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诗穷而后工——中国传统的艺术人生观

2017-09-01 14页 doc 34KB 39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0829

暂无简介

举报
【doc】诗穷而后工——中国传统的艺术人生观诗穷而后工——中国传统的艺术人生观 文研 诗穷而后工 一一 中国传统的艺术人生观 口许家竹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应 试技能的训练,最根本的是要紧密地结合现实生活与 人生体验,对未成熟的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审美素质 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与较强的审美能力,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语文素质教育的优势.实施语文素 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通过中国传统的 文学理论评析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应该是顺理成 章,卓有成效的选择.中国大量的传统文学理论精华 凝聚了古代文学家丰厚的生命体验与深邃...
【doc】诗穷而后工——中国传统的艺术人生观
诗穷而后工——中国传统的艺术人生观 文研 诗穷而后工 一一 中国传统的艺术人生观 口许家竹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应 试技能的训练,最根本的是要紧密地结合现实生活与 人生体验,对未成熟的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审美素质 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与较强的审美能力,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语文素质教育的优势.实施语文素 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通过中国传统的 文学理论评析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应该是顺理成 章,卓有成效的选择.中国大量的传统文学理论精华 凝聚了古代文学家丰厚的生命体验与深邃的审美追 求,只要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就会成为启悟学生的 , 审美情思与艺术人生的美妙的素质教育资源.因此 在这里特别推介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中的一大观点.一 诗穷而后工,便于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人生挫折教育 与艺术超越启悟. “诗穷而后工”说是北宋着名文学家欧阳修提 出的,他在《梅圣愈诗集序》中说: 的梦毕竟是诗人青春的梦幻,生命的追求,对他还那 么有吸引力,于是诗人再度把目光从水中收起,思绪 飘向了遥远的从前一寻梦.不知不觉中,已划船前 行,可是旧梦难觅,得到的是:一船星辉.此刻,诗 人多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唱一首怀旧的恋歌!但是 此情此景,诗人竟然唱不出歌声,因为最深沉的依恋 只在心间.舒婷也有相似的表达感受,”呵,母 亲,/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不是激流,不是瀑 布,/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古井”(舒婷 《呵,母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诗人又来了一 句绝妙好辞: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这出自灵魂深处的 依恋,使诗人无法放歌,在寂静里细细感觉相聚的甜 美,遥想别后的牵挂.笙箫本可以吹奏出美妙的乐 曲,然而对于别离来说,最美妙的乐曲是悄无声息, 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这浸渍着深情眷恋的静默里,一切都仿佛因 诗人而沉寂,自然似乎有灵.终于,诗人还是从沉思 中清醒过来,与康桥一自己逝去的青春,理想,爱 情挥手告别,诗人不想把这一切美好的东西缚在伤痕 累累的心灵上——”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 彩”,而是让它永远沉浸在康河的柔波中,最后,悄 然地,忧伤地离去. 这首诗以三个”轻轻的”落笔奠定了全诗缠绵 低沉的抒情基调,写出了抒情主体沉重的心情.随着 时间的推移和景物的变幻,诗人的情绪也经历了起 伏变化,最后竟”悄悄的”离去,看似采用复沓的 修辞手法,照应”轻轻的”,却把诗人从略带离愁 的告别到沉痛的悄然离去的情绪变化表达得恰到好 处.全诗写的是幻灭的情思:对于诗人来说,它可 能有具体的原因,如政治理想的破灭,爱情的苦 恼,人事的沧桑无奈,但读者可以把这些具体原因 虚化,而理解为人生旅途中无可避免地失落了的 种种美好的梦想. 这首诗在表达情感方面的鲜明特点是选择自然 景物表达主观情感,作为新月诗派的最有成就的诗 人,徐志摩的创作风格尽管前后有所变化,但总的 来说,他的诗作遵循了新月派”理智节制情感”的 美学原则.这一美学原则既受到中国传统的”哀而 不伤,乐而不淫”诗歌理论的影响,又借鉴了外国 诗歌的某些美学原则,如19世纪6O年代法国诗坛出 现的巴那斯主义倡导的诗歌”不动感情”“无我” 之审美倾向. 七十多年过去了,还有许多读者喜爱《再别康 桥》,说明它表达了人们某些共同的恒久的情感体 验:对逝去青春的怀念,对幻灭理想的追寻,以及对 失落爱情的感伤等等,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 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一个不同经历的人,都能从中读 出自己的人生百味. (余荣虎,四川西华师范大学中文系)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 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 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 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 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 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 非诗人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这里的”穷”,不是专指物质上的贫穷,而主要是 指精神上的困窘,如仕途失意,人情难圆,人生苦 短等忧思感愤之情.这里的”工”,既指作家精湛 的艺术才能,又指作品精巧的艺术成就,二者是统 一 的.在”诗人之穷”与”其诗之工”的关系上, 欧阳修否定了世俗之人倒因为果的粗浅庸俗的看 法,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独到精辟的观点. “诗穷而后工”说,深刻地揭示了作家的生活遭遇 与人生体验对其艺术成就的决定作用.封建社会的 进步文人,往往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遭遇种种困 境,抱负和理想不能实现;但这却使他们有机会深 入观察事物,接触穷苦人民的生活,由于外有广泛 的触事感物,内有深厚的忧思悲愤,其兴于怨刺, 用诗歌来批判现实,发泄不平,唱出穷苦者的心 声,就会写出工巧精美的艺术品,这就是”穷而后 工”的基本涵义.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说: “孟(郊)有《移居》诗云:‟借车载家具,家具 少于车‟,乃是都无一物耳.又《谢人惠炭》云: 暖得曲身是直身‟,人谓非其身备尝之不能道此 句也.贾(岛)云:‟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 衣‟,就令织得,能得几何?又其《朝饥》诗云 „坐闻西床琴,冻折两二三弦‟.人谓其不止忍饥而 已,其寒亦何可忍也.”欧阳修在这里说明了,正 因为孟郊,贾岛对饥寒交迫的生活有深刻的体验, 他们的诗歌才能写得这样的真切动人,这正是封建 社会中许多优秀作家在创作上获得成就所走过的痛 苦道路. 作家为什么在历经穷困忧愤的生活之后能够创 作出工巧精美的作品?这与其说是天公神秘莫测的施 舍,不如说是作家苦心孤诣的抗争.关于”诗人之 穷”与”其诗之工”的因果联系,欧阳修在《薛简肃 公文集序》中作了明确的解说:”至于失志之人,穷 居隐约,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与其感激发愤,惟 无所施于世者,皆一寓于文辞.故日:穷者之言易:[ 也.”从作家的创作实践看,”诗穷而后工”的原因 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丈学研究 首先,”穷居隐约”,感受独特.从文学与现 实的审美关系看,文学创作依赖于作家从生活中所 获得的特殊感觉,感受和印象.其中,感受(即知 觉)是关键.从创作心理机制看,社会不平和个人 不幸往往成为作家潜入生活的底层,感受生命意义 的契机.身处逆境而心理压抑的人,在焦虑,困惑 中才能更加激活个人独特的感受,并在反复回味中 既观照个人,又观照社会,深深体验着被压抑的精 神痛苦,这痛苦也就愈加具有势不可遏,震撼人心 的情感力量.中外文学史上许多有成就的作家,他 们创作的辉煌阶段,往往是”穷居隐约”时期,文 学史上有分量的佳作也往往是作家在”穷居隐约” 的环境中写出来的.如建安文学”雅好慷慨,良由 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 气也”(《文心雕龙》);”盖(放)翁为南渡诗 人,遭时之艰,其忠君爱国之心,愤郁不平之气, 恢复宇宙之念,往往发于诗”(成复旺《中国美学 范畴辞典》)白居易曾道:”予历览古今歌 诗,自《风》,《骚》之后,苏,李以还,次及 鲍,谢,迄于李,杜,其间词人,闻知者累百,诗 章流传者巨万.观其所自,多因谗冤谴逐,征戍行 旅,冻馁病老,存殁别离,情发于中,文形于外, 故愤忧怨伤之作,通计古今,计八九焉.世所谓文 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于斯见矣.”(《自居易 集》卷七)明代着名文士徐渭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平 事迹就充分地证明”诗穷而后工”的道理.据袁宏 道的《徐文长传》记载:”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 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 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 假,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 一 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一段不可磨灭之气,英 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 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 当其放意,平畴千里,偶尔幽峭,鬼语秋坟.文长 眼空千古,独立一时.”徐渭吞吐河山,指论天下 的气概和眼识,多方涉猎,无施不可的艺术创作才 能正是源于他潦倒终生,忧愤成疾的悲惨命运,因 为悲惨命运激发出徐渭清高傲岸,狂放不羁的个性 和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才气.可见,”穷居隐 约”能够锻炼作家独特的艺术感受力. 其次,”感激发愤”,情感真挚.真正的作 家,艺术家.f电1门在痛苦现实的”推荡磨砺中所激 起的情感,无论忧思还是愤懑都是最真挚,最深厚 文研 的.所谓”最真挚”,是由于这种情感是一种刻骨铭 心的痛苦体验,在艰难的环境中长期挣扎而难以摆 脱,往往独自一个人独自承受而难为别人理解.它是 难以用一般语言来表达的,却恰恰构成了艺术作品的 绝妙.诗人陆游曾强调这种情感对于诗歌创作的 决定作用:”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 诗,不然无诗矣.”(《澹斋居士诗序》)而所谓 “最深厚”,足指个人的孤愤之情往往郁积蔓延,转 化为带有普遍性的公愤之情,它是个性化的社会情感 的表现,因为个性化的情感本身,归根结底是由社 会,人生的矛盾冲突所引起的,也就必然带有普遍的 社会意义;而诗人,艺术家的牢骚,哀怨,愤懑,也 只有与社会,时代的必然要求结合在一起时,才具有 艺术悲剧的美感力量.如归庄在《吴余常诗稿序》中 所说:”然则士虽才,必小不幸而身处厄穷,大不幸 而际危乱之世,然后其诗乃:【:也.”作家身处逆境乱 世,对人生,社会有刻骨铭心的感受体验,才可能创 作出真切感人而n有思想深度的作品.老成以后的辛 弃疾在回忆少年时代作词的情形时曾经感叹道: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 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 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说明文学创作,情 感不能做作强加,必须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必须有 切身的感受体验.李贽特别强调真情实感对文学创作 的重要作用:”且犬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 于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问有如 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 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H见景生 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 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干载.既已喷玉唾珠,昭回云 汉,为章于天矣.遂也自负,发狂大叫,流涕恸哭, 不能自止.宁使见闻者切齿咬牙,欲杀欲割,而终不 忍藏于名山,投之水火.”(《焚》卷三《杂 说》)像杜甫,自居易,元结之所以能写出《三 吏》,《二三别》,《卖炭翁》和《悯荒诗》那样真切 而深刻地反映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杰作,都与他们当 时特定的生活经历和深切的感受体验有关.所以,刘 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代匹夫匹妇语最难, 盖饥寒劳困之苦,虽告人人?.不知,知之必物我无问 者也.杜少陵,元次山,自香山,不但身入问阎,目 击其事,直与疾病之在身者无异.”逆境对于一个有 理想,有抱负的作家来说,不仅有利于深切地感受体 验生活,而且能激发他自强不息的骨气,锤炼他的人 格和意志.宋濂在《元杨廉夫墓铭》中说:”至若文 人者,挫之而气弥满,激之而业愈精.”许多古代作 家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 腰而”穷居隐约”后,还表示”刑天舞干戚,猛志固 常在”,使其作品充溢着勃勃生命活力. 再次,”极于精思”,发人深省.宋人魏庆之 说:”忧劳者易生于善虑,安乐者多失于不思.” 这话是符合实际的,人在痛苦的环境中特别是文人 更为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对人生和社会的矛盾会 作理性的探索,并能见出思想深度.西方文学理论 家斯达尔犬曾感叹:”痛苦对一些戏剧天才来说, 这是何等取之不竭的思考的源泉啊!”(《论文 学》)痛苦促进深思,这为文学史上的许多事实所 印证:屈原在长期放逐中探求人生价值,”既莫足 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离骚》): 陶渊明不堪污浊的官场,思量人生归宿,”聊乘化 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杜甫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洞悉社会矛盾,”朱门酒 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 字》);秦观在男女悲欢离合中把握了爱情真谛,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 仙》)……蚌病成珠,无数的文学哲理警句都是作 家对不幸生活遭遇痛苦思索的结果,闪耀着人生智 慧的光芒.司马迁说”发愤着书”是”意有所郁 结,不得道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作家内 心郁结的痛苦感情,来自个人与他人,家庭,社 会,自然的矛盾与冲突.为了解脱痛苦,他们必然 批判现实,反思过去,构想未来,于是他们以历史 学家的眼光抚今追昔,以社会学家的胸怀忧国忧 民,以哲学家的睿智谈天说地.作家情感发展的逻 辑就足,由悲而怨,由怨而怒,由怒而思,这是情 感深化的过程,也是情感”理性化的过程”.”情 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乐记?乐象》)只 有当艺术家的情感融进了理性的,才能变得更 加明晰和深沉,”怒”和”恨”也油然而生,如龚 自珍所说:”有是非,则必有感慨激奋.”(《上 大学士书》)艺术家真实的感情和鲜明的爱僧态度 决定着作品的面貌,而审美判断的与否,则是艺术 作品境界高下的最重要的标志,因此,清代的《经 学通论》说:”诗发于思,思以制怒,以思相感, 则情深而气平矣.”总之,作家穷居精思,必然能 创作出情理交融的艺术珍品. 最后,”寓于文辞”,生气远出.作家身处逆 境之中,感于”穷居隐约”之事,激于”忧思感愤” 之情,达于”人情世故”之理,最终要通过文学作品 把这些精神成果传达出去,以”施于世”.善于表情 达意是作家的职业本性,这主要是因为古代文人一旦 身处逆境,往往”穷居隐约”,而这”穷居隐约”的 环境为他们提供了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思想的 创作条件.这样,他们可以不为世事所干扰,一门心 思地搞创作,正如杜甫所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 不惊人死不休.”持之以恒的文学创作实践终会锻炼 出作家炉火纯青的艺术特长.宋代黄彻说:”士之有 志于为善,而数奇不偶,终不能略展素蕴者,其胸中 愤怒不平之气,无所舒吐,未尝不形于篇咏而见于着 述者也.‟,(《署溪诗话》)情气以吐为快,否则, 积郁成疾.《素问?举痛论篇》认为,”百病生于气 也,怒则气一J:,喜则气缓,悲则气乱,劳则气耗,思 则气结”.生命需要平衡,不平则鸣.宋代苏舜钦 说:”诗之作与人生谐者也.人函愉快悲郁之气,必 舒于言.”“大生我才必有用”,作家凭着自己的文 才,将胸中的忧愁不平之气倾诉到作品之中,可以复 归心身平衡的状态.王昌龄在《诗格》中指出:”诗 者,书身心之行李,抒当时之愤气.气来不适,心事 不达,或以刺上,或以化下,或以申心,或以序事. 皆为中心不快,众不我知.”同气相求,同声相应, 作家的愤气结成生气远出的艺术形象,成为作家自由 对话交流的知音,这不仪能够调适作家当下的生存, 而且能够提升作家的精神境界.因为古代文士生不逢 时,怀才不遇的同时,往往产生时不我待,人生短暂 的生命意识,如同陈予昂《登幽州台歌》所悲叹: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 而涕.”此时只能寓情理于文辞,借助超时空的文 学作品在茫茫宇宙中觅知音,将自己的精神远播于后 世他方,同时也就实现精神不朽的生命理想,达剑生 命自由和谐的审美境界.如陶渊明在《感士不遇赋》 中说:”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问阀懈廉退之节, 市朝驱易进之心.怀正志道之:l,或潜玉于当年,洁 已清操之人,或没业以徒勤.故夷皓有‟安归‟之 叹,三闾发‟已矣‟之哀.悲夫!寓形百年,而瞬息 以尽;立行之难,而一城莫赏.此古人所以染翰慷”口理,日事,}==_I情 二-三语,大而 乾坤以之定位,Fj月以之运转,以至一草一木一飞一 走,三者缺一,则不成物.……三者借气而行者也. 得是三者,而气鼓行于其间,氤氲磅礴,随其自然, 所至即为法.此天地万象之至文也.”(《原诗》) 从.上述诗穷而后的原因可以看出,”穷居隐约”的 作家对现实生活有刻骨铭心的体验,将天地间的实 事,深情,至理,才气,化为自身氤氲磅礴的生命活 力和创造力,因而能创作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之 至文. “穷而后工”是中国文学史上带有普遍性的一 种文学现象,反映了作家的生活遭遇对其创作的重要 作用.但是,不能把”穷而后工”说简单化,绝对 化,因为”穷”只是”工”的一个重要条件,而不是 唯一条件.一个作家要创作出工巧精美的作品,除了 具备”穷愁”之类深刻的生活体验外,还应具备高尚 的道德情操,广博的文化知识,独特的艺术才能等其 他方面的丰厚素养.”诗穷而后工”说主要概括了艺 术创作的动力机制与生命价值.作家艰难坎坷的生活 遭遇会转化为艺术创作的内在动力,把对人生价值的 体验和对自由理想的追求转化为艺术创作过程,以获 得精神上的”替代性满足”.一方面,对于创作主体 来说,怨愤之气发为怨愤之作,主体对于现实痛苦的 体验经过疏导,发抒.以情感”净化”的方式使体验 的痛苦得以消除,从而获得l,J,理平衡;另一方面,就 作品本体而言,把痛苦的现实人生体验熔铸为艺术形 象和诗的意境,由人生境界转化为审美境界,在审美 超越中实现了人格的完善和精神的升华,”不堪其 忧”的现实体验转化为体味人生意义的审美愉悦了, 正如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所说,艺术不是对人生 痛苦的解脱而是对人生痛苦的征服.可见,”诗穷而 后工”说,集中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深厚的生命 意蕴,全面而深入地学习把握中国传统文学理论这类 重要观点,无疑会指引我们深切地感受优秀文学作品 的生活底蕴,领悟文学活动的创作规律与生命价值, 从而极大地提升我们的审美素质与人生境界. (许家竹,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
本文档为【【doc】诗穷而后工——中国传统的艺术人生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