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内科考试重点

2017-10-16 14页 doc 32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337177

暂无简介

举报
内科考试重点内科考试重点 压力kpa 外观 定性 定量g/L 葡萄糖mmol/L 氯化物mmol/L 细胞计数及分类10^6/L 细菌 正常人 0.69-1.76 透明 — 0.2-0.4 2.5-4.5 120-130 0-8多为淋巴细胞 — 化脓性脑膜炎 ??? 混浊脓性可有浓块 +++以上 ??? ??? ? 显著增加数千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 结核性脑膜炎 ?? 微浊呈毛玻璃样静置后有薄膜形成 +致+++ ?? ?? ?? 增加数十或数百以淋巴细胞为主 抗酸染色可看到抗酸杆菌 病毒性脑膜炎 ? 清晰或微浊 +致++ ? 正常或稍高...
内科考试重点
内科考试重点 压力kpa 外观 定性 定量g/L 葡萄糖mmol/L 氯化物mmol/L 细胞计数及分类10^6/L 细菌 正常人 0.69-1.76 透明 — 0.2-0.4 2.5-4.5 120-130 0-8多为淋巴细胞 — 化脓性脑膜炎 ??? 混浊脓性可有浓块 +++以上 ??? ??? ? 显著增加数千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 结核性脑膜炎 ?? 微浊呈毛玻璃样静置后有薄膜形成 +致+++ ?? ?? ?? 增加数十或数百以淋巴细胞为主 抗酸染色可看到抗酸杆菌 病毒性脑膜炎 ? 清晰或微浊 +致++ ? 正常或稍高 正常 增加数十或数百以淋巴细胞为主 — 多清晰或微浊 + ?? 正常或稍增加 正常 增加数十或数百早流行性乙性脑炎 ? 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 鉴别要点 漏出液 渗出液 原因 非炎症所致 炎症,肿瘤,化学或物理性刺激 外观 淡黄,浆液性 不定,可为血性,脓性,乳糜性等 透明度 透明或微混 多混浊 比重 低于1.018 高于1.018 凝固 不自凝 能自凝 黏蛋白定性 阴性 阳性 蛋白定量 ,25g/L ,30g/L 葡萄糖定量 与血糖相近 常低于血糖水平 细胞计数 常,100×10^6/L 常,500×10^6/L 细胞分类 以淋巴细胞,间皮细胞为主 以淋巴细胞或中性粒细胞为主 细菌学检测 阴性 可找到病原菌 血清总蛋白 ,0.5 ,0.5 血清LDH比值 ,0.6 ,0.6 LDH ,200IU ,200IU 结合胆红素 非结合UCB CB/STB 尿胆红素 尿胆原 正常人 0-6.8 1.7-10.2 0.2-0.4 阴性 0.84-4.2 梗阻性黄疸 明显增加 轻度增加 ,0.5 强阳性 减少或缺少 溶血性黄疸 轻度增加 明显增加 ,0.2 阴性 明显增加 肝细胞性黄疸 中度增加 中度增加 0.2-0.5 阳性 正常或轻度增加 核左移:周围血肿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细胞)的百分率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 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 肿瘤标志物:是由肿瘤细胞本身合成释放或是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或升高的一类物质,存在于血液细胞组织或体液中,反应肿瘤的存在和生长。 4免疫球蛋白: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组具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存在于机体的血液体液外分泌液和部分细胞的膜上,分IgG IgA IgM IgD IgE五大类。 5医院感染:又称院内感染或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患者在入院时即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包括医院内获得而在医院外发病的感染。 6网织红细胞: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由于胞质内还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或煌焦油呈现浅蓝色或深蓝色而得名,属于嗜多色性红细胞,反应骨髓红细胞系增生程度 7内生肌酐消除率(CCr)肾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在肌酐全部清除出去。 8管型: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 9胆酶分离现象:急性重症肝炎时病症初期转氨酶升高以谷草转氨酶升高显著如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即出现胆酶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 10溶血性贫血:指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的一类贫血 11M蛋白:即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是一种单克隆B细胞增殖产生的具有相同结构和电泳迁移率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及其分子片段,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和巨球蛋白血症。 12抗核抗体(ANA)是指抗细胞核成分的自身抗体的总称。ANA的类型主要是IgG也有IgM IgA这种抗体无器官和种族的特异性 13肾小球率过滤(GFR):指单位时间内经肾小球滤过的血浆液体量,即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原尿量,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客观指标 14A/G倒置白蛋白降低和球蛋白增高均可引起A/G倒置,见于严重肝功能损伤及M蛋白血症,如慢性中度以上持续性肝炎 肝硬化 原发性肝癌,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15乳糜尿:尿液中混有淋巴液而呈稀牛奶状称为乳糜尿,若同时混有血液称为乳糜血尿,可见于丝虫病及肾周围淋巴管梗阻。 16肥大反应(WR)是利用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菌液为抗原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的一种凝集试验。 三、乙肝五项1乙肝表面抗原:是乙肝的外壳蛋白本身不具有传染性是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2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可阻止HVB穿过细胞膜进入新的肝细胞3乙型肝炎e抗原:来源于乙肝病毒的核心,表面乙型肝炎处于活动期并有较强的传染性4乙型肝炎e抗体:是由e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出来的特异性抗体能与e抗原结合5核心抗体 四、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球蛋白的测定 临床意义1血清总蛋白及清蛋白增高:主要由于血清水分减少,单位容积总蛋白浓度增加,而全身总蛋白量并未增加,如急性失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2血清总蛋白及清蛋白降?肝细胞损害影响总蛋白于清蛋白合成:常见肝脏疾病 如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不良?有亚急性重症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营养不良: 蛋白质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症、蛋白丢失性肠病,严重烧伤 急性大出血?消耗增加: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重症结核甲亢及恶性肿瘤?血清水分增加:如水钠潴留,或静脉补充过多晶体溶液3血清总蛋白及球蛋白增高?慢性肝脏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慢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慢性酒精性肝病等?M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炎症与慢性感染:如结核病疟疾黑热病4血清总蛋白及球蛋白降低?生理性减少?免疫功能抑制: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先天性γ球蛋白血症 5 A/G倒置 红细胞RBC及血红蛋白Hb增多: (1)相对性增多:血容量减少所致。严重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多汗、多尿等。 (2)绝对性增多:多为缺氧引起EPO代偿性增加导致RBC增多,少数为EPO非代偿性增加或造血系统异常所致。 1)生理性增多:胎儿、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剧烈运动等。 2)病理性增多: 严重的慢性心、肺疾患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 异常Hb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RBC可达(7-10)×1012/L,Hb可达170-250 g/L,部分患者可进展为(CML);某些肿瘤和肾脏疾患可使EPO非代偿性增加导致RBC和Hb增多,如肾癌、肝癌、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MCV HCH MCHC 疾病 正细胞性贫血 80-100 27-34 32-36 再障,急性失血,溶贫 大细胞性贫血 >100 >34 32-36 巨幼贫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80 <27 <32 缺铁贫,血红蛋白病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80 <27 32-36 慢性疾病引起 红细胞形态改变:1大小异常。小红细胞 大红细胞 巨红细胞 红细胞大小不均。2形态异常。口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呈扁平裂缝状,常见于遗传性口型红细胞增多症。靶形细胞:中央淡染区扩大,中心部位又有部分色素存在而深染,常见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3染色反应的异常:低色素性 高色素性 嗜多色性见于增生性贫血,尤以溶血性贫血最多见。4结构的异常:嗜碱性点彩多见于铅中毒 染色质小体 卡—波环 有核红细胞。 中性粒细胞增多:1急性感染。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3急性大出血。4急性中毒。5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减少:1感染,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2血液系统疾病。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5自身免疫性疾病。 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1细胞大小不均。2中毒颗粒。3空泡形成。4杜勒小体:是中性粒细胞中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圆形或梨形呈云雾状天蓝色或蓝黑色。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2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3皮肤病如湿疹。4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5某些恶性肿瘤。6某些传染病。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1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结肠炎。2血液病。3恶性肿瘤。 淋巴细胞增多:1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2肿瘤性疾病如淋巴瘤。3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4移植排斥反应见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异型淋巴细胞:正常人PBC中可出现<2%的异淋,实质为T淋巴细胞增生亢进所致。 可见于:1)感染:传单、流行性出血热。2)药物过敏。3)输血、血液透析及体外循环后。4)其他:免疫性疾病、粒细胞缺乏、放疗后。Downey分型?型:泡沫型?型:不规则型?型:幼稚型 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3提示为溶血性贫血,,2为骨髓增生低下。 血小板减少:1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 红细胞沉降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受到的影响因素:1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变化。2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红细胞减少血沉加快。 红细胞沉降率病理性增快:1各种炎症性疾病。2组织损伤和坏死。3恶性肿瘤。4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球蛋白相对或绝对增高。5部分贫血患者。 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红细胞仪测量而 获得。临床意义:1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2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缺铁性贫血和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均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型贫血,缺铁性贫血患者RDW增高,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88%为正常。 MCV RDW 贫血类型 常见疾病 增高 正常 大细胞均一性贫血 AA 增高 大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MDS、巨幼贫 正常 正常 正常细胞均一性贫血 慢性病性贫血、失血性贫血 增高 正常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早期IDA、MF、铁粒幼细胞贫血 减低 正常 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轻型地中海贫血 增高 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IDA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系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1、原理:红细胞在低渗氯化纳溶液中,水分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使红细胞逐渐膨胀甚至破裂而溶血。 2、参考值:开始溶血:0.42%,0.46% NaCl溶液 完全溶血:0.28%,0.34% NaCl溶液 3、临床意义: 脆性增高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也可见于温抗体型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脆性减低常见于海洋性贫血,也可见于缺铁性贫血、某些肝硬化及阻塞性黄疸等。 )抗人球蛋白试验:临床意义: ? 正常人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间接试验均呈阴性。 ? 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常呈直接试验阳性反应。 ? AIHA大多属于温抗体型(主要为IsG),但也有小部分属于冷抗体型(主要为ISM)。故必要时应在4?条件下进行试验以检出其冷抗体,否则会导致假阴性反应。 ? 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主要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无不完全抗体,常用于 RH或ABO型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的母体血清中不完全抗体的检测。 ? 本试验阳性还可见于 SLE、类风湿性关节炎、淋巴瘤、恶性肿瘤、甲基多巴等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 本试验较易发生假阳性反应,因此阴性反应不能排除 AIHA。 溶血性贫血: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快,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发生的一类贫血。 出血时间BT:将皮肤刺破后,让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要的时间。BT的长短反应血小板的数量,功能以及血管壁的通透性,脆性的变化。 ABO血型鉴定:采用的抗A及抗B血清以鉴定被检者红细胞上的抗原,称为直接试验,亦称正向定型;用标准的A型及B型红细胞鉴定被检者血清中的抗体,称为反转试验,亦称 反向定型。只有正反定型相符合时才能鉴定其血型类别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测定 APTT是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延长见于:?因子?、?、?明显减少;?凝血酶原重度减少;?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应用肝素、口服抗凝药时;?纤溶亢进使纤维蛋白原降解增加时;?循环抗凝物质增加。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在被检血浆中加入钙离子和组织因子,观测血浆的凝固时间称为PT。它是外源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临床意义:1PT延长,先天性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 ? ?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2PT缩短,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 凝血酶时间TT:是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溶液,测定开始出现纤维蛋白丝所需的时间。 二期止血缺陷筛检试验的选择于应用:1 APTT和PT都正常 除正常人外,仅见于遗传性和获得性因子13缺陷症。2 APTT延长,PT正常 多数是由于内源性凝血途径缺陷所引起的出血病,如遗传性和获得性因子8 9 11 12缺陷症。3 APTT正常,PT延长 多数是由于外源性凝血途径缺陷所引起的出血病,如遗传性和获得性因子7缺陷症。4 APTT和PT都延长 多数是由共同凝血途径缺陷所引起的出血病,如遗传性和获得性因子10 5 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缺陷症。 —D均正常 表示纤溶活性正常。2 FDPS阳性 D纤溶亢进筛检试验的选择与应用:1 FDPS和D —D阴性 理论上只见于纤维蛋白原被降解,而纤维蛋白未被降解,即原发性纤溶。实际上这种情况多属于FDPS的假阳性,见于肝病,手术出血。3 FDPS阴性 D—D阳性 理论上只见于纤维蛋白被降解,而纤维蛋白原未被降解,即继发性纤溶。实际上这种情况多数属于FDPS的假阴性,见于DIC,静脉血栓。4 FDPS和D--D 都阳性 表示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同时被降解,见于继发性纤溶,如DIC和溶血栓治疗后。临床最为多见。 血栓前状态或血栓前期:是指血液有形成分和无形成分的生物化学和流变学发生某些病理变化。 血红蛋白尿:正常尿液隐血试验为阴性,当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出现于尿中,可使尿液呈浓茶色,主要见于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如溶血性贫血 脓尿和菌尿:尿内含有大量脓细胞或细菌等炎性渗出物时,排出的新鲜尿即可浑浊。菌尿呈云雾状,静置后不下沉。脓尿放置后可有白色云絮状沉淀。WBC>5个,HP。临床意义:常见于泌尿系统化脓性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 尿液比重(SG)是指在4?时同体积尿液与纯水的重量之比。又称尿比密。 1、 原理:尿比重受可溶性物质的数量、质量及尿量的影响。成人1.015-1.025 2、临床意义 (1)增高:急性肾小球肾炎、高热、脱水。糖尿病因尿内含有大量葡萄糖,其尿量多而比重 高,可高达1.040以上。 (2)减低:慢性肾功能衰竭、尿崩症等。 SG持续在1.010提示肾实质严重损害. 病理性蛋白尿: (1) 肾小球性蛋白尿 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及电荷屏障受损,血浆蛋白大量滤入原尿,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 (2) 肾小管性蛋白尿 因近端肾小管病变,影响对原尿中蛋白吸收为主要原因的蛋白尿。 (3)混合性蛋白尿 当肾小球、肾小管功能同时损害影响整个肾单位,可导致混合性蛋白尿。这些尿中含有高分子蛋白如IgG、中分子量如白蛋白、 转铁蛋白。同时也有低分子量蛋白如a1微球蛋白和b2微球蛋白。 (4)组织性和溢出性蛋白尿 1、肾组织破坏或肾小管分泌蛋白增多所致。 2、从肾小球滤过的低分子量的血浆蛋白增多.由于合成增多(如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中的免疫球蛋白轻链)或释放(如肌溶解,溶血)超出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引起了溢出性蛋白尿。 尿胆红素增高见于:1急性黄疸性肝炎,阻塞性黄疸。2门脉周围炎,纤维化及药物所致的胆汁淤积。3先天性高胆红素血症。尿胆原增高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尿胆原减少见于阻塞性黄疸。 管型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正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 管型的形成条件:1尿中清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T-H糖蛋白是构成管型的基质.2肾小管仍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功能,前者可使形成管型的蛋白等成分浓缩,后者则促进蛋白变性聚集。3仍存在可交替使用的肾单位,处于休息状态的肾单位尿液淤滞,有足够的时间形成管型。 透明管型 T-H蛋白,白蛋白,NaCl 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 颗粒管型 崩解的细胞碎片,白蛋白等 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细胞管型 各种细胞成份 肾小管坏死,肾小球肾炎,感染等 蜡样管型 颗粒、细胞管型淀粉样变 严重肾小管坏死,肾炎晚期 脂肪管型 脂肪球 肾病综合征(较少见)宽幅管型 粪便隐血试验定义:隐血是指消化道少量出血,红细胞被消化破坏,粪便外观无异常改变,肉眼和显微镜均不能证实的出血。临床意义:对消化道出血鉴别诊断:1. 消化性溃疡呈间歇性阳性,消化道恶性肿瘤呈持续性阳性2. 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筛选指标 阴道清洁度检测 清洁度 杆菌 球菌 上皮细胞 白细胞或脓细胞 ? 多 — 满视野 0—5个/HPF ? 少 少 ?视野 5—15个/HPF ? 少 多 少 15—30个/HPF ? — 大量 — ,30个/HPF 血肌酐(cr)与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principle:血中肌酐由内生性和外源性组成,主要由肾小球滤过,肾小管不吸收或排泌极少。当外源肌酐稳定时,肾小球滤过率降至临界点时,血肌酐明显上升。 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浆中内生肌酐全部排出去,即为内生肌酐清除率。 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临床意义 1、Cr不能作为肾脏疾病的早期诊断指标,当GFR下降至50,时才明显升高. 而Ccr可较早反映肾损害。 2、 肾功能损害程度分期:肾衰代偿期:51-70ml/min;肾衰失代偿期:50-30ml/min 肾衰期:29-10ml/min;尿毒症期:<10ml/min 3、指导治疗:Ccr小于40ml/min,应限制蛋白饮食,小于30ml/min,氢氯噻嗪等治疗常无效。 尿渗量(渗透压)测定(Uosm)临床意义1、判断远端肾小管稀释,浓缩功能2、检测肾性、肾前性少尿.急性少尿实验诊断指标 尿渗量(mOsm/KgH2O) 尿比重 肾前性 >500 >1.016 肾 性 <350 <1.014 尿渗量定义:反映尿内全部溶质微粒的总数量,与微粒的种类、分子量和粒子大小无关,只受溶质的离子数影响,较实际地反应肾浓缩和稀释功能。 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比值测定 原理:90%以上的血清总蛋白和全部的血清清蛋白是由肝脏合成,因此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测定是反映肝脏功能的重要指标。 临床意义: (1)血清总蛋白及清蛋白增高,主要由于血清水分减少,使单位容积总蛋白浓度增加,而全身总蛋白量并未增加,如急性失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2)血清总蛋白及清蛋白的减低见于:(a)常见肝脏疾病有亚急性重症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总量<60g/L或清蛋白<25g/L称为低蛋白血症。(b)营养不良。(c)蛋白丢失过多。(d)消耗增加。(e)血清水分增加。 (3)血清总蛋白及球胆白增高,当血清总蛋白>80g/L或球胆白>35g/L,称高蛋白血症或高球胆白血症血症。见于(a)各种慢性肝病。(b)M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c)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风湿热等。(d)慢性炎症与慢性感染:如Tb病、疟疾等。 (4)A/G倒置:见于严重肝功能损伤及M蛋白血症等。 总胆红素测定(STB) 临床意义: (1)判断有无黄疸,黄疸程度及演变过程STB>17.1μmol/L,但<34.2μmol/L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34.2-171μmol/L为轻度黄疸,171-342μmol/L为中度黄疸,>342μmol/L为高度黄疸。在病程中检测可以判断疗效和指导治疗。 (2)根据黄疸程度推断黄疸病因:溶血性黄疸<85.5μmol/L。肝细胞性黄疸17.1-171μmol/L,不完全梗阻性黄疸为171-265μmol/L ,完全梗阻性黄疸通常>342μmol/L 。 (3)总胆红素、结合及非结合胆红素升高程度判断黄疸类型,若STB增高伴非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提示为溶血性黄疸,总胆红素增高伴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为胆汁淤积性黄疸,三者均增高为肝细胞性黄疸。 血清氨基转移酶(ALT AST) 临床意义: (1)急性病毒性肝炎ALT、AST均显著升高,可达正常20-30倍,但ALT更高,ALT/AST>1。 (2)慢性病毒性肝炎,轻度上升或正常,ALT/AST>1。若ALT/AST<1,提示慢性肝炎进入活动期可能。 (3)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肝癌等非病毒性肝病,可轻度升高或正常。ALT/AST<1。酒精性肝病AST显著升高; (4)肝硬化、肝内外胆汁淤积,转氨酶活性可正常或轻度升高,肝硬化 终末期可降低。 (5)急性心肌梗塞后6-8小时AST增高。 碱性磷酸酶(ALP) 临床意义: (1)肝胆系统疾病:各种肝内、外胆管阻塞性疾病,ALP明显升高,与血清胆红素升高相平行,累及肝实质细胞的肝胆疾病(肝炎、肝硬化)ALP轻度升高。 (2)黄疸的鉴别:a、胆汁淤积性黄疸,ALP和血清胆红素升高,转氨酶轻度;b、肝细胞性黄疸,血清胆红素中度增加,转氨酶很高,ALP正常或稍高;c、肝内局限性胆道阻塞(如肝癌、肝脓肿),ALP明显增高,ALT无明显增高,血清胆红素大多正常。 (3)骨骼疾病。 (4)生长中儿童、妊娠中、晚期、可生理性增加。 r-谷氨酰转移酶(GGT) 原理: GGT主要存在于细胞膜和微粒体上,参与谷光甘肽的代谢,肾、肝和胰含量丰富,但血清中GGT主要来自肝胆系统。 临床意义: (1)胆道阻塞性疾病; (2)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3)急、慢性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 (4)其他:脂肪肝、胰腺炎、胰腺肿瘤、前列腺肿瘤等可轻度增加。 单氨氧化酶测定(MAO) 临床意义: (1)肝脏病变,80%的重症肝硬化及伴有肝硬化的肝癌MAO增高。但对早期肝硬化不敏感,急性肝炎多正常。中、重度慢性肝炎有50%血清MAO增高,表明有肝细胞坏死和纤维化形成。 (2)肝外疾病:慢性心衰、糖尿病、甲亢、系统性硬化等可升高。 空腹血糖(FBG)空腹葡萄糖检测: [参考值]葡萄糖氧化酶法 3.9--6.1mmol L [临床意义]1、增高 见于1)1型或2型糖尿病;2)内分泌疾病 如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胰高血糖素病等;3)应激性高血糖:如颅脑损伤、脑卒中、心肌梗塞等;4)药物影响:如噻嗪类利尿剂、口服避孕药等;5)其他:妊娠呕吐、麻醉、脱水、缺氧、窒息等;6)生理性增高如饱食、高糖饮食、剧烈运动、情绪紧张等。
/
本文档为【内科考试重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