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白居易诗四首》

2017-10-16 13页 doc 73KB 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3097

暂无简介

举报
《白居易诗四首》《白居易诗四首》 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一. 教学内容: 《白居易诗四首》 . 教学目标: 二 1、了解白居易的有关文学常识;体会白居易关注人民疾苦,痛恨统治阶级对人民残酷剥削的思想感情。 2、鉴赏四首诗歌的主旨。 3、掌握诗歌一些常见的表达技巧。 ,学习要点, 一、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祖上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东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历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
《白居易诗四首》
《白居易诗四首》 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一. 教学内容: 《白居易诗四首》 . 教学目标: 二 1、了解白居易的有关文学常识;体会白居易关注人民疾苦,痛恨统治阶级对人民残酷剥削的思想感情。 2、鉴赏四首诗歌的主旨。 3、掌握诗歌一些常见的表达技巧。 ,学习要点, 一、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祖上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东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历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元和十年(815)因上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官终刑部尚书。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 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诗歌创作的主要倡导者。受历代乐府诗特别是杜甫乐府“即事名篇”的影响,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创新乐府,指斥时弊,反映民瘼,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与元稹交厚,世称“元白”。晚年居洛阳与刘禹锡唱和颇多,世称“刘白”。一生有诗近3000首,自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中讽喻诗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 白居易诗善于叙述,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开中晚唐浅俗诗风,影响深远。 二、课文简析 (一)《轻肥》 1、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为诗人《秦中吟》十首组诗之七,约作于元和三、四年(808、809)。《秦中吟》自序云“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妇吟》。”唐代中叶以后宦官专权越来越严重,而且过着骄奢淫逸、豪华糜烂的生活。他们结成一团,操纵朝政,甚至敢于废立皇帝;另一方面,天下民不聊生,苦难深重,元和三、四年,江南大旱,竟至民间有人人相食的惨状。诗人将两方面结合起来写,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对宦官骄横跋扈的痛恨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轻肥,用《论语?雍也》句:“乘肥马,衣轻裘”之意,喻指宦官的奢侈生活。 2、基本解读 此诗写宦官的骄横之态并与江南天灾作比,表达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主旨) 开头八句“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为第一层,写宦官们赴宴时骄横跋扈之状。首四句先写宦官们令人惊异的骄横情形:意气之骄,竟能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而这一切均是宦官们所为!不能不令人惊异,从而引出“是内臣”的回答。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如此跋扈呢?原来这些宦官居然都穿着朱绂和紫绶,做了高官,大权在握,怎能不骄?“军中宴”的“军”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宦官们掌握了神策军的军权,盛气凌人, “夸赴”,写出耀武扬威之态;“走马去如云”,写出旁若无人的骄横。而宦官不是一个两个,“满”、“照”、“皆”、“夸”、“如云”等字眼,告知人们这是一大帮,令人触目惊心。这里语含讽刺,暴露了贞元、元和之际宦官、藩镇、官员相互勾结的畸形的社会现实。 接下来六句“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为第二层,写军中宴会的豪华场面。菜单是相当奢侈的:九酝、八珍、洞庭橘、天池鳞,均为天下美味,而“溢”、 “罗”、“擘”、“脍切”等词,表现了宴会之奢靡。“食饱”二句,呼应首句,赴宴时已是“骄满路”,如今酒酣足食,更是不可一世了。 以上二层极力揭露宦官、权贵之间相互勾结、极度奢靡的生活,为下文表现主题作了充分准备。最后二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为第三层,用重笔转折,直赋其事,以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现实进行对比,揭示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据《旧唐书?宪宗纪上》记载,元和三年,“是岁,淮南、江南、江西、湖南、山南东道旱”。四年,“浙西苏、润、常州旱俭。”这一乐一悲,令人惊心动魄,这与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异曲同工。 3、鉴赏要点 本诗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对宦官的骄横之态作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 对比手法的使用。诗人不作一句评说,不发一句议论,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写出,让读者悟出应有的结论,这比主观议论更有说服力,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4、相关资料 ?与少陵忧黎元同一心事(末二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清乾隆二十二年本) ?他往往先尽情摹写统治阶级的糜烂生活,而在诗的末尾忽然突出一个对立面,反戈一击,这样来加重对统治阶级的鞭挞。如《轻肥》„„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第四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秦中吟》是组诗,共十首,“一吟悲一事”(《伤唐衢二首》其二),集中暴露了官场的腐败、权贵们的骄横奢侈及其对劳苦民众的多重欺压。 (袁行霈等《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二)《花 非 花》 1、写作背景简介 白居易诗原本以通俗著称,这首诗却相当朦胧,作于何时,为何而作,均无从定论,它被白居易自编于集中“感伤”部分。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2、基本解读 这首诗诗意朦胧,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诗。 首二句“花非花,雾非雾”,给人一种难以说清、捉摸不定之感,虽系否定,却有着一个肯定的比喻:如花似雾。 “夜半来,天明去”,乍一看以为是记梦,但下句“来如春梦几多时”,可见又不是记梦了,“梦”在这里也是一比。“去似朝云无觅处”,以“来”、“去”关联,生发出两个新的比喻。“夜半来”者是春梦,春梦虽美却十分短暂;“天明去”如朝霞,朝霞虽美却易幻灭。 3、鉴赏要点 此诗诗意朦胧,带有一种淡淡的感伤之情。 博喻手法的使用。由一连串比喻构成,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这种手法为博喻,主要表现为以多个鲜明的喻体表现一个并未说明的主体。 4、问题探究 此诗借用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如同后代的小令,后人也以诗题作为词调。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在白居易笔下并非一首,其《忆江南》亦属同类之作。 这首诗,有人以为是悼亡之作。白居易自编集时,将此诗编入“感伤”部分。这部分中另有两首诗与此诗情调极为接近,一为《真娘墓》:“真娘墓,虎丘道;不识真娘镜中面,惟见真娘墓头草。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首是《简简吟》,其中有句:“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作品,末句的比喻,如“易消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花非花》诗末的比喻如出一辙,音情逼真,都表现出一种对已经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念与惋惜之情。《花非花》紧编在《简简吟》诗后,这也可能是作者想表达的一种意思吧? 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感伤身世之作,白居易晚年家庭迭遭变故,对其打击颇大,再加上其病眼几至失明,故此诗写其难言的伤痛。 5、相关资料 今人施蛰存认为此诗“是为妓女而作”。“花非花”两句比喻她的行踪似真似幻,似虚似实。唐宋时代旅客招妓女伴宿,都是夜半才来,黎明即去。元稹有一首诗,题为《梦昔时》,记他在梦中重会一个女子,有句云:“夜半初得处,天明临去时。”也是描写这一情况。因此,她来的时间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个春梦。她去了之后,就像清晨的云,消散得无影无踪。 (《唐诗白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三)《杜 陵 叟》 1、写作背景简介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此诗属于《新乐府五十首》,自序说是“伤农夫之困”,作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前后,当时江南和长安周围遭受严重旱灾,诗人时任左拾遗,上疏奏陈民间疾苦,请求“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皇帝批准,并下了罪己诏(实际上不过是笼络人心的把戏而已)。杜陵,在今陕西西安东南十公里少陵原上,秦代为杜县之地,汉代宣帝葬于此处,故称杜陵。 2、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农夫之苦,并对统治者玩弄权术剥削人民表示强烈的愤慨之情。(主旨) 开头七句“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 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写出灾情之严重。从三月写到九月,可见全年适合长庄稼的时候全部是恶劣的天气,麦苗和禾穗不是黄死就是青干。 接下来四句“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写官吏们在此天灾面前的可恶表现和百姓们的困难处境。官吏们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 再四句“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写诗人难抑愤怒之情,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痛斥了那些为自己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明知”农民受灾却偏偏“不申破”,甚至还美化现实以博皇帝的高兴,这样的“长吏”在封建时代是具有相当典型意义的。 最后八句“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昨日 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写皇帝得知灾情而下诏免税。表面上是歌颂了皇帝的仁德,实际上语含讽刺,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无论是官员们的“求考课”,还是“里胥”等到“十家租税九家毕”,都是统治者们惯演的把戏而已:“帝心恻隐”是虚伪的,而用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却是真正的目的。 3、鉴赏要点 对封建统治者用“双簧戏”方式剥削农民暴行的深刻揭露。“长吏”明知天灾却不奏报,仍然强征暴敛;一个小小的“里胥”一直等到“十家租税九家毕”才慢腾腾地宣布“免税”的“德音”,背后明显有官府的支持;皇帝一直等到有人奏报后才下诏“免税”,此前却一直不闻不问,装作不知,虚假伪善。这种“双簧戏”的演出,封建统治者演起来驾轻就熟,时机控制得恰适其时,可见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这样的把戏不止一次上演,诗的讽刺力度可见一斑。 人称的变化写出诗人愤激的情感。如对“长吏”的控诉时,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一人称,变成直抒胸臆:“剥我身上帛„„”,而诗中这一“我”的形象,极为精练地概括了封建时代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体现在他们身上的不屈的反抗精神,具有相当的审美价值。 4、相关资料 ?君爱人如赤子,则人爱君如父母;君视人如土芥,则人视君如寇仇。 (唐白居易《策林七十二》,见《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从古及今,善政之不能及民者多矣。一结慨然思深,可为太息。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卷二十,清光绪七年浙江巡抚谭钟麟刻本) ?是以乐天新乐府五十首,有总序,即摹毛诗之大序。每篇有一序,即仿毛诗之小序。叉取每篇首句为其题目,即效关雎为篇名之例。„„一吟咏一事,虽为乐天秦中吟十首之通则,实则新乐府五十篇亦无一篇不然。其每篇之篇题,即此篇所咏之事。每篇下有小序,即此篇所持之旨也。每篇唯咏一事,持一旨,而不杂以他事及他旨,此之谓不杂;此篇所咏之事,所持之旨,又不复杂以他篇,此之谓不复。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五章《新乐府》,《陈寅恪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对农民的深厚同情使诗人在《杜陵叟》中爆发出这样的怒吼:“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这是农民的反抗,也是诗人的鞭挞。 (游国恩、萧涤非等编著《中国文学史》第四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 (四)《问 刘 十 九》 1、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诗人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刘十九,名不详。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有句“唯共嵩阳刘处士”,可知其为河南登封人。有人以为即为隐居庐山的刘轲。十九,兄弟间的排行。 2、基本解读 这首小诗写一个冬日的傍晚邀人饮酒的情趣。(主旨) 一二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写酒香袭人。酒是新酿的酒,还未滤清,上面浮着酒渣,微绿色,细小如蚁。炉火正旺,炉是红泥铸就的,小巧而又简朴雅致。红红的炉火,泡沫浮动的绿酒,香气自然十分诱人。 三四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邀对方傍晚过来饮酒。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室外寒气袭人,而时值黄昏,还有什么比朋友间饮酒叙情更能令人快慰的事呢?结句虽为问句,但给人盛情难却之感。 3、鉴赏要点 此诗语浅而情深。酒逢知己千杯少,杜甫《对雪》有句“无人竭浮蚁,有待至昏鸦?”,这是有酒无朋之憾。诗人此诗本为在雪天邀友小饮御寒,促膝夜话。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诗中先景后情,情与景相得益彰。室外虽然天寒地冻,室内却温暖宜人,生活在一刹那之间泛出令人沉醉的温馨,引人浮想联翩。 4、相关资料 ?岂非天下第一快活人。 (清黄周星《唐诗快》,清康熙二十六年书带革堂刻本) ?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清田雯《古欢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续编》本) [鉴赏?探究?练习]讲解 三、 1、第一题 命题意图:了解《轻肥》与《卖炭翁》二诗的特色,加深对二诗的理解。 参考答案: 语言方面,相同的是二诗均是充满了感情,作者以赋体直陈事实;不同的是《轻肥》诗中律句多,对偶句多,而《卖炭翁》间有散句和口语词句。 手法方面,相同的是二诗都用赋体,叙述详细,描绘逼真;不同的是《轻肥》全诗采用了对比方法,主题明显但不明说,而且对人物神态描写相当传神,如“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写宦官的骄横之状;《卖炭翁》开始小序中即提示主题,从“苦宫市也”略可一见。诗中对卖炭翁的外貌有描写,还写了卖炭翁的心理,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有对比手法,如“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绡一丈绫”,这些价值不等的对比,表现了宫市的残酷掠夺。 2、第二题 命题意图:诗无达诂。充分发挥学生想像力,探究这首诗的内涵,体会其朦胧意味,作出 自己的解读,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强求一致。要求学生掌握博喻这种表现方法,最好能联系相关材料,举出一两个例子。 参考答案:(略) 3、第三题 命题意图: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封建统治者这种剥削人民的把戏,加深对讽刺手法的理解。 参考答案:参见“鉴赏要点”部分。 4、第四题 命题意图:学习白居易通俗小诗中情景交融的手法。 参考答案:诗中写景,有新酿的米酒,正架在炭火燃烧着的红泥小炉上,酒香四溢,再加上傍晚快要下雪的寒天,一热一冷,温馨亲切。此种情境,相约友人,如何会不来?邀的真诚,来的高兴,定会一醉方休。全诗更透出两人的友谊比美酒还要醇厚。 5、第五题 命题意图:理解诗中名句,感悟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参考答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诗人虽与所怀之人远隔天涯,但心意相通,充满了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诗人归隐田园,忘情山水,禽雀与其毫无芥蒂,相处融洽,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可见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依恋。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诗人向往如孙、吴那样建功立业,但怀才不遇,只能郁郁独居,显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惆怅与苦闷心情。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诗人面对宦官的跋扈骄奢,不禁想到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江南灾民,愤激痛恨之情,溢于言表。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诗人将这些一味只知升官发财却不顾百姓死活的官员比为如豺狼一般凶狠,甚至于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官员简直连禽兽都不如!表达了诗人的无比愤怒之情。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10分钟)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阅读训练】 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 答: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鉴赏点拨: 1、“吐谷浑”,晋时鲜卑族慕容氏后裔,据有洮水西南等处,时扰边境,后被唐高宗和吐蕃的联军所败。这里的“生擒吐谷浑”,泛指俘获敌人。 2、第一问重在考查学生对诗歌中写景作用的理解。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但在诗歌中写景的目的是不同的,有的写景是为了抒情需要,有的写景是为写事而起烘托的作用,本诗的写景就是烘托写事。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试题答案】 1、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2、“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3、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迅猛的声威和紧张的气氛。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和捷报传来时振奋喜悦的情景。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
本文档为【《白居易诗四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