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循证医学作业 (6)

循证医学作业 (6)

2017-09-29 5页 doc 22KB 2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654168

暂无简介

举报
循证医学作业 (6)基础考点(二) 文言虚词最新《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能力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即《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在文中”强调具体语境;“意义和用法”指的是该词在文中的具体解释、词性和作用等。本考点的复习,一要结合课内例句切实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把握结合语境推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文言虚词是高考与课本联系最直接、最明显的考点之一。...
循证医学作业 (6)
基础考点(二) 文言虚词最新《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能力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即《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在文中”强调具体语境;“意义和用法”指的是该词在文中的具体解释、词性和作用等。本考点的复习,一要结合课内例句切实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把握结合语境推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文言虚词是高考与课本联系最直接、最明显的考点之一。备考过程中,注重课本,系统积累,由课内到课外,是应对文言虚词考点的最佳方法。[1.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A.蟹六跪而二螯B.弃甲曳兵而走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死而有知,其几何离eq\a\vs4\al(  一常考虚词而、以、其、为、之、于)解析:A项,连词,表并列;B项,连词,表修饰,与例句相同;C项,连词,表递进,而且;D项,连词,表假设,如果。答案:B[2.以]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B.斧斤以时入山林C.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D.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解析:B项,介词,“按照”。其余三项都是介词,“用”。答案:B [3.其]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A.其孰能讥之乎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C.吾其还也D.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解析:A项,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B项,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与例句同义;C项,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D项,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答案:B [4.为]下列各句中,与“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B.俯仰之间,已为陈迹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解析:C项,介词,表被动,与例句相同。A项,介词,替;B项,动词,成为;D项,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呢”。答案:C [5.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属于宾语前置标志的一项是(  )A.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夫晋,何厌之有D.蚓无爪牙之利解析:A项,结构助词,的;B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答案:C[6.于]下列句子中的“于”同“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皆以美于徐公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不拘于时,学于余解析:A项,介词,对,对于,与例句相同;B、C两项,都是介词,表比较;D项,介词,表被动。答案:A eq\a\vs4\al(  二次常考虚词若、乃、则、与、因)[7.若]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背若泰山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其险也若此D.“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解析:A项,连词,如果;B项,代词,你们;C项,动词,像,与例句相同;D项,动词,比得上,“不若”即“不如,比不上”。答案:C[8.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度我至军中,公乃入A.良乃入,具告沛公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失败乃成功之母D.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解析:A项,副词,于是,就;B项,副词,却,竟然;C项,副词,表判断,是;D项,副词,才,与例句相同。答案:D [9.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则”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故木受绳则直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美则美矣C.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解析:A项,表承接关系,就,与例句相同;B项,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倒是”;C项,表结果,那么;D项,表转折关系,却。答案:A [10.与]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与”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eq\b\lc\{\rc\(\a\vs4\al\co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B.eq\b\lc\{\rc\(\a\vs4\al\co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欲与亚父))C.eq\b\lc\{\rc\(\a\vs4\al\co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D.eq\b\lc\{\rc\(\a\vs4\al\co1(恐年岁之不吾与,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解析:C项,介词,跟、同,有比较之义。A项,介词,跟、同;连词,和。B项,动词,亲附、结交;动词,献给、赠送。D项,动词,给予、授予;动词,亲附、结交。答案:C[11.因]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因”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eq\b\lc\{\rc\(\a\vs4\al\co1(伺者因此觉知,因小失大))B.eq\b\lc\{\rc\(\a\vs4\al\co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相如因持璧却立))C.eq\b\lc\{\rc\(\a\vs4\al\co1(因势利导,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D.eq\b\lc\{\rc\(\a\vs4\al\co1(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不如因而厚遇之))解析:A项,介词,因为,由于。B项,介词,凭借,依靠;副词,于是。C项,介词,顺着;副词,于是。D项,介词,通过,经由;介词,趁此,趁机。答案:A eq\a\vs4\al(  三易误判虚词焉、且、所)[12.焉]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焉”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eq\b\lc\{\rc\(\a\vs4\al\co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B.eq\b\lc\{\rc\(\a\vs4\al\co1(焉用亡郑以陪邻,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C.eq\b\lc\{\rc\(\a\vs4\al\co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D.eq\b\lc\{\rc\(\a\vs4\al\co1(犹且从师而问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解析:A项,均为兼词“于之”。B项,疑问副词,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C项,语气词,表停顿;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项,代词,相当于“之”;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啊”。答案:A [13.且]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且”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A.且臣少仕伪朝B.不出,火且尽C.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D.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解析:A项,连词,表递进关系,并且,而且,与例句相同;B项,副词,将近;C项,连词,却;D项,副词,暂且,姑且。答案:A [14.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所”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eq\b\lc\{\rc\(\a\vs4\al\co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B.eq\b\lc\{\rc\(\a\vs4\al\co1(毫毛不敢有所近,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C.eq\b\lc\{\rc\(\a\vs4\al\co1(某所,而母立于兹,若属皆且为所虏))D.eq\b\lc\{\rc\(\a\vs4\al\co1(失其所与,不知,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解析:C项,名词,处所;助词,与“为”连用,表被动。其余三项的“所”均为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答案:Ceq\a\vs4\al(  四易忽略虚词也、何、者、乎)[15.也]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也”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吾师道也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C.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解析:A项,语气词,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B项,语气词,表判断语气,不译,与例句相同;C项,语气词,用在因果句尾,表示解释;D项,语气词,表停顿,不译。答案:B[16.何]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之二虫又何知A.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B.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D.君何以知燕王解析:A项,代词,可译为“什么原因”;B项,副词,可译为“怎么”“多么”等;C项,代词,可译为“为什么”;D项,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什么”,与例句相同。答案:D[17.者]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者”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A.求人可使报秦者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C.谁为大王为此计者D.古之学者必有师解析:A项,定语后置标志词,的;B项,与“也”连用,表判断;C项,语气词,表疑问,与例句相同;D项,代词,……的人。答案:C [18.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A.此非曹孟德之诗乎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D.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解析:A项,表疑问,吗;B项,句中助词,表停顿;C项,介词,在;D项,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子”,与例句相同。答案:D 尽管《考试大纲》规定只考查18个文言虚词,但文言虚词仍是文言文阅读复习中的一大难点。因为文言虚词大多从实词中借用虚化而来,某个词有时作虚词,有时作实词;同一虚词在不同语境中又有不同词性和用法。然而,虚词不“虚”,备考复习中,借助语境、语法分析,课内外结合等,还是能够把握其推断技巧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2016·浙江高考)琅嬛福地记[明]张岱晋太康中,张茂先[注]为建安从事,游于(1)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2)。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3)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4)。”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曰“琅嬛福地”。问老人曰:“何(5)地?”曰:“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6)。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繇前视伏羲,已是其(7)叔季。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注] 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判断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相同的打√,不同的打×)。(1)A.游于洞山B.而君幸于赵王提示:A项,可以联系教材“游于赤壁之下”。(2)A.茂先异之B.夫晋,何厌之有提示:注意虚词所在句中的位置以及句式特点。答案:× 第一个是介词,在;第二个是介词,表被动。答案:× 第一个是代词,它们,指那些书;第二个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3)A.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B.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提示:注意句子间的关系。(4)A.万国志也B.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提示:结合具体语境,推断其意义和用法。(5)A.何地B.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提示:分析语法结构,推断其意义和用法。答案:√ 都是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那么,就”。答案:√ 都是语气词,表判断。答案:× 都是疑问代词,前者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后者作谓语,问原因,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6)A.亦皆在焉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提示:注意语境,分析语法结构。(7)A.已是其叔季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提示:A项,注意上文提到的两个人物。答案:× 第一个是代词,译为“这里”;第二个是兼词,相当于“于之”。答案:× 第一个是代词,译为“他”;第二个是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译为“一定”。文言虚词“推断7法”1.语境推断法虚词通常有多种用法,因此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如上文中“茂先坐与论说”的“与”,结合上句“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可以推断出“与”是介词,和、跟。2.语法推断法这种方法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句子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上文中“老人乃出酒果饷之”一句,从语法结构上分析,主语是“老人”,谓语是“出”“饷”。句中的“乃”在谓语前,应该是连词,作“于是、就”讲;“之”作“饷”的宾语,应该是代词,他(指张茂先)。3.标志推断法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虚词为标志的,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是以”“无以”“有所”等。如上文中“多所未闻”的“所”,后面的词语是“未闻”,是动词,“所”加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4.句位推断法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其李将军之谓也);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秦王恐其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期望、祈使语气(尔其无忘乃父之志)。5.对称推断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对应位置上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虚词的用法。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6.句意推断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一句的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在这里兴起”。7.词性推断法有些文言虚词的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兰亭集序》中的“及其所之既倦”和“不能不以之兴怀”两句,前一个“之”是动词(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通过词性即可推断二者不一样。2016·浙江高考真题尝试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门肃茂先入     肃:恭敬的样子B.茂先为停信宿而出信宿:两三天C.异日裹粮再访裹粮:携带粮食D.读书三十乘乘:车解析:A项,“肃”有“恭敬”“严肃,庄重”“揖拜”等义项,结合语境,这里应该是“揖拜”的意思;B项,“信宿”是“连宿两夜”之义,即两三天;C项,联系语境,“裹粮”解释正确;D项,古代很少用量词,再联系“千乘之国”等,可以判断解释为“车”正确。答案: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eq\b\lc\{\rc\(\a\vs4\al\co1(茂先坐与论说,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B.eq\b\lc\{\rc\(\a\vs4\al\co1(若二十年外书,若望仆不相师))C.eq\b\lc\{\rc\(\a\vs4\al\co1(多所未闻,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D.eq\b\lc\{\rc\(\a\vs4\al\co1(望石再拜而去,毕礼而归之))解析:A项,均为介词,引出对象,可译为“和”。B项,连词,表假设关系,假如,如果;副词,好像。C项,均为“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D项,均为连词,表顺承。答案: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B.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源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D.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有痴龙“守此二千年矣”。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解析:“旨在批评……损毁的行为”错误,文中议及“嬴氏焚书史”,是为说明老人藏书之多。答案:C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3分)译文: (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4分)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涉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1)“爽然”,茫然若失的样子。“乃”,于是。“饷”,作动词,译为“给……饭吃”。“非……”,表否定的判断。(2)“见”,动词活用为名词,见识。“小”,结合语境,译为浅陋。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参考译文]晋朝太康年间,张茂先担任建安从事,某天在洞山游玩。沿着溪流深入,见到一位老人枕着书在石上躺着,茂先便坐下与他谈论。看到他所枕书上的文字都是蝌蚪样的,不能分辨是什么字,茂先以之为奇。老人问茂先说:“你读了多少书?”茂先说:“二十年内的书,我还没有读完,如果是二十年前的书,那么我确实已经全部读完了。”老人微笑,拉着茂先的手臂走到石壁下,忽然出现一扇门可供进入,路径很宽,来到一个精美的小屋,屋内藏书万卷。茂先问老人说:“这些是什么书?”老人答:“是历代史书。”又来到一间室内,藏书更多。茂先又问:“这些是什么书?”老人答:“是各国的史志。”后来又来到一密室内,门锁很坚固,还有两只黑狗守在门前,门上刻着篆书,文字是“琅嬛福地”。茂先问老人:“这是什么地方?”老人答:“这些是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老人指着两只狗说:“这是痴龙,守在这个地方已经两千年了。”老人开门恭敬地迎接茂先进入,茂先看到这些藏书记载的都是秦汉以前和海外各国的事情,大多是自己没听说过的,像《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这些书也都在这里。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茂先为此在这里逗留了两三天才出来,对老人说道:“过段时间我多带点吃的再来拜访,到时我要看遍群书。”老人笑笑,什么也不说,送茂先出去。茂先刚一出门,门外的石头突然自行闭合。茂先回头看着石头,只见到杂草藤萝,绕着石头而生,石头上的苔藓也严丝合缝。茂先呆呆地站着看了良久,对着石头拜了两次后离去。当初秦始皇嬴政烧尽史书,咸阳城的大火正猛。但这里却有完整的史书,连一个字都没有少掉。向上追溯到有文字记载以前,连上古结绳记事都有。在繇前看伏羲,不过像他小时候。海外有很多国家,我们中原九州之地与之相比小的如同一粒黑痣。我读了这么多史书,不过是千万分之一二。(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即使像石彭与凫毛这样的长寿者,其所见所闻也不过如同儿童。我想再进去向老人请教,无奈迷失路途不能进入。回头看绝壁,只见荒蔓与薜荔缠绕。我好后悔出了那扇门呀,如今只能可望而不可即。在这里等上十几年,或许这扇石门才会再次开启。高考题型(一) 文言断句文言断句是考查考生是否真正理解文言文的有效手段之一,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综合考查实虚词理解、句式判断和语气的分析能力。断句的基本原则是“句意重于词义”“语意重于结构”,“断句”重于“标点”;解答文言断句题的关键是找准着眼点(即“标志”),用好排除法。高考断句题着重考查的是点断句子,是如何停顿的问题。考生答题时,要在整体把握句意乃至段意的基础上,着眼于语法分析,找虚词、对话标志,辨句式特点,明修辞手法等几大方面,切忌边读边点,断章取义。 典题试做 名师点睛 7大着眼点 1.(2016·全国乙卷)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根据画波浪线句子中主语的变换初步断句,如“为政有能声”的主语是公亮,“悉窜他境”的主语是“盗”,“不闭”的主语是“户”,“亡橐中物”的主语是“使客”,“报”的主语是公亮。利用这一点,可以在“声”“境”“闭”“报”后面断开。(一)标名代,定句读。名词常作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其前面就可以断开;如果作宾语,那么其后面就可断开。答案: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典题试做 名师点睛 7大着眼点 2.(2015·全国卷Ⅰ)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从动词和名词的关系来看,动词“贡”“过”的发出者分别是“高丽、使者”,所以应该紧跟着发出动作的主语;动词“谓”“奏”的发出者都是“宰相”,所以两个动词之间应注意断开。(二)借动词,定句读。文言句式中常有省略主语的情况,而动词充当句子的谓语,构成句子的核心。考生可着眼于动词和前后词语的关系推断,提高断句的准确率。答案: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典题试做 名师点睛 7大着眼点 3.(2014·全国卷Ⅰ)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句中有虚词“以”“之”。句中用“以”引起一个表示原因的短句,可在“以”前断开;两个“之”都是句末宾语,可在“之”后断开。(三)找虚词,定句读。“夫、惟、盖、今夫、若夫、凡”等经常出现在句首,“乎、哉、也、矣、欤、焉、耳”等语气词常出现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出现在句中,关联词“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至于、且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大多出现在一句话的开头。着眼于上述虚词,有助于准确断句。答案: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典题试做 名师点睛 7大着眼点 句中“冠足以修敬”“衣足以掩形御寒”结构相似,“不务其饰”“不务其美”结构相同,“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结构相同,据此即可在“敬”“饰”“寒”“美”“彩”后面断开。(四)辨句式,定句读。古人写文章,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考生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固定句式(千万不要把固定结构拆分开)都可以作为断句的着眼点。4.(2016·山东高考)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常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答案: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典题试做 名师点睛 7大着眼点 5.(2016·浙江高考)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选自贾谊《治安策》)文段是一个对话,抓住对话标志词“曰”,可以在两个“曰”后面断开。(五)察对话,定句读。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着眼于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答案: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 典题试做 名师点睛 7大着眼点 6.(2016·杭州质检)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文段中的“其积于中者”与“其发于外者”,“其清音幽韵”与“其雄辞闳辩”是对偶句;“浩如江河之停蓄”“烂如日星之光辉”“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是对偶句和排比句。根据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断开了。(六)明修辞,定句读。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对偶、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特点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答案: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典题试做 名师点睛 7大着眼点 7.(2016·全国丙卷)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根据句中有关官职的专有名词,如“修撰”“左中允”“翰林学士”“吏部左右侍郎”等,并依据职位的变迁断句即可。(七)据常识,定句读。文言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尤其是官职、称谓等,对文言文断句也会有很大帮助。答案: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参考译文]1.考中为进士甲科,做了会稽县的县令。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湖水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袋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清楚熟悉法令,经历处事久了熟知朝廷台阁的典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2.孙傅升至中书舍人。宣和末年,高丽前来进贡,使者所经过之处,调发民夫备办舟船,引起骚动,费用又颇多。孙傅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对于中国却没有丝毫好处。”宰相认为他的言论与苏轼相同,上奏贬他到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议论只是偶然与苏轼的相同,但没有他意,根据职责论事而受到指责实在过分了。许翰也被罢贬。3.于休烈随即调任工部侍郎、修国史,进献《五代帝王论》,皇上甚为称赞。宰相李揆恃才自夸而嫉妒贤能,因于休烈修撰国史与自己平列,便嫉恨他,奏请任他为国子祭酒,暂且留在史馆从事修撰以贬低他。于休烈安然自处,毫不介意。代宗即位,审察鉴定官员之优者,宰臣元载称赞于休烈,于是授予于休烈右散骑常侍的官职,仍旧兼管修撰国史,多次升迁被封为东海郡公,加封金紫光禄大夫。4.诚心地爱护人民,果断地推行善政,天下百姓都感念他们的恩德,而归服于他们的道义,这就是他们的衣服节俭而人民大众高兴的原因。帽子足够用来表示恭敬就行了,不要致力于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就行了,不要致力于华美。身上穿的衣服不要色彩杂陈,头上戴的帽子不要镂刻花纹。古代曾有用木柴搭巢和挖洞穴居而不厌恶的人,给予宫室而不要,天下人不是朝拜宫室,而是共同归向于他们的仁爱。5.向陛下进言的人都说:天下已经安定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却认为不是那么回事。说天下已经安定已经治理得很好的人,不是愚昧无知就是阿谀奉承,都不是真正了解治乱大体的人。6.在心胸中的才力,浩大有如江水的积储;发为文章,明亮有如日月的光辉。那清亮幽雅的韵调,凄凄切切如突然来到的急雨飘风;雄伟宏广的文辞,明快敏捷如奔驰的轻车骏马。7.武宗即位,因为东宫恩赐,升任左谕德,充当为皇帝经筵进讲的官员,编修《孝宗实录》。当时文学大臣不攀附刘瑾,刘瑾很憎恨他们。(刘瑾)说《大明会典》在刘健等人手中完成,耗费很多,参与编修的官员被降职,降傅珪为修撰。不久又因为《孝宗实录》编成,升任左中允,再升翰林学士,后又任吏部左、右侍郎。文言断句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设置6~8处停顿。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两两相似,只有一二处不同。解答时,可遵循以下步骤:[典例印证](2015·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来护儿)幼而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eq\a\vs4\al([解题])第一步,四个选项分两组四个选项中,有些停顿点是相同的,有些是不同的。根据相同点的多少将四个选项两两分组,即A、B两项为一组,C、D两项为一组。第二步,两级排除定答案分析时可以找到两组中不同的停顿点,重点分析不同点的正误。即从不同的停顿点入手,分析正确的断句点。句中所字结构“所住”为名词性词组,中间不能断开,根据句意应放在句首,据此排除A、B;护儿、宇文忻为人名,根据句意应放在句首,据此排除C项。综合分析可知,答案为D项。[参考译文](来护儿)幼年的时候就卓越出众,开始读《诗经》的时候,放下书感叹地说:“大丈夫在世,应当为国杀敌来建功立名!”同伴听了他的话都感到惊讶,佩服他有志气。等到长大以后,雄才大略超群,志向气量远大杰出。恰逢周国军队平定淮南,来护儿所居住的白土村,地处边界,经常见到军队,来护儿经常情绪激昂有建功立业的志向。等到开皇初年,宇文忻等镇守广陵。在平定陈国的战役中,来护儿有战功,晋升为上开府,赏赐锦缎一千段。[针对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莫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B.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C.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D.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解析: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其次分析四个选项,把选项两两分组,根据相同点的多少可知A、D两项为一组,B、C两项为一组。然后分析两组不同之处:“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此处主语为“此人”,谓语为“有”,后跟宾语“痴名”,“闻”为动词,后面需要跟宾语“其”。由此可见“痴名”后必定停顿,可排除A、D两项。比较B、C两项,不同点有两处“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和“僮仆亦奔散无留者”,语句“僮仆亦奔散/无留者”两种断法皆可,重点分析“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此句中的“时”必定归到上句,即“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由此可排除B项,确定答案为C项。答案:C [参考译文]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乡试中举,(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御史来到县学学舍,属下的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不下拜,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应当用属官的礼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屈膝下跪。”(后海瑞)升任淳安县知县,在任上穿布衣,吃粗米,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当时世宗在位时日已久,不再上朝听政,深居皇宫西苑,专心一意斋戒祀神。朝中大臣,自从杨最、杨爵因上疏劝谏而获罪后,没有谁再敢议论时政。嘉靖四十五年二月,唯独海瑞一人上疏。世宗皇帝看了奏章大怒,把它扔到地下,回头对身边的宦官说:“赶紧把他抓起来,别让他跑了。”宦官黄锦在一旁说:“此人一向有痴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难免一死,就买了一口棺材,诀别妻子儿女,在朝廷待罪。家中僮仆也都是打发走了没有留一个,这表明他并不打算逃走。”世宗皇帝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皇帝又拿出奏章来看,(就这样)一天之中看了两三次,被感动而叹息。皇上曾经说:“此人可与比干相比,只是我不是纣王罢了。”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也。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B.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C.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D.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解析: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其次分析四个选项,按相同点的多寡把选项两两分组:A、D两项为一组,B、C两项为一组。然后分析“时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此处大意是“父亲郭瑗,任尚书都令史”,不能看作“父亲郭瑗,任尚书都令史时”,这里的“时”指当时的情况,可排除B、C两项。比较A、D两项,此处主语为“瑗”,谓语为“驳正”,宾语为“之”,故在“之”后停顿,由此可排除A项,确定答案为D项。答案:D [参考译文]郭璞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人。父亲郭瑗,任尚书都令史。当时尚书杜预对朝廷制度进行了一些增减调整,郭瑗常常予以辩驳纠正,因此以公正端方著称,后死在建平太守任上。郭璞喜好经书学术,学问渊博而有大才,但不善于语言表达,他的词赋自中兴以来首屈一指。他喜好古文奇字,精通阴阳术数及历法算学。有一个叫郭公的人,客居于河东,精通卜筮之术,郭璞跟从他学习卜筮。郭公授予他《青囊中书》九卷,由此他通晓五行、天文、卜筮之术,能攘除灾祸,通达冥冥的玄机,就是京房、管辂这样的人也比不上他。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初为桓伟辅国主簿。宋武帝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谓宜从旧,于义为允。”从之。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臵之。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节选自《南史·郑鲜之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B.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C.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D.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运用排除法。首先把四个选项分为两组A、B为一组,C、D为一组,两组不同之处是“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句子中主语“帝”,谓语“事”,“戎旅”是宾语,故排除C、D两项;分析A、B,不同之处“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结合上下文,“时或谈论”主语为“帝”,“皆依违不敢难”的应该是“人”,可排除B项。故选A项。答案:A [参考译文]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起初做桓伟的辅国主簿。宋武帝兴起义兵后,他逐步升为御史中丞。他性格刚直,很合乎司直的职务特点。当时的新制度规定,长吏因为父母的疾病离职,三年内不准做官。山阴令由于父亲生病探望而离职,郑鲜之因此上奏说:“现在探望父母的疾病却被加上罪名,违背道义伤害事理(的事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我以为应该依从旧章规定,在理义上才恰当。”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武帝少年时就从军了,不曾涉猎学问,等做了宰相,很羡慕风流文采。有时谈古论今,人们都是顺着他的意思说,不敢辩驳。而郑鲜之总是要驳难,而且一定切中要害,不曾放松宽容他。与武帝说话,一定让他理屈词穷,然后才罢休。武帝有时惭愧变了脸色,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当时的人们称赞他是“纠正谄媚的人”。
/
本文档为【循证医学作业 (6)】,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