有引经 化融合创造的“新势能”,作者还指出清宫瓷胎画珐琅受 据典、广征博引、参证详实的治史方法,同时又采用了 清宫廷花鸟画的影响而形成其章法形式特征,多采用锦 自由抒发、夹史夹论的艺术史新方法。在全书中充满着 地开光式,以大观小、四方连续、天人融合的构图方式。 艺术激情、纵横捭阖,处处闪烁着思想火花。本书既有 在造型原则上则是实用型、象征型、符号性和具有写实 一定的理论深度,同时又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体现了当 的特点。在风格特征上,作者认为清宫瓷胎画珐琅一方 代青年学者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研究特点。 面具有追求自然、表现情感细腻、富丽华贵的宫廷气派,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文化的集体创造向集体抑制的转化美 中国陶瓷? CHINA CERAMICS ? 2009(45) 第 4 期? 67
/
本文档为【清代陶瓷史的一项划时代研究_周思中_清宫瓷胎画珐琅研究_1716_1789_读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