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精品-doc】

2017-10-10 50页 doc 1MB 8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5397

暂无简介

举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精品-doc】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精品-doc】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总学时数:54学时 (理论讲授33 、实践讨论15、录像 6 ) 适用专业:全校本科各专业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必修考查课。 一、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增强法律意识的一门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精品-doc】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精品-doc】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总学时数:54学时 (理论讲授33 、实践讨论15、录像 6 ) 适用专业:全校本科各专业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必修考查课。 一、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增强法律意识的一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辩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逐渐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学基础理论两大部分,每个部分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再分若干章节,循序渐进,便于学生学习掌握。课程内容主要涉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四大方面,具体教学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教育、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教育、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教育、恋爱婚姻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教育、社会主义法律精神与法治观念教育、我国基本法律制度与规范知识教育等。 教学中要讲清伦理道德与法和各部门法的基本概念,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伦理道德与法和各部门法的基础知识,懂得开展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并学会依法维护自身和所在组织的合法权益。 三、课程教学学时分配与结业 1、学时分配 章教 学 内 容 学授讨录 目 时 课 论 像 绪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6 4 2 论 境界 第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6 4 1 1 一信念 章 第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6 4 1 1 二精神 章 第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6 4 1 1 三价值 章 第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4 2 2 四品质 章 第尊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4 3 1 五秩序 章 第 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6 4 1 1 六庭美德 章 第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6 3 2 1 七精神 章 第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8 4 3 1 八法律 章 结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2 1 1 束新人 语 合 54 33 15 6 计 四、教学内容要点和要求 绪 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教学内容要点】 一、适应人生新阶段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 ( (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三)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四)培养优良学风 二、肩负历史新使命 (一)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二)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三)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三、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二)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教学要求】 帮助学生分析大学生活的特点,指导他们走好大学之旅的第一步,使大学生提高对社会 主义荣辱观的认识,澄清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并自觉践行,提高自我修养和法律意识。 【思考题】 1、你如何度过大学生涯, 2、如何做一个不迟到、不无故旷课、自立自强的大学生,(实践题) 3、谈谈你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内涵的理解。 、进入大学后,如何从小事做起,迈好人生的重要一步, 4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教学内容要点】 第一节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才 一、理想信念的涵义与类型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二、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三、坚持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统一 第三节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一、确立远大的志向 二、认清实现理想的艰巨性与曲折性 三、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理想、信念、信仰的基本特征及相互关系,懂得人生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信念,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在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自觉地投身于实践,将理想的实现落实为自我完善的具体过程,并能正确地对待理想实现过程中的困境与挫折。 【思考题】 1、有人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如果有信仰的话,只信仰金钱和自己。果真如此吗,谈谈你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2、为什么说理想信念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动力, 3、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4、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内容要点】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第二节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 二、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三、爱国主义与增强国防观念 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第三节 做忠诚的爱国者 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三、以振兴中华为已任 【教学要求】 使大学生在正确理解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坚持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的统一,做忠诚的爱国者。 【思考题】 1、什么是爱国主义,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2、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 3、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怎样弘扬爱国主义, 4、什么是民族精神,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5、怎样理解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6、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教学内容要点】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世界观与人生观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第二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四、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一、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二、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三、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四、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要求】 帮助学生理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涵,充分认识人生态度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并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意义,从而使他们能够自觉端正人生态度,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而使其立志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为国家、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并正确处理好自我身心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 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四大关系这四大关系,以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思考题】 1、在当今的社会生活条件下,许多人都十分讲求“实际”,思考人生目的这样的大问 题有意义吗,为什么, 2、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追求的最大利益原则的关系如何, 3、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4、为什么说人生价值在于人的创造性社会实践, 5、人生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具有怎样的关系, 6、当代大学生应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7、谈谈如何有效处理自我身心关系。 8、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9、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教学内容要点】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三、道德建设中错误思潮评析 第三节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一、社会主义道德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二、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 三、弘扬共产主义道德 第四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二、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 三、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教学要求】 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伦理道德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具备基本的理论基础,提高其继承和弘 扬优良道德传统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培养其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的作风,使大学生 们认识到诚信的价值,并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思考题】 1、人为什么需要道德? 2、如何理解经济对道德的决定作用, 3、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西方道德传统, 4、人为什么要为别人,请说出至少五个理由。 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贯彻集体主义需要预设哪些条件, 6、怎样认识和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 7、阐述和分析当代大学生诚信品质的现状及其原因。 第五章 尊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教学内容要点】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第一节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四、网络生活中的要求道德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二、公共生活中的主要法律规范 【教学要求】 使学生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明确维护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 手段,即道德和法律;教育学生认真学习社会公德的内容,在实践中增强公德意识,践行社 会公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积极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教育学生正确把握公共 生活中主要法律规范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自觉遵守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提升自身文 明素质,积极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思考题】 1.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哪些特点,如何维护公共生活秩序, 2.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3.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4.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当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5.遵守网络生活中道德要求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6、举例说明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7、《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哪些突出特点, 8、《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教学内容要点】 第一节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职业与道德、法律 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三、职业法律的基本要求 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职业法律素质的培养 第二节 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 一、择业与创业 二、树立正确的现代择业观与创业观 三、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 第三节 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一、爱情与人生 二、婚姻与家庭 三、家庭美德 四、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教学要求】 了解职业与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掌握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明确职业生活中法 律的基本要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了解爱情的本质和爱情的道德要求,学会正确 认识和对待爱情,了解并掌握婚姻家庭的道德和法律要求,逐步树立起正确的恋爱婚姻家庭 观。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2、想一想,如何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劳动权利。 3、面对当今的就业形势,你打算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4、你认为当代大学生成才所面临的障碍有哪些,成才的关键是什么, 5、大学生应该如何处理好恋爱过程中的各种关系, 6、道德和法律对于婚姻家庭分别具有什么作用, 7、如何保持家庭稳定、追求幸福婚姻,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教学内容要点】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 二、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 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 第三节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 二、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本质、体系、基本精神以及运 行机制,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性和基本任务。使学生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法 治国家对每个公民法律素养的要求,并在实践中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维 护国家安全和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自觉性。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法律的概念和本质,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与特征是怎样的, 2 3、我国法律适用的基本条件与基本要求是什么, 4、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有哪些方面, 5、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主要是指哪些观念, 6、如何理解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 7、公民应该如何维护国家安全, 8、大学生应该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权威, 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 【教学内容要点】 第一节 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一、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 二、我国的国家制度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四、我国的国家机构 第二节 我国实体法律制度 一、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 二、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 三、我国的经济法律制度 四、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第三节 我国程序法律制度 一、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律制度 二、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律制度 三、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 四、我国的仲裁法律制度 【教学要求】 掌握我国宪法的主要精神和内容,使学生对我国行政法律制度、民事法律制度、经济法 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的理论、知识及规范有基本的理解和把握, 了解诉讼法和仲裁法的基 本知识,形成对程序法框架体系的基本认知,要学会正确运用法律武器,依法行使权利并履 行义务,为维护社会正义和自己的合法权益,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以适应社会法治 化的需要。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宪法是根本法, 2、如何理解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如何理解行政合法性原则, 3 4、什么是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5、我国民法有哪些基本原则, 6、法律规定消费者的主要权利是什么, 7、税收的意义及税种是什么, 8、谈谈你对我国刑法基本原则的理解。 9、我国的刑罚体系包括哪些, 10、简述行政诉讼的程序, 11、民事诉讼参加人有哪些, 12、简述刑事诉讼中强制措施的种类, 13、我国仲裁法律制度, 结束语: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马列经典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1 内部矛盾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2、党的文献 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江泽民关于法制建设的论述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3、相关文献 (1)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求是》2006年9期。 (2)胡锦涛:《在共青团十四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 2000年12月21日。 (3)《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江泽民:《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1998年5月4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14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条件 教材使用 本课程选用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思 想品德课统编教材,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课题组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 图书资料 学院图书馆藏书已达24万余册,拥有数十种社会科学期刊杂志,且已经建成自动化网络管理系统。管理学院资料室拥有2万余册社会科学书籍,其中有1万余册“两课”教学参考书籍,订有十余种社科期刊杂志。 多媒体教学环境 学院目前已建有60余个多媒体教室,拥有座位近3000个,为开展多媒体教学创造了良好条件。 网络教学环境 学院已经开通校园网,由我部建设的大学生专用信箱hongye_sf@163.com正式开通,投入运行,从而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实践性教学环境 根据学院有关文件精神及教务处教学管理的规定,从2006级学生开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实践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指导的积极性,也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1、鼓励学生撰写实践性论文。结合所讲、所学,让学生撰写新知识、新应用等方面的论文,提高他们自我学习、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的能力。 2、组织学生开展热点、难点问题的辩论赛、讨论会等,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构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庭审旁听或参观。 4、着力提高学生伦理道德素质,邀请专家学者到学校为学生举办伦理道德方面讲座。 5、与学校航空心理教研室合作,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每周定期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 6、发挥学生社团组织“法律协会”作用,开展法律热点问题的课后探讨等。 7、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试方法 1、实行考评结合的方式。 2、结合平时作业、自选论文、做课表现、经个人申请、综合评定、在学期所有考试科目结束后给定。 3、确定合理比例,提交学生总评成绩。按照平时成绩占10%,实践课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70%,计算出学生的总评成绩。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描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增强法律意识的一门思想品德课程。 本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学基础理论两大部分,每个部分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再分若干章节,循序渐进,便于学生学习掌握。课程内容主要涉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四大方面,具体教学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教育、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教育、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教育、恋爱婚姻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教育、社会主义法制精神与法治观念教育、我国基本法律制度与规范知识教育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辩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逐渐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能系统掌握伦理道德和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懂得开展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增强道德法制观念,提高道德法律意识,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并学会依法维护自身和所在组织的合法权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特色 1、教学体系的创新开放: 即通过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课堂辩论、课堂答疑、课后问卷调查、模拟法庭、邀请专家学者来学校举办道德修养讲座、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庭审以及请法院、检察院工作人员到学校进行法制教育以及创建心理健康咨询站、法律咨询站等教学形式,实现了教学体系的创新开放;并不断开展“十六字教学法”的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开展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方式及“开放式研究型、讨论式、案例型”教学方法的研究。积累教学实践经验,实现了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教学手段的开发应用:在研究、制作完成完整的多媒体电子基础上,利用学院的校园网开展网络教育,借助学科组自主建立的电子信箱和学院教学资源管理系统进行网络 答疑、网上课外辅导,组织网上学术交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历史沿革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设立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沿革过程。思想品德课程的设立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2年10月,教育部专门下发《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多数高校先后开设思想品德课程。1984年,思想品德课终于成为高校的一门必修课。1985年中宣部、教育部颁布《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要求各级各类普通高校必须开始《法律基础》课程。1998年中宣部、教育部又颁布实施《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法律基础》是一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课程,是我国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在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中把“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统一规定为“思想品德课”,并提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德育途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环节,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思想品德课程设置方案从1995年至此2005年基本稳定不变。 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决定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新方案中高校思想品德课程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修课,开设“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选修课。新方案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不是以前“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简单相加,而是整合创新。即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统一性与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出发,将思想道德内容与法律意识、基本规范有机融合为一体,开拓出一门崭新的课程。按照中央的部署,新课程方案自2005年秋季开始在少数高校试点,2006年秋季学期在全国高校普遍实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成为新方案课程中第一门正式全面实行的课程。自此,高校思想品德课程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我校严格遵照中央要求,及时选调和引进教师,开出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增强法律意识的一门思想品德课程。我院大学生是我国中医药事业的未来骨干力量,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辩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逐渐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能系统掌握伦理道德和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懂得开展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 意识,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并学会依法维护自身和所在组织的合法权益。 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学时:36学时 学分:2学分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1. 本课程的性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公共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2. 本课程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懂得近现代中国是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渐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认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中国近现代史纲》是《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中的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础课。它使学生“懂得些中国历史”,了解国史、国情,为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奠定历史知识的基础,又为 学生在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立足今天,学好各门专业知识,明确为明天顺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奠定思想教育的基础。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1.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外国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注意比较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政治方案,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3.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搞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联系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4. 通过教学,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四、主要教学内容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中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下编综述: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五、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 1. 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教学中将分别采取: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历史影视资料演示、参观访问等方法和手段进行。 2. 重点 讲清楚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史实。 帮助学生做到“两个了解”、懂得“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3. 难点 怎样帮助学生做到“两个了解”、懂得“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怎样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六、学时分配(36学时) 各章节学时分配情况如下: 教学内容: 授课学时: 参观、讨论学时: 引论:学习内容;教学目的、要求 1学时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学时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2学时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学时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2学时 2学时 中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1学时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2学时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2学时 2学时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3学时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3学时 2学时 下编综述: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学时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2学时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学时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学时 2学时 期末小结辅导: 2学时 合计: 36学时 七、课程考核 1. 考核方式 开卷、论文等形式。 2. 成绩构成比例 期末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八、教学参考文献目录 《鸦片贸易史》马克思 .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毛泽东选集》毛泽东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 .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剑桥晚清史》费正清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剑桥中华民国史》费正清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建国方略》孙中山 .华夏出版社 ,2002年版。 《中国大革命史》王宗华主编 .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中下卷) 军事科学院主编 .解放军出版社, 1994年版。 《两种命运的决战》肖生生 .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胡绳 .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1年版。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 ,1981年6月。 《邓小平文选》( 1-3卷) 邓小平. 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中国改革开放史》中共中央党史办 .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马克思主义概论教研室 2007年7月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总学时:54 (理论50 机动4) 适用专业:全校本科各个专业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必修课 使用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观察问题、变革现实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其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开创的,为后来者在实践中所发展的基本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是中国社会主 义高校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任务之一。树立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向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跟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一致,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服务。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个主题,以阐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重点,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全面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本课程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体包含正确认识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要求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观察问题、变革现实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为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4学时) 一、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2、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3、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三、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1、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2、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2学时)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 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 二、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二、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三、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二、 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6学时)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 真理的客观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绝对性 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三、 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三、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8学时)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四、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6学时)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 一、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形成 二、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三、 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及其作用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二、 资本主义所有制 三、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 四、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二、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4学时) 第一节 从自由竟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一、 资本主义从自由竟争到垄断 二、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二、 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二、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5学时)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二、 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三、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四、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一、 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二、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三、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四、 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3学时) 第一节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一、 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论 二、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二、 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三、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第三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一、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四、主要参考书: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册、《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 。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二、四节、《致约•布洛赫的信》。 3、列宁:《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谈谈辩证法问题》、《国家与革命》 4、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论十大关系》 5、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第四点、《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6、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面建设小康时候,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薪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7、《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见《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8、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4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教 学 大 纲 适应对象:本科各专业 学时:108 学分:6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1. 课程性质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是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确定的全国各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必修课之一。 2. 课程任务 本课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更好地适应了时代特色和发展的要求。把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和最新理论成果作为一个系统,就是要完整、准确地向大学生讲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立场、主要理论观点和科学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革命以及 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总的方针政策,确立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立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是教育部“05”方案规定的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主干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又为其奠定历史知识前提,同时还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部分内容有紧密的联系。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和根本要求,就是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当代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新阶段的最新成果;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使命和执政为民的宗旨的理论与实践。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的理论观点,分析和认识当今中国的实际、时代特征和当前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关系,进而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进一步搞清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增强掌握和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 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承担起历史使命。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同时要通过实践教学,促使学生把学习科学理论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能力。 四、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五、建议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讲授学时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4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4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0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4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6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8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8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6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8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6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4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4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4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4 期中测验、期末总结辅导 4 合计 108 六、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 1. 教学方法 本课程运用多媒体教学,主要采取讲授、讨论、辩论、录像、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改革开放前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新的探索及其重大方针政策、理论成果等。 七、课程考核 本课程为考试科目,考核方法采取平时和期末相结合的形式。考核赋分比例:平时(包括出勤、作业、讨论等)20%,期末考试(开卷)80%。 八、实践性教学环节 论文写作、课堂讨论、录像教学、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等。 九、教学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中共中央宣传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1995年版。 5(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 6(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 7(《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9.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12月27日。 中国马克思主义概论教研室 2007年7月 14 长春中医药大学社会科学部 《大学生美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大学生美学 总学时数: 20 ,讲授,,.调研,, 适用专业:全校本科各专业 课程类别:选修课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美学~是我们中医药大学各专业,本科,大学生的一门限制选修课。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美学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美的产生与发展~美的本质与形态~美的类型~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心理素质~美感的差异性、普遍性~审美主体的提高,美育,~从而提高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知识分析、评论、鉴赏文学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本课程是一门医药大学生的选修课~其前续课程因各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同差异~需要任课教师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底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本课程与前后课程在讲授内容、讲授方法上的相继性。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与美学理论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美学理论中的一般概念、原理、原则及有关知识。 2、理解美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及相关的学术思想观点。 3、掌握重要美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观点和创造美的能力。 4、注重医学生职业美德的陶冶、熏陶、塑造。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以讲座式、专题式课堂讲授为主~辅助以课堂讨论、专题作业等形式。 教学重点:美的根源和本质、美的形态、美的范畴、美感的本质与特征、审美心理等。 五、学时分配,共计20学时, 讲课学 教 学 内 容 讨论 其它 备注 时数 第一讲:绪论 2 多媒体 第二讲:美感 2 多媒体 第三讲:美学基本问题和一般 2 录像 多媒体 规律 第四讲:审美范畴 2 多媒体 第五讲:形式美 2 多媒体 第六讲:自然美 2 第七讲:社会美 2 多媒体 第八讲:艺术美 2 欣赏 多媒体 第九讲:医学美 2 多媒体 第十讲:从医药大学生的角度 论文 2 结业考试 谈谈美学 六、课程考核 开卷考试~成绩比例:卷面80%~平时20%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王朝闻 美学概论 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李泽厚、刘纲纪 中国美学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年版 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版 蒋孔阳、朱立元 西方美学通史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年版 叶朗 中国美学史大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 ,德,黑格尔 朱光潜译 美学 商务印书馆 1991年版 ,德,康德 邓晓芒译 判断力批判 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法)丹纳 傅雷译 艺术哲学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 蒋孔阳 德国古典美学 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 宗白华 美学散步 上海出版社 1981年版 朱狄 当代西方美学 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邓晓芒、易中天 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 人民 文学出版社 1999年版 李泽厚 美的历程 华夏美学 美学四讲 安徽文艺出 版 社 199 4年 版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 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 商务 印 书 馆 198 0年 版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 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 中 华 书 局 198 0年 版 八、教学内容 第一讲 绪论 1、教学内容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学习美学的重要意义。美学的学习方法。美学原理教学内容安排 2、教学基本要求 初步了解美学学科的特点、作用与意义。了解美学思想的产生与文艺实践和文艺理论的密切关系,掌握美学的研究对象这一问题(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美学的研究对象这一问题( 难点:美学思想的产生与文艺实践和文艺理论的密切关系。 第二讲 美感 1、教学内容 美感的根源、本质、美感的特征。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美感根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美感的本质是人在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所获得的精神愉悦, 美感的特征。 3、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感的本质特征。 难点:形成美感本质特征的原因。 第三讲 美学基本问题和一般规律 1、教学内容 美的产生~美学基本问题及其一般规律。录像。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美产生的过程:从石器的造型上看美的产生,从古代 “美”字的含义看美的产生,从彩陶造型和纹饰看美的产生。 3、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产生于劳动。 难点:在美的产生中主体与客体的辨证关系。 第四讲:审美范畴 1、教学内容 美与人的自由创造~美与真善的关系~美和丑的关系~美 的本质。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美与丑的相互关系~掌握美和真善的相互关系~重点 掌握以下两个问题:美的本质,美的主要特征( 3、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的本质~美的内容和形式~美的规律~美和真善的关系~美的主要特征。 难点:如何理解美的本质。 第五讲: 形式美 1、教学内容 形式美的含义、特征~形式美的主要法则。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形式美的根源、本质、特征以及形式美在生产、生活和艺术等领域的灵活运用等问题。 3、重点与难点 重点:形式美的特征和主要法则。 难点:形式美在生产、生活和艺术等领域的灵活运用等问题。 第六讲: 社会美 1、教学内容 社会美的含义,人的美,劳动产品的美和环境美。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社会美的特点和欣赏规律~提高对生活中美丑的辨别能力。 3、重点与难点 重点:社会美的概念、实质和特点。 难点:人的美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的复杂特点。 第七讲: 自然美 1、教学内容 自然美的根源、本质、特征和审美意义。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自然美的各种复杂现象(掌握自然美的特征。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自然美的根源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这一理论 命题( 难点: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是如何成为审美对象的。 第八讲: 艺术美 1、教学内容 艺术美的含义,艺术美的特点,音乐疗法,中医音乐疗法, 配乐诗朗诵欣赏。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艺术作品与实用产品的区别,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 系,艺术美与艺术家的关系。 3、重点与难点 重点:艺术美的实质、艺术美的特点。 难点:艺术美中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第九讲: 医学美 1、教学内容 优美与崇高的本质、特征、产生根源和欣赏效果,医学生的职业美,形象美。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优美与崇高在形式上的表现特征及美感差异,美学史上集中有代表性的崇高观,崇高的根源及两种表现形态:现实生活中的崇高和艺术中的崇高。 3、重点与难点 重点:优美与崇高的对比。 难点:医学生的职业形象塑造。 第十讲:结业论文考核 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效果检测~无固定题目论文: 《从医学生的角度谈美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社会科学部 《大学生美学》教学组 ,,,,., 15 长春中医学院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一、教学性质和目标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二、教学要求 根据全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达到或未达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七级的大学新生可将一般要求作为大学阶段英语学习的目标。将我院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目标确定在一般要求的层次上。一般要求是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其中包括英语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内容,并以定性和定量的描述体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 一般要求: 1. 听力理解能力:能听懂英语授课,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讲座,能基本听懂慢速英语节目,语速为每分钟130词左右,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帮助理解。 2. 口语表达能力: 能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能就日常话题和英语国家的人士进行交谈,能就所熟悉的话题经准备后作简短发言,表达比较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能在交谈中使用基本的会话策略。 3(阅读理解能力: 能基本读懂一般性题材的英文文章,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70词。在快速阅读篇幅较长、难度略低的材料时,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词。能基本读懂国内英文报刊,掌握中心意思,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能读懂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体的材料。能在阅读中使用有效的阅读方法。 4. 书面表达能力: 能完成一般性写作任务,能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120词的短文,内容基本完整,用词恰当,语意连贯。能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 5. 翻译能力: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汉译速为每小时300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250个汉字。译文基本流畅,能在翻译时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 6. 推荐词汇量:掌握的词汇量应达到4500个单词和700个词组(含中学应掌握的词汇),其中2000个单词为积极词汇,即要求学生能够在认知的基础上学会熟练运用,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 三、课程设置 各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确定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 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 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考虑了听说能力的要求,给予一定的学时和占一定的分数比例;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学生通过计算机学习完成的课程,经考试合格,按一定比例计分。 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要同时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鼓励优秀教师讲授适宜于课堂教学的课程,与基于网络和计算机教学的课程相结合。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 无论是主要基于计算机的课程,还是主要基于课堂教学的课程,其设置都要充分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既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要给基础较好的学生有发展的空间;既能使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能培养他们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既要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 四、教学安排 (一) 基础阶段: 基础阶段学时数为345学时,安排在一至四学期。第一学期75学时,二、三、四学期分别为90学时,每周为5学时,(综合英语4学时,听力1学时),课内外学习时数比例为1:2,基础阶段四个学期的英语课均为必修课。 (二) 应用提高阶段(专业英语) 专业英语安排在五、六、七学期,教学时数为108学时。每学期36学时,每周2学时,课内外学习时数比例为不低于1:2安排医药专业英语(文献)阅读、资料翻译、英文摘要和写作等,专业英语课由专业教师承担,此阶段学习由于目前条件尚不具备,暂定为选修课,随着各方面条件的逐步完善而改为必修课。 五、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应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新教学模式在技术上应体现交互性、可实现性和易于操作性。另外,新教学模式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和合理继承现有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 根据我校的条件和学生情况,设计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基于单机或局域网以及校园网的多媒体听说教学模式,在网上进行听说教学和训练,并安排教师进行指导。读写译课程的教学主要在课堂进行,安排足够的教师进行讲授。 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新教学模式应能使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学习,能够弥补传统课堂听说训练的不足,能够随时记录、了解、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与辅导情况,从而能督促学生积极学习,促使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与其他应用能力 有较快提高。 为促进教学模式的有效改革,学生通过计算机学习英语课程的学时每学期不低于30学时,按照全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规定其分数所占比例不低于30,。 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是教学活动或教学手段的转变,而且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具体实施可参考附1: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 六、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实现课程目标至关重要。它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 教学评估分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 形成性评估包括学生自我评估,学生相互间的评估,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教务部门对学生的评估等。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的记录、网上自学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和座谈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估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这种形成性评估在实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点的多媒体教学中尤为重要(推荐性的评估表见附2)。 终结性评估是指期末课程考试和水平考试。这种考试应以评价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主,不应以学生所获得的读写译考试成绩来代替或平衡听说成绩,反之亦然。 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估作为学校教学质量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目标要求的评估,我校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一般要求单独命题组织考试,结合全国统一考试,充分考核学生实际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尤其是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七、教学管理 大学英语教学管理应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强 化教学过程的指导、督促和检查,确保大学英语教学达到既定的 教学目标。为此,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建立完善的教学文件和教学管理文件 教学文件包括: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描述、教学安排、教学进度、考核方式等。教学管理文件包括:学籍和学分管理、教学考核规范、教师授课基本要求等。 2(积极推行学分制 大学英语课程要融入学校的学分制体系,尽量保证在本科总学分中占10%(每学期4学分,总计16学分左右),并将学生通过计算机学习获得的学分纳入到总学分之中。 3(健全教师管理和培训体制 教师素质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学科长远发展的关键。学校应加强对英语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工作,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英语教学模式。同时要合理安排教师进行学术休假和进修,保证他们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 附: 1( 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 2( 学生英语能力自评/互评表 附1: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 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是为了帮助我国大学生达到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所设计的一种新型英语教学模式。本模式强调个性化教学与自主学习,并充分发挥计算机可单独反复地进行语言训练,尤其是听说训练的特点,结合教师课堂讲授和辅导,使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特点、水平、时间,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借助计算机的帮助,较快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教学模式的构成 教学对象: 学 生 ,、基于计算机的英语学习过程 在基于计算机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应重视教师的面授辅导作用,教师的面授辅导应以小组为主。原则上每组学生不应超过8人。辅导内容应以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为主,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决定学生是否可以继续学习。辅导以小组进行,学生每学习16-20学时,教师给予1学时的辅导。 附2: 学生英语能力自评/互评表 (表一:一般要求) 请在右面“自评”栏中对自己的英语能力做出评估,能够做到的写Y,能够轻易做到的写YY,;在“同学评”栏中请同学对你的英语能力用相同追同方式做出评估;在“追求目标”栏中,标出你认为重要但目前还不具备的自求学评 目英语能力,写O代表努力目标,写P优先考虑目标。在每项能力下的空行评 标 中,请列出(或请同学、老师帮助)你所具有的表上未列出的能力或你所期望达到的能力目标。 听力/Listening A B C 我能听懂英语授课,并能根据要求进行讨论、发言。 我能听懂与所学内容相关、语速稍慢(每分钟130词左右)的对话、短文、 报告等音像材料,并能理解其要点。 我能听懂慢速英语节目,如新闻、科学报导、历史故事等。 我能听懂指示语,如指路、如何做某事、操作指南等,能听懂数字(基数 与序数)、时间等。 我能听懂讨论的主题,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 我能在听的过程中使用基本的听力技巧。 口语/Speaking A B C 我能回答课上的提问,能用常用词汇和句型与同学进行讨论,能就所熟悉 的话题经准备后作简短发言。 我能介绍自己、同学、朋友等,并能对他人的介绍做出回应。 我能用简单的语言为人指路、购物、留言、提出请求等。 我能运用英语数字报告时间、询问商品价格、回答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 址等。 我能与英语国家人士就日常话题进行简单交谈。 我掌握了基本会话策略,如开始、继续或结束会话,让人重复所说内容等。 阅读/Reading A B C 我能借助词典读懂语言难度中等、一般性题材的文章,理解其大意及主要 细节。 我能以较快速度(每分钟100词)阅读语言难度较低的文章。 我能读懂生活中常见表格如注册表、申请表、问卷调查表等。 我能读懂指示语、产品说明书、广告、海报、邀请函等。 我能读懂涉及日常生活的个人信件或内容一般的商业信函。 我能浏览互联网上的一般信息,基本读懂国内英文报刊,理解大意及主要 事实。 我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技能,如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或习语的意思、寻读、 略读等。 写作/Writing A B C 我能填写常见表格如注册表、申请表、问卷调查表等。 我能写给或回复他人祝贺卡、生日卡、邀请信、便条、短信、通知等。 我能写出简单的指示语、个人广告、社团海报、个人等。 我能简要地描述个人经历、发生的事件、读过的故事、观看的影片、喜怒 哀乐等情感,写出或回答个人或公司的信函、电子邮件、传真等。 我能就一定话题或提纲在30分钟内写出120词左右的短文,内容完整、 用词恰当、语意连贯。 我能在一般写作或应用文写作中恰当使用相应的的写作技能。 翻译/Translating A B C 我能借助词典对一般性题材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汉译速为每小时300 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250个汉字,译文基本传达原文的意义,符合中英文表达习惯。 我能借助词典对与专业相关的文章、介绍、提要、广告、产品说明书等翻 译成汉语。 我能使用基本的翻译技巧。 以上项目都填了Y(Yes)或YY,说明你已具备了注:如果“自评”或“同学评”栏中90% “一般要求”所推荐的英语能力。如果“追求目标”栏中的O(Objective)或P (Priority)较多,则应寻求指导并积极设法实现。 18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建议学时:54 学 分:3 适用专业:药学及管理类本科各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也是大学生入学后首先接受的计算机教育。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及各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以及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应用技能。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以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 二、课程基本要求 1.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及与计算机在信息社会的作用。 2(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3(了解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及计算机应用领域的相关技术。 4. 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 三、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 1(计算机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发展简史、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领域以及计算机的发展趋势。了解数据在计算机内的表示方法,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主要内容: 计算机的产生、历史、发展、应用;数据在计算机内的表示及转换;信息编码以及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学时分配: 2学时(理论教学) 2学时(实验教学) 教学要点:计算机的产生、历史、发展、应用等科普性质的知识自学,主要讲授数据在计算机内的表示及转换。信息编码以及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2(微型计算机硬件组成 教学目标:了解微型机的硬件组成,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选购和组装微型计算机的能力。 主要内容: 微型机的硬件系统、组成部件、常用外部设备、微机的软件配置。 学时分配: 2学时(理论教学) 2学时(实验教学) 教学要点:将主板、卡、等实物带到课堂,进行实物教学,内容不要太深,主要以如何选购微型计算机来讲述基础知识。 3(计算机操作系统 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简况、操作系统的功能与分类、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与组成;掌握典型操作系统Windows的使用方法。 主要内容:操作系统分类、常用操作系统简介;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Windows XP的使用;UNIX、Linux操作系统简介。 学时分配:6学时(理论教学) 6学时(实验教学) 4(常用办公软件 教学目标:了解常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应用及发展简况,熟练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其他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 主要内容: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软件以及常用工具软件。 学时分配:12学时(理论教学) 12学时(实验教学) 教学要点:精讲多练 5. 软件技术基础 * 教学目标:了解程序的一般概念、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了解常用程序设计语言的功能和分类。了解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 主要内容:程序设计基本概念,程序设计语言与处理程序,算法的一般表示方法,程序设计的步骤与方法。软件开发方法及软件测试方法。 学时分配:4学时(教学) 6(算法与数据结构 * 教学目标:了解算法与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 主要内容:线性表与线性链表、队列与堆栈、树与二叉树,常见的查找与排序技术。 学时分配:4学时(教学) 教学要点:主要讲述基本概念,讲解、举例立足于简单明了。 7(数据库技术基础 * 教学目标: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与作用,了解数据模型的概念与分类,了解典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掌握Access数据库系统的建立与使用及SQL命令。 主要内容:数据库基础知识、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数据库查询,SQL命令。 学时分配:4学时(理论教学) 8(多媒体技术基础 教学目标:了解多媒体信息及多媒体技术的概念,了解多媒体系统环境,了解多媒体系统的典型应用,了解常用的多媒体信息处理工具的使用。 主要内容: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及多媒体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组成。 学时分配:2学时(理论教学) 2学时(实验教学) 9(计算机网络基础 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常用术语,了解网络的发展、分类及组成,掌握局域网的组网方法。 主要内容: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分类、拓扑结构、体系结构;常见网络硬件与软件介绍;局域网的组成、构建及互联方法。 学时分配:2学时(理论教学) 2学时(实验教学) 10(计算机信息安全与社会职业道德 教学目标:了解信息系统安全的相关概念,了解计算机技术应用人员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增强学生的网络道德规范。 主要内容: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分类及防治;网络安全基础;社会责任与软件知识产权。 学时分配:2学时(理论教学) 说明:*为可选择内容。 常用办公软件和Windows操作系统对所有专业学生都要求必须掌握。 四、课程的其它教学环节 1.应结合各自的实际教学安排,安排适当的课外的计算机训练实践课程或网上学习环节,以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练习各种计算机操作技能。 2.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计算机上机训练大纲的要求完成各部分内容的学习。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参考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杨振山、龚沛曾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指导》冯博琴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 《数据库Visual FoxPro6.0程序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建议学时:54 学 分:3 适用专业:药学及管理类本科各专业选修课 一、说 明 1、 本大纲是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及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数据库系统概论教学大纲”并结合我校的特点制定的。 2、学科性质:“数据库系统概论”是一门研究数据管理的学科,数据库是数据管理的最新技术,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其应用也由一般管理扩大到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智能以及科技计算等领域。它已成为个人计算机信息系统与应用系统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 3、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员系统地掌握数据库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能使用实际数据库操作语言对数据库进行一定的操作,并为进一步开发打下基础。 4、本大纲内容包括各章节要求、教学内容,并列有参考书目。该门课程应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才能取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教学时数安排 本课程可安排在二年级第一学期教学。学时为54学时。学时分配如下表: 二、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时数 章节 教学内容 理论讲授 实验教学 第一章 数据库的基础知识与操作 2 第二章 Visual FoxPro中的数据与运算 2 2,上机实验 第三章 Visual FoxPro数据表的操作 4 4,上机实验 第四章 Visual FoxPro排序、索引与查询统计 2 2,上机实验 第五章 Visual FoxPro数据库与多表操作 2 2,上机实验 第六章 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基础 4 4,上机实验 第七章 Visual FoxPro表单设计与应用 2 2,上机实验 第八章 菜单设计与应用 2 2,上机实验 第九章 报表与标签设计 2 2,上机实验 第十章 视图与查询的应用 2 2,上机实验 第十一章 关系数据库中的标准语言SQL 2 2,上机实验 第十二章 Visual FoxPro系统开发实例 2 2,上机实验 三、教 学 内 容 第一章 数据库的基础知识与操作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有关数据库的几个基本概念,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掌握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关系模型的结构,E—R模型,现实世界的数据描述,理解模型之间的转换。 第一节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数据库 二、数据库管理系统 三、数据库系统 四、数据模型 第二节 关系数据库 一、关系的基本概念 二、关系的特点 第三节 Visual FoxPro系统概述 一、Visual FoxPro窗口的基本组成 二、Visual FoxPro系统的常用文件类型 三、Visual FoxPro系统的工作方式 四、Visual FoxPro命令语法规则 [教学难点] 掌握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关系模型的结构,E—R模型,现实世界的数据描述,理解模型之间的转换。 第二章 Visual FoxPro中的数据与运算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数据类型和运算量,Visual FoxPro的运算符和表达式,内存变量及函数。 第一节 Visual FoxPro中的常量与变量 一、Visual FoxPro中的常量 二、Visual FoxPro中的变量 第二节 Visual FoxPro中的表达式 一、算术表达式 二、字符表达式 三、日期型表达式 四、关系表达式 五、逻辑表达式 第三节 Visual FoxPro中的函数操作 一、算数运算函数 二、字符函数 三、日期时间函数 四、类型转换函数 五、测试函数 [教学难点] 掌握FoxPro数据类型和运算量,FoxPro的运算符和表达式,内存变量及函数。 第三章 FVisual FoxPro数据表的操作 [教学目的和要求] 熟练掌握对数据表的基本操作。 第一节 建立数据表 一、数据表结构的创建 二、输入表记录 三、打开表文件 四、关闭表文件 五、删除自由表文件 第二节 表结构的基本操作 一、表结构的显示 二、表结构的修改 第三节 表记录的基本操作 一、表记录的显示 二、记录指针的定位 三、表记录的添加 四、表记录的修改 五、表记录的删除 六、表的复制 七、数组与表之间的数据传递 [教学难点] 掌握表的各种操作 第四章 Visual FoxPro排序、索引与查询统计 [教学目的和要求] 熟练掌握排序和索引 第一节 表的排序 第二节 表的索引 一、建立索引文件 二、打开索引文件 三、关闭索引文件 四、更新索引文件 五、重新指定主控索引 第三节 表的查询 一、顺序查询 二、索引查询 第四节 统计与计算 一、统计记录数 二、求和 三、求平均值 四、分类汇总 五、综合计算 [教学难点] 排序和索引 第五章 Visual FoxPro数据库与多表操作 第一节 数据库和数据库表 一、建立数据库 二、删除数据库 三、打开数据库 四、修改数据库 五、关闭数据库 六、数据表 第二节 多表操作 一、工作区与多个表 二、表间的逻辑连接 三、表间的物理连接 四、表间的数据更新 五、关闭多个工作区文件 [教学难点] 多表操作 第六章 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基础 [教学目的和要求] 熟练掌握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语句,对程序进行的编写。 第一节 程序文件与程序设计 一、程序文件与程序设计 二、程序设计中常用的输入与输出语句 三、Visual FoxPro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方法 四、Visual FoxPro过程化程序设计的规则 第二节 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的基本控制结构 一、4种分支语句结构 二、3种循环语句结构 第三节 Visual FoxPro过程设计与过程调用 一、外部过程的建立与调用 二、内部过程的建立、调用与返回 三、过程调用中的参数传递 四、过程的递归调用 五、内存变量的作用域 六、自定义函数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语句。 第七章 Visual FoxPro菜单设计与应用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Visual FoxPro常用控件。 第一节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概念 一、对象与类 二、容器类与控件类 三、属性、事件与方法 创建表单 第二节 一、使用表单向导 二、使用表单设计器 第三节 表单控件 一、标签(Label) 二、文本框(TextBox) 三、编辑框(EditBox) 四、命令按钮(CommandButton) 五、命令按钮组(CommandGroup) 六、复选框(CheckBox) 七、选项按钮组(OptionGroup) 八、列表框(ListBox) 九、组合框(ComboBox) 十、表格(Grid) 十一、 计时器(Timer) 十二、 微调控件(Spinner) 十三、 其他控件 [教学难点] 掌握常用控件。 第八章 菜单设计与应用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Visual FoxPro常用菜单。 第一节 新建菜单系统 一、菜单系统的结构 二、菜单系统的设计 第二节 下拉式菜单的设计 一、菜单设计器的使用 二、表单菜单的设计 [教学难点] 掌握常用菜单。 第九章 报表与标签设计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报表及标签的设计方法 第一节 报表向导 一、单一报表 二、一对多报表向导 第二节 设计报表 一、报表设计器窗口 二、报表控件 三、设置报表环境 四、报表控件操作与布局 五、创建报表变量 六、报表的数据分组 第三节 快速报表 第四节 报表输出 一、页面设置 二、预览与打印报表 三、在程序中调用报表 第五节 标签的设计 [教学难点] 掌握报表及标签的设计方法 第十章 视图与查询的应用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视图及查询的设计方法 第一节 数视图设计与应用 一、使用本地视图向导创建本地视图 二、使用视图设计器创建本地视图 第二节 查询设计应用 一、使用查询向导创建查询 二、使用查询设计器创建查询 三、查询设计的运行与修改 [教学难点] 掌握视图及查询的设计方法 第十一章 关系数据库中的标准语言SQL 第一节 SQL语言的特点 第二节 数据表结构操作 一、定义(创建)表结构 二、修改表结构 三、建立视图 四、删除数据库 五、删除表 第三节 数据表记录操作 一、基本查询语句 二、带条件(WHERE)的查询语句 三、SQl的复杂查询 [教学难点] 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四、参 考 书 目 王世伟:《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教程》,中国铁道出版社 李雁翎:《Visual FoxPro应用基础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8月13日 2007年8月13日 21《人际交往》教学大纲 一、前言 《人际又往》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我国各级各类高校本科学生必须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该课程属于公共必修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人际交往的基本理论作为基本的指导原则,同时在教学中密切联系西方和当代中国关于人际交往的最新前沿理论。在教学贯彻理论联系买际的原则。 《人际交往》以人际交往现象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一门边缘性、应用性科学,主要讲解人际又往规律、人际交往的机制、人际又往的原则与规范,处理人际又往的技能与艺术。本课程与 人际沟通、人际关系、以及交往礼仪等课程密切相关本课程的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为:理论20学时,实践4学时。 本课程由几个层面相结合而构成:1.基本概念及体系的讲授,本课程理论性强,必须使学生扎实、明确地理解基本概念和体系,在该层面注重方法的讲解和运用;2.课堂讨论,在第一层面的基础上。搞几次专题性课堂讨论,给同学以发表见解、提出问题,进而提高表达能力的机会,讨论时加强师生互动;3.鼓励学生写论文,积极参加本院及校内外论文比赛,使写作与教学统一;4.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使教学更生动活泼,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学生兴趣。 本课程共计24学时,1e 5学分。 二、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解释人际沟通的含义和功能,分析人际交往的特征,举例说明人 际又往的主要影响因素,初步具有民好的沟通态度。 教学内容:沟通与人际沟通关系,沟通和内容沟通,人际沟通的特征,人际 沟通的主要影响因素,良好沟通态度的养成训练。 教学要求:预习、自学、讲授、讨论、演示、角色扮 第二章医患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交往 教学目的:、解释医患工作中的各种关系沟通,说明其在协调关系、解决冲突中的作用(护患关系、医护人员之间的关系、护士与患者家 属的关系等);联系买际说明护士在各种关系沟通中的角色功能;经过训练,具有初步的关系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医患工作中的关系沟通(护患关系、医护人员毛间的关系、护士与患者家属的关系等)关系;沟通在协调关系、解决冲突中的作用;护士在各种关系沟通中的角色功能;进行关系沟通能力训练。 教学要求:预习自学、讲授、演示、讨论、模拟、角色扮演 第三章 非语言交往 教学目的:列举非语言沟通的主要形式,举例说明其含义与作用;说明非语言沟通的态度要求,在训练中表现出民好得体的态度;经过训练,能初步识别表情、动作、时间与空间控制、仪态服饰、人体接触等非语言沟通形式所表达的含义。 教学内容:非语言沟通的主要形式及其作用:表情、动作、仪态服饰、时间控制、空间控制、人体接触等;非语言沟通的态度要求;设计非语言沟通的情境、主题;进行识别非语言沟通含义的能力训练。 教学要求:预习自学、讲授、演示、讨论、模拟、角色扮演。 第四章 交谈 教学目的:说明交谈的定义、过程特点和态度要求;举例说明交谈中常用的沟通技巧;倾听、提问、重复、澄清、申拜、~润明;将交谈的寸支巧应用于护理评估、小组交流和解决冲突等人际沟通之中;在交谈中结合运用表现出民好的态度。 教学内容:演说的特点;演说与交谈的区别;演说的构思技巧:主题、 准备材料、妥排结构、锤炼语言等;演说的表达技巧:语言、节奏、语调、表情、态势、仪表等;通过讨论发言、演讲比赛、模拟卫生宣教等方式进行能力训练。 教学要求:预习自学、讲授、演示、讨论、模拟、角色扮演。 第五章 演说 教学目的:解释演说的特点,比较演说与交谈的异同;联系买际阐述演说的构思技巧和表达才支巧;将演说的技巧运用于发言、演讲和卫生宣教之中;在演说中表现出良好得体的态度;在演说中结合运用;非语言沟通技巧。 教学内容:演说的特点;演说与交谈的区别;演说的构思技巧:主题、准备材料、妥排结构、锤炼语言等;演说的表达技巧:语言、节奏、语调、表情、态势、仪表等;通过讨论发言、演讲比赛、模拟卫生宣教等方式进行能力训练。 教学要求:预习自学、讲授、演示、讨论、模拟、)角色扮演。 第六章 无声语言交往 教学日的:解释无声含义及其行为方式:阅读和书写(打字);举例说明无声护理工作中的适用范围;,到述无声语言沟通的态度、要求;纠正护理文件书写中常见的语言错误教学内容:、无声语言沟通的含义;无声语言沟通的行为方式:阅读和书写(打字);无声语言沟通在工作中的应用;无声语言沟通的态度要求。 教学要求:预习自学、讲授、:寅示 共计学时24学时,l、 5学分。 第一章,绪论(4学时) 第二章,护理工作中的关系交往(4学时) 第三章,非语言交往(4学时) 第四章,交谈(4学时) 第五章,演说(4学时) 第六章,无声语言交往(4学时) 四、主要参考文献 l、《中国式管理—人际关系学》,神仕强,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 2、《人际关系心理学》,林从德,人民教育出版社 3、交往的学问 古敏,地震出版社。 4、交往手段革命与交往方式变迁,李素霞,人民出版社。 5、人际沟通与礼仪,姜晓敏,华东师大出版社 6,实用礼仪,何浩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 23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授课科室:医古文教研室 课程性质:公共限选课 学时数: 30 授课对象:各专业 编写日期: 2007年7月 一、前言 《大学语文》课程是大学生小学时代、中学时代所学习《语文》课程的延续。本课程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在《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中充分地加以体现。当前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已势在必行。开展国文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其它各学科的学习,为将来大学生投身社会,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梳理中小学所学的文学知识,了解中国文学史的简单架构,将新老知识系统化。二是传布中华人文精神,使学生在古今文化精品的熏陶下,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三是为广大学生课下自学引导门径,引导学生产生对文学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本课程依据王步高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共选篇章31篇。根据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选取文选。本课程讲授完毕,定然会使学生对祖国文学的发展概况有一个大致的掌握。 本课程学时数为30学时。 二、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 采 薇 【教学目的】 1、熟悉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大致情况。 2、了解《诗经》中《风》、《雅》、《颂》三类的大致内容。 3、了解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4、了解重章叠句等艺术手段。 【教学内容】 1、介绍《诗经》的写作年代、作者、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和主要的艺术成就。 2、本诗思想内容:表达了戍边战士长期征战之苦和远家思归之切。 3、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赋,即直接叙事抒情。比,即比喻和比拟,俗称打比方。兴,就是先借助对某种事物的描绘,引出所要咏唱的对象。由于借助的事物与咏唱的对象有某种联系,往往起到联想、启发、象征、暗示和烘托的作用。 4、本诗的艺术特点:大量运用重章叠句。其效果增加诗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便于记忆。变换少量字,可使叙事层层推进,抒情不断深化。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6、背诵全诗。 【授课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曲 则 全 【教学目的】 1、熟悉先秦散文的大致情况。 2、了解先秦散文中的历史散文的一般情况。 3、了解先秦散文中的诸子散文的一般情况。 4、掌握先秦散文中《老子》著作的特点。 【教学内容】 1、介绍先秦散文中的历史散文《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有关知识。 2、介绍先秦散文中的诸子散文《论语》、《孙子兵法》、《墨子》、《孟子》、《庄子》、《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有关知识。 3、先秦重要的哲学、道家著作《老子》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作者、成书年代和文学成就价值。 4、本篇散文的主题思想:提出了谦让不争反而有益的处世哲学。表达了一种委曲求全,以退为进的政治策略。 5、本篇散文的艺术特点:文简意深,警句迭出。韵角或疏或密,堪称为散文诗。 6、“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表现一种无为而治的思想观点。 【授课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子产论政宽猛 【教学目的】 1、 了解先秦重要记事散文《左传》的有关知识。 2、 了解子产的有关情况。 3、 掌握通过记事叙言来表达某种观点的技巧。 【教学内容】 1、 先秦记事散文《左传》的成书年代、作者、史学价值、文学价值。 2、 春秋时郑国的政治家子产(即公孙侨)的有关情况介绍。 3、 有关春秋时代的背景介绍。 4、 本篇散文的主题思想:指出威猛治国的益处。最后引孔子语说明刚柔相济的中庸之道更 是可取的治国之法。 5、 本文的艺术特点:通过巧妙的取材来展示自己的思想顷向,将主观意念客观化。 【授课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哀 郢 【教学目的】 1、熟悉继《诗经》后我国又一种诗歌体裁楚辞的有关知识。 2、了解屈原的有关情况。 3、了解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 4、 掌握屈原作品的思想基调和主要艺术表现手法。 5、 通过对本诗学习,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内容】 1、有关我国诗歌创作的又一诗体楚辞的知识。 2、楚辞的代表人物屈原。屈原的其它诗作《离骚》、《九歌》、《九章》等介绍。 3、楚辞的另一代表人物宋玉介绍。 4、本诗的主题思想:抒发对故都郢都的眷恋。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表明了自己 绝望的情绪。表达了对百性的关怀,对奸佞小人的痛恨。 5、本诗的艺术特点:叙事真切,纪实笔法运用,艺术感染力强。 【授课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谏 逐 客 书 【教学目的】 1、 了解战国末期七国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 2、 了解历史人物李斯。 3、 了解秦朝散文的一般特点。 4、 掌握驳论文的论说方法和结构特点。 5、 掌握如何利用论据说明论点的方法。 【教学内容】 1、 该奏章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 2、 驳论文的结构特征。 3、 充分利用论据说明观点正确的方法。 4、 奏章的主题:剖析了纳客有利秦国,逐客将使秦国危亡的利和弊。最后得出结论:逐客 是错误的。 5、 铺陈、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6、 奏章的艺术特点:采取了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运用对偶、排比、铺陈等修辞格,造成 美感和可读性,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7、 名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授课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饮马长城窟行 【教学目的】 1、了解汉乐府诗的一般知识。 2、熟悉五言诗的特点。 3、了解闺怨诗的特点。 4、了解古典诗歌的继承关系。 【教学内容】 1、介绍有关汉乐府的常识知识。 2、介绍有关闺怨诗的相关知识。 3、古典诗歌的传承关系。 4、该诗的思想内容:系闺怨诗。表达了闺中女子对征夫的思念。 5、该诗的艺术特点:比兴手法兼用,表现在首句。朴实无华,似口语道出,是乐府民歌中 的优秀之作。 【授课时数】1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行行重行行 【教学目的】 1、 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一般知识。 2、 进一步了解古典诗歌的传承。 3、 掌握用朴实无华的诗句表达思想情感的技巧。 【教学内容】 1、《古诗十九首》的有关知识。 2、介绍古典诗歌的传承。《古诗十九首》标志着中国古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成熟。 3、该书写作背景介绍。 4、 该诗的主题:写思妇对远家不归游子的思念。 5、 叠字的运用。“行”字的重叠,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虚实相间,分合相继的 叙写手法。 【授课时数】 0.5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蒿 里 行 【教学目的】 1、 熟悉建安文学的一般知识。 2、 了解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三曹、建安七子和蔡琰的一般情况。 3、 了解建安诗反映社会动乱、人民流离失所的社会现实的诗作特点。 4、了解东汉末年社会历史背景。 【教学内容】 1、 建安文学重要人物曹操。 2、 有关建安文学的基本知识。 3、 曹操诗歌介绍。 4、 该诗创作的社会背景。 5、 该诗的主题思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提示了战争灾乱给人民和社会带来的灾难。 6、 该诗堪称为汉末的“诗史”。 7、 该诗的艺术特点:朴实无华,悲怆感人。 8、 名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极具现实概括性。 【授课时数】 0.5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歌 行 燕 【教学目的】 1、 熟悉建安文学的又一重要人物曹丕的有关情况。 2、 了解七言诗歌的特征。 3、 掌握该诗是我国七言诗创作成熟的标志。具有诗歌创作的里程碑意义。 4、 了解古典诗歌的压韵知识。 【教学内容】 1、 介绍建安文学的著名作家曹丕。 2、 该诗标明七言诗创作进入成熟时期,是七言诗承前启后的重要诗作。 3、 有关七言诗的知识。 4、 该诗韵脚压“ang”韵。 5、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部文艺理论著作。 6、 该诗的主题思想:是一首闺怨诗。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 7、 该诗的艺术特点:前三句的景物描写,创造了一个伤感的氛围。全诗句句压韵,造成文 气一贯到底的效果。一唱三叹,令人感叹哀惋,真挚动人。 【授课时数】 0.5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归 田 赋 【教学目的】 1、 熟悉有关汉赋的一般知识。 2、 了解有关忧愤诗的特点。 3、 熟悉汉赋的重要代表人物张衡的有关情况。 4、 了解汉赋铺陈夸张的特点。 【教学内容】 1、 关于汉赋的一般常识。 2、 部分忧愤诗介绍。 3、 介绍汉赋的重要代表人物张衡。 4、 该赋的主题思想:表现了作者对仕途不得志,朝廷昏暗的愤慨。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渴 望。表明自己愿弃官归隐的志向。 5、 该赋的艺术特点:短小简练,语言平浅清新。抒情味浓。诗中的田园生活是作者的虚写 即想象。 【授课时数】1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代出自蓟北门行 【教学目的】 1、 了解六朝诗的一般知识。 2、 熟悉六朝诗写作的历史背景。 3、 熟悉六朝重要文人鲍照。 4、 了解有关乐府诗题的常识知识。 5、 掌握有关边塞诗的特点。 【教学内容】 1、 有关六朝的历史时段介绍。 2、 关于六朝诗的基本知识。 3、 鲍照人物介绍。 4、 其它边塞诗歌介绍。 5、 本诗的主题思想:歌颂了爱国将士保家卫国不惜牺牲的献身精神。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 6、 本诗的艺术特点:笔触苍劲有力,创造了一种苍凉悲壮的艺术氛围。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7、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创造苍凉的氛围。“投躯报 明主,身死为国殇”。成为激人奋进的名句。 【授课时数】 0.5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终 南 山 【教学目的】 1、 了解初盛唐诗创作的基本概况。 2、 掌握田园诗歌创作的特征。 3、 了解唐代田园诗歌创作的其他诗人和诗作。 4、 熟悉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王维的有关情况。 5、 掌握五言格律诗的特点。 【教学内容】 1、 初盛唐时期诗歌创作的有关知识。 2、 山水田园诗歌创作的特征。 3、 其它山水田园诗歌介绍。 4、 五言格律诗特点介绍。 5、 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特点介绍。 6、 思想内容:用文字描绘了终南山的山势美景,宛若一幅泼墨山水画。 7、 该诗艺术特点:夸张、互文修辞格的运用。 【授课时数】 0.5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燕 歌 行 【教学目的】 1、 熟悉唐代边塞诗歌的写作背景。 2、 了解唐代边塞诗歌的写作特点。 3、 熟悉唐代重要的边塞诗人。 【教学内容】 1、该诗写作的历史背景。 2、唐代边塞诗歌基本情况介绍。 3、唐代重要的边塞诗人高适介绍。其他边塞诗人:岑参、王昌龄、李颀等介绍。 4、诗题《燕歌行》乃乐府旧题。大都吟咏边地(燕地)征戍之苦及思妇相思之情。 5、该诗的主题思想:歌颂了守边将士排除万难、克敌制胜的爱国精神。讥讽了边将沉溺佚乐、不恤士卒的丑恶行为。 6、该诗的艺术特点:运用了“李广难封”的历史典故。全诗四句一换韵,亦四句一转意,音节流畅,堪称为唐代边塞诗之“第一大篇”。 7、“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极写两地相思之苦。 8、“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士卒和边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授课时数】1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李白《关山月》 【教学目的】 1(掌握我国古代重要的大诗人李白的有关情况。 2、了解该诗写作的历史背景。 3、熟悉唐代五言诗歌的一般情况。 【教学内容】 1、古代重要的大诗人李白介绍。 2、李白诗歌重要的艺术成就。 3、唐代五言诗歌的特点。 4、该诗写作的历史背景。 5、《关山月》为乐府旧题,大都写征人远戍、离别相思之苦。 6、该诗的主题思想:写了战争的残酷,戍边者的离别相思之苦。 7、该诗的艺术特点:气势宏阔,风格浑厚雅致。 8、首句写月,是《关山月》诗题的惯用写法。 9、“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与“春风不度玉门关”和“春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比 照讲解。 10、“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道出了战争的残酷。 【授课时数】 0.5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月 夜 【教学目的】 1、掌握我国古代另一位伟大诗人杜甫的有关情况。 2、掌握杜甫诗歌的特点。 3、掌握杜诗创作的艺术成就。 4、了解五言律诗的特点。 5、了解杜甫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 【教学内容】 1、 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杜甫介绍。 2、 杜甫诗歌创作的伟大成就。杜甫被称为“诗圣”。 3、 杜甫诗歌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 4、 五言律诗介绍。 5、 该诗的主题思想:表达了战争离乱中的两地相思之苦。 6、 不言我在长安思念家人,却说家人在鄜州望月思我,思念之情更深一层。 7、 全诗句句紧扣月夜来写。 8、 反衬手法的运用。小儿女未解,反衬闺中独忆。 【授课时数】 0.5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长 恨 歌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唐时代诗歌创作的有关情况。 2、了解我国古代伟大诗人白居易的有关情况。 3、熟悉白居易诗歌特点。 4、掌握白居易诗歌创作的态度。 5、了解历史事件“安史之乱”。 【教学内容】 1(介绍中唐时代诗歌创作的概况。 2、诗人白居易介绍。 3、白居易诗歌的一般共性,浅显近人,明白晓畅。 4、白居易诗歌创作的态度,让平民百姓都能读懂自己的诗作。 5、介绍《长恨歌》的历史背景。 6、该诗的主题思想:诗的前半对唐玄宗晚年的贪欢误国给予尖锐的讽刺。后半对唐玄宗和 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表示深切的同情。 7、该诗的艺术特点:结构曲折多变,情节宛转动人。叙事抒情写景紧密融合,韵律优美, 词采绚丽。该诗决定了作者在诗坛上的重要地位。 8、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授课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无 题 【教学目的】 1、了解晚唐时代诗歌创作的有关情况。 2、了解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有关情况。 3、掌握格律诗中七言律诗的特点。 4、了解李商隐诗的艺术成就。 【教学内容】 1、介绍晚唐诗歌创作的概况。 2、介绍诗人李商隐。介绍“小李杜”。 3、七言律诗的特点。 4《无题》诗题解释。 5、本诗写作的背景。 6、该诗的主题思想:表达了对远别情人的思念。 7、该诗的艺术特点:亦真亦梦,亦实亦幻。深切凄婉 ,感情真挚,构思精巧,意境深远, 不失为优秀的七言律诗之作。 【授课时数】 0.5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菩萨蛮(韦庄) 【教学目的】 1、了解唐五代时诗歌又一体裁——词创作的大致情况。 2、掌握有关词的一般知识。 3、了解唐五代时的词人情况,了解唐代词人韦庄的有关情况。 【教学内容】 1、唐五代时期词创作的概况。 2、关于词一般常识介绍。 3、词牌子知识介绍。 4、唐五代词人介绍。作者韦庄介绍。 5、该诗的主题思想:抒写游子春日所见所思,宛如一幅春水图。 6、该诗的艺术特点:白描手法的巧妙运用。 7、“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语尽意不尽。 【授课时数】 0.5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清 平 乐 【教学目的】 1. 了解五代,特别是五代末期的历史状况。 2、了解重要的词作家李煜的有关情况。 3、熟悉忧愤诗的特点。 4、激发学生国荣我荣,国耻我耻的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 1.五代历史时段和五代末年的历史情况介绍。 2、词作家李煜由高高在上的皇帝变为阶下囚特殊经历介绍。 3、结合本诗介绍忧愤诗的共同特点。 4、该诗的主题思想:即景生情,叙写兄弟相别的离愁,引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5、该诗的艺术特点:比喻手法的运用。借花草取喻写愁。感情真挚,声情妙合,是写离愁 之精品。 6、“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后代欧阳修“泪眼看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离愁渐远渐无声”、“行人更在春山外”,均从这两句化出。 【授课时数】 0.5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浣 溪 沙 【教学目的】 1、了解宋代词创作的一般情况。 2、了解宋词作家晏殊的有关情况。 【教学内容】 1(宋代词创作的基本概况。 2、介绍该诗写作的背景。 3、词作家晏殊介绍,“晏欧”、“二晏”解释。 4、该词的主题思想:这是一首伤春惜时之作。抒发了词人因时光流逝、美景不长而产生的 感伤情绪。 5、该词的艺术特点。 6、“无可奈何花落去,曾是相识燕归来”系千古名句。对仗工稳。从语气上造成一种回环 往复的艺术效果。 【授课时数】 0.5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临 江 仙 【教学目的】 1、了解宋词创作重要的代表人物苏轼的有关情况。 2、通过苏轼这一中国历史上多才多艺的大才子形象,让学生认识到知识才艺间相互渗透, 鼓励学生力争成为多才多艺、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 【教学内容】 1.宋词创作重要的代表人物苏轼介绍。 2、苏轼多方面才艺成就介绍。 3、该诗的写作背景。 4、该诗的主题思想:抒露了作者欲摆脱俗世,归向美好大自然的理想和愿望。 5、该诗的艺术特点:语言平白无华,抒情表达真切。 【授课时数】 0.5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青 玉 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北宋后期重要的词家贺铸。 2、了解宋词创作的婉约和豪放派风格。 3、掌握文学创作中比喻手法的运用。 【教学内容】 1.北宋重要的词作家贺铸介绍。 2、婉约派创作风格,豪放派创作风格。 3、宋词中比喻修辞格的运用。 4、该诗的主题思想:以美人迟暮的悲哀,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闲愁。 5、该诗的艺术特点:比喻手法的运用。把闲愁比喻成“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比喻形象而出奇,历代被人传诵。 【授课时数】 0.5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永 遇 乐 【教学目的】 1、了解宋词创作的另一位重要词家李清照。 2、了解李清照前后不一的命运身世和前后不一的词作风格。 3、熟悉诗人李清照所处的社会背景。 【教学内容】 1.介绍宋代重要的女诗人李清照。 2、介绍不同的社会经历和身世命运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李清照诗歌前后风格大异。 3、《永遇乐》词的写作背景。 4、元宵节节日介绍。 5、韵角知识介绍。 6、该诗的主题思想:通过元宵节日写国破家亡的伤感愁怀。 7、抒情达意跌宕起伏。对仗手法的运用。诗作凄楚哀婉,令人伤感。 【授课时数】 0.5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卜 算 子 【教学目的】 1、熟悉中国古代最高产诗人陆游的有关情况。 2、了解比较文学的一般常识。 3、了解文学作品中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 4、学习陆游高尚的人生气节,陶冶学生情操,崇尚为正义事业应有忠贞不渝的气概。 【教学内容】 1、介绍宋代著名诗人陆游。 2、介绍比较文学的一般常识。与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比较讲解。 3、咏物词特点介绍。 4、比喻、象征手法的讲解。 5、该诗的主题思想:借写梅花神魂,表现了作者不管挫伤打击如何,也决不改其本质的气 节。 6、该诗的艺术特点: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梅花的神韵,是作者高尚人格的写照,是作 者人格的象征。古今咏梅词多多,此为古今的绝唱。 【授课时数】 0.5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关 山 月 【教学目的】 1.熟悉诗歌平仄压韵的一般常识。 2、了解爱国诗歌的特点。 3、了解《关山月》词写作的社会历史背景。 4、增强学生爱国护国意识。 【教学内容】 1、《关山月》诗歌写作的社会背景介绍。 2、爱国诗歌特征介绍。其它典型的爱国诗人和爱国诗歌介绍。 3、诗歌的平仄压韵知识。 4、该诗的主题思想:诗人感事伤时,通过几组画面,表明了对偏安半壁、不战求和、丧权 辱国的当权者的控诉,表达了自己的愤慨。 5、该诗语言概括性强,用文学绘出一组组画面,感人致深。是爱国诗歌的代表之作。 【授课时数】0.5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菩 萨 蛮(辛弃疾) 【教学目的】 1、熟悉宋代另一位重要的词作者辛弃疾的有关情况。 2、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了解辛弃疾词作的特征。 【教学内容】 1.宋词重要的作家辛弃疾介绍。 2、本词的写作背景介绍。 3、辛弃疾其它重要词作介绍。 4、进一步解释宋词的婉约派风格。 5、该词的主题思想:抒发了对个人际遇的怨愤,对国家政治命运的担忧。 6、比喻手法大量运用。借用典故表达自己情怀。 【授课时数】0.5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教学目的】 1、熟悉白话小说的特点。 2、了解古典小说四大名著的有关情况。 3、了解古典小说四大名著的作者情况。重点了解《水浒传》作者施耐庵。 4、熟悉《水浒传》内容的社会时代背景。 5、了解《水浒传》人物鲁智深、林冲的形象。 【教学内容】 1.白话小说特点介绍。 2、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介绍。 3、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作者情况介绍。施耐庵情况介绍。 4、《水浒传》内容的时代背景介绍。 5、鲁智深的人物形象分析。 6、林冲的人物形象分析。 7、艺术特点:人物形象生动感人,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悬念环生,引人入胜。 【授课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雪 【教学目的】 1、深入了解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 2、掌握鲁迅作品主要的思想基调。 3、了解鲁迅散文的主要风格。 4、了解语言大师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征。 5、熟悉散文《雪》的写作背景。 【教学内容】 1.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介绍。 2、鲁迅主要小说创作概况。 3、鲁迅散文主要创作概况。 4、散文《雪》的写作背景。 5、鲁迅散文含蓄深邃的特性。 6、本篇散文的主旨:通过江南雪景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又写了北 方的雪景,寄寓了作者对往事和现实种种复杂的感情。 7、艺术特点:比喻手法的运用。对江南雪花的描绘,对儿童堆雪人场景的描绘,都运用了 比喻、对比手法,对比中使被描写的对象相互映衬。另一特点表意含蓄深邃。 【授课时数】1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断 章 【教学目的】 1、了解现代新诗创作的概况。 2、熟悉现代诗人卞之琳的有关情况。 3、了解卞之琳诗歌创作的技法特点。 【教学内容】 1.我国现代新诗创作的一般情况。 2、诗作者卞之琳介绍。 3、卞之琳诗歌创作的特点。卞之琳其它主要诗歌介绍。 4、本诗的主旨: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 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表明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 5、此诗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名《断章》。 6、此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学简短、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授课时数】0.5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雨 巷 【教学目的】 1、了解朦胧诗的相关知识。 2、熟悉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 3、了解戴望舒诗歌创作的风格。 【教学内容】 1.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介绍。 2、戴望舒诗歌创作总体风格介绍。 3、朦胧诗的特征。 4、西方象征主义诗歌解说。 5、本诗的主旨:通过诗中所绘制的形象,表现了作者的感伤和怅惘,表现了一种幻灭的心理。 6、艺术特点:本诗是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技巧与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结合,格律自由,产生一种音乐感。另外也呈现了象征主义诗歌的主题朦胧性的特征。 【授课时数】0.5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乡 愁 【教学目的】 1、了解台湾诗人余光中的有关情况。 2、了解台湾与祖国大陆相隔的历史背景。 3、增强学生爱国观念。为祖国的早日统一学习奋斗。 【教学内容】 1.台湾与大陆分隔的历史背景介绍。 2、台湾诗人余光中介绍。 3、本诗的主旨:抒发了作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乡愁的不同感受。对台湾与大陆至今一水相隔表达了自己的哀叹。 4、艺术特点:四个特征鲜明的意象,将抽象的乡愁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本诗属新格律诗。节与节之间参差错落,使情感的表达如泣如诉,恰切自然。 【授课时数】0.5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三、课程学时分配 课时分配表 次序 课程内容 教学时数 总计教学时数 备注 1 《采薇》 2 2 2 《曲则全》 2 2 3 《子产论政宽2 2 猛》 4 《哀郢》 2 2 5 《谏逐客书》 2 2 6 《饮马长城窟》 1 l 7 《行行重行行》 0.5 0.5 8 《蒿里行》 0.5 0.5 9 《燕歌行》 0.5 0.5 10 《归田赋》 1 1 11 《代出自蓟北0.5 0.5 门行》 12 《终南山》 0.5 0.5 13 《燕歌行》 1 1 14 《关山月》 0.5 0.5 15 《月夜》 0.5 0.5 16 《长恨歌》 2 2 17 《无题》 0.5 0.5 18 《菩萨蛮》 0.5 0.5 19 《清平乐》 0.5 0.5 20 《浣溪沙》 0.5 0.5 21 《临江仙》 0.5 0.5 22 《青玉案》 0.5 0.5 23 《永遇乐》 0.5 0.5 24 《卜算子》 0.5 0.5 25 《关山月》 0.5 0.5 26 《摸鱼儿》 0.5 0.5 27 《鲁智深大闹2 2 野猪林》 28 《雪》 1 1 29 《断章》 0.5 0.5 30 《雨巷》 0.5 0.5 31 《乡愁》 0.5 0.5 32 考试 2 2 合计 30 30 四、主要参考书目 1、《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 2、[清]彭定求等编著《全唐诗》,中华书局。 3、唐圭璋编著《全宋词》,中华书局。 4、北京大学中文系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 5、朱东润主编《中国历史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6、徐中玉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7、黄墨谷撰《唐宋词选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8、[东晋]干宝撰《搜神记》,中华书局。 9、[明]施耐庵著《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 10、《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1、《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2、《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3、《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4、《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5、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6、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7、《新诗选》,上海教育出版社。 18、俞元桂等《中国现代散文史》,山东文艺出版社。 25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医学 授课科室: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 时 数:72 授课对象:市场营销专业 编写日期:2007年7月 一、前言 中医药学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医学共同承担着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护生产力的任务。中医学是研究中医学术发展的人文背景及哲学思想,中医学的生命观、疾病观、诊断技术及诊疗技术与应用实践的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接受祖国医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加深对人类复杂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差异,丰富临床诊疗技术,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药学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第一章 导 论 【教学目的】 1.掌握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概念及特点。 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内容】 1.中医学的历史及其人文背景 2.中医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3.中医学的认识方法 4.中医学术未来发展展望 【授课时数】 4学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及多媒体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教学目的】 1.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掌握五行生克制化、五行相乘相侮的理论内涵。 2.熟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教学内容】 1.元气论的概念,元气论对中医学的渗透 2.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授课时数】 4学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及多媒体 第三章 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教学目的】 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和生理联系的基本内容,以及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 2.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3.掌握气的生成、分类、分布与功能,血的生成、分布与循行,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4.了解精和神的作用和功能,及精、气、血、津液、神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 5.掌握经络的基本概念、组成和生理功能、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与表里关 系、流注次序,以及奇经八脉的含义和督、任、冲、带的循行概况及其主要病证。 6.了解经络学说在病理、诊断、治疗上的应用。 7.掌握影响人类体质形成的主要因素。 8.了解构成体质的主要因素,及中医学体质分类的基本原则。 【教学内容】 1.藏象的概念及其来源 2.五脏的主要功能及系统连属 3.六腑的主要功能 4.奇恒之府的主要功能 5.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功能 6.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部位 7.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8.体质的生理特性、心理特性及应用 【授课时数】 22学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及多媒体 第四章 病因病机 【教学目的】 1.掌握外感性、内伤性致病因素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痰饮、瘀血的基本概念、形 成和致病特点,及邪正的概念和发病机制。 2.了解疠气的形成分类和疫病流行的因素,及其他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教学内容】 1.病因: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痰饮、瘀血 2.病机:正邪相争、阴阳失调、气机失调 【授课时数】 8学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及多媒体 第五章 四诊 【教学目的】 1.掌握望、闻、问、切的基本内容。 2.了解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 1.诊法的基本原理与运用原则 2.望诊的定义及基本内容 3.闻诊的定义及基本内容 4.问诊的定义及基本内容 5.切诊的定义及基本内容 【授课时数】 8学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及多媒体 第六章 辩证 【教学目的】 1.掌握辩证论治的特性。 2.熟悉辩证与辨病的关系。 【教学内容】 1.辩证论治体系 2.辩证论治的特性 3.辩证与辨病的关系 【授课时数】 4学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及多媒体 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 【教学目的】 1.掌握中医中医治未病的含义和方法,以及治病求本、正治与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 邪、调整阴阳法则的概念和方法。 2.熟悉调和气血、调整脏腑、调摄精神、三因制宜的概念。 3.了解调和气血、调整脏腑、调摄精神、三因制宜的方法。 【教学内容】 1.防治原则 2.治病求本 3.调整阴阳 4.扶正祛邪 5.三因制宜 【授课时数】 4学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及多媒体 第八章 中药的基本知识 【教学目的】 1.掌握中药的性能和用法。 2.熟悉产地和炮制。 【教学内容】 1.中药的产地、炮制 2.中药的性能 3.中药的用法 【授课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及多媒体 第九章 方剂的基本知识 【教学目的】 1.掌握方剂的组成。 2.熟悉方剂的剂型。 【教学内容】 1.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 2.方剂的剂型 3(方剂与治法 【授课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及多媒体 第十章 针灸 【教学目的】 1.掌握腧穴的主治规律。 2.熟悉常用腧穴。 【教学内容】 1.常用腧穴 2.针法、灸法 【授课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及多媒体 第十一章 常见证 【教学目的】 1.掌握主要表现、病因、病机、治疗法则。 2.熟悉常用中药、腧穴、常见证型。 【教学内容】 1.内科常见病 2.儿科常见病 【授课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及多媒体 三、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分配表 授课内容 理论教 实习教 合计教 学时数 学时数 学时数 第一章 导论 4 4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4 4 第三章 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22 2 24 第四章 病因病机 8 8 第五章 四诊 8 8 第六章 辨证 4 4 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 4 4 第八章 中药的基本知识 2 2 4 第九章 方剂的基本知识 2 2 4 第十章 针灸常用腧穴 2 2 4 第十一章 常见病 2 2 4 合计 62 10 72 四、主要参考教材 1、《中医基础理论》 2、《中医诊断学》 3、《中药学》 4、《方剂学》 5、《针灸学》 6、《内科学》 26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 适用专业:市场营销(药品营销) 先修课程:高中数学 后续课程:统计学、管理学基础、运筹学 总 学 分:4 (理论:5 实验:0 ) 总 学 时:90 (理论:80 习题课: 10 ) 一、前言 1(课程性质和特点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数学科学的发展,“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具备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外延。现代数学内容更加丰富,方法更加综合,应用更加广泛。数学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思维模式;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素养;不仅是一种科学,而且是一种文化,能否运用数学观念定量思维是衡量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数学教育在培养高素质科学技术人才中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各专业本科生应修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 2(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获得一元函数微积分及其应用、常微分方程、二元函数微积分及其应用、线性代数等方面的概念、基本理论、方法和运算技能。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努力培养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理性思维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中还应注意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努力突出微积分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较好地了解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从总体上把握微积分的思想方法。 标有“*”的部分为选修内容,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取舍。 3(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 本课程在中学数学的基础上开设,是学生后续学习统计学、管理学基础、运筹学等课程的必要基础。 二、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第一章 函数与极限 1、目的要求 深刻理解函数、复合函数概念,了解反函数的概念,进一步了解函数的几个特殊性质;会建立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理解极限的概念,了解极限的ε-N ,ε-M ,定,,,义(了解无穷小、无穷大、高阶无穷小和等价无穷小的概念,会比较无穷小的阶;掌握极限的有理运算法则,会求某些简单复合函数的极限;了解极限的两个存在准则,会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掌握函数在一点连续和在区间上连续的概念、会判别间断点的类型;了解初等函数的连续性和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最值定理与介值定理( 2、教学内容 (1)函数,几种特殊的函数性质,反函数,复合函数,基本初等函数与初等函数,分段函数;(2)数列极限,函数极限,函数的左极限、右极限及其与极限的关系;(3)无穷小、 ) 函数的连续,函数在区无穷大,无穷小的比较;(4)极限运算法则,两个重要极限;(5 间上的连续;间断点;(6)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3、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为主,习题处理随堂进行( 第二章 导数与微分 1、目的要求 加深理解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了解导数作为函数变化率的实际意义,会用导数表达科学技术中一些量的变化率(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掌握导数的有理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会求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会解一些简单实际应用中的变化率问题(理解微分的概念,掌握微分的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不变性( 2、教学内容 (1)导数的概念及几何意义,左导数、右导数及其与导数之间的关系;(2)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3)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导数,复合函数的导数,反函数的导数;(4)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5)高阶导数;(6)隐函数的导数,对数求导法,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7)相关变化率,*边际函数;(8)微分概念,微分的几何意义,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一阶微分形式不变性;*(9)微分在近似计算及误差估计中的应用( 3、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为主,习题处理随堂进行( 第三章 导数的应用 1、目的要求 了解中值定理,会用洛必达(L'Hospital)法则求不定式的极限;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极值的方法;会求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应用问题;会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会求拐点,会描绘一些简单的函数的图形( 2、教学内容 (1)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柯西中值定理;(2)洛必达法则;(3)函数单调性的判定法,函数的极值及其求法,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4)曲线的凹凸性及其判定法,曲线的拐点及其求法;(5)曲线的水平渐近线和铅直渐近线;(6)函数图形的描绘。 3、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为主,习题处理随堂进行( 本章结束进行一次测验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第四章 不定积分 1、目的要求 理解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以及求不定积分的直接积分法、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2、教学内容 (1)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 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 基本积分公式;(2)第一类换元积分法, 第二类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 3、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为主,习题处理随堂进行( 第五章 定积分及其应用 1、目的要求 理解定积分的概念和几何意义,掌握定积分的性质和积分中值定理;理解上限函数,掌握牛顿(Newton)—莱布尼茨(Leibniz)公式;掌握定积分的换元法与分部积分法;了解定积分的近似计算法的思想;熟悉微元法的原理和步骤;会用微元法求平面图形的面积、利用定积分求旋转体体积;会求函数在区间上的平均值;了解广义积分的几何意义;熟悉广义积分与定积分的区别和联系、广义积分收敛性的判别;掌握无穷积分和瑕积分的定义。 2、教学内容 (1)定积分的概念,定积分的几何意义,定积分的性质;(2)积分上限的函数及其导数,牛顿—莱布尼茨公式;(3)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定积分的分部积分法;(4)定积分的元素法;(5)用定积分求平面图形的面积、旋转体的体积、*变力沿直线所做的功、*液体压 ,力、*简单的医学问题;*(6)定积分的近似计算;(7)广义积分与函数( 3、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为主,安排一次习题课( 第六章 微分方程初步 1、目的要求 掌握微分方程的相关概念;掌握变量可分离的方程及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掌握齐次方程解法,并从中领会用变量代换求解微分方程的思想;会用降阶法求三种类型的二阶方程;会解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了解拉普拉斯变换的概念及求解微分方程的意义、拉氏变换的性质、会用拉氏变换解初值问题;掌握拉普拉斯变换表的用法了解通过建立微分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2、教学内容 (1)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2)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齐次方程、一阶线性微分方程、伯努利方程、可降阶的二阶微分方程、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3)拉普拉斯变换及逆变换、拉氏变换及逆变换性质、拉氏变换解初值问题;,(4)微分方程的应用。 3、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为主,习题处理随堂进行( 本章节束进行一次测验,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第七章 多元函数微分学 1、目的要求 了解向量的各种运算;掌握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向量及和向量有关的概念、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向量的坐标表示;了解空间曲线,空间曲面图形的作法;熟悉常用的空间曲面的图形、空间曲面与坐标平面的交线;掌握常用的空间曲面的方程;了解多元函数偏导数与一元函数导数的区别和联系、偏导数的几何意义;熟悉多元函数可偏导与连续性的关系;掌握偏导数的概念、偏导数的计算方法;了解应用全微分进行近似计算和误差估计;熟悉多元函数连续、可偏导、可微的关系;了解连锁公式的推导;熟悉全微分的形式不变性;掌握不同类型复合关系的连锁公式;掌握多元函数的全微分的概念、可微的条件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全微分求法;熟悉:利用极值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最小值;掌握二元函数极值的概念、二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二元函数的极值的求法及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最小值。 2、教学内容 (1)空间直角坐标系、向量代数、二次曲面简介、柱面(2)二元函数的概念、二元函数的极限、二元函数的连续性(3)偏导数的概念与计算、偏导数的几何意义、偏导数与连续的关系、高阶偏导数(4)全增量与全微分的概念、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5)链式法则、全微分形式不变性(6)极大值和极小值、最大值和最小值 3、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为主,习题处理随堂进行( 第八章 多元函数积分学 1、目的要求 理解二重积分的概念及性质;熟练掌握二重积分在直角坐标系下的计算、极坐标系下计算二重积分的方法;掌握对坐标曲线积分的定义;熟练计算曲线积分;会用曲线积分计算平面图形面积;掌握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并会简化计算曲线积分;了解二元函数的全微分求积 2、教学内容 (1)二重积分的定义、性质(2)直角坐标系下计算二重积分(3)极坐标系下计算二重积分 (4)二重积分的物理应用、几何应用,(5)利用二重积分计算广义积分(6)对坐标曲线积分的定义、性质、计算(7)特殊路径上曲线积分的计算、曲线积分模型(8)曲线积分与二重积分的关系、曲线积分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16)二元函数的全微分求积 、教学方法 3 理论教学为主,安排一次习题课 第九章 矩阵 1、目的要求 了解克莱姆法则;掌握行列式的相关概念、性质并熟练运用行列式的性质解决行列式的计算问题;理解矩阵、对称阵、反对称阵、同阶方阵、正交阵、方阵的幂的概念;掌握方阵的行列式、逆矩阵的概念,逆矩阵的性质、可逆的充要条件;掌握矩阵的计算;熟练运用求逆矩阵的两种方法求逆矩阵;掌握矩阵秩、线性相关的概念,高斯消元法,线性方程组解的判定定理,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定理,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定理;熟练运用 矩阵的初等变换解线性方程组;掌握方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熟练掌握方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求法 2、教学内容 (1)行列式的概念、性质、计算,n阶行列式(2)矩阵概念、矩阵加法、数乘矩阵、矩阵乘法、转置矩阵(3)方阵、逆矩阵、逆矩阵的计算(4)高斯消元法、齐次线性方程组、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线性方程组的解法(5)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3、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为主,安排一次习题课 三、教学时数分配 教学内容 讲课学时 习题课 第一章 函数与极限 6 第二章 导数与微分 8 第三章 导数的应用 6 2(测验) 第四章 不定积分 8 第五章 定积分及其应用 8 2 第六章 微分方程 10 2(测验) 第七章 多元函数微分学 14 第八章 多元函数积分学 10 2 第九章 矩阵 10 2 合 计 80 10 四、主要参考文献 教 材:《高等数学》周喆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参考书:《高等数学习题集》周喆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应用》张顺燕,北京大学出版社 《医药高等数学》周永治主编,科学出版社(2005) 27 《医药商品学》教学大纲 (供四年制营销专业用 2007年修订) “医药商品学”课程组 2007年 一、课程性质 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中药商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范围和任务。 2、掌握中药商品的道地药材和道地产区。掌握中药的采收与产地加工。 3、掌握33种中药材商品的来源、主产地、采收加工、商品特征、规格等级、主要或有效化学成分、理化鉴别、质量要求等。 4、熟悉中药商品的命名、中药商品的经营管理。熟悉中药商品的包装与贮藏以及中药商品的鉴定。 5、2种中成药剂型特点及典型药物的处方组成、主治、注意事项、包装及市场需求等。 6、熟悉69种中药材商品的来源、主产地、采收加工、规格等级、商品特征。 7、了解99种中药材商品的来源、主产地、采收加工、规格等级、商品特征。 三、基本内容 1、总论 中药商品学研究内容及任务,我国古代中药本草著作简介,中药商品分类,中药商品的经营与管理,包装与贮藏、鉴定与贸易。 2、中药材商品 道地药材、采收加工。植物类药材、动物类药材和矿物类药材。 3、中成药商品 中成药概述、鉴定和中成药各论。 四、教学用书及教学参考书 张贵君主编,《中药商品学》(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 中药材产销,王惠清主编。 中药大辞典(上、下),江苏新医学院主编。 道地药材和地方标准药原色图谱,黎跃成,劳家华主编。 《中药鉴定学》康廷国主编。 中药商品学教学时数分配 学 时 顺序 内 容 理论 1 总论 6 2 植物类药材 12 3 动物类药材 4 4 2 矿物类药材 5 中成药商品 2 总计 26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 (一)课堂讲授部分 总论 (第一章,第六章) 目的要求] [ 掌握 中药商品学研究内容及任务,中药商品的鉴定。 熟悉 中药商品的命名,中药商品的包装与贮藏,中药商品的经营管理。 了解 中药商业机构,中药商品的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 [内容] 概念:“中药商品”、“中药商品学”、“正名”、“别名”、“规格等级名” 1、中药商品学研究内容及任务,中药商品的鉴定 2、中药商品的命名,中药商品的包装与贮藏 3、中药商品的经营管理 4、中药商业机构,中药商品的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 中篇 中药材商品 第七章 中药资源与道地药材 [目的要求] 掌握 中药道地药材和道地产区。 熟悉 中药资源的分布和保护。 了解 中药的开发与利用。 [内容] 1、中药资源的分布和保护 (1)中药的野生资源 (2)中药的生产资源 2、中药道地药材和道地产区 (1)道地产区 (2)药材市场 3、中药的开发与利用 第八章 中药材的采收与产地加工 [目的要求] 掌握 中药材产地加工的目的和方法。 中药材的现代采收原则和传统采收方法。 熟悉 了解 产地加工通则。 [内容] 1、中药材的采收 (1)中药材的现代采收原则 (2)中药材的传统采收原则 2、中药材的产地加工 (1)产地加工方法 (2)加工目的 (3)产地加工通则 第九章 中药材的炮制 (自学) 第十章 植物类药材 [目的要求] 掌握 重点药材25种。 熟悉 药材50种。 [内容] 1、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种子类、全草类、藻菌 地衣类、树脂类、其他类药材的商品特征、规格等级、贮藏等。 2、重要植物类生药 掌握品种:牛膝、人参、黄连、川贝母、浙贝母、天麻、大黄、甘草、沉香、牡丹皮、厚朴、番泻叶、丁香、金银花、西红花、五味子、马钱子、槟榔、麻黄、薄荷、虫草、茯苓、血竭、冰片、五倍子 熟悉品种:附子、白芍、延胡索、苦杏仁、黄芪、黄柏、肉桂、三七、白芷、防风、柴胡、紫草、地黄、桔梗、党参、木香、麦冬、当归、延胡素、羌活、白术、泽泻、半夏、知母、山药、川芎、丹参、苍术、黄芩、丹参、钩藤、杜仲、黄檗、大青叶、菊花、红花、砂仁、豆蔻、巴豆、连翘、枸杞、葶苈子、苦杏仁、桃仁、广藿香、肉苁蓉、石斛、乳香、没药、青黛。 第十一章 动物类药材 [目的要求] 重点药材4种。 掌握 熟悉 一般药材16种。 了解 动物类药材的分类、动物类药材的鉴别。 [内容] 1、动物类药材概述 (1)动物类药材的分类 (2)动物类药材的鉴别 2、重要动物类药材选论 3、中药名单: 掌握品种:全蝎、蜂蜜、麝香、鹿茸。 熟悉品种:海马、海龙、蟾酥、蛤蚧、金钱白花蛇、乌梢蛇、熊胆、牛 黄、羚羊角地龙、水蛭、珍珠、蛤蟆油、蕲蛇、阿胶、羚羊角、龟甲。 第十二章 矿物类药材 [目的要求] 掌握 矿物的性质;重点药材4种。 熟悉 一般药材3种。 了解 矿物类中药的鉴定方法。 [内容] 1、矿物的性质 2、矿物类中药分类与鉴定 3、重要矿物类中药 4、中药名单: 掌握品种:朱砂 、雄黄、芒硝、龙骨 熟悉品种:石膏、滑石、信石 中成药商品 下篇 [目的要求] 掌握 中成药剂型与特点。 熟悉 中成药概述、中成药各论。 了解 中成药的鉴定。 [内容] 1、中成药概述 2、中成药剂型与特点 2、中成药的鉴定 3、中成药各论 4、中成药名单: 掌握品种:六味地黄丸、二妙丸。 28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统计学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授课对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 开课学期:第3、4、5、6学期 学 分:3学分 教学目的: 《统计学》是为非统计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总课时约54学时。设置本 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有关统计知识方面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应达到的总体目标是: 1( 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各种统计方法,并理解各种统计方法中所包含的统计思想。 2( 使学生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不同特点、应用条件及适用场合。 3( 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 绪论 课时:1周,共3课时教学内容 1.1 统计数据与统计学 统计数据及统计规律 统计学 1.2 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统计学的发展过程 1.3 统计学的分科 描述统计 推断统计 理论统计 应用统计 1.4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总体 样本 变量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描述 课时:2周,共8课时教学内容 2.1 数据的计量尺度 列名尺度 顺序尺度 间隔尺度 比例尺度 2.2 统计数据的来源 间接获取的数据 直接获取的数据 2.3 统计数据的质量 抽样误差与非抽样误差 2.4 统计数据的整理 统计数据的分组 次数分布 直方图 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 2.5 分布集中趋势的测度 众数 中位数和分位数 均值 几何平均数 切尾均值 众数、中位数和均值的选择与应用 2.6 分布离散程度的测度 极差 内距 方差和标准差 离散系数。 2.7 分布偏态与峰度的测度 偏态系数 峰度系数 2.8 茎叶图与箱线图 众数 中位数和分位数 均值 几何平均数 切尾均值 众数、中位数和均值的选择与应用 2.9 统计表与统计图 统计表 统计图 第3章 概率与概率分布 课时:1周,共4课时教学内容 3.1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随机试验 随机事件 事件的概率 概率的运算法则 3.2 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 随机变量 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离散型概率分布 连续型概率分布 3.3 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 大数定律 中心极限定理 第4章 抽样与抽样分布 课时:1周,共4课时教学内容 4.1 常用的抽样方法 简单随机抽样 分层抽样 系统抽样 整群抽样 4.2 抽样分布 抽样分布的概念 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 样本比例的抽样分布 样本方差的抽样分布 两个 样本统计 量的抽样分布 4.3 中心极限定理的应用 第5章 参数估计 课时:2周,共8课时 教学内容 5.1 参数估计的一般问题 估计量与估计值的含义 点估计的含义 区间估计的含义 区间估计的基本原理 置信区间 的含义 置信水平的含义 评价估计量的标准 5.2 一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 总体均值的大样本估计方法 总体均值的小样本的估计方法 比例的区间估计方法 方差 区间估计的方法 5.3 两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 两个总体均值之差的区间估计 独立大样本的估计方法 独立小样本的估计方法 匹配样 本的估计方法 两个总体比例之差的区间估计 方差比区间估计的方法 5.4 样本容量的确定 估计总体均值时样本容量的确定 估计总体比例时样本容量的确定 估计两个总体均值 之 差时样本容 量的确定 估计两个总体比例之差时样本容量的确定 第6章 假设检验 课时:2周,共8课时 教学内容 6.1 假设检验的基本问题 假设的含义 假设检验的含义 原假设与备择假设 假设的确定方法 第?类错误与第?类 错误 检验统计量 标准化检验统计量 拒绝域 临界值 利用,值进行决策 6.2 一个总体参数的检验 总体均值的检验 大样本的检验方法 小样本的检验方法 用Excel计算,值 总体比例的 检验总体方差的检验 6.3 两个总体参数的检验 两个总体均值之差的检验 独立样本的检验方法 匹配样本的检验方法 用Excel进行检验 两个总体比例之差的检验 两个总体方差比的检验 用Excel进行检验 第7章 方差分析与试验设计 课时:2周,共8课时 教学内容 7.1 方差分析引论 方差分析及其有关术语 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和原理 方差分析中的基本假定 7.2 单因素方差分析 数据结构 提出假设 构造检验统计量 统计决策 方差分析表 关系强度的测量 用Excel 进行方差分析 7.3 方差分析中的多重比较 多重比较的前提和作用 7.4 双因素方差分析 双因素方差分析及其类型 无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7.5 试验设计初步 完全随机化设计 随机化区组设计 随机化区组设计 数据分析 因子设计 第8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课时:2周,共8课时 教学内容 8.1 相关与回归的基本概念 相关关系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8.2 简单现行相关与回归分析 相关系数及检验 总体回归函数与样本回归函数 回归系数的估计 回归模型的检验 回 归 预测 8.3 多元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及假设 回归模型的估计 回归模型的检验 平均值的点估计 个别值的点估计 8.4 非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 非线性回归的函数形式与估计方法 非线性相关指数 第9章 时间序列分析和预测 课时:2周,共8课时 教学内容 9.1 时间序列的对比分析 时间序列的含义 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 9.2 时间序列变动趋势分析 时间序列的构成要素与模型 移动平均法 模型法 9.3 季节变动分析 季节变动分析的原理 季节指数 季节变动的调整 9.4 循环变动分析 循环变动及其测定方法 循环变动的测定方法 第10章 指数 课时:2周,共8课时 教学内容 10.1 指数的概念与分类 指数的概念 指数的分类 10.2 总指数的编制方法 加权综合指数 加权平均指数 10.3 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 指数体系 总量变动的因素分析 平均戍边洞因素分析 10.4 几种常用的经济指数 工业生产指数 消费者价格指数 零售价格指数 10.5 几综合评价指数 综合平均方法 综合评价指数的编制 29 《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考试课 学 时:54学时 适用专业:市场营销 课程内容、教学要求如下: 第一章:会计学基础知识 会计基础是规范和指导会计实务的理论基础,包括组织会计工作的前提条件—会 计假设;提供会计信息数据所必须遵循的准则—会计原则;会计对经济事项的定义— 会计要素;各会计要素间存在的客观关系—会计恒等式等。 [目的要求] 1、掌握:会计四大假设;会计恒等式。 2、熟悉:会计要素的内容。 3、了解:会计原则。 [教学内容] 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会计恒等式。 第二章:会计处理程序 会计处理程序又称帐务处理程序或会计循环,它是指记帐和提供会计资料的步骤 和方法。具体地说,就是从填制会计凭证开始,继而登记帐簿,到编制会计报表为止 的会计信息收集、处理和报告的过程及其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复式记帐的基本原理。 2、熟悉:原始凭证、记帐凭证的填制与审核。 3、了解:帐户的性质、帐簿的种类。 [教学内容] 帐户;复式记帐;会计凭证;帐簿;会计报表。 第三章:现金 会计学中的现金一词不同于日常生活中对该词的理解,它包括支票、银行存款、 纸币、铸币。本章主要介绍现金的管理和核算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现金支出的控制;日常帐务处理。 2、熟悉:有价证券的帐务处理。 3、了解: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 [教学内容] 现金的内部控制;银行往来和银行余额调节;有价证券的管理和会计处理。 第四章:应收帐款 本章主要讲述公司因赊销业务而产生的拖欠货款和坏帐的帐务处理。公司在日常 管理中应千方百计回笼应收帐款,努力把坏帐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目的要求] 1、掌握:应收帐款的计价及帐务处理。 2、熟悉:坏帐的帐务处理。 3、了解:分期收款销售。 [教学内容] 应收帐款的范围;坏帐;分期收款销售。 第五章:应收票据 票据是国际通行的结算和信用工具,它是随着商品经济和信用制度的不断发展而 产生并逐步完善的。本章主要讲述应收票据的内容,帐务处理程序。 [目的要求] 1、掌握:应收票据的帐务处理。 2、熟悉:本票、支票和汇票三者的异同。 3、了解:票据的贴现。 [教学内容] 应收票据的内容;汇票;应收票据的会计处理;应收票据的贴现及会计处理;应收票据的内部控制。 第六章:存货 本章主要讲述存货的核算和计价的帐务处理。存货帐户既在资产负债表上、又在 收益表上反映,其核算对公司资产和盈亏状况至关重要。 [目的要求] 1、掌握: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 2、熟悉:实地盘存制;永续盘存制。 3、了解:零售存货价格法。 [教学内容] 定期盘存制和永续盘存制;存货成本的计算方法;存货估价方法;存货的内部控制。 第七章:非流动资产 本章主要讲述各种非流动资产的形成、折旧、摊销等业务的帐务处理。 [目的要求] 1、掌握: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方法;帐务处理。 2、熟悉: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价。 3、了解:长期投资的会计处理。 [教学内容] 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长期资产。 第八章:流动负债 本章主要介绍在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之内到期,并且需以流动资产清偿或者可以 引发产生新的短期负债的各种债务的帐务处理。 [目的要求] 1、掌握:应付帐款;应交所得税的帐务处理。 2、熟悉:应付工资的帐务处理。 3、了解:或有负债。 [教学内容] 流动负债的特点和分类;应付金额已确定的流动负债;应付金额视结果而定的流动负债;或有负债。 第九章:长期负债 本章主要介绍偿还期在一个经营周期以上的长期债务的帐务处理。 [目的要求] 1、掌握:债券未按面值发行及摊销的帐务处理。 2、熟悉:长期负债的特点。 3、了解:抵押债券的帐务处理。 [教学内容] 长期负债的特点和分类;公司债券;长期抵押债券;长期负债的内部控制。 第十章:所有者权益 本章主要讲述股票发行的帐务处理;公司收益的形成、分配;留存收益的计提及 会计处理。 [目的要求] 1、掌握:实收资本的帐务处理;留存收益的核算。 2、熟悉:公积金、公益金的计提。 3、了解:股利支付的帐务处理。 [教学内容] 股票发行的会计处理;留存收益的核算;公积金的核算;公益金的核算;股利;留存收益的内部控制。 第十一章: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 财务报表作为财务报告的中心,是公司向外部人士提供会计信息的重要手段。财 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其他会计资料相比,具有更集中、更概括、更带有条理 性的特点。财务报表是公司财务会计核算的最终产品,全面体现了财务会计的质量标 准和要求。 [目的要求] 1、掌握: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的编制。 2、熟悉:报表的种类及相关关系;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3、了解: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 财务报表的概述;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报表分析。 30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一、前言 课程名称:管理学原理,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管理理论的基础知识,是管理学专业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内容包括管理的绪论及管理的本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要求学生能全面了解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并且能掌握其基本理论,了解每种理论的应用环境,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和评价不同理论的应用性,进而学习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科学而理性地选择适宜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更好地完成管理目标。本课程为管理学的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第一章人类与管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类的管理活动 第二节 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第三节 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目的要求】 掌握:管理的基本概念,管理的二重性 , 熟悉:管理的必要性 , 了解:管理学基础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 【教学方法】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第二节 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三节 第四节 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目的要求】 掌握: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霍桑试验及其梅奥的 人际关系学说。 熟悉:近代管理思想及其代表人物,现代管理丛林,现代管理理论及实践的 基本特征。 了解:古代的管理实践活动,古代的管理思想,我国管理思想的发展。 【教学方法】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三章 管理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管理原理的特征 第二节 系统原理 第三节 人本原理 第四节 责任原理 第五节 效益原理 【目的要求】 掌握:人本原理,系统原理,系统原理:系统的概念、系统的特性、系统的 分类。 熟悉:责任原理,效益原理, 了解,伦理原理。 【教学方法】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四章 管理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管理的方法论 第二节 管理的法律方法 第三节 管理的行政方法 第四节 管理的经济方法 第五节 管理的教育方法 管理的技术方法 第五节 【目的要求】 掌握:管理的行政方法, 熟悉:管理的经济方法,管理的教育方法, 了解:管理的法律方法, 【教学方法】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五章 管理伦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有关伦理的几种观点 第二节 伦理管理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第三节 改善伦理行为的因素 第四节 伦理行为的具体表现 【目的要求】 了解:管理伦理,影响管理伦理的因素,管理管理行为的改善, 【教学方法】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六章 组织文化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组织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第二节 组织文化的基本要素 第三节 组织文化的功能 第四节 塑造组织文化的主要途 径 【目的要求】 掌握:组织文化的概念和特征,组织文化的功能 了解:组织文化的基本要素, 熟悉:塑造组织文化的过程, 【教学方法】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七章 管理信息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信息概述 第二节 信息系统 第三节 其他信息技术 【目的要求】 熟悉:管理信息系统信息, 了解:信息概述和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八章 管理决策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决策的定义、原则和依据 第二节 决策的类型与特点 第三节 决策的理论 第四节 决策的过程与影响因素 第五节 决策的方法 【目的要求】 掌握:决策的概念、原则和依据,决策的过程与影响因素,决策的方法 熟悉:决策的类型, 了解:决策理论, 【教学方法】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九章 计划与计划工作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计划的概念与性质 第二节 计划的类型 第三节 计划的编制过程 【目的要求】 掌握:计划的概念,计划工作的性质,编制, 熟悉、计划的类型, 了解:计划工作的原则, 【教学方法】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十章 战略性计划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远景和使命陈述 第三节 战略环境分析 第四节 战略选择 【目的要求】 掌握:战略选择的内容, 熟悉:战略计划的基本概念、战略分析, 了解:战略性计划的方法。 【教学方法】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十一章 企业资源计划,了解, 【教学内容】企业资源计划 【目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方法】自学 第十二章 计划的实施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目标管理 第二节 滚动计划法 第三节 网络计划技术 【目的要求】 掌握:目标管理 , 熟悉:滚动计划法, 了解:网络计划技术, 【教学方法】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十三章 组织设计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组织设计概述 第二节 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部门化 第四节 集权与分权 【目的要求】 掌握:组织、组织结构、组织工作的概念、组织的分类、组织工作设计原则、 组织结构的类型。集权分权。 熟悉:部门化、组织工作程序、组织结构的建立, 了解:组织结构的运转, 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 【教学方法】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十四章 人员配备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员配备的任务、程序和原则 第二节 管理人员的选聘 第三节 管理人员的考评 第四节 管理人员的培训 【目的要求】 掌握:人员配备的任务、程序和原则,管理人员的考评, 熟悉:管理人员的选聘, 了解:管理人员的培训, 【教学方法】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十五章 组织力量的整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第二节 直线与参谋 第三节 委员会 【目的要求】 掌握: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熟悉: 直线与参谋 :委员会 了解 【教学方法】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十六章 领导与领导者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领导的性质与作用 第二节 理想的领导者与领导集体 第三节 领导方式及理论 第四节 领导艺术 【目的要求】 掌握:领导的基本概念,领导的性质和作用,阐述了领导的内涵、领导方式 和领导理论, 熟悉:领导艺术, 了解:领导者的类型、 【教学方法】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十七章 激励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激励的性质 第二节 激励理论 第三节 激励务实 【目的要求】 掌握:激励的原理、激励理论、 熟悉:激励的一般形式。 了解:激励实务 【教学方法】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十八章 沟通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组织中的沟通 第二节 沟通的障碍及其克服 冲突与谈判 第三节 【目的要求】 掌握:沟通的障碍及其克服,非正式沟通及管理, 熟悉:冲突与谈判, 了解:组织中的沟通, 【教学方法】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十九章 控制与控制过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控制原理 第二节 控制的要求 第三节 控制过程 【目的要求】 掌握:控制原理, 熟悉:控制的要求, 了解:控制的过程, 【教学方法】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十章 管理的创新职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创新及作用 第二节 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创新的过程和组织 【目的要求】 掌握:创新职能的内容、创新及作用, 熟悉:创新的过程和组织 了解: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和组织工作 【教学方法】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十一章 企业的创新 【教学内容】 概述 第一节 第二节 企业层次创新 第三节 企业文化创新 【目的要求】 掌握: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 熟悉:组织创新 【教学方法】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教学时数分配 章节 建议讲授学时数 建议讨论学时数 第一章 人类与管理 4 2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 4 第三章 管理的基本原理 4 4 第四章 管理的基本方法 2 第五章 管理伦理 2 第六章 组织文化 2 2 第七章 管理信息 2 第八章 管理决策 2 第九章 计划与计划工作 2 4 第十章 战略性计划 2 第十一章 企业资源计划,了解, 2 第十二章 计划的实施 4 第十三章 组织设计 4 第十四章 人员配备 2 4 第十五章 组织力量的整合 2 第十六章 领导与领导者 2 第十七章 激励 4 第十八章 沟通 2 4 第十九章 控制与控制过程 2 第二十章 管理的创新职能 1 第二十一章 企业的创新 1 复习激动 2 合计 54 18 四、主要参考文献 1、《第五代管理》,美,查尔斯 •M • 萨维奇 2、《管理行为》H •A •西蒙 3、《有效的管理者》 P•F•德鲁克 4、《管理过程——概念、行为和实践》W•H•纽曼 5、《管理学》哈罗德•孔茨 6、《企业管理学》F•X•等贝尔 7、《总经理》J•P科特 8、《管理实践》P•F•德鲁克 9、《伟大的组织者》E•戴尔 10、《第五代管理》 查尔斯•M•萨维奇 11、管理学——教与学导引 周三多 31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开课对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 学 时:54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分:3 英文名称: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 管理信息系统( MIS )是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讯技术等多学科综合发展起来的边缘性、综合性、系统性的学科,它运用经济管理理论、信息理论、系统理论、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概念和方法,融合提炼组成一套新的体系,它既具有较深和较宽的理论基础,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作为一门课程,管理信息系统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的任务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学、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各阶段的任务与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环境与工具以及其它类型的信息系统等;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并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开发应用系统的初步能力。 二(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从技术的角度讲,本课程属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管理领域的应用,综合运用数据结构、数据库、软件工程、程序设计语言和计算机网络等先导课程的知识,是决策支持系统、办公自动化与其它业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基础。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本课程不侧重于讲解技术本身,重点在于讲清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关系、管理的革新与信息技术改造的关系、管理的需求与信息系统实现的关系。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1 (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 2 (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学。 3 (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各阶段的步骤、基本技术与方法。 4 (初步掌握应用系统开发的方法,能够编写开发过程各阶段的主要文档。 5 (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新技术和新进展。 6 (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应用。 四(教学的基本方法 本课程从内容与要求上分为基础概念、开发方法学、开发技术和开发实践培养四个层次,课程教学应该根据不同内容层次的特点和要求,采用概念、实例分析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并且注意引导学生紧跟我国信息化的发展形势,学习新的技术,提高开发应用系统的实际能力。 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讲清楚基本概念的前提下,充分应用案例教学,结合基本理论进行教学。本课程的教学形式以讲授方式为主,对培养综合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环节(例如实例系统的分析与总体设计)可辅以必要的课堂讨论,并充分重视实践和文档编写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 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以及学习这门课程的时代背景和专业要求。初步形成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开发、学科等方面的特点。本章是学习本课程的总论,重点要理清概念,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 ? 1.1 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 1.2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 1.3 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 1.4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 1.5 管理信息系统学科特点 三、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信息时代与现代化管理的特点;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特点;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步骤和各开发阶段的主要特点;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学科特点;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管理、信息和系统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进一步深入地学习管理学、信息学、系统科学的一些基本知识,为更深刻地认识管理信息系统打好基础。学习时要注意管理信息系统跨学科的特点,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学科综合性特点。 二、教学内容 ? 2.1 管理的定义与性质 ? 2.2 主要管理科学家的论点 ? 2.3 管理的组织 ? 2.4 信息基础知识 ? 2.5 信息生命周期的各阶段 ? 2.6 系统的概念与性质 ? 2.7 系统的集成 三、教学基本要求 • 理解掌握信息、管理、系统之间的关系。 • 理解管理的概念及其特点;了解主要管理科学家的论点; • 理解掌握组织对信息系统的影响。 • 理解信息的概念、信息基本属性、信息的价值;理解掌握信息生命周期的各阶段的特点;了解信息识别的方法;理解掌握信息的使用与信息系统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理解系统的概念、特性、组成;掌握信息系统的系统的构成要素;了解系统的分类• 与层次。 • 掌握系统性能的评价基本思路;了解系统的计划与控制。 • 掌握集成的概念和重要性;了解系统集成的分类;掌握系统集成策略。 第三章 信息技术基础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一些基础知识;为今后在系统设计中,了解所涉及的有关信息技术的概念打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 ? 3.1 计算机系统 ? 3.2 计算机硬件 ? 3.3 计算机软件 ? 3.4 通信与网络 三、教学基本要求 由于大部分内容学生都在相关基础课中学习过,教师可安排学生以课外自学、交读书笔记或专题小论文的形式,完成本章节的教学指导。 所有教学内容以了解和理解为主。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理解计算机的运算基础;理解诺依曼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理解数字化信息编码;理解掌握常用数制的基本运算;掌握存储估算;理解计算机程序的运行;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理解计算机软件的概念、分类;理解程序设计语言及其分类和特点;了解通信系统、通信部件及其功能、通信网络的分类与应用、通信管理等。 第四章 数据资源管理技术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数据组织的几种方法、文件系统的结构,理解如何组织多媒体数据;熟悉掌握数据模型、关系模式、数据库规范化等概念;能够运用实体、属性、联系等概念表 述实体联系( E-R )模型;了解关系数据库的功能及数据仓库的概念,并运用组织和存储数据。为以后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打下良好的信息建模能力。 二、教学内容 ? 4.1 文件组织 ? 4.2 数据库技术 ? 4.3 数据库设计 三、教学基本要求 • 了解数据组织的层次;掌握数据组织的相关概念;了解数据的物理储存与传送;理解文件组织形式。 理解传统文件处理系统与数据库处理系统的异同;理解掌握数据库模型、数据库系• 统的三级模式;理解掌握数据库的二级映射的作用;理解数据库数据的存取过程。 • 理解并掌握数据库设计的方法;掌握信息模型的设计与应用;掌握 E-R 图的绘制、转换。 • 掌握数据库设计规范化设计方法;掌握 1NF 、 2NF 、 3NF 的应用。 第五章 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通过信息系统将所学的概念、技术和企业的实际相联系起来,能够对信息系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了解信息系统的软、硬件如何与企业管理相结合的,从而具体了解计算机的潜力,善于把 IT 技术应用于管理,为系统开发和管理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 ? 5.1 应用系统分类 ? 5.2 层次信息系统 ? 5.3 职能信息系统 ? 5.4 组织信息系统 ? 5.5 决策信息系统 三、教学基本要求 • 了解信息系统角色的演变;了解应用系统分类;理解应用系统多维模型; • 通过层次信息系统的案例分析,理解层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实现特点;了解业务员信息系统、终端信息系统、主管理信息系统与实践管理的关系。 • 通过职能信息系统的案例分析,理解经济管理领域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特点;了解市场信息系统、财务信息系统、生产信息系统与实践管理的关系。 • 组织信息系统可安排学生自学,布置作业或安排讨论,了解这类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的特点,以及与实践管理的关系。 • 理解掌握决策支持系统的特点;理解传统 MIS 与 DSS 的异同;理解决策模型;了 解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构成、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框架; 第六章 信息系统的规划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三种信息系统规划方法:关键成功因素法( CSF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 (SST) 、企业系统计划 (BSP) ;以及三种信息系统规划方法的结合—— CSB ;并掌握进行初步的风险评价方法。本章是系统分析的前行课,要与系统分析的项目管理、需求分析工作相联系等。 二、教学内容 ? 6.1 什么是战略规划 ? 6.2 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 ? 6.3 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的主要方法 ? 6.4 信息系统规划与企业过程再工程 ? 6.5 信息系统规划与企业形象设计 ? 6.6 目标优先权和项目优先率 三、教学基本要求 • 理解战略规划的含义、战略规划的特点;掌握战略规划的框架结构、战略规划的实现。 • 理解信息系统规划的概念;理解战略规划步骤。 • 掌握信息系统规划方法:关键成功因素法( CSF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 (SST) 、企业系统计划 (BSP) ;理解三种信息系统规划方法的结合—— CSB 。 • 理解设置目标和项目优先权的主要因素。 第七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今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和实施步骤,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并能了解现代软件工程中新开发管理方法。 二、教学内容 ? 7.1 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概述 ? 7.2 一般公用阶段的说明 ? 7.3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 7.4 原型方法 ? 7.5 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 7.6 计算机辅助开发方法 三、教学基本要求 • 了解现代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理解生命周期法(瀑布模型)、生命周期模型;理解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基本原理;了解结构化开发模型;理解螺旋模型;理解原型方法和面向对象方法。 • 理解开发的一般公用性阶段;理解系统开发的原则;了解系统开发前的准备工作;掌握系统开发策略和开发计划;了解软件开发的统一过程。 • 掌握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开发步骤,并了解其优缺点;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工作流。 • 掌握原型法的开发方法;理解原型法#工作流程#、特点。 • 理解掌握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 • 了解计算机辅助开发方法;了解几种软件开发模型;了解 CMM (软件生产能力成熟模型)。 第八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系统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能够将现实的业务需求汇总、整理并分析出来,能够利用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数据字典等工具,表达现实业务的逻辑关系,并能够编写相关的需求分析表格、需求说明书;能够应用 U/C 矩阵进行系统分析设计等。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编写初步的系统分析报告。 二、教学内容 ? 8.1 需求分析 ? 8.2 组织结构与功能 ? 8.3 业务流程分析 ? 8.4 数据与数据流程分析 ? 8.5 功能 / 数据分析 ? 8.6 新系统逻辑方案的建立 三、教学基本要求 • 理解当前系统与目标系统的关系;理解系统分析的任务、内容和目的。 • 理解需求分析的主要内容;理解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了解软件需求分析的通信途径;了解软件开发中人际关系和技术技能的需求;掌握可行性分析的内容和方法;理解需求分析的原则;掌握需求分析的表格制作;理解需求分析的子活动的内容;掌握需求说明书的编写。 • 掌握组织结构图的应用;掌握组织,业务关系图的绘制和应用。 • 掌握业务流程分析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掌握业务流程图的绘制方法;掌握调查数据的汇总分析方法;掌握数据流、数据存储、数据字典的定义方法;掌握 U/C 矩阵的绘制、数据正确性分析、 U , C 矩阵的求解。掌握系统功能划分方法。 • 理解新系统逻辑方案的建立的主要内容。 第九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 一、学习目的与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初步的系统设计方法;并能够利用这些方法进一步地将系统分析的结果转换到系统设计,能够熟悉每种系统设计方法和工具的优缺点;能够熟练应用相关的系统设计原则和方法,从系统整体上实现系统分析所期望的设计目标。 二、教学内容 ? 9.1 系统总体设计 ? 9.2 代码设计 ? 9.3 数据结构和数据库设计 ? 9.4 输入输出设计 ? 9.5 模块功能与处理过程设计 ? 9.6 系统设计报告 三、教学基本要求 • 理解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理解从系统分析的逻辑模型设计到系统设计的物理模型的设计的特点;理解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框架;理解如何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总目标;理解信息系统设计的原则。 • 理解系统总体设计的要求;掌握模块(子系统)划分的原则;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平台设计的依据、基本要求和内容;理解系统软硬件的配置的相关问题;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网络系统的设计的相关问题;理解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选型的主要原则;掌握系统环境的配置报告的主要内容的编写方法;理解计算机处理流程设计的相关问题。 • 理解信息分类编码的重要意义;理解掌握信息分类的基本原则和常用的基本方法;理解代码的设计原则;理解并掌握代码结构中的校验位。 • 理解输入设计、输入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理解原始单据、输入屏幕设计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 理解模块功能与处理过程设计的相关问题;理解模块数量与软件成本的关系;掌握从数据流图导出结构图的方法;掌握系统设计的描述工具: HIPO 图、层次模块结构图、结构化英语、决策树、判断表的使用方法。掌握变换分析的方法。 • 掌握系统设计报告的内容结构和初步编写方法。 第十章 系统实施、管理与维护 一、学习目的与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信息系统实施的内容与方法,掌握信息系统的测试方法;理解系统的评价指标,并能运用指标对信息系统的性及经济效益进行评价;能够运用网络计划法编制项目工作计划,并对计划进行控制;理解项目的质量控制指标,实现对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二、教学内容 ? 10.1 系统实施 ? 10.2 系统运行管理 ? 10.3 信息系统评价体系 三、教学基本要求 • 理解系统实施的主要内容、系统实施框架、系统实施成功的关键因素。 • 了解程序设计与调试的基本方法和原则;理解信息系统测试的主要内容;理解软件测试与软件开发过程的关系。 • 理解人员培训的相关问题;理解试运行和系统切换的相关问题;理解信息系统质量的特征和指标;理解软件维护的相关问题;理解系统运行评价指标及其相关问题。 第十一章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 一、学习目的与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实践,学生能够通过课程设计,将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尽可能的应用到自己的作业中;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深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解。具体选题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确定。 二、教学内容 教师选择一个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对学生进行分组( 4~5 人),由小组合作完成课程设计,要求限时、分工明确、工作量适中。课程设计主要如下: ? 11.1 项目规划和需求分析 ? 11.2 系统分析及文档编制 ? 11.3 系统设计及文档编制 ? 11.4 系统原型设计 ? 11.5 系统实施与评价 三、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达到以下要求者合格。 • 学生能够综合应用基本理论和方法,正确性、完整性较好; • 学生的需求分析切合实际、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遵循需求规格、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 学生能够对整个项目进行科学的管理、评价。 • 能够编写项目计划书、需求说明书、系统分析报告、系统设计报告、系统评价报告。文档结构较完整、内容切合实际。 • 能够与人合作,尽力完成学生本人的任务,工作量适中,有个人见解和心得。 六、参考教材 1 (《管理信息系统(第三版)》,薛成华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2 (《管理信息系统》,甘仞初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3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理论和方法》,葛世伦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4 (《信息时代的管理信息系统》,(美)斯蒂芬?哈格等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七、考试安排 成绩考核与评定方法:采用期终考试和平时考试相结合、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的形式,其中,考勤成绩、平时成绩、和期终成绩的比例为1:2:7,本课程为考试课。 八、学时分配 课 时 分 配 表 章节 内 容 学时 (一) 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2 (二) 管理、信息和系统 4 (三) 信息技术基础 4 (四) 数据资源管理技术 6 (五) 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6 (六) 信息系统的规划 6 (七)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6 (八)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 6 (九)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 6 (十) 系统实施、管理与维护 4 (十一)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 2 (十二) 机动 2 合 计 54 32 《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考试课 学 时:54学时 适用专业:市场营销专业 课程内容、教学要求如下: 第一章:财务管理总论 本章作为全书的第一章,从理论上总括阐述财务管理的含义、财务管理的目标,财务管理的内容、财务管理的原则和财务管理的理财环境,目的是使考生对财务管理有一个总体的理解。本章是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 [目的要求] 1、掌握:各种财务管理的含义及特征。 2、熟悉:金融市场上利率的决定因素。 3、了解:股东经营者和债权人的冲突及协调办法。 [教学内容] 财务管理的目标,财务管理的内容,财务管理的原则和财务管理的环境。 第二章:财务报表分析 财务分析是指以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为依据和起点,采用专门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的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目的是了解过去,评价现在,预测未来。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在实际工作中有重大的意义。 [目的要求] 1、掌握:各项基本财务比率的含义。 2、熟悉: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方法。 3、了解:上市公司财务比率的分析。 [教学内容] 财务报表分析概述,基本的财务比率和财务报表分析的应用。 第三章:财务预测与计划 财务预测与计划是财务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是财务控制的重要依据,财务计划又是企业奋斗的目标和考核的标准。学习本章要注意理解掌握基本概念,了解预算的具体编制方法和应用。 [目的要求] 1、掌握:外部融资与销售增长的关系。 2、熟悉:内含增长率,可持续增长率的概念。 3、了解:现金预算的编制方法。 [教学内容] 财务预测,增长率与资金预求,财务预算。 第四章:财务估价 财务估价是财务管理的核心问题,几乎涉及到每一项财务决策。本章中的货币时间价值、 风险和报酬是现代理财的基本观念,是证券评价,投资项目评价的重要知识准备。 [目的要求] 1、掌握: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 2、熟悉:债券投资风险的评价。 3、了解:投资组合的风险和报酬。 [教学要求] 货币的时间价值、债券估价、股票估价、风险和报酬。 第五章:投资管理 本章主要讲述投资的管理,要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内容,利用第四章的基本理论,确定固 定资产更新决策,所得税与折旧对投资的影响。 [目的要求] 1、掌握: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的计算和使用。 2、熟悉:固定资产平均年成本的计算。 3、了解:税后现金流量的计算。 [教学要求] 投资评价的基本方法,投资项目现金流量的估价,投资项目的风险处置。 第六章:流动资金管理 流动资金管理是企业资产管理的重要主成部分,主要包括现金,应收帐款,存货三方面 的内容,本章内容比较独立。 [目的要求] 1、掌握应收帐款信用期间决策的思路、计算和应用。 2、熟悉:经济订货批量的计算。 3、了解:保险储备量的决策。 [教学要求] 现金和有价证券管理,应收帐款管理,存货管理。 第七章:筹资管理 本章集中阐述企业筹资的各种方式,有关法律规定及优缺点。 [目的要求] 1、掌握:应付帐款筹资决策。 2、熟悉:各种融资方法的优缺点。 3、了解:长期债款的保护性条款。 [教学要求] 普通股筹资,长期负债筹资,短期筹资与营运资金政策。 第八章:股利分配 本章包括利润分配的内容,股利支付的方式和程序,股利分配政策和内部融资,股票股利和股票分割等,与前述的“上市公司财务比率”、“股票估价”等内容联系较多。股利分配的政策性较强,因此学习时注意有关的法律规定。 [目的要求] 1、掌握:公司利润分配的顺序。 2、熟悉:影响股利分配的因素。 3、了解:股利支付的程序。 [教学内容] 利润分配的内容,股利支付的程序和方式,股利分配政策和内部筹资,股票股利和股票分割。 第九章: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 资本成本是选择资金来源,确定筹资方案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价投资项目,决定投资取舍的重要标准。 [目的要求] 1、掌握:个别资本成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及边际资本成本的含义、计算。 2、熟悉:经营杠杆、财务杠杆、总杠杆系数的计算。 3、了解: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的计算及作用。 [教学内容] 资本成本,财务杠杆,资本结构。 第十章:并购与控制 本章主要阐述企业兼并与收购的概念、类型、动因、财务分析和资金筹措,企业剥离与分立的含义,股份制改组的目的,财务问题的处理。 [目的要求] 1、掌握:并购的财务分析。 2、熟悉:企业兼并与收购。 3、了解:股份制改组中的财务问题。 [教学内容] 兼并与收购,剥离与分立,股权重组,公司控制。 第十章:重整与清算 本章主要讲述了企业出现财务失败及预警,进行财务重整的方式,和企业破产清算的界定和清算的实施过程。 [目的要求] 1、掌握:企业清算的实施。 2、熟悉:财务重整的方式、决策。 3、了解:破产界限的确定。 [教学内容] 企业财务重整,企业清算。 33,34 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及教学目标 《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院校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围绕稀缺资源的配置,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定,其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具体来说,就是研究均衡价格的决定和变动,消费者行为的决定和变动,生产者行为的决定和变化,市场结构差异,要素市场的价 格决定和变化,一般均衡过程以及福利经济等问题。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以上理论的研究,为市场主体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提供解释和指导。所以,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包括一般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要素市场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以及微观经济政策等。 二、学时与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3个学分。 三、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特点主要是综合运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课后练习等方法组织教学。 理论讲授是微观经济学最基本的教学手段。通过课堂讲授,让学生理解基本的经济概念,了解市场主体的行为规律、微观经济的运行状况。通过理论讲授,让学生能够化解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难点,能够抓住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重点。理论讲授的手段是微观经济学教学的最主要手段。 案例分析是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微观经济学是以个体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厂商的生产经营决策与居民的消费决策都和人们的微观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将这些微观经济学的案例引入课堂,就是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一方面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讨论是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大力提倡的教学手段。课堂讨论教学手段的运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不论是理论讲授还是案例分析,都离不开课堂讨论的形式。在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大力提倡课堂讨论,可以使教师与学生课堂角色重新定位。教师从传统的“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转向双向互动式教学;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向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通过课堂讨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而且通过观点的碰撞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练习是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的重要补充手段。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决定的,其中涉及到大量的数学关系。所以,微观经济学一定要给学生布置各种练习题,通过做练习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特别是通过做计算题来加深对微观经济理论模型的理解。 四、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 导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经济学的定义和经济思维,掌握经济学的内容和方法,了解经济学的 现实意义。 关键概念:经济学,理性行为假定,稀缺性规律,生产可能性边界,资源配置,机会成本, 实证分析,规范分析,边际分析 本章计划讲授2学时。 第一节 经济学是什么 一、经济学的定位 二、理性行为假定 三、稀缺性规律 四、经济学的制度前提 第二节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一、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解决以下三大基本经济问题: 1(生产什么,2(如何生产,3(为谁生产, 二、资源利用 资源利用问题就是要解决好如下三大基本经济问题: 1(社会的生产能力为什么有时会倒退, 2(如何才能不断地扩张社会的生产能力, 3(谁来协调全社会的生产的稳定和发展,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按其研究的内容,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强调的是资源的配 置,而宏观经济学强调的是资源的利用。 第三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1.什么是实证分析 2.什么是规范分析 二、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 1.均衡分析的概念 2.边际分析的概念 三、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两者的区别 四、经济模型与抽象分析 模型与现实的联系 第四节 为什么学习经济学 一、经济学是快乐之学 二、经济学是厚积之学 三、经济学是致用之学 第二章 供求与价格 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需求定理和供给定理,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因素,市场均衡的形成和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 的变动规律,掌握弹性分析的内容和方法,了解弹性与税收负担间的关系。 关键概念: 需求,需求量,供给,供给量,均衡价格,均衡产量,蛛网周期,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交叉 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供给价格弹性 本章计划讲授4学时。 第一节 需求分析 一、什么是需求 需求与有效需求的区别 二、需求定理与需求曲线 1.需求定理的内容 2.需求曲线的一般形状 三、市场需求与个人需求 两者之间的关系 变化与需求变化 四、需求量 两者的差别 五、影响需求变动的非价格因素 1.消费者数量 2.偏好 3.收入 4.预期 5.相关商品价格 第二节 供给分析 一、什么是供给 有效供给的含义 二、供给定理与供给曲线 1.供给定理的内容 2.供给曲线的一般形状 三、市场供给与个人供给 两者之间的关系 四、供给量变化与供给变化 两者的差别 五、影响供给变动的非价格因素 1.供给者的数量 2.投入要素价格 3.其他商品价格 4.技术 5.预期 6.政府税收与补贴 第三节 市场供求均衡分析 一、均衡产量与均衡价格 二、市场均衡的变动 1.需求的变化 2.需求、供给同时变化 三、实现均衡的过程 1.循环周期 2.收敛周期 3.发散周期 第四节 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 一、需求的价格弹性 1.定义 2.计算 3.分类 4.弹性与收益 5.决定因素 二、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三、需求的收入弹性 四、供给的价格弹性 1.定义 2.影响因素 五、弹性与税收 第三章 效用与偏好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差异,掌握消费者均衡的含义及实现条件, 掌握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了解价格效应的进一步分解,了解风险偏好 的三种类型,及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 关键概念: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消费者均衡,恩格尔曲线,价格效应,替代 效应,收入效应,消费者剩余,风险规避者,风险爱好者,风险中立者 本章计划讲授6学时。 第一节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消费者均衡 一、效用的概念 二、边际效用分析法 1.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2.关于货币的边际效用 3.消费者均衡 4.需求曲线的推导 5.消费者剩余 第二节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与消费者均衡 一、消费者偏好 1.偏好的完备性 2.偏好的可传递性 3.偏好的单调性 二、无差异曲线 1.定义 2.基本特征 三、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1.定义 2.边际替代率递减 3.边际替代率与无差异曲线的形状 四、预算约束 2.预算线的变动 1.预算线的含义 五、消费者均衡 六、消费者剩余 第三节 确定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 一、收入变化下的消费者选择 1.收入消费曲线 2.恩格尔曲线 二、价格变化下的消费者选择 1.价格消费曲线 2.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3.市场需求曲线 三、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1.含义 2.正常物品 3.低劣物品 第四节 不确定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 一、风险的测度 1.概率 2.期望值 3.方差 二、风险的偏好 1.风险与效用 2.不同的风险偏好 三、如何应付风险 1.多样化 2.保险 3.获取更多信息 第四章 技术与生产 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生产函数的定义和要点,掌握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和规模报酬递减规律的内容,了解平 均产出和边际产出的关系,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 关键概念: 生产函数,生产技术,技术系数,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等产量线,规模报酬,短 期成本函数,长期成本函数 本章计划讲授4学时。 第一节 生产技术 一、生产要素 1.劳动 2.土地 3.资本 二、生产函数 三、技术系数 第二节 短期生产函数 一、短期生产函数的定义 二、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四、生产的三个阶段 第三节 长期生产函数 一、等产量线 二、等成本线 三、最优投入要素组合的确定 1.总成本给定,求最大产出组合 2.产出给定,求总成本最小组合 四、生产要素价格变动对投入要素最优组合的影响 五、生产扩大路线 六、规模报酬变动规律 1.类型 2.原因分析 第四节 成本分析 一、成本和成本函数 1.成本的含义 2.函数形式 二、短期成本 1.总成本的细分 2.边际成本 3.平均成本的细分 三、长期成本 1.长期总成本 2.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 四、生产规模的选择 市场与企业 第五章 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市场与企业的一些基本知识、交易成本与企业的本质、掌握企业组织成本(企业内部的 交易成本)与企业的边界的含义。 关键概念: 经济组织,交易成本,组织成本,企业边界,委托代理问题 本章计划讲授2学时。 第一节 劳动分工与经济组织 一、劳动分工 二、经济组织 1.市场 2.企业 第二节 市场交易成本与企业的本质 一、交易成本 二、企业的本质 1.价格机制被企业家协调所替代 2.替代的几种形式 第三节 组织成本与企业的边界 一、组织成本 二、企业的边界 第四节 企业的控制和管理 一、企业的法律形式 1.业主制 2.合伙制 3.公司制 二、委托代理问题及其解决 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 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掌握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短 期供给曲线的推导,了解完全竞争市场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关键概念:完全竞争市场,收支相抵点,完全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停止营业点,利 润极大化的均衡条件,成本递增行业,成本不变行业,成本递减行业 本章计划讲授6学时。 第一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一、市场的分类 二、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第二节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一、短期、长期及均衡的概念 二、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曲线 1.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2.收益的分类及计算 3.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曲线 三、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成本 四、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五、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六、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第三节 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 一、厂商短期供给曲线与行业短期供给曲线的关系 二、图形描述 第四节 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一、厂商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 二、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 第五节 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一、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二、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三、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第七章 完全垄断市场 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垄断形成的原因,掌握垄断市场的均衡和价格歧视,了解政府对垄断进行管制的措施。 关键概念: 垄断市场,自然垄断,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三级价格歧视 本章计划讲授6学时。 第一节 完全垄断及其成因 一、垄断的含义 二、垄断形成的原因 1.对特种资源的控制 2.专利权 3.政府特许 4.自然垄断 三、垄断的程度 2.厂商的数量 3.厂商的决策行为 1.产品需求弹性 四、垄断市场上的决策 第二节 完全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 一、垄断厂商的需求和边际收益 1.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 2.垄断厂商的收益曲线 3.总收益与需求的价格弹性 4.边际收益与需求的价格弹性 二、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 1.超额利润 2.正常利润 3.亏损 三、垄断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四、简单定价原则 第三节 完全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一、长期内的调整 二、长期均衡的条件 第四节 完全垄断厂商的价格歧视 一、一级价格歧视 二、二级价格歧视 三、三级价格歧视 四、其他形式的价格歧视 第五节 完全垄断厂商的福利损失与政府管制 一、垄断的福利损失 二、寻租理论 三、对垄断的政府管制 1.反托拉斯法 2.价格管制 四、关于垄断和垄断管制的争论 第八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 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掌握垄断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了解寡头垄断市场特征及其理论。 关键概念: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古诺模型,斯威齐模型,斯塔克博格模型,价格领导模型, 卡特尔 本章计划讲授4学时。 第一节 垄断竞争市场 一、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 二、垄断竞争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 三、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四、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第二节 寡头垄断市场 一、寡头垄断市场的特点 二、古诺模型 三、斯塔克博格模型 四、伯川德模型 五、斯威齐模型 六、价格领导模型 七、串通与卡特尔 第三节 不同市场的经济效率比较 一、不同的市场结构 二、不完全竞争造成的效率损失 第九章 生产要素市场 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生产要素的需求、供给及要素市场均衡,掌握完全竞争市场的要素需求、供给及均衡, 了解劳动、资本和土地市场均衡。 关键概念:生产要素,引致需求,边际收益产品,边际产品价值,边际要素成本,完全竞争 要素市场,买方垄断,卖方垄断 本章计划讲授6学时。 第一节 生产要素市场概述 一、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 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二、生产要素市场的分类 完全竞争、买方垄断与卖方垄断 第二节 生产要素的需求 一、厂商要素使用量的基本原则 二、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 三、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生产要素需求 1.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 2.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 3.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 4.完全竞争行业的要素需求曲线 第三节 生产要素的供给 一、生产要素供给的定义 二、要素市场的供给 第四节 要素市场的均衡 一、竞争性要素市场的均衡 二、垄断性要素市场的均衡 1.买方垄断 2.卖方垄断 3.双边垄断 第五节 劳动市场、资本市场与土地市场 一、劳动市场 1.个人劳动供给曲线 2.个人劳动供给曲线弯曲的原因 3.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与均衡工 资的决定 二、资本市场 1.资本供给 2.资本需求 3.均衡 三、土地市场 1.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2.均衡与地租的决定 第十章 博弈论与信息不对称 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博弈论的基本知识,掌握上策均衡和纳什均衡,了解信息不对称及其 解决措施。 关键概念:博弈,上策,上策均衡,纳什均衡,重复博弈,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 险。 本章计划讲授6学时。 第一节 博弈概述 一、博弈的基本概念 1.参与人 2.策略 3.支付 4.均衡 二、博弈的分类 第二节 上策均衡与纳什均衡 一、囚徒困境 二、上策与上策均衡 三、纳什均衡 第三节 重复博弈与序列博弈 一、重复博弈 1.无限次重复博弈 2.有限次重复博弈 二、序列博弈 1.先行者优势 2.博弈的扩展形式 第四节 威胁、承诺与可信性 一、空头威胁 二、承诺与可信的威胁 第五节 信息不对称 一、信息不完全与信息不对称 二、逆向选择与市场信号 市场信号 1. 逆向选择 2. 三、道德风险与激励机制 1.道德风险 2.委托代理问题 3.激励机制的设计 一般均衡分析与福利经济学 第十一章 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一般均衡的含义,掌握两部门一般均衡模型,了解帕累托最优的概念及不同市场效率的比较。 关键概念:一般均衡,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改进,阿罗不可能定理 本章计划讲授6学时。 第一节 一般均衡理论 一、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二、一般均衡理论的意义 第二节 帕累托最优与福利最大化 一、福利经济学与帕累托最优 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 三、生产的帕累托最优 四、生产的可能性边界 五、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 六、完全竞争与帕累托最优 七、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定理 1.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2.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第三节 社会福利函数和阿罗不可能定理 一、效用可能性边界 二、社会福利函数 1.功利主义社会福利函数 2.贝尔努利—纳什社会福利函数 3.罗尔斯社会福利函数 三、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第十二章 外部效应 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外部效应及其分类、外部效应产生的后果,掌握科斯定理的内容和实质,了解外部效应的多种解决机制。 关键概念:外部效应,科斯定理,交易费用,产权界定,庇古税,一体化,许可证 本章计划讲授2学时。 第一节 外部效应及其后果 一、外部效应的分类 二、正外部性与供给不足 三、负外部性与过量供给 第二节 科斯定理与产权安排 一、科斯定理与明晰产权 二、正交易费用与产权分配原则 第三节 一体化方式 一、一体化方式也可实现帕累托有效 二、一体化方式也有其条件 第四节 政府干预 一、规制 二、庇古税与补贴 三、可以出售的许可证 五、教材 主编,《微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李仁君 六、参考书 1. (美)曼昆著,梁小民 译《经济学原理》(原书第3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2. (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萧琛 主译,《经济学》第17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 3. (美)Robert S.Pindyck、Daniel L.Rubinfeld 著,《微观经济学》第5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4. 黄景贵编著,《现代经济学——小品、习题与案例》,海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海南大学MBA教育中心,2005年。 5. 高鸿业著,《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6. 卢锋著,《经济学原理》中国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7. 尹伯成主编,《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微观经济学)》(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市场营销专业 学 时:54 学 分:3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宏观经济学考察的是一幅巨型图,所研究的是整个经济如何作出资源配置的决策,涉及的范围包括诸如经济增长、失业、通货膨胀及商业周期的根源以及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是经济类与管理类各专业学生必须全面掌握并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的一般运行机制,掌握主要宏观经济原理,熟悉主要的宏观经济问题,懂得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学习相关专业课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 导 论 基本内容:主要阐述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 求: 要 1、通过教学,了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不同之处。 2、理解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3、明确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4、明确为达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采取的主要政策工具。 5、了解20——21世纪的一些主要经济事件。 6、了解凯恩斯对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发展的贡献。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第二章 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 基本内容:主要介绍了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指标GDP的衡量与宏观经济均衡。 要 求: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衡量 第二节 价格指数与失业率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消费 第四节 国民收入的均衡 第三章 经济增长 基本内容:主要介绍经济增长的哈罗德——多马模型及新古典模型、中国的经济增长。 要 求: 1、了解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2、结合实践,认真掌握并对比两大增长模型的关系;能够简单分析中国改革二十余年 取得成功的原因。 第一节 经济增长概述 第二节 哈罗德——多马模型 第三节 新古典增长模型 第四章 失业 基本内容:主要介绍西方有关失业的理论模型及治理 要 求: 1、了解失业的类型。 2、了解奥肯定律。 3、掌握职业搜寻理论、内部人——外部人模型、效率工资理论如何解释失业的原因的, 了解贝弗里奇曲线、最低工资法 4、区分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5、理解中国的待业、下岗现象。 第一节 失业的类型和自然失业率 第二节 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第三节 实际工资刚性 第四节 失业的构成和治理政策 第五章 通货膨胀 基本内容:主要介绍货币的性能、职能、货币数量论、利率与通货膨胀及通货膨胀的成 本。 要 求: 1、能够描述通货膨胀,了解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和反通货膨胀、反通货紧缩的区别。 2、了解中国的改革后中国的通货膨胀史。 3、理解通货膨胀的效应。 4、掌握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治理。 第一节 货币的概念 第二节 货币数量论 第三节 通货膨胀与利率 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 第六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基本内容:本章重点讲授总需求与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要 求: 1、了解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AD—AS模型。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 第三节 宏观总量的短期均衡 第七章 总需求理论 基本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模拟,重点讲授IS——LM模型。 要 求: 1、理解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掌握IS—LM模型的内容及意义。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二节 利率的决定 第三节 IS——LM模型 第四节 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 第八章 宏观经济政策 基本内容:本章主要讲授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其运用,以及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深化研究。 要 求: 第一节 财政政策 第二节 货币政策 第三节 宏观经济政策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说明 由于《宏观经理学》是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它是经济类与管理类必不可少的最重要课程。本课程在教学方法利教学手段上必须强调课堂教学创新,组织好这门课程的教学。 在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本课程通过故事讲述、课堂游戏、角色扮演、分组对抗、商战模拟等方式,让学生感到经济学的乐趣所在,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切实感到专业基础课的实用价值,主要措施是:引入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并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 35 《运筹学》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考试课 学时:54学时 专业:市场营销、药事管理 课程内容、教学要求如下: 一、课程的地位、性质与任务 《运筹学》是企业管理、信息管理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运筹学是以经济活动中的计量方法的应用为主体,本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养成寻求最优的思想和掌握定量管理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运筹学运用科学方法,尤其是数学方法,去研究客观世界的各种运行系统所发生的复杂问题,其独特之处在于为现实或未来系统建立数学模型,并据以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求得系统最优化运行或最优化设计的方案,以辅助管理者进行科学地决策。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具有运筹帷幄的基本思想和掌握运筹管理的方法,运用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定量分析,以便具有从各种可行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在实际工作中,逐步深入、提高和发展。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运筹学的发展概况,知道运筹学在工商管理中的应用情况。 2.会用图解法求解二维线性规划问题,掌握线性规划的解及其性质。 3.掌握单纯形法的有关概念,知道单纯形法的求解步骤。 4.了解对偶问题与灵敏度分析的有关概念,知道原问题与对偶问题的关系,会根据一个原问题写出其相应的对偶问题,理解影子价格的经济含义,了解灵敏度分析的有关概念。 5.会用使用《运筹学》软件包。 6.知道线性规划在工商管理中的应用领域,会建立简单的应用模型。 7.掌握整数规划的图解法,会用《运筹学》软件求解整数规划问题,会建立简单的整数规划模型。 8.了解图、图解、最小树的有关概念,会求简单问题的最小树、最短路、最大流。 9.会建立车间作业计划模型,掌握计划网络图的绘制,会计算网络时间,掌握关键路线 的求法。 10.了解库存管理的意义,掌握库存管理的存货台套法与ABC分析法,理解经济订货量, 会确定订货时间。 11.了解运输问题的有关概念,掌握西北角法与修正分配法的求解过程。 三、课程的内容 绪论 1. 运筹学的发展概况,运筹学在工商管理中的应用,管理运筹学计算机软件。 2.线性规划基本性质 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图解法,线性规划的解及其性质,凸性。 3.单纯形法 单纯形法的基本思路,单纯形法的计算。 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与灵敏度分析 4. 原问题、对偶问题,原问题与对偶问题之间的关系,影子价格,灵敏度分析。 5.线性规划问题的计算机求解 管理运筹学软件。 6.线性规划在工商管理中的应用 线性规划在工商管理中的应用。 7.整数规划 数规划的图解法、解整数规划的计算机求解,整数规划的应用 。 8.图与网络分析 图与图解、最小树问题,网络最小支撑树,避圈法与破圈法,最短路、最大流。 9. 网络计划技术 车间作业计划模型,计划网络图、网络时间、关键路线。 10.库存管理 库存管理的意义,库存管理的存货台套法与ABC分析法,经济订货量与订货时间。 运输问题 11. 运输图,西北角法、修正分配法。 四、课程的重点、难点 线性规划与整数规划问题的图解法,单纯形法,影子价格,线性规划在工商管理中的应 用,最小树、最短路、最大流,计划网络图、网络时间、关键路线,库存管理的存货台套法与ABC分析法、经济订货量与订货时间,修正分配法,《运筹学》软件。 单纯形法、影子价格、计划网络图与关键路线。 五、课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理论学时 习题 实验 小计 1 第 一 章 绪论 2 2 2 第 二 章 线性规划基本性质 6 6 3 第 三 章 单纯形法 8 8 4 第 四 章 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与灵敏度分析 4 4 5 第 五 章 线性规划的计算机求解 2 2 4 6 第 六 章 线性规划在工商管理中的应用 2 2 7 第 七 章 整数规划 2 2 8 第 八 章 图与网络分析 8 8 9 第 九 章 网络计划技术 8 8 10 第 十 章 库存管理 4 4 11 第十一章 运输问题 4 2 6 合计 50 2 2 54 六、实验教学环节及基本目标 本课程实验课时共4学时,通过上机实验使学生掌握《运筹学》软件的使用及其数据分析。 七、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查课,采用闭卷考试,理论知识占70%,平时作业、上机占20%。 八、执行大纲说明 本大纲中所列的学时为净学时,上机和实践教学环节课时不足,可利用业余时间给予补充。教学内容突出应用,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在教学指导思想上,重点讲授方法,注意对学生进行运筹思想、全局观念的培养。 九、教材及参考书 管理运筹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韩伯棠编著 管理运筹学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韩大卫编著 运筹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刁在筠主编 36 《经济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考试课 学 时:54学时 适用专业:市场营销专业 课程内容、教学要求如下: 一、 课程简介 经济法是20世纪才出现的一个新的法律学分支学科,任何一个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以一定社会实践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经济法的诞生是以现代市场经济为前提。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以保障国家调节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所调整的国家经济管理关系不同于国家行政管理关系,国家行政管理关系也涉及到经济领域并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内容。但作为国家行政管理的这部分经济管理,同经济法所调整的国家经济管理关系,在管理的目的与任务,管理内容与深度,管理的方式与手段均有所不同。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同民法所调整的民间社会经济关系显著不同,民法是"无形之手"运作的法律保证,经济法是"国家之手"运作的法律保证,民法是保障经济活动个体的合法权益,维护民间社会经济秩序。经济法是国家调节社会经济的意志的体现,是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人们行为的法律规范,它是国家调节社会经济之法国家调节即"国家之手"有效运作的法律保证。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干预和参与经济生活和经济进程,主要是通过立法手 段实施的。于是与以往传统法律大不相同的经济法律、法规出现了。它们与传统法律相比,有其鲜明的特点。 我国目前不仅在努力实施市场经济体制模式,而且很快就将加入WTO,与国际接轨。而经济上的接轨首先需要法律上的接轨。学习经济法、了解经济法、研究经济法是所有市场主体的必然要求,学好经济法,用好经济法,将成为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法宝。或为自己在市场这个大海洋中系上一根安全带,经济法可告诉市场主体,怎样绕开海中的暗礁,怎样避免盲目的行为带来麻烦与遭到惩罚。通过经济法的学习,要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个人的经济行为,企业的经济行为与国家的经济法律与法规必须相吻合,否则美好的意愿将付之东流。 二、 指导思想 1、本课程的教学应遵照循序渐进原则,讲述经济法的基础理论和部门经济法的部分内容。应作到概念清,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2、根据经济法,尤其是部门经济法具有极强的应用特点,因此特别强调经济法理论,原则必须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案例教学是经济法该门课的显著特征。 3、经济法产生于欧、美,因此应本着"洋为中用"的原则,敢于探索,借鉴欧、美的法律原则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推动立法机关去建立、健全法律制度。 三、课时安排 本课程总课时54学时。其中,讲授48学时,案例分析和讨论6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 法调整经济关系的一般理论 1、经济关系及其法的调整模式 2、现代市场经济关系的法的调整 3、市场主体 4、市场主体的基本权力 第二章 个人独资企业法 1、 个人独资企业法的概述 2、 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 3、 个人独资企业的管理 4、 个人独资企业的解散与清算 第三章 合伙企业法 1、合伙企业法概述 2、合伙企业的设立 3、合伙企业的财产 4、合伙企业的内外关系 5、入伙与退伙 6、合伙企业的解散与清算 第四章 公司法 1、 公司法概述 2、 公司法的基本制度 3、 有限责任公司 4、 股份有限公司 5、 公司债券 第五章 外商投资企业法 1、 外商投资企业的概述 2、 中外合资企业法 3、 中外合作企业法 4、 外资企业法 第六章 破产法 1、 破产法概述 2、 破产申请的提出和受理 3、 企业监管组与债权人会议 4、 破产和解与整顿 5、 破产宣告与破产清算 第七章 工业产权法 1、 工业产权法的概述 2、 专利法 3、 商标法 第八章 合同法 1、 合同和合同法概述 2、 合同的订立 3、 合同的效力 4、 合同的履行 5、 合同的变更和转让 6、 合同权力和义务的终止 7、 当事人的违约责任 第九章 担保法 1、 担保法的概述 2、 保证 3、 抵押 4、 质押 5、 留置 6、 定金 第十章 证券法 1、 证券法概述 2、 证券发行 3、 证券交易制度 4、 上市公司的收购 5、 证券交易所与证券公司 6、 证券监督管理体制 第十一章 票据法 1、票据和票据法概述 2、票据行为 3、票据全力 4、票据运作的基本规律 5、涉外票据的法律适用 第十二章 保险法 1、保险与保险法概述 2、保险合同法 3、保险业法 第十三章 税法 1、税法概述 2、我国现行的主要税种 3、税收征收管理 第十四章 会计法和审计法 1、会计法 2、审计法 第十五章 竞争法律制度 1、竞争法概述 2、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十六章 反倾销法与反补贴法 1、反倾销法 2、反补贴法 第十七章 产品质量法 1、产品质量法概述 2、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 3、生产者、消费者的产品责任和义务 4、违反产品质量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第十八章 房地产法 1、房地产法概述 2、城市房地产开发 3、房地产交易 4、城市房地产权属登记 5、物业管理 第十九章 经济争议的解决 1、经济争议的解决方式 2、经济仲裁 3、经济诉讼 37 《商务谈判》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商务谈判是市场营销与药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选课程,它是由多门学科相互交叉、融合而产生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性的新兴前沿学科。 商务谈判主要研究商务谈判的基本理论知识、商务谈判的类型、内容、过程、心理、策略、技巧及其法律规定、协议履行和商务谈判礼仪。 本课程的实际应用能力很强,在教学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讲授的同时辅以生动的案例以提高教学效果。公共关系与商务谈判总学时为36学时。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商务谈判的基本理论、实施方法、实施技巧。 2、技能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应聘及实际运作,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及沟通谈判能力,为我们的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辟自己的事业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学时分配: 单 元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合计 第一章 商务谈判概述 4 4 第二章 商务谈判的类型与内容 4 4 第三章 商务谈判准备 4 4 第四章 商务谈判过程 2 2 4 第五章 商务谈判心理研究 4 4 第六章 商务谈判策略 4 4 第七章 商务谈判技巧 4 4 第八章 商务谈判的法律规定于协议履行 4 4 第九章 商务谈判礼仪 2 2 4 合计 32 4 36 四、教学目标和内容 第一章 商务谈判概述 教学目标: 讲述商务谈判的概念、特点、作用、基本原则。 教学内容: 一、谈判的概念 二、谈判的特点、作用及基本原则 第二章 商务谈判的类型与内容 一、商务谈判的类型 二、商务谈判的形式与内容 第三章 商务谈判准备 教学目标: 讲述商务谈判准备工作具体内容:谈判人员准备、情报搜集、制定谈判计划、谈判物质条件准备与方式选择、模拟谈判。 教学内容: 一、商务谈判人员准备、情报搜集与筛选; 二、制定谈判计划、谈判物质条件准备; 三、谈判方式选择与模拟谈判 第四章 商务谈判过程 教学目标:讲述商务谈判的过程:开局、交锋、引导与让步、成交与签约。 教学内容: 一、开局 二、交锋 三、引导与让步 四、成交与签约 第五章 商务谈判心理研究 教学目标:讲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在商务谈判实际操作中的作用,谈判中的 心理挫折,成功谈判者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教学内容: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二、需要层次理论与商务谈判 三、成功谈判者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第六章 商务谈判策略 教学目标: 讲述并阐释商务谈判策略的成因及三个方面主要策略,讲解如何把握谈判主动权。 教学内容: 一、商务谈判策略的生成 二、预防性、处理性、综合性策略。 第七章 商务谈判技巧 教学目标: 讲述六种商务谈判技巧,阐明六种技巧的具体内容及应用方法,了解商务谈判技巧在 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一、语言技巧 二、处理僵局技巧 三、优势谈判技巧 四、劣势谈判技巧 五、均势谈判技巧 六、涉外商务谈判技巧 第八章 商务谈判法律规定及协议履行 教学目标: 讲述法律在商务谈判中的地位、作用及国内与国际商务谈判法律规定的具体内容,阐 释商务谈判协议履行的具体内容。 教学内容: 一、商务谈判的法律规定 二、商务谈判协议的履行 第九章 商务谈判礼仪 教学目标:讲述商务谈判中公开交往和私下交往的礼仪与禁忌。 教学内容: 一、公开交往的礼仪与禁忌 二、私下交往的礼仪与禁忌 38 《公共关系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公共关系是市场营销与药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它是由多门学科相互交叉、融合而产生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性的新兴前沿学科。 公共关系主要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相互传播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基本知识、实施过程和技巧。 本课程的实际应用能力很强,在教学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讲授的同时辅以生动的案例以提高教学效果。公共关系学总学时为54学时。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实施方法、实施技巧。 1 2、技能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应聘及实际运作,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及沟通谈判能力,为我们的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辟自己的事业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学时分配: 单 元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合计 第一章 公共关系概述 6 6 第二章 公共关系的起源于发展 4 4 第三章 公共关系的职能 6 6 第四章 公共关系主体 6 2 8 第五章 公共关系的客体 4 4 第六章 公共关系的基本手段——传播 6 6 第七章 公共关系的实施 4 2 6 第八章 国际公共关系 4 4 第九章 企业公共关系 4 2 6 第十章 政府公共关系 4 4 合计 48 6 54 四、教学目标和内容 第一章 公共关系概述 教学目标: 讲述公共关系定义、特征、要素、原则,阐释公共关系的对象、内容、研究方法和意义。 教学内容: 一、公共关系概述 二、公共关系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第二章 公共关系的起源于发展 教学目标: 讲述中外古代公共关系的起源于发展,现代公共关系的产生、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教学内容: 一、中外古代公共关系的活动 二、现代公共关系的产生、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章 公共关系的职能 教学目标: 讲述公共关系的职责与功能,从深层把握公共关系具体做什么,从而理解公共关系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教学内容: 一、公共关系的职责 二、公共关系的功能 第四章 公共关系的主体 教学目标: 讲述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之一:公共关系主体中的社会组织、公共关系机构和公共关 系人员。 教学内容: 一、社会组织 二、公共关系机构 三、公共关系人员 第五章 公共关系的客体 教学目标:讲述公共关系的要素侄儿——公共关系客体中的公主概述、基本目标公众。 教学内容: 一、公众概述 二、基本目标公众 第六章 公共关系的基本手段——传播 教学目标:讲述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内容、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 教学内容: 一、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内容 二、公共关系的基本过程 三、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规律 第七章 公共关系的实施 教学目标: 主要讲述公共关系的实施准备、实施过程、实施模式和实施技巧,并讲解在具体实施 中的注意内容,指导学生未来的实践。 教学内容: 一、公共关系的实施准备 二、公共关系的实施过程 三、公共关系的实施模式 四、公共关系的实施技巧 第八章 国际公共关系 教学目标: 掌握国际公共关系的概念、特征,了解它的运作特点及其在国家和人们社会生活中的 重大意义。 教学内容: 一、国际公共关系概述 二、企业与国际公共关系 第九章 企业公共关系 教学目标:讲述企业公共关系的作用、内容及CIS战略。 教学内容: 一、企业公共关系的作用 二、企业公共关系的内容 三、CIS战略 第十章 政府公共关系 教学目标:讲述政府公共关系的涵义、特征、意义、职能、原则及方式。 教学内容: 一、政府公共关系的涵义、特征 二、政府公共关系的意义与职能 三、政府公共关系原则 四、政府公共关系的方式 39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开课对象:公共事业管理(药事管理方向) 学 时:64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 分:3 )课程任务和教学目的 1 (1)生产与运作管理是管理类各专业中研究基础操作问题的一门主干专业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生产运作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生产,服务领域中具有分析,解决管理实务问题的能力. (2)本课程为学生继续学习和以后从事工商管理活动打下必要的基础.它在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全局中,具有增强学生对工商管理实践活动的适应能力和开发创造能力的作用. 2)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1)基本概念 1,掌握生产与生产管理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制造性生产,服务性生产的分类及各类别的特征. 2,熟悉生产过程组织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并对物料的3种典型移动方式分析判断; 3,了解社会组织的含义及其基本职能,理解生产运作管理的意义. (2)生产运作战略 1,掌握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环境,诸如:现代企业在产品竞争方面的特点,大公司的合并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基于时间的竞争,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等. 2,熟悉生产运作战略的内容,包括生产运作的总体战略,产品或服务的选择,设计与开发,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 3,了解企业战略和战略管理的含义及其具体措施. (3)产品开发,工艺设计和技术选择 1,掌握现代企业产品开发组织,主要包括企业技术系统的活动,产品开发对生产成本的影响,产品设计过程,工艺过程设计等;掌握影响生产流程设计的主要因素和生产流程选择决策等问题. 2,熟悉产品开发组织的新方法并行工程,包括并行工程的产生,发展和应用等. 3,了解新产品开发与企业研究与开发的关系,并对现代企业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有全面了解. (4)生产和服务设施选址 1,掌握4种评价选址决策的方法,即量本利分析法,评分法,线性规划运输问题算法以及仿真方法. 2,熟悉影响选址的几个主要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熟悉选址的3个基本步骤. 3,了解选址的重要性,体现在投资,成本,职工及其作用等方面,了解选址的难度. (5)生产和服务设施布置 1,掌握加工——装配式企业生产和服务设施布置的几种常用方法,物料运量图法,作业相关图法的从1至表法等,并能举1反3.掌握装配线平衡,组织工序同期化. 2,熟悉加工——装配式企业4种典型的设施布置形式.熟悉办公室布置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几种基本的模式. 3,了解影响企业生产系统构成的因素及生产和服务设施布置的影响因素. (6)工作设计与工作测量 1,掌握工作设计的有关概念,工作设计中的社会技术理论和行为理论,团队工作方式等内容.掌握生产时间消耗结构及工时定额,并在此基础上,熟练掌握工作测量的几种方法,包括测时法,预定时间标准法,模特法和工作抽样法. 2,熟悉人机工程的基本常识,并对影响工作环境的4大因素作初步的分析与设计. 3,了解生产率与人的行为两者中的内在联系. (7)年度生产计划 1,掌握备货型生产企业年度计划的制定方法,包括:品种与产量的确定,产品出产计划的编制等.掌握订货型生产企业年度计划的制定方法,包括:接受订货决策,品种价格与交货期的确定等. 2,熟悉企业计划的层次,指标体系,制定计划的1般步骤,并对滚动计划法,生产能力的内容及操作方法能基本掌握. (8)独立需求库存控制 1,掌握不同库存问题的模型与方法,对单周期库存模型,掌握期望损失最小法,期望利润最大法或边际分析法;对多周期库存模型,掌握经济订货批量模型,经济生产批量模型,价格折扣模型的基本理论及其方法等. 2,熟悉库存的概论,作用,库存问题的分类,库存控制系统等问题. 3,了解随机型库存问题基本概况,对给定条件下的1些常用量的确定方法有所了解. (9)物料需求计划(MRP)与制造资源计划(MRP?) 1,掌握MRP原理系统结构,包括MRP的基本思想,MRP系统在生产经营系统中的地位,MRP的输入,MRP的输出,MRP的处理过程. 2,熟悉MRP?,包括从MRP到MRP?的发展过程,MRP?的原理和逻辑过程.熟悉MRP系统设计决策及其在应用中的技术问题,如变型产品,安全库存,提高期,批量等. 3,了解分配需求计划的处理过程及其与MRP的异同. (十)制造业作业计划与控制 1,掌握流水作业排序问题,如最长流程时间Fmax的计算,n/2/F/Fmax问题的最优算法,n/m/p/Fmax问题的启发式算法等.掌握单件作业排序中的几种方法,包括两种十分重要的作业计划及其构成方法,3类启发式算法等. 2,熟悉生产作业控制,在对不同生产类型生产控制的特点理解的基础上,能利用"漏斗模型"进行生产控制. 3,了解排序问题的术语,假设条件基本符号,分类和表示法. (十一)服务业的作业计划 机服务系统的构成,对最简单的随机服务系统能作测算分析.掌握人员班次计划的1,掌握随 编制问题,对不同条件下的单班次问题能进行合理安排. 2,熟悉服务业运作的特点.对服务交付系统的概况,服务特征矩阵有全面了解.熟悉存在于服务交付系统管理中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对影响需求类型的策略和处理非均匀需求的策略均能有效把握. (十二)项目计划管理 1,掌握网络计划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网络图的绘制,网络时间参数计算(事件时间参数的计算,活动时间参数的计算,网络时间参数的计算).并在此基础上,熟悉网络计划的优化,包括时间优化,时间——费用优化,时间——资源优化等. 2,了解项目及项目管理的含义和特点,项目管理的目标和项目管理的特点. (十三)准时生产制 1,掌握JIT的实质和看板控制系统的情况,包括JIT的出发点,JIT的起源,推进式系统和牵引式系统,以及丰田的看板控制系统,对用看板组织生产的过程全面掌握. 2,熟悉组织准时生产的条件,包括组织混流生产,减少调整准备时间,建立JIT制造,准时采购,从根源上保证质量等. 3,了解精细生产的起源,基本思想,主要内容等. 4,其它先进生产方式 (1)掌握最优生产技术的目标,基本思想和9条原则,同时对最优生产技术的载体DBR(D:鼓,B:缓冲器,R:绳索)系统和最优生产技术的软件系统有所掌握. (2)熟悉敏捷制造企业的基本特征,敏捷制造与大量生产在思想观念,经营战略上存在的差别,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实现敏捷制造的8条措施. (3)了解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产生及定义,CIMS的1般结构,CIMS集成的内涵,实施CIMS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及我国CIMS的应用情况等. 3)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1)掌握生产和运作管理的基本概念. (2)掌握设计生产动作系统的基本能力. (3)掌握生产运作系统如何运行的基本能力. (4)掌握维护和改进生产系统的基本能力. (5)掌握本课程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4)学时分配 (1)基本概念2 (2)生产运作战略2 (3)产品开发,工艺设计和技术选择3 (4)生产和服务设施选址3 (5)生产和服务设施布置4 (6)工作设计与工作测量4 (7)年度生产计划3 (8)独立需求库存控制3 (9)物料需求计划与制造资源计划4 (十)制造业作业计划与控制4 (十1)服务业的作业计划3 (十2)项目计划管理3 (十3)准时生产制4 (十4)课程设计(14) 合 计42(14) 课外与课内学时比例:2:1 5)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成绩由两部分组成: 1,平时成绩:依据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及纪律情况打分,占20% 2,期末考试成绩:采取闭卷笔试方式,占80% 6)教材与参考书 1,《生产与运作管理》,陈荣秋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现代企业生产管理》,黄力等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年版. 3,现代生产管理学,陈心德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版. 4,企业生产管理,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企业管理》编写组,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生产管理,周3多等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0 《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人力资源管理》是长春中医药大学管理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限选课。共36学时,2学分。 认力资源管理是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项专业管理的基础。它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自八十年代传入中国以来,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学会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学会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方法。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媒体使用和学时分配 章节 章名 学时分配 学习方式(导学、自学、助学) 一 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3 面授辅导2、网上辅导2、IP课件1、电话答疑1 二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 4 面授辅导3、IP课件1、小组学习3、网上答疑1 三 工作分析与评价 4 面授辅导3、网上辅导2、电话、网上答疑3 四 员工招聘 4 面授辅导3、BBS讨论2、IP课件1、小组学习2 五 员工培训 3 面授辅导4、电话答疑2、IP课件1 六 员工考核 4 面授辅导3、CAI课件2、小组学习3 七 薪酬管理 3 面授辅导3、IP课件1、BBS讨论3 八 员工保障管理 2 面授辅导3.、网上辅导2、小组学习2 九 职业管理 2 面授辅导3.、网上、电话答疑3、IP课件1 十 人力资源信息管理 3 面授辅导3、小组学习2、自学讨论1 共计学时 36 面授辅导30学时、其它42学时 四、考核 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试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试包括7次平时作业,平 时作业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20%,终结性考试成绩即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80%。没 有完成平时作业者不能取得该课程的终结性考试资格或本课程的学分。 五、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 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掌握人力资源定义、特点; 2.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和任务 3.了解国内外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4.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趋势。 教学方法建议: 本章适合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同学们讨论。 本章知识点和教学内容: 一、人力资源的定义和特点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和任务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与发展 第二章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掌握人本管理的基本理论思想; 2.掌握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政治、法律、经济和文化因素 3.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 4.把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法规。 5.把握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法则 6.把握编制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的方法 教学方法建议: 本章适合同学们讨论和进行案例分析。 本章知识点和教学内容: 一、 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二、 人力资源管理环境分析 三、人力资源成本 四、人力资源规划 第三章 工作分析与评价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掌握工作分类方法 2.了解工作调查方法 3.掌握工作分析方法 4.掌握工作评价方法 5.了解工作设计方法 教学方法建议: 本章适合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同学们讨论和做案例分析。 本章知识点和教学内容: 一、职务分析 二、职务评价 三、定员管理 第四章 员工招聘 与甄选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掌握人力资源招聘与选拔的定义,及其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2.掌握人力资源招聘与选拔的程序和具体方法; 3.掌握心理测评的概念和方法 教学方法建议: 本章适合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同学们进行角色扮演实验。 本章知识点和教学内容: 一、员工招聘与甄选概述 二、员工招聘与甄选程程序 三、员工招聘与甄选方法 四、心理测评技术 第五章 员工培训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掌握培训的理论基础——学习理论; 2.掌握进行培训目标和需要分析的方法; 3.掌握培训课程设计模式和培训方法; 4.掌握评估培训结果的方法。 教学方法建议: 本章适合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同学们讨论和进行角色扮演。 本章知识点和教学内容: 一、员工培训概述 二、培训程序 三、培训的方法 四、培训效果的评估 第六章 员工考核评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掌握员工考评的定义、目的、原则及程序; 2.掌握考评指标和内容、标准的设计方法; 3.掌握考评具体方法; 4.了解考核的组织与考评结果的处理、反馈和效果评价。 教学方法建议: 本章适合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同学们讨论以及角色扮演。 本章知识点和教学内容: 一、员工考评概述 二、员工考评标准的设计 三、员工考评方法 四、员工考评的组织与实施 第七章 薪酬管理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掌握薪酬管理的基本思想; 2.掌握薪酬管理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建议: 本章适合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同学们讨论 本章知识点和教学内容: 一、薪酬管理概述 二、薪酬制度的类型 三、薪酬制度的设计 第八章 员工保障管理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了解我国社会保障的基本体系; 2.了解我国社会保障发展历程与现状; 3.掌握我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与工伤保险等的基本内容; 4.掌握我国劳动安全卫生的基本法律规定与作业条件管理。 教学方法建议: 本章适合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同学们讨论和案例分析。 本章知识点和教学内容: 一、保障管理概述 二、劳动安全卫生与作业条件管理 三、工伤、医疗保险 四、失业保险 五、养老保险 第九章 职业管理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掌握人力资源雇佣管理及劳动合同管理的一些操作性法律规定; 2.掌握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管理方法。 3.掌握职业设计的方法 4.掌握职业生涯及其发展的概念、影响因素; 5.掌握职业生涯设计及其设计方法; 6.掌握职业生涯发展影响因素和策略; 7.掌握职业选择的基本理论、原则、策略; 8.掌握职业能力的开发方法; 9.了解职业适宜性分析及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基本就业途径。 教学方法建议: 本章适合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同学们进行角色扮演实验。 本章知识点和教学内容: 一、职业生涯管理 二、人力资源调配 三、劳动关系与合同管理 第十章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功能体系 2.了解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3.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变化的状态与进程 教学方法建议: 本章适合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同学们讨论。 本章知识点和教学内容: 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要求 三、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 四、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制作技术选择 五、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开发的组织管理 41 《国际金融》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开课对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 学 时:54 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 学 分:3 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Finance 一、课程的任务和目的 (一)《国际金融学》阐述的是国际金融学科的最一般规律、国际金融学的基本理论,介绍国际金融的基本业务和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国际金融学科的研究对象、牢固掌握国际金融的最基本概念、初步了解国际金融的基本业务,为学好其他国际经济与贸易方面的业务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习《国际金融》课程可以更好地完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视野、提高学生从事宏微观经济工作的综合素质。 (二)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国际金融学科有一个总体的把握;牢固掌握国际金融学的基本概念,深刻理解国际金融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金融的基本原理和学科方法,了解国际金融学科的发展前沿;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国际金融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现实国际金融问题和具体案例的能力;学习掌握从国际金融业务、实践中探索一般规律和理论概括的思维方法。 二、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 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人账户与国际收支账户 掌握国际收支的概念;对开放经济进行描述的两个会计工具,即国民收入账户和国际收支账户的含义,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等式;熟悉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经常账户的宏观经济分析;了解国际收支账户的基本原理,四种国际收支账户分析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意义。 1(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账户 2(开放经济下的国际收支账户 第二章 开放经济下的国际金融活动 掌握外汇与汇率的概念,欧洲货币市场的经营特点,金融衍生工具的含义及主要内容,国际金融市场创新的种类和内容;熟悉欧洲货币市场的概念与历史发展,欧洲货币市场信用扩张的形成机制,国际资金流动飞速增长的原因;了解外汇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内容,国际金融创新的原因和影响,国际资金流动的影响的初步分析。 1(外汇市场上的国际金融活动 2(欧洲货币市场上的国际金融活动 3(国际金融创新 4(国际资金流动 第三章 开放经济下的商品市场、货币市场与经常账户 掌握贬值的经济效应分析,开放经济的相互依存性分析,开放经济下的IS、LM、CA曲线,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下的开放经济平衡;熟悉开放经济下的贸易余额和国民收入;了解开放经济下的货币市场、商品市场和经常账户的同时平衡。 1(开放经济下的简单商品市场平衡 2(开放经济下的商品市场、货币市场与经常账户平衡 第四章 开放经济下的国际资金流动 掌握资金流动下的开放经济平衡的流量观点和存量分析,资产组合理论的内容及应用于国际资金流动的分析;熟悉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国际资金流动的内在机制及对开放经济运行造成的影响;了解80年代国际债务危机的有关情况,货币危机问题。 1(国际资金流动下的宏观经济平衡 2(国际资金流动的一般原理:资产组合理论 3(国际中长期资金流动与债务危机 4(国际短期资金流动与货币危机 第五章 汇率决定理论(上) 掌握不同货币制度下的汇率决定问题,开放经济下的一价定律,购买力平价的基本形式,套补的利率平价,国际收支说的基本原理;熟悉非套补的利率平价,从利率平价说角度对远期外汇市场的分析;了解货币制度的演变,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分析、检验与评价,对利率平价说的简单评价,国际收支说的早期形式:国际借贷说,对国际收支说的简单评价。 1(汇率决定问题概述 2(汇率与价格水平的关系:购买力平价说 3(开放经济下汇率与利率的关系:利率平价说 4(汇率与国际收支的关系:国际收支说 第六章 汇率决定理论(下) 掌握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的基本模型以及引进预期后的货币模型,超调模型中的平衡调整过程,资产组合分析法的基本模型,资产市场长期平衡及其调整机制;熟悉超调模型的基本假定,资产供给变动与资产市场的短期调整;了解对货币模型的检验与评价,对超调模型的评价与检验,对资产组合分析法的评价。 1(汇率的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 2(汇率的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 3(汇率的资产组合分析法 第七章 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与工具 掌握开放经济条件下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开放经济下的政策工具;熟悉外部均衡的标准及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开放经济下政策调控的基本原理;了解开放经济下政策搭配的运用。 1(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 2(开放经济下的政策工具与调控原理 第八章 开放经济下的财政、货币政策 掌握浮动汇率制度下资金完全不流动时、资金不完全流动时和资金完全流动时的财政、货币政策分析,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熟悉固定汇率制度下资金完全不流动时、资金不完全流动时和资金完全流动时的财政、货币政策分析。 1(固定汇率制下的财政、货币政策 2(浮动汇率制下的财政、货币政策 第九章 开放经济下的汇率政策 掌握货币贬值与物价水平的关系,货币贬值与总需求的关系,汇率政策的作用机制;熟悉货币贬值与就业、民族工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关系,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优劣比较,影响一国汇率制度选择的主要因素,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的目的、类型及效力分析;了解货币贬值与外汇短缺的关系,货币贬值与进出口贸易收支的关系,其他汇率制度。 1(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 2(汇率制度的选择 3(政府对外汇市场的干预 第十章 开放经济下的直接管制政策 掌握政府采用直接管制政策的原因和形式,直接管制政策的经济效应分析,货币自由兑换的基本概念,复汇率制的概念;熟悉货币自由兑换的条件,复汇率制的利弊;了解货币自 由兑换后经济面临的新的问题,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程复汇率制度,中国外汇管理中的复汇率问题。 1(直接管制政策概述 2(货币自由兑换问题 3(复汇率制问题 第十一章 开放经济下的其他政策 掌握国际储备的构成、作用和管理,实施供给政策的理论依据,即国际收支的结构分析法;熟悉国际储备政策与其他政策的搭配,供给政策的主要内容,开放经济政策搭配中的供给政策运用;了解国际储备;国际储备政策的作用机制。 1(国际储备政策 2(供给政策 第十二章 政策的国际协调 掌握两国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的基本理论内容,浮动汇率制下经济政策的国际传导,国际间政策协调的基本概念,汇率目标区方案的主要内容;熟悉固定汇率制下经济政策的国际传导,对全球外汇交易进行征税的托宾税方案,恢复固定汇率制的麦金农方案;了解国际间政策协调的益处,浮动汇率制下国际间政策协调实践情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及其条件性。 1(开放经济的相互依存性 2(国际间政策协调的基本原理 3(几种国际间政策协调方案简介 第十三章 国际协调的制度安排:国际货币体系 掌握国际金本位制下的内外均衡实现问题,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基本情况;熟悉国际金本位制的基本情况,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内外均衡实现问题,牙买加体系下的内外均衡实现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汇率监督;了解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牙买加体系的运行情况。 1(国际金本位制 2(布雷顿森林体系 3(牙买加体系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第十四章 国际协调的区域实践:欧洲货币一体化 掌握最适度通货区的单一指标法和综合分析法,欧洲货币体系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欧洲单一货币的概念;熟悉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沿革;了解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发展与现状。 1(最适度通货区理论 2(欧洲货币一体化概况 三、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1(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的逐步培养与提高。 2(掌握基本国际金融业务的实务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技巧解决国际金融问题的能力。 四、学时分配: 课 时 分 配 表 章节 内 容 学时 (一) 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人账户与国际收支账户 2 (二) 开放经济下的国际金融活动 4 (三) 开放经济下的商品市场、货币市场与经常账户 4 (四) 开放经济下的国际资金流动 4 (五) 汇率决定理论(上) 6 (六) 汇率决定理论(下) 6 (七) 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与工具 4 (八) 开放经济下的财政、货币政策 4 (九) 开放经济下的汇率政策 4 (十) 开放经济下的直接管制政策 2 (十一) 开放经济下的其他政策 2 (十二) 政策的国际协调 2 (十三) 国际协调的制度安排:国际货币体系 2 (十四) 国际协调的区域实践:欧洲货币一体化 2 (十五) 案例分析 4 (十六) 机动 2 合 计 54 五、考核方式: 成绩考核与评定方法:采用期终考试和平时考试相结合、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的形式,其中,考勤成绩、平时成绩、和期终成绩的比例为1:2:7,本课程为考试课。 六、教材与参考书: 1(《国际金融学》,姜波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国际金融概论》,陈彪如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开放经济下的宏观金融管理》,姜波克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国际金融业务》,丁育生主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国际金融新编习题指南》,姜波克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国际金融产品交易技术》,陈国强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 7(《国际货币与金融》(中译本),[美]迈克尔•梅尔文著,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年版。 七、说明 1(本课程是在修完《政治经济学》和《宏微观经济学》等公共基础课及《货币银行学》等专业基础课之后开设的专业理论课。 2(课外与课内学时比例2:1 《国际贸易》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开课对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 学 时:54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Trade 一、课程性质: 本门课程为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选修基础课,是一门探讨国际贸易理论和方法的学科,侧重于让学生掌握现代贸易的理论、原则和实践,学生在掌握经济学基础课和货币银行学等学科后方可学习该门课程。 二、课程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政策,能够运用基本知识分析现实中的贸易问题。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以国际贸易的运行机制为研究对象,对国际贸易的理论、政策及二战后的发展进行全面学习:第一部分为国际贸易理论,学习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战后发展起来的各种“新”国际贸易理论以及引入要素流动后的国际贸易问题;第二部分为国际贸易政策部分,学习国际上通行的各种政策措施、贸易政策的不同观点以及对贸易政策进行均衡分析,并探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以及战后协调政策的国际机制——关贸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第三部分为战后的国际贸易问题,学习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情况、地区经济一体化问 题、战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贸易问题。 第一章 导 论 1.1 国际贸易的产生 1.2 国际价值理论 1.3 国际贸易课程的对象 本章的基本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1、国际贸易产生的条件;2、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之间的关系;3、国际价值的形成。 第二章 李嘉图模型 2.1 从绝对优势论到比较优势论 2.2 劳动生产率与比较优势 2.3 提供曲线与国际均衡 2.4 对李嘉图模型的检验 本章基本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习掌握:1、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2、李嘉图模型;3、贸易得益;4、提供曲线与国际均衡 第三章 特定要素模型 3.1 要素不可移动模型 3.2 要素不可移动时的国际贸易 3.3 特定要素模型 本章基本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1、要素不可移动时的国际贸易;2、贸易得益;3、特定要素模型 第四章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4.1 两要素经济的生产结构 4.2 国际贸易对两要素经济的影响 4.3 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检验 本章基本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1、赫克歇尔——俄林模型;2、贸易与收入分配;3、要素价格均等化;4、列昂惕夫之迷与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矛盾的解释 第五章 技术差异模型 5.1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的技术差异 5.2 模型差距贸易理论 5.3 产品周期贸易理论 本章基本要求:通过学习,要求掌握;1、模仿滞后与需求滞后2、模仿差距贸易理论3、产品周期贸易理论4、规模经济与递增的规模报酬 第六章 要素的国际流动 6.1 劳动力的国际流动 6.2 国际借贷 6.3 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本章基本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1、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原因和影响2、国际借贷的原因和影响3、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4、跨国公司理论 第七章 国际贸易政策措施 7.1关税措施 7.2非关税措施 7.3出口鼓励与管制措施 本章基本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1、关税的种类2、非关税措施的种类3、出口鼓励措施4、出口管制措施5、非关税壁垒的特点 第八章 贸易政策的均衡分析 8.1贸易的局部均衡模型 8.2大国的关税政策分析 8.3小国的贸易政策分析 本章基本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1、自由贸易下的均衡2、大国的关税效应3、最优关税率4、小国进口关税、进口补贴、出口关税分析 第九章 有关贸易政策的不同观点 9.1自由贸易和效率 9.2贸易政策与国家福利 9.3贸易政策与收入分配 9.4国际谈判与贸易政策 本章基本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1、推行自由贸易的理由2、推行积极干预贸易政策的理由:贸易条件论、国内市场失效论3、贸易政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4、国际谈判的利益及国际贸易协议 第十章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 10.1贸易条件与贸易政策 10.2工业发展与贸易政策 10.3两元经济结构与贸易政策 本章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1、幼稚工业论2、进口替代工业化3、出口替代工业化4、两元经济的特点5、贸易政策与两元经济 第十一章 发达国家的产业和贸易政策 11.1有关产业政策的流行观点 11.2外部性与不完全竞争 11.3发达国家的实践 本章基本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1、产业政策的内容2、战略贸易政策 第十二章 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 12.1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发展 12.2关税与贸易总贸易总协定的多边谈判 12.3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12.4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 本章基本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1、关贸总协定建立的背景、目的、性质2、关贸总协定的多边谈判的内容3、世界贸易组织的范围、功能和结构4、世界贸易组织的决策机制5、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第十三章 国际商品贸易的发展 13.1战后国际商品贸易概述 13.2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 13.3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 本章基本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1、战后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特点及国际商品贸易的发展2、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概况3、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概况4、公司内贸易与调拨价格 第十四章 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14.1服务贸易的定义和范围 14.2战后服务贸易的发展 14.3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 14.4国际技术贸易 本章基本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1、服务贸易的定义和范围2、战后发达国际与发展中国的服务贸易概况3、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4、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5、技术贸易的特点和方式 第十五章 地区经济一体化 15.1经济一体化的涵义、形式和理论 15.2欧洲经济共同体 15.3其他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 本章基本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1、经济一体化的涵义、六种形式2、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理论3、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发展及其对外贸易政策4、其他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概况: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 第十六章 战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问题 16.1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与世界贸易体系 16.2普遍优惠制 16.3国际商品价格问题 16.4国际商品协定 本章基本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1、普遍优惠制的原则、范围及影响;2、国际商品价格问题:长期价格支持和中短期价格稳定国际商品协定;3、国际商品协定:国际缓冲库存、国际配额协定和多边合同制、战后商品协定的实践、联合国商品一揽子计划、补偿性资助计划。 第十七章 贸易改革和经济发展 17.1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 17.2贸易改革的条件 17.3中国的贸易改革与经济发展 本章基本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1、对外贸易的动态效应;2、何谓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原理;3、贸易改革的国内条件、国际条件;4、贸易改革与内部经济改革;5、中国对外贸易的进程。 四、课时分配 课 时 分 配 表 章节 内 容 学时 (一) 导论 2 (二) 李嘉图模型 4 (三) 特定要素模型 4 (四) 赫克歇尔-格林模型 4 (五) 技术差异模型 4 (六) 要素的国际流动 4 (七) 国际贸易政策措施 4 (八) 贸易政策的均衡分析 4 (九) 有关贸易政策的不同观点 4 (十)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 2 (十一) 发达国家的产业和贸易政策 2 (十二) 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 2 (十三) 国际商品贸易的发展 4 (十四) 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2 (十五) 地区经济一体化 2 (十六) 战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问题 2 (十七) 贸易改革和经济发展 2 (十八) 机动 2 合 计 54 五、参考资料 1、尹翔硕:《国际贸易教程》 复旦大学出版社 2、尹翔硕:《国际贸易教程习题指南》 复旦大学出版社 六、考核方式 成绩考核与评定方法:采用期终考试和平时考试相结合、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的形式,其中,考勤成绩、平时成绩、和期终成绩的比例为1:2:7,本课程为考试课。 42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一 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10584002 课程名称: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 Behavior) 课程类型:工商管理类拓展专业选修课(任选) 学 时:32 学 分: 2 开课学期:6 、7 开课对象:市场营销专业 先修课程:无 参考教材:《组织行为学》,张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内容提要:组织行为学作为现代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及人种学等学科。它研究并回答工作组织中的个体、群体行为模式是怎样的,他们之间如何互动,个性如何影响工作绩效,如何激励员工,如何适应和把握环境变化等。本课程论述并分析了组织中的各种现象,其内容包括:组织行为学概述、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领导心理、组织文化和组织发展与变革等。 二 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性质:组织行为学是现代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及人种学等学科。它研究并回答工作组织中的个体、群体行为模式是怎样的,它们之间如何互动、个性如何影响工作绩效、如何激励员工、如何适应和把握环境变化等等。 目的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组织中个体、群体、组 织、领导的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性,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效地激励人的行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创新和组织管理能力。 三 教学基本内容与基本要求 组织行为学作为现代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及人种学等学科。它研究并回答工作组织中的个体、群体行为模式是怎样的,他们之间如何互动,个性如何影响工作绩效,如何激励员工,如何适应和把握环境变化等。本课程论述并分析了组织中的各种现象,其内容包括:组织行为学概述、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领导心理、组织文化和组织发展与变革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组织中的各种现象,掌握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领导心理、组织文化和组织发展与变革等方面的相关基础知识与最具代表性的理论。 四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教学 重点 难点 学时 课 程 内 容 备注 要求 (?) (Δ) 安排 第一章 绪论 4 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C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 B ?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6 第一节 人性的假设 C 第二节 激励理论 B ? ? 第三节 价值观 C ? 第四节 态度 C ? 第五节 人格 C 实践课 2 1、案例分析: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2、基于激励理论的团队活动 3、价值观、态度及人格的测量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6 第一节 群体的基本概念 B 第二节 群体决策 B ? ? 第三节 群体沟通及其改善 B 教学 重点 难点 学时 课 程 内 容 备注 要求 (?) (Δ) 安排 实践课 2 1、案例分析 2、沟通能力的团队活动 第四章 领导心理 4 第一节 概念 B ? 第二节 领导特质理论 C ? 实践课 2 1、基于领导能力的团队活动 2、案例分析 第五章 组织文化 2 1、基本概念 B 2、组织文化的创建与保持 B ? ? 3、组织文化的学习 C 第六章 组织变革与发展 2 1、组织变革的驱动力、阻力 C ? 2、两种变革的观点及其比较 B ? ? 3、组织开发与发展 C 案例分析 2 教学要求:A—熟练掌握;B—掌握;C—了解 五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以课堂讲授为主,并在每章结束时专门安排2节课的案例讨论,突出案例教学 2(在每章教学过程中,加入当前企业培训和心理学团体活动中常用的游戏教学,增强学生对相关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习兴趣 3(通过对学生进行相关心理品质的测试,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并培养学习兴趣 六 参考书目 1(组织行为学精要》(中文版),S.P.Robbins[美]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管理技能实战训练手册》(中文版),Philip L.Hansaker[美]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管理心理学》,俞文钊,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 4(《组织行为学》(第九版),D.Hillriegel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七 大纲编写的依据与说明: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 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根据各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与要求,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基本任务和要求,参考了国内外各种“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教材,经学院教学委员会审定,编写了本大纲。 43 《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1(课程性质 《市场营销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我校市场营销、药事 管理等专业的必修课,是教育部规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核心课程之一。《市场 营销学》是上述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核心专业技术知识。 2(课程教学的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 技能,学会用营销知识指导企业开展营销管理活动,培养学生识别、分析和解决营 销问题的能力。本课程采用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3、课程的总学时要求 本课程的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课堂理论与案例结合讲授68学时,课堂讨 论4学时。 二、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 1(绪论 (1)市场营销学的产生与发展 (2)市场与市场营销 (3)研究市场营销学的现实意义和方法 2.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及其贯彻 (1)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及其演进 (2)顾客满意 (3)市场导向战略的组织创新 3.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1)市场营销环境的含义及特点 (2)企业营销微观环境 (3)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 (4)环境分析与营销对策 4.市场分析 (1)消费者市场及其购买行为分析 (2)产业市场及其购买行为分析 (3)转卖者市场及其购买行为分析 5.市场营销战略 (1)市场发展战略 (2)市场竞争战略 6.目标市场营销战略 (1)市场细分战略 (2)目标市场选择战略 (3)市场定位战略 7.产品策略 (1)产品整体概念 (2)产品组合策略 (3)产品生命周期策略 (4)新产品开发策略 (5)品牌与包装策略 8.价格策略 (1)影响定价的因素 (2)定价方法 (3)定价策略 (4)价格调整策略 9.分销渠道策略 (1)分销渠道概述 (2)分销渠道的选择 (3)实体分销 (4)连锁经营和配送中心 10.促销策略 (1)促销的途径与策略 (2)人员推销 (3)广告 (4)营业推广 (5)公共关系 11.市场营销计划、组织与控制 (1)市场营销计划 (2)市场营销组织 (3)市场营销控制 12、国际市场营销 (1)概述 (2)国际市场营销环境 (3)国际市场信息与商品供求行情分析 (4)国际目标市场的选择与营销方式 (5)国际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单 元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合计 第一章 绪论 6 6 第二章 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及其贯彻 6 6 第三章 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6 6 第四章 市场分析 6 6 第五章 市场营销战略 6 6 第六章 目标市场营销战略 6 6 第七章 产品策略 4 2 6 第八章 价格策略 6 6 第九章 分销渠道策略 6 6 第十章 促销策略 4 2 6 十一章 市场营销计划、组织与控制 6 6 十二章 国际市场营销 6 6 合计 68 4 72 三、教学基本要求 (一)对本课程讲授的基本要求 1(总体要求 (1)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贯彻精讲的原则,注重三基内容的讲解,突出重点,图文并貌,重在基本概念的理解; (3)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讲述中辅以一定量的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课,给学生出一定量的思考题和习题,并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作业,以提高学生对《市场营销学》课程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 (4)分析与总结相结合,宏观讲授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对讲授内容及时总结,对重点内容深入分析,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2(具体要求 (1)市场的基本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市场营销的含义。 (2)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的描述:营销学的核心概念,交换与交易、需要和需求、顾客满意和成本、关系营销和交易营销、市场营销者等概念的分析。 (3)市场营销学的形成、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 (4)市场营销管理的内涵及其本质,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及其演变过程,市场营销观念的现实意义,顾客满意与顾客让渡价值理论。 (5)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描述及其环境变化因素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分析,企业对环境机会与威胁带来的影响所采取的对策描述。 (6)消费者市场、产业市场、转卖者市场的基本含义及其各自的特点。 (7)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描述,消费者购买决策步骤描述。产业购买者的购买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产业购买者购买决策步骤分析。 (8)市场发展战略的基本含义。波士顿公司的成长—份额矩阵,通用电器公司的多因素业务经营组合矩阵的原理。 (9)市场竞争战略的基本含义。市场领先者战略、市场挑战者战略、市场追随者战略、市场补缺者战略各自的含义与特点,其可供选择的战略描述。 (10)市场细分的基本原理,市场细分的标准和原则。目标市场的选择依据及其影响因素,目标市场营销战略。市场定位的含义及其目的,市场定位的步骤、方式和战略;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的关系分析。 (11)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及其特点。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内容描述。 (12)产品策略:产品整体概念、产品组合及其营销策略、产品生命周期及其各阶段的营销策略、新产品的概念和特点,新产品开发策略、消费者采用新产品的过程及其类型,新产品开发的程序;品牌与包装策略。 (13)价格策略:影响企业定价的因素分析,定价的基本步骤,定价方法的选择,定价策略分析,价格调整策略分析。 (14)分销渠道策略:分销渠道的含义与特点,各类中间商的特点与作用,分销渠道的的基本模式,分销渠道选择策略,选择分销渠道模式应考虑的因素,实体分销的含义,实体分销决策的主要内容,连锁经营渠道及其类型,集商流、物流、信息流于一体的配送中心,配送中心的功能与作用。 (15)促销策略:促销的含义,促销的基本策略,促销策略组合,人员推销、广告、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等促销手段的特点及其促销方式选择。 (16)市场营销计划、组织与控制的基本概念与意义,市场营销组织的演变及其形式,决定市场营销组织的因素,市场营销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关系,市场营销控制的四种方法。 (二)课程的考核要求 1(要求学生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市场营销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策略技巧,各种方法与策略所能解决的主要营销问题。 2(掌握本课程中市场和市场营销的各种概念及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掌握市场营销管理、市场营销管理哲学的含义;理解市场营销管理观念发展的五个阶段的演变过程,理解以企业为中心的观念和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观念的根本区别;掌握顾客让渡价值、企业价值链的含义;掌握顾客满意度的衡量标准。 3(明确市场营销环境研究的重要性,理解六种宏观环境和六种微观环境分析的方法和主要内容;掌握家庭生命周期、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可任意支配收入、恩格尔定律的概念和内容;掌握SWOT分析方法。 4(明确消费者市场和产业市场的含义与特点;理解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模式;掌握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明确社会阶层、相关群体的概念;了解亚文化、家庭、购买动机、生活方式、个性和态度、感觉和知觉等因素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掌握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基本模式;掌握产业市场的购买特征、购买类型;明确影响产业市场购买的因素及其产业市场的购买决策过程。 5(明确市场营销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市场发展战略,市场竞争战略,目标市场营销战略。 6(掌握波士顿公司的成长—份额矩阵;掌握市场领先者战略、市场挑战者战略、市场追随者战略、市场补缺者战略各自的含义与特点及其战略选择。 7(掌握市场细分、市场定位的概念;掌握市场细分的标准;明确目标市场选择的五种典型模式;掌握目标市场营销战略的内容;掌握市场定位战略。 8(产品策略是市场营销组合决策中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营销组合的基础。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产品整体概念;明确产品生命周期、产品组合、品牌、商标和产品包装的含义;掌握产品组合策略;掌握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营销策略;明确新产品开发的主要内容及其策略选择;掌握品牌策略、包装策略。 9(价格策略是市场营销组合决策中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价格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掌握定价方法与定价策略技巧的运用;明确影响企业定价的因素和企业的定价目标;明确价格调整的策略选择。 分销渠道策略是市场营销组合决策中的重要因素。掌握分销渠道的基本模10. 式;中间商的类型与作用;渠道模式选择决策;掌握实体分销决策的主要内容。 11(促销策略是市场营销组合决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促销的含义,促销组合策略以及促销的各种方式;明确各种促销方式的适用范围。 12. 市场营销计划、组织与控制是市场营销管理程序的重要内容,是营销管理导向特点的体现。掌握市场营销计划、组织与控制的基本概念与意义,了解市场营销组织的形式及其演变;了解市场营销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关系;明确市场营销控制的四种方法。 13、国际市场营销改善、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分析、国际市场信息与商品供求行情分析、国际目标市场的选择与影响方式、国际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44 45 《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数:36学时 适用专业:市场营销、药事管理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消费心理学是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及要事管理专业的考查课。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消费心理学所揭示的消费者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促进商品销售,为生产企业和商家创造更多利润。能够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在意志力、阅读理解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长足的提高。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消费心理学的概念、基本理论,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等一般规律,对在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消费行为学有较完整、准确的认识。理解当今市场经济中消费心理与广告、消费心理与商品、消费心理与价格、消费心理与储蓄和投资这些重要问题,从而明确消费行为的心理依据,制定恰当的经营策略。掌握消费行为是市场营销工作出发点的基本思想,即一切从消费者的需要出发,才能从根本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流通及民用消费品生产企业的经营思想,从而切实提高经营者的管理水平。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了解消费心基础上,对消费心理学课程的基本内容有初步理解,在学习中要注重把握消费心理学的理论性和实用性。 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消费、消费者、消费心理学 重点:消费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难点:消费心理学的理论性和实用性 第一节如何研究消费心理学 一、理学和消费心理学 二、消费者细分 三、消费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第二节 消费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一、消费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二、研究消费心理学的意义 小结:本章详细讲解了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意义以及如何研究消费心理学的科学方法和研究指导思想。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知识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从分析消费者心理现象出发,了解消费者心理活动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以及意志过程,理解消费者的记忆、情绪、性格、能力等特征,掌握这些心理活动的特征及其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 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心理、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气质、性格 重点: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 难点: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与营销人员心理素质的关系以及与消费者购买心理的关系。 第一节 心理学及人的心理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学 二、人的心理 第二节 心理过程 一、感觉和知觉 二、记忆和注意 三、想象和思维 四、情绪和情感 五、意志过程 第三节 人的个性特征 一、人的气质 二、人的能力 三、人的性格 四、人的个性特征与消费心理 小结:详细讲解知、情、意等心理过程,以消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与营销人员心理素质的关系 以及与消费者购买心理的关系。 第三章:消费需求与消费者购买动机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消费的需要,消费者购买动机与购 买行为之间的关系;理解消费需要变化发展的规律;掌握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心理过程和购买 行为过程。 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需要、消费者需要、动机、消费者购买动机理论 重点:消费者的需要和消费动机 难点:购买动机的可诱导性及应用 第一节 消费者的需要 一、需 要的概念 二、需要的作用 三、消费的需要的特性 四、常见的消费者需要 五、消费者需要细分 六、消费者需要调查及分析 七、由消费者需要决定的购买行为特点分析 第二节 人的消费动机 一、动机的概念 二、动机的作用 三、动机的可诱导性及其应用 四、消费者购买动机理论 五、动机测定方法介绍 六、消费者购买动机分析 小结:详细讲解人的需求、动机与消费者需求的产生、分类、特征以及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可诱导性及应用。 第四章:消费者的态度与特殊心理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消费者的态度的含义、特征及改变方式,理解消费者逆反心理与行为的特点和应对策略,掌握预期心理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以及对预期心理的调节。 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态度、消费者态度的特性、逆反心理、预期心理 重点: 消费者购买态度分类及相关因素 难点:预期心理对消费者的影响 第一节 态度的概念 一、 态度的本质 二、 态度的特点 三、 态度的形成过程 四、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第二节 消费者购买态度分类及相关因素 一、消费者购买态度分类 二、消费者购买态度形成及相关因素 第三节 消费者的逆反心理与行为 一、逆反心理的表现与形成原因 二、调整逆反心理及行为的策略 第三节 预期心理与消费行为 一、预期心理的含义 二、我国消费者预期心理的表现和引导 小结:在影响消费者行为的诸因素中,态度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此外,除一般心理特性外,消费者还会因某些刺激方式及程度的不同,产生逆反心理、预期心理等特殊心理反映。 第五章:消费群体与消费心理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消费者群体对消费心理的一般影响,在此基础上理解家庭和其他主要群体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基本特征,掌握如何针对不同群体特征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消费群体、 家庭购买决策、相关团体、社会阶层 重点: 家庭购买决策分析、相关团体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难点:如何针对不同群体特征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第一节 消费群体心理分析 一、消费群体的功能 二、消费群体行为 第二节 家庭对消费者消费心理影响分析 一、中国家庭及其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二、家庭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三、家庭购买决策角色的性质 四、决定家庭购买角色的因素 五、家庭决策中冲突的解决 六、家庭决策的基本结论: 七、建立在家庭决策基础上的营销策略 第三节 相关团体对消费心理的影响分析 一、影响消费者消费心理和行为的主要相关团体 二、影响相关团体影响程度的因素 三、相关团体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四、相关团体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 第四节 社会阶层对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的影响 一、 社会阶层的概念及其划分标准 二、 社会阶层的划分及各阶层的特点 三、 社会阶层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小结:详细介绍了群体心理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家庭对消费者消费心理影响分析和相关团体 对消费者消费心理分析以及社会阶层对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影响分析。为科学地营销管理,提 高销售效率,增加销售利润服务。 第六章 社会文化与消费心理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社会环境和社会消费文化的内涵,认 识社会文化对消费心理的主要影响,进而理解消费心理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作用,掌握消费文 化对购物行为转化的促进作用。 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文化、他人导向、环境导向、自我导向 重点:文化对消费者的行为是怎样影响的 难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第一节 文化的涵义和特性 一、文化的内涵 二、文化的基本特性 第二节 文化与行为 一、文化对消费者的行为是怎样影响的 二、文化与消费模式 第三节 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一、 他人导向价值观 二、 环境导向价值观 三、 自我导向价值观 小结:主要讲课解文化的涵义和特性对消费心理的影响,文化与消费行为的辩证关系,文化 价值观的差异对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的影响以及跨文化营销的策略。 第七章 商品价格与消费心理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商品价格的一般心理功能和消费者的 ,掌握商品定价与商品调价的心理策略。 价格心理 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价格、价格变动、商品定价 重点:消费者的价格心理 难点:商品定价和商品调价的心理策略 第一节 商品价格的一般心理功能 一、商品价格的心理功能 二、商品价格的经济功能 第二节 消费者的价格心理 一、消费者的价格心理特征 二、价格变动与消费者的心理反应 第三节 商品定价和商品调价的心理策略 一、商品定价的心理策略 二、问题讨论: 小结:本章主要探讨消费者的价格心理机制,通过研究消费者的价格心理表现以及消费者是 如何进行价格判断的,找出各种价格制定的心理依据。 第八章 商业广告与消费心理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广告及其媒体的心理功能与特点,理 解广告与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沟通过程, 从而从整体上掌握广告与消费心理的联系, 形成对广告心理策略的系统认识。 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广告、广告媒体、广告诉求 重点:主要广告媒体的心理特点和选择策略 难点:商业广告的心理策略 第一节 广告的概念、类型和作用 一、广告的定义 二、广告的种类 三、广告的功能和作用,1 四、广告的功能和作用,2 第二节 主要广告媒体的心理特点和选择策略 一、广告媒体及类型 二、主要广告媒体的心理及商业特点 三、广告媒体的选择策略 第三节 广告心理策略 一、注意在广告中的心理策略 二、联想在广告中的心理作用 三、情感在广告中的作用 四、记忆原理在广告中的作用 五、广告诉求的心理策略 第四节 广告心理效果的测定 一、商业广告的心理效果 二、商业广告的效果测定指向 三、广告心理效果测定的方法 四、广告心理效果测定的具体方法 小结:广告是一种面向目标市场消费群体和社会公众的支付费用的传播行为,不同的广告媒体对消费者有其不同的心理作用特征和诱导方式,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广告策略。 四、教学时数分配 总学时:36 章次 各章标题名称 讲授实验辅导备注 课时 学时 学时 第一章 绪论 4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知识 4 第三章 消费需求与消费者购买动机 4 第四章 消费者的态度与特殊心理 2 2 第五章 消费群体与消费心理 4 第六章 社会文化与消费心理 4 第七章 商品价格与消费心理 2 2 第八章 商业广告与消费心理 4 五、教学方法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按改革、开放、借鉴、创新的要求组织教学。紧密联系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的新内容、新特点、新要求,对教材内容、观点进行充实和更新,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和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在严格执行教学大纲要求和规定学时的进度下,善于把课程讲授与案例讨论、课外练习、社会调研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46 《市场调查》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开课对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 学 时:36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英文名称: 一、课程定位 ?市场调查与预测是本专科统计、市场营销、会计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市场调查与预测具体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市场调查与预测综合技能的统计、营销管理人员。 ?市场调查与预测是一门培养相关专业学生的从事市场调查分析工作一种基础性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又为相关专业后续的各专业骨干课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体系 按照企业调查与预测的实际过程与需要设计五大部分(六章)内容注重培养五大能力,最终形成一个综合应用能力。 ?市场调查与预测认识能力 ?调查方案设计的能力 ?信息搜集能力 ?调查资料整理与分析能力 ?市场预测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市场调查概述 一、教学目的 1、认知并能有意识训练自己的调研素质; 2、较强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要点 第一节 市场与市场调查基本知识 一、市场基本知识 1、市场含义 2、市场的类型 二、市场调查基本知识 1、市场调查的含义与特点 2、市场调查的基本类型与要求 3、市场调查程序 第二节 市场调查内容 一、市场基本环境调查 1、政治环境调查 2、法律环境调查 3、经济环境调查 4、社会文化环境调查 5、科技环境调查 6、地理和气候环境调查 二、市场微观环境调查 1、市场需求调查 2、消费者人口状况调查 3、消费者购买动机调查 4、市场供给调查 5、市场营销活动调查 第三节 市场调查机构与人员 一、市场调查机构 1、市场调查机构的主要类型 2、市场信息网络 3、如何借助市场调查机构 二、市场调查人员 1、市场调查人员的素质 2、市场调查人员的培训 三、教学重点 本章重点是市场调查的含义具体的调查内容。主要教学形式是在精讲的基础上,进行分 组讨论。 第二章 市场调查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市场调查总体方案的设计内容 2、问卷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二、教学要点 第一节 市场调查总体方案设计 一、市场调查方案设计的含义与意义 1、市场调查方案设计的含义 2、市场调查方案设计的意义 二、市场调查总体方案设计 1、确定调查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3、确定调查项目 4、制订调查提纲和调查表 5、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工作期限 6、确定调查地点 7、确定调查方式和方法 8、确定调查资料整理和分析方法 9、确定提交报告的方式 10、制订调查的组织计划 三、调查方案的评价 1、调查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2、调查方案的评价 第二节 市场调查问卷设计 一、问卷设计的概念与格式 1、问卷设计的概念 2、问卷设计的格式 二、问卷设计的原则和程序 1、问卷调查面临的问题 2、问卷设计的原则 3、问卷设计的程序 三、询问技术 1、问题的主要类型及询问方式 2、问句的答案设计 3、问卷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三、教学重点 本章重点是总体方案设计与问卷方案设计、问卷设计中的询问技巧。主要教学形式是案 例分析、对比分析和模拟设计、实地调查与训练、讨论。 第三章 市场调查方法选择 一、教学目的 1、文案调查法 2、实地调查法 3、网络调查法 4、抽样调查技术 二、教学要点 第一节 文案调查法 一、文案调查法的功能与特点 1、市场信息的类别 2、文案调查法的特点 3、文案调查的功能 二、文案调查的渠道与方法 1、文案调查的渠道 2、文案调查的方式与方法 三、文案调查体系的建立 1、文案调查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2、文案调查资料的储备管理和信息服务 第二节 实地调查法 一、访问询问法 1、访问询问的概念和类型 2、几种主要的访问调查方法 3、访问调查方法的选择 4、访问过程和访问技巧 二、观察调查法 1、观察调查法的特点 2、观察调查法的基本类型 3、观察技术 4、观察调查法的主要内容 5、观察调查法的运用 三、实验调查法 1、实验设计 2、实验调查法的应用 3、实验调查法的优缺点 第三节 网络调查法 一、网络调查的基本知识 二、网络调查的常用方法 1、网络调查方法 2、网络市场调研的内容 3、网络市场调研的步骤 4、网络调研应注意的事项 第四节 抽样调查法 一、抽样调查的基本知识 1、抽样调查的概念 2、抽样调查的分类 3、抽样调查的特点 4、抽样调查的适用范围 5、抽样调查中常用的概念 二、 随机抽样调查 1、随机抽样调查的含义与类型 2、等距抽样、整群抽样和分层抽样的计算方法 3、抽样误差的确定 三、非随机抽样方法 1、任意抽样 2、判断抽样 3、配额抽样 三、教学重点 本章重点是实地调查法与抽样调查的方法。主要教学形式是 典型分析、对比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模拟训练法、实地训练法。 第四章 调查资料整理与分析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资料整理的含义,能对简单资料作出整理。 2、综合性资料整理与分析能力 3、调查报告的撰写能力 二、教学要点 第一节 市场调查资料的整理 一、资料整理的步骤和内容 1、资料整理的步骤 2、资料审核的内容 二、资料整理的方法——统计分组法 1、分组的涵义 2、分组的作用 3、分组标志的选择 4、次数分布 5、汇编、制表和绘图 第二节 调查资料的分析 一、静态分析 1、定性分析 2、定量分析 二、动态分析 1、动态数列的概念 2、动态数列的种类 3、指数分析 三、总量指标的因素分析 1、两因素分析 2、多因素分析 第三节 市场调查报告的撰写 一、市场调查报告撰写的原则与要求 (一)市场调查报告撰写的原则 (二)市场调查报告撰写的要求 二、市场调查报告的格式与内容 (一)市场调查报告撰写的格式 (二)市场调查报告的内容与撰写步骤 三、市场调查报告的撰写形式与技巧 (一)市场调查报告撰写的形式 (二)撰写报告的语言 (三)撰写报告应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 本章重点是资料整理与分析的方法、报告的撰写。主要教学形式是 典型分析、对比分 析法、案例分析法、模拟训练法、实地训练法。 第五章 市场预测概述 一、教学目的 1、把握市场预测的程序与原理 2、市场预测的内容 二、教学要点 第一节 市场预测基本原理 一、市场预测的基本原理与要求 (一)市场预测的含义 (二)市场预测的基本原理 (三)市场预测的基本要求 二、市场预测的程序 三、市场预测的方法 (一)定性预测方法 (二)定量预测方法 第二节 市场预测的基本内容 一、市场需求预测 (一)市场商品需求总量预测 (二)市场需求构成预测 (三)消费者购买行为预测 二、市场资源预测 (一)工业产品预测 (二)农副产品预测 (三)进口产品预测 三、市场营销组合预测 (一)产品预测 (二)价格预测 (三)销售渠道预测 (四)促销预测 三、教学重点 本章重点是市场预测的原理与内容。主要教学形式是在精讲的基础上,做课堂训练。 第六章 市场预测方法 一、教学目的 1、传统预测方法的运用 2、现代预测方法的运用 二、教学要点 第一节 传统预测方法 一、定性预测方法 (一)指标法 (二)专家预测法 (三)销售人员意见综合预测法 (四)购买意向调查预测法 二、定量预测法 (一)移动平均法 (二)季节指数法 (三)指数平滑法 (四)因果分析法 第二节 现代预测方法 一、时间序列软件包TSP (一)TSP工作文件的编辑 (二)数据序列的编辑 (三)TSP软件包预测功能 二、SAS (一)SAS运行界面 (二)SAS基本概念 (三)SAS/INSIGHT简介 四、课时分配 课 时 分 配 表 章节 内 容 学时 (一) 市场调查概述 4 (二) 市场调查设计 6 (三) 市场调查方法选择 4 (四) 调查资料整理与分析 6 (五) 市场预测概述 4 (六) 预测方法 6 (七) 案例分析 4 (八) 机动 2 合 计 36 五、主要参考文献 1、市场调查完全手册,张自利编著,2003年; 2、如何创办市场调查公司 [专著],杜跃平等编著,2003年; 3、统计预测和决策,徐国详、胡清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 4、市场经济预测与决策,张保法,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 5、市场预测方法与案例,董建谷,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 6、市场营销案例实例与评析,宋小敏,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 7、市场调查理论与实务,杜度著,1982年; 8、市场营销实务与案例,王珑主编,2002年。 六、考核方式 成绩考核与评定方法:采用期终考试和平时考试相结合、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的形式,其中,考勤成绩、平时成绩、和期终成绩的比例为1:2:7,本课程 48 49 《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开课对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 学 时:54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 分:2 英文名称:Business Strategy Management 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企业战略管理是整个企业管理系统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战略管理是一门年青的边缘学科,涉及到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很多领域。所以,这门课能够帮助学生综合地运用其他经济学和管理学课程的知识。许多企业管理课程都只是涉及企业系统的某一个子系统,如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等等,而战略管理这一门课却是站在更高、更全面的角度上研究问题。这门课能为学生以后的各门专业管理课程的学习建立了一个高起点。 二、课程的任务和目的 在企业的经营中,摆在管理者面前的最核心的问题是: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出类拔萃,应该将企业引向何方,应该在何处做出优秀业绩,如何做出优秀业绩,本课程的任务就是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读书要从头看到尾,但是经营企业却恰恰相反,你要能先规划好未来(确定战略),然后集中一切力量去实现它。企业战略管理就是制定战略和实施战略的一系列管理决策和行动。本课程正是沿着战略管理的过程展开的,系统地讲述战略分析、战略决策和战略实施的理论与方法。 三、教学基本方式 1(教师以课堂讲述为主。教师讲课要突出重点,提纲挈领,不要面面俱到。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应用能力。讲课时尽管使用电化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在网上提供了参考性教学课件,供教师和学生使用。 2(组织课堂讨论为辅。对于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普遍感兴趣的问题和案例,教师可以组织几次课堂讨论,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讨论能力。 3(积极提倡课外阅读。本课程在网上提供了与各章内容相配套的案例,在课堂上教师只能有选择的介绍一些,其余大量案例需要同学课外阅读。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我们在网上提供了参考书目,供学生们的拓宽知识面。 四、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 企业战略管理概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讲述了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些重要的概念,正确掌握这些概念,能为全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本章教学,应使学生达到如下要求: 1、明确企业使命、目标和战略的含义,以及三者间的关系 2、理解确定企业使命的意义,掌握构成企业使命的内容 3、熟悉企业目标体系,理解确定战略目标的意义 4、区分总体战略、经营单位战略、职能战略 5、概述企业战略管理的全过程 6、明确战略问题的概念及其判定标准 7、了解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过程,了解各主要学派的基本观点 第二章 企业战略环境分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正确的战略源自对外部环境的准确把握,本章就是讲述如何对外部环境进行深入的研 究。学习本章的主要目的是对外部环境分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掌握环境分析的主要理论与 方法,以便发现新的商机和面临的挑战。通过本章教学,应使学生达到如下要求: 1、清楚外部环境研究的必要性 2、熟悉宏观环境的各个因素(PEST) 3、掌握行业分析的基本思路 4、明确行业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特点 5、理解经验曲线和规模经济的概念 6、深入掌握驱动行业竞争的五种竞争力量 7、理解战略群体的概念 8、把握进行竞争对手分析的主要内容 9、掌握成功关键因素分析的主要思路 第三章 企业资源和能力分析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每个企业都是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这一结合体形成了战略的另一个基础。不明晰企业 的资源和利用资源的能力,就无法正确地制定战略。学习本章就是为了掌握研究企业内部条 件的理论、步骤和方法,以便能考察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以评价其优势和劣势。通过本章教 学,应使学生达到如下要求: 1、熟悉企业资源和能力分析的基本步骤 2、掌握价值链的构成和分析原理 3、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和特征 4、全面掌握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的五项关键工作 5、了解SWOT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第四章 企业总体战略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讲述企业的总体战略,讨论了企业发展的方向和方式,分析了加强型战略、一体化战略、多元化战略、稳定战略、收缩战略、并购与重组。学习本章的知识,就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各种总体战略,并能够针对具体的环境和条件正确地选用不同的总体战略。通过本章教学,应使学生达到如下要求: 1(掌握加强型战略的使用情况和方法。 2(明确一体化战略的类型、动因和优缺点,会分析企业何时应纵向一体化,何时则会选择解束和外部寻源。 3(明确多元化的动因和条件,能区分各种类型的多元化,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应性。 (了解企业稳定与收缩战略,熟悉收缩战略的类型和适应性。 4 5(熟悉企业发展的各种方式,购并的动因和易出现的问题,掌握有效购并的要点。 6(会分析企业在何种情况下应采取何种总体战略。 第五章 企业竞争战略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讲述企业的竞争战略,分析了基本竞争战略、不同行业环境中的竞争战略和不同竞争地位的竞争战略。学习本章的知识,就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各种竞争战略,并能够针对具体的环境和条件正确地选用不同的竞争战略。通过本章教学,应使学生达到如下要求: 1( 熟悉五种基本的竞争战略,掌握它们各自的实现途径、适应性和风险。 2( 通过“战略钟”加深对五种基本竞争战略的理解。 3( 了解企业所处的各种行业环境,理解五种行业环境的形成及其特征。 4( 解释行业环境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5( 分析在各种行业环境中企业的不同战略选择。 6( 掌握同一行业中不同竞争地位的公司制定竞争战略的基本思想。 第六章 国际化战略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讲述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分析了基本竞争战略、不同行业环境中的竞争战略和不同竞争地位的竞争战略。学习本章的知识,就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国际化经营需要分析的问题及各种国际化战略,并能够针对具体的环境和条件正确地选用不同的战略。通过本章教学,应使学生达到如下要求: 1、阐述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背景 2、明确国际经营环境的复杂性及分析方法 3、了解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因 4、掌握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类型 5、掌握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的渠道及优缺点 6、分析许可证贸易的优缺点 7、明确合资的原因、形式及进入企业对合资企业的控制 8、了解反向贸易、非股权安排和BOT三种进入模式 9、掌握企业组建战略联盟的动因和基本形式 第七章 企业战略评价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具体战略的分析已在前面各章中讲过了,本章主要是讲述投资组合分析和战略评价中的一些研究结论。加上这些内容,可以说对企业战略的评价有了较完整的理论知识。学习本章的具体要求如下: 1(熟悉战略制订和评价的影响因素。 2(掌握三种投资组合分析模型,能够针对不同的情况运用它进行分析。 3(熟知PIMS分析的基本结论。 4(理解制定成功战略的13条戒律。 第八章 战略实施的计划和组织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个正确的战略得以贯彻执行,除了战略本身的可行性与适宜性之外,还需要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活动来配合企业战略的实施。学习本章的目的,就是要掌握战略实施中的计划工作和组织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内容。具体讲有如下要求: 1(了解市场营销战略、研发战略、财务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主要解决什么问题,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分析在采用不同的企业战略时,相应的职能战略如何选择。 3(明确滚动计划、目标管理、网络计划和权变计划的基本概念,熟悉它们各自在战略实施中的作用。 4(认识战略与组织结构的相互关系。 5(熟悉各种组织结构的特点,理解为什么它们能与相应的战略相匹配。 6(了解信息系统应具有的功能。 7(理解流程再造的概念和基本思想,认清它给组织结构带来的变化。 第九章 战略实施的领导与控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一个正确的战略得以贯彻执行,除了战略本身的可行性与适宜性之外,还需要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活动来配合企业战略的实施。学习本章的目的,就是要掌握战略实施中的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内容。具体讲有如下要求: 1( 认识高层领导班子的组成对战略管理的意义。 2( 比较两种经理人员来源的优缺点。 3( 了解对经理人员激励的方法,分析这些方法以战略管理的影响。 4( 掌握如何克服变革的阻力来推动战略的实施。 5( 深刻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形成,怎样处理战略与文化的关系。 6( 明确员工是怎样学习文化的,进而掌握企业文化变革的步骤与方法。 7( 了解战略控制的特点、原则和类型,明白如何选择控制方式。 8( 掌握战略控制的过程和方法。 9( 明确一个有效的战略控制系统的要求和条件。 五、学时分配: 课 时 分 配 表 章节 内 容 学时 (一) 企业战略管理概论 4 (二) 企业战略环境分析 6 (三) 企业资源和能力分析 6 (四) 企业总战略 6 (五) 企业竞争战略 6 (六) 国际化战略 3 (七) 企业战略评价 3 (八) 战略实施的计划与组织 6 (九) 战略实施的领导与控制 6 (十) 案例分析 4 (十一) 机动 4 合 计 54 六、考核方式: 成绩考核与评定方法:采用期终考试和平时考试相结合、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的形式,其中,考勤成绩、平时成绩、和期终成绩的比例为1:2:7,本课程为考试课。 七、参考教材 教学所用教材为《企业战略管理》,该书由顾天辉、杨立峰、张文昌编著,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 50 《电子商务》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号:0809001 二、课程名称:电子商务(Electronic Business 三、学分、学时:2学分、32 四、教学对象: 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计算机及通讯专业本科生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电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SSL协议和SET 第五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六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电子支付方式 第七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八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九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十章 第一节 第二节 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电子商务的基础理论,电子商务运行的软硬件环境,电子商务运作 实验一 B2C、B2B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基本要求:通过全程网上模拟操作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掌握实际应用技能和电子 理论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计划占用16 教 加里-斯奈德 詹姆斯?佩里著 《电子商务》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1 姚国章 《电子商务案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1 钱旭潮、汪群 《网络营销与管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1 考查+ 1 2 实践。 《网络营销》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网络营销》是在电子商务实践中并适应实践的需要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一门应用性的经济学科。该学科以经济学、电子商务、营销学为基础,同时也 设立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网络营销的理论和实践的学习、研究和分析,掌握网络营销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它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提高学生从事电子 网络营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 电子商务专业的本、专科应为核心课程,其他专业的本、专科应为选修课。 40+20 四、课程管理 1. 李超 2. 3. 第二部分 第一章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网络营销的概念,理解网络营销的价值,了解网络营 二、教学时数:2 三、教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1、从市场营销组合四要素的角度分析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的影响? 2、网络营销在其发展过程遇到了哪些难题? 第二章 二、教学时数:4学时 上机:2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1、建立一个营销网站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2、目前网络营销主要建立在哪些基础理论之上? 第三章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网络市场调研的程序和策略,理解网络市场调研的优 二、教学时数:6学时 上机:3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1、网络数据库包括哪些类型? 2 第四章 一、学习目的与学习要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网络营销战略的重点,理解如何合理选择网络营销战 二、教学时数:4学时 上机:2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1、企业网络营销战略的重点应体现在哪些方面? 2、企业制定网络营销计划,应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五章 网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网站创建的步骤及网页设计原则,掌握在互联网上推 二、教学时数:7学时,上机:3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1、一个完整的企业站点应由哪几部分组成? 2、如何在互联网上进行网站推广? 第六章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网络广告技巧与策略,理解网络广告的特点和相关概 二、教学时数:7学时,上机:4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网络广告的相 1、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网上广告方式有哪几种方式? 2 第七章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网络公共关系建立与维护,理解网络公共关系的特点 二、教学时数:3学时 上机:2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1、网络公共关系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2 第八章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网络直销、间接销售及双道法,了解网络上订货、运 货与管理的方式 二、教学时数:3学时 上机:2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双道法—企业网络营 第五节 1、 网络间接营销的五大关键因素是什么? 2、阐述电子商店及其经营策略? 第九章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网络服务工具(FAQ) 二、教学时数:2学时 上机:2 第一节 第二节 网上服务工具(FAQ) 第三节 电子邮件(E-mail) 1、网上顾客服务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2、FAQ设计的主要工作有哪些? 第十章 二、教学时数:2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网络技术的投资、风险 第四节 51 《外贸英语》教学大纲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0530130 中文名称:外贸英语 英文名称:English Applied in Foreign Trade 适用专业:英语 课程类别:专业限选 开课时间:第6学期 总学时:54学时 总学分:3学分 二、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第四学期的基础选修课程之一。旨在通过英语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在各种外贸商务活动及日常外贸业务中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外贸商务沟通能力,为下一步商务英语方向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 相关课程的衔接 预修课程(编号):无特别要求 并修课程(编号):无特别要求 四、 教学的目的、要求与方法 (一) 教学目的 在基础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的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侧重介绍与外贸活动及日常业务相关的语言及语言技巧的运用。 (二) 教学要求 1. 掌握一般英语语法知识基本商务理念和外贸活动相关词汇。 2. 学习一般外贸知识,了解常用外贸英语文件格式及写作方法。 3. 通过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国际商务沟通能力, 信息获取、整和及应用能力。 4. 通过商务外贸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实务操作能力。 (三) 教学方法 以课程讲授法为主,课堂讨论为辅。通过词汇归纳,句型扩展,情景对话,角色扮演等主要形式,加强听说专项训练。 五、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介绍和问候 (3学时) 第一节 自我介绍 第二节 你是哪里人 第三节 介绍他人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如何介绍自己与他人;相互确认姓名;了解对方的哪里人以及介绍自己来自何方;语法重点是动词to be的一般现在时的用法。 第二章 职业 (3 学时) 第一节 你的职业 第二节 打电话 第三节 了解他人的情况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了解他人的个人及工作情况;介绍自己的个人及工作情况;接电话、打通电话;练习拼读字母以及读出电话号码;语法重点是特殊疑问句。 第三章 公司 (3学时) 第一节 公司介绍 第二节 介绍行业门类 第三节 找到理想的伙伴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了解及介绍公司和产品的情况;学习如何表述大数字;安排商业信函的格式;语法重点是表示国籍的形容词。 第四章 工作场所 (3学时) 第一节 指路 第二节 介绍公司部门 第三节 电话记录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如何问路、指路;公司各部门的表达法;留电话口信以及记电话口信;语法重点是学习序数词和表示方位的介词。 第五章 日常工作 (3学时) 第一节 介绍自己的工作 第二节 介绍日常工作生活情况 第三节 喜欢与反感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介绍工作情况;介绍自己的以及了解对方的日常工作(工作时间、工作条件等);表达喜欢和反感;语法重点是介绍表示时间的介词;频率副词。 第六章 工作环境 (3学时) 第一节 提出请求及其回答 第二节 谈论压力 第三节 提出建议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提出请求并回答;如何表达责任、义务及提出建议;语法重点是情态动词。 第七章 计划 (3学时) 第一节 计划 第二节 安排约会 第三节 制定旅行计划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制定计划;安排活动和约会;语法重点是现在进行时用于表达将来的计划安排。 第八章 访问与旅行 (3学时) 第一节 了解饭店情况 第二节 与来访者交谈 第三节 参加商务活动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如何预定饭店房间、欢迎客人并与之寒暄;描述商务活动;书写咨询信件;语法重点是过去时;形容词。 第九章 工作经历 (3学时) 第一节 代人求职 第二节 谈论个人职业 第三节 描述你的第一份工作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表达态度和情感;描述职业与经历;语法重点是过去时态;规则与不规则动词。 第十章 交易会与销售 (3学时) 第一节 了解商品交易会的情况 第二节 谈论产品 第三节 订货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如何预定住处;如何描述产品;如何订货与接受订货;语法重点是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 第十一章 产品描述 (3学时) 第一节 比较产品 第二节 表达什么是最好的 第三节 提出建议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描述并比较商品和产品;描述销售条件;提出建议并比较选择;语法重点是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 第十二章 招待客人(3学时) 第一节 带客人去吃饭 第二节 发邀请 第三节 介绍食品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开展社交活动促进业务往来;如何在招待客人时尊重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习俗;如何发邀请、接受邀请或谢绝邀请;如何邀请业务伙伴一起用餐。 第十三章 公司与工厂(3学时) 第一节 描述你已做过的事情 第二节 参观工厂 第三节 公司总结报告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参观公司或工厂;如何告诫参观者在参观工厂时要注意安全;如何描述公司最近的活动;语法重点是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 第十四章 问题 (3学时) 第一节 解决问题 第二节 抱怨和道歉 第三节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如何与客户打交道;如何表达不满与歉意;语法重点是将来时。 第十五章 未来趋势 (3学时) 第一节 预测 第二节 谈论未来 第三节 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预测未来趋势;如何以不同的肯定程度表达对未来的预测。 第十六章 出差兼旅行 (3学时) 第一节 了解一个城市 第二节 提供帮助 第三节 感谢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向出差来访的客人介绍本地的休闲娱乐活动;如何提供帮助;如何感激对方的接待。 六、 作业 本课程每章结束后完成教材的配套练习册的相关习题。提倡并鼓励学生根据每章内容进行主题讨论。 七、 课程考核 本课程通过平时考核、期中考查、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学习效果,评定学生的综合成绩。综合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国际市场营销学》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 ,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 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从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来讲,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大量借鉴了相关学科的有益成果, 它把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对象组织化程度,划分为4个层次:(1)对个体行为的研究,个体是构成组织的最基层的单位,是组织的细胞。从人自身的角度看,人一、课程内容简介 又是组织的主体,每个人都具有其独立的人格。认识个体是了解组织行为的基础。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对个体心理因素中知觉、价值观、个性和态度的认识,以及 国际市场营销学,International Marketing,是一门研究以国外顾客需求为主~而对人的需要的认识及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究。(2)对群体行为的研究。群体是组织的基层单位,在组织中存在着大量的非正式组织。群体行为对组织行为有着重大影响,组织行为学要对群从事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国际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科学。具体而言~国际市场营销学体的功能、分类、压力、规范、冲突、竞争等方面做专题研究。(3)对组织的心理及行为规律的研究,并应用这一理论对组织设计、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进行研究。(4)对社会环境的是研究企业如何从国际市场顾客需求出发~依据国内和国外两个层次的不可控制因素~研究。把企业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系统,研究组织与社会的交换关系,社会环境和文化对组织以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研究为基础~正确地运用以产品、价格、分销和促销为主的可控行为的影响等,领导行为也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得到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众多的领导理论。 制因素~有计划地组织企业的主体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过程~并通过交换实现企业的 二( 教学目的要求: 目标。 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提高人的 国际市场营销学是市场营销学的延伸和应用~并构成市场营销学的分支。国际市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预期的组织目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组织行为学中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组织行为的相关理论,并通场营销学的基本原理同市场营销学的基本原理无多大差异。许多指导企业开展国内市过案例分析和实践练习,加深对相关理论的认识;由于组织行为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在组织行学领域中人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还存在着分歧,针对某个观点,会有正反两方面的争论,场营销的原理、策略和方法均可用来指导国际市场营销活动。 通过互相矛盾的正论和反论的形式,使学生有机会探讨不同的观点,了解不同观点如何互相 因为国际市场营销活动是面对全球或不同的国家、民族和地区~世界各国、各民补充,从目前组织行为学的争论中获得启发。学会权变的思想,权变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族和各地区都存在着不同的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自然和历史环境、 三, 参考书目: 分别占40%、30%、30%。 1(《组织行为学》 边一民、徐力等编著 及竞争环境~所以国际市场营销学活动比国内市场营销活动更具复杂性和多样性。具 2(《组织行为学》 詹 虹编著 八、 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体表现为~国际市场营销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国际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复杂性和 3(《组织行为学》 张 德主编 (一) 建议教材 4(《组织行为学》 龚 敏编著 多样性,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和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国际市场营销活动又是 。 Leo Jones, Richard Alexander著:《剑桥国际商务英语》(BEC1),华夏出版社,2001 四,教学安排, 有别于国内市场营销活动~具有其特殊的规律性。 (二) 主要参考资料 第一章 绪 论 本课程设置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国际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基 1. Nick Brieger 著:《初级商务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一.管理者的人际技能 本方法和基本技巧~充分认识到中国入世后企业加强国际市场营销管理的重要性~学2. Lan Wood 主编:《新编剑桥商务英语》(初级),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管理及管理者的概念;管理者在组织中的角色;管理的功能;管理者的技能;管理者 从事的活动。 会分析国际市场营销环境~研究国际市场购买者行为~制定有效的国际市场营销组合3. 黎孝先主编:《国际贸易实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征 4. 冯祥春:《国际商务英语大辞典》,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0。 策略~有计划地组织和控制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提高学生正确分析和解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劳动者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科 学。 决国际市场营销管理问题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入世学科特征:跨学科性;层次性;情景性;权变性;系统研究代替直觉。 三.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 背景下全面对外开放的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管理工作的需要。 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 52 《文秘与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学 分:3 学 时:54 适用专业:管理等专业必修课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文秘与写作是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一门写作课程,其任务在于使学生了解常用应用文书的性质、特点以及写作方法,并结合实际写作训练掌握教材中提到的大部分文书的写作方法。 二、课程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应用文写作的基础知识和写作要求,掌握常用应用文体的类型 及其特点,并通过写作训练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以提高,能够自如应付工作 中遇到的应用文体的写作任务。同时,作为一门文科的课程,本课程在教学 过程中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文科综合素质,包括口头表达能力、语言运用能 力、面试能力、应变能力等。 三、教学内容 序号 单元 课程内容 1 ? ? 应用文的性质和作用 应用文基础知识 序号 单元 课程内容 ? ? 应用文的特点和分类 ? ? 应用文的写作要求 ? ? 怎样学好应用文写作 ? ?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 ? ? 公文的性质特征和作用 ? ? 公文的种类和格式 2 公务文书的写作 ? ? 公文的形成、行文规则与写作要求 ? ? 常用公文的写法 ? ? 文面书写要求 ? ? 规章制度的概念和作用 ? ? 规章制度的种类 3 规章制度的写作 ? ? 规章制度的写作要求 ? ? 规章制度的写法 ? ? 计划的概念与作用 ? ? 计划的种类 ? ? 计划的写作要求 ? ? 计划的写法 4 计划与总结的写作 ? ? 总结的概念与作用 ? ? 总结的种类 ? ? 总结的写作要求 ?总结的写法 ? ? 述职报告的性质和作用 ? ? 述职报告的种类 5 述职报告的写作 ? ? 述职报告的写作要求 ? ? 述职报告的写法 ? ? 业务工作报告的性质和作用 专业技术职务评聘? ? 业务工作报告的种类 6 业务工作报告 ? ? 业务工作报告的写作要求 ? ? 业务工作的写法与例文 ? ? 简报的性质和作用 ? ? 简报的种类 7 简报的写作 ? ? 简报的写作要求 ? ? 简报的写法与例文 ? ? 调查报告的性质和作用 ? ? 调查报告的种类 8 调查报告的写作 ? ? 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 ? ? 调查报告的写法与例文 ? ? 招标书与投标书的性质和作用 招标书与投标书的? ? 招标书与投标书的种类 9 写作 ? ? 招标书与投标书的写作要求 ? ? 标书与投标书的写法与例文 10 合同的写作 ? ? 合同的概念和作用 序号 单元 课程内容 ? ? 合同的种类 ? ? 合同的写作要求 ? ? 合同的写法与例文 ? ? 商业广告的性质 商业广告的创意与? ? 商业广告的种类 11 写作 ? ? 商业广告的创作与创意要求 ? ? 商业广告的写法与例文 ? ? 条据的订立与写作 ? ? 书信的写作 12 日用类文书的写作 ? ? 海报、启事与声明的写作 ? ? 电报的撰写。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 *注:下表以36学时为基准编制 序号 单元 总时 讲授 讨论 1 4 4 应用文基础知识 2 公务文书的写作 6 6 3 2 2 规章制度的写作 4 计划与总结的写作 4 4 5 述职报告的写作 4 4 6 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业务工作报告 7 简报的写作 4 4 8 调查报告的写作 4 4 9 招标书与投标书的写作 2 2 10 合同的写作 4 4 11 商业广告的创意与写作 6 6 12 日用类文书的写作 6 6 课堂答辩 13 8 8 总计 54 46 8 五、教学说明 第一单元:应用文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和要求: 从总体上了解应用文的概念及具有共性的写作方法以及基础的写作理论。 重点和难点: 重点:应用文的语言特点 第二单元:公务文书的写作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国家规定的十三种公文的概念、性质以及适用场合,掌握部分公文的写 作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七种常用公文的写作方法 难点:上行文、下行文、函件、白头文件、会议纪要的不同格式 第三单元:规章制度的写作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规章制度的基本概念并掌握其写作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规章制度的写法 难点:规章制度的分类 第四单元:计划与总结的写作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计划与总结的概念与作用,掌握其写作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计划与总结的写法 难点:总结的综合分析方法 第五单元:述职报告的写作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述职报告的概念以及写作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述职报告的写作方法 难点:述职报告的与工作总结的写作。 第六单元: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业务工作报告的写作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业务工作报告的概念,掌握其写作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业务工作报告的写法。 第七单元:简报的写作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简报基本知识,掌握其写作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简报文稿的写法。 难点:简报与新闻报导的区别。 第八单元:调查报告的写作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开展调查的基本方法,掌握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 难点:调查的方法及材料的收集方法。 第九单元:招标书与投标书的写作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招标投标的基本常识及招标投标文书的概念。掌握招标投标文书的写作 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招投标文书的写法。 难点:相关的招标投标知识及招投标程序。 第十单元:合同的写作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合同种类及写作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合同的写作方法。 难点:合同条款的拟写。 第十一单元:商业广告的创意与写作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广告的创意与写作的基本知识,掌握广告文案的写作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广告文案的写作方法。 难点:广告的创意与文案写作的关系。 第十二单元:日用类文书的写作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常用的日用类文书的写作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书信、启事、声明、海报、条据的写作方法。 难点:几种日用文书的格式。 六、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考核分为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两部分,最后成绩的计算方法:总成绩=平时考查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60%。平时考查有以下内容:课堂提问:重在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不计对错,表述完整者每次加一分;不能完整表述者不加分。作业:锻炼写作能力和守时观念,不能按时完成者,每次扣一分。答辩: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由答辩者上讲台陈述,时间不得短于五分钟,不计对错,完成者每人每次加五分。 七、教材和参考书 1(教材:《应用文写作教程》陈少夫、丘国新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 2(《应用写作学》闵庚尧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 3(《应用文写作》刘晓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 4(《应用写作教程》陈子典、李硕豪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 《文秘与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学 分:3 学 时:54 适用专业:管理等专业必修课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文秘与写作是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一门写作课程,其任务在于使学生了解常用 应用文书的性质、特点以及写作方法,并结合实际写作训练掌握教材中提到的大 部分文书的写作方法。 二、课程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应用文写作的基础知识和写作要求,掌握常用应用文体的类型及其特点,并通过写作训练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以提高,能够自如应付工作中遇到的应用文体的写作任务。同时,作为一门文科的课程,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文科综合素质,包括口头表达能力、语言运用能力、面试能力、应变能力等。 三、教学内容 序号 单元 课程内容 ? ? 应用文的性质和作用 ? ? 应用文的特点和分类 1 应用文基础知识 ? ? 应用文的写作要求 ? ? 怎样学好应用文写作 ? ?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 ? ? 公文的性质特征和作用 ? ? 公文的种类和格式 2 公务文书的写作 ? ? 公文的形成、行文规则与写作要求 ? ? 常用公文的写法 ? ? 文面书写要求 ? ? 规章制度的概念和作用 ? ? 规章制度的种类 3 规章制度的写作 ? ? 规章制度的写作要求 ? ? 规章制度的写法 ? ? 计划的概念与作用 ? ? 计划的种类 ? ? 计划的写作要求 ? ? 计划的写法 4 计划与总结的写作 ? ? 总结的概念与作用 ? ? 总结的种类 ? ? 总结的写作要求 ?总结的写法 ? ? 述职报告的性质和作用 ? ? 述职报告的种类 5 述职报告的写作 ? ? 述职报告的写作要求 ? ? 述职报告的写法 6 专业技术职务评聘? ? 业务工作报告的性质和作用 序号 单元 课程内容 业务工作报告 ? ? 业务工作报告的种类 ? ? 业务工作报告的写作要求 ? ? 业务工作的写法与例文 ? ? 简报的性质和作用 ? ? 简报的种类 7 简报的写作 ? ? 简报的写作要求 ? ? 简报的写法与例文 ? ? 调查报告的性质和作用 ? ? 调查报告的种类 8 调查报告的写作 ? ? 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 ? ? 调查报告的写法与例文 ? ? 招标书与投标书的性质和作用 招标书与投标书的? ? 招标书与投标书的种类 9 写作 ? ? 招标书与投标书的写作要求 ? ? 标书与投标书的写法与例文 ? ? 合同的概念和作用 ? ? 合同的种类 10 合同的写作 ? ? 合同的写作要求 ? ? 合同的写法与例文 ? ? 商业广告的性质 商业广告的创意与? ? 商业广告的种类 11 写作 ? ? 商业广告的创作与创意要求 ? ? 商业广告的写法与例文 ? ? 条据的订立与写作 ? ? 书信的写作 12 日用类文书的写作 ? ? 海报、启事与声明的写作 ? ? 电报的撰写。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 *注:下表以36学时为基准编制 序号 单元 总时 讲授 讨论 1 应用文基础知识 4 4 2 6 6 公务文书的写作 3 规章制度的写作 2 2 4 计划与总结的写作 4 4 5 述职报告的写作 4 4 6 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业务工作报告 7 简报的写作 4 4 8 调查报告的写作 4 4 9 招标书与投标书的写作 2 2 10 合同的写作 4 4 11 商业广告的创意与写作 6 6 12 日用类文书的写作 6 6 课堂答辩 13 8 8 总计 54 46 8 五、教学说明 第一单元:应用文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和要求: 从总体上了解应用文的概念及具有共性的写作方法以及基础的写作理论。 重点和难点: 重点:应用文的语言特点 第二单元:公务文书的写作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国家规定的十三种公文的概念、性质以及适用场合,掌握部分公文的写 作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七种常用公文的写作方法 难点:上行文、下行文、函件、白头文件、会议纪要的不同格式 第三单元:规章制度的写作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规章制度的基本概念并掌握其写作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规章制度的写法 难点:规章制度的分类 第四单元:计划与总结的写作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计划与总结的概念与作用,掌握其写作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计划与总结的写法 难点:总结的综合分析方法 第五单元:述职报告的写作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述职报告的概念以及写作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述职报告的写作方法 难点:述职报告的与工作总结的写作。 第六单元: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业务工作报告的写作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业务工作报告的概念,掌握其写作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业务工作报告的写法。 第七单元:简报的写作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简报基本知识,掌握其写作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简报文稿的写法。 难点:简报与新闻报导的区别。 第八单元:调查报告的写作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开展调查的基本方法,掌握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 难点:调查的方法及材料的收集方法。 第九单元:招标书与投标书的写作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招标投标的基本常识及招标投标文书的概念。掌握招标投标文书的写作 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招投标文书的写法。 难点:相关的招标投标知识及招投标程序。 第十单元:合同的写作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合同种类及写作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合同的写作方法。 难点:合同条款的拟写。 第十一单元:商业广告的创意与写作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广告的创意与写作的基本知识,掌握广告文案的写作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广告文案的写作方法。 难点:广告的创意与文案写作的关系。 第十二单元:日用类文书的写作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常用的日用类文书的写作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书信、启事、声明、海报、条据的写作方法。 难点:几种日用文书的格式。 六、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考核分为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两部分,最后成绩的计算方法: 总成绩=平时考查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60%。平时考查有以下内容:课堂提 问:重在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不计对错,表述完整者每次加一分;不能完整表 述者不加分。作业:锻炼写作能力和守时观念,不能按时完成者,每次扣一分。 答辩: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由答辩者上讲台陈述,时间不得短于五分 钟,不计对错,完成者每人每次加五分。 七、教材和参考书 1(教材:《应用文写作教程》陈少夫、丘国新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 2(《应用写作学》闵庚尧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 3(《应用文写作》刘晓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 4(《应用写作教程》陈子典、李硕豪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 53 《物流管理》教学大纲 一( 课程性质与课程任务 物流是供应链活动的一部分,是为满足顾客需要,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高效、低成本流动和存储而进行的规划、实施控制过程。本课程的任务是让学生熟悉物流 管理的中心问题-——客户服务和和需求的问题。 二、 对前继课程内容的具体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企业管理的基础知识及线性代数等数学知识 三、 本课程的授课内容与授课要求 第一章 概论 (一)教学内容 1(物流管理思想的演变发展 2(物流活动 3(物流管理在中国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物流管理的概念、物流管理的层次 2(熟悉内容:物流管理的发展阶段 3(了解内容:物流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第二章 客户服务 (一)教学内容 1(客户服务的概念 2(客户服务的内容和衡量指标 3(确定合适的客户服务水平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客户服务与物流管理 2(熟悉内容:客户服务衡量指标 第三章 需求预测 (一)教学内容 1(预测的概念 2(需求的特性 3(需求预测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需求预测的方法 2(熟悉内容:预测的分类 3(了解内容:需求预测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 运输系统 (一)教学内容 1(运输方式 2(货物运输的运作 3(运输费率 4(运输单证和规章 5(运输管理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基本运输方式,新兴运输方式 2(熟悉内容:运输费率的种类,运输单证 3(了解内容:运输规章 第五章 仓储管理 (一)教学内容 1(仓库 2(物料搬运及搬运设备 3(货架技术 仓储管理决策 (二)教学要求 (掌握内容:仓库的种类、设施及装备,仓库的规模和选址 1 2(熟悉内容:物料搬运设备,货架的种类 3(了解内容:物料搬运工具的选择 第六章 库存管理 (一)教学内容 1(库存的性质 2(库存管理 3(库存管理模型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库存相关成本,库存管理方法 2(熟悉内容:库存的种类,推动式库存管理,拉动式库存管理 第七章 采购与物料管理 (一) 教学内容 1( 物料管理简介 2( 采购管理 3( 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 4( 即时生产系统与物料管理 (二) 教学要求 1( 掌握内容:物料管理的内容,选择供应商,生产系统与物料管理 2( 熟悉内容:制定采购计划书,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 3( 了解内容:功能说明的描述方式,即时生产系统 第八章 实物分拨 (一)教学内容 1(实物分拨简介 2(分拨中心的基本功能 3(分拨中心选址 4(包装与物料搬运 5(分拨运作管理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仓库的类型,选址决策内容,运输成本的选址决策分析 2(熟悉内容:选址的经济原理,分拨运作管理的内容 3(了解内容:实物分拨在物流系统的位置,物料搬运系统的作用 第九章 国际物流 (一)教学内容 1(国际物流的含义 2(国际物流的发展和特点 3(国际物流系统 4(国际物流系统网络 5(国际物流信息技术 6(国际物流发展展望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国际物流的概念、特点,EDI在国际物流业中的应用 2(熟悉内容:国际物流系统模式,条码技术 3(了解内容:国际物流系统网络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第十章 供应链管理 (一)教学内容 1(供应链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2(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 3(供应链管理框架 4(供应链管理实施的核心问题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供应链的范围,供应链中的业务流程 2(熟悉内容: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物流管理的联系、区别 3(了解内容:供应链管理的演变发展,供应链管理系统 四、 课内实践环节具体安排及说明 见《物流管理调研》实践课教学大纲 五、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 闭卷笔试 六、 学时分配建议 教 学 内 容 授课学时 第一章 概述 4 第二章 客户服务 4 第三章 需求预测 8 第四章 运输系统 4 第五章 仓储管理 4 第六章 库存管理 4 第七章 采购与物料管理 4 第八章 实物分拨 8 第九章 国际物流 4 第十章 供应链管理 4 总复习 4 考 试 2 合 计 28 七、 建议使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现代物流管理》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王晓东、胡瑞娟等编著 54 《广告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开课对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 学 时:54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 分:2 英文名称:Advertising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广告学是场营销专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它是为培养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的、大专层次专业人才服务的。本学科以市场经济法则为指导,以传播学、心理学、市场学等原理为基础,从市场经济的实质和我国国情出发,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探讨广告活动及其规律性。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广告活动的基本特点和原理,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广告活动的理论及操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包括国内外广告活动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 3、紧密联系实际,具备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课堂学习与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广告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正确认识中国广告市场运行中的合理成份与违章、违规等操作的现实;比较准确、科学地借鉴国外经验、理论。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 广告学是一门应用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 1、要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现代广告活动的基本原理与实务; 2、对中国广告活动中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要能做准确的介绍与把握; 3、对西方的一些成熟的广告理论应加以介绍,但比重不能超过本课程的四分之一; 4、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中都要突出典型案例的剖析; 5、日常的面授辅导应着重于重点的归纳、难点剖析以及作业讲解。建议布置三次作业,以综合练习和案例分析形式为主。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导论 第一章 教学内容: 1、广告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l)广告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2)广告的起源与发展 2、广告与现代广告:(l)广告的概念;(2)现代广告观念;(3)广告活动的概念; 3、界定广告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4、广告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之地位与作用。 教学重点:广告与现代广告 教学要求: 1、了解广告的起源与发展; 2、掌握广告、现代广告、广告活动的联系与区别; 3、掌握界定广告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二章 现代广告中的传播原理 教学内容: 1、广告传播概念 2、广告传播流程:(l)"S-R"模式(2)新型的大众传播模式 3、广告传播流程中的要素:(l)信源与编码;(2)信息;(3)媒介;4)受众与译码;(5)反馈;(6)噪音; 4、广告的传播功能:(1)促进功能;(2)劝服功能;(3)增强功能;(4)提示功能。 教学重点: 广告传播概念与广告传播流程中的要素。教学要求:1、掌握广告传播概念;2、掌握广告传播流程中六个要素的含义与作用;3、了解广告的传播功能。 第三章 现代广告的发展趋势--整合行销传播 教学内容: 1、整合行销传播兴起的背景(l)什么是整合行销传播;(2)4P理论与4c理论;(3)传播媒体的重大变化。 2、整合行销传播的内涵 3、整合行销传播在我国的发展及应用的前景 教学重点:整合行销传播兴起的背景及其内涵。 教学要求: 1、了解整合行销传播兴起的背景; 2、掌握整合行销传播的内涵。 第四章 公益广告 教学内容: 1、公益广告的含义 2、公益广告应遵循的原则(1)思想性(2)艺术性(3)人性味(4)针对性(5)社会性(6)倡导 性 7)鼓励性(8)提醒、规劝、批评 3、我国公益广告的现状与发展 教学重点:公益广告的含义和应遵循的原则 教学要求: 1、掌握公益广告的含义 2、掌握公益广告应遵循的原则 3、了解公益广告在我国的现状与发展 第五章 广告策划 教学内容: 1、广告策划提出的背景及其含义 2、广告策划的原则(l)统一性原则;(2)调适性原则;(3)有效性原则;(4)操作性原则; (5)针对性原则。 3、广告策划的流程 4、广告策划的主要内容 5、广告目标的设定与实验 教学重点:广告策划的含义、原则及流程 教学要求: 1、了解广告策划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2、掌握广告策划的流程。 3、掌握广告策划的原则和DAGHAR理论 第六章 广告媒体 教学内容: 1、广告媒体的分类 2、主要媒体的特点及应用 3、媒体组合的原则及方法 教学重点:广告媒体的分类、四大媒体的特点及应用、媒体组合的原则及方法 教学要求: 1、了解广告媒体的分类; 2、掌握四大媒体的特点; 3、掌握媒体组合的原则。 第七章 广告创意 教学内容: 1、创意,广告创作流程中的一个环节; 2、广告创意的有效管理与选择; 3、六种经典的广告创意方法; 4、广告创意目标的设定。 教学重点:创意的概念;广告创意的有效管理与选择;六种经典的广告创意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创意概念; 2、掌握广告创意的管理途径与选择方式; 3、了解经典创意方法。 第八章 广告调查与广告效果研究 教学内容: 1、广告调查与广告效果的含义 2、广告调查的种类和内容 3、由认识到行动一一广告调查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 4、广告效果的测定方向与方法 5、广告效果的特点及作用 教学重点:广告效果与广告调查的含义;广告调查的种类和内容;广告效果的测定方向与方 法。 教学要求: 1、掌握广告调查与广告效果的含义; 2、掌握广告效果的测定方向与方法; 3、了解广告调查的种类和内容。 第九章 广告环境 教学内容: 1、广告环境的构成; 2、竞争环境是广告活动的基本角斗场; 3、诸环境因素对广告的作用和影响; 4、广告与文化环境。 教学重点:广告环境的构成;法规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对广告的作用与影响。 教学要求: 1、了解广告环境的构成; 2、了解竞争环境对广告活动的意义; 3、掌握经济环境、法规环境、文化环境对广告活动的影响。 第十章 广告受众与消费者 教学内容: 1、受众与消费者的联系与区别 2、广告对受众与消费者的影响 (l)引起需要;(2)收集资料;(3)比较估价;(4)购买决 定;(5)买后感受。 3、消费者分析的依据 4、受众的分类 5、如何确定目标消费者 6、目标市场与目标消费者 教学重点:受众与消费者的区别;受众的分类;目标市场与目标消费者。 教学要求: 1、掌握受众与消费者、目标市场与目标消费者之异同; 2、了解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 3、掌握受众的分类; 4、了解确定目标消费者的方法。 第十一章 广告预算 教学内容: 1、广告预算支出的必要性; 2、广告费的内涵; 3影响广告告预算的因素; 4、确定广告预算总额的方法。 教学重点:广告费的内涵;影响广告预算的因素;确定广告预算总额的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广告费的含义; 2、掌握确定广告预算总额的方法。 3、了解影响广告预算的因素; 第十二章 广告组织 教学内容: 1、广告公司 :(l)广告公司的种类;(2)广告公司的机构设置;(3)广告公司的经营。 2、广告主:(l)企业广告部门的职责;(2)企业广告部门的组织形态;(3)如何做一个好客户。 3、媒介广告组织:(l)媒介广告组织的职能;(2)媒介广告组织的内部结构和运作;4、广告团体-一专业广告协会。 教学重点:广告公司、广告主、媒介广告组织。 教学要求: 1、掌握广告公司的种类; 2、了解企业广告部门的职责及如何做一个好客户; 第十三章 广告代理制度与广告管理 教学内容: 1、广告代理制度的意义(1)广告代理制的含义及基本内容;(2)实行广告代理制的意义。2、广告代理制的演进与发展(1)业务员时期;(2)小型代理业时期;(3)代理业制度的建立时期 3、广告管理 4、广告法规 教学重点:广告代理制度的意义及实行代理制的条件;广告管理的含义、作用、内容。教学要求: 1、掌握代理制的意义; 2、掌握实行广告代理制的条件; 3、了解代理制的演进过程; 4、掌握广告管理的含义、作用及内容。 五、参考教材 1、《广告策划与管理》,汪军,严学涛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现代广告学》,苗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六、考试安排 成绩考核与评定方法:采用期终考试和平时考试相结合、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的形式,其中,考勤成绩、平时成绩、和期终成绩的比例为1:2:7,本课程为考试课。 七、课时分配 课 时 分 配 表 章节 内 容 学时 (一) 导论 2 (二) 现代广告中的传播原理 4 (三) 现代广告的发展趋势--整合行销传播 4 (四) 公益广告 4 (五) 广告策划 6 (六) 广告媒体 4 (七) 广告创意 6 (八) 广告调查与广告效果研究 4 (九) 广告环境 4 (十) 广告受众与消费者 2 (十一) 广告预算 6 (十二) 广告组织 2 (十三) 广告代理制度与广告管理 2 (十四) 案例分析 2 (十五) 机动 2 合 计 54
/
本文档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精品-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