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论文致谢附录后面

2017-10-12 13页 doc 30KB 84阅读

用户头像

is_614050

暂无简介

举报
论文致谢附录后面论文致谢附录后面 篇一:学术论文引言、正文、致谢、参考文献、附录和注释格式规范标准 学术论文引言、正文、致谢、参考文献、附录的 写作规范 1 引言 1.1 定义 国家标准GB7713-87规定:“引言(或绪论)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意义等。引言应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不要成为摘要的注释。一般教科书中已有的知识,在引言中不必赘述。比较短的论文可以只用小段文字起着引言的效用。学位论文为了需要反映作者已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
论文致谢附录后面
致谢附录后面 篇一:学术论文引言、正文、致谢、参考文献、附录和注释格式规范 学术论文引言、正文、致谢、参考文献、附录的 写作规范 1 引言 1.1 定义 国家标准GB7713-87规定:“引言(或绪论)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和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意义等。引言应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不要成为摘要的注释。一般教科书中已有的知识,在引言中不必赘述。比较短的论文可以只用小段文字起着引言的效用。学位论文为了需要反映作者已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开阔的科学视野,对研究作了充分论证,因此有关历史回顾和前人工作的综合评述,以及理论分析等,可以单独成章,用足够的文字叙述”。 引言的目的是给出作者进行本项工作的原因,企图达到的目的。因此应给出必要的背景材料,让对这一领域并不特别熟悉的读者能够了解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意义,前人已达到的水平,已解决和尚待解决的问题,最后应用一两句话说明本文的目的和主要创新之处。引言最基本一点是介绍主要研究成果。 有的作者常常不在引言中指明他们的重要发现,或从摘要中删除那些重要的研究成果,而到论文的后部分才指明。对科技论文而言,是一种写作错误,可能使读者在了解到那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之前已停止了阅读。引言应避免过分强调一个十分重要而涉及面广的领域,而自己仅完成了其中有限的一小部分工作。 1.2 构成与写作要求 引言的构成及写作要求见表1。 2 正文 正文部分是科技论文的核心,是体现研究工作成果和学术水平的主要部分。国家标准GB7713-87对科技论文正文部分的编写格式没有明确要求和规定。科技论文的结构形式取决于科研成果的内容。不同的科研成果,需要用不同结构形式的科技论文来反映。因为不同学科领域的科研成果,在研究方法、实验观察过程、逻辑推理、结果表现形式等方面不同。 一般来说,科技论文的内容包括:引言、原理、实验和观察方法、仪器设备、材料原料、调研对象、实验和观察的数据资料结果、观点和结论等。其观点和结论是将获得的数据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和技术处理,绘图列表等表达实验结果,再经过判断、归纳、推理和抽象等导出的。 2.1 正文的结构与分段 国内外学术界和期刊编辑界对正文的分段,有一种“IMRAD”说法。“IMRAD”是Introduction,Material and Method,Results,and Discussion(conclusion)的首字母缩写。美国学者A.D罗伯特 认为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讨论的科技论文分段形式,依次回答了科技论文应回答的四个主要问题(以下黑体括号中的问题),适合多种专业论文的撰写,是科技论文最好的结构。 2.2 引言 (是什么问题) 2.3 材料与方法 (怎么研究这个问题) ? 材料包括:材料来源、性质、数量、选取和处理事项等。 ? 方法包括: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条件、测试方法等。 2.4 结果 (你发现了些什么) 以图或表等手段整理实验结果,进行结果的分析和结果的讨论,包括:通过数理统计和误差分析说明结果的可靠性、可重复性、范围等;进行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包括不正常现象和数据的分析);结果部分的讨论(结果直接相关部分,如讨论内容涉及全篇,应留在讨论部分进行)。值得注意的是:必须在正文中说明图表的结果及其直接意义;复杂图表应指出作者强调或希望读者注意的问题。 2.5 结论或讨论 (这些发现有什么科学意义) 讨论部分也称结论或建议,其目的是综合说明全文结果的科学意义,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应写得象法律条文,即只有一种解释,不能模棱两可,不用“大概”、“也许”、“可能”等词。结论应简练,不用“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可得如下结论” 等废话。结论要注意分寸,不要夸大其词,牵强附会;不要自我,如“本研究结果属国内首创”等。结果和讨论可合在 一起写,没有讨论和建议时不要勉强拼凑。讨论的内容包括: ? 本文的创新处(得出了什么规律性东西,解决了什么理论或实际问题); ? 与有关文献比较 (有何不同结果、解释、补充、修正、发展或否定); ? 如实指出实验例外结果,无法解释的异常情况等; ? 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课题的建议或一些可能的发展和应用。 3 致谢 致谢不是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一般应单独成段放在“结论或讨论”之后,参考文献之前。编写致谢时不要直书其名,应加上“某教授”、“某博士”等敬称。如: ? 本研究得到XXX教授、XXX 博士的帮助,谨致谢意 。 ? 试验工作是 XXX单位完成的,XXX工程师,XXX师傅承担了大量试验,对他们谨致谢意。 4 参考文献格式规范标准 4.1 参考文献的重要性 ? 深度。 ? ? ? 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论文的起点和方便论文作者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 方便读者检索和查找有关资料。 有利于 节省论文篇幅,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计量学研究。 4.2 著录体系和著录格式 参考文献种类和著录项目很多,全部记住无必要,必要时可查阅有关国家标准、作者须知、投稿目标期刊近期论文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如何标注正文中所引用参考文献和著录文后参考文献表,具有世界影响的是如下3种规定:温哥华宣言 、Ciba基金会建议、美国化学文摘规定。期刊论文的参考文献表位于“致谢”之后,“附录”之前。参考文献标注著录有如下4种体系: 著者,出版年体系(Harvard体系) (较为科学合理) 顺序编码体系 (中国最常用) 数字字母混合体系 出版年顺序体系 4.2.1 著者,出版年体系 4.2.1.1 正文中引用文献的标注方法: 被引用的著者姓之后,紧接圆括号标注文献出版年代(只标注著者姓无法识别时,可标注著者姓名。中国人用全名)。 如: ? 李薰(1964)在总结新中国成立十年来的冶金科技发展时指出,? ? 或提及成果时,在其后用圆括号同时标注著者姓(名)和出版年,二者间用逗号隔开。如: 在总结新中国成立十年来的冶金科技发展一文(李薰,1964)中指出,? 早期的研究者(Abbey,1956;Smith,1963)已经获得? 在论述山西?的遗迹时(德日进、杨钟健,1929)? ? 引用相同著者同一年出版的多篇文献时,在出版年后分别用小写正体a,b,c?区别。如: 由这些信息源(Farnfield,1974a)到采纳新名词的建议( Farnfield,1974b),? ? 引用多著者的文献,只标注第一著者,后加“et al(”。如: 前人的工作(Smith et al.,1981)认为? ? 引用多篇文献,按出版年由近至远依序排列排注。如: 早期研究工作者(Green,1928;Smith,1922)已经得出? 4.2.1.2 文后参考文献表著录方法 文后参考(转 自 于:wWW.Hn1C.cOM 唯才教育 网:论文致谢附录后面)文献表中首先按文种集中,然后按著者姓名的字母顺序和年代排列参考文献表。中文著者按拼音排列。如: [1]李薰.十年来中国冶金科学技术大的发展[J](金属学报,1964,7:442. [2]谭炳煜(怎样撰写科学论文[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59. [3]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C,//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471. 具体参考本网站投稿规范中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4.2.2 顺序编码体系 4.2.2.1 正文中引用文献的标注方法 在引用文献的著者姓名或成果内容的右上角,用方括号标注阿拉伯数字编排序号,依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列出。 如:?,表明已低到2 500 m的高度[2],?。文献[2]指出,此高度已低到2 500 m。早期的研究结果[2,4,6-9] 表明,?。 4.2.2.2 文后参考文献表的著录方法 按文章中引用的顺序号排列参考文献,不按著者,不分语种。参考文献的序号编码不加方括号,其后也不加“(”。多著者时,著者间用“,”隔开,只列前3人,后加“等(et al()”。 具体参考本网站投稿规范中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4.3 选择参考文献技巧 所引用文献应是与论文主题密切相关的、最主要的文献。反映论文研究的基础和科学依据,反映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严谨的科学态度。因为编辑在初审时对文稿的参考文献进行的分析,是决定论文取舍的因素,因此,掌握选择参考文献技巧是必要的。选择参考文献应考虑引用量、语种、出版时间、来源和著者等5个方面。 4.3.1 参考文献的数量 参考文献的数量根据论文类型、科学研究状况、学科发展概况而定。一般而言,新兴学科论文引文有限。成熟基础科学,如果引文有限,那么就难以说明作者对学科发展状况进行深入了解。专业性强的综述、评论引文较多。一篇论文需列多少参考文献, 不同国家、不同期刊、不同学科要求不同。1987年统计入选SCI的每篇文章的平均引文20.8篇。 4.3.2 参考文献的语种 语种分布是反映作者对当前学科研究现状掌握程度的重要指标。如果参考文献全部为中文,或外文文献很少,那么编辑在初审时会意识到该论文作者可能只对国内该学科的研究现状有所了解,多为国内研究水平,只有及时掌握学科的国际研究动态,才能真正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参考一定量的外文文献是写出优秀论文的前提之一。 4.3.3 参考文献的出版时间 学术论文所附参考文献一般以从事科研时期内的文献为主,多为3-6年内,超过8年的文献很少。情报综述类2-3年或更近,情报综述类论文的参考文献如多在3-4年则论文发表意义不大。某些学科的经典理论则多不受时间限制。 4.3.4 参考文献的影响 在国际、国内有一批期刊只刊登学术水平高、具有较好创新性的文章,如果一篇论文所附这种优秀期刊的文献信息很少或最新文献很少,说明该作者较少参阅那些高水平的、真正有价值的文献,这类论文的层次不会太高。有的编辑对作者引用水平不高、影响不大期刊上的文献本身的可靠性表示怀疑。 4.3.5 参考文献的作者 各学科领域都有一批公认的著名专家、教授,他们多是本学科 的权威。他们及其科研集体常占领该科学的前沿,他们之间竞争激烈,成果丰厚。如参考文献多出自他们之手,至少说明作者对该学科前沿有所掌握。 4.4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常见错误 4.4.1 错误观点和做法 有的作者不列参考文献。有的作者认为,参考文献列得多,表示知识面宽,所以把自己见过的文献统统列出,其中一些连作者自己都可能已感到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有的作者写作过程中没有记录参考文献的名称、出处,查补工作量大,抄录一些同类书目了事。有的参考文献过于简单,往往列上一两个同行皆知的大部头书名。有的作者列出的参考文献,而审稿人明知作者无法获取该参考文献,所以拒绝评审。 4.4.2 著录格式错误 此外,参考文献表中的文献序号不加括号,其后空1格。作者少于或等于3个时应全部列出,多于3个时,应写出前3个再加上“等” (或et al.)字,“等”字前加逗号。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姓名一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著录法(参见署名和地址编写部分)。外国人的名字部分可缩写,并省略缩写点(?),而空半格。参考文献的编写要特别注意各期刊社的作者须知。 著录的参考文献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主要的(新的)文献。参考文献包括正文中引用文献和文后(末)参考文献表。文后参考文献表又分为2种:一种是把正文中引用过的参考文献编制的文后参考 文献表,即“references”。另一种是作者推荐阅读的参考文献表,即“bibliographic references”。参考文献是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其他部分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能反映科学研究的发展脉络,体现科学的继承性,为科技论文提供文献依据,体现了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避免剽窃抄袭之嫌。作者借用引用文献可精练文字、压缩篇幅。读者可从中获取论文中提及而未展开的更广泛的相关资料线索。审稿者、编辑者可用于初步评估论文水平和决定论文取舍。情报工作者用其编制引文索引等检索工具,进行引文分析。 见表2。 注。脚注用加半圆括号的阿拉伯数置于需注释词或句子的右上角,脚注内容置于本页地脚,即本页左下用短细线(1/4版面宽)与正文分开。 5 附录 附录是论文的附件,不是论文必要组成部分,一般列于参考文献之后。除确有特殊需要外,一般以不设附录为好。 5.1 附录的形式 ? 补充有关数据、图、表、照片或其它辅助性材料; ? 设备、技术、计算机程序、数学推导、结构图、统计表等。 5.2 附录的书写 在参考文献后,依次用大写正体A B C等编号 如:附录A,表B1。每一个附录另起一行(参见GB7714-87)。 篇二:总结、参考文献、附录、致谢 设计总结 在校学习生涯即将结束,在这四年里,学到很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到的知识很多,范围也很广,冗杂而复杂,虽然都认真学习了,但是未能尽数消化吸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毕业设计,才得以将平时学习到的各科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运用,查漏补缺,弥补不足之处,从而使自己对桥梁的设计与施工有了一个比较全面、具体、贴切、实际的认识,也对桥梁设计的整个过程有了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也将所学的专业课知识适当的应用到了实际的设计当中,如结构力学、材料力学、混凝土、桥梁工程等都有了更深刻的学习和更科学的认识和掌握。 桥梁设计要符合道路发展规划,满足交通功能要求,与道路线性完美结合。因地制宜,采用合适的桥梁类型,力求结构布局精炼,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以使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设计方案力求结构新颖,尽量采用有特色的新结构,同时又要保持结构受力合理,技术可靠,施工方便,总之要遵循桥梁设计的基本原则,在符合技术先进,安全可靠,使用耐久,经济合理等的要求下,还应同时满足美观,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选定方案之后,依据规范与参考已建桥梁,拟定结构尺寸,选定跨径,确定断面尺寸,从而计算截面特性、结构单元自重以及拉压、弯曲刚度。再依据规范要求,选定汽车荷载。再根据结构单元的影响线布置最不利荷载,计算算活载作用下结构的内力、挠度。然后计算结构在温度作用、基础沉降等其他因素作用下的 结构内力。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短期效应组合和长期效应组合)进行最不利荷载组合,计算结构的最大内力值。根据长期效应组合的最大内力组合值,用程序计算预应力筋的配筋束数。最后进行结构强度和刚度验算以及施工程序设计。 此次设计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独立、系统的完成的一个工程设计,整个设计工程很好的培养了我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巩固了已学知识,了解了一些工程实例中的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演习机会。 参考文献 [1] 国家标准.《公路工程技术规范》(JTG B01-2003)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2] 国家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3] 国家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4] 邵旭东主编.《桥梁工程》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7 [5] 叶见曙,李国平主编.《结构设计原理》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6] 国家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 [7] 国家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41-2000)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8] 国家标准.《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 50162-92)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1992 [9] 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 构设计规范》(JTJ 025-86) 人民交通出版社 [10] 徐光辉、胡明义主编《公路桥涵设计手册..梁桥(上、下 册)》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1] 徐岳等编著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设计》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12] 赵明华主编 .《桥梁地基与基础》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13] 桥梁计算程序及由应用说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道路桥梁教研室,2007 [14] 袁伦一、鲍卫刚编著.《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附录 附录1:fchy,1——方案一:变截面连续梁桥 附录2:fchy,2——方案二:钢管混凝土拱桥 附录3:fchy,3——方案三:独塔斜拉桥 附录4:fchy,4——方案比选图 附录5:fchy,5——桥墩基础构造图 附录6:fchy,6——桥台基础构造图 附录7:fchy,7——主梁断面构造图 附录8:fchy,8——预应力钢筋布置图1 附录9:fchy,9——预应力钢筋布置图2 附录10:fchy,10——普通钢筋布置图 附录11:fchy,11——附属结构图 附录12:fchy,12——施工顺序图 致谢 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而忙碌的工作,毕业设计将告一段落。在学生生涯的最后阶段,能系统地、全面地、独立完成了一个工程设计,感到有些许成就感。在设计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知识不全面、对规范理解程度不够等原因,而遇到了很多挫折。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督促以及同学间的互相帮助,是不可能顺利完成此次设计的。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汪洁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谆谆教诲,她给我们提出了很多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在设计的每个阶段,从毕业实习到查阅资料、方案拟定、结构内力计算、再到中期检查、后期检查、施工图纸的绘制,整个过程中老师都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在此,给予汪洁老师衷心的谢意及崇高敬意,愿老师工作顺利、事事顺心~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我将谨记汪老师的教诲,认真完成各项任务。 同时,也感谢学校提供了这次设计的机会与设计资料方面的帮助,还有其他在设计过程中给予我热心帮助的朋友和老师。另外,还要感谢李青宁老师的热心指导。在设计过程中,李老师也给我非常多的建议。希望老师保重身体、万事如意~ 2010.6.1 篇三:word2010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的插入 论文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插入方法 1、插入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紧接正文之后,而附录、致谢紧接参考文献之后。 ? 将光标放在要插入的地方,选择引用/插入尾注:,这时自动跳到最后,自己按格式编写参考文献即可[1]。 这时会出现一条分隔符,先不要管,完成所有的参考文献再说[2]。此时参考文献的编号不对,先不要管,完成所有工作之后再处理(下一节?)。 ? 完成之后,要删除这条分隔符。选择视图/草稿, 按ctrl+alt+d调出尾注栏。这种方法会再插入一个尾注,按ctrl+z即可取消。(说明尾注栏调出方法不对,但是可以这样。) 从下拉列表中,选择尾注分隔符,按delete将其删除。回到页面视图可以看到这条线没有了,如有其它分隔线,也可这样删。 2、插入附录和致谢 附录和致谢一般位于参考文献之后,有人说参考文献写完之后,可以另起一页继续写。但是参考文献最末是插入不了分页的,不信你试。你说可以敲回车到另一页,但是这样得话,就不能在导航窗口形成自动的“附录”和“致谢”的目录~ 如果你不需要的话,那你就敲回车吧。强烈建议自动生成目录,这样方便。 ? 选中所有参考文献,选择插入/书签,出现对话框, 填入书签名字,再添加。这时就把参考文献作为书签保存了。 ? 光标移到标题“参考文献”之后,按回车到另一行。选择插入/交叉引用, 出现对话框,选择书签、书签文字,插入即可。 ? 于是在参考文献标题下面就有两组参考文献。第一组是新的,第二组是原始的参考文献。在新旧的参考文献之间任意位置,选择页面布局/分隔符/下一页,即可换页,此时可输入附录。附录标题选择某种样式,你看是不是它出现在了导航窗口的目录里面,这就算成功了。能够相互达到。 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插入 附录 1
/
本文档为【论文致谢附录后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