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大厦坍塌的前夜----马戛尓尼使团访清

2018-04-30 7页 doc 20KB 10阅读

用户头像

is_954223

暂无简介

举报
大厦坍塌的前夜----马戛尓尼使团访清大厦坍塌的前夜----马戛尓尼使团访清 姓名: 林云瑞 学号:2010172231 近日,我阅读了佩雷菲特写的《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书中以英国使者马戛尔尼出使清朝为线索,马戛尓尼使团访问清朝从1792年9月出发,历经磨难,1793年6月才到达中国南岸,后经3个月的海路才到达天津,访问期间大概一个多月,归途是走陆路,最后从广州上船,1794年1月到英。书中记录了他们一行人访问过程的点点滴滴,侧面反映出清朝的一些情况,最后一章也描写此后其他国家访清的挫折,结语处还提到英国打开清朝大门后一些状况。 一、本书的...
大厦坍塌的前夜----马戛尓尼使团访清
大厦坍塌的前夜----马戛尓尼使团访清 姓名: 林云瑞 学号:2010172231 近日,我阅读了佩雷菲特写的《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中以英国使者马戛尔尼出使清朝为线索,马戛尓尼使团访问清朝从1792年9月出发,历经磨难,1793年6月才到达中国南岸,后经3个月的海路才到达天津,访问期间大概一个多月,归途是走陆路,最后从广州上船,1794年1月到英。书中记录了他们一行人访问过程的点点滴滴,侧面反映出清朝的一些情况,最后一章也描写此后其他国家访清的挫折,结语处还提到英国打开清朝大门后一些状况。 一、本书的研究: (一)是实地考察方法,作者从1980-1988年前后6次访华,参观了马戛尓尼使团走过的主要地方,搜集了1.2万多页原始资料,他还打开故宫大门,研究清朝有关接待英使的文件。所以,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信度高。 (二)是档案法,作者收集了许多未发表的中国、英国、法国档案,进行研究。 (三)是文献综述法,搜集很多的已发表的中国、英国、法国原始资料,还有很多的参考书目,对所负载的内容进行,鉴别。 四是对比方法,最后一章叙述了,荷兰派蒂津、俄国派戈洛夫金、英国派遣第二任使者阿美士德爵士,他们的访清却是失败的,与马戛尓尼的拜访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阅读过程 (一)、阅读前 一开始,仅是看题目,我认为是写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的撞击,停滞的帝国可能是指西班牙。可是,一拿到书本,就很明显了,显然我的猜测是错误的,书面上是我国古代宫殿的一个角落,会出现撞击现像的朝代只有清朝。 (二)、 阅读中 阅读过程中,我遇到有很多有趣的现象,也有值得百思的问题。其中,有两个问题至今不明。 (1)东印度荷兰公司于1740年听到反叛的传闻编队中国人实行屠杀。2万--3万丧生。几个小时发生10个圣巴托罗缪之夜。英国使者担心这件事会影响到他访清的目的,在与乾隆的对话中,乾隆的回答很让人吃惊:“对那些贪图发财远离祖宗的不孝臣民无丝毫关怀”。如果是现代,这样的事肯定会引起政治冲突,甚至是又一次世界大战。后来,我才知道,乾隆对商业、利润、贸易是蔑视的,对住在外国的中国人也是讨厌的。他生怕这些人会影响他的统治。我不禁感叹,人的生命竟是取决于皇帝的喜好,更不要说公道了。 (2)古代女人的缠足陋习,是用捆绑的方式抑制其生长,没想到盆景的制作方法也是一样的,盆景的历史课追溯到公元4世纪,后来变成日本的盆栽,都是通过捆绑弄得小巧玲珑。 (3)那时翻译很困难,所以,出现好多笑话,比如:天体运行仪译为天文地理音乐钟。这两个名词就现在看来,是完全不同的词。 (4)使者是不能随便上岸的,一旦踏上中国的国土,就要等到皇帝允许才可以离开,所以,中国官员接见使者要到使者船上去。可是,有一次,一名官位高的官员却谎称怕海不上船,他觉得有损国威。之后,我理解了,首先,是士卒先上船,然后接住从对岸抛过来的竹制跳板,一般来说,中国的船是低于岸的,官员再从跳板走过,那样能显得我们地位崇高,可是,英国的船是很高大繁华的。中国官员如果这样爬上去,有损体面。 (5)马戛尔尼称自己为钦差,让乾隆大为恼火。我了解到钦差是皇帝派出去的使臣,可是,英国国王在乾隆眼里只能是一个藩主,所以,马戛尓尼只是贡使,天下只有乾隆是皇帝。 (6)对中国人来说,任何性质的要求都不能直接加以拒绝,否则会显得没修养。所以,和珅对马戛尔尼的要求总是一再的恭维,一再绕开话题,让他总抱着希望,最后在他离开的时 候才让手下传达。我认为这种做法究竟是好是坏,要根据情况而定,不过,和珅不应该一拖再拖,应该禀告皇上后,迅速转达。可怜的马戛尔尼不清楚中国文化,到头来,一场空。如果,那个时候,和珅有说服乾隆与英国人谈判开通门户,说不定,英国的贸易在中国有改变,那么不会总是运鸦片来中国,我们国人的身体与精神状况都会大大好转,说不定,我们会开始学习西方的技艺,一步一步地改革。英国可以打开我国的门户,说不定就没有鸦片战争,后面也不会有第二次鸦片战争,圆明园也不会被洗劫一空。我国学习西方后强大了,说不定就不会有戊戌六君子的牺牲,后面也没有八国联军侵华,更没有辛亥革命推翻清朝这一说,说不定,清朝就像英国皇家那样存在着。最重要的是,我们不用割这么多地,赔这么多款,我国的白银也不会都流走,那么整个世界的金融体系会发生变化。 (7)9月14日那天,英使觐见乾隆,他们早上3点种出发,4点钟到宫殿,可是皇帝要7点才到,这段时间他们要在皇宫前搭的帐篷里休息。看来官也不是很好当的。 (8)在英国使者归途中,每天都要向皇帝报告他们的行踪,不知骑死多少匹千里马,当时,英国的邮政创下最辉煌的成绩,也不如中国的驿站。不知是可喜,还是可悲。我们是集全国之力去办理一件事,送信的人中途不得休息太久,不管刮风下雨都连程赶路,就算到现在我们也是如此啊~ (9)当归途中,船遇到暗礁,中国的水手是口中念念有词,并焚烧香木,企图用烟刺激河神的嗅觉,可是,外国人确是无动于衷,沉着冷静。仔细想想这画面,这就是差别,难怪人家能以最先进的武器打开我们的大门。 (10)英国使者一行人一到广州,就感到气氛的不一样,那里的人都讨厌洋鬼子,小孩子一起拿石头砸他们,可是英国人却从心里蔑视他们,因为,轿夫的例子,让他们觉得中国人黑人还低下,觉得中国人是奴性与骄傲的混合物。这一点,我是很认同的,几千年的统治,使得国人不得不奴化,愚民政策也很成功,国人基本看不到世界的变化,全国都很骄傲,有点可笑。 (11)每天的外交生活都千篇一律,所以,马戛尓尼后来索性不写回忆录了,除了与那些官员说一大堆恭维的话,就是看戏,看杂耍等。我本以为外交生活是绞尽脑汁,舌战群儒,没想到也有大同小异这一面。 以下是两个未解的问题: (1)英国使者一行人快到京城时,住在庙宇,那是专门为接待贵宾准备的。书中说,庙宇与宫殿、王府没什么区别。大概是指建筑的方面。可是,我不明白的是庙宇为什么是聚会场所,是情人幽会,军队扎营的地方,佛门不是讲究清净的吗? (2)P394中提到中国人爱品尝虱子,一位中国官员叫仆人帮他在脖子上找虱子,然后,找到时,把虱子放在嘴里认真嗑起来。我看到这段内容时,惊讶极了,这怎么可能,如果说,魏晋南北朝的人爱这么做,倒是可以理解。 难道说魏晋的风气传到清朝,还未消失, (三)、 阅读后的几点感受 1、埃德蒙•伯克说:“公司不行,就是国家不行”,这句话足可以知道为什么后来一定要打开我们的大门,当时他们从中国进口好多种货物,可是,我国是什么也不需要进口,一位公司经理说:“说不出一件能在那儿获得成功的商品”。为了保证他们公司的持续发展,不得不走这一步。这与我们现在没可比性,即便经济是基础,我们是公司与国家不能对等。 2、一开始,马戛尓尼就表示不下跪,清朝派去的钦差的做法,可以说是瞒上欺下,对使者,附和着,对上级,没有传达信息,所以,为觐见时的危机酿造条件,虽说,马戛尓尼最后是胜利,没有下跪。可是,很快就受到报复。所以说,瞒上欺下,还是需要拿捏得当。 3、我觉得,清朝不仅控制中国人的各方面,而且,控制外国人在中国的各方面。有时,让人觉得窒息。简单看几个例子: (1)中国人没有通信自由,这也就算了,连在中国的外国人都没通信自由。有一次,一位 传教士要带信件给英国人,居然被制止。 (3)英国使者身体不好,4艘船先行离开,剩下1艘船搬运行李,为此,乾隆发怒。他要求英国使团要时时刻刻在他派遣的官员的监督之下。于是,双方闹了很久。 如果现在,你在国外受到这样的待遇,通信、谈话、就连每走一步都有人跟着,你是何感想,你还能够继续生活,继续学习,继续工作吗, 4、至于,马戛尓尼之后访清使团的一系列不幸,是可预见的。荷兰使团庆贺乾隆的六十大寿,他们还叩头,结果,没有马戛尓尼一样的待遇,而俄国使团、英国的阿美士德更遗憾,居然连皇帝的面都没见到,就被驱赶,连谈判的机会都没有。当时,清朝的外交是建立在形式主义上,要想突破,达到目的,基本上是不可能。 5、上面提到马戛尓尼没有在中国叩头,可是在第七十三章提到,海关监督苏楞额在1816年断言,他看见过勋爵在广州叩头。不过,是对着空御座叩头,他为了不叩头遭遇那么多的挫折,现在居然对着空御座叩头,如果这则史料是真的,那是在什么环境下产生的,所以,有时看历史资料,还是需保持怀疑批判的态度。 书中分为六部分,以访问时间为线索,环环相扣,最后还有一份附录,作者的搜集的资料之多,令我目瞪口呆,书中记录马戛尓尼来访过程中很多我们想不到的场景,为我们展现清朝的另一面,这是了解乾隆时期中后期很好的资料,不过,有些内容让我觉得很空洞,比如说:皇帝与奴才的对话。有些内容与本章的题目不相符,比如说:第五十四章题目“皇帝对任何变化都表示怀疑”,可是,第四点内容是永恒不变的种植稻米方法,这两者似乎关系不大。还有,我发现书中有1处错误:书中的第十六章,P127中提到皇帝信喇嘛教。这句话是错误的。《喇嘛说》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撰写的,这一年刚好是英国使者启程。文中阐述了乾隆不信喇嘛教而保护喇嘛教的道理。所以,皇帝那个时候不信喇嘛教。 作者在最后一章有几个观点,我不赞同: (1)P630中叙述殖民者并没有把贫困带给殖民地的人。我认为这句话是错误的。他认为,殖民地的贫困是早在被殖民统治就形成,殖民反而是这些现象减少。可我认为,殖民者统治殖民地后,实行的一系列措施,如掠夺原材料,每年征收多少税收,倾销本国不畅销的货物等,这些都是直接或间接造成殖民地的贫困。 (2)P630 中叙述经济上殖民地几乎没有使西方得益。这句话也是不对的。作者认为二战后的日本、德国发生经济奇迹,当时,他们是没有殖民地的,像瑞士、瑞典从未有过殖民地,这些论据本身是没错,可是,不意味着英国、西班牙这些国家没有从殖民地上获益。就拿我们中国来说,1836年,鸦片的进口占我们的进口总额的四分之三,后来,我国沦为殖民地后,进口也是扩大,且不说其他的商品,单纯是鸦片经济上就让英国笑得合不拢眼。况且,西方的殖民地遍布全球,如果没获益,早就放弃殖民地了。这简直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3)P631殖民并不是西方的本性,而往往试意外困难驱使下产生的结果。这句话颇有争议。殖民大多是为改善本国的情况或者获得更好的发展,但是,西方本身就具有攻击性,弱肉强食是明显的表现,竞争性很强,没竞争就后退,这些与后来的殖民活动是有直接联系的,意外困难只是环境条件。墨家管理专家王建老师通过论述东方人的肠子是身体的5倍,西方人的肠子是身体的3倍,我们比西方人的肠子长三分之一,来论证东方人的食草性与西方的食肉性。所以,殖民不是西方的本性的说法欠妥。 作者是站在殖民者的角度,为他们的利益做辩护,这一点我是理解的,不过,我觉得他评价没有以公平、公正为出发点,作为一个历史学者,必须是以全面的角度去评价一个事物,这一点他做得不好。 三、结语 当英国使团到来,目睹了天朝的封闭与骄傲、目睹了技术与经济上的落后、目睹了他们无法认同的生活方式之后,所有幻象尽数破灭了。在整个外交过程中,充满着理解的障碍与 故意制造的困难。所以说,进行一场聋子对话:欧洲扮演一个滔滔不绝的说话角色,自问自答,而中国扮演的却是一声不吭的哑巴。作者说:“静止不动的国家向下退,不紧不慢的前进的国家停滞不前,只有紧跑的国家才会前进。”的确,世纪的撞击没唤醒中国,出现阿喀索斯的悲剧。这本书是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那时,我国正在飞速发展,马戛尓尼的警钟又再次敲响,就算是现在,我们还是有地大物博无后患的思想,殊不知,只是我们不注意罢了。每年有多少绿洲变沙漠,有多少水质被污染,有多少老人孩子吃不饱,穿不暖,这些都是要深思的。 书中的采用实地考察,档案,文献,对比的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实地考察,史料更为真实,更有助于我们研究,所以,考察一段历史,最好亲自去查看;搜集的档案,文献就需认真考察,毕竟很多是二手史料,这一方面,需要考虑我们的身份、地位,有时是机密资料,需要大量发动人脉去搜集;对比方法,更能衬托出不同之处,这一方面要善于搜集到同类、同方面、同时期的资料才可以比较。
/
本文档为【大厦坍塌的前夜----马戛尓尼使团访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