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语文】粤教选修论语选读课堂互动(14.切问而近思)

2018-06-23 6页 doc 19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1575

暂无简介

举报
【语文】粤教选修论语选读课堂互动(14.切问而近思)【语文】粤教选修论语选读课堂互动(14.切问而近思) 课堂互动 1.师:在教学中,孔子主张师生平等交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然而给颜回讲一天的课,却不见他提出疑问或不同意见,像个愚笨的人。但考察颜回的私下言论,却发现他所讲的都有自己的理解,并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实际并不愚笨。从孔子对颜回两次不同的印象,表明孔子提倡学生学习要独立思考,欢迎提出意见,大胆发挥,既管教,又管学,重视教学的信息反馈。 生:《为政》讲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他不满意那种“终日不违”,从来不提相反意见和问题的学生,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要开动脑...
【语文】粤教选修论语选读课堂互动(14.切问而近思)
【语文】粤教选修论语选读课堂互动(14.切问而近思) 课堂互动 1.师:在教学中,孔子主张师生平等交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然而给颜回讲一天的课,却不见他提出疑问或不同意见,像个愚笨的人。但考察颜回的私下言论,却发现他所讲的都有自己的理解,并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实际并不愚笨。从孔子对颜回两次不同的印象,表明孔子提倡学生学习要独立思考,欢迎提出意见,大胆发挥,既管教,又管学,重视教学的信息反馈。 生:《为政》讲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他不满意那种“终日不违”,从来不提相反意见和问的学生,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老师所讲的问题应当有所发挥。所以,他认为不思考问题,不提不同意见的人,是蠢人。 [来源:学科网ZXXK] 我们怎样才能全面地了解一个人呢,[来源:学科网ZXXK] 师:《为政》就向我们讲述了考察人的方法。全面地考察,是了解一个人的正确方法。 生:看一个人做事的目的和出发点是什么,再看他采用什么方法或手段,最后看他做事之后是否安心。这样,就不易产生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一叶障目的错误判断了。孔子去世约,,年后,魏文侯的谋臣李克阐发了这种全面考察的具体内容,即著名的“察人以五事”——“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即平日看他和谁亲近,富有时看他能不能帮助别人,有权势时看他举荐重用什么人,地位卑微时看他面对权位与钱财是否有所不取。孔子之言,李克之论,对后世影响颇重,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生:在《论语》中记载了很多隐者,那我们应如何看待, 师:《论语》里记载了很多隐者,他们的主张和观点与孔子不一样,但孔子并不鄙视他们,而是告诉学生,这些人也是有道理的人,要学生尊重他们,表现出难得的宽容精神。中国数千年没有炽热的宗教迷狂或教义偏执,而唯理是从,“谁有道理就听谁的”,包括近代中国较快地接受西方科技、文化、政法以至哲理,迅速改变千百年来的思想观念、服饰习惯等,都与这种宽容性多少有关。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宽容精神,才使儒学本身和中国文化能不断吸取和同化外来事物、思想而继续存在和发展。不吸取西方自然科学,就不会有康有为、谭嗣同的近代儒学。 生:儒家的宽容精神,在现代社会依然有其价值。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多元利益如何协调,除了靠法律、道德规范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宽容精神。 2.师:在求学之路上,除了勤奋好学,那就是好问善问,这样才有利于学问的长进,学习《八佾》各章,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与问的。 生:孔子虚心好学、不耻下问,恭敬诚实,是知礼的表现。孔子入太庙,每件事都要向有司询问有关祭祖的事,可能是他做官以后在太庙祭祀当助祭时的事。孔子博学多才,尤精于礼,可是孔子对太庙中的礼器和礼仪活动,不懂或有疑问的,却放下架子,像小学生一样向有司请教。这种“每事问”,正表现孔子学而不厌、谦虚诚实的态度。在生活中,不懂装懂,怕丢面子,正是常人的通病。 生: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这一段说明孔子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表现出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 3.生:孔子在《述而》各章中论述了教与学、先知与后知的关系,请老师为我们详细分析。[来源:Zxxk.Com] 师:孔子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领会知识,运用知识,而不在于炫耀自己博学多识,所以他主张默默地牢记所学的知识,这是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要当好先生,先要当好学生,孔子深知学习对已经为人师的自己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所以博闻强记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 也是对自己的鞭策。孔子一生主要从事教学,他深刻地理解“教”与“学”的关系,他对教和学的态度是:自己努力学习永不满足,认真教诲永不疲倦。永不满足以谦虚勤奋为前提,永不疲倦以不怕劳苦为动力。孔子从不敢以“圣人”自居,然而他认为做到好学勤教并不困难。“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正反映了这位“万世师表”的精神风貌。 生:孔子“诲人不倦”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敬业爱生,坚信“后生可畏”,对学生以诚相待,不嫌学生短处。二是教书育人更重育人。平日,与学生平等相处,与学生讨论最多的是如何做仁人、君子。三是教学相长。孔子从不讲师道尊严,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承认自己说的做的并不总是对的。四是以身作则。孔子强调“身正”是“正人”的前提和导向,重视“身教”的作用。 师:《述而》第二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生:“生而知之”是唯心的,孔子从没赞许哪个是“生而知之”的人,也不承认自己是“生而知之”的人,他说自己只是爱好古代文化,并且勤奋追求这些知识的人,也就是属于“学而知之”的。 生:人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一是书本即前人经验知识的,二是现实社会生活的经历体会。没有“好古”精神,就无法继承前人;没有“敏以求之”的态度,就难以立足社会。孔子不仅“好古”,而且对古代文化进行了卓有成就的整理,他“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文心雕龙?原道》),历史的功绩永远不会磨灭。 师: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他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生:孔子针对当时有人不了解实际情况,不详细掌握材料而凭空创作,因此说自己没有这种能耐,也绝没有这种习气。要多闻多见,择取其中有价值的内容加以利用;多方了解,多加思索,并作好记录。这样得来的知识,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虽然这比“生而知之”差一档次。 师:在《述而》(二十八)中,孔子提出对自己所不知的东西应该多闻、多见,努力学习,反对那种本来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的做法。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同时也要求他的学生这样去做。 4.生:孔子为何说自己有时对事物的看法也是“空空如也”呢, 师:一个人不可能周知一切。对于许多问题,往往是茫茫然,空空如也。但是,如果从正反、前后、左右、来去、始末等两端加以考察,就能有所了解。这个方法,是从无知变有知的一个好方法。 生:有人认为,事物的存在不仅是两端对立,在两端之间,还有一个中。所以任何事物可以一分为三,即两端加一中。然而,中,相对于左是右;相对于右是左。所以千变万化的对立,都可归结为两端对立。从两端考察,也就考察了事物的全部。[来源:学科网ZXXK] 5.生:老师,我们应怎样理解《卫灵公》中的“一以贯之”以及“工欲善其事„„”呢, 师:子贡他们所重视的,是孔子的博学多才,而孔子所重视的,正是子贡他们所不知道的“一以贯之”。即以一个基本观念贯穿在所学知识中,方才不致于泛滥无归。至于这个“一”是什么呢,曾子说是“忠恕”。《中庸》却说:“忠恕违道不远。”认为“忠恕”并不就是“道”。贯穿“道”的那个“一”是“仁”。第三章“予一以贯之”的那个“一”,是“道”,其内涵是“仁”。 生:这里,孔子讲到“一以贯之”,这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那么,这个“一”指什么,文中没有讲明。我们认为,“一以贯之”,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从而悟出其中内在的东西。孔子在这里告诉子贡和其他学生,要学与思相结合,认真学习,深切领悟。 师:孔子认为,要做到仁,首先必须与有仁德的人相处。为了说明此意,先用比喻,说工匠虽巧,如果工具不好使用,也干不出好活。一个人有“为仁”的志向,却没有贤人、好友的帮助,孤军作战,也难以成仁。子贡资质好,却有明显的缺点,喜欢结交不及自己的人做朋友,显示自己的才能,而且喜欢说别人的坏话,因此孔子有针对性地回答他如何培养仁德的提问,教育他要培养仁德,一定要结交贤者,得到师友的切磋琢磨之助,切勿自以为是,自视太高。[来源:Z+xx+k.Com] 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在民间已为人们所熟知。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在第十章中,孔子以此作比喻,说明实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事奉贤者,结交仁者,这是需要首先做到的。 [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6.师:除此之外,在《卫灵公》(三十一)中孔子还向我们提出了“学与思”的关系,请大家分析, 生: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应该并重。学,是思的原料、基础。原料必须经过加工,但没有原料,也就无从思索。本章开始用“吾尝”二字,说明这句话是孔子自己的经验。孔子的话,大概是对那些思而不学的人说的。思而不学不仅“无益”,而且很容易想入非非,结果一无所获。胡适认为,老老实实地学习,这是孔子做学问的功夫。他说过:“凡是有大成功的人,都是有绝顶聪明而肯作笨工夫的人。” 生: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有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来源:Zxxk.Com] 7.生:那《子张》中的“博学„„切问„„”,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就更有指导意义。 师:本章讲求仁的门路。子夏认为: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是修养的重要方法。博学才能识广,坚守其志才能专心致力,切己之事问于人,才不好高骛远,近思就是联系现实来自我思考。宋代朱熹写过一本《近思录》,即取这句话的意思。 生:苏轼说:“博学而志不笃,则大而无成;泛问而远思,则劳而无功。”人们都知道,要进步,就要博学、笃志,而切问、近思往往被忽视。所以有人尽管学了许多东西,却无所成就。切问是问自己切身的问题,如此解疑释惑,才有真正的得益。近思就是循序渐进地把握大道。求道只从内心找寻,不假外求。孔子说过:“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本文档为【【语文】粤教选修论语选读课堂互动(14.切问而近思)】,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