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浅析微博中的“微舆情”

2018-01-15 6页 doc 18KB 14阅读

用户头像

is_337177

暂无简介

举报
浅析微博中的“微舆情”浅析微博中的“微舆情” 浅析微博中的“微舆情”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Twitter为代表的微博在我国掀起了一股“微博热潮”,发展势头强劲。本文结合笔者使用新浪微博的经历,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由微博形成的“微舆情”,同时剖析其传播形态及主要传播特征,指出“微舆情”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微博 微舆情 传播特征 解决措施 “微博”(micro-blogging)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它的出现,在给人们带来便捷即时的信息的同时,也留给人们激烈的争论和思考。 一、“微博”的定义及...
浅析微博中的“微舆情”
浅析微博中的“微舆情” 浅析微博中的“微舆情”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Twitter为代表的微博在我国掀起了一股“微博热潮”,发展势头强劲。本文结合笔者使用新浪微博的经历,从传播学角度由微博形成的“微舆情”,同时剖析其传播形态及主要传播特征,指出“微舆情”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微博 微舆情 传播特征 解决措施 “微博”(micro-blogging)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它的出现,在给人们带来便捷即时的信息的同时,也留给人们激烈的争论和思考。 一、“微博”的定义及其发展概述 微博(又称“围脖”)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与传统博客不同的是,用户只可以用140个字符以内的文字发布信息、表达心情,实现了一种自主、互动、简洁、快捷的信息传播。 微博起源于美国的Twitter网站,Twitter的英文原意是形容小鸟叽叽喳喳地叫,它使人们的互动交流犹如小鸟一样畅快、活泼、七嘴八舌。网站的首页上有一句很醒目的问句:“What are you doing?”用户可以通过三言两语的表达,或是宣泄情绪,或是灵感,抑或是自娱自乐。 随着Twitter的走红,国内也掀起了一股微博热,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国内微博网站已发展至几十家,如新浪、网易、腾讯、搜狐等门户网站都跟进推出了微博,而且还处于继续扩张的状态。 二、“微舆情”的主要传播特征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载体,已经成为民众表达舆情的重要窗口。陈力丹认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微博舆情(微舆情)则是通过微博留言而引起公众对新近发生的、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现实和各种现象所形成的共同意见。微舆情的特点与微博的传播方式息息相关。微舆情的主要传播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户草根化,给沉默的大多数带来更多的发声机会 信息发布和传播不再依赖于传统专业媒体,个人可以成为信息发布传播的主角。早在博客时代,一些博主就开始在自己的博客上独立发布一些社会热点和重要信息,但就时效性和影响力来讲,还是远不及微博。与“博客”相比,“微博”是彻底的草根化。加入微博的门槛非常低,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就可以成为其中一员,“微博”把话语权进一步下放,任何人都可以在微博中表达自己、呈现自己,凸显了草根性与平民化。 微博作为自媒介,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博客精英的话语权。在传统博客上写作的人士,尤其是那些点击率高的博客,往往会成为网络上的意见领袖。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声音强势者越是大声疾呼,那些劣势者则越是沉默,呈螺旋式的扩展过程,直至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诞生?。这些意见领袖的观点阐释是通过洋洋洒洒的博文实现的,显然这一形式将那些无法进行长篇大论写作的人排斥在外。而在微舆情的传播过程中,沉默的大多数有了更多的发声机会。无论是社会精英群体,还是草根阶层,大家都是在140个字符以内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是一种处于平等地位下的意见互动,使得现实社会中精英人士所具有的话语霸权被消弱。 2、简短写作,快捷发布,使“微舆情”实时交互感更强 传统的博文发布以后,要经过网站博客编辑的审阅才有可能把优秀的博文放置到网站 博客首页,博文才会被更多人关注到,除此之外,用户只能关注到自己好友的更新,而微博的发布,不但能关注到自己的好友,还能关注到所有人的最新信息更新?,这使微博的舆情传播具有交互性和即时性。 例如:新浪微博有“随便看看”选项,用户只需点击该选项,便能关注到自己好友之外的“围脖”们所做的更新,并且可以进行回复或转发。这种交互性特征为公众积极实现意见诉求注入了动力。这种表达欲与即时得到反馈的机制,使意见的表达形成了良性循环,显得异常活跃。 3、舆情内容的丰富多样性 从微博舆情表达的内容来看,它具有丰富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议题的丰富多样性。微舆情信息所涉及的社会问题和事件包罗万象,公众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议题进行讨论、交流,也可以提出新的议题。因此,微舆情涉及的内容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二是舆情表达形式和传播途径的多样化。目前公众在微博中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自由地选择表达的方式和工具,如: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还可以使用特定的网络语言符号,加入不同的讨论话题。微博的这种半广播半实时交互的传播机制,使得用户自发地组成多个交流分享的小圈子,群体传播在这里得到凸显,同时大众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相对被弱化,这也是微博难以进行大众议程设置的原因之一。 4、对公共信息的关注,使公共领域得到构建 哈贝马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公共领域”的概念,按照哈贝马斯的定义,所谓公共领域,首先意指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传统的博客成为话语的公共领域已逐渐成为共识,而微博的兴起更是给“公共领域”这一概念带来更为贴切的诠释。微博给许多关心公共领域的公众提供了更多的发言机会,加强了公众对公共领域的关注。微博有着独特的优势,以及独特的操作模式,人们在微博上以寥寥数语进行话题讨论,公共领域得以构建。 三、“微舆情”传播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尴尬及解决办法 1、“微舆情”传播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尴尬 在微博舆情有诸多显著特性的同时,它的一些缺陷以及面临的尴尬处境也暴露无遗。 尴尬一:“微舆情”起狂澜,信息泛滥成灾。在全民皆“博”的微博时代,其涵盖的主题包罗万象,由于微博在写作上的简便,一些真正灵感闪现的语句、有新闻价值的言语极少,更多的是唠叨、琐碎的小事,信息的重复与过载相当严重,使人们再次淹没在网络垃圾的汪洋之中,很难从中找到有意义的内容,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沟通的有效性。 尴尬二:“微舆情”呈现“群体极化”、情绪化倾向。所谓“群体极化”,是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舆情的主体是民众,舆情表达总是倾注了个人的情感、意志和认识等主观性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为公众宣泄情绪提供了渠道,微博上的公共意见表达是理性和非理性的混合体,一旦偏激的情绪或态度形成规模和影响后,很容易导致舆论失控,形成“群体极化”现象。 尴尬三:难辨舆情真伪,暗藏安全隐患。来自微博的信息,因其信息发布的随时随意性,没有审核机构,没有把关人,没有专门机构对流言进行控制,因而面临着“真伪难辨”的难题。微博容易成为攻击他人、发动大规模诋毁活动的工具,或者沦为一些投机者肆意炒作、扩散谣言的工具。一个信息出来,往往淹没在随后蜂拥而来的信息更新中,其中难免有一些恶意歪曲事实真相者和动机不纯的造谣者,这实际上暗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无形中增加了社会的风险和微博舆情管理的难度。如何保证上传信息的真实性,如何做到去伪存真,已经成为微博运营商的另一个难题。 2、相关解决办法 第一,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公众自身媒介素养的培养对于微博的发展尤为重要。广大网民应该有较强的自律意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不去主动传播违法、有害信息,在网络社会中主动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抵制不良内容的诱惑,不随意制造垃圾信息,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微博舆情的健康传播离不开每位网民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它需要公众的自觉追求与参与,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第二,加强网络管理,完善网络把关。微博网站应该建立一套网站系统,加强对信息的监管力度。除了及时删除、屏蔽有害信息以外,还应积极主动建立系统管理方法。微博网站应从信息传输的安全、信息存储安全以及网络传输信息内容三大方面加强技术投入,严格。目前,一些网站已开始着手进行管理,例如新浪微博现在初步摸索出了一套系统的管理办法,针对某一个人做不同级别的信息发布权限处理,或者针对一个地区做不同级别的处理,另外针对关键字会有一些处理。? 第三,建立舆论引导机制。在网络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的传媒环境下,网络信息交流是平等互动的,只有增强引导理念,尊重网民意见的自主性,才能获得网民的认同。在加强对微博科学管理的同时,政府本身也应相应提升“新闻执政力”和舆论引导力,控制和正确引导舆论导向,预防产生公共舆论裂变效应。政府应积极应对新媒介技术带来的挑战,让微博也成为政府和公众良性互动的平台,疏导公众情绪,让谣言止于公开,进而减少舆情的负面影响,保障社会稳定。 作为新生事物,微博的出现无疑体现了时代精神和社会进步,但新兴网络互动模式的开发和出现不应仅仅只是网络传播技术的一次变革,它需要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下,在政府正确有力的制度规范引导下,充分发挥“微舆情”的自身优势,趋利避害,以实现微舆情的良性传播。 参考文献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54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65 ?刘丽倩,《微博虽“微”足值道尔――微博特性之浅析》[J].《东南传播》,2009(11):154 ?展江,《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与传媒》[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125 ?[美]凯斯?桑斯坦 著,黄维明 译:《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71 ?刘佳,《微博来了》[J].《互联网周刊》,2009(12) (作者: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09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
本文档为【浅析微博中的“微舆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