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事业编制考试试题

2017-10-15 20页 doc 42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5397

暂无简介

举报
事业编制考试试题事业编制考试试题 1. 地质学研究的 具有基底和盖层的克拉通称为地台。 造山带——活动的构造单元,也称褶皱带,主要分布在克拉通边缘。 10. 大陆地壳与大样地壳的区别:物质成分差异、地壳结构差异、形成年代差异、地壳厚度差异。 11. 大洋地壳(松散的深海沉积物、海底喷发形成的玄武岩层、玄武岩浆在深部固结形成的辉绿岩和深部结晶形 成的辉长岩)与大陆地壳最大的区别在于没有康德拉面,缺失花岗—片麻岩层。 12. 外动力地质作用:主要作用于地球的外圈和地球的表层系统,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内动力地质作用:作...
事业编制考试试题
事业编制考试试题 1. 地质学研究的 具有基底和盖层的克拉通称为地台。 造山带——活动的构造单元,也称褶皱带,主要分布在克拉通边缘。 10. 大陆地壳与大样地壳的区别:物质成分差异、地壳结构差异、形成年代差异、地壳厚度差异。 11. 大洋地壳(松散的深海沉积物、海底喷发形成的玄武岩层、玄武岩浆在深部固结形成的辉绿岩和深部结晶形 成的辉长岩)与大陆地壳最大的区别在于没有康德拉面,缺失花岗—片麻岩层。 12. 外动力地质作用:主要作用于地球的外圈和地球的表层系统,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内动力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内圈并最终反映到地壳,构造、地震、岩浆、变质作用。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均有重力参与 13. 岩石:矿物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集合体。 矿物:自然条件下,在一定的物理、化学环境中形成的元素或化合物。 岩石的结构:岩石中矿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反映。 岩石的构造:岩石中由于物质组成的差异或结构的差异所反映出的外观的总体特征。 摩氏硬度计: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14. 矿物的条痕:矿物在坚硬物质上留下划痕的颜色,其实质是矿物粉末的颜色。 15. 矿物的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的方向裂开成光滑面的特性。 16. 相对地质年代:确定地质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 地层层序:先沉积的地层在下部,后沉积的地层在上部——确定沉积事件的先后顺序。 原始连续性地层:沉积过程没有干扰,则原始的沉积地层是连续的。 原始水平性定律:原始条件下的沉积地层是水平的。 通过对区域间的地层对比,就可以确定区域地层沉积的先后顺序,并根据其他地质体与地层的关系确定地质 事件发生的先后。 确定相对地质年代的:沉积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地质体在空间上的接触关系。 17. 化石: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存在时间比较短、演化快、分布范围广的古生物化石。 18. 同位素定年法:U—Pb法、钾—氩法、氩—氩法、Rb—Sr法、Sm—Nd(钐-钕)法 19. 地质年代表:1881年在意大利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地质学大会上曾经通过了地层及相应的地质年代表的基本单 元划分。 新生代——第四纪(更、全新世)、新近纪(上、中新世)、古近纪(渐、始、古新世) 显生宙中生代——白垩纪(晚、早)、侏罗纪、三叠纪 古生代——晚古生代——二叠纪(晚、早)、石炭纪、泥盆纪 早古生代——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 新元古代——震旦纪、青白口纪 蓟县纪、长城纪 元古宙中元古代—— 古元古代 太古宙——新太古代 古太古代 20. 太古宙:叠层石;震旦纪:峡东剖面、澳大利亚的埃迪卡拉动物群;寒武纪:澄江动物群(生物大爆发—— 云南);奥陶纪:三叶虫;志留纪:笔石;泥盆纪:鱼类时代;石炭纪:煤炭——储量占全世界的50%以上;二叠纪:海退,成煤、成油时期,两栖动物,在末期发生生物大灭绝事件;三叠纪:(下部是陆相杂色砂页岩,中部为海相灰白色石灰岩,上部为陆相红色岩层),煤、石油、油页岩、膏盐、菱镁矿,我国大陆东西分异的沉积特点逐渐表现出来;侏罗纪:爬行动物大繁盛时期,主要的成煤期;白垩纪(一种灰白色颗粒较细的碳酸钙沉积):唯一一个以岩性命名的纪,出现真正的鸟类,以恐龙为代表的生物大灭绝,是继古生代末二叠纪的生物大灭绝后的又一次物种灭绝事件;第三纪:出现了明显的植物分区,后期发生造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第四纪:人类的出现,北半球出现多次冰期,发育大面积冰川。 21. 风化:温度、大气、水溶液及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使矿物和岩石发生物理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复 杂过程的综合。 22. 物理风化:由于温度作用或机械作用引起的岩石发生崩解、破坏,但又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风化过程。 温度风化——昼夜温差和季节温差的影响造成岩石发生不均匀的热胀冷缩。 机械风化——外部营力作用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冻结风化、根劈作用)。 23. 化学风化:氧、水溶液对矿物和岩石的破坏作用,不仅使矿物岩石破碎、分解,还使其化学成分发生变化。 方式:氧化作用、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 24. 影响化学风化作用的因素:矿物、岩石的地化特征;有机界的作用;气候与环境因素。 25. 节理发育的岩石易发生球形风化;岩浆岩中原生的流面构造形成板状风化。 26. 风化作用的产物:移动型、残积型 27. 风化壳:岩石圈上部各种残积物的总和。 形成巨厚风化壳的条件:高温、高湿度、平坦的地势、茂盛的植被、含多种矿物质的岩石和长期的风化作用。 28. 岩浆岩风化的顺序性:?主要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剖面中以原岩的碎块累积为特征;?可见到碱金属或碱 土金属元素的析出,在残积物中形成方解石薄膜或结核;?硅酸盐的晶体格架和化学成分发生深刻变化,并形成高岭石一类的粘土矿物;?矿物继续分解,风化壳富集铁、铝元素和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 29. 古风化壳对古气候、古环境和构造活动等具有指示意义,根据古风化壳的物质成分、颜色判断古气候和氧化 —还原环境。 30. 风化作用形成的矿床:残积型矿床(砂矿、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筒)、残余型矿床。 31. 土壤剖面:腐殖质聚集层(A)、残积层(B)、淋积层(C)、母岩(D)。 32. 空气产生运动的原因:气压梯度力。 33. 风的地质作用:气流对地表物质的动力作用和产物。主要表现在破坏地表岩石,使之破裂、粉碎、磨蚀,并 把地表的松散物质搬运到其他地方沉积下来,形成特殊的地貌景观。 34. 氮是植物制造蛋白质的主要原料;氧是生物能量的主要来源;二氧化碳主要源于地球内部析气(火山、地裂 缝等)、生物呼吸、有机质的燃烧。 35. 大气层的结构:(从下至上)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外层。 36. 大气圈是运动最为活跃的地球圈层,包括水平方向的和垂直方向的运动;低层大气和高层大气的运动。 37. 大气圈中大规模、有规律的气流运动称大气环流,分全球性和局部性。 38. 风的地质作用强度取决于风的类型和风力的大小,3—4级搬运尘粒,5—7级搬运沙粒,8级搬运细砾石,强 暴时搬运石块。 39. 最强烈的大面积风是飓风,最大的风速出现在雷暴区。 40. 吹蚀作用:由气流压力的直接作用,使地面松散岩石遭到破坏、粉碎或被吹走的作用。 41. 磨蚀作用:风夹杂着一些硬颗粒对地面岩石的破坏过程。 沙漠中三棱状的风棱石,原地者可用来判断风向,风成沉积物中定向排列者可用来判断古风向。 由于风所携带的碎屑物从地面往上颗粒逐渐变小,其磨蚀能力也从地面往上逐渐减弱——蘑菇状风蚀地貌。 42. 风的平吹作用:风可以大面积吹走地面上松散的土壤。对含有硬结核的松散岩石,常形成一种奇特的微地貌。 含有较硬的砂岩成分的砂岩,常形成一些树干、树桩似的地貌。 43. 远离大陆的大洋中心部位,风成碎屑物是深海沉积的主要成分,含有机质的风成碎屑物也是浮游生物的主要 营养源。 44. 风的搬运(星球级的地质作用)方式:滚动、跳跃、悬浮。 石英是最稳定的碎屑颗粒,因此是风沙流中的主要成分。 45. 由风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堆积物——风成堆积。特点: 颜色:多样,以黄色、灰色、白色居多。 分选性:好,粒度大小随风向展布,上风向颗粒粗,下风向颗粒细。 0.03mm时,仍可继续磨圆、磨细,良好的磨圆度。 常可见到斜层理,其与碎屑物的运动形式有关,尤其是与新月形沙丘的形成有关。 46. 风成地貌:风蚀型地貌(戈壁、雅丹)、堆积型地貌(沙漠、风成黄土、风成沙波纹是一种微地貌) 47. 荒漠化过程:一个地域的生物生产能力严重下降,生态系统贫瘠化,引起 土地载畜量、作物产量、人类健康 水平严重下降的一系列不良连锁反应的过程。 48. 荒漠化集中区: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区、内陆干旱盆地、寒流经过的沿海地区 49. 影响荒漠化的因素:自然因素—干旱的气候条件 人为因素—过度放牧 50.遏制荒漠化发展的:拟定合理的放牧、耕作和林业开发,防止植被的破坏;发展有助于限制沙漠入 侵的土地利用方式(如:在荒漠化严重的地区进行经济林木的种植及水土保持措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公路两侧的秸秆固沙);实施阻止沙漠推进的生态(三北防护林体系);资助防止荒漠化扩展的相关基础研究(塔里木沙漠研究基地);普及防止荒漠化的科学知识,提高民众的防护意识。 50. 地表水流:流动于大陆地表的水,包括大气降水、融雪、经由地下重新返回地表的暂时的、常年的径流水。 51. 水流作用:地表水流对地表岩石的侵蚀、搬运和沉积等的作用。其结果是不断地夷平地球陆地表面。 52. 地表水流的强度取决于水流的流量和流速。 53. 大陆水循环满足:大气降水量=地表径流量+地下水渗透量+大陆蒸发量 54. 面流:降雨或融雪时产生的、无固定水道的细小水流,沿斜坡向下的运动形式。将风化作用产生的碎屑物质 坡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称坡积物。 堆积在斜坡下部或坡脚处—— 55. 冲沟的发育:第一阶段—在斜坡上形成细谷,第二阶段—在接近斜坡谷源头处出现一个较大的落差,即所谓 的顶部跌水;第三阶段—冲沟排泄的河、湖或大海的水面,称冲沟的侵蚀基准面;第四阶段—逐渐达到稳定的天然斜坡角,在冲沟谷底的最深部,形成堤状冲沟沉积物,在冲沟与河谷、湖泊相接处局部形成沟谷冲积锥,若产生经常性水流则可逐渐演变成河谷。 56. 表面由松散易冲刷的岩石组成的地区,冲沟发展较快。 57. 暂时性的山间流水:汇水流域、水流沟槽、冲积锥(洪积扇) 58. 经常性山间水流的冲击锥称为“干旱型”冲击锥,或“陆上三角洲”。 59. 三角洲:冲积锥上带(陆上三角洲)、冲积锥中间带、冲积锥边缘带(前锋带) 60. 陆上三角洲划分三种岩相:A.上部带的河床相,B.相应于中间带的冲积扇相,C.边缘带的洪水泛滥的滞留相 61. 河流是大陆外动力地质作用最主要的形式。 62. 河流的地质作用: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63. 河流的侵蚀作用分为底蚀(水流在河床底部向下侵蚀的作用,使河谷加深——海平面高度是入海河流下蚀深 度的下限)、侧蚀(水流冲刷河岸的作用,从整体上使河谷展宽)和溯源侵蚀。 64. 河谷的早期阶段以底蚀作用为主,早期河流的发育是从侵蚀基准面向上进行的逆向侵蚀作用的结果。 65. 河流划分:上游—以侵蚀作用为主,既有向深部的下切侵蚀,也有向分水岭方向的向源侵蚀;中游—搬运作 用为主;下游—沉积作用为主。此种划分是有某种假定性的。 66. 陡坎及其上的瀑布后退的速度与水量、陡坎高度、岩石硬度等有关。 67. 河流的搬运作用:河流的径流水在流动时,携带风化和侵蚀过程中被破碎的岩石产物,并将其运移到其他地 方的过程。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除河流自身侵蚀破坏河床岩石所形成的碎屑物外,还有河流岸坡上崩塌、滑坡、冲刷等作用的产物,风化作用和风的作用也是河流搬运物的重要来源。 拖运、呈 68. 河流的搬运方式:沿河床推运的(滚动或滑动)砾石和泥砂——悬浮状态的泥砂(沿河底拖拽动的 及呈悬浮状态的泥砂称为河流的固体径流)——悬运、呈溶解状态运移的物质——溶运。 69. 心滩(河床内的沉积地貌):在宽河段由双向环流作用或者主、支流的相互顶托而形成,外来障碍物也可形 成心滩。 河漫滩(河床外沉积):河流的恻蚀作用在河流拐弯的凹岸侵蚀,同时,河流的底部回水把碎屑物带到凸岸沉积。 边滩(河床外沉积):即点沙坝,单向环流将凹岸掏蚀的物质带到凸岸沉积形成的小规模沉积体,仅在洪水期被淹没。 三角洲:河口部位的沉积体。 70. 冲积物:河流沉积的物质。 特点:分选性较好;磨圆度较好;成层性清楚;韵律性(旋回性);具流水成因的沉积构造(见波痕、砂丘、交错层理等原生构造) 71. 河漫滩的二元结构:下部是由粗变细的河床冲积物,上部是洪水期的漫滩冲积层。 72. 河流相冲积平原的沉积物:河床冲积相、覆盖河床冲积层的漫滩沉积相、充填旧河道的古冲积相。 73. 河床地形中的三大地貌要素:邻河床漫滩、中央河漫滩、邻河阶地漫滩。 74. 河流发育的每个旋回都是从河流下切开始,终止于河谷新河底的形成。河谷的发育表现出一定的方向性和顺 序性,还有循环性。 75. 河流阶地:当陆地隆起或侵蚀基准面降低时,在发育较好且具有平缓河床的地段发生新的下切侵蚀,河流开 始改造其纵剖面,以使其适应于新的侵蚀基准面,当新的纵剖面接近于平衡曲线时,侧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大大加强,在河谷较低的地形部位形成新的漫滩,原来的漫滩被保留在河岸的斜坡上,以陡坎的形式与新漫滩相接。 类型:侵蚀阶地(刻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 76. 三角洲发育的条件:丰富的沉积物来源;河口口门外的水深较浅,使碎屑物容易沉积下来;海洋作用力较弱, 不会很快将河口处的不稳定碎屑物搬运到浅海陆架或深海。 77. 河口湾形成的条件:河口处有开阔的海域;河流携带的沉积物较少;海洋的作用力强,可及时把沉积物带走, 使河流的沉积物无法堆积成三角洲。(与76恰好相反) 78. 河口湾处最重要的地质现象是发育了最大浑浊带。 79. 流域面积:河流及其汇水流域所占据的面积。河流的流域被分水岭(主分水岭、旁侧分水岭)分开。 80. 河流的袭夺:下切较强的河流由于向源侵蚀作用,逐渐劈开分水岭,拦截其他流域河流上游的径流。 81. 冲积砂矿床(砂矿):河流流经各种岩石,冲刷、淋溶其中所含的各种金属矿物,在河水流动过程中,搬运 其冲刷产物,并按比重进行分选。较轻颗粒搬运较远,重的颗粒沉积下来,并 代表:金、铂、金刚石、锡石。 沿河底继续拖拽,缓慢移动。—— 82. 地下水:存在于地表以下岩石空隙或土层里的水——是一种溶剂。 83. 岩石中水的类型: 气态水:分布于岩石孔隙或空隙中,不含液态水的空气中 吸附水:岩石中的水分子靠不同极性吸附于岩石分子表面的第一个水分子层 薄膜水:分布于岩石表面强结合水之外的若干个水分子层 毛细水:靠水的表面张力部分或全部充满岩石土层中的毛细管的一种地下水形式 重力水:能够在重力或其他水动力的作用下自由移动的水 固态水:在饱水岩层中地下水冻结作用形成冰晶或冰层 结晶水:水分子进入矿物晶格中,构成矿物的一部分 84. 岩石的透水性:透水岩石、弱透水岩石、不透水岩石(隔水岩石)。 85. 岩石的容水量:岩石能够容纳的地下水总量,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 86. 地下水的成因类型:入渗地下水、凝结地下水、沉积地下水、原生地下水、再生地下水 87. 地下水按埋藏方式和水利特征分类:承压水、非承压水(上层滞留水、潜水、层间水)、自流水 88. 潜水的自由表面称潜水面,潜水面的高程称潜水水位或地下水水位,潜水分布的岩层称含水层,从潜水面到 隔水层的厚度称含水层厚度。 89. 达西定律:V=k?h/l(V为地下水流速,h/l:水头梯度) 90. 地下水从隔水层以上分层:常年饱水带、间歇性饱水带、包气带。 常年饱水带:最低潜水位到隔水层之间的部分,岩石空隙总是充满地下水。 间歇性饱水带:最低潜水位到最高潜水位之间的部分,只有在丰水期才充满地下水。 包气带:最高潜水位之上的部分,只在局部隔水层上含重力水,即上层滞留水。 91. 层间水:两个隔水层之间透水层中的地下水。分为层间承压水、层间非承压水 层间非承压水:形成于地形切割较为严重的地区,透水层出露高程大的为地下水的补给区,出露高程小的为排泄区,保持流动状态。 承压水:自流层间水,形成的有利条件为地壳中的各种构造拗陷盆地或单斜岩层。 水头压力:承压水被限制在隔水层中间,层间的地下水便获得其上部水体的静水压力。 92. 自流水盆地:补给区、泄水区、承压区 93. 层间承压水的水头压力由补给区和泄水区的高程差决定。 94. 总矿化度:地下水所溶解的盐类总量(g/L) 95. 地下水中最常见的阴离子HCO3、SO4、Cl,阳离子Ca、 Mg、 Na,这六种离子的组合决定了地下水的基 本性质—碱度、盐度、硬度。 96. 据矿泉水的总矿化度分类:淡水、微咸水、咸水 97. 据矿泉水的成分、性质、医疗价值分类:碳酸矿泉水、硫化氢矿泉水、含氮硫化氢水、含甲烷硫化氢水、含 碳酸硫化氢水、风化壳冷氡水、岩浆岩构造热裂隙氡水 98. 泉:地下水的天然露头。 上升泉:承压水在泄水区的自然露头 下降泉:上层滞水、潜水、层间非承压水等具有自由表面的地下水的露头。 99. 泉华:泉水出露地表时,由于温压等因素的变化,泉水中所含物质沉淀在露头附近形成独特的堆积物。钙华、 硅华 100.由于地下水的流速很低、水量分散、动能微弱,因此地下水的各种地质作用都比较微弱,没有明显的机械作 用,化学作用活跃。 101.地下水的破坏作用:机械潜蚀作用、化学溶蚀作用(含CO2的水对碳酸盐岩的溶蚀)、地下水的搬运作用、 地下水的沉积作用(机械沉积作用—磨圆度分选性较地表水流的差、过饱和沉积—泉华、溶洞滴石——石钟乳、石笋、石柱、矿脉和假化石) 102.地下水的性质:水温、CO2含量 溶洞的垮塌堆积或溶洞角砾岩是由砾、沙、泥形成的混合堆积,无分选和磨圆 103.假化石:在一些较紧闭的裂隙中,沉淀的树枝状的铁、锰氧化物 104.石化作用:地下水中溶解的矿物质与掩埋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之间进行的物质交换。 105.岩溶作用:流水对易溶的、有裂隙的岩石进行溶解、淋滤、冲刷等,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独特的岩溶地貌景观 的地质作用过程。又称喀斯特,源于亚得里亚海附近的喀斯特石灰岩高原。 106.具有裂隙的可溶性岩石,使其具有透水性 有较充足的水源,水可在裂隙中流动 水具有较强的溶解能力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白垩、石膏和其他岩盐,分类有:碳酸盐岩岩 溶、石膏岩溶、岩盐溶。 107.地表岩溶形态:溶沟?石芽?石林、落水洞、溶斗—地面溶虑溶斗、塌陷溶斗(重庆奉节县的小寨天坑称“天 下第一坑”)、盲谷—河流在到达主干流之前,流水在吸水岩溶区被吸入地下而消失的一种河谷。 108.地下岩溶形态:溶蚀地貌—溶洞;过饱和沉积地貌—石钟乳、石笋、石柱、鹅管(中空)、石幔、岩溶瀑布 溶洞中的滞留水、毛细渗流水,甚至飞溅水都会形成特殊的过饱和沉积地貌—石盾、石瘤、石垅、月奶石、卷曲石 溶洞中其他成因的沉积物:残积钙质红土、溶洞河流堆积物、溶洞坍塌堆积物 109.地下水的研究意义: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工农业用水的主要来源;现代工程建设的需要;高温地下水 是一种清洁能源。 110.冰及其溶化后的冰水流是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冰川是陆地上终年以缓慢的速度流动的巨大冰体。 111.冰川冰是由降落到地面的雪转化而来的。 112.雪线:终年积雪区的下部界限,雪线附近的年降雪量和消融量大致相等。 113.冰川实际上是由冰、空气、水和岩屑等组成,在后者或上游部分称冰川堆积带,前者或下游部分称冰川消融 带。 114.冰川的类型:大陆冰川、山岳冰川、(过渡型冰川) 115.山岳冰川的分类: 拱形冰川——形成于山脊的鞍部,或是山脊不同雪源地的冰雪汇集处,冰源地通常呈拱形。 悬冰川——位于陡峭的山坡上,充填在相对较浅的盆地,从盆地中伸出舌状的悬挂在陡壁上。 冰窝冰川——形成于安乐椅状的山凹中。 116.影响冰川运动的因素:地面坡度、冰川厚度和温度、地面的光滑度、融冰含量、冰川携带的岩石碎块量。 117.山岳冰川滑动最快的部分是冰川的顶部,冰川的不同部位有不同形式的运动。运动由 其地貌:鼓包、多角形石滩、泥流阶地 136.海洋水覆盖的面积3.61×10?,占地球表面积的70.8%。 137.1872年英国皇家舰队的挑战者号科学考察船的环球航行,发现了海底锰结核、海底磷块岩海底经济矿产。 138.海洋地貌、深海盆地、无震海岭、海底高原、海底平顶山 大陆边缘地貌——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坡脚、海沟、岛弧、 海岸地貌—— 82 大洋地壳岩石组合——蛇绿岩套硅质岩——深海沉积的岩石 玄武岩——水下喷发过程的枕状构造 辉绿岩——浅成侵入的席状岩墙群 辉长岩——深成结晶分异的堆晶构造 超镁铁岩——上地幔岩石残余 139.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升高,造成鱼类大量死亡的现象。 140.拉尼娜现象: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伴随着全球性气候紊乱。 141.海水的化学成分:氮化物含量占主导地位,其次是硫酸盐类,然后是碳酸盐类。由于碳酸盐的溶解度较低, 大量的海洋化学沉积是碳酸盐类。 142.海洋中的气体体系:氧气、碳酸气、硫化氢 143.浊流:碎屑物和水混合而成的,在大陆坡和大洋盆地底部流动的重力流。 144.潮汐:由日月的引潮力造成的海洋水面发生周期性涨落的现象。 145.海啸:海底强烈的地震或火山喷发所引起的巨浪。 146.海洋的破坏作用:水浪对海岸的冲击;水浪携带的碎屑物对海岸的破坏;海水与海岸岩石的化学反应。 147.海洋的沉积作用海滩——沿岸堤、滩角、沙咀、离岸坝与连陆岛 泄湖沉积(沉积物分类——陆源碎屑物、生物沉积物、化学沉积物) 潮坪沉积——潮上坪、潮间坪、环潮坪 浅海沉积——冲淡水沉积、浪控沉积、潮控沉积、环流沉积 深海沉积陆源碎屑沉积 深海冰川沉积——近源块状底碛、冰海混杂层状沉积、含冰碛坠石沉积 钙质软泥沉积、硅质软泥沉积、珊瑚碎屑沉积、有机沉积 深海生物沉积—— 深海火山碎屑源沉积 深海粘土沉积 148.浅海沉积的影响因素:物源补给、碎屑物粒度、气候条件、水动力特征、生物作用、化学因素、海平面变动、 地形地貌、构造背景。 149.海洋矿产:海底锰结核、海底磷矿、海底多金属软泥、海底硫化物矿床 150.成岩作用:由各种松软的沉积物变成固结的岩石的过程。 151.成岩作用的重要过程:压实、胶结、重结晶。 152.常见的胶结物:SO2、氧化铁、碳酸钙 153.沉积岩石学:研究沉积作用及其成岩过程的学科。 :较高温压及矿化地下水的条件下岩石的改造。 :含矿物质的地下水沉积在岩石空隙中,或扩散到岩石的矿物结构中,甚至与岩石中的元素进行 交换,最终使岩石的物质成分发生变化。 155.沉积岩在形成及其后的地壳沉降条件下发生的各种作用: 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后成作用?变成作用?变质作用 156.沉积岩最主要的特征:反映沉积条件的层理构造;具层面构造和层 结构:粒屑结构(由粒屑、泥晶基质、亮晶胶结物、孔隙等部分组成)、生物骨架结构 构造:叠层构造、鸟眼构造、缝合线 164.灰岩:灰白色、灰色,主要矿物为方解石,遇盐酸起泡。 白云岩:灰白色,主要矿物为白云石和方解石,遇盐酸微起泡。 165.沉积相: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根据岩石中的成因标志可判断其形成环境。 陆相:残积、坡积、洪积、冲积、风积、湖相(洪水湖、咸水湖)、湖—沼、沼泽、冰积、冰水相 166.最大的湖泊:苏必利尔湖;海拔最低的湖:死海(中国为艾丁湖);海拔最高的湖:纳木错湖;最深的湖: 贝加尔湖 167.湖泊据盐度分类:〈0.03%——淡水湖;0.03—0.1%——微咸湖;0.1—2.47%——咸水湖;〉2.47%——盐湖 168.湖泊的地质作用:湖水及其携带的碎屑物对湖岸的磨蚀作用;湖内物质的再分配作用;湖水的沉积作用。 169.湖泊沉积物:碎屑沉积物、生物沉积物、化学沉积物 170.湖成沉积的特点:以细组分的泥质沉积物为主,并含有丰富的生物物质和化学沉淀物;具细而平直的层理; 保存完好的生物化石;具泥裂、雨痕、冲刷痕、印模等各种层面构造。 171.富含浮游动物或其他小型动物遗体的厚层腐植泥在较高温压作用下,经细菌和其他复杂的物化过程,可形成 石油——陆相成油。 172.碱湖:苏打、天然碱;苦湖:石膏、芒硝 173.盐湖的盐类沉积:剖面由下至上——碳酸盐类、硫酸盐类、氯化物 平面由边缘向中心——由碳酸盐向氯化物演变 174.沼泽:陆地上湿度过剩、生长着特殊类型植物并有泥炭形成的地段。 175.沼泽分类:高地沼泽、过渡型沼泽、低地沼泽、近海沼泽 176.沼泽的地质作用:形成泥炭(一种生物岩,沼泽中的植物遗体由于氧供应不足而不能充分分解堆积而成的。 可分为木本植物、草本植物、地衣植物三类) 177.重力作用的类型重力作用——塌陷、崩落、蠕动 水—重力作用——滑坡构造(滑坡体、床、壁、台地、鼓丘、裂隙) 重力—水作用——滑坡流、泥石流、泥流 水下重力作用(海底或湖底的密度流)——浊流 178.滑坡作用的演化阶段:潜移变形、滑移破坏、趋向稳定 179.构造运动的方向:垂直、水平 179.具有全球规模的活动带:环太平洋构造带、特提斯构造带、大洋中脊带 180.构造旋回(坳陷、沉积、褶皱、变形、形成山脉),每一个构造事件称褶皱幕——地槽学说 181.构造变动:地壳岩石在构造运动力的作用下,发生位移、变形、破坏的过程。是构造运动所保留的行迹,也 是构造运动的主要证据。 分类:褶皱变动、断裂变动 182.褶皱:岩层发生连续的弯曲变形。 褶皱的产状要素:翼部、核部、转折端、枢纽、轴面、倾伏角 根据轴面产状分类:对称、不对称、倾斜、倒转、平卧 据褶皱形态分类:尖棱、梳状、拱状、箱状、扇状、等斜 褶皱长度宽度小于3:1——短轴褶皱、大致相等的背斜——穹隆 183.断裂:岩石发生破裂、断开等不连续的变形。 节理——断裂两块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形式,有时称裂隙 张节理(拉张力)、剪节理(剪切应力) 断层——被切割岩层的两侧发生了明显的相对位移的断裂 正断层:上盘下降下盘上升 逆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倾角,45?——冲断层、倾角,30?逆掩断层 平移断层(走滑断层) 184.推覆构造:逆断层的断层面几乎近于水平且断层上盘位移量较大,断层上盘称推覆体 飞来峰:推覆体的前沿被风化剥蚀,形成孤立的岩块或小山峰 构造窗:在切割较深的地形处,在推覆体中间露出部分原地体,类似小窗口 185.转换断层:横切大洋中脊的巨大的断裂体系 186.大型断裂的判断依据:地层或其它地质现象不连续;破碎带发育;断裂活动的痕迹;断层三角面 187.地垒:两个相背倾斜的正断层拥有共同的上升盘 地堑:两个相向倾斜的正断层拥有共同的下降盘 188.环太平洋构造带——俯冲型边界; 喜马拉雅山为代表的特提斯构造带——碰撞型边界 189.地震作用:从地震的孕育、发生到产生余震的全过程。 190.地震的成因:地球 208.鲍文反应序列:橄榄岩?辉石?角闪石?黑云母 钠长石?中长石?钙长石 ? 钾长石 ? ? 白云母 ? 石英 209.同化作用:岩浆向上运动过程中与围岩相互作用,常重吸收并重熔围岩使之变成自己的组分。 210.混染作用:岩浆侵入过程中,先期侵入的岩浆在没有固结之前,后期的岩浆再次侵入,发生两种不同组分岩 浆的混合。 211.变质作用:岩石在深部受高温高压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等 花岗岩侵入灰岩:矽卡岩化——交代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糜棱岩——岩石在没有失去连续性的情况下发生粘性流动和重结晶 218.变质相的划分:低级—绿片岩相:出现沸石;板岩?千枚岩;蓝片岩(蓝闪石) 中级—角闪岩相:结晶片岩(片理)、片麻岩(片麻理)、角闪岩 高级—麻粒岩相:特征矿物是紫苏辉石,麻粒岩 低级?高级:前进变质作用;高级?低级:退变质作用 219. 花岗岩 ? 混合岩 ? 粘土?泥岩?泥质板岩?千枚岩?结晶片岩?片麻岩 紫苏花岗岩 ? 酸性麻粒岩 ? 230.人类的地质作用:破坏地层表层物质;搬运破坏产物;改变物质和能量系统平衡 岩浆岩: 砾岩、砂岩、粘土岩、硅质岩、石灰岩、白云岩 变质岩: 接触变质作用:角岩、大理岩、石英岩、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矽卡岩、 区域变质作用:千枚岩、板岩、片岩、片麻岩、变粒岩、麻粒岩、 混合岩化作用:混合岩、 动力变质作用:糜棱岩
/
本文档为【事业编制考试试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