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从劳动契约角度看近代以来中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历程1

2017-09-30 7页 doc 20KB 23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2974

暂无简介

举报
从劳动契约角度看近代以来中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历程1从劳动契约角度看近代以来中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历程1.doc 从劳动契约角度看近代以来中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历程 *韩红蕊 摘要:近代以来中国劳动关系主要经历了外源型、计划型、市场型和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四个发展阶段,其中最后一个阶段的目标尚未实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的过程中,劳动契约可以说是劳动关系发展状况的晴雨表。本文正是从劳动契约角度对中国劳动关系的变迁进行探讨,力求理清中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历程,展望和谐劳动关系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劳动契约 劳动关系 和谐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一词,特指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雇...
从劳动契约角度看近代以来中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历程1
从劳动契约角度看近代以来中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历程1.doc 从劳动契约角度看近代以来中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历程 *韩红蕊 摘要:近代以来中国劳动关系主要经历了外源型、型、市场型和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四个发展阶段,其中最后一个阶段的目标尚未实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的过程中,劳动契约可以说是劳动关系发展状况的晴雨表。本文正是从劳动契约角度对中国劳动关系的变迁进行探讨,力求理清中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历程,展望和谐劳动关系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劳动契约 劳动关系 和谐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一词,特指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多称雇主为用人单位,称雇员为劳动者。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伴随着西方国家的入侵而来的,后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循着与西方不同的轨迹一路发展至今。 1 劳动契约的开始:策源于外的外源型劳动关系 1.1 新式企业中的新生产关系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送走了列强的战舰,迎来的西方的商船。尽管不平等条约并没有允许外国在华设厂,但是在通商口岸已经陆续出现了一批外商开设的船坞和工厂。受外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中国出现了近代劳动关系,由于这并不是中国自身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笔者将这种劳动关系称为策源于外的外源型劳动关系。这一时期,除外资企业外,中国也出现了自己的近代工业。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一批先进的清政府官员先后兴办了近代中国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对于洋务工业的性质,历来争议颇多。此处抛开其经营管理模式不谈,单就其生产方式而言,毋庸置疑,其中确实使用了大机器生产,因而可以认为,洋务工业中存在着近代劳动关系。对于这一点,学界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 如果说外资资本、官僚资本支撑下的近代劳动关系都未能让传统的生产方式彻底的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那么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出现则是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出现的第一抹新生的阳光。19世纪70年代初,民族资本开始陆续经营近代工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的劳动关系,是近代中国劳动关系最正统的血脉。虽然其产生并不是中国内部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但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既不像外资企业那样非法的存在,也不像洋务企业那样带有浓厚的封建气息。最重要的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的劳动关系,在后来中国劳动关系发展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自其产生以来至今,从未真正消失过。 1.2 屈辱与抗争中的无奈选择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其独特的道路,这就导致了中国近代的劳动关系有其鲜明的特点。首先,近代劳动关系的产生是被动的。鸦片战争之后出现的资本主义劳动关系,并不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工业领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壮大,而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结果。劳动者也是被动参与到雇佣劳动中的,如前所说,严苛的赋税和外国商品的流入导致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大量破产,他们成为城市的自由劳动者完全是出于无可奈何。其次,近代劳动关系带有极强的封建色彩。近代中国的一切都无法摆脱封建的阴影,这是由历史环境决定的。在劳动关系这一领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拉硬拽的拖着本土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缓慢的契约化。再次,近代劳动关系呈现“一边倒”的趋势,这是近代中国劳动关系最重要的特点。所谓“一边倒”,指的是劳动关系中的资方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 *作者简介:韩红蕊,女,生于1988年9月,同济大学09级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劳动关系与和谐劳 动关系。电子信箱amyhanrui@126.com。 侵和封建政府的剥削,导致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他们背井离乡流入城市,这造成了劳动力的数量大大超过劳动市场的需求。资本家趁机拼命压低工资,加重剥削。 2 劳动契约的死亡:行政主导的计划型劳动关系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段时间通常被称作计划经济时期。这一时期的用人单位不是资本家,而是政府。政府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不是靠契约而是靠命令来维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称这一时期的劳动关系为“劳动契约的死亡”。 2.1 死板僵化的劳动 这一时期的劳动用工制度主要是固定工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劳动者工作安定,职业有保障。计划型劳动关系是计划经济的必然产物。其主要特色是劳动者直接与国家建立劳动关系,成为国家工人而非企业工人,且这种劳动关系是终身制的,劳动待遇由国家统一规定而 ?非由企业确定。那时的劳动关系确实给劳动者以极大的安全感,不存在现在所说的劳资矛盾、劳资冲突和劳动争议,但是这种劳动关系与现在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有着根本的不同。事实上,对这一时期的劳动关系稍作考察,就会发现,这一时期的劳动关系并没有因为行政主导而一成不变。相反,它是非常复杂的。1958年大跃进使得大批农民流入城市,劳动者大幅增加,超过了国家经济能力负担的程度。因此,3年后又实行精减。在这期间,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得城市新增长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又成为突出的问题。这个问题未来得及解决,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可以看出,与近代中国混乱的国内环境带给劳动关系发展的种种灾难相比,行政命令的失误和反复无常并没有好到哪里去。近代百年蹒跚而行的劳动关系并没有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迎来曙光,而是在急躁而不清醒的政治命令中迷失了发展的方向,所以,这种看似稳定实而死板的劳动关系与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有着根本的不同。 2.2 漏洞百出的劳动关系 行政命令是不讲契约精神的,缺少契约精神的劳动关系暴露出了种种弊端。在计划型劳动关系中,劳动力调配完全由国家计划决定。首先,企业没有用工的自主权,劳动者也没有自主择业权。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这样一句话:“我是一块砖,东南西北任党搬。”劳动者的主体意识和自由权利在这种制度下泯灭和消失了。其次,在计划型劳动关系中,劳动关系主体是不可能平等的。劳动关系不是根据平等的契约而存在,而是基于一系列的规定和命令而存在。行政命令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本来就是一种纵向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从一开始,劳动者就处于弱势的地位,一边是发号施令的政府,一边是唯唯诺诺的劳动者,这种畸形的劳动关系造成了劳动力资源不能合理流动和充分利用。从横向上来说,计划型劳动关系造成了劳动力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下,但那主要是经济学要研究的问题。而从纵向上来说,计划型劳动关系破坏了中国近代缓慢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劳动关系中的劳动契约的“死亡”,打乱了契约精神在中国劳动关系中的正常发展脉络,使得1978年后的中国,不得不重新培养契约精神。 3 劳动契约的发展:自主调节的市场型劳动关系 3.1 因势利导的发展趋势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同年,试行的劳动制度 推广为全员劳动合同制,否定了在国有企业实行了四十多年的“固定工”用工制度,劳动关系的调整被推向了市场的自主调节。劳动关系被推向市场首先意味着所有的劳动者和所有的用人单位将统一的接受商品经济的选择。马克思说:“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这要求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市场型劳动关系的主体处于平等的地位――不论是在何种所有制的企业中,都 ? 常凯.中国劳动关系报告――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向[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是如此。市场经济最本质的特征是自由竞争,这种自由在劳动关系领域内得到发展,摆脱了行政束缚的劳动关系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企业获得了更高的利润,劳动者获得了更高的报酬,双方达到了共赢的目的。 3.2 市场化、契约化、法治化的劳动关系 市场型劳动关系初步实现了从以政府的行政控制到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调节的转变。这一时期的劳动关系表现出市场化、契约化、法治化的特点。首先,在市场型劳动关系中,行政力量不再直接介入具体的劳动过程,而只是通过执行和监督劳动政策与法规进行调控,直接介入劳动关系的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支配劳动关系的则是劳动力市场,即劳动力调配和安置,就业条件和劳动条件的确定及其劳动关系双方关系的处理等,主要由劳动力市场 ?调节。国家通过劳动和劳动争议处理规定予以规范。其次,劳动关系的确立、运作和调节主要通过契约方式,也就是劳动合同或集体合同。这一特点是契约精神的集中体现。通过契约的方式,将契约的精神和理念融入其中,使其能够得到适当的履行,保障契约双方的合法权益。第三,这一时期,劳动关系法治化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以《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为主体,以多种其他法律政策为补充的劳动法制体系初步形成,劳动关系法治化步入正轨。 4 劳动契约的成熟与完善: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 4.1明朗而不乐观的现状 时至今日,以劳动力市场为基础,以劳动关系双方主体构建契约关系为形式,以劳动法律为规范,以政府宏观调控和执法监督为保证的劳动关系市场运行机制,在中国已经初步形 ?成。但是,形式上的完善并没有带来太多实质上的突破。在劳动关系的实际操作领域,拖欠薪资、非法用工、加班加点的现象层出不穷且屡禁不止。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资本和劳动两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并不同步,劳动关系在向市场化转变的过程中,强资本弱劳 ?工的现象导致劳动关系出现严重的不均衡。一方面,资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寻找最低廉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劳动者却大多不能自由选择工资最高的地方参与劳动,而只能等待被选择。 4.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的障碍 近年来,劳动争议的增加和极端化、劳动者意外事故的频发,使得人们不得不思考和谐劳动关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障碍,以寻求解决办法。目前,中国劳动关系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劳动关系双方地位实质上的不平等。平等的地位才能缔结公平的契约,而劳动者作为劳动关系的一方,在资本、信息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与用人单位所控制的资本、掌握的信息极端不平衡。 第二,劳动法律法规贯彻不力,用人单位滥用弹性用工制度,强迫劳动等现象普遍存在。 第三,劳动争议数量激增且多数争议得不到合理的解决。虽然现有的争议解决机制为劳动者提供了多种途径来解决劳动争议,但是用人单位为自身的经济利益,坚持强调企业的用 ?人自主权,而劳动者在面临失业、陷入失去生存条件的困境时,也绝不退让。这些都导致了劳动争议久拖不决。 4.3 前景展望――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 在论述了我国目前劳动关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之后,展望劳动关系的前景是必要的。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是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前景,也是既定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劳 ? 常凯.中国劳动关系报告――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向[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 常凯.中国劳动关系报告――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向[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 赵小仕.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调节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 赵小仕.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调节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11 动关系双方地位的平等、签约的自由、守约的诚信、履约的自觉、解约的合理、践约的双赢。简言之,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需要劳动关系双方在地位平等的前提下,本着自由的原则订立劳动契约,在诚实守信的基础上履行而不违反劳动契约,同时保障劳动者人权,在政府第三方力量的干预下实现劳动关系双方的共赢。 参考文献: [1] 吴宏洛(转型期的和谐劳动关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 赵小仕.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调节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 常 凯.中国劳动关系报告――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向[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4] 祝慈寿(中国工业劳动史[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5] 黄程贯.劳动法[M](台北:台湾空中大学出版社,2001. [6] 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7] 冯同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关系理论研究的回顾[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院报,2009,(2). [8] 董保华(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辨[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2).
/
本文档为【从劳动契约角度看近代以来中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历程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