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宁波市农民工子女学龄儿童与宁波市城市学龄儿童体质健康及生活习惯的比较研究

2017-09-21 31页 doc 61KB 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2972

暂无简介

举报
宁波市农民工子女学龄儿童与宁波市城市学龄儿童体质健康及生活习惯的比较研究宁波市农民工子女学龄儿童与宁波市城市学龄儿童体质健康及生活习惯的比较研究 宁波市农民工子女学龄儿童与宁波市城市学龄儿童体 质健康及生活习惯的比较研究 论 文 摘 要 改革 开放 以来 , 伴随 着经 济的 发展 与户 籍制 度的 松动 , 大量 的农 村劳 动力 潮水 般涌 入经 济发达的沿海城市。 与此同时, 跟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学龄儿童越来越多, 也产生了一 些社 会问 题。 比如 , 学龄 儿童 的健 康教 育与 时代 发展 的融 合并 不理 想; 户籍 制度 限制 进城 农 民工子女享受城市儿童同等的医...
宁波市农民工子女学龄儿童与宁波市城市学龄儿童体质健康及生活习惯的比较研究
宁波市农民工子女学龄儿童与宁波市城市学龄儿童体质健康及生活习惯的比较研究 宁波市农民工子女学龄儿童与宁波市城市学龄儿童体 质健康及生活习惯的比较研究 论 文 摘 要 改革 开放 以来 , 伴随 着经 济的 发展 与户 籍制 度的 松动 , 大量 的农 村劳 动力 潮水 般涌 入经 济发达的沿海城市。 与此同时, 跟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学龄儿童越来越多, 也产生了一 些社 会问 。 比如 , 学龄 儿童 的健 康教 育与 时代 发展 的融 合并 不理 想; 户籍 限制 进城 农 民工子女享受城市儿童同等的医疗、 卫生等公共服务; 农民工受教育水平与低廉的经济收入 影响其子女的健康成长 等。了解学龄儿童 的体质状况, 即有利于学龄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对 教育 事业 、 社会 的和 谐与 国家 的长 远发 展都 能起 到推 动作 用。 本研 究以 浙江 省宁 波市 农民 工 子女学龄儿童与城市学龄儿童为研究对象, 对农、 城学龄儿童的体质状况、 生活习惯等进行 测试、调查、比较分析。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宁波市农民工子女学龄儿童与城市学龄儿童在身高、 体重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城市 学龄儿童的身高、 体重普遍高于农民工子女学龄儿童; 随着年龄增长农民工子女女生的体重 增速最为明显;城市学龄儿童的BMI 值高于农民工子女学龄儿童。 2.身体素质方面的比较,宁波市农民工子女学 龄儿童的腰腹肌力量、速度弱于宁波市 城市学龄儿童;男生之间身体素质的比较表现出更多的显著性差异。 3.宁波市农民工子女学龄儿童的超重、肥胖率略高于城市学龄儿童,存在的差异并不 具有统计学意义。 4.宁波市城市学龄儿童的近视率高于农民工子女学龄儿童;城、农两组学龄儿童的近 视率均处于较高水平。 5.宁波市农民工子女学龄儿童的体育活动积极性逊于城市学龄儿童,卫生习惯、就医 习惯不如城市学龄儿童。 6.宁波市城市学龄儿童的饮食习惯优于农民工子女学龄儿童;城市儿童在高蛋白、高 脂肪类食物的摄取频率高于农民工子女学龄儿童;蔬菜 摄取的种类多于农民工子女学龄儿 童;农民工子女学龄儿童的膳食结构亟待改善。关键词 : 体质 农民工农民工子女 学龄儿童 生活习惯Abstract Since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floods of rural labors entering cities and coastal areas,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makes cities stressful and leads to so many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health and educ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For example,there is still a gap between their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limits the opportunity of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as for having the same medical services as city children; educational level and low income of migrant workers also affect their children’s health. The period of childhood determines a person’s physical health: learning about the physical cond ition of school-age children is not only good for their growth, but also motivates the career of education, the harmony of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his research, whose objets are school-age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and city children, compares and analyses their physical condition, living habits, etc. The following are conclusions: 1. There are evident differences in height and weight between school-age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and city children in NingboCity children are generally higher and heavier; girls from migrant workers’ families get heavier more quickly than others; BMI value of cities’ school-age children is generally higher than that of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2. As for the comparison of physical health,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have less lumbar muscle strength and speed than city children in Ningbo; there exists no evide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ir explosive power of lower limb; differences of physical qualities are huger in boys rather than in girls3. The rate of overweight of school-age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is a little higher than that ofschool-age city children in Ningbo, but there is no statistic difference; rates of overweight are at a high level in both of the two groups4. The myopia rate of school-age city children is higher than that of school-age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in Ningbo; rates of myopia are at a high level in both of the two groups5. The frequence of exercise of school-age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is lower than that of school-age city children in Ningbo. The former group has worse habits of health and medical treatment 6. The diet habit of school-age city children is better than that of school-age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in Ningbo; as for ingestion of food, city children ingest more frequently high-protein and high-fat food; vegetables they ingest are more varied. Dietary pattern of children of school-age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needs to be improvedKey words: physical quality migrant worker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children of school-age living habits目录 第一部分 引言1 1.研究背景与意义. 1 第二部分 文献 综述 2 1.本研究涉及的概念界定. 2 2.国内外研究现状. 4 2.1 国外研究现状. 4 2.2 国内研究现状. 7 第三部分 研究 目的11 第四部分 研究 对象 与方 法12 1.研究对象 12 2.研究方法 12 第五部分 体质 测试 结果. 13 1.学龄儿童身体形态指标比较13 2.学龄儿童超重与肥胖情况比较 16 3.学龄儿童柔韧及力量情况比较 17 4.学龄儿童速度与协调性的比较 19 第六部分 问卷 调查 结果. 21 1.近视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 21 2.日常习惯的调查结果显示. 22 3.身体活动的调查结果显示. 26 4.饮食习惯的调查结果显示. 27 5.食物摄取的调查结果显示. 32 6.健康知识的调查结果显示. 37 第七部分 分析 与讨 论 40 1.学龄儿童身体形态情况的分析与讨论 40 2.学龄儿童超重及肥胖情况的分析与讨论. 41 3.学龄儿童身体素质现状分析与讨论42 4.学龄儿童近视情况分析与讨论 43 5.学龄儿童生活习惯方面分析与讨论44 第八部分 结论 与建 议 45 参考文献 48 附 录: 小学 生 生活 习惯 问卷 调查 表52 后记. 56 第 一部 分 引言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改革 开放 以来 , 伴随 经济 的发 展与 户籍 制度 的松 动, 大量 农村 劳动 力潮 水般 涌入 城市 和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规模宏大的农民工社会流动, 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群体性人口流动。 随 着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措施及针对农民工的各种增加就业措施的实施, 农民工就业机会 不断增加,就业形势好转,农民工数量 逐年攀升。2010 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达 22,978 万 [1] 人, 其中外出农民工14 ,533 万人 , 外出 农民 工比 上年 增加492 万人 , 增长 3.5% 。 与此 同 时, 人口 移动 的结 构也 发生 了很 大的 变化 ,20 世纪90 年代 以后 , 流动 人口 出现 了由 单身 流 动到夫妻流动再到举家迁徙的新特点, 这些变化使流入地随之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 如随迁 子女的 教育 及健 康问 题等 。中 国人 民大 学人 口所 对 2005 年全 国 1% 人口 抽样 数据 分析 表 明:2005 年,14 岁以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达到 1,314 万,其中,6-14 周岁义务教育阶段儿 童人数为816.13 万。 浙江省宁波市地处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 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 据 “第 六次全 国人 口普 查” (以 下简 称“ 六普 ” ) 统计,宁波市常住人口已达 7,605,689 人,与 2000 年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以下简称“五普” ) 时的 5,962,602 人相比,十年增加了 1,643,087 人, 增长 27.56%,居 浙江 省首 位, 年平 均增 加164,309 人, 年平 均增 长率 达 2.46% 。 [2] 宁波市常住人口中,市外流入人口为228.85 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30.09% 。2010 年, 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 2.34% , 十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 1.97% 。暂住人口总量迅猛增长是 宁波市 常住人口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2010 年 宁波市暂住人口统计数为404.38 万人 , 为全 省暂住人口最多的城市。2000 年,宁波市暂住人口为75.25 万人,十年增加329.13 万人, [3] 增长437.38% 。截至 2010 年 9 月,外来流动人口子弟在 宁波就学的指九年义务教育,不 含学前儿童人数为 25.4 万人。 宁波 市 “六普 ” 时常住人口中的市外流入人口是 “ 五普 ” 时 的4.19 倍,然而2010 年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在 宁波就学人数却是2000 年的 12.73 倍 。农民 工子女与流动人口子女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重合的, 在中国目前的特殊历史时期, 外出打工的 流动人口其绝大组成部分为农 民工 , 中国 农村 人口 基数 大, 这是 不争 的事 实。 近些 年各 地方 加快城镇化建设, 一大批农村户口转成了城镇户口, 但其归根这样的人群仍然没有脱离 “农 民的 身份 ” 。 儿童 时期 是 决定 人一 生体 质健 康的 关键 阶段, 了 解学 龄儿 童的 体质 健康 状况,不仅有利 于学龄儿童的健康成长, 同时也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随着 1宁波市农民工的大量涌入和 “构建和谐社会” 思想的推进, 关注宁波市农民工子女的体质健 康状况、 更深入地揭示农民工子女 学龄儿童面临的健康问题 亦成为一项必要、 紧迫而有意义 的社 会任 务。 目前 国内 外关 于农 民工 学龄 儿童 体质 健康 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 因此 , 研究 这 部分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民工子女学龄儿童的体质健康等问题对于当地政府建立完善的、 以常 住地 为基 础的 、 能够 与城 市体 质健 康管 理制 度相 接轨 的农 民 工 子女 的体 育保 障体 系将 提供 重 要的参考依据。 第二部分 文 献综述 1. 本研究涉及的概念界定 1.1 体 质的概念 体质的研究在学术界一直是热题,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学术界都有与时代相符的认知与解 释。 近年 来随 着科 技的 进步 、 科研 的发 展人 们对 体质 概念 的研 究更 加全 面、 更加 深入 、 更加 科学。而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又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通过查询文献资料发现体质人类学、 医学、体育学界都对体质具有相关的理解,并试着从本研究领域更好的解释体质的概念。 1.1.1 体 质人 类学 对体 质的 认识 与解 释 体质人类学的研究中并没有 对体质制定明确的概念, 体质的研究是为人类学服务的。 体 质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概况为对人自身进化的研究; 从生物学的角度综合研究人种、 种族的差 [4] 异; 现代 体质 人类 学的 研究 等 。 对体 质的 描述 从体 型、 头型 、 肤色 、 发质 、 血型 、 细胞 染 色体等生理特征和生物化学异同比较或复合组织形态上的研究体现; 还关 注人类起源、 生物 [5] 进化、种族变异等方面。目前有些研究也涉足心理方面探讨 。 1.1.2 医 学对 体质 的认 识与 解释 中医体质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 中医 体质 学界 对体 质有 比较 统一 的看 法, 从字 面上 理 解体 质, 有身 体素 质、 身体 质量 、 个体 特征 等多 种含 义; 体, 指身 体 、 形体 、 个体 ; 质, 指 素质 、 质量 、 性质 。 体质 的概 念是 指人 体生 命过 程中 , 在先 天禀 赋和 后天 获得 的基 础上 所形 成的 形态 结构 、 生理 功能 和心 理状 态方 面综 合的 、 相对 稳定 的固 有特 质, 是人 类在 生长 、 发 [6] 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 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 。 中医 体质 学中 对概 念的 定义 与其他领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形神合一”的生命观与“天人合一”整体观。 1.1.3 体 育学 对体 质的 认识 与解 释 2国内体育界对体质的定义: 体质,是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 [7] 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 理功能和心理因 素的综合的、相 对稳定的特征 。 并将体质的范畴 归纳为以下五个主要方面: 身体形态发育水平、 生理功能水平、 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水 平、 心理 发育 水平 以及 适应 能力 。 我国 体育 界对 体质 概念 的界 定是 比较 准确 和全 面的 , 无论 是国外还是国内的研究基本都在这一范围之内。 体育学界近些年来也渐渐有学者提出 不同 的看 法, 比如 张中 豹认 为: 目前 所公 认的 体质 [8] 定义的外延过窄,定义项的外延远远小于被定 义项的外延, 犯有逻辑上的错误 。刘东海,夏 [9] 国军等 在体质概念的内涵、 外延及其综合评价中表示: 狭义的体质从健康角度、 种族角度、 民族 角度 、 性别 角度 、 年龄 角度 、 运动 专项 角度 等 。 做出更细致的定义; 体质广义概念, 他 们认为是指具有高级心理活动功能的生命体生存质量的一种规定性,包括表现与反映出来的 形态 结构 、 生理 功能含高级心理活动功能、 代谢 方式 等,是对 不同 类型 、 不同 个体, 不同体 质期质与量总和的统称。 1.2 农 民工 农民工的产生与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高度相关, 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 钟特殊的社会群体 。 近十几年来,“农民工”与其相近称呼的“民工” 、 “流动人口” 、 “新市 民” 、 “新 工人 ” 、 “新 居民 ” 等 , 在中 国学 术界 、 政策 制定 部门 和媒 体等 都是 关注 的热 点。 农 村人口大量外出到城市和发达地区经商 、 务工 , 是近 些 年社会关注议题之一。 社会学、 经济 学、 人口 学、 政治 学、 城市 地理 等学 科 , 以及政府有关部门、 各种媒体均从各自的角度, 对 这一现象和人群展开了研究。 国务院颁布的 《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中明 确提出, 将在城市从事非农业生产但没有取得“城市户口的人”称为农民工。 [10] 按照社会学的理解,李培林 认为:农民工流动不仅仅是劳动力的流动、人口的流动, [11] 同时是一种社会流动, 包含了地域流动、 职业流动和阶层流动三个方面。 张跃进 对农民工 的概念做了详细的分析 与讨论 , 他在 《中 国农 民工 问题 解读 》 一书 提出 农民 工是 指 “脱 离了 基本的农业生产活动, 转变了就业观念, 改变了生产技能, 由普通农民向 产业工人转化的一 类社 会群 体。 ”他 们与 工人 的区 别是 具有 农民 的身 份, 与农 民的 区别 是从 事非 农业 生产 ,从 事工人职业。 1.3 农 民工子女 农民 工子 女, 与其 意义 相近 或相 同的 概念 还有 “民 工子 弟” 、 “外 来民 工子 女” 、 “流 动人 口子 女” 等。 农民 工子 女应 包括 两部 分, 一部 分为 随父 母进 入城 市, 并在 城市 生活 的农 民工 3子女 , 可称 之为 流动 农民 工子 女; 另一 部分 则为 父母 进城 务工 , 但其 本人 被留 在农 村老 家的 农民 工子 女, 称之 为农 村留 守儿 童。 本文 所指 农民 工子 女则 为随 父母 务工 进入 城市 生活 的农 民工子女。 1.4 学 龄儿童 有关儿童的年龄段划分不一, 联合 国 《儿 童权 利公 约》 中的 规定 是 0-18 岁 , 中国 的 《 未 [12] 成年人保护法 》等法律的规定是0-18 岁,医学界以0~14 岁的儿童为儿科的研究对象 。 而社会和人们公认儿童的年龄段为 0-12 岁,因为此类人群正处 于 学龄前和小学阶段 。本文 所指的学龄儿童(children of school-age )为小学在读儿童。本文所指农民工子女学龄儿 童则为随父母务工进入城市生活并达到学龄的农民工子女。 2. 国内外 研究现状 2.1 国 外研究现 状 2.1.1 国 外体 质健 康研 究现 状 当前 , 国际 组织 和很 多国 家 (地 区) 都非 常注 重国 民体 质的 研究 。 随着 经济 的快 速发 展 和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 各种文明病随之而来, 人类健康受到极大威胁。 体质 作为衡量健康 的重要部分,也必然受到关注。 比如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在 19 世纪末就已经对体质健康 有所研究,试图通过对体质健康的研究来探索并开辟强国之路。 2.1.1.1 日本体质健康的相关研究 日本是青少年儿童体质调研资料最全的国家, 积累了 1898 年以来100 多年(明治维新 时期就已经开始) 的青少年生长发育的资料。 在日本体质被认为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是身体 与精神因素的综合体,身体因素包括体型、 体质、体格以及身体对外环境刺激的适应能力、 反应能力等;而精神因素则包括智力、气质、意志、判断等。 第二次世界 大战 之后 , 日本 制定 了一 系列 体育 法律 法规 , 从制 度层 面力 争保 障学 生 体质 [13] 健康的发展。日本于1961 年颁布了《体育振兴法》 , 其中明确表示:该法以“促进国民 身心的健全发展,形成明朗而充实的国民生活为目的” 。并强调“国家以及地方公共团体必 须对振兴青少年体育给予特别的关注” 。自1964 年开始实施体力测定以来, 日本每年5-6 月份在全国范围内对国民进行统一的体力测定, 然后由文部省根据测定数据写出体质测定 [14] 向全国公布 。 日本 在提 高国 民体 质健 康的 过程 十分 重视 对营 养的 摄入 , 科学 合理 的膳 4食。日本在60 年代 提出“让一杯奶强壮一个民族”的口号,直到今日仍然 影响甚重。在摄 入优质蛋白质等食物的同时, 日本现在 越来越注重饮食的科学化, 比如提高蔬菜、 水果等摄 [15] 入量 , 并且 加强 了健 康饮 食等 方面 的教 育。 周爱 光, 陆作 生 表示 , 日本 在增 强学 生体 质健 康方 面, 重视 饮食 营养 、 实施 学校 午餐 制度 、 加强 学生 饮食 教育 ; 善于 利用 法律 为学 生参 与 体育活动做 出保 障。 日本 从 20 世纪 90 年代 开始 , 由原 来单 纯重 视儿 童青 少年 在校 时期 的 健康 管理 , 到 学生的健康管理不仅仅只是学生时代的事情, 同时还要考虑与之相联系的周围 [16] 环境 (学 校? 家庭 ? 社会 ) 的影响等方面的转变 。 此外 , 日本 在 “健 康促 进学 校 (Health Promoting School ) ”的 建设 也处 于快 速发 展阶 段, 作为 学校 健康 促进 的一 个重 要手 段, 正 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推广以及运作, 日本今后在学校健康促进方面的努力也将更加突出其体质 健康方面研究 成就。 2.1.1.2 美国体质健康的相关研究 20 世纪末至 21 世纪上半期,美国的校园内体育活动渐渐的丰富与普及,但是并没有 引起联邦政府的足够重视。 历经 两 次世界大战与冷战时期的影响, 美国从上到下越发关注青 少年体质健康的发展 。 做出 的重要 举措 : 联邦 政府 的立 法保 障; 充分 发挥 社会 力量 , 多元 化 办活体育事业;发挥总统体质委员会对学校体育的重要影响等。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体育强国。 在美国迈向世界体育强国的历史进程中, 其发达的 学校体育为大众体育、 竞技体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然而, 在 20 世纪 上半 叶, 学 校体育在美国没有得到重视, 学生体质每况愈下;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应征青年出现身体 不良 的情 况; 再加 上美 苏争 霸过 程中 , 苏联 率先 发射 了人 造卫 星, 对美 国的 教育 、 科技 等产 [17] 生了震动 。 有研 究对 美国 公立 学校 4400 名 6-16 岁的学生和瑞士、 意大利 、 奥地利3000 名同龄学生进行体质测试, 内容包括俯卧撑、 仰卧起坐、 抬腿和脚尖跳等。 结果令美国人吃 惊:56% 的美国学生至少有一项测试没有通过,相比之下欧洲学生的情况要好的多,至少有 [18] 一项测试没有通过的学生仅占 8% 。美国对这一 研究结果非常重视,值得 关注的是,1985 年, 体质 与运 动委 员会 在联 邦健 康部 门的 资助 下, 全面 的进 行了 全国 学校 人口 体质 普查 。 还 [19 ] 决定以后每十年对青少年 进行一次体质普 查 。这次人口普查 具有重要的意义,之后美 国 开始制定相关的发展目标 。1988 年推 行了 新的 《最 佳健 康计 划》 , 调整 了测 试项 目;1990 年 提出“健康公民 2000 ”的十年规划,以此倡导国民锻炼,以期提高国民体质水平。除了政 府方 面的 努力 , 学校 方面 也积 极的 行动 起来 。 美国 的体 育教 育追 求的 是健 康教 育, 美国 政府 很早就意识到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同样重要, 而体育锻炼和健康知识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最 5[20 ] 重要手段 。 2.1.2 国 外流 动儿 童的 研究 现状 国外对流动儿童体格等状况的研究, 大部分结果表明, 流动儿童体格等健康状况略好于 [21] 流出 地儿 童, 但与 流入 地儿 童相 比, 其体 格等 健康 状况不容乐观。Garnier (加 纳 )2003 对塞内加尔,Nikahar (农 村) 流动 到 (达 喀尔 ) 城市 的女 孩的 发育 和营 养状 况的 研究 表明 , [22] 与流出地女孩相比, 流动女孩的移民经历促使其青春期的提前。Azcorra2009 对 墨西哥 的农村家庭移居到 尤卡坦的 梅里达市的儿童与本地儿童的比较结果表明, 母亲的身高、 儿童 的居 住地 、 家庭 收入以及饮食等是影响他们体格的重要原因。 另外, 跨国移动等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同一种族在不同国家生活 , 由于 受当 地的 生活 习惯 等 影响 , 他们 的体 格发 育状 况发 生 [23] 诸多变化等。Fujiwara1999 以生活在日本本土的日本人和生活在美国 夏威夷的日本人 的比较研究表明,因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前者的身高和体重要比后者的身高和体重低, [24] 并 指 出 前 者 女 性 的 月 经 初 潮 要 晚 于 后 者 。Renzaho2006 的 研 究 表 明 , 从 非 洲 的 Sub-Saharan 移动到澳大利亚的Victoria 的儿童3-12 岁的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较高,并 且与他们在澳大利亚居住的时间长短及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等密切相关。1960 年, 爱德 华? 阿? 莫若Edward R. Mur2row 的《谦卑的收获》Harvest of Shame 揭开 了美 国 流动 儿童 教育 的 序幕 。1966 年,在 密歇 根州 国会 议员 威廉 ? 帝? 福德William [25] D.Ford 的倡导下,国会 修订 《初 中等 教育 法》, 建立第一编C 章的流动教育项目 。1994 年, 美国的国家统计数据显示:小学1 到3 年级期间换过3 所学校的学生在当时就达到50 万, 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换学校的概率更大, 高达30% , 频繁 的流 动对 儿童 的学 业起 到负 面的 影响 , [26] 不利于儿童取得理想的教育发展 。 2002 年美国联邦教育部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流动儿童的语言水平不高,学校的流动 儿童的教育期望值低, 学校的教师综合素质普遍较低, 尤其是在教学经验上, 同时学校的教 [27] 学环境也不理想, 教学经费来源渠道有待于开发 。 无家 可归 的儿 童教 育上 出现 了更 大的 问 题,Penuel 等对无家可 归儿童在教育中问题的研究表明:无家可归的孩子中大部分集中在 小学 阶段 , 呆在 城里 的儿 童要 比农 村的 儿童 多, 中学 阶段 这些 儿童 则带 在 “家 ” 里 , 不愿 与 社会 接触 , 也是 造成 辍学 的原 因之 一; 无家 可归 的孩 子由 于联 系方 式缺 乏, 往往 容易 耽误 上 [28] 学、 入学 时间 , 也会 给他 们学 业上 带来 更大 的压 力 。 美国 为了 解决 无家 可归 的孩 子的 问题 , 一 直 在 做 着 努 力 , 其 中 标 志 性 举 措 《 麦 肯 锡 ? 闻 铎 无 家 可 归 人 员 救 助 法 》 (The McKinney-Vento Homeless Assistance Act ) ,也 就是 人们 所称 的《 麦肯 锡法 》 。该 法有 助于 6无家可归的孩 子入学教育,在联系渠道上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促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 [29] 为无家可归的孩子提供更多的服务 。 [30] Hindman (2003 ) 在关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上的研究现实:由于社区功能的影响,流 动儿童可能会被遗忘; 流动人群对教育体制的不认同主要表现在移民的地域差异大, 而且语 言存 在障 碍。 美国 在 解决对策上强调法律的作用, 并采用因地制宜、 特殊情况特殊对待的方 法,更好的服务于移民子女的教育。 [31] 美国也非常注重军人家庭孩子的教育的研究,Smrekar (2001 ) 认为:军人家庭的孩 子具有很大的 流动性,这些学生中有 35%每年都要转学,94% 的学生的父母最高学历是高中 文凭 。 军人 为作 战需 要通 常不 能和 孩子 们长 期相 处, 孩子 们与 人交 往 情况 不容 乐观 ; 但是 美 国是个善于解决问题的国家,他们制定并实施了多种 措施 ,保证了军人孩 子的健康成长。 2.2 国内 研究现状 2.2.1 国内体质 健康的相 关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时刻关心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并且把增强人民体质作为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立足点和出 [32] 发点 。 积极 开展 旨在 增强 国民 体质 的群 众性 体育 活动 , 沈勋 章 (2003 ) 认为 : 从落 后 、 挨 打中站起来的国家,呼唤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 质” 。 教育兴国、体育强身在中国兴 起, 号召 全国 各族 人民 锻炼 身体 , 保卫 祖国 , 强体 健身 , 报效 祖国 。 我国 先后 在群 众中 推广 了广播操、工间操等各项体育锻炼活动,为改善我国国民体质做出了努力。1979 年以来体 质分会组织的体质研究论文报告会先后于1981 年在成都市、1984 年在桂林市、1987 年在漳 州市、1995 年在峨眉山市、1998 年在丹东市、2001 年在昆明市举办, 报告会的开展促进了 我国体质 研究 的深 度, 加强 了科 研队 伍的 建设 , 配合 了全 民健 身运 动的 开展 , 有助 于群众性 体育锻炼的开展。 新中 国成 立后 , 党和 政府 非常 重视 学校 体育 卫生 工作 , 十分 关心 青少 年学 生的 身体 健康 , [33] 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也取得探索性的成果。于道中(1994 ) 在其研究中对体质概念、健 康的定义作了论述,我国分别于 1979 年 16 省市的青少年儿童体质调研;1985 年中国学生 体质 、 健康 调查 研究 ; 1986 年中日合作青少年体质调查研究的3 次大规模调研活动中用数 据表 明: 在形 态方 面、 身体 素质 方面 城乡 之间 , 地域 之间 , 性别 方面 , 和其他国家做出对比; 7分析诸多差异的原因,社会因素居多,比如国家重视与推广程度、经 济投入、教育质量等。 于道中的研究对今后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研究 起到了拓宽视野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增长, 生活条件的改善, 文明病也伴随而生, 尤其在青少年人群中显现出逐 [34]年增加的态势。为了应对青少年肥胖等问题的出现,张勉行(2004 ) 通过对体质健康与 青少年减肥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尝试对 16 名肥胖儿童的减肥历程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表 明: 通过 对这 些肥 胖青 少年 的饮 食控 制及 运动 等情 况的 干预 , 发现 有明 显的 减肥 效果 , 为青 [35] 少年的健康成长探索并证明了一条实质之路。 冯霞 (2006 ) 在关于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研 究中 表明 : 无论是健康相关的体质, 还是与运动相关的体质, 通过体育锻炼都能够得到提高 与促 进, 她关 注学 校教 育对 青少 年体 质健 康的 影响 , 学校 健康 教育 应该 发挥 更大 的作 用, 让 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与习惯, 懂得更多的健康知识, 树立健康的理念, 为青少年拥有 [36] 健康的身心而打下牢固的基础。 刘书元 (2007 ) 通过研究全球健康问题的新策略来探讨我 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 并通过健康促进的理念提出了强健体魄的三层次说, 即健康 ?? 健 壮?? 健美 , 强调 健康 是基 础与 前提 , 健壮 是身 体素 质的 完善 , 健美 是一 种追 求的 境界 。 借 鉴国际先进理念, 与国际前沿科学研究 接轨 , 有助 于拓 宽我 们的 视野 , 开辟 更多 的创 新之 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7] 周丛 改 (2011 ) 认为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进程中, 提高青少年 体质健康水平 已成为当代社会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笔者主要运用文献资料调研的研究方法, 阐述体质健 康与体育强国的关系, 提出了决策、 激励、 管理、 保障、 评价与监督等五个方面的促进机制。 对体质健康的研究起到了宏观层面的积极作用, 丰富了体质健康的研究。 但是笔者显然没有 考虑到更为复杂的现状 ,没有 重视目前复杂的人口流动,研究的时代性 就此打了折扣 。[38] 尹小俭,贾立强 等2010 对上海市农民工子女学龄儿童与城市学龄 儿童的体质健康 方面展开了相关研究, 研究发现: 城、 农两组儿童在身高方面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体重方面 城童要高于农童, 城童的BMI 值要显著高于农童。 并在客观调查与分析 的基 础上 , 提出 了建 设性意见 。 该研 究时 代性 非常 强, 丰富了农民工子女 方面 的研 究, 对体 质健 康研 究提 出了 更 高的要求。 2.2.2 国内相 关农民工 子女的研 究现状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 , 农民 工的 移动 结构 发生 了很 大的 变化 , 出现 了由 单身 流动 到夫 妻 流动再到举家迁徙的新特点, 与此同时大量的儿童涌入城市, 各种围绕农 民工子女而产生的 8问题尤 为突 出, 引起 国内 学术 界的 普遍 关注 。 通过 中国 知网 查询 得知 : 当把 关键 词设 置为 “农 民工子女”时,系统会显示出 5320 条相关信息, 其中绝大多数为研究或者报道关于农民工 子女的教育问题 。 比如 教育 状况 、 教育 公平 、 生活 调查 等, 而体 质健 康作 为学 校教 育和 家庭 生活的重要部分却很少有学者研究。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 中搜索,关键字设 置为“农民工子女 ” ,系统显现出109 篇相关的文章 。 数量从2003 年到 2011 年整体表现出 逐年 增加 趋势 , 尤其 2010 年为 24 篇之多。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 关注农民 工 子女的生活现状。 若搜索增加学科类 别, 文章 大部 分集 中在 教育 学领 域, 达72 篇 。 社会学领域有23 篇。 同样 的方 法, 我们 可以 试着 到维 普数 据库 、 超星 图书 数据 库、 图书 馆资 料室 等途 径搜 索, 得出 的 结果则显现出 基本趋同 的状况 : 我国对农民工子女的研究从 2000 年以来逐年增加,大部分 研究涉及教育 问题 、 社会 地位 的探 讨, 而很 少有 学者 对农 民工 子女 学龄 儿童 的体 质 状况与生 活习惯 进行 深入研究。 近几十年来,国家 和各级地方 政府相继出台了 一系列关于流动人口的管理办法和法规, 从 1985 开始 先后 颁布 了 《关 于城 镇暂 住人 口管 理的 暂行 规定 》 、 《流 动人 口计 划生 育工 作管 理办 法》 等法 规,1998 年教 育部 颁布 了 《流 动儿 童少 年就 学暂 行办 法》 。2003 年 , 国务 院办 公厅转发了教育部、 公安部、 中央编办、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关 于进一步做好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 ;卫生部多次发出通知,要求做 好流动儿童的卫生保健、免疫和流动孕产妇的卫生保健管理工作。 我国于 1979 年、1985 年、1991 年、1995 年、2000 年、2005 年、2010 年分别组织 了七次大规模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然而有关农民工子女 学龄儿童的体质健康等调查研究相 [39] 对甚少。王瑞明2002 对福州市 1028 名 0-7 岁的农民工子女研究发现 ,农民工子女的低 [40] 出生体重率是当地儿童的2 倍。 蒋明 朗等2009 针对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 就流动人口体质研究现状进行了相关分析, 提出了解决流动人口体质问题 的一些新思路, 但 [41] 并没有具体对农民工等 流动人口的体质 测试及管理进 行相关研究。樊 炳有2002 对温州 市民营企业从业者的体质研究的结果表明, 打工组流动人口 体质总体水平最低, 并在此基 [42] 础上提出了解决民营企业人口的体质问题的一些建议。孙兰,屠月珍等(2005 ) 对上海 市闵行区 的 3,065 名学生进行卫生知识态度 和 行为 现况 调查 , 其中 民工 子弟 学校 学生 1,509 名, 上海 市本 地学 校学 生1,556 名。 结果 表明 : 第一 , 农民 工学 校的 学生 和本 地学 生在 卫生 知识 、 态度 、 行为 得分 存在 差异 , 本地 学生 得分 高, 差异 具有 极显 著意 义; 第二 , 学生 们的 [43] 卫生知识、态度、行为 等受经济因素影 响。严征2006 对农民工子女流入城市 、城市 9学龄儿童以及农村儿童流出地的研 究表 明, 无论 男女 , 城市 学龄 儿童 的身 高、 体重 、 胸围 随年龄的变化曲线高于其它两组儿童。 [44] 马宏 , 马国 栋等 (2006 ) 对北京市农民工子弟学校 健康教育的调查发现: 农民工子弟 学校的健康教育存在着许多不足, 学校在卫生保健方面开展不足, 超过半数的同学没有参加 过体 检活 动; 学生 的健 康状 况, 当感 冒、 发烧 、 腹痛 、 拉肚 子等 仅有34.5%农民工子女去医 院就 诊, 大部 分仅 仅是 吃些 药物 ; 文章 还总 结了 农民 工子 女对 自身 健康 的保 护、 对传 染性 疾 [45] 病的 预防 , 意识 相当 薄弱 。 翟林 (2006 ) 对武汉市农民工子女健康生活现状的调查表明: 第一,农民工子女生活环境窘迫,家庭收入大多在 500-1,000 元/月,居住条件差,尤其采 光和通风,房屋内阴暗潮湿、蚊蝇滋生,全家住一间房的占 43.5% ,两间房的占 35.4% ; 第 二,孩子们心理健康不容乐观, “边缘”与“夹缝”中生存,不利于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成 长; 第三, 归属 感缺 失, 农民 工的 流动 性决 定了 孩子 们不 能久 居一 地, 在调 查问 卷中 “你 是 哪里人”让孩子们不知所择;同时还表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条件有待于提高。高文斌, [46] 王文忠等 (2007 ) 在中国农民工子女心理状况及心理干预研究中, 以贵州、 重庆两地876 名留守儿童和北京326 名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 从心理状况与主要影响因素探讨了流动和留 守的农民工子女的异同点。发现无论是流动还是留守儿童在心理问题上均存在 问题,焦虑、 抑郁 、 暴力 、 自尊 水平 低等 , 同时 分析 了影 响原 因, 主要 体现 在父 母外 出打 工长 期不 在家 乡, 亲子间缺乏沟通与交流,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也是重要因素等。[47] 朱晓霞,陈坤2009 通过 对农 民 工子 女 在城 市的 生 存环 境 与农 民工 子 女的 健康 状况 的研 究, 对我 国城 市农 民工 子女 生存 和健 康状 况进 行了 综述 探讨 。 生存 环境 中他 们指 出, 偏 见与歧视、经济排斥、社会排斥、文化排斥等农民工子女便成了“双重弱势群体” ;教育中 更是没能享受到应有的权利; 家庭环境中的教育期望、 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影响着其子女的 成长 , 然而 教育 期望 过高 也会 给孩 子带来不良的影响; 农民工子女健康 成长急需社会投入更 [48] 多的帮助与支持。 刘艳, 李晓辉等 (2011 ) 对成都市一所农民工子弟校5 到 6 年级的 133 名学生的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习惯进行调查发现: 首先, 用眼行为方面不尽人意, 小学生在 看书写字时有 60.15% 姿势不正确;其次,小学生每天看电视玩电脑的超过 2 小时的比例 占 15.79% ;饮食习惯与日常卫生 的 行为习惯也有待于改善 。综上 所述 , 国内 学术 界对 学龄 儿童 体质 健康 的相 关研 究起 步较 早, 取得 了一 系列 的成 果 。 特别是近十年的从纵向、 横向 , 多方 面、 多角 度对 学龄 儿童 体质 健 康展 开研 究, 并取 得了 很 大的 进展 , 越来越 与国 际接 轨。 但是 对农 民工 子女 学龄 儿童 相关 的研 究却 是凤 毛麟 角。 很多 10研究虽然涉及到了农民工子女的相关问题, 但是没有注重人群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针对性不 强,有些建议与对策也过于宏观,泛泛而谈。 第 三部 分 研究 目的 近几年中央和地方相继出台多项政策帮助进城农民工子女解决上学问题, 但是健康教育 与时代发展的融合并不理想; 户籍制度限制进城农民工子女享受城市儿童同等的医疗、 卫生 等公 共服 务; 农民 工受 教育 水平 与低 廉的 经济 收入 同样 影响 其子 女的 健康 水平 。 值得 关注 的 是, 儿童 时期 是决 定人 一生 体质 健 康的关键阶段,了解学龄儿童的 体质状况,不仅仅有利于学 龄儿童的健康成长, 也对教育事业、 社会的和谐与国家的长远发展均能起到推动作用。 目前 国内外关于农民工子女学龄儿童体质健康与生活习惯方面的研究相对甚少。 因此, 研究这部 分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民工学龄儿童的体质健康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 随着 浙江省宁波市农民工的大量涌入和 “构建和谐社会” 思想的推进, 关注宁波市农民工子女 学 龄儿童 的体 质 健康 状况 、 更深 入 地揭 示农 民工 子女 学龄儿童 面临 的健 康问 题 亦 成为 一项 必 要、 紧迫 而有 意义 的社 会任 务。 由此 可以 看出 , 通过 本课 题的 深入 研究 , 将能 为当地 政府 建 立完 善的 、 以常 住地 为基 础的 、 能够 与城 市体 质健 康管 理制 度相 接轨 的农 民工 子女 的体 育保 障体系提供数据参考,进而为促进我国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做出重要的贡献。 11第 四部 分 研究 对象 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浙江省宁波市公办学校、 宁波市农民工学校的学龄儿童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
本文档为【宁波市农民工子女学龄儿童与宁波市城市学龄儿童体质健康及生活习惯的比较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