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浅析中国京剧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2019-04-21 6页 doc 19KB 61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905

暂无简介

举报
浅析中国京剧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浅析中国京剧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摘要:京剧,从徽班进京以来,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在这二百年中经过一代又一代艺术家们的努力,使京剧艺术变成了有深厚文化底蕴,有深厚实践积累,有深厚群众基础的艺术瑰宝,不但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得到世界专家的注意。 一、京剧的历史背景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已拥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余胜三、张二奎、程长庚被称为老生“三鼎甲”,此外还有...
浅析中国京剧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浅析中国京剧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摘要:京剧,从徽班进京以来,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在这二百年中经过一代又一代艺术家们的努力,使京剧艺术变成了有深厚文化底蕴,有深厚实践积累,有深厚群众基础的艺术瑰宝,不但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得到世界专家的注意。 一、京剧的历史背景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已拥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余胜三、张二奎、程长庚被称为老生“三鼎甲”,此外还有老生演员兼京剧剧作家卢胜奎。程长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汉调、徽调并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时期的其他京剧演员作了更多的努力,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对后世京剧的发展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以上,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角色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如老生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谭鑫培、汪桂花芬、孙菊仙、汪笑侬、刘鸿声、王鸿寿、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周信芳、马连良、杨宝森、谭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继先、姜妙香、叶盛兰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杨小楼、盖叫天、尚和玉、厉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云、田桂凤、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欧阳予倩、冯子和、小翠花、张君秋等、老旦龚云甫、李多奎等;净角穆凤山、黄润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刘赶三、杨鸣玉(原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长林、肖长华等。此外还有著名琴师孙佑臣、梅田、徐兰沅、王少卿、杨宝忠等;著名鼓师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等。 二、京剧的现状及问题 第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信息化的开始标志着快餐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在城市,时间变成一种奢侈品,很紧迫。很多的仪式都变得从简,生活不动声色的单调化、紧凑化。 所以,现在很多朝九晚五忙着工作的人们开始没有闲情逸致去抽空欣赏这样悠长的艺术了。京剧里悠长的声线、京胡抑扬顿挫的配乐、演员们缓和的舞台动作……这一切都让时间紧张的现代都市人觉得闷,接受不了。 第二、当前各种音乐流派的冲击在选京剧课之前,我对于京剧也知之甚少,兴趣也不浓厚。总觉得那是老人们为纪念过去的时光而津津乐道的古老的剧种。 跟所有被当下繁杂的音乐风格和流派冲击着的年轻人一样,觉得京剧有着强烈神秘感而不敢接近。同样,与同龄人交流,也许流行和通俗,甚至歌剧与芭蕾更容易让彼此的交谈没有距离。也许正是因为国门敞开后,人们对音乐艺术的选择范围更大了,使得人们在不经意间冷落了京剧这门传统艺术 第三、官方的高定位国家把京剧定义到“国粹”的高度,这个高度是其它任何剧种都所不能够企及的。 国际文化交流中作为中国的代表项目、民族文化的图腾……京剧早已脱离了单纯的戏曲的意义,它代表了一种文化一个国家。这让它背负了太多的荣誉以及责任。而逐渐变得神秘且孤独。 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民族历史文化,有很多都是从京剧开始。扩大了海外的影响力,本国却没有掀起太大的浪潮。这不得不值得人们深思。 我想,也许正因为如此,京剧才脱离了主流群体,变得曲高和寡,成为大众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楼阁了吧。 第四、社会大众品味的导向在很多的大型演出中,我们不难发现,只要有京剧节目,多是热闹的武打场面,且多以其精彩纷呈的高难度动作博得观众们的掌声。 这样的场面,究竟是京剧的辉煌还是不幸?如同买椟还珠的故事。我们能否怪罪于大众的品味? 看一场演出、一场剧。各方面的表现都应该成为衡量它是否精彩的标准。客观来说,个人觉得,文戏比武戏更考一个演员的表演功底。而现在出现的文戏与武戏比重失调,严重的制约了京剧的发展。这样的现象使得京剧发展方向潜移默化的发生了偏转,变得越来越浅显和单薄。 第五、新旧观念的冲突对京剧的热爱,更多是老人们的专利。 老人们到一定的年纪,思想开始沉淀希望安静下来,喜欢一种恬淡的生活,喜欢回忆。因为特殊的年代的熏陶,京剧是回忆里不可磨灭的记号。再者,老年人离退休后,有充足的时间来喜爱这门陶冶情操的艺术,可以细细品味演员们的表演。而且在这个年龄段存在着一大批志同道合者,京剧使得老人们之间得到交流,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丰富。 而年轻人生活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思想比较活跃。每一天都接受着新鲜事物和新思想,热衷于创新和冒险,所有很多传统的观念在他们的思维中都会被压缩。 两种思想的碰撞、冲突,有时会使得双方的观念朝着自己更极端的方向发展。 三、京剧的未来发展 第一、京剧的传承与创新问题 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只有通过新剧目创作,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继承。直到近几年,这样的状况才有所变化。京剧作为传统表演艺术的精华,最集中地体现在了那些将舞台表演手法运用于充满戏剧性情境的经典剧目中。拥有特殊表演技艺的演员和演奏者,更是值得珍惜。我们当然不能忽视市场化的环境里普通观众求新求变的趣味,但是从文化发展和遗产保护的长远眼光看,政府以及文化人、包括戏剧理论家们自当超越一时一地的考虑,超越普通欣赏者的立场,以更开阔的视野,呼吁并推动京剧传统的完整继承。 我们应该更清醒地认识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创新和发展其实是可以由市场来解决的,可是保护和传承却需要有文化关怀的人才能做。尤其在市场失灵的地方,需要公共资源有所投入。也就是说,政府应该把更多的资源用到继承和保护上。至于创新和发展,应该交给演出市场、剧团自身去解决。 继承和发展确实很难,步子太大不像京剧,一成不变也不行。京剧的本质,体现在表演的形态上,如唱念做打、四功五法、西皮二黄的基本唱腔等,不能随意丢掉。京剧的特征,在于程式化和写意化。京剧的舞台是虚拟的,所以有人说,布景就在演员身上。从演员的身段、姿态、神色,观众可以看到千军万马和千山万水。可以说,追求气韵生动的写意,就是古典审美的本质。拿掉这些,自然不像京剧。 当然,吸收其他艺术也很重要。周信芳当时就吸收了一些话剧的东西,但是他融合得很好。比如《打鱼杀家》,他自己在生活中观察渔民撒网的动作,再把动作提炼到京剧中。但这不是将日常动作直接照搬,而是经过了舞蹈化和京剧化。 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京剧现代戏的艺术探索,我以为其中最重要,也是最难解决的,还是在于京剧艺术固有的舞台程式化表演与塑造现代人物之间难相融合的矛盾。如何吸取优秀京剧传统剧目和 现代剧目中的艺术营养,学习前辈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取得的,并在此基础上寻求京剧程式与现代之间艺术创造的最佳切合点,应该是京剧艺术发展道路上,作为现代戏在今后长期探索中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第二、京剧的“走出去”问题 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认为,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这是一种好的方式,至少外国人不会带着有色眼光去看这个戏。“用外国人的嘴去介绍我们,对一个中国内容的作品打开澳洲市场是有利的。并且两国艺术家的合作最后抹平了很多成见性的东西、文化偏见等,文化上达到了真正交流,不是我演你看、你演我看这种简单的模式,而是我们共同演给不同国家的人去看。” 真正的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艺术,艺术含量高,历史积淀厚,文化底蕴深。在中国京剧2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仅造就了大批的艺术家,而且成为中国艺术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京剧为何能在异国走红?首先在于它是精美的艺术。只要是艺术就会超越国界,就会受到异国观众的青睐。中国京剧院这次在英伦的演出活动,是经过精心的。为了让英国观众了解中国的京剧艺术,中国京剧院进行了先期的铺垫工作。之前请英国媒体记者来华观看京剧演出,让他们先了解京剧,喜欢京剧,然后回国进行宣传,做到了未雨绸缪。舆论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由于宣传工作做得好,前期铺垫工作做得充分,使中国京剧院一到达英国,很快就拓展了市场。首场演出上座率为80%,以后场场爆满,一票难求。以致后来提前一个月才能买上戏票,看一场京剧成为一些英国观众的一种奢望。凡是看过演出的英国观众,无不被中国京剧艺术所征服。不少英国观众在谈到自己的感想时说,中国京剧服装华丽,表演精彩,真称得上是美轮美奂的艺术。中国京剧一时成为英国观众街谈巷议的话题。 关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现在更重要的是要考虑一种思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在文化走出去的问题上应该说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思路和定位,所做的事情是随意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不是对世界各国的情况进行了很细致的分析之后来做的。如果我们能早一些做这种细致的分析和思考而不是这种盲目的去做,那么我们这方面的成就应该是非常明显的。所以说,我这几年所做仅仅是一种尝试,这条路还要走很长。 总之,我们想把京剧这个文化包装成一个产品来振兴来推广,我们就要始终坚持京剧的振兴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就是要争取观众,拓展市场。我们必须坚持国内外两条腿走路,全面激发京剧艺术的活力,京剧的振兴也就指日可待了。
/
本文档为【浅析中国京剧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