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三人篮球

2017-10-30 3页 doc 13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654168

暂无简介

举报
三人篮球吴佩衡医案 作者:吴佩衡 2007年12月24日较 目录 1. 太阳伤寒表实证……………………………………………………………………4 2. 小儿急惊风(一)………………………………………………………………………4 3. 小儿急惊风(二)………………………………………………………………………5 4. 小儿慢惊风…………………………………………………………………………5 5. 太阳少阴两感于寒证…………………………………………………………………6 6. 瘟疫病燥热内结证…………………………………………………………………6 7. ...
三人篮球
吴佩衡医案 作者:吴佩衡 2007年12月24日较 目录 1. 太阳伤寒表实证……………………………………………………………………4 2. 小儿急惊风(一)………………………………………………………………………4 3. 小儿急惊风(二)………………………………………………………………………5 4. 小儿慢惊风…………………………………………………………………………5 5. 太阳少阴两感于寒证…………………………………………………………………6 6. 瘟疫病燥热内结证…………………………………………………………………6 7. 瘟疫病阳明燥实证…………………………………………………………………7 8. 瘟疫病阳明急下证…………………………………………………………………8 9. 瘟疫病热盛逼阴证…………………………………………………………………9 10. 瘟疫病热深厥深阳极似阴证………………………………………………………9 11. 瘟疫病误治变证转阳极似阴证……………………………………………………10 12. 瘟疫病小儿热极抽风证……………………………………………………………11 13. 瘟疫病狂汗……………………………………………………………………11 14. 瘟疫病战汗……………………………………………………………………12 15. 春温病表寒里热证…………………………………………………………………13 16. 春温病阳明经热证…………………………………………………………………13 17. 春温病少阴热化证…………………………………………………………………14 18. 春温病冷水治愈案…………………………………………………………………14 19. 暑证(一)………………………………………………………………………………15 20. 暑证(二)………………………………………………………………………………15 21. 赤痢…………………………………………………………………………………17 22. 小儿时疫痢(小儿志贺氏杆菌性痢疾)………………………………………………18 23. 儿湿热痢(三阳合病下痢)……………………………………………………19 24. 秋燥…………………………………………………………………………………19 25. 燥咳…………………………………………………………………………………19 26. 寒疟…………………………………………………………………………………20 27. 阴证误下救逆案……………………………………………………………………20 28. 伤寒病少阴寒化证…………………………………………………………………20 29. 伤寒病少阴阴极似阳证(一)………………………………………………………23 30. 伤寒病少阴阴极似阳证(二)………………………………………………………24 31. 伤寒病少阴阴盛格阳证……………………………………………………………26 32. 小儿伤寒病并肠出血危证…………………………………………………………28 33. 少阴头痛……………………………………………………………………………29 34. 少阴咽痛…………………………………………………………………………30 35. 厥阴证(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性急性严重型肺脓疡)……………………………30 36. 胁痛(肝炎肝脏肿大疼痛)……………………………………………………32 37. 阴瘅证(慢性胆汁性肝硬化)………………………………………………………32 38. 肝水肿(肝硬化腹水)…………………………………………………………33 39. 胸痹心痛………………………………………………………………………34 40. 脘腹痛…………………………………………………………………………35 41. 虚寒胃痛………………………………………………………………………36 42. 呃逆……………………………………………………………………………37 43. 气虚便秘…………………………………………………………………………38 44. 蛔厥腹痛(胆道蛔虫证)…………………………………………………………38 45. 痰饮咳嗽……………………………………………………………………………39 46. 痰喘咳嗽兼气虚便秘……………………………………………………………39 47. 哮喘…………………………………………………………………………………40 48. 虚劳咳嗽……………………………………………………………………………41 49. 童子痨………………………………………………………………………………42 50. 肾水肿(慢性肾炎并腹水)……………………………………………………………43 51. 石淋(肾结石虚寒证型)……………………………………………………………44 52. 厥阴病缩睾证………………………………………………………………………44 53. 寒闭(误服蚕砂酒引发危证)………………………………………………………45 54. 经闭…………………………………………………………………………………46 55. 经行血崩…………………………………………………………………………46 56. 经行血崩及口鼻出血不止…………………………………………………………47 57. 妊娠胎漏(先兆流产)………………………………………………………………49 58. 半产血崩(流产失血)………………………………………………………………49 59. 产后失血……………………………………………………………………………50 60. 乳痈(一)……………………………………………………………………………50 61. 乳痈(二)(乳腺炎)………………………………………………………………51 62. 虚火牙痛………………………………………………………………………52 63. 牙龈出血……………………………………………………………………………52 64. 衄血(一)……………………………………………………………………………53 65. 衄血(二)………………………………………………………………………53 66. 目赤肿痛………………………………………………………………………54 67. 小儿目赤肿痛………………………………………………………………………54 68. 阴疽核肿………………………………………………………………………54 69. 丹痧证并多发性脓疽……………………………………………………………55 70. 痄腮(急性腮腺炎)……………………………………………………………56 71. 风湿关节痹痛…………………………………………………………………56 72. 下肢瘀血阳滞疼痛(慢性血栓性静脉炎)………………………………………57 73. 湿疹……………………………………………………………………………57 74. 脱发…………………………………………………………………………58 75. 服使君子仁呃逆治验………………………………………………………………58 76. 麻疹过表变证补救………………………………………………………………58 77. 病后体弱出麻疹变证严重………………………………………………………60 78. 麻疹误服表凉药转阴证……………………………………………………………61 79. 麻疹危证扶阳救逆二例顺证一例………………………………………………61 80. 麻疹后转“肺炎”虚寒重证三例……………………………………………62 81. 麻疹后邪热灼肺…………………………………………………………………64 82. 麻疹后湿热下痢………………………………………………………………65 83. 麻疹后阴虚阳燥…………………………………………………………………65 1.太阳伤寒表实证 王××,男,四十二岁,某厂干部。 患者于昨夜发热,体温38.9℃,今晨来诊仍发热,头痛,颈项强直,肢体酸楚而痛,流清涕,心泛欲呕、食减而不渴,脉浮紧、舌苔薄白。此系风寒伤及太阳肤表所致。《内经》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照仲景法,当以辛温发散以解表邪,拟麻黄汤加味主之。 麻黄6克 桂枝10克 杏仁10克 法夏6克 防风6克 甘草6克 生姜3片 嘱温服而卧,取汗自愈。 殊料病者家属畏忌麻黄一药之温,恐燥热伤津,自行将药中麻黄减除,服一碗,未得汗。其躁烦,热势反增,体温升至39.7℃。继服第二碗,则头痛如裂,身痛如被仗,恶寒较昨日更甚,疑为药不对症,邀余急往诊视,脉来浮紧急促,苔白腻,呼痛呻吟,虽言失治,幸喜表寒症型未变,释明其意,即嘱仍用原方,万不能再去麻黄。经照方服药二次后,温覆而卧,稍顷汗出热退,表邪解,遂得脉静身凉而愈。 按:世有畏麻、桂如蛇蝎者,以为其性温而易伤津化燥,不知表寒实证无麻黄之辛散,何以开发腠理,驱邪外出。无桂枝之温通,何以助阳温经而散寒?不畏邪之伤于人,而畏药性之辛温,实为姑息养奸之弊也。盖用药不在医家之喜恶,而在于审证之明确,有是证用是药,用之得当则药到病除。用之不当,易变化莫测。阳热偏胜者,辛温固不宜用,营血不足,里虚内伤等证,亦不宜汗。倘确属寒邪束表之症,当用而不用,反以清凉苦寒抑其热,势必助邪伤正,表寒不解,热势更张,斯时宜以麻桂等剂因势利导,驱邪外出,切勿坐失良机而至表邪传里为患,此乃祛邪即所以扶正之法也。 麻黄开玄府,通达腠理。桂枝辛温通阳,助其疏泄。杏仁利肺气,降逆平喘,甘草保中气而生津液。方药化合,专发太阳伤寒肤表之汗,效如桴鼓。然服此方,一、二碗后,覆卧得汗即可,不必尽剂,更勿令其大汗淋漓以致伤津而耗气。俗云“方是死方,法是活法”。 2.小儿急惊风(一) 柯某之长子,年一岁半,住云南省昆明市原铁道分局。 1922年阴历九月初六日晨,寐醒抱出,冒风而惊,发热,自汗沉迷,角弓反张,手足抽搐,目上视,指纹赤而浮,唇赤舌淡白,脉来浮缓。由于风寒阻遏太阳经气运行之机,加以小儿营卫未充,脏腑柔嫩,不耐风寒,以致猝然抽搐而成急惊风证。此为太阳肌表之证,以仲景桂枝汤主之,使中于太阳肌腠之邪,得微汗而解。 桂尖10克 杭芍10克 甘草6克 生姜10克 小枣7枚 加入粳米一小撮同煎,嘱服后温覆而卧,使得微汗。 一剂尽,即熟寐,汗出热退,次日霍然。 按:此证利在急治,倘迁延日久,别生变故,难以逆料。案内桂枝全方,力量甚足,故效如桴鼓。 3.小儿急惊风(二) (风寒误治救逆) 朱小弟,生甫两月,禀赋单薄。某日因感风寒而病,身热咳嗽,不思乳食,多啼声。医以清热解表之剂,热不退,发惊惕。又复以追风清热镇惊等法以治之,竞沉迷不乳,体若燔炭,自汗肢冷,咳嗽喘挣不已,痰声漉漉,时作角弓抽掣,奄奄一息。后延余诊之,指纹青黑透关,面唇均含青象,舌白而腻。此为风寒误治引邪入于阴分,阳不胜阴,虚阳浮越于外,法当扶阳驱寒。 附片20克 炮姜6克 京夏6克 北辛2克 生麻茸2克 茯苓10克 甘草3克 频频喂服,一剂尽,汗出,热退其半,已不发惊抽掣,喘咳减,始能吮乳。再剂病退七、八。去麻、辛,又服二剂后,诸证悉除。 4.小儿慢惊风 张××之次子,生甫一岁,住四川省会理县鹿厂街。 1914年3月,患小儿惊风证,病颇危笃,三日来抽搐不已。 余诊视之,指纹青黑透达三关,脉沉细而弱,舌苔白滑,面唇青黯,闭目沉迷不省,时而手足拘挛抽掣,乳食不进,夜间发热,大便泄泻绿色稀粪。询及病由,其母述及,患儿始因受寒感冒起病,初有发热咳嗽,大便溏泻。某医以清热解表药二剂,服后白昼身热见退,夜晚又复发热,咳、泻未止。继又拟消食清热药二剂,服后病不减,忽而风动抽搐。 该医以为肝经风热,又以平肝驱风镇惊药二剂,病情反见日趋沉重而成是状。时病已十余日,按脉证病情诊察,余思寻之,良由小儿气血未充,脏腑娇嫩,不耐克伐。风寒初起,只须轻宣透表,其病当愈。尔乃误以清热之剂,又复以消食、平肝、驱风等法,元阳受损,正不胜邪,遂致寒痰内壅而成三阴虚寒之慢惊风证。病势已危重,若辞不治,实非我医者应尽之责,力主逐寒荡惊汤挽救之。 上肉桂6克(研末,泡水兑入) 公丁3克 炮姜10克 白胡椒3克(捣) 灶心土130克(烧红淬水,澄清后以水煎药) 上方喂服二次,稍顷,呕吐涎痰一小盏,风状略减,抽搐较轻,两眼已睁,目珠已能转动寻视。再喂药一次,又吐涎痰盏许,风状已定,抽搐不再发作,咳嗽亦平,夜晚已不再发热。患儿之父母见病已恢复,甚为欣慰,但见其子体质赢弱,认为宜培补脾胃,自拟理中地黄汤一剂喂服。殊料服后移时,风动抽搐又起。余往视之,询问缘由,方知患儿大病虽有转机,然寒痰邪阴尚未逐尽,滋补过早,固必增邪,且有碍于阴邪外祛,寒痰内阻,遂致慢风复作。此时,病家始知误施补剂亦有弊端。余仍以逐寒荡惊汤并加附片15克,喂服后又吐涎痰盏许,畅泻酱黑色稀便二次,抽搐平息,且能吮乳,并闻啼声。照原方去胡椒、公丁,加砂仁6克、甘草6克,附片增至30克,煎汤频频喂服。二二剂尽,诸证痊愈。 5.太阳少阴两感于寒证 (重感冒) 张××,年四十二岁,住云南省昆明市武庙下南联升巷底。 肾气素亏,于1929年9月2日返家途中,时值阴雨,感冒风寒而病。初起即身热恶寒,头疼体痛,沉迷嗜卧(即少阴病但欲寐之病情也),兼见渴喜热饮不多,脉沉细而兼紧象。 舌苔白滑,质夹青紫,由于肾气素亏,坎阳内弱,无力卫外固表以抵抗客邪,以致寒风乘虚直入少阴,阻塞真阳运行之机,而成是状。以仲景麻辛附子汤,温经解表辅正除邪治之。 黑附片36克 麻黄10克(先煮数沸,去沫) 北细辛6克 桂尖13克 3日,服上方一剂即汗,身热已退,唯觉头晕咳嗽、神怯。表邪虽解,肺寒尚未肃清,阳气尚虚,以四逆合二陈加细辛、五味子,扶阳温寒主之。 黑附片50克 干姜26克 甘草10克 广皮10克 法夏13克 茯苓13克 北细辛4克 五味子2克 一剂尽,咳嗽立止,食量增加,精神恢复,病遂痊愈。 6.瘟疫病燥热内结证 谢××之妻,车姓,年十八岁,住四川省会理县南街。 于1920年3月,感瘟疫病邪,发病已二日,起始则见发热而渴,恶热而不寒,头疼体痛,脉浮弦而数,唇赤面垢,舌白如积粉。病虽初起,但邪不在经,若发汗,则既伤表气又易耗损津液,势必热邪愈炽。此乃瘟疫之邪蟠踞募原,有入里化燥伤津之势,宜输转募原之邪,使之达表而解,以达原饮加石膏主之。 槟榔10克 厚朴10克 草果10克 知母12克 杭芍12克 黄芩10克 甘草6克 生石膏15克(碎,布包) 服一剂后,证情稍减,惟大便已三日燥结不通,于是续前方加大黄12克,嘱即服。因患者之父略知医理,认为该女素体虚弱,恐不能耐受寒下之剂,竟私自将大黄、石膏减去未用。隔日延余再诊,见患者舌苔转黄而燥,胃实胸满,拒按呼痛,烦渴饮冷,小便短赤,大便仍燥结,壮热未解,时发谵语。此系邪已入腑,燥热结滞,非清热泻下不能力挽危绝。当即拟白虎加承气汤合方一剂。其父仍有难色,不敢与服。随后,患者忽鼻衄不止,色鲜红而量较多,稍顷,衄血即凝而成块。病家惶恐,另延中医彭某诊视,断为阳虚亡血之证,且谓如系热证,鼻衄流出之后,必不致凝结成块,主以四逆汤。病家疑虑,踌躇无决,仍不敢与服之。又复求询于余,余据理解释,力说病家:此及邪热亢极灼阴之证,急宜大剂凉下以救真阴,缓则真阴灼尽,危殆难治。又告之,余素谙于用姜附者,尚不敢以温热之剂妄投,当此证情,苦寒泻下尤恐不及,倘若误服温热之剂,犹如火上浇油,危亡立至。因余力主,病家始而信服,遂拟方清热凉下治之。 生石膏60克(碎,布包) 生大黄30克(泡水兑入) 枳实20克(捣) 厚朴20克 芒硝13克 知母20克 生地16克 甘草6克 上方煎汤日夜连进之后,鼻衄方止,神识转清,身热退去六,七。次日照原方再服一剂,服后则二便通畅,脉静身凉,惟仍渴思冷饮,此系余热未净、津液未复所致,以生脉散加味连服三剂,渴饮止,津液满口。其后于此方减去石膏、大黄连服三剂而痊。 沙参30克 麦冬13克 五味子6克 当归16克 生地16克 杭芍16克 石膏16克 大黄6克 7.瘟疫病阳明燥实证 李××,男,年二十五岁,四川省会理县南乡农民。 1921年3月感时疫而病,发热十二日不退,脉来洪数,舌苔黄黑而生芒刺,唇焦齿干,口气蒸手,值午后则热势更张,溅溅汗出,谵语烦躁不能安卧。小便短赤,大便自病后十余日不通,从心下至少腹胀满,呻吟呼痛而拒按,仰卧难以转侧,食物不进,唯烦渴而喜冷饮。此际邪热亢甚,阴津枯涸,燥屎内结,阳明下证悉具。当急下以救阴,缓则危殆。思及亢热已久,燥屎坚结,无阴液以润泽,如行舟之乏水,邪热燥结亦无所由出,宜于急下之剂兼以养阴生津之品以治之,拟加味黄龙汤一剂。 土人参30克 当归26克 生地16克 大黄16克(泡水兑入) 芒硝10克(后放) 枳实16克 厚朴16克 生石膏26克(碎,布包) 当晚服后,病者欲便,但十分费力而难于解出,用力挣之,则燥屎一节,缓慢而出,长约尺许坚硬不断,色酱黑。 余亲视之,真坚硬如鞭。次晨诊视,其脉已较和绥,发热已退其半,苔刺变软,口津稍润,腹中胀痛大减,仍渴喜冷饮,嘱照原方再服一剂。第三日诊,大便畅通,色转黄而溏,斯时已脉静身凉,能进米粥。查其舌,见苔已退去其半,津液回生,但仍喜冷饮,此乃邪热始退,阴津尚未完全恢复,拟生脉散加味养阴生津兼清余热。 沙参26克 寸冬16克 五味子3克 甘草6克 生地16克 玄参13克 黄连5克 服二剂后,继以六味地黄汤调理阴分,一、二剂而愈。 生地26克 粉丹10克 枣皮10克 淮药13克 茯苓13克 泽泻10克 8.瘟疫病阳明急下证 陈××之父,四川省会理县鹿厂牛上坎农民。年虽六旬,体素康健。 1916年4月初,因事赴邻村,值村中时疫流行,遂被传染。返家数日,忽觉胸闷食少,头昏体困,口燥思饮而起病。初起即感懔懔憎寒,继则发热,渴思冷饮,头体疼痛,小便短少,其色如茶,病卧已七、八日,自服发表消导药二剂无效,始延余诊视。脉来洪数,唇焦口燥,舌苔厚腻,边白中黄而生芒刺。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壮热烦渴饮冷,时发谵语,小便短涩但又随时点滴遗出。大便已六、七日不通,腹满而不能食。此乃瘟疫误于表散,大伤真阴,疫毒传入阳明之腑,邪热内蒸而呈是状,急宜凉下以救真阴,拟仲景大承气汤加石膏、寸冬,急下救阴,犹釜底抽薪之意,务将胃肠中之邪热疫毒下尽为度。 大黄16克(泡水兑入) 芒硝3克(后放) 枳实13克(炒,捣) 厚朴13克(炒) 生石膏30克(碎,布包) 寸冬26克 此方煎服三次后,畅下黑酱粪半小桶之多,臭不可当,身热约退七、八,口津渐回,苔刺变软,谵语止,小便已不滴遗,稍见清长,色仍黄,仍渴喜冷饮,当即索取石缸内冰凉冷水一碗与饮之,饮后病者自云心中爽快,再饮一碗,顿觉全身清凉,竟得安卧熟寐片刻。余热未尽,继拟小承气汤加清热养阴生津以治之。 沙参16克 生石膏15克(碎,布包) 枳壳10克 寸冬16克 厚朴10克 生地13克 玄参10克 大黄6克(泡水兑入) 服二剂后,大便溏泻数次,色由酱黑而渐次转黄,脉静身凉,津液满口,苔皮退去八、九,烦渴止,已能进稀粥少许。拟方: 沙参20克 杭芍10克 生地13克 寸冬13克 北芪30克 当归13克 甘草6克 连服三剂,食增神健,诸证全瘳。 9.瘟疫病热盛逼阴证 张××,男,川北人,年二十二岁,在四川省会理县北街参将衙署充当军士。 1921年3月,值瘟疫流行,被染者多,渠亦被传染而发病。发高热已十日,延余往诊,刚到该处,见另一军士掺扶病者出门外小解,小便清长如水,旋即目珠上视,其势欲脱。速诊其脉,沉数而细,唇焦口燥,苔黄黑而起刺,以手试之,则口气蒸手,仓卒之时,药石不济,恐阴液脱绝,急以冷水灌之,连喂二碗,目珠始返回如常,神识转清。询及由来,始知病已十日,壮热烦渴,大便不通,小便短赤,曾服发表退热药数剂,汗后身热不退,反见溺多清长。又述及前有两个军士,同患是病,发表之后,亦见小便清长,旋即死去。此系邪热内盛,复被发表劫汗,重伤阴液,逼阴外脱之险象,幸喜急灌冷水以救之,水源不?固竭,真阴未致立亡,急宜凉下以救真阴,主以承气白虎汤治之。 生石膏30克(碎 布包) 知母13克 枳实13克(炒,捣) 生大黄16克(泡水兑入) 厚朴13克(炒) 芒硝10克 川黄连10克 粳米10克 次日复诊,大便已通,下出酱黑燥屎若干,身热已退六、七,小便反见短赤,此邪热已经溃退,阴液尚未恢复,脉仍沉数,喜饮清凉,照原方去黄连加麦冬26克。 第三日继诊,病者已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烦躁止,口津生,唇舌转润,舌苔已退去大半,稍能进食,小便渐转清长,但仍喜冷饮,以生脉散加味养阴生津而清余热。 沙参15克 寸冬15克 五味子6克 当归16克 生地15克 杭芍15克 生石膏15克(碎,布包) 甘草6克 连服二剂再诊,舌苔已退净,津液满口,渴饮止,神食较增,小便已清利如常。遂照原方去石膏加口芪26克,生地改为熟地15克,连服三剂而愈。 10.瘟疫病热深厥深阳极似阴证 马××,男,三十岁,成都人,住四川省会理县北街。 1920年3月患瘟疫病已七、八日,延余诊视,见其张目仰卧,烦躁谵语,头汗如洗,问其所苦不能答,脉象沉伏欲绝,四肢厥逆,遍身肤冷。唇焦齿枯,舌干苔黑,起刺如铁钉,口臭气粗。以手试之,则口气蒸手。小便短赤点滴,大便燥结已数日未通,查其前服之方,系以羌活、紫苏、荆芥、薄荷、山楂、神曲、枳实、厚朴、栀子、黄连、升麻、麻黄及葛根等药连进四剂,辛散发表过甚,真阴被劫,疫邪内壅与阳明燥气相合,复感少阴君火,热化太过,逼其真阴外越,遂成此热深厥深阳极似阴之证,苟不急为扑灭,待至真阴灼尽,必殆无救,拟下方治之。 大黄26克(泡水兑入) 生石膏30克 枳实15克 厚朴15克 芒硝10克 知母12克 生地60克 黄连10克 服一剂,病情如故。服二剂后大便始通,脉息沉而虚数,但仍神识蒙睫,问不能答。照方再服二剂,连下恶臭酱黑粪便,臭不可当,其后口津略生。又照原方再服二剂,大便始渐转黄而溏,舌钉渐软,惟舌中部黑苔钉刺尚硬,唇齿稍润,略识人事,始知其证索饮而渴。进食稀粥少许,照前方去枳实、厚朴,加天冬、麦冬各15克、沙参20克、生地12克、甘草6克,将大黄分量减半。连进四剂后,人事清醒,津液回生,苔皮渐退而唇舌已润,唯仍喜冷饮。继以生脉散加昧,连服三剂而愈。 人参15克 寸冬15克 当归10克 生地15克 杭芍15克 五味子3克 生石膏10克 黄连5克 甘草6克 按:阳明急下之证,惠者已严重昏愦不省人事,不能询及渴饮与否,如证见壮热面赤,口气蒸手,唇舌焦燥,鼻如烟熏等则实热证情已具,即当急下,切勿迟疑,以免贻误病机,证变难挽。 11.瘟疫病误治变证转阳极似阴证 张××之妻,年四旬余,四川省会理县人,体质素弱。 患痰饮哮喘咳嗽多年,屡服滋阴清肺之药罔效,余拟以小青龙汤加附子及四逆二陈加麻辛汤等治之,服十多剂后病愈而复健康。数年后,于1920年3月感染时疫。初起发热而渴、头体痛。某医以九昧羌活汤加麻黄、桂枝一剂,服后,则汗出而昏厥。延余诊视,脉沉伏欲绝,肢厥肤冷,唇焦齿枯、口不能张,问其所苦,不能答。此系瘟疫误表过汗伤阴,疫邪传入阳明之腑,复感少阴君火,热化太过,亢阳灼阴,真阴欲绝,邪热内逼致使真阴外越,遂成阳极似阴之证。急与清热养阴生津之剂,方用生脉散煎汁、频频喂服。 米洋参10克 麦门冬26克 北五味子6克 生甘草6克 药汤下咽后数刻,脉来沉数,肢厥渐回,口气仍蒸手。 邪热未溃仍照前方加生石膏50克、生地40克、知母、贝母各30克。 是晚再诊视,脉来洪数,人事稍清,视其苔黄黑而生芒刺,壮热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燥结不通。《内经》云:“热深者厥亦深也。”今得前二方以济之,促其真阴内回,阳热始通,故反呈现壮热烦渴饮冷等证,邪热内炽不退燥结阳明,真阴仍有涸竭之虞。当即主以凉下救真阴,拟白虎承气汤加味一剂。 生石膏26克 知母16克 沙参16克 生大黄10克(泡水兑入) 枳实13克 厚朴13克 芒硝6克 生甘草6克 黄连5克 生地16克 服一剂后,大便始通,苔刺渐软,身热稍退。又服二剂,热退六、七,口津稍回,仍渴喜冷饮。续服第三剂,乃下黑燥粪,恶臭已极,热退七、八,已不见渴,稍进稀粥。又照此方去枳、朴,加天冬、麦冬各40克,连进二剂后,脉静身凉,津液满口,惟尚喜冷饮,仍照原方去芒硝,并将石膏、大黄减半,加入当归16克、杭芍13克,连进四剂而愈。继以四物汤加党参、口芪,调理十余日而康复。 按:此阳极似阴危笃之证,连进凉下九剂,始将疫毒邪火扑灭净尽,转危为安。本证燥热合邪,消灼真阴,津液涸竭,危在旦夕。如不用釜底抽薪之法,连用大凉大下之剂,万难奏效。诚言有是病,用是药。如方药对证,石膏、大黄亦妙药也。 12.瘟疫病小儿热极抽风证 郑××之子,两岁,四川省会理县南门外近郊农民。 1921年5月,因邻居患时疫而被传染,某医以祛风解表治之,愈进愈危,延余诊视。时高热已六日,壮热渴饮,唇赤而焦,舌苔黄燥,指纹粗而色紫,脉沉数。大便已三、四日不解,小便短赤,饮食不进,角弓反张之状,时而疭瘛抽掣,喘挣不已,视其证状颇危。此系疫邪传里与阳明燥气相合,热甚伤阴之证,复被祛风解表,更耗散阴血,以致津枯液涸,血不荣筋,血虚筋急风动遂成是状,所谓热极生风之证也。乃拟达原饮去草果加石膏、人黄清热下结,输转达邪治之。 杭芍13克 黄芩6克 榔片6克 知母6克 甘草3克 生石膏13克(碎,布包) 大黄6克(泡水兑入) 服一剂,二便通利,病退四、五,抽掣筋急已止。再服一剂,则病退七、八。继以生脉散加生地、当归、杭芍、石膏,连进二剂而愈。 沙参10克 寸冬10克 五味子3克 甘草3克 生石膏10克(碎,布包) 生地6克 当归10克 杭芍10克 13.瘟疫病狂汗 张××,男,四川人,年廿四岁,住四川省会理县北街,禀赋充盛。 1920年4月感瘟疫病邪。病已三日,延余诊视,发热而渴不恶寒,小便短赤,大便三日未解,脉来洪数,舌苔白腻如积粉,舌尖绛红而燥,面部垢腻。此系募原疫邪有渐入于里化热之势,宜输转募原之邪,兼消入里之热,加味达原饮治之。 槟榔13克 厚朴10克 草果10克 知母13克 杭芍16克 黄芩13克 甘草6克 生石膏30克 葛根13克 大黄13克(泡水兑入) 服一剂后,病者旋即发狂乱奔,病家以为误服凉药之咎,促余再行诊视,见其口舌转润,脉象已较前转平,且有微汗。 当即告知病家,此乃“狂汗”,系病退之征,稍待汗出即愈,遂嘱再服前药。服药一碗,即令使覆卧。俄顷,大汗淋漓,约三刻钟后,狂躁止,脉静身凉,霍然而愈。 按:吴又可《瘟邪论》云:“狂汗者,伏邪中溃,欲作汗解,因其人禀赋充盛,阳气冲击,不能顿开……。”今得药力相助,输转募原之邪以达于表而解,邪随汗去,则狂证焉有再作之理。 14.瘟疫病战汗 张××,男,年三十岁,住四川省会理县东门外。 1924年3月,感瘟疫之邪而病,服前医之方香苏散合升麻葛根汤加羌活、枳壳、白芷、防风、黄芩等二剂未效。病已八、九日,延余诊视,壮热烦渴饮冷,谵语烦躁,大便不通,小便短赤,脉来洪数,舌苔黄而生芒刺,唇赤而焦,鼻如烟煤而干燥。此系瘟疫邪气传里入腑之证,邪热内甚,形成亢阳灼阴,真阴涸竭,急当釜底抽薪凉下以救真阴。拟白虎合承气汤方加减治之。 生石膏30克 知母13克 生甘草6克 白粳米13克 寸冬16克 生大黄13克(泡水兑入) 芒硝10克 厚朴13克(炒) 枳实12克(炒、捣碎) 生地13克 服后下出硬结燥屎一次。次日复诊,病状已减,壮热较退,口津略生,因嘱照原方再进一剂。 三日复诊 服药后又解润大便三次,身熟退去其半,谵语止,烦渴已减。拟用加味人参白虎汤,养阴生滓并除余热。 人参24克 生石膏24克(碎,布包) 知母12克 寸冬15克 生地15克 黄连5克 玄参10克 枳壳12克 大黄6克(泡水兑入) 甘草6克 粳米一撮 服后当晚夜半,忽而肢冷畏寒,继则抖战不可忍,旋即大汗如洗,热退肤冷,脉微欲绝。斯时病家惶恐不已,促余再诊,视之则患者脉来缓弱,舌润,口生津液,渴饮已止,呼吸平和。当即告之,此名“战汗”,为病退之兆,切勿惊扰,但可温覆,否则战汗出而中止,病当不愈。 四日清晨续诊。唇舌润,苔皮脱,津液满口,已脉静身凉。大病悉退,进稀粥二碗。继以生脉散加当归、生地、杭芍养阴生津,服二剂而愈。 按:“壮火食气”为本病之症结所在。邪热太盛,亢阳灼阴,真阴涸竭,惠者已危在旦夕,今得凉下连进,邪热溃退,真阴来复,正气胜邪,“战汗”之作,实为病愈佳兆。吴叉可《瘟疫论》曰:“……忽得战汗,经气输泄,当即脉静身凉,烦渴顿除。”证诸临床,乃切实之经验。 15.春温病表寒里热证 曾××,男,年二十岁,住四川省会理县南街。 于1924年2月患春温病三日,脉来浮数,发热微恶寒,头疼体痛。 面垢,唇赤而焦,舌苔白而燥,尖绛,渴喜冷饮,小便短赤。 此系春温病邪热内壅,外有表邪闭束,遂成表寒里热之证,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麻黄12克 生石膏30克(碎,布包) 杏仁10克 甘草6克 服一剂后,俄而汗出淋漓,脉静身凉,霍然而愈。 16.春温病阳明经热证 王××,男,年廿五岁,住四川省会理县北关。 于1924年2月患温病已四日,前医以九味羌活汤加葛根、柴胡、紫苏等与服之,服后汗出未解,发热更甚。延余诊视,病者壮热,恶热而烦渴喜冷饮,头疼,但头汗出,面赤而垢,鼻干而喘,唇赤口燥,苔黄而无滓,小便短赤,大便三日不解。 此系春温病误用辛温发汗,耗伤阴液而成阳明经热之证,以人参白虎汤加寸冬治之。 生石膏30克(碎,布包) 知母20克 沙参15克 寸冬12克 甘草6克 粳米10克 连服二盏,竟仰卧而寐,数刻则全身大汗淋漓,热势渐退。次口复诊烦渴已止,脉静身凉,继以生脉散加生地、杭芍,一剂霍然。 沙参16克 寸冬13克 五味5克 生地13克 杭芍13克 甘草6克 17.春温病少阴热化证 吴××,昆明人,住昆明市绣衣街,有长子年十五岁。 于1921年3月患病延余诊视,发热不退已十一日,面红唇赤而焦,舌红苔黄而无津,虚烦不得卧。食物不进,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不解,脉来沉细而数。查其先前所服之方,始而九味羌活汤,继则服以黄连、栀子、连翘、黄芩、银花、苏叶、薄荷等未效。此系春温病误以辛温发散,又复苦燥清热,耗伤真阴,琊热内蕴,转为少阴阴虚热化证。拟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治之。 黄连10克 黄芩12克 杭芍24克 阿胶10克(烊化兑入) 鸡子黄2枚 先煎芩、连、芍药为汤,稍凉,兑入已烊化之阿胶,再搅入生鸡蛋黄二枚和匀而服。服一剂后即得安静熟寐,烦渴已止,唇舌转润,脉静身凉。继以生脉散加生地、玄参、黄连。 米洋参10克 寸冬15克 五味子5克 甘草6克 黑玄参10克 生地12克 黄连5克 上方连进二剂而愈。 18.春温病冷水治愈案 李××,女,年五旬,住四川省会理县南乡农村。 于1920年2月患春温病已五日,延余诊视之时,见其张目不寐,壮热烦渴而饮冷,舌苔白厚而燥,舌尖绛,唇焦齿干,脉来洪数,恶热头痛,小便短赤。据云已服发表之剂未愈。查前所服之方,系用羌活、独活、苏叶、荆芥、防风、柴胡、葛根之剂。殊服后但见头汗出,身热尤甚,气粗而喘,烦渴引饮。 余诊后断为春温病误用辛温发散,耗劫阴液所致,急须清热养阴生津为治。因患者居处远乡僻壤,药材缺乏,未能如愿配方,但见患者烦渴索饮之状,遂与冰凉之冷水任意饮之。患者饮一碗尽,自言心中爽快,又求再饮,饮至四碗,顿觉清凉不烦,竟然闭目熟睡。俄顷,则见汗出淋漓,湿透内衣。约半个时辰后再诊,已脉静身凉,津液满口,诸证悉除。 按:春温初起,客邪内传与阳明燥气相合,误投辛散发表,不但邪不得解,反致伤阴劫液,内热燔炽,水源涸竭。今得冷水相济,补阴救焚,从而阴阳调平,气机通达,则汗出而引邪外散。此为饮冷水救阴液之例,当与人参白虎汤清热生津救焚之意谋同,故能获此良效。 再按:温热病证,内热如焚,真阴欲竭之际,急需清凉之剂以济之。西瓜汁、鲜梨汁,甚至清凉冷饮,皆可以滋添阴液。但见某些病家或医者,习俗为常,以为几病皆须忌生冷,戒之最严,虽病热者苦索无已,尚不知其相宜而须投之。实热病情,以硝黄石膏为治,其效若灵,滋阴、清热、苦寒之品,在所必用,又何须拘禁于生凉哉。 19.暑证(一) 廖××,男,年三十一岁,四川会理县人,住云南省昆明市海潮巷八号。 1928年5月16日出外郊游,值酷暑炎热,畏热贪凉,返家时临风脱衣,当晚觉闷热而思饮,全身倦怠违和,次日则有微寒而发热,头昏痛,肢体酸困疼痛。因平素体质较健,向少生病,对此小病不以为然。不日则热势突增,发为壮热烦渴饮冷之证,小便短赤,食思不进,经西法针药施治未效,延余诊视。斯时病已三日,脉来浮弦而数,面赤唇红而焦,舌红苔燥,肌肤皆热,但不见有汗,气息喘促,呻吟不已。良由暑邪伤阴,邪热内壅,复被风寒闭束,腠理不通而成表寒里热之证。法当表里两解,拟仲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辛凉解表主之。 生麻黄12克 生石膏24克(碎,布包) 杏仁10克 甘草10克 17日一剂,即汗出如洗,热势顿除,脉静身凉,头疼体痛已愈。然表邪虽解,里热未清,仍渴喜冷饮,再剂以人参白虎汤合生脉散培养真阴清解余热。 沙参24克 生石膏15克(碎,布包) 知母12克 寸冬24克 五味子3克 甘草6克 粳米10克 服后渴止津生,食量增加,溺尚短赤,照上方去石膏加、滑石40克、生地40克。服后溺清而长,余热已尽,真阴复元,诸证全瘳。 按:昔人谓暑忌麻桂,其实亦不尽然。此证里热被表寒所束,非麻黄何能解表。妙在次方即转用白虎生脉,养阴清热,故而收效甚速。 20.暑证(二) 甘××,男,年二十岁,云南姚安县人,住昆明市武成路。体素健壮。 1928年6月12日,值暑热天气,外出旅行,汗多渴饮,因畏热贪凉,遂避暑休息于大树阴凉之下,汗出则腠理疏泄,复被凉风吹袭,感冒而起病。初起即懔懔憎寒,口渴思饮,头身不适,返家后渐次发热,渴饮更甚,头身疼痛,小便短赤。延余诊视,脉来浮弦而数,面赤唇红,舌红而燥,良由酷暑伤阴,邪热内壅,复被表寒闭束,腠理不通而成表寒里热之证,拟仲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表里两解以治之。 生麻黄10克 生石膏24克(碎,布包) 杏仁10克 甘草10克 13日复诊 服上方一剂后即汗出淋漓,发热退,头体疼痛已愈,继以清热养阴之剂肃清余热,拟方人参白虎汤含生脉散。 沙参20克 生石膏15克(碎,布包) 知母12克 寸冬15克 生地12克 甘草6克 粳米10克 14日复诊 原已脉静身凉,今又身反灼热,渴饮更甚,唇焦舌干而起芒刺,脉来洪数。何以服清热养阴之剂,病反沉重,邪热更甚,是投药失宜,抑或余邪再燃?询及由来,病者三、四日来大便不通,经亲友介绍服通便丸一包,内有巴豆温下等药,服后大便虽泻通数次,但反而热势再张而成是状,始知为错服湿热丸药所致。当即急以人参白虎汤加重分量,并加黄连、麦冬、玄参以清心肺之热而滋水生津,佐绿豆以解巴豆之热毒。 土人参24克 生石膏36克(碎,布包) 知母12克 黑玄参12克 川黄连6克 寸冬21克 小绿豆15克 生甘草6克 白粳米12克 15日复诊 此方服后,尽然汗出热退,口津回生,舌苔芒刺变软,小便色虽黄赤但已较长,脉沉细而带数象,手心尚热,仍喜冷饮。此乃大病已退,邪热未净,真阴尚虚,再以养阴生津而清余热治之。方用: 黑玄参12克 生地15克 寸冬15克 知母12克 沙参15克 杭芍15克 石膏12克(碎,布包) 小绿豆10克 甘草6克 16日复诊 脉已和缓,手心热退,渴饮止,津液满口,小便清长,神食较增,继以生脉散加口芪、当归、杭芍,两剂而痊。 沙参15克 寸冬12克 五味子3克 当归12克 口芪24克 杭芍12克 甘草6克 甘××暑证痊愈后,随即介绍其同窗学友李某来诊。李亦患暑证,病已六、七日,脉来浮洪,面赤多汗,壮热烦渴而喜冷饮。唇焦舌红苔白而燥,食物不进,小便短涩而赤。曾服黄连、黄芩、枳壳、栀子、连翘、薄荷、木通、滑石、藿香、香薷等药无效。此系暑邪伤阴、津液枯燥.内热如焚,误服此等苦燥辛散之剂,更增伤津耗液之弊。虽有苦寒之药夹杂其方,犹如杯水无力以救车薪,遂拟人参白虎汤加味治之。 沙参24克 生石膏60克(碎,布包) 知母12克 寸冬24克 生地15克 玄参12克 杭芍12克 甘草6克 粳米12克 次日复诊 一剂后即汗出淋漓,邪热溃退,真阴来复,唇舌较润,烦渴已减少,小便转长,但色仍赤。继以清署解热,养阴生津之法,原方加减主之。 沙参15克 石膏12克(碎,布包) 寸冬12克 五味子3克 知母10克 杭芍12克 尖贝10克 竹叶5克 甘草6克 上方服后,脉静身凉,舌润和,口津生,烦渴止,小便清长,食量渐增,以生脉散加当归、杭芍、生地。连服二剂,邪去正安,食增神健而愈。 21.赤痢 彭××,男,年三十五岁,四川人,住云南省昆明市珠市桥。禀赋素强,偶停宿食,兼有湿热。 于1929年9月15日夜起入厕,感受风寒而起病。初起即发热吐泻,头疼体痛,自汗而畏寒,继则下痢赤白,小腹痛甚,里急后重,每便仅一、二匙,日夜无度,小便短赤,噤口不食,脉来浮弦而兼紧象,舌苔白腻,舌尖绛。按病原系湿热挟食积阻遏肠胃,复感风寒外邪,闭束太阳经气运行之机,表寒外束,又有湿热内逼,以致身热下痢,此即所谓“协热痢”。法当表里双治,以桂葛汤解肌表之邪,佐小承气汤加黄连下宿食而清湿热。 葛根12克 桂尖10克 杭芍20克 大黄10克(泡水兑入) 油朴12克 枳实10克(捣) 黄连5克 生姜10克 小枣7枚 甘草3克 次日复诊 服上方一剂始尽,即见汗出,汗后热退脉平,表邪已解,痢亦减轻,惟湿热食积尚阻遏胃肠,湿热内逼,痢未全止,每痢仍腹痛后重,遂以“通因通用”之法,拟大承气汤合滨芍顺气汤加减急下宿食兼清湿热。 生杭芍24克 生大黄12克(泡水兑入) 枳实10克(炒、捣) 厚朴10克(炒) 槟榔12克 麦冬12克 广木香5克 芒硝5克 黄连4克 三诊,上方服后,得快利稀粪二、三便,腹痛后重及赤白痢均减去十之七、八,腻苔已退,稍进稀粥。惟小便仍短赤,思食冷物水果。此病状虽减而湿热痢毒未净,仍照原方加减主之。 生杭芍20克 生大黄6克(泡水兑入) 黄连5克 油朴10克 麦冬12克 玄明粉5克 广木香4克 服后又下出溏薄粪便二次,痢遂止,肛门稍坠,食量较增,小便尚赤。余热尚未全清,继拟下方治疗。 沙参13克 寸冬13克 木通10克 生杭芍13克 酒炙大黄5克 厚朴10克 服上方后饮食复常,神形健如,痢止溺清、腹痛若失而瘥。 按:余遇下痢之证,身热头体痛有表证者,当即以桂葛汤先解表邪。若无表邪,则当头以凉下为急,如此疗法,无不效如桴鼓。苟不解除表邪,则身热不退,易转危笃。故《内经》云:“利证身热不休者死。”不行攻下,邪热痢毒亦不能除。若属久痢虚寒者,又当以温固之法治之。 22.小儿时疫痢(小儿志贺氏杆菌性痢疾) 张小妹,女,一岁。 于1961年8月19日园发热一日,腹泻十多次,粪便带红白粘液,经昆明市红十字会医院诊断为“菌痢”收住儿科病房治疗。 据入院病历所载,患儿发育较差,营养中等,未出牙,前囟未闭合,颈部淋巴可触及。咽喉、心、肺及腹部未见异常,体温摄氏39℃(肛表)。8月20日血象,红细胞340万/立方毫米,血色素66%,白细胞总数5300/立方毫米,中性68%,淋巴27%,单核3%。8月22日大便培养检出志贺氏痢疾杆菌。8月23日起用氯霉素治疗。8月24日加用多粘菌素,并内服清热解毒止痢中药。但腹泻不止,体温仍在39.5℃左右(肛表)。8月28日血象,红细胞315万/立方毫米,血色素60%,白细胞总数13,600/立方毫米,中性68%,淋巴30%,单核2%。病孩住院十日,经用多种抗菌药物及中药治疗,仍未见好转,于8月29日邀余会诊。 当日下午诊视,见患儿卧床,正在输液,面赤身热,体温40.5℃(肛表),衰弱无神,唇口干燥,眼瞠凹陷。但见其母频频喂饮,时闻啼声,气息低弱,不思乳食,自汗出,稍动则易惊怖。询及今日大便已泻十余次,每次便量不多,红白粘液混杂,小便短少。指纹色赤而浮,舌苔粉白。此系内伤饮食,复感表邪,表证不解,邪气又陷入阳明,遂成太阳阳明合病下痢之证。如过早施用清热止痢及苦寒泻下之剂,易伤里气,若表邪深陷,则痢无止期。此证已属二阳合病,当以解表兼以升提陷入阳明经邪之法治之。建议暂停前面所用中西药物,拟桂葛汤一剂。 桂枝10克 葛根10克 杭芍6克 生姜2小片 小枣3枚 甘草3克 当晚喂服二次,至夜有微汗出,身热稍退,体温39℃(肛表)。次晨又煎服第三次,日内照方服完二剂。每次喂药后片刻,均有热汗徐徐外出。于30日晚体温已降至37.8℃(肛表),大便终日未见泻利。 9月1日复诊 体温37.2℃(肛表),大便解二次,已为粪质,色黄而溏薄,未见脓血状物。据其母所诉,患儿热退之后已不再发惊,能安静熟睡,稍进乳食。此时虽然发热已退,腹泻已止,但见面色转淡,嗜卧无神,指纹色淡仅隐隐可见,口唇回润,干渴之状已不见,舌苔薄白转润。此系病邪已退,中焦脾胃虚弱,须当调补中气,健运脾胃以善其后,拟归芍理中汤加味治之。 潞党参10克 炮姜6克 肉桂5克 当归6克 杭芍5克 白术6克 砂仁3克 公丁7粒 甘草3克 上方连服三剂,9月4日诊视,患儿于服药后第二、三两日,均未解大便,一切情况尚好,今日则大便二次,色黄微溏,体温已平,精神转佳,乳食如常。9月1日和5日曾各取大便标本做病菌培养,均未检出痢疾杆菌,遂调理数日,痊愈出院。 23.小儿湿热痢(三阳合病下痢) 李××,女孩,一岁半。 1964年4月8日来诊(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号136651)。患儿患麻疹免后,大便下利红白已十余日,发热39.8℃,寒热交作,面赤气促,多啼哭,夜不入睡,口渴而喜饮。每日大便泻十七、八次,量不多,色绿而赤白粘液间杂,欲便时啼闹不休(腹中痛),哭甚方解,解便不畅(里急后重,滞下不爽),小便短赤,脉细数,指纹青紫而浮,苔白腻,曾服止痢西药数日未见愈。此乃三阳合病下痢之证,拟方: 桂枝15克 葛根10克 柴胡6克 黄芩3克 黄连3克 榔片3克 杭芍10克 小枣5枚 生姜2片 甘草7克 昨日一剂连续煎服六次,得微汗。今日已热退身凉,大便三次,色黄半干,稍带粘液,赤色已不见,小便转清,口已不渴,能食软饭。脉转缓,指纹青紫已退,色淡而细,苔薄白质红润。此痢证已止,尚须调理,以桂枝汤加味一剂而收功。 苏条参6克 杭芍6克 法夏6克 砂仁3克 桂枝10克 小枣5枚 生姜2片 甘草5克 24.秋燥 尚×之女,年十四岁。 1924年8月感秋令燥邪,身热头疼,咽干而痛,食物不下,喜饮清凉。脉息弦数,舌尖红,苔白而燥。此为外邪与阳明燥气相合遂成是状。 方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味洽之,一剂而愈。 麻黄10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12克(碎,布包) 桔梗10克 连翘6克 寸冬10克 25.燥咳 吴××,男,二十四岁,昆明医学院学生。 1963年10月感秋令燥邪而病咳嗽,咳声频频,干咳声响无痰无涕.靥干,舌苔薄白少津,脉浮濡,服西药止咳剂未效。此为阴虚肺燥之证,宜养阴润肺止咳,拟二冬二母汤加味,一剂尽,津液回生,咳声立止。 麦冬15克 天冬12克 川贝母10克 知母10克 百合12克 黄芩10克 生杭芍12克 百部10克 桑皮12克 玄参10克 五味子3克 甘草6克 26.寒疟 阎×之妻,患疟证二十余日,每日午后发作,先寒而后热,寒甚则颤栗鼓颌,热退则汗出如洗,发作之时头痛如劈,饮食不进,呕吐酸苦涎沫,大便溏泻,两胁撑胀而痛、惟喜滚饮。脉细迟无力。舌苔白滑,质含青色,曾服消食清热平肝等十余剂未效。此乃阳气内虚,阳不胜阴,肝邪夹寒水之气上逆,午后之时,阴盛阳虚,真阳被阴邪格拒,浮越于外,遂成是状。拟四逆汤加味治之。 天雄片60克 干姜30克 公丁5克 上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兑入) 法夏12克 茯苓30克 甘草6克 并嘱先吞乌梅丸二粒,是晚服药一剂,次晨又一剂,午后遂不复作。后照原方加砂仁10克,两剂而愈。 后遂不复作。后照原方加砂仁10克,两剂而愈。 27.阴证误下救逆案 昔诊一男,约廿余岁,系一孀妇之独子,体质素弱。始因腹痛便秘而发热,医者诊为瘀热内滞,误以桃仁承气汤下之,便未通而病情反重,出现发狂奔走,言语错乱。延余诊视,脉沉迟无力,舌红津枯但不渴,微喜热饮而不多,气息喘促而短,有欲脱之势。据此断为阴证误下,逼阳暴脱之证,遂拟大剂圈阳饮(即四逆汤加肉桂)与服。 附片130克 干姜50克 上肉桂13克(研末,泡水兑入) 甘草10克 服后,当天夜晚则鼻孔流血,大便亦下黑血。次日复诊则见脉微神衰,嗜卧懒言,神识已转清。其所以鼻衄及下黑血者,非服温热药所致,实由于桃仁承气汤误下后,致血脱成瘀,今得上方温运气血,既己离经败坏之血,不能再行归经,遂上行而下注。嘱照原方再服一剂。服后,衄血便血均未再出,口微燥,此系阳气已回,营阴尚虚,继以四逆汤加人参连进四剂而愈。方中加人参者,取其益气生津养阴以配阳也。 28.伤寒病少阴寒化证 曾××,男,十七岁,住昆明市环城东路。 始因饮食后受寒起病,发热,恶寒,头体痛,延某中医诊视,以清凉解表药二剂无效,当即送入本市西山脚下高蛲某医院住院治疗。住院已十九日,施以针药,发热虽退,然病势则日益沉重,延请数医会诊,一致诊断为“肠伤寒”且有肠出血或肠穿孔之虑,决定施用输血方法挽救。输血后病势未减,愈见危笃,竟宣告无救,遂于1943年10月25日延余诊视。余到达该医院,已是晚间九时,询知患者病已十九日,身已不发热,但腹中鼓胀,小腹疼痛,不时呻吟,小便短赤,大便有七、八日不通,饮食不进,日夜眼不交睫,卧床身不能转侧,但见护士随时以矿泉水与饮之。舌苔白滑而厚腻,不渴饮,脉搏弦紧,重按则无力而空。诊毕,当即告以病势十分危重,系伤寒坏病,病邪深入少阴之脏寒证,阳气内虚,阴寒太盛,寒水阴气内结如冰霜,腹内阴霾四布,发热虽退但里寒已极。二便不通,乃系阴寒凝结,真阳大虚,无力运行,非热结之证可比也。一线生阳有将脱之势,病势垂危,颇为费治。惟有扶阳抑阴温化之法,使在上之寒水邪阴,由口中吐出,中下之寒水邪阴,由二便排泄使除,阳回阴退,方可转危为安。就以仲景通脉四逆汤加吴萸、上桂治之。并告知病家,倘若服药后发生呕吐涎痰或大便泻下切勿惊疑,为病除之兆,一线生机,可望挽回。 白附片160克 干姜30克 上肉桂16克(研末,泡水兑入) 茯苓26克 吴萸6克 甘草6克 10月26日再诊。昨服上方后,旋即呕吐涎水碗许,系病除之兆。脉搏弦紧已退而转和缓,大便溏泻一次,小便解三次,惟小腹尚痛,时作时缓。缘病程日久,阳神太亏,里寒太重,虽已见效,然病重药轻,力不胜病,犹兵不胜敌,犹幸气不喘,痰不鸣,手足温暖,脉和缓较有神,继以大剂扶阳温化,务使阳回阴退,渐可转危为安。 白附片260克 干姜60克 吴萸20克 上肉桂16克(研末,泡水兑入) 公丁香6克 茯苓30克 西砂仁6克 10月27日三诊。昨日清晨服药后,又呕吐涎水约两碗,下午服药后又吐一次,大便泻利数次,均属“冰霜化行”,病毒邪阴由上下窍道溃退。舌苔仍厚腻,舌质红活,面唇色泽亦转红润,体温如常,脉搏和缓较有神根,腹胀微痛,鼓胀已减去十之六、七。大关已过,然病久阳神太亏,邪阴尚未除净,仍以大剂扶阳辅正主之。 白附片300克 干姜60克 上肉桂16克(研末,泡水兑入) 槟榔6克(去壳,捣) 吴萸6克 台乌4克 西砂仁6克 茯苓30克 10月28日四诊,服药后昨日夜共排泄大便十六次,每次多少不一,今晨又大便二次,均为夹水分之稀薄粪便,始而色乌如酱,今晨渐转黄色,此系胃中生阳渐复之兆。体温37℃,脉搏每分钟80次。今日解小便六次,色淡黄而清,但于每次小便时,
/
本文档为【三人篮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