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放射性骨骼肌损伤

2017-11-10 9页 doc 25KB 36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1942

暂无简介

举报
【doc】放射性骨骼肌损伤【doc】放射性骨骼肌损伤 放射性骨骼肌损伤 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6年1月第15卷第1期 放射性骨骼肌损伤 刘军,高庆国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吉林长春130033) 放射性骨骼肌损伤作为放射损伤的一种类型,由于发病 率较低,早期症状不明显.并没有引起医疗工作者的重视.随 着科学技术和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放疗在医学临床工作上 的广泛应用和普及,放射性损伤的发病率逐渐增高,放射性 骨骼肌损伤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在系统复习有关文 献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做一综述,目的在于加强对于放射 性骨骼肌损伤的认识,提高人们对该...
【doc】放射性骨骼肌损伤
【doc】放射性骨骼肌损伤 放射性骨骼肌损伤 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6年1月第15卷第1期 放射性骨骼肌损伤 刘军,高庆国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吉林长春130033) 放射性骨骼肌损伤作为放射损伤的一种类型,由于发病 率较低,早期症状不明显.并没有引起医疗工作者的重视.随 着科学技术和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放疗在医学临床工作上 的广泛应用和普及,放射性损伤的发病率逐渐增高,放射性 骨骼肌损伤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在系统复习有关文 献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做一综述,目的在于加强对于放射 性骨骼肌损伤的认识,提高人们对该病的重视程度,以便在 今后的诊断,预防和治疗上取得更好的效果. 1发病机制 1.I放射性损伤与细胞分类 电离辐射组织病理学中依据细胞繁殖情况及其辐射的 敏感性,将细胞分为五类:增殖分裂间期细胞(VIM):该类细 胞生命周期短暂,包括造血干细胞,B型精原细胞,胃腺生发 细胞等.分化中的分裂间期细胞(DIM):该类细胞生命周期 不长,可持续分裂一定代数,并在分裂过程中趋于分化.包括 骨髓中分化阶段的红系和粒系的造血细胞等多能结缔组织 细胞(MCT):这类细胞偶尔分裂或在特殊刺激下才出现分 裂.包括内皮细胞,特别是口径较小血管的内皮细胞以及成 纤维细胞.可逆的分裂后细胞(RPM):包括上皮细胞,某些结 缔组织细胞,一部分分泌腺的实质细胞,性腺的间质细胞,造 血组织的固定干细胞(网状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固定的分裂 后细胞(FPM):此类细胞具有相对的生命周期.除特殊情况, 一 般不进行分裂.包括神经元和骨骼肌细胞,多形核白细胞, 红细胞,精子等.在上述细胞类型中,VIM是辐射最敏感的 细胞,DIM有较高辐射敏感性,MCT的辐射敏感性在这五类 的中间,RPM具有相对辐射抗性,FPM最具有辐射抗性.可 见,细胞越原始,增殖分裂活动越活跃,辐射敏感性越强,抗 辐射能力越弱,越容易发生辐射损伤.反之,细胞分化程度越 高,增殖分裂活动不活跃,辐射敏感性越弱,抗辐射能力越 强,越不容易发生辐射损伤. 不同组织器官具有不同细胞构成.所含原始细胞成分越 多,辐射敏感性越强,抗辐射能力越弱,发生辐射损伤机会越 多.反之,所含原始细胞越少,辐射敏感性越弱,抗辐射能力 越强,越不容易发生辐射损伤.例如睾丸中B型精原细胞的 辐射敏感性最大,其最小致死量(Do)约为0.2Gyr】],而对于 骨细胞,照射剂量需大于3OGy,才发生放射性骨坏死[2]. 1.2放射性骨骼肌损伤因素 I.2.I放射性细胞死亡因素 医学放射生物学认为,放射可诱发细胞核DNA双链断 裂和(或)阻断有丝分裂,最终导致细胞的死亡,当细胞因电 离辅射而致死时,可通过电离辐射对细胞的直接作用诱发细 胞核DNA的断裂.目前认为双链DNA断裂是辐射所致细胞 凋亡的最重要损伤形式].电离辐射也可以通过间接作用在 细胞内形成有关分子的自由基.自由基本身的重排或与另一 些分子反应形成稳定的分子,其中有些稳定分子可导致细胞 ,低剂量的照射主要引起细胞 的死亡.METTIER等认为 核的改变,在显微镜下现为核染色质的凝集和细胞核的膨 胀;大剂量的照射可引起细胞核密度增高和畸形,核膜的大 量缺失,细胞质的膨胀,线粒体的变形,内质网的退变. MENDELSOHN等口认为低剂量照射引起的细胞核改变多 被认为弓I起细胞的凋亡,大剂量照射则可能直接导致细胞死 亡.由于骨骼肌细胞对辐射具有较强的抗性,所以在治疗剂 量照射的条件下很少或者不出现骨骼肌细胞的死亡,而放射 性毛细血管的损伤和细胞间质的改变.要先于骨骼肌细胞的 损伤而出现. I.2.2放射性毛细血管损伤因素 许多放射损伤专家认为,照射后血管的损伤在许多正常 组织,器官的放射性损伤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 要的,甚至是启动性的作用,io].照射后在微血管和结缔组 织中引起的中度损伤反应,可引起动脉毛细血管和间质纤维 化.辐射对微血管内膜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可导致血管内膜 的通透性增加(取决于照射剂量),使血浆渗出至血管壁,血 管周围和问质,继而出现慢性炎症细胞(主要为单核细胞)浸 润,在上述区域的成纤维细胞活跃,血管壁,血管周围和间质 缓慢纤维化过程,导致纤维组织增生,血,组织屏障发生改 变,而血液和血管外实质细胞之间的气体和营养物交换必须 要通过该屏障]】盟.放射性核素实验也证明照射后有效微循 环减少u].大剂量照射使微血管的血循环迅速减少(由于 内皮细胞的增殖和凝血酶形成,使管腔阻塞),导致相应供血 组织迅速出现坏死.中等剂量照射,可使渐进性血管壁纤维 ?4?ProceedingofClinicalMedicineJ,Jan.2006,Vol15No.1 增厚和管腔变窄.微血管的早期辐射损伤效应主要表现为炎 性反应,如血管舒张,渗出,细胞浸润,血管周围水肿,内皮细 胞肿胀等.晚期损害的主要表现为内皮细胞增殖,肿胀,退 变,坏死,浸润于血管壁的血浆蛋白发生玻璃样变,基底膜增 厚,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血管周围早期的水肿,使间质 胶性液体增加,进而纤维样变.微血管壁结构改变伴随微循 环功能的明显障碍,血流阻力增加,血液瘀滞,血一组织屏障 增厚,妨碍物质交换,造成组织低灌注状态,组织发生缺血损 伤,实质细胞退变,坏死.微血管结构破坏发生早期出血,出 血灶对实质细胞造成挤压,血细胞破坏释放的活性物质(自 由基离子等)和溶酶体中的蛋白水解酶等损害实质细胞.上 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实质细胞发生严重的营养障碍,影响 细胞的功能,甚至变性坏死_】j】们叫. 1.2.3放射导致的细胞间质改变 生化研究已证明在照射后许多器官中的氨基己糖(结缔 组织基质成分)和羟脯氨基酸(组成结缔组织原纤维的胶原 成分)有所增加.以上两种成分广泛存在于细胞间质中, 这两种成分的增加,可导致器官的纤维化. 1.2.4放射性神经损伤 放射性神经损伤原因现在并不十分清楚.主要可能有以 下两点:放射线物质直接损伤神经组织.刘瑞斌等[】.]在放射 性视神经损伤的超微结构改变的实验研究中发现,照射组损 伤后1d,电镜透射观察发现:多数轴突轴浆内呈低电子密 度,颗粒状变性,且可见肿胀的线粒体.轴膜可有破裂,使轴 浆内物质进入细胞间隙形成空隙,造成轴膜与髓鞘分离. 10d时,髓鞘松解,轴膜与髓鞘问有空泡,但髓鞘溶解不明 显;除了直接的放射损伤外,一些研究表明放射物质可损伤 神经周围的营养血管,使其发生闭塞,硬化等血管炎改变,从 而造成神经损伤.其机制同放射性毛细血管损伤机制.神经 损伤后,骨骼肌失去其神经支配及其营养作用,从而不能产 生收缩功能,逐渐萎缩,体积变小,同时发生一系列变化:蛋 白质分解代谢增加,肌纤维截面积,肌蛋白含量和肌湿重均 下降,肌肉Na-K-ATP酶活性增高,并且出现纤颤电位 等[1,继而发生骨骼肌的坏死,纤维化,最后丧失功能. 以上因素造成的细胞坏死被临近的实质性细胞或巨噬 细胞所吞噬,造成实质细胞的减少,从而形成骨骼肌的萎缩, 进而造成肌力下降.因早期毛细血管损害的血浆外渗,组织 水肿将引起疼痛和骨骼肌的水肿.同时细胞间质成分也发生 改变,这些因素进一步发展,可导致部分骨骼肌纤维化. 2诊断及鉴别诊断 目前对于该病的诊断尚无统一.诊断依据主要是有 放射史,经过时间长短不一的问歇期后出现肌肉的萎缩,疼 痛,水肿,中度至重度的肌力下降.需要排除能够引起以上症 状的其他疾病,如肌肉的拉伤,神经损伤造成的肌肉萎缩以 及由于骨骼肌废用造成萎缩和肌力降低.1995年,美国 RTOG和欧洲EORTC组织本领域中世界知名学者制订了 各种正常组织和器官晚期放射性损伤(LENT)的分级表,该 表对各类组织的损伤从主观症状,客观体征,临床处置和检 查分析4个方面进行分级描述,因此简称为SOMA分级表. 1级多无明显症状,无临床意义.2级以上(包括2级)根据症 状和体征可详细划分:2级:间歇,可耐受的疼痛,影响工作, 轻微水肿,有轻微的活动及肢体功能障碍,zooA以下肌肉纤 维化,10,2o的肌肉萎缩,照射野10%以下肌肉挛缩; 3级:持续,强烈的疼痛,影响日常生活,继发性肌肉功能障 碍,Zo%,30%纤维化,2o%,50%肌肉挛缩,照射野10%一 3o%肌肉挛缩;4级:顽固性无法忍受的疼痛,肌肉功能完全 丧失,500//以上肌肉纤维化,50%以上肌肉萎缩,照射野30% 以上肌肉挛缩. 3治疗 肌肉放射性损伤~SOMA分级中,对于3级以下的损 伤,多主张理疗.因为理疗可以改善骨骼肌的微循环,缓解症 状.对于3级以上损伤,主张服用药物改善症状.目前,对于 放射性骨骼肌细胞损伤和放射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 治疗多主张应用自由基清除和辐射效应阻断药,包括硫醇类 的谷胱甘肽,半胱氨酸,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近年来,螺旋 藻能增强细胞对自由基的抗性,逐渐被人们认识并应用于实 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口].而对于神经损伤因素的治疗多采 取生物和化学疗法防治神经骨骼肌萎缩.姜广良等_1胡应用 氨哮素治疗27例因臂丛神经损伤所致肌皮神经功能完全丧 失的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王栓科等[1]认为三磷腺苷 (ATP)具有明显的延缓失神经肌肉萎缩和减轻皮肤溃疡的 作用.马金忠等将NGF注入到神经再生室中,术后3个月 发现肌肉再生的终板结构接近正常,充分证实神经对肌肉的 营养作用.陈俊杰等Elg]主张的中医疗法和李东涓等口o]主张 的高压氧疗法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4研究和展望 目前尽管全世界医学工作者长期致力于提高治疗手段, 从而有效地防止放射性损伤,但是进展很缓慢,至今人们也 没找到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以降低放射性损伤的发病 率_2.由于该病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因此明确该病的确切 发病机制,从根本上治疗该病,需要医学放射生物学,医学放 射损伤学,医学放射损伤病理学等多学科的共同努力.同时 我们必须意识到,短期的随访很可能增加病例遗漏的可能. 因此,我们需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建立并完善放疗患者的定期 随访制度.做到基础理论和临床病例相结合.综合各种数据, 出最好的诊断标准和最佳的治疗,提高临床医生对 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6年1月第15卷第1期 该病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参考文献: [1]金为翘,王洪复.电离辐射损伤基础与临床EM].上 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 [2]孟俊非,王去钊,朱吕仁,等.X线对生长骨损伤的实 验病理观察[J].中华病理学杂志,1987,16:298301. r3]TAKANASHIS,SUGIM0TOM,K0T0URAY. Long—lastingtoleranceofarticularcartilageafterex— perimentalintraoperativeradiationinrabbits[J].Clin Orthor,1992,6:300—305. r4]CAVENAGHEC,WEINBERGERE,SHAWDW. Hematopoieticmarrowregenerationinpediatricpa— tientsundergoingspina1irradiation:MRdepiction[J]. AJNR,l995,16:461-467. [5]胡野,凌志强.细胞凋亡的分子医学[M].北京:军 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1:50. [6]METTERFAJR,MOSEIEYRDJR.Medicalef— fectsofionizingradiation[M].OrlandoGrune&. Stratton,1985. [7]MENDElSOHN,FEIICIAA,DIVIN0BABA. Woundcareafterradiationtherapy[J].Lippincott Willoams&.WilkinsInc,2o02,15(5):216-224. [8]中文江,王绿化,放射治疗损伤[M].北京:中国医药 科技出版社,2001:47. [9]OCONNORMMMAYBERGMR.Effectsofradi— ationoncerebralvasculature:areview[J].Neuro— surgery,2000,46:138—151. [1O]刘树铮.医学放射生物学[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1998:133. [11]MARXRE,EHIERWJ,TAYAP()NGsAKP,et 作者简介:刘军,现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工作. ?5' a1.Relationshipofoxygendosetoangiogenesisin ductioninirradiatedtissue[see—comments][J].AmJ Surg,1990,160:519—524. r12]joHNSONRP.Problemwoundsinoralandmax— illofacialsurgery:theroleofhyperbaricoxygen[M]// DAVISJC,HUNTTK+Problemwounds—the rdeoxygen.NewYork:Elsevier,1988:65—123. [13]刘瑞斌,王传富.放射性视神经损伤超微结构的实验 研究厂J].长治医学院,2000,14(4):248—249. [14]徐建广,顾玉东.缺血对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影响 的研究[J].中华手外科杂志.1999,15(3):175—177. [15]姚三巧,白玉萍.螺旋藻抗电离热辐射损伤作用的探 讨[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3,29(1):26—28. [16]姜广良,顾玉东,张丽银,等.氨哮素防治失神经骨骼 肌萎缩的实验研究[J].中华手外科杂志,1998,14 (3):164—166. [17]王栓科,洪光祥,王同光,等.细胞外ATP防治失神经 肌肉萎缩的实验研究[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2.18 (1):43—45. [18]马金忠,罗永湘,关晓明,等.NGF对运动终板变性与 再生的研究[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8,21(2): 118—12O.' [19]陈俊杰,祝希媛.放射性损伤的中医证候学研究[J]. 1999,22(5):4345. [2o1李东涓,潘贺葵,周润嫦.高压氧治疗放射性损伤的疗 效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1):24. [21]HAUER—JENSENM,WANGJ,DENHAMJw. Bowelinjury:currentandevolvingmanagement strategies.SeminRadiatOncol.2003,13:189—202. 收稿日期:2005一l1—11 边缘系统对情绪调节的研究概述 高源 (太原科技大学体育系,山西太原030024) 1952年麦克林正式提出边缘系统这一术语,指边缘叶以 及与其有密切组织学联系并位于附近的神经核团,包括扣带 回,眶回,胼胝体下回,梨状区,海马回,杏仁核,隔区,下丘 脑,乳头体等大脑部分和神经核团.可以认为,边缘系统是脑 基底成分的一个相互联系的复合体,其功能复杂,除嗅觉功 能外,主要参与摄食行为,性行为(本能行为),情绪反应,学 习记忆及内脏活动等的调节. 情绪反应是人类或动物心理活动(如恐惧,发怒等)伴有 的生理反应,与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是分不开的.情绪反应 增强时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相对亢进,常出现血压 升高,心率加快,出汗等(如发怒时);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表现 为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相对亢进,如食物性嗅觉刺激可引起 消化液分泌增加和胃肠道运动加强.恐惧和发怒是动物在面 临对身体可能或已经造成的伤害或威胁时所作出的两种情 绪反应.动物在恐惧时表现为出汗,瞳孔放大,蜷缩,左右探 头企图逃跑,而在发怒时表现为攻击行为,如猫发出咆哮声, 竖毛,瞳孑L放大,咬抓等恐惧和发怒时的情绪反应是一种本 能的防御反应(格斗一逃避反应). 自帕佩兹提出以边缘系统为中心的关于情绪的神经环 路--Papez环路…,人们开始认识到边缘系统对情绪的重要
/
本文档为【【doc】放射性骨骼肌损伤】,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