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2017-10-08 18页 doc 39KB 117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5190

暂无简介

举报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教给学生什么 读《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有感【发布日期:2011-10-17】【来源:】【作者:莆田市第二实验小学 黄晓玲】【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13次】【关闭】读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这本书,我止不住内心的震撼。它好像是漫漫长夜里的一盏明灯,为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让我时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 该书非常精辟的指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是教育的四大支柱。在这四大支柱中,核心是学会生存。埃德加...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教给学生什么 读《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有感【发布日期:2011-10-17】【来源:】【作者:莆田市第二实验小学 黄晓玲】【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13次】【关闭】读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这本书,我止不住内心的震撼。它好像是漫漫长夜里的一盏明灯,为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让我时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 该书非常精辟的指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是教育的四大支柱。在这四大支柱中,核心是学会生存。埃德加?富尔认为,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人们再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研读此书,不禁引起我深深的思考: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实现人的潜能,解放人的创造力。人只有实现了自我,才能有所发展,才能生存。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也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可见教育的最终的目的就是让教育者学会生存的本领。然而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最关注的却是如何教会学生学习书本中的知识,读了这本书后我意识到我的目光太短浅。学习文化的知识固然重要,可教给学生生存本领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作为从事在教育工作第一线的我们,更应该明确这一点。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人从学校出来如果不继续学习很快就会陷入知识落伍的窘境,所以要树立终身教育的意识,向“学习化社会”迈进。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在此书中还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这说明了掌握学习的重要性。过去,人们把教学理解为:“老师教、学生学”,而今教学则应是“教学生怎样学”。也就是说,目前老师的教学观念应从“如何教给学生知识”转变为“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语文教学要为学生今后适应社会生活、生产的需要打好基础。要使全体学生主动学习,完成教学的基本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方法。鼓励他们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学习,做学习的主人。”所以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呢,结合平时的教学,我认为应该注意做到如下几点: 1、读中学,在阅读中学会发现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设给学生读书的空间,不管是初读还是精读,每一次的读都应明确其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让学生在每一次读中都有发现,都有收获。例如:学习《翠鸟》,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我又让细读课文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通过阅读发现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后,我又继续追问,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再细细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发现,这样学生通过一次次的阅读深刻体会到作者将比喻、拟人、对比、衬托等写法使活灵活现的翠鸟呼之欲出,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流露笔端。也增强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2、问中学,在质疑中学会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推动“思”,从无疑到有疑,是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质疑到释疑,是创造能力的提高。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古人亦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教会学生质疑,指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于看似无疑处见有疑,化被动为主动,深入探究,进而解决问题。学生质疑习惯的养成,教师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有疑就问。还可以通过身边的事例来认识质疑的好处,如《充气雨衣》中小林先有“怎样改造雨衣才能不让雨水流到裤腿上”的疑问,加上动脑动手,才发明了充气雨衣。不管怎样,起初只要学生敢问,无论问题的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使学生养成有疑就问的习惯。 3、悟中学,在感悟中培养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独特的感悟”是《语文课程》反复强调的问题。在教学中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困难。在为了应试,教师还不得不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让学生记下来。这种做法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要想改变阅读教学中老师问学生答的现状,教师要善于引导、,还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课堂交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有机会说出自己的独特感悟,并与同伴交流,在交流中获得发展。交流时,要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独树一帜;允许学生随时质疑,并敢于与老师争论;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也允许学生保留看法。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教师,敢于标新立异,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培养了创新精神。如有位老师在教《草船借箭》一文,学完后老师让学生说说最佩服的人物是谁。大多数学生说了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这个答案无疑是“标准”答案。但也有学生提出佩服周瑜,说他很有才华,年纪轻轻就当了都督。还有的说佩服鲁肃的忠厚,曹操的谨慎。为什么不可以呢,当然行。正是有了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想别人不敢想,说别人不敢说,并敢于就自己的观点,与别人据理力争,在争论中不断完善自己,点燃创造的火花。 4、用中学,在课外活动中扩展知识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有这样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告诉我们,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语文教学要跳出语文课堂,到生活中学语文。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 例如:低教学字母,、,、,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那些事物与它们模样差不多,如“Q”的教学,有的同学会联想到日常生活中用的打气筒;字母“W”,有的同学会联想到三个山头,或是平方的屋顶。留心生活中的物品,给语文教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时间一长,培养了学生关注生活、留心生活的习惯,启发学生从小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再比如教学《新型玻璃》一课,让学生为新型玻璃设计广告词,怎样才能把这种玻璃推销出去。学生为了表现自己,就会把生活中见到的广告词在大脑中过滤一遍,根据玻璃的特点,重新创造广告词。孩子们精彩的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孩子们尝到了成功的乐趣。课下同学们就会更加留心身边的一草一木,大大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的兴趣,真是一草一物总 关“趣”啊~ “学会学习”是“学会生存”的前提。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是引导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为了自我的终身学习和创造活动,我们的教育重点必须从“学会”走向“会学”,即培养学生一种创新性学习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加强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不仅强调课内学习,也强调课外多渠道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和交流。当我们的学生都努力使自己学会独立生活、独立学习,并追求独立研究能力的增长时,他们就必将成为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 第五节 化学课程中的生存教育 人类之所以在能够在与万事万物的竞争中生存下来,那是因为人类具备了所必须的生存能力。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在全球教育基础会议上做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出生存教育(Learning to be)理念,认为“教育的使命,正是为了准备未来,使教育对象学会生存”。二十多年后,该组织又发表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该报告明确提出教育有四大支柱其核心是学会生存。这此后,各国对这一理念非常重视,不仅深入研究了生存教育,而且进行了大量实践。 一、化学课程中的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存意识,向受教育者传授生存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受教育者的生存能力,以保证受教育者能够适应世界和时代的发展与变化,特别是在险峻的环境下也能生存和发展。[1][1]从中不难得出生存至少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活着—生存的最低层次的含义。这与《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一致的:生存即保存生命(与‘死亡’相对)。能保存生命,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含义。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所追求的不只是“活着”,而是按照自身的需要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生存。故生存还有第二层的含义:成长与发展。换句话说,生存与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生存以保存生命为基础;生存不是简单地活着,而是不断地发展。[2][2] 目前,学校的各学科课程中都或多或少渗透着生存教育的思想,教育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存教育知识,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生存教育。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通过研究物质,以更好地利用物质和创造物质,其目的是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因此,化学学科为开展生存教育提供良好的知识与技能储备,也为开展生存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情境,有其特有的优势;另一方面,生存教育的开展也拓展了化学课程的内涵。 二、化学课程中实施生存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生存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它既是未来社会公民一种重要的素养,也是未来公民所必需的技能。它不能简单通过知识的传授达成其目标,应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利用适当课时(活动课、综合课)开设生存教育专题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存教育内容,挖掘教育因素;开发与化学有关的生存教育校本教材;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开展生存教育,可利用调查、参观、访问的形式进行。 1. 熟练掌握相应的常识和技能,是开展生存教育的基础。[3][3] 学生只有在熟练掌握相应的常识和技能后,才能使学生在危险或突发事件而前,镇定自若,正确应对。如在“燃烧与灭火”的教学中,教给学生如何使用灭火器,如何在火灾中逃生;创设生产生活中火灾的情境,让学生应用灭火原理正确进行灭火。 在2004年感动中国杰出人物评选中,有一个年仅七岁的小女孩成为了十大杰出人物之一。因为她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救了父母的性命。那是冬天的一个晚上,小女孩的父母都在卫生间,父亲在洗操,母亲在洗衣服,一年级的她在写作业。小女孩写完作业想找妈妈签字时,才发现父母在浴室已经很久了,而且没有声音,过去推门,只推开一道窄缝,透过去看到父母都昏倒在地上!而且父亲的身体倒下来顶在门上,浴室面积很小,门已经推不开了!二人都煤气中毒陷入了昏迷!小姑娘马上做了几件事情:(l)关煤气阀门;(2)打开窗户;(3)拿手机到房子外打急救电话和报警,她的父母因此而得救。事后得知,这几个步骤都是小女孩在学校学的,而且也是正确的。 从上面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拥有生命和生存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我们的生命就多了一份保障,在关键时刻我们就能守护生命。然而,在现实中,我们的孩子相对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他们对生命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也缺乏应对灾难和危机的知识和技能。 2.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生存能力的重点。 在各学科课特别是科学教育中应该以自然为对象,通过解决问题的活动让学生获得生存的能力。学生充分应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可能面临的生存问题特别是如何提高生存的质量问题,这些也正是生命教育适合渗透到各学科中开展的原因。参与社会活动有利于学生认识社会和自然,协调学生与社会、自然的关系,有利于增强学生为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实践能力,是锻炼他们生存技能的有效方式。学习了“燃烧和灭火”后,让学生调查灭火器种类、适用范围,使用方法及如何能预防火灾、如何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处理、了解可燃物在什么情况下不会燃烧、火焰是如何伤害到人的、一些易燃物如何存放或者安全放置、正确的灭火方式有哪些、灭火器为什么能灭火、遇到火灾如何逃生等。初步掌握突发火灾时的自救能力,提高生存的技能。 再如在“水的净化”教学中,创设“所在城市在洪水过后,没有干净的饮用水”或“在海难中,到了一个渺无人烟的小岛”等情境,通过所学“水处理”知识获得干净安全的饮用水,这些都是生存的本领。 3.教给学生学习能力是生存教育的重要内容 20世纪70年代,全球科技革命和现代化生产所带来的正、负面的影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存,迫使每个人都面临终身学习以应对生存的挑战。“学会生存”一词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出现, “教育应该发展到一个人的整个一生,教育不仅是人人都可以得到的,而且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教育应该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潜力的实现作为它的目的。”人类要生存,就需要不断学习和发展,正是教育,为人类学会怎样生存提供了可能。学习能力———教育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包括获取、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知识的意识。 总之,要确保生存教育的顺利进行,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增强生存教育意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加学生对社会、自然、生活的体验,这样才能实现基础教育的真正价值———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早在197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在为递交《学会生存》报告而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勒内?马厄函时,曾明确地指出:“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面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该报告特别强调两个基本观念“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并希望据此改造现行的教育体制,使之达到一个学习化社会的境界。24年后,1996年4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正式提交教科文组织总于事马约尔的报告已十分明确的题名为《学习——内在的财富》(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强调要通过持续的学习,让象财富一样隐藏在每个人灵魂深处的全部才能(记忆、推理能力、想象、体力、审美观、与他人交往的能力、领导者的天然气质等)都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把超越启蒙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传统区别的终身学习放在了社会的中心地位并将终身学习概念视作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由此,该报告将学会四种基本学习作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从而从根本上更新了学习的内涵,将学会学习置于21世纪教育的核心。学习已经不仅仅是国家强加于公民的义务,学习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和权利。学习应该是个人、组织、国家、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机制。 然而,应该强调指出的是,21世纪教育基点的战略性转移,是建立在对“学习”核念的全新理论基础上的。我想,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一场“学习的革命”,我们将彻底改革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与学习方式,创造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创造性、相信并注意开发人的潜力、便于人与人交际与合作的崭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学习方式。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策略成为学术界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将对此问题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什么是“学会生存”?——对Learning to be的补充说明(2011-09-27 21:59:09)转载标签: 德洛尔中国终身教育译法报告杂谈 分类: 转摘 什么是“学会生存”? ——对Learning to be的补充说明 教育学系 沈俊强 [摘 要]一直以来,在中国(大陆)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1972年出版的“富尔报告”Learning to be译为“学会生存”。这一译法有其时代背景,虽沿用了30年,但它是与Learning to be的原义偏离的,而且也使得在传播UNESCO的教育思想时发生了种种误会。本文考察了这一译法的泉源、成因,通过对UNESCO相关文献的分析,全面地澄清Learning to be译法的问题,建议将其译为“学会成人”。同时,也较为完整地梳理了当前与UNESCO有关的诸多教育术语的中文译法的问题。 [关键词]学会生存 终身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一、“学会生存”存在吗? 1972年UNESCO出版的“Learning to be: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一书,这个报告是由当时UNESCO的总干事勒内?马厄(Rene Maheu,任期1962-1974)任命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完成的,委员会的主席是当时的法国教育部长埃德加?富尔(Edgar Faure),故而这个报告又称为“富尔报告”(Faure Repoa)。1979年“富尔报告”的中译本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译名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顾明远先生回忆,他在1976年就看到了《学会生存》的简译本。[1]可以查证的是该书在1977年初译出,[2]后来得到当时上诲市教育局吕型伟先生的支持,得以出版。[3]从该书的出版过程可知,将Learning to be译为“学会生存”,是当时教育界的共识。然而,这一译文已经不适应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是个需要更新的译名。 据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先生的说法,将 UNESCO的这个报告译为“学会生存”(可能)是考虑到报告中提及要为一个迅速变革的社会准备人才,要通过(终身)教育,使人们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换句话说,为了生存而教育。除此之外,笔者以为,当时翻译Learning to be时,是在相关很少,并且对于西方教育理论的认识还比较简单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个翻译很有可能是借鉴了当时文学界翻译莎土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莱特》中名句“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的译法。国内著名翻译家朱生豪先生把它译为“生 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这一译法广为流传,结合上下文的语境,以及整个文学作品的故事来看,这种译法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文学界对to be,or not to be的译法,还有“活着还是不活”、“采取行动还是不采取行动”等等译法。这也就是说,在“to be”一词上的译法,尚未取得唯一标准,只是达成了可以接受的共识。 而在哲学领域,以being为核心概念的哲学,中文译名有两种:生存哲学、存在主义。据《辞海》的相关辞条来看,生存哲学具体指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哲学(他的),而“存在主义”又被称为“生存主义”。[4]就西方哲学的学术谱系来看,雅斯贝尔斯的生存哲学实际上就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发展阶段。在英文的译名里,雅斯贝尔斯的生存哲学就是 existentialism,当代中国哲学界基本上统一译之为“存在主义”。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to be这个词,是中文里“生存”的意思吗? 二、Learning to be的精髓是什么? Learning to be一书的法语标题是Apprendre a etre,西班牙标题是Aprender a ser:la educacion del futuro。法文中的etre其用法类似于英文里的be,根据人称的不同有不同的变位形式。这个“etre”有“存在”的意思。[5]而西班牙文的这个标题,译成英文是Learning to be:education of the future。此外,日文里这个报告译为《未来的学习》。 在1972年的“富尔报告”中,除了标题名之为Learning to be外,在其正文中没有任何一处提到Learning to be这个短语。[6]时隔24年,1996年 UNESCO出版的“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中,才在教育的四个支柱(pillars)中提及其中之一的Learning to be。[7]其间的间隔,真切地反映了UNESCO两代人之间在对Learning to be的认识的发展历程。1972年的“富尔报告”只是将整个报告冠名为Learning to be,表明了整个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对教育的理想认识;而后一份报告将其视为一个可以写入文件、值得追求的教育纲领。 1996年UNESCO的这份报告,是由当时UNESCO的总干事费德里科?马约尔(Federico Mayor,任期1987-1999)任命的21世纪教育国际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完成的,委员会主席是曾任欧洲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主席的雅克?德洛尔(Jacques Delor),故而又称为“德洛尔报告”(Delor Report)。这一份德洛尔报告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翻译,1996年版译名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个译名在中国大陆广泛流传;而之后的1998年版译名为“学习——内在的财富”。这后一个译名与台湾人的译法一致,是一个更加准确的译法。[8]如果考虑到两份报告的相续相承性,那么译成“学习——内在的财富”应该是唯一正确的译法。这两个中译本,基本上没有区别,1998年版最大的修正就在于 Learning to be的译法上。 在1996年版的中译本“德洛尔报告”中,Learning to be译为“学会生存”,1998版中译为“学会做人”。但是这个修正只是表现在标题中。在1998年版中,教育四个支柱的“学会做人”的子标题下,其正文仍然在使用“学会生存”;并且在该章末尾的“提示和建议”中,列出终身教育的四个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以及“学会生存”! 在过去的30年中,国内能够看到大量的“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口号,它们多数是按中文里“生存”和“做人”的意思来理解的,为了增强说服力,往往挂上UNESCO两份报告的名字。但是,在UNESCO的文献中,只有Learning to be;中文译本里的“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其实是同一个英文短语的两种译法。在这期间对于Learning to be也有其他的翻译建议。比如旅美学者黄全愈提出Learning to be应译为“学会成为你自己”。[9]这是个正确的观点,它注意到了to be这个短语在西方语境里的文化传统。实际上,Learning to be是古希腊哲学中“认识你自己”的精髓的现代复兴。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说,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 的,正在于其可以成为人(to be being)的特性和过程,而不在于其与动物本能相似的生存竞争活动。 在“德洛尔报告”中,终身教育的四个支柱是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Learning to live with others),以及,“Learning to be”。需要指出的是,终身教育的这四个支柱,既是一个整体,也有一个系列。雅克?德洛尔评论这份报告时说: “在我们的报告之前发表的埃德加?富尔(Edgar Faure)报告,将重点放在教育的第三个(其实是第四个,笔者注)支柱上:学习做人(Learning to be)。这个报告是在后1968年的热情精神中撰写的。学习做人的意思是不要忽视每个孩子的任何潜力。因此,它不符合在小学阶段就按文学、概念或数学技能进行挑选。必须提供各种形式的教育,考虑到不同学生成熟的速度不同,他们希望重新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以及发挥出他们潜力的机会。最后,教育应该帮助个人意识到他们的强点和弱点,因而能够使他们担负起个人的责任。”[10] 由此,可以看出Learning to be是(“德洛尔报告”中)终身教育四个支柱中最核心,也最重要的,处于这个系列的顶端。 关于Learning to be,曾任UNESCO教育助理总干事的柯林?N?鲍尔(Colin N(Power)这样说: “富尔委员会的报告——Learning to be——就是一个对1968年事件的研究行动,在这个事件中年轻一代挑战现存秩序,并质疑它的存在合理性(viability)和道德性。富尔报告强烈建议改进这个物质世界的最好方式是进行人性的教育,一种必须使每个人‘解决自己问题,做出个人决定并担当个人责任’的教育。”[11] 这两个UNESCO资深专家的解答,大体上可以还Learning to be的本来面目了,即它提倡一种使人对自己承担责任的教育。 三、Learning to be更新的译法 那么,将Learning to be译成什么才合适呢?笔者以为,应该译成“学会成人”,贴近“认识你自己”、“成为你自己”之意,又能体现教育的造人功能,如夸美纽斯所说的,“只有通过恰当的教育,人才能成为人。”[12]人之所以为人,全赖教育之功。而这样的译法,又可以融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强调学习者自身修养的意思。《论语?宪问》中“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并且,改动“成人”一词的原义,也符合语言更新的规律,回归古代汉语中的“使动”用法。即,“学会成人”,使人成其为人。这样的译法,虽然还是不是能完全地表现Learning to be在西方文化传统中的意义,但是,却能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增加其现代意识。并且可以远离当前“学会做人”那种只重交往技巧,不关注“修身”和“慎独”的乖谬。 最后,再补充说明几个相关概念的中文译法。learning与education在UNESCO的各种报告 中,并不简单等同。既然我们能够把lifelong education与learning throughout life区别对待,分别译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也就能够明确,learning一词所具有的个体内在经验变化的意思,并且这种经验上的变化是指向“学问”的——以亲历、实践或者研究,或者被教导的方式,实现知识或技能的获得。的确,learning与education相互包容,learning可以囊括正规教育(formal education)、非正规教育(non-formal education)以至非正式教育(informal education)的各种活动,[13]而“教育”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奠基于知识授受关系上的活动。在UNESCO的用法里,它是比“学习”略窄的,因而才有“学习社会”而不是“教育社会”。然而,“学习(learning)是一生中的社会和个人经历,它将改变一个人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没有一个社会会让这样的经历任其发展。教育(education)是一个社会指导这样的学习经历的正式设置。”[14]或许是因此之故,国内将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中的learning特地译为“教育”。 中译本的“德洛尔报告”,把终生学习(Learning throughout life)全译成“终身教育”。事实上,在“富尔报告”中,主要讨论的是“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而在“德洛尔报告”中讨论的是“终生学习”。因为中译本统一译为“终身教育”的问题,使得这种概念上的变化,没能展现出来。 而且在翻译lifelong education时,有两种中文译法,一是“终身教育”,一是“终生教育”,可能是因为UNESCO两个报告的中译本都用“终身教育”,这使得“终身教育”这个词很流行。照英文字面意思来看,译成“终生教育”才是准确的(日本人的译法是“生涯教育”)。笔者以为,国内流行的这种译法,很可能是因为受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等中国特色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另外,国内在开始译learning society时,也出现一些类似的问题,比如把“学习社会”译成“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 还需提及的是basic education一词,在中文里往往把它译为“基础教育”,然而在UNESCO(或许说在英文)的用法里,它实际上是“基本教育”的意思:当提及UNESCO在扫盲、全民 教育等方面的文献时,它既指在校儿童接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生活技能的培训,也指针对成年人适应当前社会生活的基本教育,如若再提及满足基本的学习需要(basic learning needs)的观念,那么,可以很确定地说,basic eduction一词并非我们国家2001年出台的“新课程改革纲要”里提及的那种“基础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在校教育。并且,在UNESCO广泛使用basic education之前,它的文件里采用的是fundamental education,[15]这一术语同样包括着对儿童和成年人的基本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部21世纪委员会发布德洛尔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提出了学习“四大支柱”问题,全面阐述了国际社会对人类未来和学习问题的理解,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份学习宣言。 报告认为:教育仅从数量上去满足那种无止境的“知识和技能”需求,既不可能也不合适。因为,新世纪将为信息的流通、储存和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手段,教育的功能是:培养人具有适应变革的能力,使之在自己的一生中能够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报告指出: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它将成为每一个人一生中的四根“知识支柱”。 一、学会求知(Learning to know) 所谓“学会求知”,是培养“学会学习”的能力,更多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的本身。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出现的某种动作变化。比如学会打字是某种动作技能的形成,喜欢古典音乐有某种态度的获得,它是学习者内在能力或反应倾向的变化,但内隐的变化一般由外显行为表现出来。学习者的某种变化应是后天习得的,不是先天的反应倾向成熟导致的。学习者的某种变化必须能保持一定的时期。比如,运动员服用某些兴奋药物后,可暂时提高成绩,但药效一过,其成绩便消退,这不能归因于学习的结果。 由于信息及知识的累积速度加快,而其学习内容往往又转瞬即逝,教育单传授知识技能是行不通的。所以,现在的学习能力不同以往,更强调学会学习、思考及创造,教育者本身也面临挑战与重新继续学习的需要。由于学习方式改变,学习涉及的价值、知识,不再局限于少数教师。因此,“求知”将是一个在认识和实践之间无数次反复、不断“完成”而又重新开始的过程。 二、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 “学会做事”是指获得一种能力,能够应付各种情况,同时也是个人的素质(交往能力、与他人共事的能力、管理和解决冲突的能力等)所具有的知识以及实际本领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 很久以来,人们受到自己工作的单位和集体的制约,即雇主的制约,在任何一个组织机构内,个体只是其中的一个螺丝钉,谋生的压力或就业的压力使人们压抑自己的个性去适应自己所在的工作环境。然而,随着体制和机制转变,个人与单位、个人与组织的链条都将松散脱离。人们可按自己的直觉、爱好、热情来选择做什么与不做什么,这就对个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21世纪将从学会掌握某种职业的实际技能转向注重培养适应劳动世界变化的综合能力(个人素质),包含劳动技能以外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冒险精神、交往能力,这些精神与能力更多地要从工作实践和人际交往中去培养。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今天教师的作用将有很大变化,从原来单一授课转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每个人将同时是教师和学生。 三、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学会共处”是要“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培养学生能够应付与他人、与群体、与民族之间出现“紧张关系的能力”。 报告中强调指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中等教育阶段,应培养学生具备今后“预见和适应重大变革所需的性格素质”,“对培养他们的态度和价值观”给予特别的关注。 人际关系不仅仅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方面,而且是衡量个人发展的尺度。在平时工作、学习、管理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去与各任课老师联络、沟通。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使传授知识更有利,而且也给学生提供了一种人际关系的榜样,成为学生今后建立人际关系的一种潜在模式。当代人事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收集过许多证据来证明:学生的启蒙不是建立在教学技巧上,也不是在学科内容、课程计划或视听教育的生动表达上,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是建立在正确的人际关系、态度和素质上。 学会共处,还体现在学会平等对话,互相交流,互相尊重。比如,学生有学业上的问题与老师沟通;有品德上的问题与班主任交流;有心理上的问题与父母对话等等。21世纪的教育需要的手段之一是对话、交流、讨论。21世纪教育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社会网络之中相互交流的质量。每个人要学会在各种“磨合”之中找到新的认同,确立新的共识。 四、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 “学会生存”或“学会做人”(To be human)是要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人格,要求人人都有较强的“自立能力和判断能力”,并加强人们在实现集体命运过程中的“个人责任感”。 在知识经济体系中,工作与学习必然合二为一。个人必须主动地、随时随地不断地学习,才不至于被工作岗位所抛弃。我们必须增强个人责任感,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将只有两大主题:生存与学习。对每一个学习者来说:都应培养自己的判断力、远见和想象力,能够根据社会和自身的双重要求,确立新的人生座标。 竞争使学生重新修正自己的生存轨迹,也为他们的自信、自强、自立,施展聪明才智等 提供了舞台。
/
本文档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