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医拔罐

2017-09-20 26页 doc 47KB 58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1103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医拔罐中医拔罐 拔火罐莫以罐印定疗效 从形态看,若罐印有水疱、水肿,说明体内湿气过重,如果水疱呈血红色或黑红色,说明病得 较久、湿气重且有血淤现象。 拔火罐古称“角法”,它主要是通过机械刺激、负压和温热作用,加速血液循环, 促进新陈代谢,从而起到医疗和保健的作用,尤其适用于一些慢性病患者。 因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所以对治疗的反应也不同,如拔完火罐,有些人只会在皮肤 上留下淡淡的印记,且很快就能消失;而有些人则要“背”着紫红的罐印好几天。中医 认为,拔罐后皮肤局部出现的不同颜色或形态的罐印,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患病的情况,...
中医拔罐
中医拔罐 拔火罐莫以罐印定疗效 从形态看,若罐印有水疱、水肿,说明体内湿气过重,如果水疱呈血红色或黑红色,说明病得 较久、湿气重且有血淤现象。 拔火罐古称“角法”,它主要是通过机械刺激、负压和温热作用,加速血液循环, 促进新陈代谢,从而起到医疗和保健的作用,尤其适用于一些慢性病患者。 因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所以对治疗的反应也不同,如拔完火罐,有些人只会在皮肤 上留下淡淡的印记,且很快就能消失;而有些人则要“背”着紫红的罐印好几天。中医 认为,拔罐后皮肤局部出现的不同颜色或形态的罐印,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患病的情况, 但并非淤青越深效果越好。 从形态看,若罐印有水疱、水肿,说明体内湿气过重,如果水疱呈血红色或黑红色, 说明病得较久、湿气重且有血淤现象;若罐印呈深红色、紫黑色或出现丹痧红点,碰起 来觉得微痛,兼之身体发热,说明患有热毒症;若罐印呈紫红色或紫黑色,无丹痧和发 热现象,说明患有淤血症;若罐印出现微痒或皮纹现象,说明湿邪较重。 从颜色看,若罐印色紫黑而暗,说明经络不畅,且有淤血存在;若罐印发紫且有斑 块,说明患有寒凝血淤症;若罐印呈散紫点状,说明患有气滞血淤症;若罐印鲜红而艳, 说明患有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症;若罐印红而暗,说明血脂高,且有热邪;若罐印灰白 或无颜色改变,触而不温,多为虚寒或湿邪所致。 需要注意的是,局部皮肤有炎症或是破溃、有出血倾向者不宜拔罐;在前一次拔罐 部位的淤青没有消失之前,不要在原处拔罐;妊娠女性的腹部和腰骶部禁止拔罐;儿童 皮肤娇嫩,拔罐时间不宜过长;过度疲劳、饥饿、大渴、醉酒的人不宜马上进行拔罐。 拔罐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拔罐疗法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临床上早已从早期的疮疡发展到用来治疗包括内科、外科、 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等100 多种疾病。 1(适应证 拔罐疗法对疮疡痈毒的治疗有其独到之处。 (1)拔罐形成的负压作用于脓腔,可使脓液充分引流,减少全身中毒性反应, 促进创口 愈合。 (2)避免在治疗深部脓肿和复杂多脓腔脓肿时大创口引流,减少病人痛苦,缩短引流创 口愈合时间。 (3)促进脓栓脱落,缩短炎症周期,少用抗生素,从而大大缩短了病程。 (4)拔罐的温热效应及持久均匀的负压效应,改善了局部创面的血液循环,促进了复杂 创面和经久不愈的慢性溃疡的迅速愈合。 拔罐疗法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临床上早已从早期的疮疡发展到用来治疗包括内科、 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等100 多种疾病。特别是近年来,一些从未用本法 治疗过的疾病如白塞病、术后腹胀,以及一些疑难急症如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肺水肿, 甚至如心脏病、骨折等,使用本法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根据临床观察,本法对高 血压、心绞痛亦有明显疗效。由于拔罐疗法所具有的独特医疗机理,其治疗疼痛性疾病 更为见长。 拔罐疗法具有明显的缓解疼痛效果,无论是内科的头痛、腹痛、胆绞痛、风湿痛,还 是外科的急性腰扭伤、慢性软组织损伤,都可以用拔罐疗法取得立竿见影的疗效,有的 甚至只需一次治疗即可痊愈。 刺络拔罐的镇痛效果尤为显著。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疼痛多因经络阻 滞,气血瘀阻。刺络拔罐能有效地去瘀行血,通经活络,临床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现 代医学也认为,刺络拔罐刺激了某一局部的神经,调节了相应部位血管和肌肉的功能, 反射性解除血管和平滑肌的痉挛,产生了明显的止痛效果。 另外,用本法治疗效果较理想的病证有: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哮喘、支气管炎、百 日咳、冠心病、心律不齐、中暑、肺水肿、急性胃肠炎、胃痛、小儿消化不良、高血压、 中风后遗症、糖尿病、头痛、胁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腰背痛、痛经、月经不 调、乳腺炎、术后肠粘连、荨麻疹、带状疱疹、产后缺乳、牙痛、扁桃体炎、面瘫、毒 蛇咬伤、疮疡初起、近视等。 2(禁忌证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禁用或慎用拔罐疗法。 (1)凝血机制不好,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使用拔罐疗法, 如血友病、紫癜、白血病等。 (2)皮肤严重过敏或皮肤患有疥疮等传染性疾病者不宜拔罐。 (3)恶性皮肤肿瘤患者或局部破损溃烂、外伤骨折、静脉曲张、体表大血管处、皮肤丧 失弹性者,局部皮肤不宜拔罐。 (4)妊娠期妇女的腹部、腰骶部及乳部不宜拔罐,拔其他部位时,手法也应轻柔。 (5)肺结核活动期,妇女经期不宜拔罐。 (6)重度心脏病、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及严重水肿的患者不宜拔罐。 (7)五官部位、前后二阴部位不宜拔罐。 (8)重度神经质、全身抽搐痉挛、狂躁不安、不合作者,不宜拔罐。 (9)醉酒、过饥、过饱、过渴、过劳者,慎用拔罐。 拔罐的常见反应及处理方法 上罐后,如果病人感到局部非常紧张,疼痛灼辣难忍,数分钟即起水泡(也可能患湿气证),或 于施术局部的远端感觉发凉、发麻、疼痛等,均属异常反应。 1(正常反应 无论用何种方法将罐吸于体表,由于罐子的负压吸引作用,局部软组织可隆起于罐口 平面以上,病人觉得局部有牵拉发胀感,或发热、温暖、凉气外出、舒适感等,有的病 证立即或渐渐减轻,甚至完全消除。当然,上述感觉并非全部出现,依个体反应的不同, 出现的多寡显隐有别。留罐到一定时间(数分钟至十多分钟),或闪罐、走罐多次后,局 部的软组织呈现潮红、紫红色(瘀斑色),或出现丹痧(小点状,紫红色疹子),起罐后皮 肤的这些变化可能维持一至数天。这些,都属于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 中医和西医可根据局部的反应情况来诊断和辅助诊断疾病。中医认为,拔罐区出现水 泡、水肿、水气过多者,揭示患湿气证。出现深红、紫黑或丹痧,或触之微痛,兼见身 体发热者,提示患热毒证;身体不发热者,提示患瘀血证;皮色不变,触之不温者,提 示患虚寒证;微痒,或出现皮纹,提示患风证。有关刺络拔罐吸出的液体,可表 现不同 的病情。一般认为:鲜血显示病情较轻,黑血或瘀块显示瘀阻较重,黄水显示湿热证, 清水显示寒湿,血水往往出现在治疗的开始阶段或疾病即将痊愈阶段。至于出血量多少, 亦可提示病情的轻重及转归。有些患者开始治疗时,出血量少甚至不出血,这是瘀血阻 塞严重或风气盛的表现,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瘀血逐渐被吸出,出血量才渐渐增多, 但随着病情的好转,出血量又会渐渐减少,直至吸不出血。西医认为,拔罐区若出现微 细出血,可作为诊断发疹性疾病(如麻疹、风疹、猩红热、斑疹伤寒等)的依据之一,因 为这些疾病的发疹前期都发生毛细血管的损害。若出现印痕黑晕,其中有出血之紫斑, 而且相互重叠,则为斑疹伤寒的阳性反应,这种反应较变形菌微生物凝集反应或立克次 体凝集反应平均可提早2 天出现,且阳性率高;出现很多大水泡,提示有水液潴留,肢 体有不明显的肉眼难以观察出现的水肿症;呈现粉红色或无色斑,提示患有神经痛或高 血压症;呈现深紫色斑,并且在紫红色的印痕中间常出现黑褐色斑纹者,提示患有肌肉 风湿症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若治疗过程中这些印痕或斑纹逐渐减少,则提示病情减轻、 好转或痊愈。 2(异常反应 上罐后,如果病人感到局部非常紧张,疼痛灼辣难忍,数分钟即起水泡(也可能患湿气 证),或于施术局部的远端感觉发凉、发麻、疼痛等,均属异常反应。引起异常反应的原 因大概有以下几方面。 (1)病人心理反应过度。 (2)罐子吸力过大。 (3)施术时失误、灼伤皮肤,或皮肤本来就有伤口。 (4)所涂药物的刺激过强。 (5)罐口边缘过薄(指代用罐),或不平滑,有砂粒状样凸起或凹缝、凸痕,或病人皮肤 干枯松弛(如老年人),加上医者上罐时可能旋转了手腕(旋罐),使皮肤出现皱褶。 (6)吸罐时间过长,局部瘀血形成过多,隆起明显。 (7)拔罐的局部有浅在的较大动脉分布(如腹肌沟动脉、足背动脉搏动处),由于吸力的 作用,局部软组织紧张,动脉受压而使血运受到影响,于是远端的组织出现缺血,故出 现发麻、发冷、疼痛等反应,甚至还会出现组织坏死。 晕罐,是指在拔罐的过程中,病人出现头晕、心慌、恶心、呕吐、冒冷汗甚至晕厥等 症状。引起晕罐的原因为虚弱、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或置罐于禁忌部位等。一般而 言,单纯拔罐引起晕罐者极为罕见,只有在施行针罐法和刺罐法时偶有发生。 3(异常反应的预防及处理 异常反应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如下。 (1)要仔细检查罐子,不符合的弃之不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2)虽然拔罐的刺激不像针刺那样强烈,但毕竟是穴位刺激。由于存在着个体差异,各 人对刺激的反应程度强弱不一,故对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酒后的患者最好不要施 术,尤其不要在反应强烈的穴位,如合谷、太冲等穴施术。环境气温不要太低,尽量不 让患者有寒冷感出现。 (3)上罐后要多询问患者的感觉,多观察罐内的皮肤变化情况。如果病人诉说吸拔太紧, 有疼痛或烧灼感觉(涂药罐、敷药罐出现轻度灼痛感属正常现象),可一手持罐,另一手 的食指或拇指指尖轻轻压一下罐口缘的软组织,使软组织与罐口边缘间形成一个极小的 缝隙,若是用气嘴罐者,可稍旋松气栓螺帽,让少许空气进入,以减小罐内负压。如果 是施行密排罐者,应检查是否罐距太近,是否需调整。如果经上述处理后仍有不适,应 脱罐检查。假若局部皮肤起泡,也应起罐。起罐后,涂以甲紫药水,并加以包扎,以预 防感染。 (4)在施行针罐法时,如针口过于胀痛,或酸胀痛感向他处传感,难以忍受,应起罐调 整针的深度或刺向,待反应减轻后再进行拔罐。 (5)在施术过程中,如果出现晕罐现象,切勿惊慌失措,应把病人的衣服纽扣解开,给 热开水喝(可加些糖),注意保暖。经上述处理后,仍未能缓解症状时,应立即起罐,让 病人去枕平卧。如果反应仍加重者(如昏厥、低血压),应把枕头垫于脚下,使成头低脚 高位,同时以指甲缘切按患者人中穴或十宣穴,或用指尖揉按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 对出冷汗多或冷汗不止者,可用艾条温灸涌泉穴或百会穴。经上述办法处理后倘若昏厥、 低血压仍不能纠正者,可考虑应用中枢神经兴奋剂或输液。 拔罐的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拔罐时室内应保持温暖,避开风口,防止患者受凉。患者应选择舒适的体位,否则留罐时患者 改变体位,容易使罐具脱落。 (一)操作规程 1(术前准备 认真检查和询问病人,以确定是否是适应证,有无禁忌证,根据病情拟定治疗方案; 检查所需药品、器材、罐具是否齐全,同时进行消毒,做好施术前的一切准备;对病人 讲明施术过程中注意事项,争取病人理解和配合,消除其恐惧心理,增强其治疗信心。 2(选择体位 拔罐体位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正确的体位应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 充分暴露拔罐部位。通常采用的拔罐体位有如下几种。 (1)仰卧位 适用于头面、前额、胸腹、上下肢前侧及手足部的穴位。 (2)俯卧位 适用于头颈、肩背、腰骶及上下肢后侧的穴位。 (3)侧卧位 适用于头侧、面侧、肩侧、胸侧、下肢外侧等,除与床接触的部位以外的 所有其他部位的穴位。 (4)俯伏坐位 适用于头后部、颈项、肩背、腰骶等部位的穴位。 (5)仰靠坐位 适用于头前部、面颜、胸腹、腿前部等部位的穴位。 3(罐具选择 根据病人的体质、肥瘦及待拔部位的面积、所治疾病的需要,正确选择罐具和罐型。 4(术前消毒 确定治疗部位以后,用热毛巾擦洗待拔部位,再用消毒纱布擦干后拔罐;如果施行针 刺或刺络拔罐时,则必须以酒精或碘酒消毒,待皮肤干燥后再拔罐;如果待拔部位有毛 发,则必须剃光毛发,洗净擦干后再拔罐。 5(罐具预热 在秋冬季节或寒冷天气里拔罐,须将罐具用火烤或水烫进行预热,使罐具温度稍高于 体温为宜。罐温不可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6(观察反应 罐具全部拔上后,要不断观察受术者的反应,询问感受,及时处理和调整不适。如吸 拔力太大产生疼痛,应适当放气减小吸拔力;若吸拔力太小负压不够,可起罐后再拔一 次;如病人疼痛异常,头晕、恶心、心悸,或刺络拔罐出血过多,必须立即起罐检查处 理。 7(拔罐时间 大型号罐具吸力强大,每次可留罐5,10 分钟;中型罐吸力较强,留罐10,15 分钟为 宜;小型罐吸力较小,留罐15,20 分钟为宜。 8(拔罐次数 常规治疗一般每天拔罐1 次或隔日拔罐1 次;每10 次为1 疗程;2 疗程间隔3,5 天。 9(起罐方法 抽气罐打开罐顶气阀即可。其他罐具起罐时要两手协作,一手轻按 罐口附近的皮肤, 一手扶持罐具,待空气缓缓进入罐内后,轻轻脱罐,切不可用力硬拔或让空气进入太快, 以免损伤皮肤,产生疼痛。 10(起罐后的处理 一般情况无需处理。若因留罐时间较长,皮肤产生水泡时,可用消毒 针刺破放水, 擦涂甲紫药水防止感染;若针罐法、刺络拔罐法的针孔出血,可用干消毒棉球压迫止血; 若局部严重出血,下次不宜在此部位再拔。所有程序处理结束后,让病人静息20 分钟方 可离开。 (二)注意事项 (1)拔罐时室内应保持温暖,避开风口,防止患者受凉。患者应选择舒适的体位,否则 留罐时患者改变体位,容易使罐具脱落。 (2)受术者过饱、过饥、酒后、过度疲劳或剧烈运动后不宜拔罐,待上述状况改变后再 拔。 (3)拔罐时应根据患者所需拔罐的不同部位,选择不同口径的火罐,一般宜选择肌肉丰满、 富有弹性、没有毛发和无骨骼以及关节无凹凸的部位进行拔罐,以防掉罐。 (4)用火罐时,注意不要烫伤皮肤,棉球蘸酒精量要适中,过多容易滴 到皮肤上发生 烫伤,过少则火力不够而拔罐无力,达不到治疗效果。因罐口靠近皮肤,所以棉球经过 罐口时的速度要快,以免罐口过热而烫伤皮 肤。贴棉法应注意防止燃烧的棉花脱落;滴 酒法应注意避免酒精过多流 到罐口或滴到皮肤上而烫伤皮肤;架火法应注意扣罐要准 确,以免撞翻燃 烧的火架,患者不能移动以免火架翻倒烫伤皮肤。 (5)拔罐时的操作动作要迅速而轻巧,要做到稳、准、轻、快。罐内的负压与扣罐的时 机、动作的快慢、火力的大小、罐具的大小直接相关。只有掌握好操作技巧,才能将罐 拔紧而不过紧,罐内负压适宜。 (6)拔罐数目多少要适宜,一般都采取单穴拔罐、双穴双罐法,罐多时罐间距离不宜太 短,以免牵拉皮肤产生疼痛或相互挤压而脱罐。 (7)起罐时应注意不要生拉硬拽,以免皮肤受损或过于疼痛。起罐时应一手握住罐体, 使其倾斜,另一手压住一侧罐口边缘处的皮肤,使空气从罐口与皮肤之间的缝隙处进入 罐内,罐体自然脱落。 (8)在使用针罐时,需注意拔罐可使皮肤突起,肌肉收缩,加之罐底部的撞压,容易使 针体弯曲或针尖的深度增加,尤其是胸背部的穴位,容易造成气胸,故胸背部慎用此法。 (9)初次治疗的病人,年老体弱者,儿童及神经紧张、空腹等患者以选择小罐为宜,拔 罐时间宜短,负压力量宜小,手法宜轻。庇ρ?裎晕唬媸弊?夤鄄旎颊叩姆从Γ? 以免发生晕罐现象。晕罐现象多表现为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四肢发凉、周 身冷汗、呼吸急促、血压下降、脉微细无力等。遇到晕罐现象,医者不能紧张慌乱,要 立即令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服些温开水或糖水即可迅速缓解并恢复正常;重者则 应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中冲等穴或艾灸百会、中极、关元、涌泉等穴,一般可很 快缓解并恢复正常。 (10)拔罐可使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小水珠、出血点、瘀血现象或局部瘙痒,均属正 常治疗反应。一般阳证、热证、实证多呈现鲜红色瘀斑反应;阴证、寒证、血瘀证多呈 现紫红色、暗红色瘀斑反应;寒证、湿证多呈现水泡、水珠;虚证多呈现潮红或淡红色。 如局部没有瘀血现象或虽有轻度的潮红现象,但起罐后立即消失,恢复皮肤原来的颜色, 一般提示病邪尚轻,病情不重,病已接近痊愈或取穴不够准确。前一次拔罐部位的瘀斑 未消退之前,一般不宜再在原处拔罐。 (11)拔罐的间隔时间应根据瘀斑的消失情况和病情、体质而定,一般瘀斑消失快、急 性病、体质强者,间隔时间宜短;瘀斑消失慢、慢性病、体质弱者,间隔时间宜长。 (12)血罐法的出血量应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和体质而定,一般急性病、青壮 年、体质强者出血量宜多;慢性病、老年、幼儿及体质弱者出血量宜少。 常用罐法及其特点--弹罐法 弹罐法是指在罐具吸定以后,用手指弹击罐体,或提罐上下快速震颤的一种拔罐方法。 弹罐法是指在罐具吸定以后,用手指弹击罐体,或提罐上下快速震颤的一种拔罐方法。 常用罐法及其特点--摇罐法 先用闪火法将罐拔在皮肤上,然后均匀而有节奏地摇动吸拔在皮肤上的火罐。这样反复的牵拉, 增加了对穴位或皮肤的刺激量。 先用闪火法将罐拔在皮肤上,然后均匀而有节奏地摇动吸拔在皮肤上的火罐。这样反复的牵 拉,增加了对穴位或皮肤的刺激量。摇罐时应注意用力要柔和,速度不宜过快,摇动的角度要 适宜,太大容易把火罐摇掉或者病人不能耐受,太小达不到刺激量,起不到摇罐的作用。 常用罐法及其特点--提罐法 提罐法是为了增强治疗效果,加强对皮肤和穴位的刺激,促进血液循环。 提罐法是为了增强治疗效果,加强对皮肤和穴位的刺激,促进血液循环。先用闪火法将罐吸 拔于皮肤上,然后将罐上提拉动皮肤,再恢复原状,这样反复、轻柔、均匀地来 回提拉多次, 至皮肤出现瘀血为止。此法常用于拔腹部的穴位。提罐法应注意用力要适中,力量过大容易把 罐拔掉,过小则达不到刺激量。 常用罐法及其特点--动罐法 动罐法是指在罐具吸定以后,手持罐具反复进行上提、下压或前后左右摇摆罐体(罐具不脱离皮 肤)的一种拔罐方法。 动罐法是指在罐具吸定以后,手持罐具反复进行上提、下压或前后左右摇摆罐体(罐具不脱 离皮肤)的一种拔罐方法。 常用罐法及其特点--旋罐法 旋罐法是指在罐具吸定以后,手持罐具底部,使之向同一方向旋转的一种拔罐方法。 旋罐法是指在罐具吸定以后,手持罐具底部,使之向同一方向旋转的一种拔罐方法。 常用罐法及其特点--按摩罐法 按摩罐法是指将按摩和拔罐相结合的一种拔罐方法。 按摩罐法是指将按摩和拔罐相结合的一种拔罐方法。两者可先后分开进行,也可同时进行。 特别在拔罐前,根据病情先循经点穴和按摩,对于疼痛剧烈的病证及软组织劳损或损伤引起疼 痛的患者,治疗效果十分显著。 常用罐法及其特点--刮痧罐法 刮痧罐法是利用一定的工具,如牛角板、木梳背、瓷调羹等,在人体某一部位的皮肤上进行刮 痧,使皮肤发红充血,呈现一块和一片紫红色的斑点,然后再拔罐,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 一种疗法。 刮痧罐法是利用一定的工具,如牛角板、木梳背、瓷调羹等,在人体某一部位的皮肤 上进行刮痧,使皮肤发红充血,呈现一块和一片紫红色的斑点,然后再拔罐,从而达到 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 此法可作为病变范围较窄的部位以及走罐法或多罐法受到限制时的补充方法。 常用罐法及其特点--刺络拔罐法 刺络拔罐法是指刺络放血与拔罐配合应用的一种拔罐方法。 刺络拔罐法是指刺络放血与拔罐配合应用的一种拔罐方法。是指用三棱针,皮肤针(梅 花针、七星针等)刺激病变局部或小血管,使其潮红、渗血或出血,然后加以拔罐 的一种 方法。此法在临床治疗中较常用,而且适用证广,见效快,疗效好,具有开窍泄热、活 血祛瘀、清热止痛、疏经通络等功能。凡属实证、热证者,如中风、昏迷、中暑、高热、 头痛、咽喉痛、目赤肿痛、麦粒肿、急性腰扭伤、痈肿、丹毒等,皆可用此法治疗。此 外,对重症、顽症及病情复杂的病人也非常适用,如对各种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 炎、皮肤瘙痒、神经衰弱、胃肠神经痛等疗效尤佳。 方法:先在局部刺络出血,然后再进行拔罐,留罐5,10 分钟左右取下,再用干棉球 擦净皮肤即可。 常用罐法及其特点--转罐法 转罐法与摇罐法相似,较摇罐法力量大,刺激性强。先用闪火法将罐拔于皮肤上,然后手握罐 体,来回转动。 转罐法与摇罐法相似,较摇罐法力量大,刺激性强。先用闪火法将罐拔于皮肤上,然后手握 罐体,来回转动。操作时手法宜轻柔,转罐宜平稳,防止掉罐。转动的角度要适中,角度过大 患者不能耐受,过小无法达到刺激量。由于转罐法对穴位或皮肤产生更大的牵拉刺激,加强了 血液循环,增强了治疗效果,多用于穴位治疗或局部病证的治疗。注意罐口应平滑,避免转动 时划伤皮肤。转罐法可与走罐法配合应用,在皮肤上涂适量的润滑油,可减轻疼痛。 常用罐法及其特点--走罐法 走罐法又称行罐法、推罐法及滑罐法等。一般用于治疗病变部位较大、肌肉丰厚而平整,或者 需要在一条或一段经脉上拔罐。 走罐法又称行罐法、推罐法及滑罐法等。一般用于治疗病变部位较大、肌肉丰厚而平 整,或者需要在一条或一段经脉上拔罐。走罐法宜选用玻璃罐或陶瓷罐,罐口应平滑, 以防划伤皮肤。具体操作方法是,先在将要施术部位涂适量的润滑液,然后用闪火法将 罐吸拔于皮肤上,循着经络或需要拔罐的线路来回推罐,至皮肤出现瘀血为止。操作时 应注意根据病人的病情和体质调整罐内的负压,以及走罐的快、慢、轻、重。罐 内的负 压不可过大,否则走罐时由于疼痛较剧烈,病人无法接受;推罐时应轻轻推动罐的颈部 后边,用力要均匀,以防火罐脱落。 走罐法对不同部位应采用不同的行罐方法。腰背部沿垂直方向上下推拉;胸胁部沿肋 骨走向左右平行推拉;肩、腹部采用罐具自转或在应拔部位旋转移动的方法;四肢部沿 长轴方向来回推拉等。 走罐操作方法有以下3 种。 (1)轻吸快推法罐内皮肤吸起3,4 毫米,以每秒钟推行60 厘米的速度走罐,以皮肤潮 红为度。此法适用于外感风邪、皮痹麻木、末梢神经炎等症,每日1 次,每次3,5 分钟, 10 次为1 疗程。 (2)重吸快推法罐内皮肤吸起6,8 毫米,以每秒钟推行30 厘米的速度走罐,以皮肤呈 紫红为度。此法适用于经脉、脏腑功能失调的病证,每日1 次,每次3,5 分钟,10 次为 1 疗程。 (3)重吸缓推法罐内皮肤吸起8 毫米以上,以每秒钟2,3 厘米的速度缓推,至皮肤紫 红为度。此法适用于经脉气血阻滞、筋脉失养等病证,如寒湿久痢、坐骨神经痛、肌肉 萎缩及痛风等。此法的刺激量在走罐法中最大,可自皮部吸拔出沉滞于脏腑、经脉的寒、 湿、邪、毒。每日1 次,每次3,5 分钟,10 次为1 疗程。实证逆经走罐;虚证顺经走罐。 常用罐法及其特点--留罐法 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是指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方法。 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是指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方法。此法是临床 最常用的一种罐法。留罐法主要用于以寒邪为主的疾患、脏腑病、久病,部位局限、固 定,较深者,多选用留罐法。如经络受邪(外邪)、气血瘀滞、外感表证、皮痹、麻木、 消化不良、神经衰弱、高血压等病证,用之均有良效。 治疗实证用泻法,即用单罐口径大、吸拔力大的泻法,或用多罐密排、吸拔力大的, 吸气时拔罐,呼气时起罐的泻法。 治疗虚证用补法,即用单罐口径小、吸拔力小的补法,或用多罐疏排、吸拔力小的, 呼气时拔罐,吸气时起罐的补法。 留罐法可与走罐法配合使用,即先走罐,后留罐。 拔罐疗法的功能及特点 采用拔罐疗法,只要按规程操作,就不会引起烫伤,并且无任何毒副作用,有病治病,无病健 身。 (一)功能 1(调节平衡 拔罐疗法对神经系统的良性刺激,通过末梢感受器,经向心传导至大脑皮质;对皮肤 的良性刺激可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发生反射性兴奋, 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因而加强了大脑皮质对身体各部分的 调节和管制功能,促使病灶部位组织代谢作用增强,促进机体恢复,使疾病痊愈。 拔罐疗法调节人体微循环,促进人体血液与组织间的物质交换;调节毛细血管的舒缩 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调节新陈代谢,改善局部组织营养;调节淋巴循环功能,使 淋巴细胞的吞噬能力加强,增强了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消除疾病,恢复机体正常 功能的目的。 2(扶正祛邪 拔罐疗法可拔出体内的风、寒、湿等邪毒,邪去而正安,扶助了正气。风、寒、湿邪 入侵,引起机体麻痹疼痛,可采用刺络拔罐法祛除病邪,气血得以通畅,疼痛随之消除。 临床验证,刺络拔罐对消瘀化滞、解闭通结、祛风散寒有良效。 3(疏通经络 人体的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纵横交错,网络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 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借以运行气血,濡养脏腑。若人体经络气血功能失调,正常的生 理功能就遭到破坏,疾病随之产生。拔罐疗法通过对经络、腧穴产生的负压效应,可以 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振奋脏腑功能。临床采用的循经走罐法、经络拔罐法、刺络拔 罐法等,皆有疏通经络的功能。 4(通利关节 由于拔罐疗法具有祛风散寒、祛湿除邪、通脉行气的功能,因而可使关节通利,镇痛 去痹。临床用拔罐治疗头痛、眩晕、风痹、腰痛、四肢痛等证,无需服药。 5(吸毒排脓 拔罐疗法所产生的负压吸力很强,用以治疗痈毒疮疡、恶血瘀滞、邪毒郁结等外证有 特效。未化脓时,采用针刺拔罐,可使毒邪排出,气血畅通,瘀阻消散;已化脓时,可 吸毒排脓,清创解痛,促进疮口愈合。 (二)特点 1(适应证广泛 拔罐疗法适应证广泛,凡是能挥谜刖摹茨Α?a id="sogousnap0_5">中医、中药等方法治疗的各科疾病都 可以使用拔罐治疗,尤其对于各种疼痛性疾病、软组织损伤、急慢性炎症、风寒湿痹证, 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经脉闭阻不通所引起的各种病证有较好的疗效。有些疾病应用现代 医学手段疗效不佳时,应用拔罐疗法往往奏效,即使对器质性病证,也有一定的疗效。 2(疗效好,见效快 拔罐疗法不仅适应证广泛,而且疗效好、见效快。有些疾病往往一次见效或痊愈,如 一般的腰背部疼痛,在疼痛部位拔罐之后,立即感觉疼痛减轻或消失;感冒发热在大椎 穴刺血拔罐后再在膀胱经走罐一次,多数病人即可治愈。 许多临床经验证明,拔罐疗法具有明显的缓解疼痛的作用,无论内科的头痛、腹痛、 风湿痛以及癌症疼痛,还是外科的软组织急慢性损伤,如落枕、急性腰扭伤等通过拔罐 均可即时见效。尤其是刺络拔罐法的止痛效果更为突出。疼痛的原因无不由于“气滞血 瘀,不通则痛”,而刺络拔罐法,可吸出局部瘀血,从而可使局部气血通畅,疼痛自然 缓解。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拔罐可刺激某一区域的神经,调节相应部位的血管和肌 肉的机能活动,反射性地解除血管和平滑肌的痉挛,所以能够获得比较明显的止痛效果。 3(易学易懂易推广 拔罐疗法本身来源于民间,许多百姓有病都会自己在家中进行拔罐治疗。拔 罐疗法易于学习 和运用,一般懂得中医针灸的医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掌握拔罐的操作技术,并能够临床 应用。不懂中医针灸的人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拔罐的一般操作技术,用于简单的家庭防 病治病。另外,拔罐疗法治疗疾病,无需特殊器材和设备,所用器械及辅助用品,居家举目皆 是,诸如罐头瓶、杯子、纸、火柴等皆可取用,不必花费分厘。病人可在无任何痛苦、不用去 医院的情况下康复,避免了服用药物给机体带来的损害和不良反应,所以拔罐疗法是一种易于 推广和普及的治疗方法。当然要想彻底掌握拔罐疗法这门学科,精益求精,提高疗效,还需要 较长时间的学习。 4(经济实用 采用拔罐疗法治疗疾病,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可以节约大量的药品,尤 其对于医疗条件比较困难的地区,以及流动性比较大的单位(如野战部队、地质勘察队), 拔罐疗法有其特殊作用,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医疗工作,出门远行携带也十分方便。如果 临时没有拔罐所需用品,也可找些杯子、罐头瓶等替代。 拔罐疗法也为医疗单位节约了资金,如现在各大医院最常用的玻璃罐最大号的市售价 也不过10 元,而且可以反复使用。所以拔罐疗法既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又有较好的社会 效益。 5(副作用少 采用拔罐疗法,只要按规程操作,就不会引起烫伤,并且无任何毒副作用,有病治病, 无病健身。 刺血(刺络)拔罐法 将施术部位消毒后,根据病变部位的大小和出血量要求,先用三棱针由外向内点刺或用梅花针 等叩打局部微微出血,然后拔火罐,可加强刺血法的疗效。 将施术部位消毒后,根据病变部位的大小和出血量要求,先用三棱针由外向内点刺或用梅花针 等叩打局部微微出血,然后拔火罐,可加强刺血法的疗效。此法应用较广泛,但施用本法时须 严格遵守刺血法要求,以免发生意外。如用于疖肿疮痈时,先在局部用碘酒或酒精消毒,然后 用已消毒的细三棱针在患部浅刺数下放出脓血,即刻用闪火法将玻璃罐拔上,如脓血渗出不多, 再拔一二次,有排除脓血及炎性渗出物,消肿止痛,防止扩散之功。
/
本文档为【中医拔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