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民国初期旅行家笔下的喀什社会

2017-12-26 22页 doc 49KB 53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423

暂无简介

举报
民国初期旅行家笔下的喀什社会民国初期旅行家笔下的喀什社会 民国初期旅行家笔下的喀什社会 摘要:新疆喀什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由于喀什在新疆南部及整个中亚地区的重要的地位,近代以来成为西方旅行家的“必经”之地。他们的游记、回忆录,他们以观察者的视角,大量记录了他们对当时喀什社会状况的详细记述,从而促进我们对该地区的了解。 关键词:喀什噶尔;游记;社会状况 Abstract Kashgar on the Silk Road since ancient times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
民国初期旅行家笔下的喀什社会
民国初期旅行家笔下的喀什社会 民国初期旅行家笔下的喀什社会 摘要:新疆喀什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由于喀什在新疆南部及整个中亚地区的重要的地位,近代以来成为西方旅行家的“必经”之地。他们的游记、回忆录,他们以观察者的视角,大量记录了他们对当时喀什社会状况的详细记述,从而促进我们对该地区的了解。 关键词:喀什噶尔;游记;社会状况 Abstract Kashgar on the Silk Road since ancient times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an important place, as Kashi in southern Xinjiang and the Central Asian region an important place in modern times to become the Western traveler's "inevitable" the land. Their travels, memoirs, they observer perspective, a large number of records of their social situation at that time detailed account of Kashgar, thus contributing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gion. Keywords: social conditions;Kashgar;Travel Record I 绪言 今天的喀什是新疆的缩影,最具新疆特色和民俗文化特点。喀什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部,新疆西南部,三面环山,北有天山南脉横卧,西有帕米尔高原耸立,东部为一望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方是喀喇昆仑山。其中还有诸山和沙漠环绕的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冲积平原犹如绿色的宝石镶嵌其中。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要冲关口,这里是过往商旅的必经之地和休息调整的理想之所;也是新疆最早的国际市场和门户之地,因而有着“丝路明珠”之美称。自古以来喀什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之地,通过与本土文化生活的交流,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引人入胜的社会生活景象。其神秘的特性,千百年来始终吸引着掮客骚人驻足,探访。进入近代以由于西方势力野心勃勃的扩张势头,喀什也成为他们攫取和觊觎的重点地区。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观察的那样,如果说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那么当时的喀什噶尔就是探险家的“世外桃源”。正因为喀什的独特性,几乎所有过往西域的外国探险家都曾品味过喀什的风韵,并留下深深的喀什情节。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喀什噶尔,西域探险史就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自1911年辛亥革命,中国由封建的专制国家改制为共和国后,包括新疆喀什在内的中国大部分地区并没有感觉到变革带来的深刻变化。透过旅行家笔下的追忆,我们可以部分地把握当时喀什社会的“景致”。 一、城镇、居民、集市和饮食 (一)城镇 1644年清军入关,在征服中原后不久,即挥师西进,开始了统一新疆的军事行动。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先后征服了准噶尔部和回部,于1759年统一了天山南北。 清朝统一新疆后,在军事、行政、经济、文化等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 1其统治,但又同时在该地区实行严厉的隔离,清朝在新疆特别是在回聚人集的回疆地区施行的隔离制度十分典型,它旨在隔离新疆回人与其他民族的接触,特别是与汉族的接触,人为地割断新疆与内地的联系,以确保回人对清廷的效忠和清王朝对该地区的绝对统治。“20世纪初,中国的城市体现出许多欧洲 2中世纪时期的特征很明显,“在那些年代。”,喀什尔噶城被大约10米高的结实的城墙环绕着。城墙是用晒干的土块加上填满土缝之间的泥修筑成的。城墙顶 1参见杨恕、曹伟(《评清朝在新疆的隔离制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6月,第2期,第49页。清朝时期,尚无现代民族概念,一般认为国内存在满、蒙、汉、回、藏五族,而将现在的维吾尔族称为“缠回”或“西回”,而将现在的回族称为“汉回”,统称为回族。本文所提及之“回人”系指维吾尔族. 2 江平.近代外国来华人员对新疆社会的认识—对新疆文化的另一种阐释和解读,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03). 1 1部很宽,足以行驶一辆马车”同时“在某些小的居民点,仅是一些位于旧城镇 2旁其围墙仅及肩高的土围子。”马继业的夫人凯瑟琳?马嘎特尼谈到:“喀什噶尔有两座城,一座旧城,也称为回城(Mohammedan City),有40000多居民,绝 3大多数是穆斯林,中国的行政机构就在回城„„”。汉城—即新城,又名“徕宁城”筑于清朝乾隆年间,“喀什葛尔新城在旧城以南7英里处,面积比旧城小。那里的居民大多数是汉族。两座城都被有雉堞的非常厚的城墙围护 45着„„”。两座城都有固定的开启时间,“城门暮闭晓开”。在一些外国人眼中,喀什是完全的中世纪风物,仿佛是受到树木花草、山岗等多重包裹的森林,依然保有它完整的传统属性。城内的构造始终维持着固有的生活模式。喀什老城“有个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所谓的安集延区,是用乌兹别克斯坦的安集延城命名的„„在这里你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欧洲货,大部分是在俄国制造的 6,但经常也有印度出产的东西。”这也许是喀什即将与它同时代的地区相链接的征兆,也可能是面临现代化需要经历的过程,但只是一种简单的迹象而已。“多少年来,新疆的城市面貌没有什么大的改观。街道和过去的一样,还是那样脏,乱哄哄的。除了一些富商,其他人还是过着若干个世纪以来他们一直过 7随着技术革新给西方人带来的便捷,来新疆的外国人都不由自主地着的生活。” 以抱怨他们旅途的艰难。20世纪初,当橘瑞超来到新疆时认为,虽然各地旅店众多,但“店里很脏,”“有的房子里只有一盏灯,铺的东西连个床单也没有。不仅如此,在行李到来之前什么吃的东西也没有,做饭的用具也没有。” 8并且戏谑地说是“体验一下原始社会的生活。”总之,喀什的城市处在近代化的的边缘地带,与其所处的年代是极不相称的。 (二)居民 喀什的主要居民是维吾尔族,接下来是汉族,柯尔克孜族等。鉴于中国新疆的特殊情况,近代以来喀什出现了许多外国居民。特别是在阿古柏时期,大量的中亚及印度等地的人员涌入。在20世纪初,喀什有较多俄国人的身影,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开始了在喀什的活动。“我在喀什噶尔的时候,那里没有几个可以交往的外国人。说外国人,我指的首先是欧洲人。这里还有一些印 1(瑞典)贡纳尔?雅林(《重返喀什噶尔》.崔延虎 郭颖杰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第59页. 2(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8页. 3(瑞典)贡纳尔?雅林(《重返喀什噶尔》.崔延虎 郭颖杰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第59页. 4(瑞典)贡纳尔?雅林(《重返喀什噶尔》.崔延虎 郭颖杰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第59页. 5(瑞典)贡纳尔?雅林(《重返喀什噶尔》.崔延虎 郭颖杰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第59页. 6(瑞典)贡纳尔?雅林(《重返喀什噶尔》.崔延虎 郭颖杰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第59页. 7(英)凯瑟琳?马嘎特尼(《外交官夫人的回忆》.王卫平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第170页. 8(日)橘瑞超(《橘瑞超西行记》(柳洪亮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第29页( 2 度人,在人流滚滚的巴扎上,他们很容易被认出来。另外还有阿富汗人和几个亚 1美尼亚人。欧洲人有俄罗斯人,英格兰人以及瑞典人。”以上的外国人在喀什主要从事商业、外交、探险、旅行、军事情报搜集等工作。他们的活动范围较广,与当地官员,商人及民众接触频繁。“除上述人员外,在喀什噶尔还有传 2教士们。”来喀什的外国人多把喀什作为停留和修整的必然场所,更是中国的多多民族聚居区。 (三)集市 “巴扎”,波斯语音译为“商业繁荣之区”或者“集市”。在新疆有着大大小小的巴扎,在巴扎上,维吾尔人充分展示出千百年来熏陶练就的天性,他们热衷于交易,任何东西都可以拿到巴扎上来买卖,集市不买卖,他们也要赶到集市上,沉醉到交易的气氛中。在近代以来的众多西方人的著述中,对新疆的巴扎的描述较为突出,而南疆的喀什更是巴扎文化的典型代,喀什以维吾尔 ,巴扎成为满足人们日常物质生活需求族人口为主,在长久的生产生活过程中 的必要组成部分。法国人安娜?菲力普在《亚洲的骆驼队》中谈到,这座安宁的城市每逢星期四便会欢腾起来,因为这一天是赶巴扎的日子,平日里光秃秃 商人们成群结队地从四面八方赶往那的清真寺广场笼罩在一种节日的气氛中。 里,毛驴队与骆驼队前后拥挤。那里出售果品与蔬菜、棉丝品与丝织品、香料和面粉、皮货、马鞍与马衣、首饰、鸡与羊、毛织或线织口袋、茶叶、大米、火柴和铁。“那些狭窄的巴扎街上总是人来人往,非常拥挤,特别是星期四这 3一天,更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因为这一天是巴扎天(bazaar-kun)”一切都在出售和交换,实在令人羡慕不已。可以想象这种生活化的景象是生气十足的,人们都以一种特有的状态来尽情地享受生活的情趣,在寻觅属于自己需要的商品的同时,还不忘沉醉于交换带来的欣喜当中。“站在艾提尕尔清真寺的台阶上,看着广场上热闹非凡的巴扎景象,我真希望自己能够描写出这里风光各异,热 4闹非凡的场面。”在某一个固定的地点交易的商品丰富多彩,“在大广场的中央,是一排排水果摊子,夏日里摊子上堆满了各色水果,紫绛色的桃,红艳艳的杏,晶莹透红的桑葚,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白晶晶,紫莹莹,还有那黄澄 5澄的无花果,应有尽有。”在巴扎上,人们感受更多的是喧嚣和活力,谁也不忍 1(瑞典)贡纳尔?雅林(《重返喀什噶尔》,M,.崔延虎 郭颖杰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第65页. 2(瑞典)贡纳尔?雅林(《重返喀什噶尔》.崔延虎 郭颖杰 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第68页. 3(英)凯瑟琳•马嘎特尼(《外交官夫人的回忆》(王卫平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第53页. 4(英)凯瑟琳•马嘎特尼(《外交官夫人的回忆》(王卫平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第53页. 5(英)凯瑟琳•马嘎特尼(《外交官夫人的回忆》(王卫平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第53页. 3 心错过这难得的相聚。每一个人都在努力找寻生活给人的丰富和美好。 赶巴扎的日子对当地人来说也是隆重的节日,他们都要精心打扮一番。就像汉族人迎接春节一样,激动不已。“广场的人们穿着颜色也十分鲜艳,比起英国城镇人们的穿戴来,喀什噶尔人们的穿戴的色彩要明亮艳丽得多了。这种艳 1丽得色调对他们来讲,非常合适,而且与周围的环境非常协调。”在日野强看来,维吾尔“不分男女都有追求华美之嗜好的民族。为此不仅女子,就是男子 2也喜欢使用有红色花纹装饰的东西。”巴扎也是他们展示美感的场所。 不仅本地的商品在巴扎上占着主体比例,外国的工业品也不乏其数,“喀什噶尔从俄国进口的商品有:印花布、呢料、金银线,铁和铁器、锡、茶、糖、 3染料 、火柴、马鞍、 皮带、 胶、水果和烟叶。”在外国旅行家的眼中,巴扎的风貌是中世纪经济生活的延续,而围绕巴扎组织起来的生活,总是一种独特的神秘感吸引着他们去不断追寻。他们都以不同的视角去再现巴扎的喧嚣和特别,“喀什噶尔的巴扎都有顶棚,每一条小巷都有在白杨树干上面覆盖着的用树条、树枝和草搭的顶棚。太阳光照不进巴扎和这些小巷子,在夏天气温上升到40摄氏度的最炎热的日子里,在顶棚下的阴凉处令人非常舒服„„在喀什噶尔 铺子的主人盘腿坐在铺在地上的地毯上,各个巴扎小巷子里的两边都是铺子。 4等待顾客的到来。他们用不着吆喝着拉客由此可见喀。”什百姓的生活悠闲且平静,他们可以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没有过多的抱怨和焦急,商业化的逐利思想表现得平实、大度。喀什的巴扎,每一个行业和手工艺行当都有生产和经营的固定的地点,“在编织品和地毯巴扎,宁静而且没有嘈杂声,这与铜匠巴扎 5上的噪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随着时代的推移,巴扎上买卖的物品日益丰富起来,西方的生活用品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1929年,在喀什的安集延区“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欧洲货,大部分都是在俄国制造的,但经常也有印度出 6产的东西”。20世纪初德国的勒柯克还可以买到编织地毯和刺绣、一些以铜和黄黄铜为原料的雕花饮具和茶具,但1913年当他再次来到喀什时,遗憾并惊奇地发现那些他早先在1906年见过的商品数目变少了,有的甚至被欧洲的次品取代 7了。“许多妇女已经换上了俄国印花棉所做的衣服了。” (四)饮食 进入近代以来“喀什噶尔的烹饪术也受到中国内地的影响。他们的午饭有 1(英)凯瑟琳•马嘎特尼(《外交官夫人的回忆》(王卫平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第53页. 2(日)日野强.《伊犁记行》.华立译.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第319页. 3库罗巴特金(俄)(《喀什噶利亚》(凌颂纯 王嘉琳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第13页. 4(瑞典)贡纳尔•雅林(《重返喀什噶尔》.崔延虎 郭颖杰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第60页. 5(瑞典)贡纳尔?雅林(《重返喀什噶尔》.崔延虎 郭颖杰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第60页. 6(瑞典)贡纳尔?雅林(《重返喀什噶尔》.崔延虎 郭颖杰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第60页. 7(德)勒柯克.《新疆的地下文化宝藏》.陈海涛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第115页. 4 菜汤,面条、烤肉、包子以及用醋渍的蔬菜做的饺子。这后几种食物是从中国 1人那里学来的。他们还食肉和抓饭。”据库罗帕特金回忆,“人们的日常饮食是切碎的粗面拌些肉块和青菜羊肉汤,节日里吃的是大米饭加羊肉和菜做的抓 2饭。”当斯坦因在1900年走在喀什的街上,“到处都是露天的厨房和餐馆。固定 3的炉台上的大锅和小罐始终沸腾着,盘里装着面包和馕,盘里盛着菜等等。” 20世纪初期,西式的用餐方式已经深入到了喀什的上层社会,马达汉在拜访当地官员时,午餐就和官员一起喝英国的白兰地,一起用刀叉进餐。20世纪30年代斯坦因再次来到喀什时发现“款待客人的方式并未改变,只是到处都使 4用白色桌布和西洋式桌上用餐具也可以看到。”“柯尔克孜人的饮食的习俗和环 5境大有关系,生存环境使他们必须以肉类为主食 。” 从以上可以看出,饮食与地理环境、经济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也受到文化的影响。同时,西方的餐饮方式也由于近代化的影响逐渐点缀在上层人士的生活中。 二、宗教、地方病和文化教育状况 (一)宗教 “宗教制度是人类有组织的信仰及相应的群体活动的体系。它由神圣崇拜物、信仰体系、宗教仪式及组织设备等方面的基本内容构成。宗教制度是 一 6种派生性的社会制度,它是人类社会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新疆历史上曾传入和盛行多种宗教,如萨满教、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道教等。自喀喇汗王朝开始,伊斯兰教在新疆南部地区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清政府在新疆南部采取宗教宽容政策。进入近代以后新疆社会形成了伊斯兰教、喇嘛教、基督教、天主教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人们可以保持自 7己的信仰不受干扰。„„妇女允许除下面纱在大街上漫步。”在阿古柏倒台以后,当地人们的宗教信仰自由又得到尊重。伴随着近代以来殖民主义的扩张,传教士的身影总是充当了铺路石的角色,刺探,搜集传教地区的情报,为本国的侵略服务。当然,也有部分传教士从宗教情感出发,标榜着“是为了提高无知 8民族的品性和悟性。”最早在喀什地区传教的是荷兰人亨德里克,约于1884年前 1 魏长洪、何汉民编.《外国探险家西域游记》.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第83页. 2(俄)库罗帕特金《喀什噶尔,它的历史、地理概况、军事力量,以及工业和.贸易》.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30页. 3(英)马克?奥里尔?斯坦因.《沙埋和田废墟记》.殷晴、剧世华、张南、殷晓娟译.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第116页. 4 王冀青.《斯坦因第四次中国考古日记考释》.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第137页. 5 (美)亨廷顿.《亚洲的脉搏》.杨镰、陈宏博主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第74页. 6 马广海副主编.《社会学概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第286-287页. 7库罗巴特金(俄)(《喀什噶利亚》(凌颂纯 王嘉琳 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第293页. 8扬哈斯本(英)(《帕米尔历险记》(任宜勇 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第303页. 5 前后来到喀什,“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喜欢旅行,从俄语到藏语都会说, 1也看得懂书。”亨德里克一直想改变喀什葛尔居民的宗教信仰,“但几乎失败了”。因为人们,“漠不关心,对选择什么宗教也不重视,何况是让他们刻意 2去信仰外来宗教在。”1906年日野强在新疆考察时就提到,“由于新疆人头脑顽顽固,传教士们如何努力也无法在这里打下天地,新疆已完全不见基督教士的 3身影。”这种论断很明显不切实际。在当时无法打开传教局面的情况下,“传教 4教士在这里的工作主要是从事教育和医疗事 业。” 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们,对于宗教的虔诚是很明显的,在喀什回城的主要道路几乎都是通向艾提尕尔清真寺的,在寺的门前的一块较大的广场,“星期五的清晨,城里的人们都赶到那里做礼拜,他们穿着最整洁的服装,在那里祈祷 5听毛拉诵经。西方宗教的传播在这里受到了阻碍,这与长久以来人们形成的稳定的文化心理和宗教效用不无关系,而且“伊斯兰教本身就是一个劝人信仰伊 6斯兰教的宗教。” 喀什的麻扎较多,在当地民众中也盛行麻扎崇拜,阿帕克和卓和撒图克?布格拉汗陵都是人们敬仰的对象。在固定的日期里“喀什噶尔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们——成千上万的男人、妇女和儿童,都到沙漠里去朝拜这些陵墓。他们排成长长的队伍,手里举着系在白杨树杆上的旗子、横幅和各种各样的布条 7。朝圣的人们高喊着,唱着歌,赞美着他们的圣人,表达对圣人的敬意。”凯瑟瑟琳?马嘎特尼更多地从女性的角度对喀什的宗教禁锢加以描绘:“如同所有的伊斯兰国家的情况一样,这里的妇女不和男子一起参加社交活动,她们有自己的娱乐方式和活动,她们互相串门走动;她们也不能参加任何宗教活动,从来不到清真寺祈祷。”甚至是“女人们在想要孩子,或想找丈夫,或是有了什么麻烦或难处时,却常常到 8圣人墓前恸哭一场,向圣人祈祷”。 (二)地方病 喀什噶尔是一个地方病的多发区。从旅行家的记述来看,甲状腺疾病位于 9前列。“常常可以看到人们的喉部到腰部长着大肿包,一个在另一个得下面。” 1(英)扬哈斯本(英)(《帕米尔历险记》(任宜勇 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第136页. 2(英)扬哈斯本(英)(《帕米尔历险记》(任宜勇 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第136页. 3(日)日野强.《伊犁记行》.华立译.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第360页. 4 (芬兰)马达汉.《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王家骥译.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第36页. 5(英)凯瑟琳?马嘎特尼.外交官夫人的回忆[M](王卫平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第60页. 6(俄)鲍戈雅夫连斯基.《长城以外的中国西部地区》.新疆大学俄语教研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90页。 7(瑞典)贡纳尔?雅林(《重返喀什噶尔》.崔延虎 郭颖杰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第84页. 8(英)凯瑟琳?马嘎特尼(《外交官夫人的回忆》(王卫平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第104,105页. 6 1这种病的源流很大程度上,与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有着很大的关系,喀什的汉族由于从来不喝生水,喝的茶用滚烫的开水泡好。所以汉族人基本上从不得甲状腺病,“由此看来,当地的水是造成是人们得这种病的重要原因。我们这些在喀什噶尔 2的欧洲人,喝烧开的水,因此从来没有染上这种疾病。”与此同时,马达汉、斯斯坦因,都认为水是患这种疾病的根源。另外,“最常见的疾病中,占首位的是与眼有关系的疾患,失明是很普遍,还有肺病淋巴结核、疥疮、肿瘤、甲状 3腺肿大等病亦屡见不鲜。”性病的比例也较高,这与当时混乱的婚姻状况有一定 4定的关系。因为“夫妇不和,随时皆可离异”,“换一个妻子恰似换一幅手套。” 5套。”这种比喻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传染病有牛痘和斑疹伤寒,特别是伤寒十十分普遍,瑞典人贡纳尔?雅林也曾患恶性伤寒,近一个月神志不清,并伴有复发情况出现。然而当地居民却很少去看病,“饶裕者多杀牛羊分给海兰达尔 6及贫困小回以乞福。”从外国人的记述来看这与长久以来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社会会风俗不无相关。 (三)文化宗教状况 “社会发展阶段的更替、社会的变革,不一定同时带来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变 7化,在多族群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时尤其如此。”“民国初期新疆的伊斯兰宗教文化教育远胜于国文私塾教育。喀什噶尔的学校不教别的,只教《古兰经》里的一些章节和圣诗;较高旧级别的教育机构只是多读一些《古兰经》,还有就是一点地理知识;最高的学识就是会背诵《古兰经》,这种学识成就会受到民众的极大 8尊敬。”在喀什噶尔,能读书写字的基本上只有阿訇。即使是一个富商也有可能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人。在市场上,更多的手抄本书籍,多是从俄属中亚运来的石印版书籍。“那里卖的书中有石印版中亚古典典籍,有许多伊斯兰神学著作和伦理学书籍。除此之外就是些在塔什干、布哈拉和撒马尔罕印刷的冗长乏味,干巴巴 9的文学材料。”辛亥革命以后,随着民主、自由、平等观念的深入以及对女子教育的关注,1929年在喀什出现了专门的女子学校,“汉城有三所学校,一所男子低级 1(英)凯瑟琳?马嘎特尼(《外交官夫人的回忆》.王卫平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第77页. 2(英)凯瑟琳?马嘎特尼(《外交官夫人的回忆》(王卫平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第77页. 3(俄)库罗巴特金(《喀什噶利亚》(凌颂纯 王嘉琳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第17页. 4 《回疆风土记》,第79页. 转引自闫存庭(马达汉笔下的喀什噶尔社会述略[J](新疆地方志,2007年第3期,第62页. 5(俄)鲍戈雅夫连斯基.《长城以外的中国西部地区》.新疆大学俄语教研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54页. 6 《回疆风土记》,第81页. 7周泓.《民国新疆社会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第294页. 8闫存庭(马达汉笔下的喀什噶尔社会述略[J](新疆地方志,2007年第3期,第62页. 9江平.近代外国来华人员对新疆社会的认识—对新疆文化的另一种阐释和解读,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03)第33页. 7 1学校和稍高级的学校,还有一所女子学校,所有学校的学生都是汉近代整个族。”喀什在通信方面都是非常落后的。在20世纪初期,还没专门的官方通道向外发布国内外信息,甚至连对地方消息的整理和收集也无法做到,也没有当地的报纸,“街头巷尾的一些传闻是唯一的消息来源,只有通过这些传闻,才能掌握公众舆论 2和新闻事件”。那时的喀什已有信件,但却让斯坦因非常惊奇,因为那些只是“聪 3明的商人们对于现代通讯条件的运用”。直到30年代无线电报才露头于喀什。可见,在近代化的过程中喀什落后了。 在喀什的外国人看来,“喀什噶尔的人们懒懒散散,但恬静平和。他们就如 4此生活了那么长时间。在这样的治理下,他们的生活又是那么的轻松悠闲”而欧洲人在喀什的生活,多以西方式的生活为中心,出外郊游,徒步„„对于新传入喀什的西方娱乐方式,似乎对已经习惯了以高贵自居的西方人没有更多的新意,“一个安集延人在喀什噶尔开了个简陋的电影院并不成功,而且它放映的影片并没有精心选择,所以对我们这些具有道德水准的欧洲人并没有产生多大 5的吸引力。” 三、物产、经济和职业 (一)物产 人类本身的活动受自然环境的约束,也对周围的环境施以影响。而人类获取生存资料的过程,就是对生存的空间依赖的过程。新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位于南疆的喀什属于典型的绿洲农业类型,其主要的生产活动与当地环境联系更加紧密。地域的特殊性决定了物产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贫乏,而是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较多。从众多旅行家的记述中,可知有野牦牛、藏羚羊、野山羊、雪鸡、盘羊、野鸭、大雁等野生珍稀动物。家禽有马、牛、骆驼、羊、驴等,喀什的驴,在外国旅行家的眼中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喀什噶尔的生活场景中,毛驴可算得上一大特色。到处都有毛驴,人们使用它们来做一切它们可做的活儿。”而且“喀什噶尔的人们很少步行,几乎每个人都有一头毛驴, 6人人以驴代步,哪怕是只有几丈远的路,也要骑着毛驴走过去。”毛驴在喀什的的种种用途,使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工具,“尽管毛驴有一个硕大无 1闫存庭(马达汉笔下的喀什噶尔社会述略[J](新疆地方志,2007年第3期,第62页. 2闫存庭(马达汉笔下的喀什噶尔社会述略[J](新疆地方志,2007年第3期,第62页. 3(英)马克?奥里尔?斯坦因.《沙埋和田废墟记》.殷晴、剧世华、张南、殷晓娟译.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第78页. 4(英)凯瑟琳•马嘎特尼(《外交官夫人的回忆》(王卫平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第346页.戴安娜•西普顿(《古老的土地》(崔延虎 译( 5(英)凯瑟琳•马嘎特尼(《外交官夫人的回忆》(王卫平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第171页. 6(英)凯瑟琳•马嘎特尼(《外交官夫人的回忆》(王卫平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第238. 8 比,像怪物似的的头,叫唤起来让人心惊肉跳,像得了病似的,我倒渐渐喜欢 1上了它们,这真有点奇怪。”更深入地说,人们对于毛驴的热爱不止停留在它的忠诚和温顺,“毛驴看上去很有耐心,也很老实,它们的眼睛总是水汪汪的,有一种忧伤和哀怨的意味。然而它们却有着一股顽强精神,也有一种决心和韧 2劲,这些都是它们的优点”。这也是令不少旅行家着迷的街景。 1906年,南疆分布着大小不一的绿洲地带,“大多数绿洲上生长着繁茂的庄稼,包括小麦、棉花、大麻、鸦片和玉米。那里还自由生长着品种最好的蔬 3菜和水果。”“尤其是喀什噶尔地区,水果的种植非常成功,这倒并不是因为先进的种植技术或是喀什噶尔人的精耕细作,主要是因为气候条件及充足的灌溉,所以收成很好。这里除了久负盛名的葡萄,还有桃、石榴、杏、梨、苹果、木 4瓜、核桃、欧洲樱桃等。”“喀什噶尔地区种植的粮食作物是玉米、小麦、大麦、 5麦、黍、高粱、水稻、以及豌豆。” (二)经济 当时在喀什的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大麦、黍、高粱、水稻和豌豆等。“玉米的收获量是种籽的30~40倍,小麦是9~10倍,大麦是12~16倍,水 收获的粮食也只能满足当地居民的需要。”在稻是8~18倍。由于播种面积小, 园艺业方面,可以用发达来形容,喀什噶尔亦盛产葡萄、桃、石榴、杏、梨、木瓜、苹果、核桃、樱桃等。“喀什噶尔人极善于储藏水果,长期不坏,他们为此建有特别的仓库。一部分水果制成果干。果干味道极美,并能长时间保 6存。” 棉花、蚕丝、大麻、亚麻、罂粟、烟叶、藏红花、茜草和胡麻等经济作物是喀什噶尔种植的主要经济产品。在19世纪末,美国的棉种传入南疆地区,“在喀什葛尔的华俄道胜银行分行也订购了相当数量的美国棉种,并无偿地分 7发给当地棉农。”美国棉种的基本上生长得都很好,而“喀什噶尔的棉花生长得 8得好,但并不能完全成熟。”在喀什的大麻主要被用来制造一种麻醉品,其主要要产地集中于在英吉沙、叶尔羌和叶城等地,大麻“是长期运往印度的一种主 9要物品” 1(英)凯瑟琳•马嘎特尼(《外交官夫人的回忆》(王卫平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第240页. 2(英)凯瑟琳•马嘎特尼(《外交官夫人的回忆》(王卫平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第240页. 3 (英)C?D?布鲁斯(《世界探险家手记一走出西域—沿着马可波罗的足迹旅‎‎行》.北京:海潮出版社,2000.第76页 4鲍戈雅夫连斯基(俄)(《长城以外的中国西部地‎‎区》.新疆大学俄语教研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137页. 5鲍戈雅夫连斯基(俄)(《长城以外的中国西部地区》(新疆大学俄语教研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138页. 6鲍戈雅夫连斯基(俄)(《长城以外的中国西部地区》(新疆大学俄‎‎语教研室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136页. 7鲍戈雅夫连斯基(俄)(《长城以外的中国西部地区》(新疆大学俄‎‎语教研室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138页. 8鲍戈雅夫连斯基(俄)(《长城以外的中国西部地区》(新疆大学俄‎‎语教研室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154页. 9鲍戈雅夫连斯基(俄)(《长城以外的中国西部地‎‎区》(新疆大学俄语教研室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191页 9 近代喀什仍是承袭传统的绿洲农耕的作业方式,当时的喀什,农业是最主要的经济部门。辅之以手工业、矿业、商业等。和中国其他地区一样,喀什的农业发展水平应该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阶段。在手工业中,棉纺织业和毛纺织业占有较大比重,这也是今天的维吾尔族人民擅长编织地毯的原因之一,与他们长期以来的经济结构不无关系。喀什噶尔生产的大布,“自古以来就已驰名中亚”。这种布料的生产工艺相当落后,“织得相当粗糙,质量高;但很便宜„”1它的销售方向主要是俄属中亚地区。 19世纪末,喀什噶尔在近代的中俄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而成为俄国与新疆南部之间的主要通道。俄国的产品“先运到这里,然后再分别运往边疆的其它县城,特别是喀什噶尔以南各地。同时一些地方产品也主要经过喀什噶 2尔运往俄国。由于这一原因,喀什噶尔有相当数量的俄国商人。”在库罗巴特金的调查报告中详细记载了自近代以来的喀什噶尔当地行销的产品:生丝、棉、鸦片、明矾、氯化铵、硫磺、大布、印花布、地毯、便鞋、带色亚麻布。而大布是喀什噶尔输出的大宗商品,其销售状况十分可观。从俄国输入当地的产品诸如:印花布、棉花、金属丝、铁、铁器、白蜡、茶、糖各种染料、火柴、鞍具、皮带、胶、水果和烟叶。“俄国制品支配着我们途径的所有城镇的市场。从印度 3运入喀什噶利亚的英国货物目前还不能和它们竞争在当地生活。”较久的凯瑟琳?马嘎特尼写到:“我到这里不久,这座城市就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一队队商队,从俄国和印度运来了衣料,日用品,各种器具,家具,家用小摆设, 4糖,面粉”。 (三)职业 喀什噶尔的维吾尔人主要从事农事活动,也有人从事商业经营。维吾尔人有着天生的商业理念,这种无处不在的交易行为,已经渗入到了他们生活的多个方面。他们对买卖有一种自然的情怀。“和务农相比,喀什噶尔人更喜欢经商。他们经营的大宗贸易、大商号很少,而小铺子到处皆是,城市中有,农村 5里有,穷乡僻壤也有。”他们的商业模式保留了更多原始的成分,是一种简单的满足彼此需求商业行为。其中计算收益的做法很少见“贸易混乱,没有记载清楚的明确的账簿,”这样就限制了该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另外,还有不少维吾尔人从事手工业生产,诸如纺织、丝织业、冶炼业等。“喀什噶尔人是很好的匠人。当粗细木工铁匠的。虽说他们的活计很粗糙,但人们也不需要更好的东 页. 1鲍戈雅夫连斯基(俄)(《长城以外的中国西部地‎‎区》.新疆大学俄语教研室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第55页. 2鲍戈雅夫连斯基(俄)(《长城以外的‎‎中国西部地区》(新疆大学俄‎‎语教研室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160页. 3库罗巴特金(俄)(《喀什噶利亚》(凌颂纯 王嘉琳 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第17页. 4(英)凯瑟琳•马嘎特尼(《外交官夫人的回忆》(王卫平 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第60页. 5鲍戈雅夫连斯基(俄)(长城以外的‎‎中国西部地区[M](新疆大学俄语教研室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154页 10 1西。”在当地的汉族人主要从事经商和放债等活动。贡纳尔?雅林在前往当地陵墓参观后,疑惑地发现,在几处很少有人居住的居民点都有一两户汉族人经营的当铺。在喀什噶尔的城中及其它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汉族人的商铺,一般规模较大,并且采用合伙经营,对账目的管理也比较清晰。居住在当地的柯尔克孜族居民主要是以粗放类型的游牧活动为主。 这些传统的生产和经营模式,无疑会给外国人这样的印象,“只要看看中国人对古代流传下来的所有风俗习惯和耕作方式的恪守不渝,看看这些东西是多么容易操作,我们就不敢奢望目前农业生产的总体指导思想会与古代有什么不同。大宗消费品的消费方式及其饲养方式亦与几千前别无二致;生产工具没有变化,在中国人看来,这些都是完美无瑕的。传统习惯极大地束缚了中国人 2的思想,是其进步的巨大障碍,特别是农业生产上。”也进一步表明“中国有遇事保守的传统,不能与世界同步前进,而新疆农民则是最深陷这一弊端中的一 3部分。” 结语 从近代到民国前往喀什噶尔考察,居住的外国人以旁观者的角度,目睹了近百年以来喀什噶尔的社会状况,在这段时间里,喀什噶尔如同一个停留在时空隧道上的车轮,它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连接和牵引,喀什噶尔的时间似乎流逝得很慢。尽管在较短的时间里历经社会的变革,外部势力的侵略,但它在外国人笔下依旧是保留着“中世纪”的种种生活模式。“人们可以 4发现自中世纪以来西方未曾有过的、并且将来也不可能再有的社会现象生产。”方式依旧落后原始,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农业活动是人们生活生存的主体,虽然喀什噶尔拥有着丰富的物质资源,但并没有给人们带来些许安慰。在人们平日的生活中,各种疾病如同魔咒一样,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单调乏味的宗教说辞,构成了人们信仰的方向和娱乐的取向。少量的现代文明引领的只是西方人和极少数富人的傲慢情绪的炫耀,对于大部分民众来说,新近的西方器具要么是怪物,要么不适用。最根本的生产方式、家庭观念、婚姻、城市、宗教并没有变化。如此,在与不同文化的接触交流中,喀什噶尔还是形成了多元共存的社会生活局面,使其富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1鲍戈雅夫连斯基(俄)(长城以外的中国西部地‎‎区[M](新疆大学俄语教研室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154页. 2(英)约?罗伯茨.《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蒋重跃、刘林海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第83页. 3(日)日野强.《伊犁记行》.华立译.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第319页. 4 罗斯.《EA罗斯眼中的中国》.晓凯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第48页. 11 参考文献 ,1,杨恕、曹伟:评清朝在新疆的隔离制度,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2). ,2,贡纳尔?雅林:重返喀什噶尔,M,.崔延虎 郭颖杰 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3,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4,凯瑟琳?马嘎特尼著,王卫平译:外交官夫人的回忆[M](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5,库罗巴特金(喀什噶利亚‎‎[M](凌颂纯 王嘉琳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 ,6,扬哈斯本(帕米尔历险记[M](任宜勇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7,《回疆风土记》,第79页(转引自闫存庭:马达汉笔下的喀什噶尔社会述略[J](新疆地方志,2007年第3期,第62页. ,8,鲍戈雅夫连斯基(长城以外的中国西部地区[M](新疆大学俄语教研室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9,闫存庭:马达汉笔下的喀什噶尔社会述略[J](新疆地方志,2007年第3期,第62页. ,10,凯瑟琳?马嘎特尼:外交官夫人的回忆[M](王卫平 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戴安娜?西普顿:古老的土地[M](崔延虎 译.第346页 12 ,11,罗斯著,晓凯译. EA?罗斯眼中的中国[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12,日野强著,华立译:伊犁记行[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 ,13,约?罗伯茨.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蒋重跃、刘林海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 ,14,周泓.民国新疆社会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 ,15,马克?奥里尔?斯坦因.沙埋和田废墟记[M].殷晴、剧世华、张南、殷晓娟译.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 ,16,亨廷顿.亚洲的脉搏[M].杨镰、陈宏博主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17,马广海副主编.社会学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18,马达汉.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M].王家骥译.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 ,19,橘瑞超(橘瑞超西行记[M](柳洪亮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20,C?D?布鲁斯(世界探险家手记一走出西域—沿着马可波罗的足迹旅行[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0. ,21,勒柯克.新疆的地下文化宝藏[M].陈海涛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22,魏长洪、何汉民编.外国探险家西域游记[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 ,23,库罗帕特金.喀什噶尔,它的历史、地理概况、军事力量,以及工业和贸易[M].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4,王冀青.斯坦因第四次中国考古日记考释[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 致谢 我怀着对历史的无限热爱进入新疆大学,并一直将此作为自己生命的 一部分。从懵懂、幼稚的高中生到略显成熟的历史专业本科毕业生,学校都 给了我锻炼与成长的舞台,用四年的时光写下人生中精彩的一页。 首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管守新先生,感谢先生在百忙之中为我指 点迷津,帮我开拓撰写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先生一丝不苟作风, 科学求实的态度, 严谨的的探索精神,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引领 我逐渐迈入学术的道路,我也得以第一次接受正规的论文书写训练,使我终 身受益无穷。我将按照先生的教诲继续前行。 感谢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的全体老师,感谢他们四年来给予我的 关怀和帮助。尤其要感谢万雪玉老师,感谢万雪玉老师对我母亲般的关爱 ,我将永远铭记;感谢姚勇老师,感谢姚勇老师对我亲情般的呵护,老师的 乐观、豁达、时尚使我追慕已久;感谢苗健老师、李海群老师、谷景英老师 13 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使我体会到了祝福的温暖,在我人生的道路上有了更 多的指引,她们将是我一生的良师益友。 感谢我的王舜老师,在四年的学习经历中,老师对我倾注了更 多的悉心的支持。在遇到困难时老师给予的无私关怀,老师的鼓励和引导, 彻底改变了我对待人生的态度和待人接物的做法,它将使我走得更远。 感谢我的好友成斌,感谢他们对我的诚挚帮助,肺腑的建议。以及在 本文撰写过程中,他的指点和帮助。感谢我的同班同学和兄弟们,大家风雨 同舟,共同携手走过的四年,是我青春永恒的回忆。 对于含辛茹苦养育我的母亲,我承载了她太多希望和梦想,我坚信我 将破茧而出,飞得更高,飞得更好~ 最后,谨以此文献给深爱我的母亲王红敏女士~ 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系本人在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文中依法引用他人的成果,均已做出明确标注或得到许可。论文内容包含法律意义上已属于他人的任何形式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已用于其他学位申请的论文或成果。对本文撰写所做的任何贡献的个人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感谢。 本人如违反上述申明,愿意承担由此一切责任和后果。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4 15
/
本文档为【民国初期旅行家笔下的喀什社会】,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