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小说界》:文学

2018-02-10 11页 doc 24KB 92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7730

暂无简介

举报
《小说界》:文学《小说界》:文学 作者:上海文艺出版社《小说界》副主编魏心宏 问:请问《小说界》的办刊思路是什么? 答:《小说界》创刊至今已经有20年了。20年前,正是纯文学最为兴盛的时候,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除上海的《收获》以外的几乎所有大型文学期刊,都 是在那个时候创刊的。实际创刊的刊物还不止现在这些,有一些刊物在这些年里 逐步地被淘汰了,或者说办不下去了。现在留下来的,日子也未必个个好过,大 型期刊的主办者,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作家协会系统,如上海作协的《收 获》,江苏作协的《蜀山》;还有就是出版社系统,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当...
《小说界》:文学
《小说界》:文学 作者:上海文艺出版社《小说界》副主编魏心宏 问:请问《小说界》的办刊思路是什么? 答:《小说界》创刊至今已经有20年了。20年前,正是纯文学最为兴盛的时候,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除上海的《收获》以外的几乎所有大型文学期刊,都 是在那个时候创刊的。实际创刊的刊物还不止现在这些,有一些刊物在这些年里 逐步地被淘汰了,或者说办不下去了。现在留下来的,日子也未必个个好过,大 型期刊的主办者,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作家协会系统,如上海作协的《收 获》,江苏作协的《蜀山》;还有就是出版社系统,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当代》, 花城出版社的《花城》以及我们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小说界》。两个系统办的杂 志,但面对的却是同一个市场和读者群体。两相比较,似乎出版社系统的书略强 于作协系统。20年前,中国文学正处于一个群情激荡的时期,那个时期里,文 学作品普遍受到人们的欢迎,那是因为,人们需要文学。文学在那个年代晨,充 当的是时代的号角和精神抚慰剂,而作家往往是新思想的发明者或者是敢于发出 疼痛呼喊的第一人。但现在的情形却似乎完全反过来了。文学已经从人们的视线 中退出去了,已经不再能激发人们的什么热情,或者给人们带来点什么。早在文 学过热的时代,就有作家指出,文学处于那样一个地位,有那样的轰动效应是不 正常的。现在好了,一切正常了,文学倒反而不太正常起来。 《小说界》在创刊的时候,他的地位构思是以多样化的小说来体现自己的特 色。发展到今天,应该说这个思路基本保持了初衷。当然,我以上所说的那个整 个社会以及文学消费的变化不能不影响到我们的刊物。我们刊物目前在全国的大 型文学期刊中,无论就影响还是发行量来说,都处在中游偏上的位置。 问:《小说界》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答:和所有的文学刊物一样,我们刊物始终是注重以发表中国当代作家最新 创作的中长篇小说为主,几乎所有的当代中国著名作家都是我们刊物的朋友,他 们的作品都在我们刊物上发表过。现在回过头来,再来看那些作品,我们深感, 刊物的进步实际上依赖的体现的就是作家的进步,时代的进步。 除了这些小说以外,《小说界》还有两个比较显著的贡献:一个是“留学生 文学”,这可以说是我们刊物在全国的文学期刊中首创的,伴随着八十年代末九 十年代初中国的出国热潮,大批中国青年人留学海外,他们在海外的奋斗以及辛 酸的历程为人们所关注。我们在这个时期,连续不断地发表了大批很有质量的留 学生创作的小说,受到海内外读者的欢迎。很多海外的报刊也对此作了介绍。另 一个贡献就是在全国第一个开辟了“七十年代以后”这个以发现新一代作家为 主的栏目。这个栏目从1996年开始出现,在全国范围内发现了大批“文革后” 出生的一代文学新人,他们的创作甚至引起了海外文学界的关注。尽管,目前人 们对这个新而年轻的写作群体看法不尽相同,但是,新的一代必将走上文学舞台 这个趋势却是不可改变的。受<小说界>的启发,全国很多刊物都开辟了类似的专栏,或者都开始对这些新一代作者刮目相看,也可以这么说,整个九十年代,中 国文坛的最大的事情就是出现了作家的换季。和其他领域相比较,文坛人才的换 季几乎是最晚的。这是由文学创作的特性所决定的。 问:说到新一代作家的出现,请你谈谈你对这个创作群体的看法。 答:新的一代,实际上就是“文革”后出生的一代,西方国家类似的是“战 后”的一代。现在他们这一代人中已经有人当到国家精英了,像美国前总统克林 顿,德国总理施罗德都是这代人中比较突出的人物。至于说到现在的小布什,那 就更是不在话下。这代人在文学界也有一些代表,如享利-米勒;塞林格等,他 们在文学史上,有一个听会教人愤怒的名字:“垮掉的一代”。这些年轻人登场 亮相的时候,为社会所否不惯,他们的作品为人们所不齿,甚至连作家自己进出 国门都成了问题。但是这些作家及其作品现在在西方国家都已经给予了重新认 识,并且得到了承认。这恐怕也是一个规律。 我们自己的这代人走向文坛的时候,所面临的情况比起西方国家那些文人似 乎并没有多少简化。最主要的困难,以我的看法,是“文革后”这代人成长的社 会以及涉及到青年人心理成熟的条件,似乎不是很看得清楚。缺少一种响亮而且 有力的概括。如果,单凭这些当事人自己去摸索,很难保证没有一点偏颇。从目 前已有的作品看来,这的确是一个最大的阻碍和屏障。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 那么这代人在文学上的生存,就不会长久。另一个问题是,这一代作家身上具有 既贴合传统又试图反叛的矛盾心态。从他们的一些作品看,并不是所有的年轻人 生来就是反传统的。事实上,当他们还在初涉文坛的时候,往往超出人们对他们 的估计,他们显得很有计策,在艺术趣味上做某些妥协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原则 问题。和他们的前辈相比,他们似乎更聪明,相时而动,游刃有余。而实际上, 无论是对生活,还是对艺术,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他们一点都不含糊, 可以设想,再过一些年,这一代人将正式登场文坛,那个时候,我们再来全面系 统地评价他们,可能比较从容。 说到新一代作家的成长,还有一个问题是我憋在心里好久一直想说而未说的,这就是社会风气问题。在这批年轻人走向社会的时候,刚开始的时候,有些 人是爱搭不理的样子,但是,一旦发现他们已经出名了,就蜂拥而上,不管他们 写什么,都照单全收,使得很多本来很有才华的作家对自己的创作产生了一种浅 尝辄止的浮躁病。很多杂志和出版社,对待他们的态度是各取所需,有的刊载他 们的照片,把这些其实长相并不出众的女作家炒作成什么“美女作家”,有的故 意把一些明眼人一眼就看得出来的讹传到处刊登或者不负责任地连载,名曰主持 正义,实际上骨子里是想借说这事招集一些读者,而目的不过是想求得增加一点 发行量,如此而已。还有的出版社浑身上下大概只有一个本事,就是去抢别人花 了劳动的成果,他们根本就不关心这些年轻作家的成长。他们的思想和艺术,他 们只是把他们当作摇钱树,根本没有半点职业道德和水准,为了抓到一部稿子, “一天可以打十多个电话”,并且允诺一些几乎完全违反职业道德也不符合出版 规律的条件,直到他们完全被引诱而同意为止。在这样一种充满引诱的气氛下, 有的作家头脑就不清醒了。在这样的风气下,要使这代人中产生什么非凡的作家, 我看是很悲观的。 现在,让人感到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还在不断地投入写作,他们志向高远,才华横溢,出手不凡,我想,这个趋势同样也是挡不住的。 问:你对目前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怎么看? 答:中国当代文学在这二十几年当中走了一个由高峰跌入低谷的曲线。这反 映了文学在社会中的地位乃至功能的变化。二十年前,中国社会改革伊始,人们 还没有从“文革”的阴影中走出来,这个时候,万事不动,文学先动。文学中却 已经在激荡着滚滚春潮,拨乱反正,鲜花重放,冲破禁区,探索未知。文学显示 了独特而且优越的功能。在那个时代里,人们可以从文学中感知新的思想和勇气, 发现自己的落伍和禁铜,找到前进的方向。文学完全成了一个响彻云宵的时代号 角。我记得那时候,蒋子龙的一部<乔厂长上任记>,竞然引来全国人民的争相阅 读。叶辛的一部<蹉跎岁月>更是让多少知识青年以及他们的家长泪水唏嘘。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文学似乎已经失去了这种先知先觉的优越条件,作家也从人们 关注的中心逐步淡出,而文学作品的发行量更是一落再落,落到今天,有一些实 际上是很有水平的文学刊物几乎已经无人问津,经济上接近倒闭。这个巨大的社 会角色的转换对作家、对出版文学作品的出版社都是一个很不容易对付的局面。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最大的变化就是,文学主潮和作家群体的 散落,使得文学很难聚合起较大的力量。这个局面直到今天,实际上也没有什么 改变。 有人提出,文学不能过于狭隘,文学属于文化的范畴,应当把文化的概念引 入到文学中来。第一个提出这个概念的,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是作家钟阿成。 一时之间,文化这个概念到处使用甚至滥用。虽然经过这样的变化,我们的文学 作品不像过去那样单单就是一个传声筒,不大艺术,而是变得好看起来,人性起 来,但是,这似乎也没有从根本上挽回文学的败局。 重写历史是一些文学甚至包括影视绘画在内的艺术作品找到的又一条门路。 在这个思路的指引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杰出的作品,但是这个思 路的一个致命的弱点很快就显出来,那就是逃避现实。 所谓的“新写实主义”大概是硕果权存的较有生命力的一个文学“派别”, 但是,这个所谓的文学“派别”,其实是一些文学批评家的发明,叫人感到具有 讽刺意味的是,被命名为这个流派的代表作家自己都不知道甚至不承认自己就是 这方面的代表。我也一样不大明白什么叫做“新写实主义”。似乎就是一些把过 去和现在连通起来而手法上既不特别拘泥传统同时又有所兼收新的手法的作品。 这样一个态度暖昧的文学模式,很难有什么实质上的超越和作为。 当文学家们还在思索的时候,时间却已经骎骎驰过,新的社会及其在这个社 会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已经出现,他们绝对不会只满足于只看别人写的东西, 他们已经到了可以发出声音的时刻。 凡此种种,都体会了文学不甘被社会冷落的顽强求取精神。但是,有一个问 题,我认为始终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那就是,文学在度过了实用期后,怎么才 能蠃得一个可以和社会长期友好相处的地位,尤其是在今天中国这样一个比较疯 狂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国图书市场化后一个严重的问题是把读者都当作顾客 看待,而相应地就把图书全当成商品。中国需要成熟的读者,而包括文学作品在 内图书则应该理解为是文化产品,是精神食粮。不能一讲市场化,就什么也不要 了,只要钱。 问:你对网络文学怎么看? 答:所谓的网络文学,我一直不大感兴趣。上海广播电台请我去该谈的时候, 我还说了一些不大恭敬的话。但是,我想,一种文学现象的兴趣,不可能完全没 有一点道理。网络文学的一个特点就是,无论你是作者还是你是阅读者,你都是 有偿的,必须要支付金钱的。这和读书的人就不完全一样了。书当然也要买,但 是,我们知道,真正读书多的人其实并不是买书最多的人,正所谓买书的人不读 书,读书的人不买书。所以,我觉得网络文学有一个特点是图书作者和读者不能 比较的,就是他们都是自觉自愿的。 我也上到网上去看过一些作品,还有的网站请我去给他们的文学征文当评 委,借此机会,也看了一些作品,感觉比我想象当中要好。我现在感到,网站聘 请的那些的文学编辑似乎都比较外行,好象充其量只能算作是一些文学爱好者, 但是,他们的敬业精神却出奇地好,非常勤快,不屈不挠。这当然是一个好的开 始,不急功近利的话,是有希望的。 网络文学中也的确有一些好手快手,他们思想另类,文字蹊跷,点子够多。 我想,他们也具有一些传统形式作家做不大具有的特点,比如,他们比较接近年 轻人的思想和生活,或者干脆他们自己就是年轻人中的一员。还有,由于他们是 在网上写作,作品从一开始就减去了审查这道关,所以,文字书写较少受到僵化 思维的影响和条件的拘束,比较自由。另外,网络写作还由于独自在电脑面前写 作而又完全不顾及读者或者什么名声的影响,所以,出言很轻松,而且似乎还有 一点私语的性质。凡此种种,都和传统写作模式有很大区别,这有可能促成好的 作家的出现,也说不定,现在不是遽下断语的时候。 问:请你谈谈出版界的情况好吗? 答:我国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出版国,每年出版新书大约已经接近12万种, 而全世界每年出版图书约80万种,中国占了八分之一强,在中国之后是美日俄 德,都是每年5万种左右。中国目前图书市场大约是每年400多亿人民币,而全国大约有550多家出版社,如果再加上一些附着在出版社周围的书商,这些书商 有的每年出书的规模也并不亚于一家正规的出版社,解放前,由巴金先生创办, 解放后一度成为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后来又改为新文艺出版社,现在是四 社即文艺、文化、音乐、音像合一的出版总社,每年大约出版新书700种,日出2书,还有10份杂志一份报纸,每年年产值大约在3.6亿左右,也就是说大概是全国市场1%的占有率。目前,我们出版社正准备发展成为上海第一家杂志联 合体,大力发展杂志行业,是出版界的一个新的值得探索的途径。 我国出版业的特点是发展快速,规模庞大,但是,由于无序竞争,出版资源 过度开采,造成类似小煤窑式的文化垮塌现象,从而毁坏了本来可以通过规模运 作之后大量开采的文化地层,所以出版物在追求数量的同时,质量严重滑坡,全 国每年出版的新书那么多,但在第二年能得以重版的数量只有百分之二三十,也 就是说,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书的寿命就是一年,第二年就失去在市场上流通的资 格了,这是需要全出版界认真对待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
本文档为【《小说界》:文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