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教学设计]克里米亚战争

2017-09-27 15页 doc 33KB 38阅读

用户头像

is_713593

暂无简介

举报
[教学设计]克里米亚战争[教学设计]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 [世界史] 克里米亚战争史 克里米亚, 战争史 克里米亚战争(The Crimean War 1853-1856)迄今已经过去150余年,考虑到英法在1854年对俄宣战,那么今年恰逢英法俄克里米亚战争爆发150周年。长期以来,这场被冠以肮脏(相对于英法)耻辱(相对于俄国)的战争鲜为军事家和历史学家所注意。“它很快被历史遗忘了。”笔者企图以微薄之力描绘这场战争,由于大量资料为英文资料,本文战争部分更多的是从英国的角度来描述,这也是本文最大遗憾之处,不足之处还希望各位见谅并斧正。 远...
[教学设计]克里米亚战争
[教学]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 [世界史] 克里米亚战争史 克里米亚, 战争史 克里米亚战争(The Crimean War 1853-1856)迄今已经过去150余年,考虑到英法在1854年对俄宣战,那么今年恰逢英法俄克里米亚战争爆发150周年。长期以来,这场被冠以肮脏(相对于英法)耻辱(相对于俄国)的战争鲜为军事家和历史学家所注意。“它很快被历史遗忘了。”笔者企图以微薄之力描绘这场战争,由于大量资料为英文资料,本文战争部分更多的是从英国的角度来描述,这也是本文最大遗憾之处,不足之处还希望各位见谅并斧正。 远因 经历了残酷的拿破仑战争,欧洲已经千疮百孔,摆在1814年维也纳和会桌上的问是如何建立一个新的稳定的欧洲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转。各国政治家们的核心考虑是防止法国东山再起,但均势思想已经如此深入人心,因此过分削弱法国的想法被自然的抛弃了。新的欧洲体系需要法国,但必须使法国安分守己。被法国大革命推翻的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是个前提,因为政治家们相信以欧洲君主同盟“兄弟关系”的力量可以使法国不再以革命的口号重燃战火。英国作为大陆均势的平衡者自然也考虑到俄国在拿破仑战争后力量强大,亚历山大这个拥有“男子汉的勇气和女人的虚荣心”的君王已经处处标榜自己是欧洲的解放者。英国的战略是“不能让拿破仑垮台后在大陆上出现一个新的霸权国家”,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力量加起来似乎也不是俄国的对手,那么法国的战后地位不仅必要而且必须加以肯定。依据小威廉庇特的设计,由外交大臣卡斯尔雷勋爵加以推动实践的“欧洲大国协调体系”也就是“维也纳体系”诞生了。这个体系以均势为中心思想,均势原则被明白写入维也纳议定书。以均势五强英、俄、普、奥、法的大国协调来保证这个体系的运作。到1818年亚琛会议,法国正式加入“五大国俱乐部”,恢复了战前的地位。这个体系由两个条约加以辅助:1,《四国同盟条约》,旨在防止法国东山再起,特别是拿破仑家族重新掌权,英、俄、奥、普各出兵8万人以至动用全 部武装力量来加以保证。2,《神圣同盟条约》,维也纳和会上狡猾的塔列兰为了报效新主人法王路易十八极力以所谓正统原则来维护新的欧洲秩序,维护君主制法国的地位。正统原则简单的说就是恢复并维持法国大革命前的欧洲君主国家共同体。欧洲君主联合看起来既可以对外也可以对内,梅特涅出于奥地利对外武功虚弱对内又有镇压革命防止分裂的需要,也极力附和塔列兰。他的另两个如意打算是:哈普斯堡家族在德意志诸侯中地位最高,坚持正统意味着普鲁士必须本分,不要对奥地利和德意志有非分之想;沙皇的野心特别是在波兰方向上的扩张野心得到遏止,而亚历山大的想法是如此多变,有原则加以约束看来再好不过。梅特涅清楚的知道要亚历山大接受这个自缚手脚的正统原则惟有让沙皇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由其来倡导建立这个神圣同盟。亚历山大当仁不让,由他发起,东方三君主国俄、普、奥参加的神圣同盟建立,标榜以基督教教义来处理国家间关系,特别是维护君权神授的合法性。沙皇的小算盘是俄国的君主制如此牢固看起来无革命之虞,而其他国家看起来都有革命的危险,必有求俄国,俄国可以借镇压革命扩大势力和影响。欧洲大多数君主国出于对沙皇的畏惧和自身政权的考虑,先后加入神圣同盟,只有英国除外。 英国有足够的理由对沙皇借神圣同盟谋求霸权保持戒心。英国的传统是不以行为者的动机来判断行为者,而是根据行为者的实力来判断。也就是说即使亚历山大是个彻底的君子也不能保证俄国会“克己复礼”,因为俄国拥有庞大的陆军,这只军队如何使用都足够挑动英国人的神经。特别是沙皇可以借神圣同盟来干涉别国革命更让英国无法接受,英国担心最终所有大陆国家会听命于沙皇,英国将孤悬海外。在神圣同盟早期对西班牙和意大利诸邦国革命的干涉中,英国一直持反对态度,特别是1822年卡斯尔雷勋爵卸任坎宁上任外交大臣后,英国更加远离欧洲,寻求向海外扩张。卡斯尔雷勋爵卸任后在临死之前进言英皇:“如今惟有陛下和小臣理解大陆事务。”他一直坚持大国协调政策,他的死明英国回归置身欧洲事务之外的传统,无论维也纳体系还是神圣同盟的重要一环已经脱落,欧洲的和平框架已经动摇了。 本主题由 forederick 于 2009-9-19 11:49 分类 上一篇:狐媚下一篇:【星张翼轸】六,乐律与“三分损益法 ... 收藏 分享 评分 是如我闻,皆是言唱;世人翻书,菩提微笑。一切智慧,当做如是观。 回复 引用 订阅 TOP forederick 少将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forederick 当前在线 UID4 帖子6265 精华15 积分8943 积分8943 银子939 表扬104 阅读权限100 在线时间1435 小时 注册时间2009-6-11 最后登录2010-4-17 少将 沙发 发表于 2009-9-18 17:02 | 只看该作者 最后一个出场的日后克里米亚战争的主角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土尔其帝国的顶峰是50万大军1683年对奥地利帝国首都维也纳的围攻,但最终被德意志 诸侯和波兰国王的救援联军击败,残军仓皇逃到贝尔格莱德,并永远的失去了匈牙利,从此一撅不振。进入18世纪,扩张中的俄国在黑海和高加索方向上多次与土耳其帝国交战,夺取了原属土耳其帝国的黑海沿岸的大量土地。俄国的长期目标是占领全部黑海沿岸地区,特别是君士坦丁堡、达达尼尔和博斯普鲁斯两海峡,将黑海变为内湖,并向地中海发展。拿破仑战争中,土耳其帝国是个旁观者,因此战后的维也纳和会根本没有考虑土耳其问题,对巴尔干格局没有任何政治安排。当然,如果列强不去干涉土耳其帝国内部事务这本身也不是问题。但是这无疑是日后诸多冲突和战争包括克里米亚战争的致命诱因。“东方问题”肇因于始。所谓“东方问题”说到底就是“对土耳其怎么办的问题”,列强既然磨刀霍霍,那么冲突也就不远了。 进程演变 到了1850年,欧洲已经经历了多次重大事件。而主角之一的法国此时政权落到了拿破仑波拿巴的侄子路易波拿巴的手上。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路易菲力普称帝,尽管沙皇讥笑其为“街垒国王”,但这并不妨碍英国率先承认革命后的路易菲力普政权,其他君主国无奈也先后予以承认,正统原则看来不是铁律。路易波拿巴投机席卷欧洲的1848年革命,推翻了路易菲力普王朝并伺机取得政权,3年后他称帝,号称拿破仑三世。如果说1830年革命其他列强还可以接受的话,那么路易波拿巴的掌权则几乎挑战了维也纳体系每个原则,拿破仑家族东山再起足以启动《四国同盟条约》,而1848年革命神圣同盟也拥有干涉的借口,但什么也没发生,还是英国率先承认了路易波拿巴政权,奥地利惟恐落于人后日后留给路易巴拿巴打击奥地利的口实也迅速承认了法国新政权。正如一位资深奥地利外交官所言:“如今讲原则之时代已经过去。”路易波拿巴在阴谋中取得政权,对于阴谋手段自然十分在行。其要领是没有人知道他想什么,做什么。他一面以人民的皇帝自居,主张民族自决和支持革命,另一方面内心又渴望得到传统君主国的正名。 他希望其他君主能以他们之间“我的兄弟”的称谓来称呼他,在仅得到“我的朋友”这样礼貌的称呼又极其不满。站在国家的高度,他认识到自拿破仑战争以来,法国是孤立的,更由于他的血统,欧洲国家围堵法国之势仍然存在,他在等待机会,打破孤立。当时的人称他为“杜依勒里宫之谜”。 维也纳体系经历了1848年革命已经摇摇欲坠,奥地利自身的问题也日益复杂,1848年革命梅特涅外逃荷兰,从此奥地利失去了外交大方向。1849年俄国出兵帮助奥地利镇压了匈牙利革命,并在1850年普奥争端中支持奥地利压制普鲁士,普鲁士怀恨在心,东方三君主国出现裂缝。俄国相信奥地利定会感恩戴德,奥地利真这么想吗,奥地利自己对巴尔干也很感兴趣,尽管它没有健壮的牙齿来满足胃口。从地缘角度看,如果俄国吞并巴尔干,就会形成三面包围奥地利的态势。俄国的波兰从北方威胁奥属加里西亚和波西米亚,乌克兰从东方威胁匈牙利,而巴尔干将从南方直接威胁维也纳。更让奥国担心的是,多瑙河河口落入俄国之手,奥地利落后的经济将更加受制于俄国。奥地利虽受恩惠于俄国,但更多的是敬畏和疑虑。 是如我闻,皆是言唱;世人翻书,菩提微笑。一切智慧,当做如是观。 回复 引用 TOP forederick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forederick 当前在线 UID4 帖子6265 精华15 积分8943 积分8943 银子939 表扬104 阅读权限100 在线时间1435 小时 注册时间2009-6-11 最后登录2010-4-17 少将 板凳 发表于 2009-9-18 17:02 | 只看该作者 俄国自神圣同盟建立以来,不得不抑制自己在东欧的扩张,向土耳其帝国方向扩张成为他的扩张重点,更何况这种扩张战争成本低廉,而收益极大。1825年,亚历山大一世暴卒,其弟尼古拉一世继位,新沙皇毫不掩饰自己对于土耳其的野心。他多次表示“土耳其应该死去,而且一定会死去”,剩下的就是如何协调各方立场共同瓜分土耳其的问题。沙皇一度与英国接近,但英国认为沙皇贪得无厌,企图独占土耳其帝国的庞大领土,因此一直小心应对。从1823年开始,希腊人民付出极大牺牲,最终于1830年摆脱土耳其帝国的统治,成为独立国家。俄国与希腊同属东正教国家,沙皇对希腊的支持既出于宗教的热情,也有借此瓜分土耳其的考虑。通过支援希腊革命的1828-1829年俄土战争,俄国获得商船自由通过黑海两海峡的权利,塞尔维亚、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两多瑙河公国获得自治,并由俄国保障(俄土《亚德里亚堡条约》)。但沙皇并不满足,他企图正式吞并瓦拉几压和摩尔达维亚两公国,日后的克里米亚战争的第一枪正是在这里打响。1831年,土耳其苏丹和其藩属埃及帕夏因为苏丹未能兑现希腊战争中答应给帕夏的领土报酬而爆发战争,在法国的支持下,埃及帕夏取得胜利,俄国以受邀保护土耳其帝国为借口,直接出兵干涉。在这种情况下,苏丹和帕夏媾和,俄国则获得来自苏丹的丰厚报偿。《安吉阿—斯凯莱西条约》的秘密附约中,土耳其帝国有义务在战时关闭达达尼尔海峡,并对俄国军舰开放博斯普鲁斯海峡,沙皇成为土耳其帝国的保护者。然而条约内容很快泄露出来,英法大为震惊和不满,英国外交大臣帕麦斯顿(中国人应该记住他,没有他“热情洋溢”的发言,英国下院可能无法通过对清帝国战争的议案。)声称此条约必须被废止,决不能让俄国在海峡取得优势。机会很快到来,1839年英国怂恿苏丹对其藩属开战,第二次土埃战争爆发。 但苏丹再次战败求和,英国因此直接出兵埃及干涉,英国由此巧妙取得取得和会的主导权。1841年《海峡公约》约定,土耳其禁止一切外国军舰在平时通过海峡。俄国和土耳其的《安吉阿—斯凯莱西条约》归于无效,俄国在黑海的优势化为乌有。俄国十分嫉恨英国,英俄矛盾激化。 近因(导火线)——圣地保护权问题 是如我闻,皆是言唱;世人翻书,菩提微笑。一切智慧,当做如是观。 回复 引用 TOP forederick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forederick 当前在线 UID4 帖子6265 精华15 积分8943 积分8943 银子939 表扬104 阅读权限100 在线时间1435 小时 注册时间2009-6-11 最后登录2010-4-17 少将 地板 发表于 2009-9-18 17:02 | 只看该作者 耶酥的坟墓所在地耶路撒冷和耶酥的出身地伯利恒的教堂自十字军时代以来一直拥有豁免权和特权。众所周知,自拜占廷时代起,基督教分裂为罗马天主教和东罗马正教,这个分裂实质是拉丁文明和希腊文明的分裂。拜占 廷帝国是希腊文明,信仰东正教,在拜占廷帝国鼎盛时代,康斯坦丁大帝在耶路撒冷和伯利恒为耶酥建立了雄伟的教堂。拜占廷帝国于11世纪衰落后,圣地被阿拉伯人控制。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发动十字军东征,夺回了圣地,几个新建立的东方王国国王是法国贵族,因此法国在传统上居于圣地保护人的地位。1535年,法王法兰西斯一世破天荒的与土耳其帝国苏莱曼大帝结为同盟共同反对神圣罗马帝国。作为馈赠,法国对圣地教堂的保护权得到确认。1673年,太阳王路易十四和苏丹出于同样的目的再次重申了这个保护权,只是这时的法国如日中天,苏丹有被逼之嫌。到了1757年,圣地保护权被还给了希腊人,这多半出于俄国的压力,直到1850年。毫无疑问,圣地教堂由东正教皇帝建立,而且教堂处于东方大主教区。关于主教区的划分,经过无数次争吵,罗马教皇和东正教主教已有协议加以肯定。但是,争夺从未停止,在路易菲力普时代,法国曾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1840年的第二次土埃战争使得这个努力不了了之。1850年,路易波拿巴派拉瓦莱蒂侯爵去君士坦丁堡要求土耳其宫廷明确的承认法国对大部分圣地教堂拥有保护权。精明的是,侯爵途中经过罗马,并面见了教皇,无论他在罗马活动效果如何,法国的行动看来得到教皇的支持,教皇虽已没有世俗大权,但仍然拥有一定的道德号召力。 正如一位土耳其高级官员所言,他本人就信仰基督教,“要揭开土耳其复杂的外交政策,你必须注意一点:无论是处理与欧洲列强的关系,还是土耳其内部的改革,土耳其宫廷一条不变的原则是和欧洲站在一起,而没有其他原则。这取决于欧洲对土耳其的保护。土耳其自己将尽一切可能乃至牺牲来维护自身对欧洲的信誉。”很明显,土耳其期望得到欧洲列强的保护,如果得到保证,土耳其是敢于抵抗俄国的。在那个时代,俄国还被更多的看为东方国家,尽管它已是欧洲五强。怎么理解“欧洲”这个概念乃玄机所在。问题在于土耳其的政策远没有以上申明来的聪明,要在列强中八面玲珑是不可能的,因此土耳其的对外政策经常前后矛盾,拆东墙补西墙。宫廷内部派系林立,从没有统一意见。在圣地问题上,土耳其依然犹豫,它谁也不敢得罪。拉瓦莱蒂侯爵重申法国几百年来获得的特权,并以武力相威胁。苏丹 最终屈服了,1852年12月正式发布敕令将圣地保护权再还给法国。反映迟钝的俄国此时发现自己十分被动,俄国重申1774年的俄土《库楚克——开纳吉条约》,条约中正教教会有高于天主教会的豁免和特权。此外还有模糊的条款,俄土解释各异。双方根本无法达成一致,危机一日胜过一日。 就根本而言,圣地问题是拿破仑三世安排的陷阱,不谛为一出杰作,。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俄土交恶给皇帝带来新的机会。皇帝决心让这个矛盾扩大,甚至用战争来解决。自1815年以来,《四国同盟条约》和神圣同盟犹如两道枷锁捆住法国,皇帝认为打破孤立的机会来了。在“东方问题”上,俄国和奥地利、英国都有矛盾,因此他竭尽所能挑拨俄奥和俄英关系。对英国,他主要是献媚,再次承认英国驱赶法国后在埃及的优势,并协调与英国的外交立场。早在1844年,英法就东方问题已经达成一致,直至共同采取行动。这个秘密联合在拿破仑三世上台后并未受影响,两国军事部门甚至更进一步初步协调作战。不过这些秘密外交沙皇并不清楚。对奥地利,法国一面拉拢,一面利用支持撒丁王国加富尔政府谋求意大利统一的计划来威胁奥地利,奥属意大利的安全看起来取决于拿破仑三世打算给加富尔多少支持。奥地利失去梅特涅这样的外交大师后进退两难,只能眼睁睁看着事态发展。拿破仑三世并不具有其叔叔的胆略,但也不害怕与俄国一战,俄国与法国相隔普、奥两国,只要普、奥保持中立,全面战争的可能性为零。如果在巴尔干或黑海作战,法国拥有技术优势,战场和战争规模都很有限。而且无论战场输赢法国都是赢家,神圣同盟将被拆散,《四国同盟条约》将彻底作古。陷阱已经准备好,请君入瓮。 是如我闻,皆是言唱;世人翻书,菩提微笑。一切智慧,当做如是观。 回复 引用 TOP forederick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forederick 当前在线 UID4 帖子6265 精华15 积分8943 积分8943 银子939 表扬104 阅读权限100 在线时间1435 小时 注册时间2009-6-11 最后登录2010-4-17 少将 5楼 发表于 2009-9-18 17:02 | 只看该作者 英国出于现实的考虑,认为法国在埃及问题的让步表现出足够的友善,并且法国的军事力量特别是陆军可以加以利用,在近东俄国扩张的势头使得英国十分不安。如果沙皇饮马两海峡,那么英国在地中海的势力将受到严重威胁。英国的战略是在最前沿阻击敌人,正如以保障北海低地国家独立来保护本土安全。君士坦丁堡如果落入俄国之手,那么下一条防线将是爱琴海。尽管爱琴海岛屿众多,英国还占据其中最大的两个岛,塞浦路斯和克里特,但怎么也比不上在两海峡构筑的防线。因此,英国认为两海峡是决不可以放弃的。圣地保护权问题本来和英国关系不大,因为英国信奉国教。但英国看到法国站到反对俄国的第一线,英国风险不大,在背后支持法国反而有助于实现遏止俄国的目标,因此英国决定和法国站在一起。 战前的最后外交努力和战争爆发 此时的俄国浑然不知可能发生的巨大灾难,根据以往对土战争的经验,俄国认为如果不能在谈判桌上得到,那么就诉诸战争,而报偿也将更加丰厚。1853年,缅希科夫亲王(PRINCE MENSCHIKOFF)作为俄国全权特使被派往君士坦丁堡。日后他还将是战争中俄军的总司令。缅希科夫家族在俄罗斯很显赫,一直是沙皇的 心腹。女沙皇卡特琳一世出身卑贱,后来成为老缅希科夫亲王的情妇,得以接近彼得一世,再后来成为彼得的妻子,加冕俄国皇后,并在彼得去世后成为俄国女皇。可见缅希科夫家族得宠并非偶然。 亲王于1853年2月到达君士坦丁堡。就在这时,巴尔干土耳其领地门的内哥罗发生革命,土耳其军队开进门的内哥罗镇压。对土耳其来说巴尔干叛乱就是家常便饭,但发生在这个时候,土耳其也暗自叫苦。起初缅希科夫的要求仅仅是恢复东正教对圣地的管辖权。沙皇却有别的打算。海军主张采取行动,沙皇本人也视察了陆军,并在克里米亚进行战争准备。按照外交惯例,这是炫耀武力,为外交行动制造声势。问题是俄国在土耳其问题上以往的表现似乎并没有这个耐心,好象谈判只是个过场,它的要求只会在战场实现。缅希科夫在君士坦丁堡获得了重大胜利,苏丹答应在圣地保护权上做出一切必要让步。然而,缅希科夫得到沙皇的指示又提出新的要求,要求苏丹答应签定一项新条约,保证沙皇对土耳其帝国境内所有东正教徒拥有保护权。作为善意的表态,土耳其应该从门的内哥罗撤军。这不啻于将巴尔干拱手让与沙皇,因为在巴尔干地区东正教显然拥有最大的势力。苏丹无法答应这个这个苛刻的要求,任何一个苏丹也不敢答应。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英国驻土耳其大使雷德克利夫勋爵鼓励苏丹拒绝俄国的漫天要价,和以往一样,英国许诺将在危机中支持土耳其。这次不同的是,还有法国的支持。谈判陷入僵局。 5月22日,缅希科夫亲王离开君士坦丁堡。亲王相信,这个威胁姿态会使土耳其最终屈服于俄国的压力。从另一角度说,俄国的耐心有限,俄国已经准备用军事行动来解决危机了。31日,俄国对土耳其最后通牒。6月4日,土耳其苏丹发布敕令,宣布保障基督教会特别是东正教会的豁免和特权。但俄国并不满意,发表宣言说要保护在土耳其的东正教会,并且俄国为监督土耳其将依据《亚德里亚堡条约》进占多瑙河两公国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为了给苏丹打气同时警告俄国,6月13日英法联合舰队驶入贝西加湾,这非但未能震慑俄国,反而深深刺激了俄国。维也纳坐不住出面协调,因为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对奥地利也很重要。但是协议草案是由英、法、俄三国 背后妥协达成的,苏丹拒绝了这个草案。7月2日,俄军越过普鲁特河,占领了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10月5日,土耳其对俄国宣战,战争爆发。从战争开始,战争就显示出浓厚的政治意义,这将持续到战争结束。 是如我闻,皆是言唱;世人翻书,菩提微笑。一切智慧,当做如是观。 回复 引用 TOP forederick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forederick 当前在线 UID4 帖子6265 精华15 积分8943 积分8943 银子939 表扬104 阅读权限100 在线时间1435 小时 注册时间2009-6-11 最后登录2010-4-17 少将 6楼 发表于 2009-9-18 17:03 | 只看该作者 战争第一阶段:俄土多瑙河战役 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位于多瑙河下游和三角洲地区,今属罗马尼亚。康斯坦察是黑海重要的港口,布加勒斯特是今日罗马尼亚的首都。欧洲的血管多瑙河的河口的地位更无须多言。 整个10月俄土两军都在进行战略机动,以求在多瑙河下游取得相对于对手有利的态势。但是冬天很快将至,任何决定性的战役都不可能在1853年内完成。10月28日土耳其军队战场指挥官奥马尔帕夏非常成功的率军从多瑙河南岸宽大的正面渡过多瑙河。11月4日,土军在奥尔特里查(Oltenitza)击败匆匆赶来的俄军。俄军准备不足,遂计划在1854年春天反击土军。补给是双方都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巴尔干战场远离俄国的政治中心,尽管俄国已经有多次对土战争的经验,但补给仍然是限制俄军行动的主要问题。对土耳其而言,虽然君士坦丁堡距离战场较近,但巴尔干山脉和当地居民的叛乱使得运输也十分困难。多瑙河航运发达,利用海运成为双方补给的必然选择。争夺黑海制海权显得尤为重要。 11月27日,一只土耳其小型舰队到达希诺普港。土耳其舰队指挥官命令部下不准首先开火。不久他就发现六艘俄国战列舰在港外巡弋。他发出急件请求增援,但杳无音信。这些俄国战列舰从一百英里外的塞瓦斯托波尔赶来,属于俄国黑海舰队,由海军上将纳西莫夫指挥。11月30日早晨,俄国舰队进入希诺普湾要求土耳其舰队升起白旗投降,土耳其指挥官拒绝投降并下令开炮,几分钟后俄国战列舰开炮。当早晨结束时,俄国舰队取得完全的胜利。土耳其7艘护卫舰和2艘轻巡洋舰被击沉,土军死伤3000人。这是木制风帆战列舰最后的辉煌也是俄国黑海舰队最后的辉煌,本次海战也作为帆船舰队时代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交战而载入史册,正是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蒸汽动力战舰被英法广泛使用,技术兵器的优势大大体现出来。而战前拥有4艘120门炮战列舰,12艘84门炮战列舰和4艘60门炮巡洋舰以及大量辅助舰的俄国黑海舰队不久就消失了。 消息很快传到伦敦和巴黎,两国的舆论迅速升温(在英国,希诺普海战被更是渲染为“希诺普屠杀”),两国民意高涨,要求政府采取行动。其实在11月早些时候,英法联合舰队已经进入博斯普鲁斯海峡,这已经违反了1841年海峡公约的规定。但英国声称这是得到土耳其政府的请求。 1854年1月4日,英法舰队进入黑海,为土耳其运输船队护航。这只舰队规模十分可观。英国舰队拥有11艘主要战舰,而法国舰队 拥有14艘,并且装备了更多的舷炮,超过100门舷炮的军舰共有8艘(法国5艘,英国3艘)。英法舰队战舰由风帆和蒸汽混合驱动,机动优势非常明显。一天之后,土军在西塔特(Citate)击败俄军的进攻,这是俄军的一翼,俄军原计划从两翼包抄渡过多瑙河的土军。作为两翼包抄的另一翼,俄军于1月8日进入多布卢加。 2月6日,俄国宣布与英法断交,作为英法联合舰队驶进黑海的回应。10日,英国和平代表团到达俄国作最后的外交努力并面见了沙皇。双方分歧很大,沙皇担心与英法开战,但也不愿意就此退让,尼古拉还是希望英法能先做出让步。他对英国特使讲:“你们不要以战争威胁我,而我可以依仗柏林和维也纳。”以此警告英法可能再次引起欧洲大战。然而神圣同盟早已貌合神离。普鲁士对1850年俄国在普奥争端中袒护奥地利早有怨言,此时更不会为巴尔干这个与自己毫无利益瓜葛的问题为俄国火中取栗。而奥地利就更加高深莫测了,尼古拉一世万万没有想到几个月之后奥地利的背叛。 英法花了那么长时间来协调双方立场,拟订协同作战计划,箭已经在弦上,沙皇又不肯让步,英法迅速参战。2月23日,第一批英国陆军上船前往土耳其。2月27日,英法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国在4月30日之前撤离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沙皇置之不理。3月12日,英法与土耳其结成同盟。3月19日,法国陆军也登船前往土耳其。一天后,俄军渡过多瑙河。法国于3月27日,英国于3月28日相继对俄国宣战。当时的三大列强一齐登场,战争扩大了。 是如我闻,皆是言唱;世人翻书,菩提微笑。一切智慧,当做如是观。 回复 引用 TOP forederick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forederick 当前在线 UID4 帖子6265 精华15 积分8943 积分8943 银子939 表扬104 阅读权限100 在线时间1435 小时 注册时间2009-6-11 最后登录2010-4-17 少将 7楼 发表于 2009-9-18 17:03 | 只看该作者 战争第二阶段,战争扩大化,英、法参战 4月5日,英国陆军在加拉波利登陆。随后联军的作战计划在这里诞生。由6万英法陆军在海军的配合下在克里米亚半岛登陆,6星期内拿下俄国海军基地塞瓦斯波托尔要塞。这个目标很有限,目的是消灭俄国的黑海舰队,结束俄国在黑海的优势。这符合英国的愿望,对法国而言,开战本身就达到了目的。随着更多的部队到达,联军开始向君士坦丁堡进发。当地的酒和女人非常便宜,梅毒在联军士兵当中非常普遍。当地的卫生条件非常糟糕,英国的后勤也同样糟糕。自拿破仑战争以来,英军的后勤训练被荒废了。大多数军官都没有经历过战争,哪怕是低强度殖民地冲突。法军情况要好的多。拿破仑被打败了,但法国并没有失败。法军陆军仍是欧洲装备最好、组织最完善的军队,很多军官拥有作战经,后勤系统也很有效。武器装备方面,英法的优势来源于新式线膛步枪----米尼步枪(Minie Rifle). 线膛步枪相对于滑膛枪最大的优势在于射程和精度。滑膛枪的有效射程只有150码(一码约合0.914米),并且精度很低。但早期的线膛步枪也有很大缺陷,那就是装填困难,制造成本也很高。在拿破仑战争中,英国陆军一个团曾全部装备线膛步枪,实战表现并不比滑膛步枪好。这个问题直到一个天才人物
/
本文档为【[教学设计]克里米亚战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