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2017-08-30 50页 doc 172KB 20阅读

用户头像

is_083599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妇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妇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妇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妇科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
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妇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妇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妇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妇科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妇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妇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保障妇科疾病诊疗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七条 中医医院应开设妇科门诊。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 1 医院应设立妇科专病门诊~并开设病房及提供妇科急诊服务。 第八条 中医医院妇科门诊应设臵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含中医特色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妇科应设臵门诊手术室、专业B超室、阴道镜室。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及妇科手术室相关规定。 中医医院妇科病房应设臵检查室、治疗室、手术室~并符合相关规定。有条件的可以设臵中医特色治疗室,如音疗、导引、熏蒸、足浴、理疗等,。 第九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 中医医院妇科设备设施配臵~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超声中药导入治疗仪、针刺手法治疗仪、艾灸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熏蒸,洗,设备、超声雾化熏洗仪、电磁治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配备超声诊断仪、宫腔镜、腹腔镜、阴道镜,有条件的三级中医医院应配备超高频电波刀等。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根据本科室情况~建立中药超声导入、外敷、灌肠、熏洗、熏蒸、针灸、雷火灸、局部用药、耳穴治疗、音疗、穴位注射、穴位贴敷、腹针、砭石、刮痧、足浴等妇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相关。 2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妇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妇科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力求在不同年龄段均无人才断档。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 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妇科医师应接受过中医妇科专门训练~掌握中医学和妇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熟悉200首方剂~重点掌握10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掌握妇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丰富的诊疗经验~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中医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疑难、危重妇科病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妇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妇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常见妇科病的诊断标准、本 3 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方法、妇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具有一项以上中医妇科病,证,的诊疗专长。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危重妇科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掌握妇科学新进展。 第十六条 妇科主任应具有从事中医妇科专业8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二级中医医院妇科主任应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受过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2年以上,的其他类别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妇科主任应由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受过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2年以上,其他类别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七条 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三级中医医院妇科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妇科~可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妇科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指导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工作~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学术发展方向~指导重点项目的制定与实施。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妇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妇科专业 4 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二级中医医院妇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妇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中医妇科病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妇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妇科护士应掌握中医药治疗常见妇科病的基本知识~掌握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妇科中医护理常规和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能为病人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妇科病康复和健康指导。 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妇科护士长是妇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1年以上妇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妇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2年以上妇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妇科鼓励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 5 率、中医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急诊应用中医诊疗技术、急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当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中医诊疗新技术。 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具备常见、多发妇科病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医院应能开展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妇科杂病等妇科病的常规诊疗。三级中医医院应当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开展妇科疑难、急危重症的诊疗工作。 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开展中药外敷、灌肠、熏洗、针灸、推拿、局部用药、耳穴、刮痧、穴位贴敷、拔罐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中药超声导入、音疗、熏蒸、穴位注射、砭石、钩活术、平衡针、火针、腹针、热敏灸、雷火灸等服务项目。 第二十七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制定常见妇科病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规范、指南,~诊疗方案应包括规范的中西医病名、诊断、治疗、难点、疗效评价等。难点指临床上需要解决的有针对性的实际问~通过中医治疗方法的改进有解决的可能。要定期对诊疗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目的~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规范、指南,。 第二十八条 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上级医师正确指导下级医师 6 进行中医药诊治工作。使用中医药治疗的~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手术病例能正确配合使用中医药治疗。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中医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 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当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五、环境形象 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特色。 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院妇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院妇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妇科病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妇科病的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妇科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特别是本科室防治妇科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病种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第三十三条 中医医院妇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妇科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塑像或照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方法。 7 六、附则 第三十四条 中医医院妇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有产科的科室参照执行。 第三十五条 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妇科病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六条 民族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制定。 第三十七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 中医医院妇科常用方剂目录 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2(二仙汤(《中医方剂临床手册》) 3(二至丸(《医方集解》) 4(二陈汤(《和剂局方》) 5(八正散(《和剂局方》) 6(八珍汤(《正体类要》) 7(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 9(大补元煎(《景岳全书》) 10(小蓟饮子(《重订严氏济生方》) 11(小营煎(《景岳全书》) 12(小柴胡汤(《伤寒论》) 13(上下相资汤(《石室秘录》) 14(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 1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16(乌药汤(《兰室秘藏》) 17(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 8 18(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19(六君子汤(《和剂局方》) 20(开郁种玉汤(《傅青主女科》) 21(四乌贼骨一茹丸(《素问〃腹中论》) 22(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3(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24(生化汤(《傅青主女科》) 25(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6(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 27(归肾丸(《景岳全书》) 28(平胃散(《和剂局方》) 29(艾附暖宫丸(《沈氏尊生书》) 30(甘麦大枣汤(《金贵要略》) 31(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 32(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33(圣愈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34(左归丸(《景岳全书》) 35(右归丸(《景岳全书》) 36(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37(三仁汤,《温病条辨》, 38(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39(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40(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 41(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症治》) 42(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 43(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44(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45(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 46(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47(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48(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 49(两地汤(《傅青主女科》) 50(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 51(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52(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53(肾气丸(《金匮要略》) 54(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55(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6(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 57(苓桂术甘汤(《伤寒论》) 58(独活寄生汤(《千金要方》) 59(济生肾气丸(《济生方》) 60(保阴煎(《景岳全书》) 61(胎元饮(《景岳全书》) 62(养精种玉汤(《傅 9 青主女科》) 63(举元煎(《景岳全书》) 64(香棱丸(《济生方》) 65(香砂六君子汤(《名医方论》) 66(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67(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68(逍遥散(《和剂局方》) 69(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70(桂枝汤(《伤寒论》) 71(胶艾汤(《金匮要略》) 72(桑菊饮(《温病条辨》) 73(真武汤(《伤寒论》) 74(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75(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76(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 77(清经散(《傅青主女科》) 78(银翘散(《温病条辨》) 79(理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80(温经汤(《金匮要略)) 81(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82(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83(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84(毓麟珠(《景岳全书》) 85(增液汤(《温病条辨》) 86(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 87(四神丸《证治准绳》 88(二妙散,《丹溪心法》, 89(三妙丸,《医学正传》, 90(四妙丸,《成方便读》, 91(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92(金铃子散,《素问病机宜保命集》, 93(当归四逆散,《伤寒论》, 94(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 95(半夏厚朴汤,《金金匮要略》) 96(活络笑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 97(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98(桃核承气汤,《丹溪心法》, 99(越鞠丸(丹溪心法》) 100(五子衍宗丸(《医宗入门》) 10 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儿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儿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儿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儿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儿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开设普通门诊~三级中医医院应设臵急 11 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专病门诊、中医健康咨询门诊、普通儿科病房、新生儿病室或病房、儿科ICU。 第八条 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应当设臵候诊区,有条件的可以设臵儿童活动区域,、诊室、隔离诊室、中医外治室,推拿、针刺、灸疗、贴敷治疗、药浴等,、雾化吸入室等~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根据儿童特点注意设施应该保护儿童安全。 儿科病房应当设臵中医外治室。 第九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 中医医院儿科设备设施配臵~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中药雾化吸入仪、经络导平治疗仪、频谱治疗仪、电磁波治疗仪、小儿吸痰器等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配备儿童智能测量仪、经皮给药治疗仪、脉冲磁治疗仪等。 设臵病房的~应当配备儿科专用急救设备及药品等。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中医医院儿科开展小儿推拿、小儿针刺、小儿灸疗、中药敷胸、中药敷脐、中药熏洗等相关项目的~应当建立儿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相关管理制度。 12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儿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儿科具备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力求在不同年龄段均无人才断档现象。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重点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 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儿科医生均应接受过中医儿科专门训练~掌握中医学和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熟悉300首方剂~重点掌握10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掌握儿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具备常见儿科危重症处理能力~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少见儿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疑难、危重病儿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儿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后~在儿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儿科常见病的诊断标准、本科主 13 要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方法、儿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中、西医诊疗技术方法、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具有一项以上中医儿科专病或证的诊疗专长。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少见儿科病和疑难、危重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掌握中医儿科学新进展。 第十六条 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应具有从事儿科专业5年以上临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二级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应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收过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2年或以上,的其他类别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应由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收过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2年或以上,的其他类别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七条 执业医师人数在8人以上的中医医院儿科~应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儿科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指导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工作~为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提供决策~把握本科室的发展方向。 14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儿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儿科专业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二级中医医院儿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儿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中医儿科病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当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儿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儿科护士应掌握中医药治疗常见儿科病的基本知识~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儿科中医护理常规和儿科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儿科病康复和健康指导~应当按医嘱执行中医儿科外治治疗。 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儿科护士长是儿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3年以上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5年以上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儿科鼓励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 15 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中医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急诊应用中医诊疗技术、急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注重继承创新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中医诊疗新技术。 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当具备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院应能开展儿童肺系、脾胃系等常见病证的诊疗。三级中医医院应当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开展疑难及急危重症的儿科病的诊疗工作。 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开展雾化吸入、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穴位贴敷、耳压、熏洗、外敷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中药灌肠、平衡针、浅针、热敏灸、雷火灸等中医外治服务项目。 第二十七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当制定常见儿科病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规范、指南,~诊疗方案应包括规范的中西医病名、诊断、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难点指临床上需要解决的有针对性的实际问题~通过中医治疗方法的改进有解决的可能。要定期对诊疗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目的~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规范、指南,。 第二十八条 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上级医师正确指导下级医师 16 进行中医药诊治工作。使用中医药治疗的~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手术病例能正确配合使用中医药治疗。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中医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 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当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五、环境形象 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特色并适合儿童特点。 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院儿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应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院儿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儿科病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儿科病的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儿科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特别是本科室防治儿科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中医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季节及突发流行疾病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第三十三条 中医医院儿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适合儿童特点的有关中医儿科历史人物、典故、漫画、卡通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方法~内容注重突出中医科普知识。 17 六、附则 第三十四条 中医医院儿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五条 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儿科病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六条 民族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制定。 第三十七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 中医医院儿科常用方剂目录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3(人参乌梅汤,《温病条辨》 4(人参五味子汤,《幼幼集成》, 5(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6(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7(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8(大青龙汤,《伤寒论》, 9(小青龙汤,《伤寒论》, 10(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 11(王氏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12(五皮饮,《中藏经》, 13(五苓散,《伤寒论》, 14(实脾饮(,《济生方》, 1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16(小 18 柴胡汤,《伤寒论》, 17(止嗽散,《医学心悟》, 18(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19(乌药散,《小儿药证直诀》, 20(六君子汤,《世医得效方》, 21(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22(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 23(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24(补肺阿胶汤,《小儿药证直诀》, 25(归脾汤,《正体类要》, 26(四神丸,《内科摘要》, 27(生脉散,《医学启源》, 28(白虎汤,《伤寒论》, 29(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 30(真武汤,《伤寒论》, 31(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32(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 33(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34(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35(麦味地黄丸,《寿世保元》, 36(杞菊地黄丸,《医级》, 37(连翘败毒散,《医方集解》, 38(桂枝汤,《伤寒论》, 39(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0(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41(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42(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43(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 44(小蓟饮子,《济生方》, 45(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46(固真汤,《证治准绳》, 47(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48(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49(麻黄汤,《伤寒论》, 50(炙甘草汤,《伤寒论》, 51(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 52(定痫丸,《医学心悟》, 53(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4(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55(茵陈蒿汤,《伤寒论》, 56(理中汤,《伤寒论》, 57(保元汤,《博爱心鉴》, 58(保和丸,《丹溪心法》, 59(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60(都气丸,《医宗金鉴》, 61(清金化痰汤(《东病广要》引《统旨方》) 62(六味地黄汤,《小儿药证直诀》, 63(健脾丸,《医方集解》, 19 64(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 65(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6(大承气汤,《伤寒论》, 67(消乳丸,《证治准绳》, 68(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69(涤痰汤,《严氏易简归一方》, 70(苏子降气汤,《小儿药证直诀》, 71(资生健脾丸,《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72(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3(桑菊饮,《温病条辨》, 74(桑螵蛸散,《本草衍义》, 75(桑白皮汤,《景岳全书》, 76(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77(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78(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 79(黄连解毒汤,《肘后方》, 80(菟丝子散,《医宗必读》, 81(银翘散,《温病条辨》, 82(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8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 84(清营汤,《温病条辨》, 85(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86(清热泻脾散,《医宗金鉴》, 87(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88(羚角钩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89(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90(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 91(普济消毒饮,《景岳全书》, 92(温胆汤,《世医得效方》, 93(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94(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5(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 96(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 97(缩泉丸,《校注妇人良方》, 98(增液汤,《温病条辨》, 99(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 100(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0 中医医院皮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皮肤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皮肤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皮肤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皮肤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皮肤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皮肤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皮肤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保障皮肤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开设独立的专业门诊~有条件的可以开 21 设病房~有急症处理能力的可以开设急诊。 第八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门诊应设臵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中医医院皮肤科病房应设臵治疗室和患者淋浴室~有条件的应设臵药浴室、熏蒸室、换药室~通风良好~绝缘防雾~并铺设防滑地砖。 开展中药临方调配的~应具备外用中药临方调配的条件。 第九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设备设施配臵~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中药离子导入仪、中药浸浴设备、熏蒸,洗,设备、低频治疗仪、电针治疗仪、针刺手法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以配备微波、紫外线、激光等治疗设备。 设臵药浴室的~应配备煎药设备、浴盆、水温调节与定时装臵、应急呼叫装臵、消毒设备等。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根据本科室情况~建立药浴、擦药、湿敷、熏蒸、腧穴治疗、外用中药临方调配等皮肤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相关管理制度。 22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具备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力求在不同年龄段均无人才断档。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 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医师均应接受过中医皮肤科专门训练~掌握中医学和皮肤病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熟悉300首方剂~重点掌握10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掌握皮肤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丰富的诊疗经验~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少见皮肤病的中医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疑难、危重皮肤病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皮肤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常见皮肤病的诊断标准、本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方法、皮肤科常用 23 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具有一项以上中医专业特长。在晋升副主任医师之前~有到国家级重点皮肤病专科或三级中医医院皮肤科进修半年以上的经历。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少见皮肤病和疑难、危重皮肤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掌握中医皮肤病学新进展。 第十六条 皮肤科主任应有从事皮肤科专业5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二级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应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应由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七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应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皮肤科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工作~为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提供决策~把握本科室发展方向。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24 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皮肤科专业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二级中医医院皮肤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皮肤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中医皮肤病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护士应掌握中医药治疗常见皮肤病的基本知识~掌握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皮肤科中医护理常规和皮肤科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能为病人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皮肤病康复和健康指导。 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护士长是皮肤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皮肤科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3年以上皮肤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皮肤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5年以上皮肤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鼓励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中医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急诊应 25 用中医诊疗技术、急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中医诊疗新技术。 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具备常见、多发皮肤病诊治能力~二级中医院应能开展白疕、风湿疡、湿疮、瘾疹、蛇串疮、风热疮、粉刺、黄褐斑、脱发、白驳风、癣等常见皮肤病的诊疗。三级中医医院应当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开展红皮病、臁疮、红蝴蝶疮、天疱疮、特殊类型白疕、皮痹、肌痹、狐惑病等疑难及危重皮肤病的诊疗工作。 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开展湿敷、清创、药膜、穴位贴敷、面膜、拔罐、针灸、熏洗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钩活术、蜂疗、火针、热敏灸、雷火灸、穴位埋线、放血、薰药、鲜药外治、临方调配等服务项目。 第二十七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制定常见皮肤病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规范、指南,~诊疗方案应包括规范的中西医病名、诊断、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难点指临床上需要解决的有针对性的实际问题~通过中医治疗方法的改进有解决的可能。要定期对诊疗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目的~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规范、指南,。 26 第二十八条 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上级医师正确指导下级医师进行中医药诊治工作。使用中医药治疗的~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手术病例能正确配合使用中医药治疗。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中医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 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五、环境形象 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文化。 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皮肤病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皮肤病的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皮肤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特别是本科室防治皮肤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病种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第三十三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皮肤科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塑像或照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 27 折页等方法。 六、附则 第三十四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五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开展性病诊疗工作的~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六条 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皮肤病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七条 民族医医院皮肤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制定。 第三十八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九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 中医医院皮肤科常用方剂目录 1(八珍汤,《正体类要》, 2(白虎汤,《伤寒论》, 3(保元汤,《外科正宗》, 4(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5(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6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 7(萆薢化毒汤,《疡科心得集》, 8(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9(八正散,《太平惠民和 28 剂局方》, 10(除湿胃苓汤,《医宗金鉴》, 11(柴胡桂枝干姜汤,《伤寒论》, 12(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引《统旨》, 13(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4(大承气汤,《伤寒论》, 15(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16(大青龙汤,《伤寒论》, 17(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18(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 19(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20(当归饮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21(地黄饮子,《宣明论方》, 22(独活寄生汤,《千金方》, 23(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4(二妙丸,《丹溪心法》, 25(二至丸,《证治准绳》, 26(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 27(茯苓饮,《外台秘要》, 28(桂枝汤,《伤寒论》, 29(葛根汤,《伤寒论》, 30(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31(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论》, 32(甘草泻心汤,《伤寒论》, 33(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34(活血散瘀汤,《外科正宗》, 35(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36(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37(化斑汤,《温病条辨》, 38(化斑解毒汤,《医宗金鉴》, 39(化坚二陈丸,《医宗金鉴》, 40(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41(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42(荆防败毒散,《医宗金鉴》, 43(理中汤,《伤寒论》, 44(凉血四物汤,《医宗金鉴》, 45(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46(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 47(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 48(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49(麻黄汤,《伤寒论》, 50(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 51(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52(枇杷清肺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53(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4(普济消毒 29 饮,《东垣试效方》, 55(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56(秦艽丸,《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57(清骨散,《证治准绳》, 58(清营汤,《温病条辨》, 59(清暑汤,《外科全生集》, 60(清骨散,《证治准绳》, 61(七宝美髯丹,《医方集解》引邵应节方, 62(三仁汤,《温病条辨》, 63(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4(四物消风饮,《医宗金鉴》, 65(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 66(四逆散,《伤寒论》, 67(四逆汤,《伤寒论》, 68(透脓散(,《外科正宗》, 69(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0(神应养真丹,《宣明论方》, 71(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72(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73(痛泻药方,《丹溪心法》, 74(温胆汤,《千金方》, 75(温经汤,《金匮要略》, 76(五苓散,《伤寒论》, 77(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78(五子衍宗丸,《医学入门》, 79(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 80(犀角地黄汤,《千金方》, 81(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82(消风散,《外科正宗》, 83(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4(辛夷清肺饮,《外科正宗》, 85(小柴胡汤,《伤寒论》, 8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87(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88(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89(益胃汤,《温病条辨》, 90(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 91(养血润肤饮,《外科证治》, 92(茵陈蒿汤,《伤寒论》, 93(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94(银翘散,《温病条辨》, 95(越婢汤,《金匮要略》, 96(栀子金花丸,《景岳全书》, 97(猪苓汤,《伤寒论》, 98(增液汤,《温病条辨》, 99(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100(真武汤,《伤寒论》, 30 中医医院眼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眼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眼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眼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眼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中医医院眼科应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眼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眼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眼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 中医医院眼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眼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 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开设独立眼科 31 门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中医眼科特色专病门诊、病房和急诊。 第八条 中医医院眼科门诊应设臵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暗室,、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中医医院眼科病房应设臵治疗室~检查室,暗室,。 第九条 中医医院眼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 中医医院眼科设备设施配臵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配备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配备中药离子导入仪、电针治疗仪、艾灸治疗仪、针刺手法治疗仪、裂隙灯、视野仪等,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应配备眼科A/B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仪及激光治疗仪等。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眼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眼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的比例应不低于6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眼科具备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应力求在不同年龄段均无人才断档现象。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 32 队。 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眼科医生应接受过中医眼科专门培训~掌握中医学和中医眼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疾病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熟悉300首方剂~重点掌握10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掌握眼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并熟读《审视瑶函》、《目经大成》、《原机启微》、《秘传眼科龙木论》等经典著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有释析中医眼科经典著作的能力~具备应用中医理论和方法处理疑难、危重眼病的能力~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具备对本科室重要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眼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眼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常见眼病的中医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常用诊疗技术。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疑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具有一项以上中医专业特长。 33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危重眼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掌握眼科学新进展。 第十六条 眼科主任应具有从事中医眼科专业5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二级中医医院眼科主任应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眼科主任应由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七条 中医医院眼科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应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眼科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专业领域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工作~为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提供决策~把握本科室发展方向。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眼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眼科专业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二级中医医院眼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眼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老专家经验传承、中医眼科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眼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 34 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眼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学习中医眼科操作技术40学时以上。 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眼科护士应掌握中医药治疗常见眼病的基本知识~掌握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眼科中医护理常规和眼科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眼病康复和健康指导。 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眼科护士长是眼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原则上二级中医医院眼科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眼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眼科鼓励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中医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急诊应用中医诊疗技术、急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眼科应注重继承创新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中医诊疗新技术。 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眼科应具备常见、多发眼病诊治的能力~二 35 级中医院应能开展胞睑病、白睛病、黑睛病、圆翳内障(白内障)、五风内障(青光眼)、视系及视衣(视神经及视网膜)疾病、眼外伤等眼科常见疾病的诊疗。三级中医医院应当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开展眼科疑难、急危重症等相关疑难眼病的诊疗工作~并有接受下级中医院转诊病人的能力。 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眼科应开展点眼法、滴眼法、涂眼法、浸眼法、洗眼法、熏眼法、敷眼法、钩割法、熨烙法、眼部注射法、针灸、耳压、离子导入、穴位贴敷、局部按摩等中医眼科特色治疗。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开展雷火灸等中医特色技术。 第二十七条 中医医院眼科应制定常见眼病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规范、指南,~诊疗方案应包括规范的中西医病名、诊断、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难点指临床上需要解决的有针对性的实际问题~通过中医治疗方法的改进有解决的可能。要定期对诊疗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目的~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规范、指南,。 第二十八条 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上级医师正确指导下级医师进行中医药诊治工作。使用中医药治疗的~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手术病例能正确配合使用中医药治疗。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中医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 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眼科应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积极引进中医适宜技术~ 36 扩大中医药诊疗方法在眼科的应用。 五、环境形象 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眼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特色。 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院眼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应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院眼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眼病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眼病的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眼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特别是本科室防治眼病的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中医眼科治疗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病种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中医眼科的宣传内容应有效的向医院外辐射及不断扩大宣传。 第三十三条 中医医院眼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眼科历史人物和照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方法。 六、附则 第三十四条 中医医院眼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五条 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床 37 科室以眼病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六条 民族医医院眼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规定。 第三十七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 中医医院眼科常用方剂目录 1(一贯煎,《柳州医话》, 2(二至丸,《医方集解》, 3(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八珍汤,《正体类要》, 5(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三仁汤,《温病条辨》, 7(小柴胡汤(《伤寒论》) 8(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9(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10(五苓散,《伤寒论》, 11(六君子汤,《医学正传》, 12(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13(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14(化斑汤,《温病条辨》, 15(化坚二陈汤,《医宗金鉴》, 16(玉女煎(《景岳全书》) 17(双解散(《目经大成》) 18(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 19(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20(宁血汤,《中医眼科学》, 21(白虎汤,《伤寒论》, 22(甘草泻心汤,《伤寒论》, 23(右归饮(《景岳全书》) 24(生蒲黄汤《中医眼科六经法要》 25(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 26(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7(四 38 物五子汤(《审视瑶函》) 28(四顺清凉饮子(《审视瑶函》) 29(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30(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31(归脾汤,《济生方》, 32(正容汤(《审视瑶函》) 33(加味逍遥散(《审视瑶函》) 34(石决明散(《沈氏尊生书》) 35(托里消毒散,《医宗金鉴》, 36(导痰汤,《校注妇人良方》, 37(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38(还阴救苦汤,《原机启微》, 39(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 40(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41(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 42(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43(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44(补肾地黄丸,《眼科百问》, 45(补肾明目丸,《银海精微》, 46(补肝散,《秘传眼科龙木论》, 47(防风散,《秘传眼科龙木论》, 48(杞菊地黄丸,《医级》, 49(泻肺饮,《眼科纂要》, 50(栀子胜奇散,《原机启微》, 51(泻肝汤,《秘传眼科龙木论•瞳人干缺外障》, 52(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53(泻心汤,《银海精微》, 54(泻肝散(《银海精微》) 55(定志丸,《审视瑶函》, 56(明目地黄丸,《审视瑶函》, 57(羌活胜风汤(《原机启微》) 58(抑阳酒连散,《原机启微》, 59(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原方为丸, 60(驱风散热饮子(《审视瑶函》) 61(除湿汤,《眼科纂要》, 62.除风益损汤,《原机启微》, 63(活血煎,《眼科龙目论》, 64(参苏饮<《目经大成》) 65.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66.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7.桂附理中丸,《三因方》, 68.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69.凉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0.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71.桑菊饮(《温病条辨》) 72.桑白皮汤,《审视瑶函》, 73.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74.养 39 阴清肺汤,《重楼玉钥》, 75.益气聪明汤,《普济方》, 76(真武汤,《伤寒论》, 77.理中汤,《伤寒杂病论》, 78.菊花决明散,《证治准绳》, 79.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80.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 81.羚羊角饮子,《秘传眼科龙木论》, 82.除风益损汤(《原机启微》) 83.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84.清营汤,《温病条辨》, 85(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86(银翘散,《温病条辨》, 87.猪苓散(《银海精微》) 88.温胆汤,《千金方》, 89(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90.滋阴地黄丸,《证治准绳》, 91(新制柴连汤,《眼科纂要》, 92(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93.增液汤(《温病条辨》) 94.滋阴退翳汤,《眼科临证笔记》, 95熟地首乌汤(《眼科临证录》 96(眼珠灌脓方,《中医眼科学讲义》, 97(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 98(助阳活血汤(《审视瑶函》, 99(拨云退翳散(《银海精微》) 100(阳和汤(《外科全生集》) 40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耳鼻咽喉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耳鼻咽喉科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耳鼻咽喉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保障耳鼻咽喉科诊疗工作有效 41 开展。 第七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开设门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门诊手术室、病房~有急症处理能力的可以开设急诊。 第八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应设臵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第九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设备设施配臵~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配备针刺手法治疗仪、艾灸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咽喉针刀治疗设备、电磁波治疗仪、激光治疗仪、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仪、鼓膜按摩仪、耳鼻咽喉内窥镜光学检查系统、医用多功能吸注套扎器、听力及平衡检查系统等。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配备耳鼻喉科综合治疗台、多导睡眠呼吸检测仪、嗓音声学诊疗设备、五官科多功能显微镜等。 开展急诊服务的~应配备处理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的基本设备。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专科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根据本科室情况~建立放血疗法、针灸疗法、喷雾疗法、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烙治、割治、啄治等耳鼻咽喉科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42 及相关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应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具备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力求在不同年龄段均无人才断档现象。对于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 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医生应接受中医耳鼻咽喉科专业培训~掌握中医学和耳鼻咽喉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熟悉150首方剂,重点掌握6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掌握耳鼻咽喉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相应的诊疗经验~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疑难、复杂的耳鼻咽喉科疾病进行中医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中 43 医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耳鼻咽喉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本科常见病的诊断标准、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方法、耳鼻咽喉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耳鼻咽喉科难治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对本专业多发病、难治病有独到的诊疗思路,并能指导下级医师。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耳鼻咽喉科疑难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具备解决本专科危重疑难疾病和继承、创新专科技术的能力,掌握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新进展。 第十六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应具有从事中医耳鼻咽喉科专业5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二级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应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应由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七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执业医师人数在8人以上的~可以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耳鼻咽喉科专业 44 临床工作20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为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提供决策~把握本科室发展方向。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耳鼻咽喉科专业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二级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护士应掌握中医药治疗常见病的基本知识~掌握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耳鼻咽喉科中医护理常规和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能为病人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耳鼻咽喉科康复和健康指导。 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护士长是耳鼻咽喉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3年以上耳鼻咽喉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 45 医医院耳鼻咽喉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5年以上耳鼻咽喉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鼓励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辨证论治准确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专科中医特色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围手术期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专科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中医诊疗新技术。 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具备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医院应具备处理暴聋、鼻衄、鼻损伤、乳蛾、急喉痹、急喉喑、脓耳等疾病的能力。三级中医医院应在二级中医医院基础上具备处理黄耳伤寒、耳眩晕、断耳疮、严重鼻衄、鼻疔走黄、喉痈、急喉风、鼾眠等疾病的能力。 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开展清创、吹药、中药滴剂、中药灌洗、中药含漱、中药离子导入、中药外敷、中药雾化吸入、针灸、放血、穴位注射、穴位贴敷、耳压、烙治、割治、啄治、按摩导引等中医特色技术。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开展钩活术、平衡针、穴位埋线、浅针、火针、蜂疗、雷火灸等中医特色技术。 第二十七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制定常见病及本科室重点病 46 种的中医诊疗方案,规范、指南,~诊疗方案应包括规范的中西医病名、诊断、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难点指临床上需要解决的有针对性的实际问题~通过中医治疗方法的改进有解决的可能。要定期对诊疗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目的~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规范、指南,。 第二十八条 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上级医师正确指导下级医师进行中医药诊治工作。使用中医药治疗的~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手术病例能正确配合使用中医药治疗。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中医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 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五、环境形象 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文化。 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应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耳鼻咽喉科疾病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本科疾病的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常见疾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特别是本科室防治耳鼻咽喉科疾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 47 化氛围。 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季节、疾病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第三十三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耳鼻咽喉科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塑像或照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手册等方法。 六、附则 第三十四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五条 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耳鼻咽喉科疾病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六条 民族医医院耳鼻喉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制定。 第三十七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 中医医院耳鼻喉科常用方剂目录 1(麻黄汤,《伤寒论》, 2(桂枝汤,《伤寒论》, 3(苍耳子散 48 ,《济生方》, 4(六味汤,《喉科秘旨》, 5(银翘散(《温病条辨》) 6(桑菊饮(《温病条辨》) 7(疏风清热汤(《中医喉科学讲义》) 8(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9(大承气汤(《伤寒论》) 10(小柴胡汤(《伤寒论》) 11(四逆散(《伤寒论》) 12(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3(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14(大柴胡汤(《金匮要略》) 15(白虎汤(《伤寒论》) 16(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17(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18(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19(清咽利膈汤(《外科正宗》) 20(银花解毒汤(《疡科心得集》) 21(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22(黄芩汤(《医宗金鉴》) 23(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24(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25(理中丸(《疡医大全》) 26(温肺止流丹(《疡医大全》) 27(四逆汤(《伤寒论》) 28(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 29(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0(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31(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32(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33(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 34(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5(归脾汤(《正体类要》) 36(八珍汤,《正体类要》, 37(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38(耳聋左慈丸(《重订广温热论》) 39(肾气丸(《金匮要略》) 40(四神丸(《证治准绳》) 41(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 42(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43(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44(通气散(《医林改错》) 45(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47(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48(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49(会厌逐瘀汤(《医林改错》) 50(川芎茶调散(《太 49 平惠民和剂局方》) 51(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52(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53(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 54(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5(三仁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6(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57(五苓散,《伤寒论》, 58(真武汤,《伤寒论》, 59(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0(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50 中医医院肿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肿瘤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肿瘤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肿瘤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肿瘤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应在肿瘤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肿瘤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肿瘤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肿瘤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肿瘤诊疗工作 51 的开展。 第七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应开设专业门诊~三级中医医院应开设病房,原则上床位数不低于医院总床位数的3%,~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可以开设病房。 第八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门诊应设臵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安全防护及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第九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设备设施配臵~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中药离子导入仪、电针治疗仪、微波热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配备射频治疗仪、介入治疗设备、体腔热灌注治疗仪等设备。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根据本科室情况~制定中医特色治疗,如外治及非药物治疗,等肿瘤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相关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应不 52 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具备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对于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 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医生应接受过规范化中医肿瘤专科训练~掌握中医肿瘤学和肿瘤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熟悉300首方剂~重点掌握10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掌握肿瘤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证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相当的诊疗经验~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疑难肿瘤的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做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肿瘤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常见肿瘤的诊断标准、基本诊疗方法、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和本科主要病 53 种的诊疗方案,规范、指南,。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跟师学习、进修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肿瘤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新技术新方法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熟悉中医肿瘤学新进展。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交流、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肿瘤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掌握中医肿瘤学新进展。 第十六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主任应由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受过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的其他类别执业医师担任~并具有从事肿瘤专业5年以上工作经历及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 二级中医医院肿瘤科主任应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肿瘤科主任应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第十七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执业医师人数在12人以上的~可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肿瘤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肿瘤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负责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发展方向与发展规划~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的学术继承人应具有从事中医肿 54 瘤科专业5年以上工作经历~二级中医医院肿瘤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肿瘤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老专家经验传承、中医肿瘤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学习。 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护士应熟悉中医药治疗常见肿瘤的基本知识~掌握常见肿瘤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肿瘤科中医护理常规和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能为病人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肿瘤康复和健康指导。 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护士长是肿瘤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肿瘤科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3年以上肿瘤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肿瘤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5年以上肿瘤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鼓励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 55 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中医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急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中医诊疗新技术。 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应具备常见、多发肿瘤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院应能开展肺癌、胃癌、乳腺癌、食管癌、肝癌、结直肠癌、鼻咽癌等常见肿瘤的诊疗。三级中医医院应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开展疑难和危重肿瘤的诊疗工作。 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应在开展常见肿瘤病诊疗技术基础上~开展中药内服、外治、注射~针灸~穴位埋线~康复养生等中医诊疗特色技术~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和减少术后复发转移。 第二十七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应制定常见肿瘤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规范、指南,~诊疗方案应包括规范的中西医病名、诊断、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难点指临床上需要解决的有针对性的实际问题~通过中医治疗方法的改进有解决的可能。要定期对诊疗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 56 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目的~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规范、指南,。 第二十八条 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上级医师正确指导下级医师进行中医药诊治工作。使用中医药治疗的~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手术病例能正确配合使用中医药治疗。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中医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 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应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五、环境形象 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文化。 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应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诊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肿瘤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肿瘤的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肿瘤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特别是本科室防治肿瘤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具体内容应依据病种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第三十三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肿瘤科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塑像或照片、张贴画、橱窗展柜、实物、 57 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多种途径与方法。 六、附则 第三十四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五条 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肿瘤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亦可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六条 民族医医院肿瘤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制定。 第三十七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 中医医院肿瘤科常用方剂中药目录 1(麻黄汤,《伤寒论》, 2(桂枝汤,《伤寒论》, 3(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4(小青龙汤,《伤寒论》, 5(止嗽散,《医学心悟》, 6(银翘散,《温病条辨》, 7(桑菊饮,《温病条辨》, 8(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9(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0(大承气汤(《伤寒论》) 11(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12(麻子仁丸(《伤寒论》) 13(济川煎,《景 58 岳全书》, 14(小柴胡汤,《伤寒论》, 15(真武汤(《伤寒论》) 16(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17(四逆散,《伤寒论》, 18(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9(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20(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21(白虎汤(《伤寒论》) 22(实脾散(《重订严氏济生方》) 23(清营汤(《温病条辨》) 24(犀角地黄汤(《小品方》录自《外台秘要》) 25(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6(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7(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28(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29(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30(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31(清胃散(《脾胃论》) 32(玉女煎(《景岳全书》) 33(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34(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35(白头翁汤(《伤寒论》) 36(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37(理中丸,《伤寒论》, 38(小建中汤,《伤寒论》, 39(吴茱萸汤,《伤寒论》, 40(四逆汤,《伤寒论》, 41(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42(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43(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4(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5(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 46(生脉散,《医学启源》, 47(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48(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49(归脾汤(《正体类要》) 50(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51(炙甘草汤,《伤寒论》, 52(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决》, 53(清气化痰丸,《医方考》, 54(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59 55(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56(肾气丸(《金匮要略》) 57(三子养亲汤(《皆效方》录自《杂病广要》) 58(地黄饮子(《圣济总录》) 59(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 60(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61(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 62(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63(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64(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65(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6(四神丸(《内科摘要》) 67(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 68(保和丸(《丹溪心法》) 69(乌梅丸,《伤寒论》, 70(健脾丸(《证治准绳》) 71(枳实消痞丸(《兰室秘藏》) 72(越鞠丸(《丹溪心法》) 73(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 74(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75(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6(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77(小半夏汤(《金匮要略》) 78(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79(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80(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81(小蓟饮子(《济生方》录自《玉机微义》) 82(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3(五苓散(《伤寒论》) 84(三仁汤(《温病条辨》) 85(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86(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87(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88(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89(杏苏散(《温病条辨》) 90(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1(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92(麦门冬汤(《伤寒论》) 93(增液汤(《温病条辨》) 94(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 95(百合固金汤(《慎 60 斋遗书》) 96(平胃散(《简要济众方》) 97(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8(海藻玉壶汤,《外科正宗》, 99(鳖甲煎丸,《金匮要略》, 100(犀黄丸,《外科证治全生集》, 61 中医医院骨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骨伤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突出中医药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骨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骨伤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骨伤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是以中医药学为基础~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人体骨、关节及软组织损伤和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的临床学科~是承担骨伤科疾病诊疗服务的场所。应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行政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骨伤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骨伤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和规模、科室功 62 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骨伤科临床诊疗工作的正常运行。 第七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开设独立的骨伤科门诊~并具备处理常见骨伤科急诊的能力~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骨伤科急诊、病房~病房开设两个病区及以上者~可以根据专科病种优势进行二级分科,如创伤、脊柱、关节、筋伤等二级专科,。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设有无障碍通道与辅助检查部门、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相连接~方便轮椅、平车出入~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 第八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门诊、急诊应当设臵候诊区、诊室、治疗室、处臵室~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设臵单独的手法治疗室、骨折整复室并配备必要的器材、设备。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 中医医院骨伤科病房应设臵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包括病室、抢救室、治疗室、处臵室~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设臵单独的手法治疗室、康复治疗室,支持区包括医生办公室、护士站、值班室、生活辅助用房、污物处理区域。 第九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设备设施配臵~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小夹板外固定器材、推拿手法床,椅,、艾灸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仪、电磁波治疗仪、磁振热治疗仪、激光治 63 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配备小针刀设备、熏蒸,洗,设备、超声雾化熏洗仪、三维多功能牵引装臵、脊柱牵引床、椎间盘复位机、远红外按摩治疗床、骨质疏松治疗仪、骨科康复设备等仪器设备。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根据科室情况~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骨伤科诊疗技术分级管理制度~制定常见病、多发病及重点优势病种的诊疗规范~建立骨折整复、外固定、手法、手术、牵引、功能康复等骨伤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相关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有稳定的医师队伍~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的比例不低于6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医师具备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在不同年龄段无人才断档,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 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医师应接受中医骨伤科专业训 64 练~掌握中医学和骨伤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备独立处理常见骨伤科疾病的基本能力。 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骨伤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标准~掌握骨伤科主要疾病诊疗规范和基本诊疗技能~掌握骨伤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熟悉200首方剂~重点掌握12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当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常见骨伤科疾病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相当的诊疗经验~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以上医师应当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少见骨伤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疑难、危重疾病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当制定人员培训计划和方案~建立脱产与半脱产相结合、在职与学历相结合、机构内与机构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中医药人员培养机制~使骨伤科专业技术人员能够熟练运用中医药理论与方法~积极开展中医药技术在临床实践工作中的应用~不断更新医学知识~努力提高专业素质。 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骨伤科上 65 级医师指导下~通过参加继续教育、医师岗位培训、专家专题讲座等形式~重点培训常见骨伤科疾病的诊断标准、主要病种的诊疗规范和基本诊疗方法、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进修、专科学习班、跟师学习、疑难会诊讨论、拜师跟师学习、参与课题研究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具有一项以上中医专业特长。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参与课题研究、跟师学习、出国考察培训等方式~重点培训少见骨伤科疾病和疑难、危重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熟悉中医骨伤科学前沿和进展。 第十六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主任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行政管理工作~是中医骨伤科医疗质量、病人安全管理和学科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应具有从事中医骨伤科专业8年以上临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二级中医医院骨伤科主任应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骨伤科主任应由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七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执业医师人数在15人以上的~应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 66 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骨伤科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负责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发展方向与发展规划~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骨伤科专业临床工作10年以上工作经历~二级中医医院骨伤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骨伤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中医骨伤科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护士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护士应熟悉中医药治疗常见骨伤科疾病的基本知识~掌握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骨伤科中医护理常规和骨伤科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骨伤科疾病康复和健康指导。 67 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护士长是骨伤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骨伤科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3年以上骨伤科专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骨伤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5年以上骨伤科专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鼓励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中医治疗率、应用中医诊疗技术、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比率、急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中医诊疗新技术。 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具备常见、多发骨伤科疾病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院应当能开展四肢骨折、关节脱位、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腰椎管狭窄症、肩关节周围炎等常见骨伤科疾病的诊疗工作,三级中医医院应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开展复杂骨折、复杂颈椎病及脊柱损伤、附骨痈,疽,、骨坏死、骨关节畸形、骨痿,骨质疏松症,等疑难骨伤科疾病的诊疗工作。 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开展中医手法整复骨折及 68 外固定、牵引、手法、中药、功能康复等医疗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针刀、铍针、带刃针、钩活术、松解疏通术、理疗等治疗技术。 第二十七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制定常见骨伤科疾病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规范、指南,~诊疗方案应包括规范的中西医病名、诊断、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难点指临床上需要解决的有针对性的实际问题~通过中医治疗方法的改进有解决的可能。要定期对诊疗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目的~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规范、指南,。 第二十八条 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上级医师正确指导下级医师进行中医药诊治工作。使用中医药治疗的~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手术病例能正确配合使用中医药治疗。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中医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 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应在保持正骨手法、筋伤手法、外固定疗法、中药制剂、功能康复等现有传统特色疗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69 五、环境形象 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文化。 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应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骨伤科疾病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骨伤科疾病的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骨伤科疾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特别是本科室防治骨伤科疾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病种和治疗方法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第三十三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骨伤科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塑像或照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方法。 六、附则 第三十四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五条 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性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骨伤科疾病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 70 和管理。 第三十六条 民族医医院骨伤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制定。 第三十七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 中医医院骨伤科常用方剂目录 1(十灰散,《十药神书》, 2(大成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3(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4(四生丸,《妇人良方》, 5(加味乌药汤,《济阴纲目》, 6(仙方活命饮,《外科发挥》, 7(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8(当归补血汤,金〃《内外伤辨惑论》, 9(鸡鸣散,清〃《伤科补要》, 10(金铃子散,《圣惠方》, 11(抵当汤,《伤寒论》, 12(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 13(独参汤,《景岳全书》, 14(顺气活血汤,《伤科大成》, 15(复元通气散,《正体类要》, 16(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17(柴胡舒肝散,《景岳全书》, 18(桃仁承气汤,《瘟疫论》, 19(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20(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21(清营汤,《温病条辨》, 22(普济消毒饮,《东垣十书》, 23(犀角地黄汤,《千金方》, 24(膈 71 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25(黎洞丸,《医宗金鉴》, 26(七厘散,《良方集腋》, 27(八厘散,《医宗金鉴》, 28(生血补髓汤,《伤科补要》, 29(正骨紫金丹,《医宗金鉴》, 30(壮筋养血汤,《伤科补要》, 31(壮筋续骨丹,《伤科大成》, 32(补筋丸,《医宗金鉴》, 33(和营止痛汤,《伤科补要》, 34(接骨紫金丹,《杂病源流犀烛》, 35(舒筋活血汤,《伤科补要》, 36(蠲痹汤,《百一选方》, 37(八珍汤,《正体类要》, 38(十全大补汤,《医学发明》, 39(三痹汤,《妇人良方》, 40(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1(大活络丹,《兰台轨范》引宋〃《圣济总录》, 42(大红丸,《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43(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44(乌头汤,《金匮要略》, 45(五加皮汤,《医宗金鉴》, 46(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7(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48(归脾汤,《济生方》, 49(左归丸,《景岳全书》, 50(右归丸,《景岳全书》, 51(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52(防风根汤,《杂病源流犀烛》, 53(补中益气汤,《东垣十书》, 54(补肾壮筋汤,《伤科补要》, 55(补肾活血汤,《伤科大成》, 56(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 57(健步虎潜丸,《伤科补要》, 58(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59(太乙膏,《外科正宗》, 60(生肌玉红膏,《外科正宗》, 61(四黄膏,《证治准绳》, 62(四生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3(陀僧膏,《伤科补要》, 64(金黄膏,《医宗金鉴》, 65(定痛膏,《疡医准绳》, 66(乌龙膏,《伤科补要》, 72 67(象皮膏,《伤科补要》, 68(八仙逍遥散,《医宗金鉴》, 69(万灵膏,《医宗金鉴》, 70(海桐皮汤,《医宗金鉴》, 71(散瘀和伤汤,《医宗金鉴》, 72(圣愈汤,清〃《伤科汇纂》, 73(五神汤,《洞天奥旨》, 74(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75(归灵内托散,《医宗金鉴》, 76(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 77(神功内托散,《外科正宗》, 78(透脓散,《外科正宗》, 79(清热地黄汤,《幼科直言》, 80(搜风解毒汤,《医宗金鉴》, 81(丁桂散,《外科传薪集》, 82(九一丹,《医宗金鉴》, 83(八宝丹,《疡医大全》, 84(千金散,《中医外科学》, 85(白降丹,《医宗金鉴》, 86(玉露油膏,《药蔹启秘》, 87(回阳玉龙膏,《外科正宗》, 88(冲和散,《外科正宗》, 89(阳和解凝膏,《外科全生集》, 90(阳毒内消散,《药蔹启秘》, 91(红灵丹,《中医外科学》, 92(金黄散,《医宗金鉴》, 93(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4(小金丹,《外科全生集》, 95(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96(先天大造丸,《外科正宗》, 97(清骨散,《证治准绳》, 98(三品一条枪,《外科正宗》, 99(桂麝散,《药蔹启秘》, 100(白虎汤,《伤寒论》, 101(白虎桂枝汤,《金匮要略》, 102(防风汤,《宣明论方》, 103(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 104(宣痹汤,《温病条辨》, 105(除湿蠲痛汤,《证治准绳》, 106(犀角散,《备急千金要方》, 107(薏苡仁汤,《类证治裁》, 108(大黄蛰虫丸,《金匮要略》, 109(五痿汤,《医学心悟》, 110(甘露消毒丹,《温 73 病条辨》, 111(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112(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13(虎潜丸,《丹溪心法》, 114(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115(清燥救肺汤,《医门法津》, 116(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 117(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 118(荆防败毒散,《医宗金鉴》, 119(调元肾气丸,《外科正宗》, 120(犀黄丸,《外科全生集》, 74 中医医院肛肠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肛肠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肛肠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规则~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肛肠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肛肠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中医医院肛肠科应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肛肠科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肛肠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肛肠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 中医医院肛肠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肛肠疾病诊疗 75 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 中医医院肛肠科应独立开设门诊~有条件的可开设病房~有急症处理能力的可以开设急诊。 第八条 中医医院肛肠科应设臵候诊区、诊室、并设独立的检查、治疗区、门诊手术室~应有与手术前准备及手术后处理相适应的处臵场所~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并有良好的私密性以保护患者隐私。 中医医院肛肠科应有良好的就诊环境~格局和设施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无菌区、有菌区标识明确~医疗器械消毒、医疗垃圾分类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肛肠科病房应根据功能和任务需要设立治疗室、换药室、处臵室、监护室或抢救室等~有消毒隔离设施~布局合理~便于使用。有条件的可以设臵中药熏治室~结肠水疗室、综合治疗室,中药离子导入、针灸、穴位埋线、生物反馈等,。 第九条 中医医院肛肠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有病房的科室应根据床位数~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 中医医院肛肠科设备设施配臵~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配备中药结肠灌洗仪、中药熏洗设备、超声雾化熏洗仪、中药离子导入仪、经络导平治疗仪、艾灸治疗仪、痔科套扎器、医用多功能吸注套扎器、半导体激光仪、红外线治疗仪、频谱治疗仪等有助提高中医诊疗 76 水平的设备,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配备肛管直肠压力测定仪、直肠腔内超声仪、直肠多普勒诊治仪、生物反馈治疗仪等~以丰富中医肛肠科的诊疗手段。 设臵中药熏治室的~应当配备熏治椅、中药加热设备、应急呼叫装臵、消毒设备等。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肛肠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根据本科室情况~建立检查、中药熏洗、敷药、塞药、中药灌肠、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结扎、枯痔、药物注射、切开、挂线等肛肠科常用诊疗技术及相关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肛肠科执业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它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肛肠科具备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 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肛肠科医生应接受过中医肛肠科专门训练~掌握中医学和肛肠病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病 77 症,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熟悉200首方剂~重点掌握10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必须掌握肛肠科专业常用方剂~掌握肛肠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具备独立处理肛肠科常见急症、肛肠科常见术后并发症的能力。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熟练掌握肛肠科常用诊疗技术~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相当的诊疗经验~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少见肛肠疾病的中医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疑难、危重肛肠疾病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中医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肛肠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肛肠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常见肛肠病的诊断标准、本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方法及肛肠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三级医院肛肠科或肛肠专科医院进修半年~取得合格证书。并主要通过外出参观学习、进修、跟师学习、参与课题研究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具有一项以上专业特长~掌握一项以上特色技术。 78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专家专题讲座、疑难会诊讨论、参加高级研修班、主持和参与课题研究、参加学术会议、出国考察培训等方式~重点培训少见肛肠病和疑难、危重肛肠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中医肛肠科学术动向~中医肛肠病学新进展。 第十六条 中医医院肛肠科主任应具有从事肛肠科专业8年以上工作经验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二级中医医院肛肠科主任应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受过中医药培训2年以上的其它类别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肛肠科主任应由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受过中医药培训2年以上的其它类别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七条 中医医院肛肠科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应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肛肠科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负责组织研究确定发展方向与发展规划~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肛肠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肛肠科专业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二级中医医院肛肠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肛肠科 79 学术继承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诊疗技术、老专家独特经验、中医肛肠病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肛肠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肛肠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肛肠科护士应经规范化培训合格~掌握中医药治疗肛肠科常见疾病的基本知识~掌握肛肠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肛肠科护理常规和中药熏治、耳穴压豆、中药灌肠等肛肠科中医特色护理技术规程~掌握患者的术前准备、术后处理的护理技能~定期接受护理技能的再培训~能为病人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肛肠病康复和健康指导。 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肛肠科护士长是肛肠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肛肠科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1年以上肛肠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肛肠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2年以上肛肠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80 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肛肠科鼓励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根据医院要求及人员配备情况制定出各项奖惩制度~并对应实施。将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中医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急诊应用中医诊疗技术、急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科室应设年终考核制度~实行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的逐级考核:包括专科知识、操作技能、方剂等。对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生要求每年完成给下级医生的中医药内容讲课20课时。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肛肠科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中医诊疗新技术。 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肛肠科应具备常见、多发肛肠病的诊治能力。二级中医医院应能开展内痔、外痔、混合痔、肛裂、肛痈、肛漏,低位,、脱肛,轻度,、悬珠痔、息肉痔、便秘、肛周湿疹等肛肠病的诊疗。三级中医医院应当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开展脱肛,重度,、肛漏,高位,、泄泻、息肉痔、锁肛痔、肠蕈、肛窦炎、肛门失禁、肛门直肠狭窄、骶尾部囊肿、骶尾部畸胎瘤、肠易激综合征、顽固性便秘,直肠前突、盆底肌痉挛综合征、会阴下降综合征,、便血,下消化道出血,等肛肠 81 科疑难疾病的诊疗工作。 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肛肠科应开展针灸、中药熏洗、敷药、塞药、中药灌肠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能够开展结扎、枯痔、药物注射、切开、挂线等中医特色手术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挑治、穴位注射和钩活术、热敏灸、火针、穴位埋线等服务项目。 第二十七条 中医医院肛肠科应制定常见肛肠病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规范、指南,~诊疗方案应包括规范的中西医病名、诊断、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难点指临床上需要解决的有针对性的实际问题~通过中医治疗方法的改进有解决的可能。要定期对诊疗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目的~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规范、指南,。 第二十八条 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上级医师正确指导下级医师进行中医药诊治工作。使用中医药治疗的~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手术病例能正确配合使用中医药治疗。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中医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 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肛肠科应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对于本科长期应用、疗效显著的中医疗法及时进行总结、有条件时可进一步开发、推广。 82 五、环境形象 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肛肠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上注重体现中医药文化。 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院肛肠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应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换药室等区域。 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院肛肠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肛肠病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肛肠病的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肛肠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特别是本科室防治肛肠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病种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第三十三条 中医医院肛肠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肛肠科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塑像或照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方法。介绍中医药保健、中医药适宜技术及肛肠疾病中医诊疗方法等中医药基本知识。肛肠科病房应通过广播、板报、分发健康手册等形式宣传肛肠疾病围手术期中医药治疗方法及患者围手术期生活指南。 六、附则 第三十四条 中医医院肛肠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 83 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五条 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及以肛肠疾病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六条 民族医医院肛肠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规定。 第三十七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附: 中医医院肛肠科常用方剂目录 1(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 2(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 3(葛根芩连汤,《伤寒论》, 4(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 6(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 7(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 8(黄芪汤,《千金要方》, 9(健脾益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0(四物汤,《仙授理方续断秘方》, 11(四物消风汤(《医宗金鉴》) 12(八珍汤(《丹溪心法》) 13(六味地黄丸,汤,(《小儿药证直诀》) 14(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15(右归饮(《景岳全书》) 16(十全大补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7(一 84 贯煎(《续名医类案》) 18(六君子汤,《医学正传》, 19(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20(六一散,《伤寒直格》, 21(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2(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合击局方》, 23(四神丸,《校注妇人良方》, 24(四逆散,《伤寒论》, 25(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6(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27(痛泻药方(《景岳全书》) 28(当归芍药汤(《千金要方》) 29(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 30(良附丸,《良方集腋》, 31(六磨汤,《证治准绳》, 32(沉香化滞丸,《中医大辞典》, 33(四磨汤,《济生方》, 34(枳实消痞丸,《兰室秘藏》, 35(桃仁承气汤,《伤寒论》, 3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37(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38(槐花散,《普济本事方》, 39(十灰散,《十药神书》, 40(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1(地榆丸,《证治准绳》, 42(活血祛瘀汤,《外科正宗》, 43(黄土汤,《金匮要略》, 44(槐角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5(清营汤,《温病条辨》, 46(凉血地黄汤,《脾胃论》, 47(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48(三黄丸(《证治准绳》) 49(当归龙荟丸(《丹溪心法》) 50(普济消毒饮(《景岳全书》) 51(龙胆泻肝汤(《外科正宗》) 52(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53(白头翁汤(《伤寒论》) 54(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55(疏风清热饮(《医宗金鉴》) 56(玉女煎(《景岳全书》) 57(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8(黄芩汤(《伤寒论》) 59(乌梅丸(《伤寒论》) 60(三仁 85 汤(《温病条辨》) 61(胃苓汤(《证治准绳》) 62(除湿胃苓汤(《医宗金鉴》) 63(二妙散(《丹溪心法》) 64(三妙丸(《医学正传》) 65(滋阴除湿汤(《外科正宗》) 66(化毒除湿汤(《疡科心得集》) 67(理中丸(《伤寒论》) 68(附子理中汤(《和剂局方》) 69(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70(四逆汤(《伤寒论》) 71(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72(赤石脂丸(《中医大辞典》) 73(保和丸(《丹溪心法》) 74(木香槟榔丸(《儒门事亲》) 75(人参健脾丸,汤,(《景岳全书》) 76(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 77(凉膈清肠散,汤,(《证治准绳》) 78(麻子仁丸(《伤寒论》) 79(五仁丸(《世医得效方》) 80(苁蓉润肠丸(《金匮翼》, 81(济川煎,《景岳全书》, 82(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 83(大承气汤(《伤寒论》) 84(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85(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86(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 87(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88(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89(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 90(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 91(五神汤(《辨证录》) 92(止痛如神方(《医宗金鉴》) 93(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94(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 95(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96(透脓散(《外科正宗》) 97(当归饮子(《济生全书》) 98(消风散(《外科正宗》) 99(增液汤(《温病条辨》) 100(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 86 中医医院针灸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针灸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针灸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针灸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针灸科加强中医针灸特色建设与管理~发挥科室中医针灸特色~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针灸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是中医特色治疗优势科室~治疗病种广泛涉及内外妇儿皮科、骨伤五官等各科疾病~应在中医理论和针灸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针灸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针灸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针灸科诊疗工 87 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开设独立的针灸门诊~根据就诊病源情况~可开设专病门诊或针灸特色疗法门诊~进行专病专法建设与管理。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针灸病房~有急症处理能力的可以开设针灸急诊。 第八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应设臵候诊区、针灸诊疗室~二级中医医院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4张~三级医院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10张。针灸诊疗室内应设臵排烟设备~保证通风良好。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治疗区域应有保护患者隐私的设臵。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 中医医院针灸科病房应设臵操作治疗室~二级医院的针灸科病房床位数不少于15张~三级中医医院不少于30张。 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以设臵理疗室、康复室~理疗室、康复室应当通风良好~绝缘防雾防火~铺设防滑设施。 第九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设备设施配臵~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设臵针灸治疗室的~应配备火罐消毒设备、艾灸治疗仪、电针治疗仪、红外线治疗仪、针刺手法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等,设臵理疗室的~应配备相应理疗设备~如:足底反射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仪、超声波治疗仪、磁振热治 88 疗仪、电磁波治疗仪、远红外按摩理疗床、激光治疗仪、熏蒸,洗,设备等,设臵康复室的~应配备相应的康复设备,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配备应急呼叫装臵、吸氧装臵等。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及晕针、滞针、烫伤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制定针法(包括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灸法~耳针、头皮针、腕踝针及腧穴特种治疗技术(包括电针、腧穴药物贴敷、腧穴药物注射等)~拔罐法(包括火罐法、水罐法等~其中主要包括火罐法中的留罐法、闪罐法、走罐法)等针灸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其相关管理制度。根据本科室具体情况~制定皮内针、芒针、火针、舌针、针刀、微针疗法、特色灸法、埋线、割治等特色技术操作规范及相关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医师中中医针灸专业技术人员不低于9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具备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 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医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接受一年以上的针灸科专门训练~掌握针灸学的基 89 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病证,的中西医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规范和基本诊疗技能~掌握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针法及灸法~耳针~电针、腧穴药物贴敷、腧穴药物注射~留罐、闪罐、走罐等常用基本操作技术~熟悉200首方剂~重点掌握10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熟练掌握一种以上特色疗法~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诊疗思路~积累相当的诊疗经验。能够及时发现诊疗中存在的问题~并能指导下级医师。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针灸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少见疑难病的诊断和处理疑难、危重病症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针灸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针灸常见病、优势病种的中西医诊断标准、本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方法、针灸科常用诊疗技术及特色针刺技术的操作。 中医医院针灸科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诊疗技术方法、针灸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 90 向~并掌握一项以上中医针灸操作特长或在某一疾病针灸治疗方面有专长。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危重病症的诊疗技术方法~国内外针灸学新进展。 第十六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应有从事相关针灸临床专业5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二级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应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应由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七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应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针灸专业临床工作15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针灸特色的传承和创新~负责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发展方向与发展规划~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针灸科专业8年以上工作经历~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针灸 91 理论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针灸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有条件的可以跨地区进行相关培训。 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名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护士应掌握针灸科常见病的基本知识~掌握针灸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常规和方法。应经过针灸科规范化培训合格~掌握针刺、灸法、罐疗、放血疗法、穴位按摩等针灸科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同时应承担针具的修整、消毒、管理工作。基本了解针灸科特色技术操作基础知识并掌握相关护理措施~能进行具有针灸特色的常见病康复和健康指导。 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护士长是针灸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针灸科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3年以上针灸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针灸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5年以上针灸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鼓励应用中医针灸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针灸特色诊疗技 92 术(非药物疗法)应用、辨证论治优良率、中医治疗率、中药辨证使用率、急诊应用中医诊疗技术、急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针灸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针灸特色诊疗新技术。 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具备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科、皮肤等各科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医院应能开展如痛证(头痛、牙痛、颈肩腰腿痛、痛经、产后身痛、胃脘痛等证)、中风偏瘫、面瘫、耳鸣、耳聋、不寐、郁症、哮证、喘证、月经病、产后小便不通、小儿遗尿、瘾疹、粉刺、蛇串疮等常见疾病的诊疗工作。三级中医医院应当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建设专病门诊~并能开展针灸特色突出、临床疗效确切的疑难病症的诊疗工作。 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开展针法(包括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灸法~耳针、头皮针、腕踝针、拔火罐法(包括留罐、闪罐、走罐等)~及电针、腧穴药物贴敷、腧穴药物注射等针灸服务技术,可根据各地域特点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平衡针、腹针、芒针、火针、浅针、皮内针、金针、铍针、针刀、微针疗法、热敏灸、雷火灸、穴位埋线、蜂疗、割治等特色服务技术。 93 第二十七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制定本科室常见病、重点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指南,~诊疗方案应包括规范的中西医病名、诊断、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难点指临床上需要解决的有针对性的实际问题~通过中医治疗方法的改进有解决的可能。要定期对诊疗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目的~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规范、指南,。 第二十八条 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上级医师正确指导下级医师进行中医药诊治工作。使用中医药治疗的~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中医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 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针灸理论、技术方法、针灸用具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五、环境形象 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文化。 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应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理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针灸防治疾病的理念~宣传中医针灸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知识~介绍针灸防治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技术方法及 94 专家特长~彰显本科室诊疗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针灸文化氛围。 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季节、地域特点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第三十三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摆放针灸人体模型,悬挂针灸挂图、中医针灸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塑像或照片、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设立养生保健常识及针灸历史渊源等宣传栏,开设橱窗、展柜、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方法。 六、附则 第三十四条 中医医院针灸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五条 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针灸防治疾病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六条 民族医医院针灸科建设和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制定。 第三十七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95 附: 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目录 1(麻黄汤,《伤寒论》, 2(桂枝汤,《伤寒论》, 3(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 4(小青龙汤,《伤寒论》, 5(止嗽散,《医学心悟》, 6(银翘散,《温病条辨》, 7(桑菊饮,《温病条辨》, 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9(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0(大承气汤(《伤寒论》) 11(七厘散,《良方集腋》, 12(麻子仁丸(《伤寒论》) 13(柴胡舒肝散,《景岳全书》, 14(小柴胡汤,《伤寒论》, 15(涤痰汤,《奇效良方》, 16(虎潜丸,《丹溪心法》, 17(四逆散,《伤寒论》, 18(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9(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20(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21(白虎汤(《伤寒论》) 22(蠲痹汤,《医学心悟》, 23(清营汤(《温病条辨》) 24(犀角地黄汤(《小品方》录自《外台秘要》) 25(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6(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27(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28(清胃散(《脾胃论》) 29(玉女煎(《景岳全书》) 30(白头翁汤(《伤寒论》) 31(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32(理中丸,《伤寒论》, 33(小建中汤,《伤寒论》, 34(四逆汤,《伤寒论》, 35(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36(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7(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8(补中益气汤,《内外 96 伤辨惑论》, 39(生脉散,《医学启源》, 40(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41(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42(归脾汤(《正体类要》) 43(炙甘草汤,《伤寒论》, 44(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决》, 45(左归丸,《景岳全书》, 46(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47(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48(肾气丸(《金匮要略》) 49(右归丸(《景岳全书》) 50(地黄饮子(《圣济总录》) 51(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 52(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53(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 54(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 55(紫雪丹(《苏恭方》录自《外台秘要》) 56(苏合香丸(《广济方》录自《外台秘要》) 57(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8(四神丸(《内科摘要》) 59(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 60(保和丸(《丹溪心法》) 61(温经汤(《金匮要略》) 62(越鞠丸(《丹溪心法》) 63(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64(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5(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66(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67(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68(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69(小蓟饮子(《济生方》录自《玉机微义》) 70(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1(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2(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73(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74(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75(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76(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77(杏苏散(《温病条辨》) 78(清燥救肺汤(《医门 97 法律》) 79(增液汤(《温病条辨》) 80(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 81(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2(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3(三仁汤(《温病条辨》) 84(五苓散(《伤寒论》) 85(真武汤(《伤寒论》) 86(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87(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8(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89(三子养亲汤(《皆效方》录自《杂病广要》) 90(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91.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 92(耳聋左慈丸(《重订广温热论》) 93.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4.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9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96.消风散,《外科正宗》, 97.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98.缩泉丸,《校注妇人良方》, 99.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100.吴茱萸汤,《医宗金鉴》, 98 中医医院推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推拿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推拿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推拿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推拿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应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以推拿手法为主的治疗方法开展常见骨伤科疾病的诊疗工作~并可开展其他科相关疾病的治疗~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推拿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推拿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推拿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保障推拿科诊疗工作 99 有效开展。 第七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开设独立门诊~有条件的可进行二级分科~如设臵内科推拿、妇科推拿、儿科推拿等。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开设病房。 第八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门诊应设臵候诊区、诊断区、治疗区~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设臵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中医医院推拿科病房应设臵治疗室~有条件的应当设臵熏蒸室、药浴室~敷贴室、理疗室、练功室等。熏蒸室、药浴室应当通风良好~绝缘防雾~铺设防滑设施。 第九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设备设施配臵~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配备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配备中药浸浴设备、中医反射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仪、针刺手法治疗仪、艾灸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远红外按摩理疗床、三维多功能牵引床、椎间盘复位机、三维多功能牵引装臵、半导体激光治疗仪、偏振光疼痛治疗仪、电磁波治疗仪、磁振热治疗仪等。 设臵熏蒸室、药浴室的~应当配备熏蒸,洗,设备、煎药设 100 备、浴器、水温调节与定时装臵、应急呼叫装臵、消毒设备等。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根据本科室情况~建立推拿技术、熏蒸、药浴、敷贴、理疗、湿热敷等推拿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相关管理制度~建立推拿技术操作分级制度。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执业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8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职业医师。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具备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 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医师应接受过中医推拿科专门训练~掌握中医学和推拿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掌握常用推拿手法、推拿科内服外用方剂~熟悉150首方剂~重点掌握8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掌握推拿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101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相当的诊疗经验~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推拿科少见疾病的中医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推拿科疑难疾病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病症的重要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推拿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常见推拿科疾病的诊断标准、本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方法、推拿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在本专业方向具备一定特长。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推拿科少见疾病和推拿科疑难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掌握中医推拿学新进展。 第十六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主任应具有从事推拿科专业5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二级中医医院推拿科 102 主任应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推拿科主任应由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七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应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推拿科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负责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发展方向与发展规划~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推拿科专业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二级中医医院推拿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推拿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中医推拿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有条件的可跨地区进行相关特色推拿培训。 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 103 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护士应熟悉中医药治疗常见推拿科疾病的基本知识~掌握推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推拿科中医护理常规和推拿科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能为病人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推拿科疾病康复和健康指导,并可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拔罐、刮痧等工作。 第二十二条 护士长是推拿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推拿科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3年以上推拿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推拿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5年以上推拿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鼓励应用中医药技术与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中医外治方法治疗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中医诊疗新技术。 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应能开展常见骨伤科疾病的诊疗。三级中医医院应当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开展 104 骨伤科疑难疾病的诊疗工作,并可开展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各科疾病的推拿治疗,还应开展推拿为主要手段的“治未病”工作。 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开展推拿手法、膏摩、中药、穴位敷贴、湿热敷、理疗、练功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中药熏洗、拔罐、针灸、刮痧、穴位注射、浮针、浅针、穴位埋线、铍针、滞针、锋钩针、针刀等服务项目。 第二十七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应制定常见推拿科疾病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规范、指南,~诊疗方案应包括规范的中西医病名、诊断、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难点指临床上需要解决的有针对性的实际问题~通过中医治疗方法的改进有解决的可能。要定期对诊疗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目的~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规范、指南,。 第二十八条 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上级医师正确指导下级医师进行中医药诊治工作。使用中医药治疗的~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手术病例能正确配合使用中医药治疗。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中医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 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应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105 五、环境形象 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文化。 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应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推拿科疾病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推拿科疾病的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推拿科疾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特别是本科室防治推拿科疾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病种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第三十三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推拿科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塑像或照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方法。 六、附则 第三十四条 中医医院推拿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五条 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中医推拿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 106 理。 第三十六条 民族医医院推拿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制定。 第三十七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 中医医院推拿科常用方剂目录 ,(麻黄汤《伤寒论》,(桂枝汤《伤寒论》 ?(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小青龙汤《伤寒论》 ,(银翘散《温病条辨》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 ,(大承气汤《伤寒论》 ,(麻子仁丸《伤寒论》 ,0(小柴胡汤《伤寒论》 ,1(四逆散《伤寒论》12(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3(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14(白虎汤《伤寒论》 15(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16(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17(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18(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19(白头翁汤《伤寒论》 20(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21(六一散,原名益元散,《宣明论方》 22(理中丸《伤寒论》 23(小建中汤《伤寒论》 24(四逆汤《伤寒论》 25(当归四逆汤 107 《伤寒论》 26(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7(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28(生脉散,又名生脉饮,《内外伤辨惑论》 29(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0(归脾汤《济生方》 31(八珍汤《正体类要》 32(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33(肾气丸《金匮要略》 34(十补丸《严氏济生方》 35(越鞠丸《丹溪心法》 36(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机保命集》 37(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38(枳实薤白汤《金匮要略》 39(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40(四磨汤《济生方》 41(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42(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43(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44(七厘散《良方集腋》 45(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46(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7(丹参饮《时方歌括》 48(温经汤《金匮要略》 49(十灰散《十药神书》 50(四生丸《妇人大全良方》 51(消风散《外科正宗》 52(川芎茶调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3(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54(五真散《外科正宗》 55(小活络丹,原名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6(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57(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58(桑杏汤《温病条辨》 59(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60(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1(茵陈蒿汤《伤寒论》 62(三仁汤《温病条辨》 63(二妙散《丹溪心法》 64(五皮散《华氏中藏经》 65(真武汤《伤寒论》 66(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 67(独活寄生汤《备急千 108 金要方》 68(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9(温胆汤《三因极一并证方论》 70(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 71(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72(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语》 73(保和丸《丹溪心法》 74(四秒勇安汤《验方新编》 7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76(犀黄丸《外科全生集》 77(透脓散《外科正宗》 78(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79(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 80(当归拈痛汤《医学启源》 109 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急诊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发挥中医优势~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急诊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急诊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急诊科是中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是开展急诊急救、危重病临床研究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科是独立于内科之外的一级科室~实行24小时开放。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医疗和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 中医医院急诊科应具备与中医医院级别、科室功能 110 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保障急诊急救、危重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 中医医院急诊科应24小时开设相关专业的急诊~应设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臵室、抢救室和观察室,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医疗区和支持区应当合理布局~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距离。二级医院应当设臵急诊门诊、抢救室、留观室。有条件可设重症监护室,三级医院应当设臵急诊门诊、抢救室、急诊留观室、重症监护室~有条件的可以开设急诊病房。 第八条 中医医院急诊科布局应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相关要求进行设臵~应设臵中医综合处臵室~并保证24小时中药饮片或中药配方颗粒服务~有条件的可以设臵急诊煎药室。 第九条 中医医院急诊科应根据当地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 中医医院急诊科设备设施配臵~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针灸器材,针灸针、艾条、刮痧板、火罐等,、中药结肠透析设备等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施设备,设臵急诊煎药室的~应配备煎药设备。急诊药房应当储备足够数量用于急救治疗的中药针剂。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急诊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 111 医疗安全。对于急诊门诊、抢救室、留观室、重症监护室、急诊病房应实行一体化管理。 根据科室情况~应建立急诊分诊制度、常见急危重症的抢救制度、抢救流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群体灾害事件处臵程序、绿色通道制度及流程、急诊请示报告制度、急诊医疗诊治知情签字制度等相关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急诊科应根据每日就诊人次、病种和急诊科医疗和教学功能等配备足够数量的医护人员。中医医院急诊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6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职业医师。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急诊科具备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 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急诊科医生均应接受过中医急诊科专科训练~掌握中医急诊学和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住院医师应通过规范化培训~掌握本学科常见病种,病证,的诊疗方案,规范、指南,~掌握中医急诊基础知识~熟悉300首方剂~重点掌握10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熟悉基本理论、常用急救技术。 112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临床常见急诊病症形成较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一定的诊疗经验~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急诊救治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以上医师应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应用中医理论处理急诊疑难病症、危重病的能力~具备对本学科常见病症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做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急诊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在急诊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本学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方法、急救技术~中医急诊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研修班、专科进修、跟师学习、参与相关课题研究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重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中医急诊学科科学研究方法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跟师学习、主持不同级别科研课题等方式~重点培训解决急诊疑难、危重病的中医诊疗能力~开展中医急诊学科常见病症临床难点的科学研究。掌握中医急诊专业最新学术动态。 第十六条 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应有在中医医院急诊科3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二级中医医院急诊科 113 主任应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应由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七条 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急诊科专业临床工作10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负责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发展方向与发展规划~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急诊科的学术继承人~应从事中医急诊科工作6年以上~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中医急诊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急诊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急诊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急诊科护理人员应掌握急诊科常见 114 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急诊科中医护理常规和急诊科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急诊护理指导。 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是急诊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3年以上急诊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3年以上急诊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急诊科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中医治疗率、中药饮片处方占处方总数的比例、应用中医诊疗技术治疗率、急重症抢救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病死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急诊科应注重继承创新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探索中医诊疗新技术~积极应用头针、平衡针等中医特色技术。 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急诊科应具备常见、多发急症重症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院应能开展各相关专科的常见急症、病症的诊疗。三级中医医院应当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开展疑难病症及危重病的临床研究。 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急诊科应制定常见急诊病及本科室 115 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规范、指南,~诊疗方案应包括规范的中西医病名、诊断、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难点指临床上需要解决的有针对性的实际问题~通过中医治疗方法的改进有解决的可能。要定期对诊疗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目的~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规范、指南,。 第二十七条 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上级医师正确指导下级医师进行中医药诊治工作。中医治疗的病例~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中医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 第二十八条 中医医院急诊科应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制剂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五、环境形象 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急诊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特色。 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急诊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应在诊疗区和留观区。 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院急诊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宣传中医药防治急诊危重病的理念~介绍中医药防治急危重症的方法及本科室专家特长~彰显本科室防治急危重的特 116 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病种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六、附则 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院急诊科硬件设施和基本技术建设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执行。 第三十三条 中医医院急诊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四条 民族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制定。 第三十五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 中医医院急诊科常用方剂目录 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2(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二妙散,《丹溪心法》, 4(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5(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6(三仁汤,《温病条辨》, 7(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 8(大青龙汤,《伤寒论》, 9(大 117 建中汤,《金匮要略》, 10(大承气汤,《伤寒论》, 11(大柴胡汤,《金匮要略》, 12(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13(小青龙汤,《伤寒论》, 14(小建中汤,《伤寒论》, 15(小陷胸汤,《伤寒论》, 16(小柴胡汤,《伤寒论》, 17(小蓟饮子,《济生方》, 18(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 19(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20(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 21(五淋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2(止嗽散,《医学心悟》, 23(升麻葛根汤,《阎氏小儿方论》, 24(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 25(丹参饮,《时方歌括》, 26(乌梅汤,《伤寒论》, 27(六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8(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29(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30(玉女煎,《景岳全书》, 31(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32(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33(甘草泻心汤,《伤寒论》, 34(左金丸,《丹溪心法》, 35(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36(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 37(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8(四逆汤,《伤寒论》, 39(四磨汤(《济生方》) 40(归脾汤(《济生方》) 41(生脉散(《医学启源》) 42(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3(白头翁汤,《伤寒论》, 44(白虎汤,《伤寒论》, 45(瓜蒌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 46(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47(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48(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49(地黄饮子,《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50(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 51(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 118 惑论》, 52(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 53(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54(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55(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56(导赤散,《小儿要证直诀》, 57(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58(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 59(杏苏散,《温病条辨》, 60(吴茱萸汤,《伤寒论》, 61(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 62(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63(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64(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65(良附丸,《良方集腋》, 66(阿胶鸡子黄汤,《通俗伤寒论》, 67(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68(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69(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70(炙甘草汤,《伤寒论》, 71(参附汤,《正体类要》, 72(独参汤,《十药神书》, 73(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74(济川煎,《景岳全书》, 75(真武汤,《伤寒论》, 76(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77(桂枝汤,《伤寒论》, 78(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79(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80(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 81(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2(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3(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84(桑杏汤,《温病条辨》, 85(桑菊饮,《温病条辨》, 86(理中丸,《伤寒论》, 87(萆薢分清饮,《丹溪心法》, 88(银翘散,《温病条辨》, 89(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90(麻黄汤,《伤寒论》, 91(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92(清营汤,《温病条辨》, 93(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94(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95(羚角钩 119 藤汤,《通俗伤寒论》, 96(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 97(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 98(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99(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100(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附,: 中医急诊医师、护士技术和技能要求 一、中医急诊医师应掌握的技术和技能 ,一,独立辨证治疗各种中医急症,如外感高热、胸痹、喘脱、咯血、腹痛、呕血、黄疸、便血、淋证、抽搐、晕厥、中风、头痛等,, ,二,掌握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羚羊角粉、猴枣散、三七、白芨粉、独参汤、生脉饮、参附汤等急救药物的使用~掌握针灸、刮痧、拔罐等中医急救技术, ,三,掌握心脏病和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室颤、宽QRS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严重的心动过缓等, ,四,掌握创伤的初步诊断、中西医处理原则和基本技能, ,五,掌握急性中毒的诊断和中西医救治原则, ,六,掌握暂时未明确诊断急危重症的中西医抢救治疗技能, ,七,能掌握心肺脑复苏术~气道开放技术~电除颤~溶栓 120 术~动、静脉臵管术~心、胸、腹腔穿刺术~腰椎穿刺术~胸腔闭式引流术~三腔管放臵术,三级医院中医急诊医师应熟悉常见病的急诊超声诊断。 ,八,掌握呼吸机~多种生理监护仪~血糖、血气快速检测和分析。 二、中医急诊护士应掌握的技术和技能 ,一,掌握中医医院急诊护理工作内涵及流程~急诊分诊, ,二,掌握急诊科内的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原则, ,三,掌握常见急危重症的中西医急救护理和辨证施护, ,四,掌握创伤患者的中西医急救护理, ,五,掌握急诊急危重症患者的监护技术及急救护理操作技术,掌握针灸、擦浴、刮痧、拔罐等中医急救技术, ,六,掌握急诊各种抢救设备、针灸、火罐等物品及中西急救药物的应用和管理, ,七,辨证掌握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要点及沟通技巧, ,八,掌握突发事件和群伤的急诊急救配合、协调和管理。 121
/
本文档为【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