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一部英国电视纪录片引发的思考.doc

一部英国电视纪录片引发的思考.doc

2017-10-27 4页 doc 15KB 5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7730

暂无简介

举报
一部英国电视纪录片引发的思考.doc一部英国电视纪录片引发的思考.doc 一部英国电视纪录片引发的思考 最近,一部由英国广播公司(BBC)摄制的纪录片《我们足够强大吗,》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该片如实记录了几名中国中学老师在英国进行“中国式教育”所遇到的困境,试图就中英教育孰优孰劣进行比较。虽然最后的考试结果似乎给出了答案,但人们对此的热议却越发激烈了。在片中,来自中国顶尖中学的5名老师被分配到英国汉普郡一所顶尖中学――博航特学校,对该校的学生进行了一个月的“中式教育”,结果,中国老师明显水土不服,英国学生的不少举动让他们十分抓狂。看着这些熟悉的画面,对于曾经也...
一部英国电视纪录片引发的思考.doc
一部英国电视纪录片引发的思考.doc 一部英国电视纪录片引发的思考 最近,一部由英国广播公司(BBC)摄制的纪录片《我们足够强大吗,》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该片如实记录了几名中国中学老师在英国进行“中国式教育”所遇到的困境,试图就中英教育孰优孰劣进行比较。虽然最后的考试结果似乎给出了,但人们对此的热议却越发激烈了。在片中,来自中国顶尖中学的5名老师被分配到英国汉普郡一所顶尖中学――博航特学校,对该校的学生进行了一个月的“中式教育”,结果,中国老师明显水土不服,英国学生的不少举动让他们十分抓狂。看着这些熟悉的画面,对于曾经也有海外教学经历的我来说,不禁感同身受。对此,我作为一个“过来人”,谈谈对中外教育的一些看法。 . 2012年9月,经国家汉办的选拔考试,我来到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市国立语言大学附属的一所中学任汉语老师。作为一个有着二十多年教学经历的老师,我对此次的赴任自然是信心满满。该校的领导对我的到来非常欢迎,分配给了我高年级的几个班级,那些学生已学了几年汉语,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希望我这个外教的到来,能切实提高他们的汉语学习水平。而我也不负众望:第一堂课上,我从自己的家乡上海,讲到中国的首都北京;从孩子们爱看的武打片,讲到中国的功夫;从孩子们爱吃的饺子,讲到中国的美食。时不时地,从孩子们的口中,会爆出“东方明珠”、“长城”、“成龙”等词,让我无比惊喜。整整一堂课,他们始终瞪大眼睛,认真听着我的每句话,积极回答我提出的问。虽然人数不多,只有十几人,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学互动频繁。课后,来听课的校长激动地拉着我的手说,太好了。很少见孩子们在课堂上如此专注认真过。 一炮打响,令我更加踌躇满志。然而接下来的日子,情况似乎有点不对劲了。随着孩子们最初新鲜感的逐渐消失,随着教学内容的越来越深入,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开始充分展示出来了。毕竟,学外语不是光靠看外国电影,唱唱外国歌曲那么简单的,要从字词学起,但汉字对外国人来说太难了,他们更愿意停留在阶段,排斥汉字学习。于是,课堂上,孩子们越来越“不安分”起来,有讲话的,扔纸团的,起哄的,还有被我叫到黑板前来默写,之后不愿回去“赖”在那里自说自话画画的。甚至有一次,当我回头在黑板上书写的时候,两个男生不知何故突然扭打在了一起,真可谓是“麻烦不断”,“状况百出”。好几次,就像电视剧中的那几位中国老师一样,我感到自己快崩溃了。我曾板起脸跟他们讲课堂纪律,讲校纪校规,说你们现在的行为就是违规违纪,可他们瞪着茫然的眼睛,似乎根本不明白;我曾把他们和中国孩子比,告诉他们中国学生在学外语时是如何认真努力,可他们脸上的情明显告诉我,他们很排斥这种比较,就像电视剧中的那个 英国女孩所说的那样:“你认为我们不如那些中国孩子吗,”我曾想搬“救兵”,吓唬那些调皮学生,说要把他们家长叫来“告状”,可他们根本无所谓。事后该校的其他老师告诉我,这招他们也曾试过,根本不管用,因为在白俄的家长看来,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他有兴趣就学,没兴趣家长也不会逼他学。这不禁让我大感吃惊。随后,从那些老师那里,我开始对白俄的教育有了逐步了解。 白俄罗斯是位于欧洲东部的一个内陆小国,虽不像英国那样属于高福利的发达国家,但它人口不多,就业竞争不激烈。尤其是在首都明斯克市,一般的学生中学毕业后,都能顺利进入大学学习,即使上不了大学,也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学习对他们来说,从来就不是一件有压力的事。一旦他们想学什么,有了学习兴趣,他们就会投入极大的热情、主动、灵活、高兴地学。反之,逼他也没用。在中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么多人竞争上大学,竞争找工作,使得学习成了孩子们极大的压力,“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在学习这件事上会跟学校特别配合,如果孩子在校不好好学习,那么不仅被老师批评,回家还要接受父母的惩罚。这样的内外施压,再调皮的孩子也会收敛很多。所以,在国内,虽然班级人数达到60多人,但课堂纪律从来都不是一个问题。 不一样的国情,导致了不一样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氛围,老师重要的是如何贯彻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取长补短”。意识到这点,我开始暗暗观察起每个班级,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按学习成绩的好坏,我把他们分为好中差三个级别。不要以为外国孩子都不爱学习,其实他们中学得好不在少数,甚至还有“学霸”级的。尤拉就是其中一个。这个长相机灵的男孩口语很好,认的字比其他同学多,而且知识面很广,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但课堂上,他绝不是一个让人省心的人,经常招惹别人,属于让我头疼的几个重点对象之一。后来我通过观察,发现他悟性特别高。每当我讲到一个新的内容时,他会立刻显得非常专注,竖起耳朵听我讲。但很快,当他理解后,又会马上加入到同其他同学的嬉闹中。所以,虽然调皮,但他成绩却不差。显然,对于这样聪明有悟性的学生,课堂上的内容已“喂不饱”他,要挖掘他的潜能,引导他往知识的拓展上努力。于是,我有意识地经常给他开点“小灶”,推荐给他一些好的读物,让他参加孔子学院举办的各种活动等。课堂上我也会把一些难的、深层次的问题留给他,让他静下心来,做深入的思考。果然,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尤拉在课上“沉稳”了不少,不再像过去那样嬉闹了。每学完一个知识,他都会认真思考,准备应对我抛给他的难题。 “差生”其实并不是都“无可救药”,关键是要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重拾学习信心。萨沙是学校有名的”差生”,每次考试成绩都垫底。他长得又高又 胖,性格大大咧咧。课堂上他从没“坐相”,总是东张西望,寻找一切捣蛋机会:一会扯邻座女孩的头发,一会朝隔排学生扔纸团,一刻都不消停。但他天生一副好嗓子,歌唱得特别好,经常在学校的文艺演出中上台表演。一次在课上,当教到“朋友”这个词时,他突然站起来说他知道这个词。原来他听过周华健演唱的《朋友》这首歌,很喜欢它的旋律,但苦于汉语基础太差,想学而不敢学。听到这,我感到机会来了。课后,我找来了这首歌的歌词,注上拼音,一字一句教他发音,再理解这些汉字的意思。没想到,出于对这首歌的喜爱,基础很差的他竟硬是把歌词背下来了,学会了演唱。以后这首歌成了他的保留节目,各种演出都会拿出来“秀”一下。一首中国歌曲,让他学会了很多汉字,也激起了他学好汉语的信心。后来他又学会了《小草》和小虎队的几首歌曲,准备参加来年的《汉语桥》比赛。 就这样,随着我对这些学生的了解,随着我对教学的不断调整,我发现课堂的掌控权又重新回到了我手里。课堂上的孩子不再那么捣蛋了,他们开始觉得汉字不是那么难学了。一年后,当我完成了汉办的任务,向他们告别时,就像电视剧中的情景那样,孩子们流露出了依依不舍之情,他们送我明信片,还有女孩们自己编织的手串,表达他们的惜别之情,让我深受感动。我鼓励他们好好学习,长大后到中国留学。 现在,我还能时常收到孩子们的邮件,用汉语汇报他们的学习情况。一年的海外教学开阔了我的眼界,极大地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其实中外教育真的没有孰优孰劣,它们都根植于各自历史与现实的土壤,各有千秋,只是我们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问题。随着世界的“全球化”,教师更应彼此适应,取长补短,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贯彻教学理念,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
本文档为【一部英国电视纪录片引发的思考.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