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简述“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原委。(有答案).doc

简述“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原委。(有答案).doc

2017-09-01 34页 doc 68KB 54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1159

暂无简介

举报
简述“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原委。(有答案).doc简述“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原委。(有答案).doc 简述“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原委。(有答案) 第一篇:《高三语文文科附加题综合练习(三)》 高三语文文科附加题综合练习(三) 选编:袁明祥 审核:仲亚贵 一、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10分) 大 丈 夫 所 守 者 道 所 待 者 时 时 之 来 也 为 云 龙 为 风 鹏 勃 然 突 然 陈 力 以 出。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者,知仆之道焉。 (选自白居易《与元九...
简述“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原委。(有答案).doc
简述“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原委。(有答案).doc 简述“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原委。(有答案) 第一篇:《高三语文文科附加题综合练习(三)》 高三语文文科附加题综合练习(三) 选编:袁明祥 审核:仲亚贵 一、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10分) 大 丈 夫 所 守 者 道 所 待 者 时 时 之 来 也 为 云 龙 为 风 鹏 勃 然 突 然 陈 力 以 出。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者,知仆之道焉。 (选自白居易《与元九》) 1(用斜线“,”给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大 丈 夫 所 守 者 道 所 待 者 时 时 之 来 也 为 云 龙 为 风 鹏 勃 然 突 然 陈 力 以 出 2(请写出元九的姓名。(1分) 3(写出自居易所发起的诗歌运动的名称及其主张。(3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1(下面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说明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只能和“短衣帮”一起,可他又舍不得脱下象征读书人的“长衫”,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B(《边城》不仅写了翠翠的爱情故事,还写了她母亲和父亲的爱情悲剧。她父亲是一个屯防士兵,因为顾及军人名誉,开枪自尽; 她母亲待孩子生下后投水而死。 C(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左右逢源,装疯卖傻;二进荣国府,小心谨慎,打通关节;三进荣国府,挺身而出,侠肝义胆。 D(《欧也妮?葛朗台》通过克扣妻子费用、要女儿吃清水面包、对弟弟破产无动于衷等情节,刻画了葛朗台贪婪狡黠、视财如命的吝啬鬼形象。 E(《三国演义》中,吕布追赶曹操时,曹操以手遮脸,轻松逃脱;马超紧追曹操时,曹操“割须弃袍”,狼狈不堪。两处描写显示了吕布与马超的不同个性。 2( 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第一回交待该书成书的由来,请简要介绍。(6分) (2)请简述“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原委。(4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相比传统的社会监督模式,网上举报因为其速度快、影响大和低成本、低风险的优势,更容易形成舆论热点,其积极意义不可小觑。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网络的开放性使其形成一个人人可以参与的扁平化的舆论场,对权力运行可以进行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关注,促进官员谨慎用权,约束言行。 一些例子似乎说明,网络反腐可谓“弹无虚发”。无论是“表叔”、“房叔”还是“天价烟”局长等腐败案件的查处,都遵循“网络曝光——纪委介入——查实处理”这样的路径发展。不过,值得反思的是,这种模式因其偶发性甚至戏剧性的弱点,使得反腐效果难言乐观。 当然,网络举报的泛滥,也会使有关部门在查处腐败过程中,对于保证公众知情权和保护个人隐私权之间难以权衡。而面对公共利益,官员隐私权该受到何种程度的限制,更需要明确的法律界定。比如网帖所曝“拥有24套房产”的“房婶”,经纪委查实,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工程师,而其6套房产也都是合法所得。 网络举报是一把双刃剑。“误伤事件”提醒,监督和隐私各有边界。如脱缰之马的“网络监督”真假难辨,一旦践踏到普通公民的“隐私领地”或者危及集体权益,必将会使整个社会陷入不安,因此网络举报必须纳入法制化轨道。 争论网络反腐利弊的同时,更不能忽视这样的诘问:如果正常的投诉渠道畅通有效,网络举报何以如此盛行,而反观网络反腐显而易见的短板,更提醒我们当前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多么地必要和紧迫。 (选自2012年12月3日《人民日报》) 1( 从材料看,网络举报有哪些特点,(4分) 2( 结合文本,说说网络举报如何才能健康发展,(6分) 3(网络举报对我们当前的反腐工作有哪些启示,(5分) 高三语文文科附加题综合练习(三)参考答案简述“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原委。(有答案)。 一、 1(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 (6分,每断对一处得1分,六处以内,断错不扣分,超过六处,一处扣1分)简述“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原委。(有答案)。 2(元稹(1分) 3(新乐府运动(1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分)。 二、 1(B C(5分,答对一项得2分,多答不得分) (B项,翠翠父亲服毒自尽,翠翠母亲生完孩子后到溪边故意喝了许多冷水死去;C项,《红楼梦》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刘姥姥小心谨慎,打通关节,与赫赫有名的金陵大户建立关系,二进荣国府,刘姥姥左右逢源,装疯卖傻) 2( (1)(6分)?女娲炼石补天时,所炼之石剩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此石已通灵性,因偶听一僧一道言红尘中荣华富贵事,便凡心大动,要求到凡间享受一番,于是和尚茫茫大士、道士渺渺真人施佛法将其变成鲜明光洁的美玉,将它携至富贵温柔乡走了一遭。?不知多长时间以后,空空道人经过这里,见石上刻着它那番经历,便从头到尾抄下,交曹雪芹披阅增删、分出章回,遂成《红楼梦》。(评分:主要三点,每答出一点给2分) (2)(4分)徐庶帮刘备多次打败曹军。(1分)曹操采纳程昱的计谋,将徐庶老母亲接来,仿照她的笔迹写信给徐庶,骗其离开刘备。(1分)徐庶来曹营见母亲,其母亲骂他弃明投暗,自缢身死。(1分)徐庶心恨曹贼,决定终身不为其设一谋。(1分) 三、简述“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原委。(有答案)。 1((4分)?速度快、影响大和低成本、低风险;?容易形成舆论热点;?具有固定的发展路径;?具有偶发性甚至戏剧性弱点;?容易产生“误伤”事件。(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 2((6分)?要真实理性;?要保障个人隐私;?要纳入法制化轨道。(每点2分) 3((5分)?要畅通投诉渠道;?要保障举报人的人身安全;?要给公众充分的发言权;?要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要借助民间力量,扩大腐败信息源;?加大反腐的决心和力度。(每点1分,给满5分为止) 第二篇:《无锡加试2013届高三调研测试试卷》简述“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原委。(有答案)。 第三篇:《第四周加试题》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第四周自主练习题 语文加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2页。满分40分。考试用时为30分钟。 2(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考试结束后,交回试卷。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8(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 有 别 趣 非 关 理 也 而 古 人 未 尝 不 读 书 不 穷 理 所 谓 不 涉 理 路 不 落 言 筌 者 上 也 诗 者 吟 咏 情 性 也。盛唐 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 (节选自《沧浪诗话》) 19(《沧浪诗话》是 (朝代) (作者)撰写的诗歌理论著作。(2分) 20(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观点。(不超过10个字)(2分) 答: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1(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说明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只能和“短衣帮”一起,可他又舍不得脱下象征读书人的“长衫”,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B.《边城》不仅写了翠翠的爱情故事,还写了她母亲和父亲的爱情悲剧。她父亲是一个屯防士兵,因为顾及军人名誉,开枪自尽;她母亲待孩子生下后投水而死。 C.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左右逢源,装疯卖傻;二进荣国府,小心谨慎,打通关节;三进荣国府,挺身而出,侠肝义胆。 D.《欧也妮?葛朗台》通过克扣妻子费用、要女儿吃清水面包、对 弟弟破产无动于衷等情节,刻画了葛朗台贪婪狡黠、视财如命的吝啬鬼形象。简述“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原委。(有答案)。 E.《三国演义》中,吕布追赶曹操时,曹操以手遮脸,轻松逃脱;马超紧追曹操时,曹操“割须弃袍”,狼狈不堪。两处描写显示了吕布与马超的不同个性。 22(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中,薛宝钗、林黛玉、贾探春在大观园里的住处名称各是什么,其住处环境各显示了主人什么样的性情,(6分) 答: (2)请简述“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原委。(4分) 答: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6题。 意境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关照外界对象,并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创造出来的新的意蕴和境界。首先,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意境超越了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的一种哲理性的领悟和感受。因而,这种超越性会使审美者从当下的现实中超越出来进入一种自由境界。其次,人们进行审美活动时,会把此时、此地的情与景和彼时、彼地的情与景,通过时空转换融合在同一个意境中,并使人们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束缚,得到审美的心灵自由。通过时空转换,才能做到“其神远矣”,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才能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在前,卷舒风云之色。”正如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另外,在审美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在人的思想意识领域中会创造一个完全独立于眼前的现实世界的审美世界、艺术世界,这种主客统一可以说是所有审美形态共同具有的内涵,而意境的主客统一是最为完整且有特殊含义的,其极致是“物我两忘”。 23(依据文意,简要概括意境的三个特点。(每点不超过6个字)(6分) 答: 24(请具体解释“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在文中的意思。(3分) 答: 25(结合材料,请简要分析李商隐《夜雨寄北》一诗是如何通过时空转换构建完美意境的。(6分) 答: 第四篇:《简述“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原委。(有答案)》 简述“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原委。(有答案) (1) 请简述“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原委。(4分) 参考答案:整理 (1)(4分)徐庶帮刘备多次打败曹军。(1分)曹操采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纳程昱的计谋,将徐庶老母亲接来,仿照她的笔迹写信给徐庶,骗其离开刘备。(1分)徐庶来曹营见母亲,其母亲骂他弃明投暗,自缢身死。(1分)徐庶心恨曹贼,决定终身不为其设一谋。(1分) 第五篇:《我最难忘的一件事高中作文5篇》 我最难忘的一件事高中作文一:我最难忘的一件事 每一个人曾经都有自己最难忘的事,而在这个短暂的寒假中我经历了一次难忘的事情。 早上,一起床,就发现父母不在家,坐在沙发上等,过了许久,肚子开始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终于忍不住饥饿,最后决定自己煮一次早餐。我仔细回忆了妈妈煮粉干的方法,可怎么回忆也记不起来。只好试试看。我使劲点了点电磁炉的开关,电磁炉没有什么反应。我仔细检查了一下。噢~原来开关没有开。我把开关打开,把水放进去,把锅盖盖上。等水沸腾大概需要五六分钟,好不容易等水烧开,粉干又没放下,找到粉干把它放到锅里,用锅盖盖上,"终于可以休息一会了。”我躺在沙发上。看着电视说。看了许久后,哎呀~我才意识到粉干还在锅里头煮着呢。我连忙跑到厨房,把开关给关了。把锅盖打开—眼前的景象惨不忍睹锅盖已经变成了一锅糊~没办法,只好倒掉,第二次开始尝试。方法和第一次一样,不过这次我把时间牢牢记住了。等粉干煮好后,马上把盐、味 精、油放了下去。搅拌后就可以吃了。我拿着筷子迫不及待尝了尝,还不错,就是味道有点淡。勉强能过去吧。就在这时‘妈妈出门回来了,我赶紧拉妈妈过来说:“妈你看我第一次煮的早餐。”妈妈大吃一惊问:“这是你煮的吗,我的女儿什么时候学会煮粉干,”“啊呀妈你就别说了,赶快尝一尝吧~”我迫不及待地说。【我最难忘的一件事高中作文5篇】我最难忘的一件事高中作文5篇。妈妈尝了尝说:“还是不错,就是味道有点淡,不过相册希望你煮的更好~” 虽然第一次做得不是那么好,但我却很快乐,这使我明白了:人经历难忘的事越多生活也就越多姿多彩,愿你珍惜每一件难忘的事。 二:我最难忘的一件事 上初中时,武侠小说就像鸦片,把我迷得萎靡不振,学习成绩日益下降。我把老师、同学的劝告都当作耳边风。直到发生了一件事,我才真正地从武侠的迷雾中走出来。 星期一早晨,刚做完早操,我便想到教室看小说。忽然我听见后面有人在叫我小名,我回头一看,原来是妈妈。她那紫黑的脸上隐约还泠着汗珠,可能是早上赶路的缘故,她头上还有露珠,裤脚满是草籽和泥水。妈妈这么早来找我,不知有什么重要的急事。 妈妈看我走了过来,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头发,略带焦急地对我说:“昨天下午,你落下一本书在家里。”说着,她从腋下的包里拿出一本书——《射雕英雄传》,接着说:“我看你经常在家里看这本厚书,它一定很重要吧~本想昨晚就给你送来,可路又太远。没耽误你吧,” 此时,我的心猛烈地震了一下,面对妈妈那古铜色的脸,我能说些什么呢,只是机械地点了点头。这时,妈妈如释重负地舒了一口气,她一定是为自己的儿子做了一件重要的事而感到高兴。“妈„„”不知怎么,话被咽了下去。 “没什么事你就去读书吧,我走了。”说话的语气显然比刚才轻松多了。 我木然地站着,头埋得低低的。许久,抬起已模糊的双眼,望着妈妈远去的身影。泪,不住地滚下来,手上那本可恶的书不知何时已滑落到地上„„ 三:我最难忘的一件事 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或多或少地记录有难忘的事情。发生在身边难忘的事情更是每日剧增,比如近期发生的四川省汶川县大地震,这是我目前尤为最难忘的一件事。 这些天,从电脑上看着那些生离死别的画面,我们流过多少揪心的泪水;这些天,眼睁睁地看着多少同胞离我们而去,却又无能为 力;这些天,太多太多的爱感动着我们国人的心灵,把我们十三亿人的心拧在一起;这些天,我们为我们的家人虔诚祈祷...... 在无数的画面中,让我最难忘的莫过于孩子。因为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主人,他们那一张张充满稚气的面孔,此刻却被大面积倒塌的校舍掩埋了。我们曾经都是孩子,都懂得玩耍,都拥有天真的笑容,而这一切本属于他们的时光,却都在瞬间消失了,却都变成了难忘的回忆,却都成为爱他们的人最痛苦的回忆。【我最难忘的一件事高中作文5篇】文章我最难忘的一件事高中作文5篇出自 201505121428,这不是普通的十二个阿拉伯数字,而是他们共同的生日。整个中国都会铭记,而我更是如此,永不难忘~默哀,只短短三分钟,哀悼日,也仅仅三天。但这三分钟,这三天,对我们的影响,或将持续一生。 这此天灾,让我们懂得,团结就是力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让我们知道,该如何珍爱生命,尊重生命;让我们明白,在灾难面前,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该如何热爱这个国家,对待同胞。 在这短短七天时间里,我们的心情无一不是沉甸甸的。除了以有限的捐赠和流淌到血库里的鲜血,去表达我们的泪水和痛心,还能做些什么呢,把段段铭心的画面刻入我的文字里,来表达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 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 练习 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练习 1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惴栗(担心) 漫漫而游(任意) B披草而坐(身上披着) 意有所极(到) C缘染溪(沿着) 攒蹙累积(收缩) D引觞满酌(酒杯) 游于是乎始(从此) 2与例句中“穷”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上高山,入深林,穷( 回溪 A穷(山之高而止 B欲穷( 其林 C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D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3与“到则披草而(坐”的“而”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施施而(行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倾壶而(醉 D蟹六跪而(二螯 4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A故为之文以志 B是岁,元和四年也 C凌万顷之茫然 D皆我有也 5(选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B ) A(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著有《河东先生集》。 B(柳宗元世称柳河东、柳柳州,与白居易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C(《始得西山宴游记》是一篇山水游记,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首。 D(《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怪特”的西山与作者高傲的志趣相互映照,象征了柳完元特立不屈的人格。 6(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B ) A(自余为僇人B(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7(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古今意义都相同的一项( D ) A(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则凡数州之土壤 B(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游于是乎始 C(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D(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8(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活用类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B ) A(入深林,穷回溪 【形作动,意思是“走到尽头”】 B(望西山,始指异之【形作使动,意思是“使(((奇特”】 C(箕踞而遨【名作状,意思是“象簸箕一样”】 D(日与其徒上高山【名作状,意思是“每天”】 9(选出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B ) A(自余为僇人,居是州 B(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C(吾从而师之 D(因坐法华西亭 10(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D ) A(醉则更相枕以卧 /故为之文以志 B(自余为僇人 /不与培土娄为类C(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穷山之高而上 D(则施施而行 /漫漫而游 11(选出下列各句中“而”字意义与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 D ) 例句: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字词整理及练习(5)。 A(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B(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C(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D(觉而起,起而归 12(选出下列对“而”字的意义与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B ) ?则施施而行 ?漫漫而游 ?到则披草而坐 ?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觉而起,起而归 ?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 ?箕踞而遨 A(??? B(??? C(??? D(??? 13(选出下列对“乎”字的用法归类不正确的一项( C ) ?悠悠乎与颢气俱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游于是乎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生乎吾前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其皆出于此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又何羡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 1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12知不可乎骤得 A(??? B(??? C(??12 D(??11 翻译句子 1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2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4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5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6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7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8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9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10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11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答案 1B 2C 3C 4C 5B 6B 7D 8B 9B 10 D 11D 12B 13C 第二篇:《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整理》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字词整理《始得西山宴游记》字词整理及练习(5)。 班级 姓名 1、通假字 (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1)自余为僇人( ) (2)梦亦同趣( ) 梦亦同趣( ) (3)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 始指异之( ) 游于是乎始( ) (4)而 2、词类活用 (指出活用,并解释) (1)日与其徒上高山( (2)穷回溪( (3)卧而梦( (4)始指异之( (5)穷山之高而上( (6)箕踞而遨( (7)萦青缭白( (8)自远而至( 3、古今异义 (1)漫漫而游(古义: (2)无远不到(古义: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 (4)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古义: (5)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 (6)颓然就醉(古义: (7)游于是乎始(古义: (8)攒蹙累积 ( 古义: (9)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 (9)醉则更相枕以卧 (古义 : (10)到则披草而坐 (古义 : (11)颓然就醉 (古义 : (12)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 (13 )故为之文以志 (古义: (14) 是岁元和四年也 ( 古义: 4、一词多义 (指出词性,并解释) (1)穷 穷回溪( ) 穷山之高而止( ) 而不知其所穷( (2)梦 卧而梦( ) ) ) ) ) ) ) ) ) ;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今义:没有)《始得西山宴游记》字词整理及练习(5)。 ;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今义:没开始) ;今义:接着,表承接) ;今义:精神颓废的样子)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 ;今义: 积累) ;今义 :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 后) ;今义: 程度副词,更加。) ; 今义: 覆盖在肩背上。) ;今义 :就是) ; 今义: 朝) ;今义: 志气、志向。) ; 今义::判断动词。)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 ) 卧而梦( ) 觉而起,起而归( )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 穷山之高而止( )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 而莫得其涯( ) 而不知其所穷( )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 (5)之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 始指异之( ) 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 不知日之入( )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 故为之文以志( ) (6)为《始得西山宴游记》字词整理及练习(5)。 自余为僇人( ) 不与培塿为类( ) 故为之文以志( ) 5 、文言句式 (1)居( )是州 (2)( )因坐( )法华西亭 (3)始指( )异之 (4)( )引觞满酌 是岁元和四年也( )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翻译 ) 6、重点语句翻译 (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3)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5)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重要实词解释: 第一段重点字词: 1、僇人 2、恒 3、惴栗 4、隙 5、施施 6、漫漫 7、日 8、其徒 9、穷 10、回溪 11、无远不到 12、披草 13、倾壶 14、更相 15、以为 16、异态 17、未始 18、怪特 第二段重点字词: 19、因 20、始 21、指 22、缘《始得西山宴游记》字词整理及练习(5)。 23、穷山之高而止 24、箕 25、箕踞 26、衽席 27、攒蹙 28、遁隐 29、际 30、培塿 31、悠悠乎 32、灏气 33、俱 34、涯 35、洋洋乎 36、造物者 37、穷 38、引觞 39、颓然 40、就 41、苍然 42、心凝 43、形释 44、万化 45、冥合 46、向 47、未始游 48、于是 49、为之文 50、志 51、是岁 第三篇:《《始得西山宴游记》练习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练习题 班级: 编写:王静 校审:高二语文组 (一)、基础知识 1.识记字音 僇人( ) 惴栗( ) 施施( ) 斫( ) (((((( 榛莽( ) 茅茷( ) 箕踞( ) 衽席( ) ((((( 岈然( ) 若垤( ) 攒蹙( )遁隐( ) ((((( 培 颢气( ) 引觞( ) 颓然( ) 冥合 ( ) (( )(((( 2、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惴栗(担心) 漫漫而游(任意) B披草而坐(身上披着) 意有所极(到) C缘染溪(沿着) 攒蹙累积(收缩) D引觞满酌(酒杯) 游于是乎始(从此) 3、与例句中“穷”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 A穷山之高而止 B欲穷其林 (( C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D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 4、与“到则披草而坐”的“而”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则施施而行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C倾壶而醉 D蟹六跪而二螯 ((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始得西山宴游记》字词整理及练习(5)。 例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A故为之文以志 B是岁,元和四年也 C凌万顷之茫然 D皆我有也 6、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活用类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B ) A(入深林,穷回溪 B(望西山,始指异之 C(箕踞而遨 D(故为之文以志 (二)阅读探讨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 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呀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百,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7、解释下列加点词。 A始指异之 B遂命仆人过湘江 (( C缘染溪 D斫榛莽 (( E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 8、翻译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9 根据要求填空 A(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游西山精神解脱,达到物我合一境界的语句是 , 。 B( 文中点题的句子是 , C .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按要求各举一例。 排比: 比喻: 借代: 夸张: 《始得西山宴游记》练习题 参考答案 1、略 2 B B披草而坐(拨开) 3 C 4 C 解析C与例句均表承接关系,,表修饰关系,表递进关系,表并列关系 。 5 C 解析,定语后置,与例句同,,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 6、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活用类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B ) A(入深林,穷回溪【形作动,意思是“走到尽头”】 B(望西山,始指异之【形作使动,意思是“使(((奇特”】 C(箕踞而遨【名作状,意思是“象簸箕一样”】 D(故为之文以志【名作动,意思是“写文章”】 7、A觉得,, 奇异,认为,,奇异; B于是; C沿着 ;D 砍伐; E 这 8、略 9、A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B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C排比:上高山,入深林,斫榛莽,焚茅茷 比喻: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借代:萦青缭白 夸张: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饪席之下/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第四篇:《《始得西山宴游记》字词整理及练习(5)》 《始得西山宴游记》字词整理及练习(5) 文章来自: 《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通“戮”刑戮的意思) 2.梦亦同趣(通“趋”往,趋) 二、词类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作状)(每天)(名作动)(登上) 2.穷回溪(形作动)(穷尽) 3.无远不到(形作名)(远处) 4.卧而梦(名作动)(做梦) 5.始指异之(形容词意动)(以„„为奇异) 6.穷山之高而止(形作动)(穷尽)(形作名)(高处) 7.箕踞而遨(名作状)(像畚箕一样) 8.萦青绕白(形作名)(青天)(白云) 9.外与天际(名作动)(交会) 10.四望如一(数作状)(向四处) 11.而不知其所穷(形作动)(穷尽) 12.自远而至(形作名)(远处) 三、古今异义 1.居是州古(代词,这)今(判断动词) 2.其隙也 古(指公务之暇)今(空隙) 3.漫漫而游 古(没有目的)今((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4.日与其徒上高山古(随从)今(徒弟) 5.无远不到 古(无论)今(没有) 6.到则披早而坐 古(分开)今(覆盖或搭在肩上) 7.以为凡是州治山水有异态者 古(因此认为)今(认为) 古(凡:所有,总共,是:代词,这)今(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 切) 8.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古(未尝,从来没有)今(没开始) 9.则凡数州之土壤 古(土地)今(土的名称) 10.攒蹙累积 古(重叠,积压)今(积累) 11.颓然就醉 古(接近)(就是,只) 1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这样,以后)今(连词,表示接着) 13.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古(先前)今(方向) 14.游于是乎始 古(从此)今(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15.故为之文以志 古(写)今(志气,志向) 文章来自: 《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通“戮”刑戮的意思) 2.梦亦同趣(通“趋”往,趋) 二、词类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作状)(每天)(名作动)(登上) 2.穷回溪(形作动)(穷尽) 3.无远不到(形作名)(远处) 4.卧而梦(名作动)(做梦) 5.始指异之(形容词意动)(以„„为奇异) 6.穷山之高而止(形作动)(穷尽)(形作名)(高处) 7.箕踞而遨(名作状)(像畚箕一样) 8.萦青绕白(形作名)(青天)(白云) 9.外与天际(名作动)(交会) 10.四望如一(数作状)(向四处) 11.而不知其所穷(形作动)(穷尽) 12.自远而至(形作名)(远处) 三、古今异义 1.居是州古(代词,这)今(判断动词) 2.其隙也 古(指公务之暇)今(空隙) 3.漫漫而游 古(没有目的)今((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4.日与其徒上高山古(随从)今(徒弟) 5.无远不到 古(无论)今(没有) 6.到则披早而坐 古(分开)今(覆盖或搭在肩上) 7.以为凡是州治山水有异态者 古(因此认为)今(认为) 古(凡:所有,总共,是:代词,这)今(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8.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古(未尝,从来没有)今(没开始) 9.则凡数州之土壤 古(土地)今(土的名称) 10.攒蹙累积 古(重叠,积压)今(积累) 11.颓然就醉 古(接近)(就是,只) 1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这样,以后)今(连词,表示接着) 13.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古(先前)今(方向) 14.游于是乎始 古(从此)今(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15.故为之文以志 古(写)今(志气,志向) , 文章来自: 《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通“戮”刑戮的意思) 2.梦亦同趣(通“趋”往,趋) 二、词类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作状)(每天)(名作动)(登上) 2.穷回溪(形作动)(穷尽) 3.无远不到(形作名)(远处) 4.卧而梦(名作动)(做梦) 5.始指异之(形容词意动)(以„„为奇异) 6.穷山之高而止(形作动)(穷尽)(形作名)(高处) 7.箕踞而遨(名作状)(像畚箕一样) 8.萦青绕白(形作名)(青天)(白云) 9.外与天际(名作动)(交会) 10.四望如一(数作状)(向四处) 11.而不知其所穷(形作动)(穷尽) 12.自远而至(形作名)(远处) 三、古今异义 1.居是州古(代词,这)今(判断动词) 2.其隙也 古(指公务之暇)今(空隙) 3.漫漫而游 古(没有目的)今((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4.日与其徒上高山古(随从)今(徒弟) 5.无远不到 古(无论)今(没有) 6.到则披早而坐 古(分开)今(覆盖或搭在肩上) 7.以为凡是州治山水有异态者 古(因此认为)今(认为) 古(凡:所有,总共,是:代词,这)今(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8.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古(未尝,从来没有)今(没开始) 9.则凡数州之土壤 古(土地)今(土的名称) 10.攒蹙累积 古(重叠,积压)今(积累) 11.颓然就醉 古(接近)(就是,只) 1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这样,以后)今(连词,表示接着) 13.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古(先前)今(方向) 14.游于是乎始 古(从此)今(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15.故为之文以志 古(写)今(志气,志向) 文章来自: 四、虚词用法 1.而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关系) ?卧而梦(连词,表承接关系) ?披早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关系) ?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关系)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关系) ?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关系)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关系) ?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关系) ?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关系) ?自远而至(连词,表修饰关系)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关系) 2.之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结构助词,的) ?始指异之(代词,指西山) ?则凡数州之土壤(结构助词,的) ?不知日之入(助词,取独)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取独)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取独) ?故为之文以志(代词,指游西山这件事) 3.为 ?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 ?不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 ?故为之文以志(动词,做,写)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动词,认为) 五、句式 1.居是州(省略句)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判断句)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 4.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定语后置) 5.始指异之(省略句) 6.是岁,元和四年也(判断句) 7.故吾之文以志(省略句) 文章来自: 《始得西山宴游记》语段阅读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则耻师焉,惑矣~ 惑:糊涂 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 缘:沿着 B(小学而大遗 小学:小方面学习 穷山之高而止 穷:穷尽 C(不耻相师 耻:以„为耻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际:边界,边际。 D(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一提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释:解除束缚。 1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是岁,元和四年也 B(则群聚而笑之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先乎吾 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20(以下对文章有关内容和写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B(《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风气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C(《始得西山宴游记》以“始”字贯穿全文,将作者的“情”与西山的“景”完全融为一体,最后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 D.《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作者由初游西山之抑郁转而再游西山之愉悦,将西山之怪特美和自己受挫不甘沉沦的人格美相互照应,以此寄托真情。 16(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极:至 B(缘染溪,斫榛莽 缘:沿着 C(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遨:观赏 D(觉而起,起而归 觉:睡觉 1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B(游于是乎始 知不可乎骤得 C(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望西山,始指异之 A(入深林,穷回溪 B(箕踞而遨 C(小学而大遗 D(侣鱼虾而友麋鹿 文章来自: 29.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是岁,元和四年也 A(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C(皆我有也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0(下列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作者以“上”“入”“穷”加上“无远不到”,具体而又概括地写出了自己的行踪;“坐”“醉”“卧”“梦”“觉”“起”“归”等一系列动词的连用,其目的为了表现自己被贬后能够游山玩水忘却忧愁的愉快心境。 B(第二段中,作者以“过”“缘”“斫”“焚”四字领起四个短句,以排比句式,构成了一种急促之势;“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八字,写出了身登目游的过程;并从西山之高、西山所见之广、西山有众山拥戴之势等方面来描写西山。 C(文中“始得”二字,暗含了初次遭遇西山,透露出偶然而又惊喜的心情。作者之所以认为“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在西山风光的饱览之中领悟到了它与作者所追求的精神世界的契合点,即山的高大——人格精神的傲然独立。 D(本文极见字句烹炼之功。以句言,骈散结合而又句式多变,极尽灵动矫变之妙;以用字言,写山容水态的“幽泉怪石”“岈然”“洼然”“若垤”“若穴”“萦青绕白”“苍然暮色”,形象精炼。【《始得西山宴游记》字词整理及练习(5)】《始得西山宴游记》字词整理及练习(5)。动词与名词的搭配更令人叫绝,“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整中有变,表达精微。 1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始指异之 认为„„奇异 B(缘染溪 沿着 C(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披着,盖着 D(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先前 1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其皆出于此乎 B(箕踞而遨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C(不知日之入 凌万顷之茫然 D(到则披草而坐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5(下列选项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不拘于时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蚓无爪牙之利 C(何为其然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柳宗元,人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始得西山宴游记》写于作者被贬官柳州期间,是《永州八记》首篇。 B(第一段中“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可见游览的漫无目的,也使人感觉到作者被贬官之后纵情山水的心态。而“到则„„”“醉则„„”句中的两个“则”字更让人感觉这位游览者随遇而安的心情。 C(第一段写游众山,是为了反衬此次游西山给他带来的精神愉悦和心灵启迪。西山之怪特美和作者受到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相互映照。“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在西山之游中作者第一次达到物我相融,物我同一的境界。 D(题目中的“始得”揭示了游西山的特别之处。全文紧扣“始”字落笔,从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到“始指异之”,再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结束全文。文中屡次点明“始得”,行文跌宕起伏,结构浑然一体。【《始得西山宴游记》字词整理及练习(5)】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字词整理及练习(5)出自得:能够 B(缘染溪,斫榛莽 缘:沿着 C(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际:交会 D(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就:达到 16.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其皆出于此乎 B(觉而起,起而归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D(游于是乎始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7(同“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或师焉,或不焉 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18(同“望西山,始指异之”句中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小学而大遗 C(舞幽壑之潜蛟 D(侣鱼虾而友麋鹿 19(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B(游于是乎始 C(古之学者必有师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0(同“是岁,元和四年也”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18.C(“际”——交会) 19. B 20 . D(初游非“西山”) 13(C 【披:拨开 】14(B 【均为表修饰 A项代词/语气副词,表猜测 C项消独/定语后置标志 D项 表承接/表转折 】15(B 【“施施”“漫漫”与两个“则”表现的是作者被贬官后“恒惴栗”,精神苦闷而无所排遣的状态。】 16(D 【一般陈述句/状语后置 A项被动及状语后置 B项定语后置 C项宾语前置】15.【解析】D 正确,就:接近。16.【解析】C 正确,“之”的用法都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其隙也: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觉而起:表承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游于是乎始:句中语气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相当“于”,比。17(【解析】D 正确。例句是通假字,趣同趋。A(生同性B(不同否C(冯同凭D(没有通假字。18(【解析】D正确。异:意动用法,认为„„奇异,感到„„奇异。水:游泳,名词活用为动词。【《始得西山宴游记》字词整理及练习(5)】阅读答案定语后置句,B判断句,C 状语后置句,D 主谓倒装句。 第五篇:《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小石潭记》 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小石潭记 语文八下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 小石潭记 一、文学常识 1、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 2、“记”是古代一种不定文体,一般来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件事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的记下来,都可以称“记”。记可以全是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用于说明,如《核舟记》;也可以叙事、描写、议论相结合,如《岳阳楼记》。本文以描写为主。 二、文言词语 (一)常规实词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水尤清冽 尤:格外,尤其。清冽:清澈。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下:向下。 全石以为底 以为:把„„作为 卷石底以出 以:相当于“而” 为坻,为屿,为嵁 为:成为。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蒙:覆盖;络:缠绕;摇:摇动;缀:连接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许:表约数,相当于“来” 皆若空游无所依 若:好像;空:在空中。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彻:通;布:映;佁然:愣住的样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俶尔:忽然;远:向远处;翕忽:轻快敏捷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以:因为;清:凄清。居:停留。 隶而从者 隶:随从。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那样;明灭:或现或隐。 其岸势犬牙差互 其:那。势:形状;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互相交错。 似与游者相乐 乐:逗乐。【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小石潭记】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小石潭记。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凄:使„„凄凉;寒:使„„寒冷;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怆:悲伤;邃:深。 记之而去 去:离开。 (二)虚词 1、以:A、以其境过清(因为) B、全石以为底(用) C、卷石底以出(不译或而) 2、而:A、乃记之而去(表承接)B、潭西南而望(表修饰)C、隶而从者(表并列) (三)一词多义 1、清:A、水尤清冽(清澈) B、以其境过清(清净,冷清) 2、见:A、下见小潭(通现,现出) B、明灭可见(看见) 3、从: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 B、隶而从者(跟随,随从) 4、可: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约摸) B、明灭可见(能够,可以) 5、差:A、参差披拂(长短不一) B、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 6、环:A、如鸣佩环(玉环) B、四面竹树环合(环绕) 7、道:A、伐竹取道(道路) B、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8、居:A、不可久居(停留) B、居十日(过)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 (四)词类活用 1、如鸣佩环,心乐之(形容词“乐”用作动词,“喜欢”的意思) 2、近岸,卷石底以出(形容词“近”用作动词,“靠近,接近”的意思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次作状语,“在空中”的意思) 4、凄神寒骨(“凄、寒”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的意思) 三、内容概括 本文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作者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四、文章结构 本文按游览顺序来写,条理清楚。 写作顺序是: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五、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2.映衬手法:如写潭中游鱼,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潭水和鱼互相映衬,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 3.动静结合。如:写潭中小鱼“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佁然不动”。这是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但水中之鱼不能不动。短暂的静止过后,便见“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一动态把鱼写得富有人情味,这因此触动了作者情怀。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为何能“乐”?乃是因为离开了纷陈烦恼的官场这一是非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 4、多处照应。如为突出“石”潭的特征,作者正面进行了描写:“全石以为底„„为、为岩。”还通过“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等在前后加以照应。小石潭的环境幽静、优美显示出自然的原始风貌,作者也在多处照应以突出这一特征。 六、典型题解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全石以为底;皆若空游无所依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文中写鱼儿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5.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6.第一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小石潭的特点? 四个方面:(1)水特别清澈;(2)以整块的石头为底;(3)潭岸岩石形状各异;(4)岸边绿树翠蔓极其茂盛,秀丽多姿。 7.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成什么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第一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变换成动静结合的写法。【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小石潭记】文章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小石潭记出自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 10.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答:因为谭底都是石头,而且文中写道“卷石底以出”和“全石以为底”,所以将这个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1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小石潭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澈? 因为有游鱼的活动,周围树木的保护,而且小石潭是活水,小潭以全石为底 12.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 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而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静的优美画面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13.找出文中描写游鱼的传神之笔,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蕴含了作者怎么样的心理? 答:文中第二段。把鱼儿的自由自在,活泼天真和“我”的物我合一。乐而忘形,乐而忘我境界,结合得天衣无缝;鱼儿的自由自在于作者此时的境遇相反,作者的内心既羡慕了又充满酸楚。 14.潭西南的小溪有什么特点? 曲曲折折,被两岸的地势和草木遮挡掩映,时隐时现。 15.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1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和其源。”此句写出了潭水的源头之神秘莫测,结合作者当时被贬的处境来说说作者这样写有着怎么样的寄寓? 答:作者回首自己的人生境遇,面对前途和未来,正如这“不可知其源”的源头实在是茫然、遥远。 17.从听水声“心乐之”,见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到坐潭上而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 听到悦耳的水声,看到美丽的小石潭,欣赏着美丽的鱼儿,作者感到快乐,暂时忘掉了烦恼失意,然而眼前景物的幽深寂静又使他感到凄凉难耐。 18.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19.“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小石潭的秀丽景色却使作者产生如此旷世凄情,是什么造成的?假如现在让你去观赏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你会作何感想? 答: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心境,是点睛之笔;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造成的;我会以观赏 时的心情决定感想,或喜或悲。 20.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 2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2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23.小石潭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以其境过清,作者记之而去。这种以实景抒凄情的写法和陶渊明借桃花源抒自己政治理想的写法谁更能打动你?说说你的看法。 答:二者都可,言之成理即可。如《桃花源记》更能打动我。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意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无情批判和否定。而柳宗元只是述己之情而已。 2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环境,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心中无比悲痛。【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小石潭记】默认分类
/
本文档为【简述“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原委。(有答案).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