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邓姓的鼻祖

2017-09-01 47页 doc 84KB 123阅读

用户头像

is_531654

暂无简介

举报
邓姓的鼻祖邓 姓氏名称: 邓 拼音: deng[四声] 序号: 0180 概述: 邓姓族人自得姓以来,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现今已繁衍到了全国各地,而且人口众多。邓姓人口在全国分布很广,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 3省,大约占邓姓总人口的56,,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西、云南、广西,这4省又集中了24,。四川为当代邓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邓姓总人口的29,,人口有Z00多万。 始兴邓姓 在始兴有邓姓1681户,9670人,为该县第三大姓。主要分布在江口乡的江口街、云绕村、长江墟、北山观茶;太平镇的低坝、禾场头、上围街、老黄塘、大坝俚...
邓姓的鼻祖
邓 姓氏名称: 邓 拼音: deng[四声] 序号: 0180 概述: 邓姓族人自得姓以来,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现今已繁衍到了全国各地,而且人口众多。邓姓人口在全国分布很广,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 3省,大约占邓姓总人口的56,,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西、云南、广西,这4省又集中了24,。四川为当代邓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邓姓总人口的29,,人口有Z00多万。 始兴邓姓 在始兴有邓姓1681户,9670人,为该县第三大姓。主要分布在江口乡的江口街、云绕村、长江墟、北山观茶;太平镇的低坝、禾场头、上围街、老黄塘、大坝俚、瑶村;刘家山乡的河渡、上营;顿岗镇的冠佩、岭下;城南乡的牛田陂、罗所、良坝;沈所乡的沈南、沈北、石下、外营、独丰、群星、群胜;澄江镇的暖田、澄江、铁寨;马市镇的黄田、棠梨坑、都安水、都塘铺、侯陂、文路。 台山邓姓 在台山有邓姓人口4000人,分布在台山16个镇30多个自然村。比较集中居住在冲蒌镇,人口2200多人,其中安仁里 438人、仁洲里181人、稔岗里151人、盘洲里160人、北就里Z20人、新龙里160人、福庆里85人、东成里52人、潮溪里 61人、新屋里100人、白岗里545人、南源里50人;居住斗山镇的人口770人,其中上阁陈冲村450人、西栅村200人、安南村120人;居住海宴镇石浦村400人;居住那扶镇蓝田管区朝阳村250人。其他还有散居于台城、大江、四九、三合、端芬、广海、南湾、隆文、赤溪、田头、都斛镇等地方。 梅县邓姓 在梅县邓姓分布于梅城和梅县、梅江区所辖的城东、程江、石扇、梅西、石坑、大坪、南口、瑶上、荷泗、径义、水车、梅南、西阳、白宫、丙村、三乡、松口、松东、松南、松源、隆文、白渡、扶大、东郊、西郊、城北、长沙、三角共29个农村乡镇72个管理区(居委会),共有 Z344户,9417人。其中以石扇为多,计有 558户2278人。 台湾邓姓 邓姓族人来台较早,早在明末便有一位江西宜黄县籍的郑氏部属邓显祖,在台湾过世,死后并下葬在现在彰化县的八卦山。其后,不断有邓姓族人从大陆迁徒到台湾岛上,许多文献都记载邓姓到台湾地区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明末清初之际渡海入台的邓姓族人,经过二三百年的繁衍,已成为台湾较大姓族之一。据台 湾文献委员会的调查统计,邓姓为台湾第56大姓,按台湾现有2209万人口计算,台湾人中有近6万人姓邓。 1953—1954年间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对台北、基隆、台中、台南、高雄5市,阳明山一特别区,及台北、宜兰、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彰化、台南、屏东、花莲、澎湖11县所作的调查明,除桃园、云林、台东、高雄4县外,全省居民828804户中,有邓姓2233户,占全部户数的0(27,,居全省737姓的第56位,其中以苗栗、新竹、嘉义、台北 4县邓姓人口为最多,分别有370户、357户、290户、261户,4县邓姓占全部台湾邓姓的近60, 香港邓姓 据政府调查资料所载,邓姓聚居较为集中的村落有: (—)大屿山:山下村、塘福村。 (二)屏厦区:西山村、新屋村、桥头围、灰沙围、坑尾村、坑头村、上章围、锡降围、锡降村、新围、罗屋村、东头村、巷尾村、祥降围、辋井围。 (三)元朗区:英龙围。 (四)锦田八乡区:竹坑村、横台山、七星岗、大窝、长莆、吉庆围、泰康围、永隆围、泰康村、祠塘村、锦庆围、水头村、水尾村。 (五)大埔区:大埔头、大埔头老围。 (六)大网仔区:黄毛应村。 (七)粉岭龙跃头区:新围、老围、麻笏围、永宁围、东阁围、新屋村、永宁村、祠堂村、小坑村、麻笏村、小坑新村。 (八)粉岭丹竹坑区:鹤薮围、马尾下、莱洞、下莱洞。 (九)沙头角区:岗下, 其中尤以是锦田区、龙跃头区,邓姓较为集中。 介绍文件 邓姓起源 一、邓姓源于邓国 1(受姓始祖:曼季 《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 受姓之始。 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 (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 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 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 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 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 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 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邓国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的地方叫邓州。) 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 2(血缘始祖:吾离和邓祁侯 邓姓的血缘祖先应该是邓国的君主吾离和邓祁侯。西周全盛时期,提及“巴、濮、楚、邓,吾南土也”。《国语?郑语》也说:“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邓国版图被视为周王朝的南部领土。西周初年,成、康之际有周王派盂爵去慰问邓君的记载。北宋时期孝感出土的“安州六器”之一中铭载,昭王南征时派大臣中到邓地视察,说明邓是周王朝南方的要地之一,邓与周王室存在着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 《元和姓纂》说:“曼姓,殷时侯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有说邓氏出自子姓。其先世殷朝武丁封叔父曼季于邓,赐姓曼,一传至辟方,二传至云都,三传至吾离,—便以国名为姓。一般以最后一 说为正确。 邓氏受姓的人应该是春秋时代的邓侯吾离,史书上说,吾离为邓国君主,子孙 以国为氏。《广韵》说:“殷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以为氏。” 但邓氏吾离究竟源自姜姓的炎帝,或源自姬姓的黄帝,或源自子姓,说法不一。 据《江苏无锡邓氏谱》中记载:邓氏系出炎帝之后,赐姓曰姜,封于戎,是为姜戎子,周时封侯于邓国,春秋时,吾离公朝于鲁,其后复归晋惠公,惠公以贫瘠的土地封给他做食邑,但其子孙不屈服于晋国的管束,晋国准备把他们逮捕,时有范宣子从中调解,吾离子孙复归南阳,复有其国,此邓姓所由来。也有人说邓氏乐府,奏音属徵,这是邓姓源自姜姓的证据有说邓氏出于姬姓的。宋朱熹序《江西武阳邓氏谱》说:邓氏其脉出自黄帝曾孙高辛,生后稷,嗣传及叔虞,封唐,他的儿子燮公把国名号改为晋,又五世,生吾离,始封邓侯,他是邓国第一位君主。 ” 二、邓姓源于邓林的异说: 《路史?国名纪四》载:“邓,仲康子国,楚之北境。史云阻之以邓林者,今之南阳。”今邓州市西南30公里的林扒镇,古称“邓林镇”,另有村名邓岗、邓营,这些村镇的命名,或许与古邓国有关,其都城应在今邓州市境。邓林是中国古代的树林,《山海经?海外北经》说:“夸父与日逐走,人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列子?汤问》中也有类似的传说。 另有一个与邓林有关的异说,据说邓姓是夏禹的后代。夏禹的曾孙仲康,封自己的一个儿子在邓林,建立邓国,后来在商朝的时候被灭,邓国的遗民就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邓。 历史上至少有两个邓姓名人以“邓林”为自己的名字(即姓邓名林),一个是南宋人,原籍今福建省福清县,字楚材,淳熙(宋孝宗年号,1174—1189)中登第,授泰和主簿,常与辛弃疾、周必大、陈博良、戴溪、朱熹、吕祖谦等为友,凡三上书于朝,讥切朝政,时朝议欲授以中都干官,但有人阻止这项任命,后来改授石城县(今江西省东南部)丞。有《虚斋文集》传世。另一个是明朝人,原籍广东省新会县,原名彝,又名观善,字士斋,号退庵,洪武举人,授官贵县教谕,考满人京,预修《永乐大典》。不久出京任教南昌,又迁吏部主事。宣德(明宣宗年号, 1426—1435)中以事忤(音五,wu,不顺从的意思)旨,谪居杭州,在那里去世。他善于写诗、古文和词,有《退庵集》、《湖山游咏录》传世。 三、邓姓源自邓析 据《元和姓氏纂》记载,邓姓的另一个源头是春秋时代郑国人邓析。 邓析生于公元前545年,死于公元前501年,比邓祁侯只晚一百多年,在当时是个影响很大的人物,属于春秋末年思想家之列,乃“刑名之学”的倡始者。相传他“好为智巧”,曾运用古代力学原理,制成汲水用的橘槔,称便一时。又教人学习辩讼,懂得“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提倡以“揭贴”之方式议政。又曾拟订一些刑律科条,刻于竹简,名为《竹刑》,以补充郑国《刑书》之不足,由此遭执政者杀害。遗著《邓析》二篇,《汉书?艺文志》列入名家,已散失。 邓氏发源的地望,据《春秋》所记,邓地有三:1(隐公十年,公会齐侯,盟于邓。此邓地在鲁国,故地在今山东省滋阳县境。2(桓公二年,蔡侯、郑伯会于邓,此邓地在蔡国。故此地在今河南郾(音演,Y6n)城县东南。3(桓公九年,楚子使道朔,将巴客以聘于邓国,此 邓国即邓氏发源之地,在颍川西南的邓城,秦汉时属南阳郡,隋改为邓州,今为河南省邓县。 四、外族改姓: 1. 李姓改为邓姓: 《宁都宣城邓氏初修族谱》中记载,其始祖从镒,系南唐后主李煜同母弟,封王于邓,作帅宣城。宋平江南后,从镒之子衡易姓邓以存祀事,避居新淦之桃溪村,子孙散居宁国、宣城各地。《安化邓氏族谱序》也有相似的记载,“南唐后主李从镒,封邓王;宋太祖捕南唐宗室,从镒子天和逃,改以父封为氏。”李从镒,或作从益,南唐国主李煜的第八子。初封舒国公,后改蒋国公。李煜嗣位,封邓王,留守南都。宋太祖开宝(968—975)初,出镇宣州。 宋讨南唐时,遵后主之命奉金帛入贡,遂留居汴京。不久,又被派遣回金陵,传谕令李煜归附,李煜没有答应。开宝末(975年)南唐亡。李从镒之子李天和(衡),为逃避宋太祖的斩杀,隐姓埋名,改以父亲封号为姓,是为邓姓,避居新淦(今江西新干县)桃溪村,:保住了性命而生存下来。在宋之后的邓姓族人中,有一部分当是李后主的第八子李从镒的子孙后代。 2. 熊姓改邓姓。 荆门《邓氏族谱》称其始迁祖友义,本姓熊 是湖北省孝感县人,明朝逃避战乱到荆门象山定居,娶邓氏女,生子遂母家姓。 五、少数民族中的邓姓 1. 满族邓姓 《清朝通志?氏族略》载:满洲旗分内尼堪有邓氏(原为汉族),邓安明,镶黄旗包衣(满语,即家奴、奴仆)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任骁骑校尉。其孙邓广乾,曾孙邓智宗,俱任郎中。《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载,邓明安玄孙大章、茂忠俱任笔帖式(清代官员,负责翻译汉、满章奏文书)。邓茂和,骁骑校尉;邓茂德,蓝翎侍卫。又有邓元魁,镶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铁岭地方,归清。其曾孙巴格,原任笔帖式,玄孙双喜,亦任笔帖式。又有邓士滋,镶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铁岭地方,归清。其子邓善人,任笔帖式;桑格,任牧副。又有邓国升,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归清。其孙邓应麟,任笔帖式。又有邓承印,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归清。其孙邓庆恩,包衣护军统领兼佐领;曾孙神保,生员。又有邓景福,正红旗包衣人,世居辽阳地方,清初归附,其玄孙德克进,八品官。 他们的后裔除仍有一部分为汉族外,有的已融入满旗。 2. 瑶族邓姓 瑶族主要聚居在我国南方 6省(区)的140多个县市,居住地域十分广阔,东起江西南,西至云南勐(meng)腊,南达广西防城,北迄湖南辰溪。目前人口达 300万。邓姓是瑶族原始姓氏之一。瑶族人民信奉“盘王”,把他视为本民族的开山始祖。汉文瑶史《评皇券牒》详细叙述了评皇高王之争,评皇因屡败,于是出榜招募天下英雄。然而臣僚均惧怕高王强大,不敢应 征,惟盘瓠(hu)扯下皇榜,使用计谋咬杀了高王,为国立了功。评皇赐三公主与之为妻,后夫妻被送到会稽山的白云深处安居乐业,数年后盘瓠夫妇生育6男6女。盘瓠死后,评皇敕赐盘瓠为始祖盘王。6男6女为王瑶子孙。并赐盘、沈、包、黄、李、邓、周、赵、胡、冯、雷、唐12姓,瑶族从此诞生。广西十万大山的山子瑶中有邓姓,传说其远祖邓道本从肇庆迁到防城等地,有的一度迁入越南,来十万大山也有10多代了。 3.水族邓姓 水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都匀、独山以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黎平、榕江、从江等县,少数散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部。人口 345993。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邓恩铭就是水族。 4.土家族邓姓 土家族约有570万人,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为主要聚居区,其余分布在湖北省恩施地区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宣恩等县和四川石柱黔江、彭水等土家自治县。率部打响武昌首义第一枪的邓玉麟就是土家族人。 5.京族邓姓 京族是我国主要从事沿海渔业的、人口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共约 18000人,80,聚居 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的汾(wan)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素有“京族三岛”之称。还有少数与汉族、壮族杂居在江平的谭吉、红坎、恒望、江平镇和东兴的竹山及钦县等地。竹山乡京族邓姓是从越南辗转迁徙到此的,他们先从越南涂山迁到(氵万)尾岛的海边居住,清光绪年间又从汾尾迁到竹山的三德村居住。 6.蒙古族邓姓 蒙古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和新疆、青海、甘肃等省区的蒙古族自治州、县,其余散居于宁夏、河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区。蒙古人的姓是多音节的,后来受汉族影响,逐步演变成单音节的姓,即以一个音节为姓。有的由蒙古人的姓或部名演变而来,有的干脆取用汉姓。《隆化县姓氏》称隆化县有蒙古族邓姓。 7.彝族邓姓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人口6572173。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彝族有自己的姓氏,宇宪文《巍山彝族姓氏分布调查》对 云南巍山彝族 83771人的调查表明,149个姓氏中有邓姓,但人数不是很多。 介绍文件 邓姓迁徙史 邓姓迁徙概述 邓姓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大举南迁于东晋之时,早于汉代播迁入闽、粤 。汉代中期,邓况自楚徙居南阳新野。东汉初,因族人为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汉室立下大功及与东汉皇室的亲戚关系,一跃而成为东汉最显赫的家族。但至东汉安帝时,有人诬告邓弘等曾反对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满,因而使邓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难。此后,南阳邓氏不断外迁,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肃者。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有南阳邓叔攸迁至福建宁化石壁乡,后又分支泉州等地。 东晋十六国时,中原邓氏大举南迁,分布于江南许多省份,以江西、江苏居多。总之,邓姓早期主要还是以河南省境为其繁衍的中心,其首先迁入的地方是今山东高密县一带。与此同时,已有邓姓南迁入今四川、广东等地。至晋代,邓姓的子孙在北方已落籍于山东、陕西、山西、甘肃、安徽等地;在南方已迁居到今江苏、湖南、四川等地。 至唐代,南阳邓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别居于甘肃、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区。 宋时,邓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北 、福建、广西等地。 明末,福建人邓显祖移居台湾,此后,闽粤邓氏又有一些人向台湾迁徙,进而又有徙居海外者。 今天邓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江西、湖南、河南为最,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次之。 邓姓在西汉以前的 迁徒情况 汉代以前其活动范围大部在河南及湖北北部一带。春秋末年郑国人邓析(前545一前501)是历史上扬名最早的邓姓人物。他做过郑国大夫,反对不许民知争端与禁止民有争心的礼治,做竹刑,主张刑(形)名之治。子产“铸刑书”,邓析则教人学诉讼。《吕氏春秋?离谓》中记载:“郑国多相县以书者。子产令无县书,邓析致之。子产令无致书,邓析倚之。令无穷,则邓析应之亦无穷矣。”邓析在与统治者的合法智斗中,通过对法律条文的表达的准确性思考,开始了他的“刑名之辩”,启历史之先河。 邓姓是一个富有开创精神的家族,西汉以前邓姓族人已经迁徙分布到了今安徽阜阳、陕西成固、四川乐山、越南广治等地。邓 宗 秦汝阴(安徽阜阳)人,为农民起义领袖陈胜部将,曾奉陈胜命令巡视九江郡。 东汉时期的 迁徙情况 东汉一朝是邓姓家族最为辉煌的时期,以邓禹为代表的邓姓族人世代显贵。据《南阳邓氏族谱》记载,邓禹为邓姓始祖曼公第47世孙。《续汉书》说邓彪“其先楚人,邓况始居新野,子孙以农桑为业”。而邓彪与邓禹同宗,故邓况应该是新野邓氏的始祖。 邓家从东汉建立以后,世代受恩宠、居高位,其中封侯的29人,封公的2人,大将军以下有13人,任二千石官的 14人,任列校的Z2人,任州牧、刺史的多达48人,其余任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东一朝没有出其右者。 魏晋隋唐时期的 迁徙情况 东汉邓禹一族经过邓太后亡故后的打击,尽管邓禹曾孙女邓猛女为汉桓帝的皇后,家族曾再次得以荣耀,但只是一时,繁盛程度也远不及邓禹、邓训、邓骘时代了。特别是安帝亲政时,宦官江京等人巧设罪名,诬陷邓氏对安帝亲政有阻,安帝将邓弘等邓姓子弟废为庶人,为了保全邓氏家族,族人纷纷迁出京都和故里,分散到全国各地。《南雄南阳堂邓氏联修族谱》就说:邓禹之后“避阉氏之乱,十三房后裔,散居各省,以闽、广、楚、浙、豫章之省之间为多”。史籍记载此一时期的邓姓人物在广东有东汉广州(今属广东)人邓盛,曾任秭归令、太尉诸曹掾;南朝宋桂阳(今广东连县)人邓鲁,中秀才后在当地做官,有惠政,卒赠司徒;隋末唐初有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邓文进入唐为韶州刺史;唐邵州龙潭(广东阳春)人邓处讷,唐昭宗拜为武安军节度使;五代连州(广东连县)人邓洵美,后汉登进士第,后周为馆驿巡官。 江西有东汉豫章南昌(今属江西)人邓通,历任越骑校尉、冯翊太守;南朝宋豫章南昌人邓琬历,任州西曹主簿、给事黄门侍郎、晋安王镇军长史等职;唐代道士邓思罐(guan),为临川(今江西抚州)人,隐居麻姑山,后受玄宗征召入京,曾两次随玄宗出巡。 湖北有三国蜀南郡(今湖北江陵)人邓方曾以荆州从事身份随刘备入蜀,拜为属国都尉,历任朱提太守、安远将军、廉降都督;南朝梁南郡当阳(今湖北荆门)人邓元起官至右卫将军。 湖南有南朝陈衡阳(今属湖南)人邓正直,为卢阳令,“在任罢征、弭盗、修城、浚河、兴学、崇教,民以为安乐,人多称之”。 南朝梁人邓郁,为荆州建平(今四川巫山)人,隐居衡山不仕,靠河山涧溪水服云母为生。 分散到全国各地的邓姓族人继承家族优良传统,宗族不断壮大,并在各地形成望族,最有影响的就是南阳邓氏、平阳邓氏、长沙邓氏、陈郡邓氏以及安帝邓氏等。 宋元明清时期的迁徙情况 发源于河南的邓姓,经过千余年的发展繁衍,到宋元明清时期,邓姓家族的重心转移到了南方的江西、湖南、福建、四川、广东、江苏等地。 1.1江西邓姓 邓姓早在汉末就迁徙到了江西等地,安徽《邓氏宗谱源流序》说,汉末,邓禹后裔因避乱逃至南昌城南35里的梅南涯,地名叫三里川,从此便长期在此定居下来。 江西邓氏再迁至香港、安徽、湖南、四川等地。香港邓氏始祖邓符协,原籍江西省吉水府吉水县白沙村人,北宋迁居香港。 安徽怀宁《邓氏宗谱源流序》说,其始祖邓君瑞原籍江西省鄱阳县瓦屑(土付),于明初迁至安徽怀宁县白麟坂居住。 衡东《江边邓氏七修族谱》说,唐僖宗时邓韫玉任江西袁州刺史,留居宜春北芒,传六世,邓梅魁迁安福县瓜畲(吉安)。 2.福建邓姓 邓姓移居福建最早是在西晋末年,始祖乃邓攸。《邓氏族谱?东汉源流序》说:“永嘉末年,后赵石勒作乱,伊时有号伯通,叔攸公,友爱感天,舍一家命脉,救一方生命,即宁化石壁乡是矣。至绾,登进士第,相—朝纲。后被谤窜黜,寄迹泉州仁铺试剑乡。递后大猷公乃立勋树续为将军,今泉郡有邓将军墓,至元祜践位年间,后回石壁都禾口村居。” 永嘉之乱中,邓攸避居福建的石壁都。由于把自己的亲子丢弃,邓攸自己便没”有了后代,现在南方各地的邓姓,是传自其侄邓绥。此后,有第五十九世邓且;六十世邓继隆;六十一世晋哀帝时的竟陵太守邓锦常;六十二世镇国大将军邓姜;六十三世邓渊;六十四世宋顺帝时的中丞邓东;六十五世邓程汉;六十六世梁朝的豫州牧邓士奇;六十七世邓文含;六十八世邓禹元;六十九世邓振松;七十世邓宗亮;七十一世邓宏纶;七十二世邓清;七十三世唐朝官邦勤侯的邓煌(字开权)。 邓煌有4个儿子,即邓景山、仁山、玉山、昆山。邓景山是唐肃宗的节度使,自他以下,有七十五世邓扬;七十六世邓城;七十七世邓降;七十八世为唐懿宗时殿平县令邓瑞廷;七十九世邓云彪;八十世邓镇玉;八十一世的邓斯礼,于五代初期避朱温之乱,走避溶州;八十二世邓世祥;八十三世的邓高;是宋朝的镇南节度使;八十四世邓起补;八十五世邓绍,是宋神奈的御史中丞;八十六世邓调元;八十七世邓洵武;八十八世为宋徽宗时的国子祭酒邓肃;八十九世的邓大猷。 邓大猷有3个儿子,其中老大邓简,便就此在福建定居落籍,他也跟其父一样,文武双全,人才出众,当时的赵家皇帝,还招他为驸马,显贵无比。 邓简也有3个儿子,即邓俊、邓佐和邓俦。这3个人,便是此后闽、粤及台湾等地邓姓的主要传世之祖,他们后裔的分衍情形,如下: 长房的邓俊次子移居汀州上杭。次房的邓佐,仍居石壁都禾口村后,传子邓午。 三房的邓俦,传子邓相,邓相再传邓显。邓显三子中老大邓志坚移居福建汀州上杭漳坑,老二邓志贤移居云南省,老三邓志斋,移居广东省嘉应州梅县松口乡,是“高密”邓姓的广东开基之祖。 另外,据沙县《剑沙三元邓氏家谱》记载,其始迁祖为邓光布,唐末自河南固始随王绪入闽,子孙遂定居于剑沙。有宋以降,福建邓姓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人物,如:邓肃,邓子恢,邓拓等。 3.四川邓姓 四川(包括重庆)是邓姓人较早移居的地区之一,早在汉代邓通就已入蜀,其后邓芝、邓艾等也先后入蜀。江西吉安邓姓在明初迁徙到四川广安定居。四川广安《邓氏家谱》说:一世祖邓鹤轩,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人,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兵部侍郎入蜀,遂安家广安州北姚平家。 明末以来的连年战争,以及各种自然灾害,使四川地区人口锐减,清初四川人烟稀少,康雍时期特别颁布招垦条例,实行种种优惠政策,从而吸引了两湖及闽粤等大批农民入川开垦。 1) 广汉邓姓 民国《广汉邓氏族谱》说其始祖邓炀原籍福建长乐县,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携带妻子及四子入川,先到川北遂宁县落业,继生二子,共六房。后留四子乐臣在遂宁县落业,再迁广汉西关外东楼村七甲甘家碾居住。重庆邓姓是从湖北迁移来的,《渝北邓氏崇孝堂续修族谱》称其始迁祖邓登班,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由祁阳(今湖北祁阳)城山头徙居渝北。 2) 怀宁邓姓 据《邓氏宗谱》记载:始迁祖为邓君瑞,元末自江西省鄱阳县瓦屑(土付)避地来皖,定居于怀宁麟坂。元末明初之际,朱元璋大败陈友谅后,始迁祖邓君瑞迁到安徽安庆府怀宁县之白鳞坂,遂为怀宁之耕读民,清代著名书画家邓石加为其十三世孙。 3) 广安邓姓 一世祖为邓鹤轩,原籍江西吉安庐陵县(庐陵邓氏的初祖为邓梅魁)。明洪武十三年(1380),邓鹤轩以兵部员外郎人蜀,遂在四川广安县安家。他的后代都住在广安州姚平地方,称望溪乡姚平邓氏。邓鹤轩的儿子邓梅玉,以文行魁蜀。广安姚平邓氏的第八代祖邓士廉,明朝崇祯进士,为人慷慨有气节,曾任广东海阳令和吏部侍郎。明末随桂入滇缅,官为吏部尚书晋升大学士。清朝顺治十八年秋为缅人所诱,与其他41位大臣同时殉难。邓士廉以下的世系如下: 邓绍昌有四个妻子:1(张氏(无后);2(淡氏,生有一女三子,长女邓先烈(1902年生),长子邓先圣(邓小平)(1904年生),次子邓先修(邓恳,1910年生),三子邓先治(邓蜀平); 3(萧氏,生子邓先清;4(夏氏,生有三个女儿:邓先英、邓先蓉、邓先 4.湖南邓姓 邓姓播迁到湖南的历史也是相当早的,邓姓族谱称邓禹后裔邓锦常,字遐,晋哀帝隆和元年 (362年)任竟陵(今湖北汉阳)太守,徙居湖南长沙府,为邓姓湖湘世系开基始祖。此后,邓姓便在湖南境内繁衍开来,如南宋末年,河南邓州钳庐陂人邓世通因得罪贾似道,被贬至潭州(今湖南长沙),后迁居龙阳上林村端平塔(龙阳《邓氏七修族谱》)。 宜章《南湘邓氏续修族谱》称其始迁祖邓扶验,原籍江西万年县,元代为广东平远知县,后转迁至湖南宜章之八里排道士湾,子孙卜居邑内城隍祠前。 衡东《江边邓氏七修族谱》称其始祖邓定庵先从吉安(今属江西)迁茶陵,明朝洪武八年 (1360年)迁湖南衡山的赦田村。巴陵《邓氏族谱》称其始迁祖邓尔那,明初由江右 (今江西省的别称)迁楚,在巴邑(今湖南岳阳市)龙湾定居下来。 龙阳《六甲邓氏族谱》称其一世祖邓思明,明成化间自江西吉水迁居常德府龙阳县大围堤,为六甲派始祖。宁乡《沩宁邓氏三修族谱》称该族邓姓先世于明洪武初由新建(今江西南昌)占籍楚南宁乡,凡六支,祥泽居玉堂铺,祥学居枧坪,祥业居石板,祥仕居清溪,祥任居善化塘赤,祥儒居大河前横。 《湘潭塔岭邓氏五修族谱》称,其始祖邓瑞祯,由广州经过三次迁徙在郴州(今属湖南)定居下来。其后,十三代孙邓贤资、邓贤宪、邓贤敏子孙又先后迁居于湘潭居住。 宁乡《邓氏宗谱》称其始迁祖邓祥学,于明初在宁邑(今湖南宁乡)之枧坪定居下来,子孙散居湖南各地。 《湘阴邓家坝邓氏族谱》称其始迁祖邓朝相于明代自长沙迁居湘阴之邓家坝。《湘潭严冲邓氏五修族谱》称其始迁祖邓信,明嘉靖间(1522—1566)自茶陵(今属湖南)迁居湘潭严冲。 5.广东邓姓 广东省惠阳县永湖墟鹿颈乡(今惠州市三栋区鹿颈乡)邓姓:祖辈由梅县迁来,世代务农。本族名人有:邓镜仁,清光绪年间秀才,民国时任儋县(在今海南省)县长。其子邓演达 (1895—1931),字择生,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粤军团长。曾参加讨伐陈炯明的战役。1925年后任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部副主任、教育长。北伐战争期间,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湖北省政府主席。1930年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 1931年被杀害于南京。 6.香港邓姓 1)邓符协家族: 系出南阳,为高密侯禹公之后,原居江西、福建等地。始祖邓符协(字符),江西吉水人,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进士,官任广南东路阳春令。其在赴任途中到过屯门山,慕名去当时著名的桂角银场游览,对这里的风水很感兴趣,历任后便携带家小迁居岑田(锦田)村,购置田园,建造南北两个围屋,并把曾祖、祖父、父亲的坟墓也迁葬于新界的元朗、荃湾等处。邓符协的最大建树是创办力瀛书院(又叫书斋或书室),建造藏书楼,并在此讲学。邓符协生有2子:长子邓阳,由岑田迁居福容里,即今东莞福隆;少子邓布,宋承直郎。 邓阳生1子,名(王圭),(王圭)生2子,日元英、元禧。邓布生l子,名瑞,瑞生3子,曰元祯、元亮、元和。 邓元英之后分居东莞的温塘、竹园、南街、鲤鱼石、羊田沥等处;邓元禧居福隆;邓元祯分居屏山、白蚝、白岗、白石、塘尾;邓元亮居岑田;邓元和居东莞怀德。是为该族之五大房,建“都庆堂邓氏大宗祠”于东莞城南门。在香港者,为邓元祯、邓元亮两房。 邓元祯生1子,名从光,南宋时,自岑田迁居屏山,是为屏山房始祖。其后,子孙繁衍,遂分建坑尾、坑头、塘坊、新村、桥头围、洪屋、灰沙围及上章围等村及屏山市。 邓元亮 名铣,宋承务郎,为赣县令。建炎三年(1129年),金人南下,邓铣起兵勤王,护卫隆佑太后等于虔州,获功勋,并在战乱中救获末室公主,后把她许配给其子惟汲。邓惟汲与宋室公主隐;居岑田庄舍,生4子:林、杞、槐、梓。绍兴间(119l—1194),邓惟汲先卒,南宋光宗追封邓惟汲为税院郡马,赐祭田六顷,以及东莞地区的山场饷渡等,4子皆封国舍。 邓林官宋佥判迪功郎,子炎龙。宋理宗宝祜六年(1258年) 以诸生应漕举科,以赋才中试乡解元;景定二年 (1261年)以赋再中漕科解元,官至架阁。炎龙公生1子,名肖岩,官佥判从政郎。子孙派居龙跃头、凹下、北灶、龙塘等处。 邓杞待诏金门,子孙派居石井、里下、白沙塘、(同戈)船澳等处。 邓槐亦待诏金门,子孙派居大步头、竹村、黎洞等处。邓梓亦待诏金门,生1子,曰荣叟,仍居锦田。 邓荣叟生3子:长坚翁,次泽翁,三辛翁。邓辛翁,元赠显武将军,生3子:长华祖,次光祖,三寿祖。邓寿祖仕元,官提领忠武校尉,居锦田;生2子:长处安,次敬安。 邓处安生康仁、康义2子,邓康仁生洪生、洪惠2子,子孙居厦村乡、屯门、紫田村、元朗、及香山上栅等处。邓敬安生2子:长德荷,次德兰;邓德荷生洪仪、洪贽2子;邓洪仪公仍居锦田,遂为今锦田始祖;邓洪贽子孙则分居厦村、辋井、西山、及大屿山等地。 邓洪仪生4子:长子钦、次子镇、三子锐、四子(钅+绢-纟)(juan);邓镇子孙分居元朗英降围2)“邓元昌堂”邓氏: 开基祖先为邓阿六,原名邓怀清,号鹤溪,原是广东五华县水寨乡的石匠。因在香港修建水塘,解决了漏水的问,得到香港公务司的信任,承包了大批石砌工程(包括下水道等),因而发了财,后来作房地产生意成为巨富,在荷李活道文武庙旁设立住宅,名叫邓元昌堂。邓阿六有四个儿子,三子名邓荣泰,娶香港著名富豪曾贯万的长女曾灶娇为妻。曾灶娇擅长理财,把邓元昌堂家的财产翻了一番。曾灶娇的儿子早死,他的孙子邓文钊(1908—1971)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曾任香港大英银行华人副经理、香港《华商报》董事长,全国解放后由香港返回内地,历任广东省商业厅副厅长、公私合营华南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省侨委副主任、省政协副主席、副省长、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3)邓姓自广东移居新界,清康熙九年(1670年),原居广东嘉应州吉梅乡的邓君会,自惠州归善迁移新安长莆,后徙来青衣立业。其七世的邓廷桂,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迁居锦田横台山。其后,该族后人继分迁荃湾、禾塘咀及上下葵涌等地。 8.台湾邓姓 从迁徙到台湾的邓姓族人的籍贯看,大多是从广东迁入的 1)台中县东势邓姓从广东大埔县迁入 该族旧谱说:“……思维我祖世居粤地,开基广东潮州府饶平县之歌都,后迁大埔县桃源村居之,后至于我松阳公,率男上驾公、上南公,父子移居东都台湾彰化县猫务栋东上堡朴子篱内土外庄寓。最后我对生公率男讳古公、砌公,父子卜居东势角中庄口,开创基地……衍派子孙兴盛。” 2)台北泰山乡邓姓从广东饶平迁入 开基始祖是邓禹善,《邓氏族谱》记载:邓禹善育有二子,长子复利,字伯礼,次子复扇,字伯铙。邓伯礼死后即葬在泰山乡的大窠口,“公未有生男,立房弟次子振海为嗣,在台湾居住,又立其弟伯铙之子振河为嗣”。振海、振河时,以开垦枫树下水田及陂角果园为业。振河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去世,后子孙成立“邓合源祭祀公业”。 邓禹善三伯邓仕秩的三子禹盘 (1718—?),妻王氏“卒于台地”,其子后迁台东开垦。禹善五弟禹势次子明芝“在淡水居住辞世”。禹善六弟禹禄次子复芝“在上淡水取室”。其具体渡台时间,族谱中并未记载,但据上述推测,邓姓族人约于康熙 (1662—1722)末年、雍正(1723—1735)初年来台上淡水,后移至山脚地区开垦。 3)台湾歌谣曲之王邓雨贤一家也是从广东迁来的。邓雨贤祖籍广东省蕉岭县同福乡矮车村下角邓屋,来台已第六代。 邓雨贤五世祖邓彦拔生于广东省嘉应州镇平县(今蕉岭县),清嘉庆年间,由广东蕉岭携眷渡海移垦台湾。来台之初先于海山堡彭福庄(今之树林镇)开垦。 邓雨贤高祖邓缙光(义钟)育有5子,缙光自幼好学,长大后自设私塾于乡里,后移居新竹县穹林乡,继续设塾教化乡里,咸丰五年(1855年)考取府学第二名秀才,后移教于龙潭,穹林乡亲为感念其作育英才,有教无类,特由郑、林二姓合建今之穹林乡文昌庙,以为纪念。 邓雨贤曾祖父邓观奇(兆熊),生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光绪八年终于龙潭,育有9子,其中长子琼凤(逢熙,邓雨贤祖父)、七子邓林凤(广熙),九子邓博凤(绍昌),一门三杰,同时为秀才,至今仍为乡亲所津津乐道。邓琼凤同治八年(1869年),考中台湾府奥籍府学第六名及岁贡生,与台湾“文化协会”先驱邱逢甲、林献堂等诸位先生熟识,并曾于穹林、龙潭等地开塾授徒。日本占领时期亦曾任桃园厅参事。邓雨贤七叔邓林凤则入县学第四名,后递补禀生, 毕生于大溪、三坑仔、观音、平镇、高原等地设帐授徒。邓雨贤九叔邓博凤则县府二试,皆名列前茅。 邓雨贤之父邓盛犹(旭东),生于龙潭,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至光绪三十四年 (1908年)执教于龙潭乡“龙元宫”公学校。所谓的“公学校”是由日本人专为台湾人所设的正式官方学校(课程相当于现在的国民,无年龄限制),正式的课程中有《汉文科》,用当地的语言来教《汉书》,担任教师者除了具备当地母语条件外,《汉学》功力当然是必备条件。在龙潭这个典型的客家庄,具备上述条件及能力者,非出过“一门三秀才”的邓家莫属,邓家在不得已的状况下,派老幺旭东先生接任工作,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因为教学认真,绩效卓著,应聘为“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现国北师院)(所谓的“国语”是指“日语”)汉文老师,以客语教汉文。邓雨贤随父亲迁居台湾。 4)近代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有不少邓姓人到台湾定居,邓家彦、邓青阳、邓萃英、邓惠芳、邓龙光、邓经儒、邓文仪、邓文来就是其中的几位。 9.澳门邓姓 13世纪之前,澳门还是一片人烟稀少的荒芜之地。南宋咸淳七年至德佑二年(1271—1276),蒙古族人入主中原、闽浙一带的南宋官兵纷纷南逃,澳门才开始有了人烟。南宋末年,元兵大举攻宋,南宋将领张世杰率领50万军民和2000多艘船,拥幼主赵昱来到香港屯门和澳门路环、凼仔附近海面。 战后,少数南宋军民留下栖身。他们靠打鱼为生,澳门于是成了一个渔村。后来福建、江西、浙江和广东迁来的农民、手工艺者、渔民和一些绅商不断迁入澳门。近代以来,有不少邓姓族人移居澳门,如:邓仲泽(1880—1964) 名宗伯。原籍开平,生于香港。早年在港经商,并投身:民主革命。1909年任香港四邑工商总会会长。广东光复后,任广东军政府筹饷局局长,为军政府筹集巨资。1920年孙中山回粤重组军政府,被任为财政委员会会长。后辞职返港经商。1925年移资上海,经营工业。抗日战争爆发后,工厂被毁,遂携眷寓居澳门。1964年病逝。 10.移居海外邓姓族人: 鸦片战争之后,邓姓族人大批移居海外,并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美洲、欧洲,乃至大洋洲、非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鸦片战争的炮声打开了封闭已久的国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空前活跃,许多人或是为生活所迫出国谋生;或因外出求学,由此定居当地;或是赴他国开厂办店,创办实业,由此掀起了迁徙国外的浪潮。邓姓族人也加入到了外迁的行列。 1)东南亚 是邓姓族人外迁的首选地。广东新会人邓泽如,1886年便随族人前往马来西亚谋生,邓家让、邓家仁兄弟也在 1904年前往马来西亚沙捞越创办“新广东港垦场”。 如今,邓姓族人的足迹已经遍布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在泰国有泰国春华两合公司董事长、泰国客属商会理事长邓树勋;泰国客属商会副理事长邓国勋、邓干勋。广西岑溪人邓深元、邓海元兄弟,迁居昔罗县巴登镇,深元任广西会馆秘书。在新加坡有江西人邓荔生,创办《星洲日报》。后辞职,将全部股权转让给胡文虎。 还有星岛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邓立人。在菲律宾有菲华裔联总会秘书长邓英达,邓氏会计服务中心董事经理邓浩槎,雪隆广东会馆董事邓福霖。邓承东任槟榔屿广西会馆副主席,邓汉房任万浓广西公所交际委员。 2)美洲: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邓荫南,美国华人政治家邓悦宁,美国华人大法官邓心平,美国华人女政治活动家邓稚凤,著名桥梁设计大师邓文中。 3)欧洲:伦敦共和协会会长邓甲兴;伦敦邓氏宗亲会会长邓勋辉、邓德仁;史达福郡华人协会会长邓树权。在德国有邓光荣,曾于土985年捐建波恩中文学校。在荷兰有邓氏宗亲会会长邓锦华、荷兰东方美食公司董事长邓露明、荷兰光明中文学校校长邓润纳、旅荷华特兰华侨会会长邓树德。 家谱 家谱文件 邓姓家谱介绍 《中国家谱目录》(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合编,1997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和《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提要》(上海图书馆编, 2000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收录邓姓家谱153种,全部是清代以来所修家谱。 从编排体例上看,尽管在门目设置和内容详略上不尽一致,但就整体而言,其基本是一致的。即一般说来大都有谱名、谱序、凡例、谱论、恩荣录、图像、源流考、五服图、世系表、仕宦记、家传、祠堂、坟茔、族产、族规、昭穆、后跋等内容。 在谱序中一般要叙述修撰缘起,本谱的修撰历史与内容大要及修订年月等,作用是宣扬本谱主旨,颂扬祖德,使子孙读来能敬祖向善。 有时为了增光族望,还请当代名人写序,如王羲之为《南阳邓氏族谱》撰写的《源流序》就有这种性质。 最早的邓氏家谱 邓姓家族编修谱牒活动由来已久,汉代便有专门记载东汉时期大官僚邓禹家族历代宠贵的历史的《邓氏官谱》,算是已知最早的邓姓家谱。 晋代《南阳邓氏族谱》 晋代的大学者王羲之于宁康二年(374年),曾经为当时编纂完成的《南阳邓氏族谱》亲撰了一篇《源流序》,那部古老的族谱,现在虽然无法找到,但王羲之的《源流序》,却留传至今。现附录于下: 周官小史定系世办昭穆之制,上而君公卿,下及士大夫不相越,至我国家朝代热虞以来,始有谱牒之作。闻当考魏书所载,谱系编有四海大姓纪,郡姓,县姓等纪,大都以门第相尚, 故谈书九品官人之法,多出于世族大家,而世族之所通显者,则莫如南阳为最著。 粤稽邓氏自商王武丁封季父曼公于河北南阳之邓国,遂于南阳为郡,遂以国为姓,南阳为邓郡。分封食采,世袭侯爵,历晁、徽、庆、桓、昆、忠、春、晖和、日浩、煦和、杞、熹、怡、沛、璧、淳、衡、略,至宣公字吾离,经一十九代。周桓王时,离侯惧楚,与蔡、郑二国交会,是以尊周室而朝服于周。再传尚、粹、明渊,计二十二代,周襄王时邓被楚灭,失守茅土。……厥后四十七世祖禹公,东汉功臣,永平三年加封云台首将军,夫人严、谢、任氏,共生十三子:训、谦、让、说、读、诒、议、诗、论、谋、识、谟、诰。公孙父子显官朝臣,家声赫奕……遐公,字安远,东晋陵和元年任竟陵太守,始离新野,从于湖湘地家焉。汉晋之间历代功臣,屡朝将相,炳炳鳞鳞益见乎世勋矣。 余与遐公嗣君镇国将军姜公同力王事,路出湖湘。其家编修谱牒,将军与其族人具册请为之序,因披其世族源流,详沉其前后绘图,洵足为采本清泉有条不紊,朗然编绪一脉贯通盛元相仍庆流未艾诚哉。家之有谱,犹夫国之有史也,余虽不敏,不得不为之文辞,因略数言于其简端,用锓诸梓。俾邓氏云被以垂永久纪云。 晋宁康二年甲戌岁菊月旦,右将军会稽内事史兼理节机务事通家同宣弟王羲之顿首拜撰。 家谱文件 邓姓家谱文献目录 《江苏无锡邓氏谱》 宋《江西武阳邓氏谱》 荆门《邓氏族谱》 《宁都宣城邓氏初修族谱》 《安化邓氏族谱序》 《宁乡邓氏四修家谱》 《广汉邓氏族谱》 《邓氏宗谱》 《邓氏七修族谱》 宜章《南湘邓氏续修族谱》 衡阳《江边邓氏七修族谱》 龙阳《六甲邓氏族谱》 《湘潭塔岭邓氏五修族谱》 宁乡《邓氏宗谱》 邓姓字辈 一般来说字辈的选字排列体现着光宗耀祖,劝戒子孙的内容 以下列举数例: 湖南麻阳拖冲、锦和支派:仁亚卧必丹 子土如尚兴 学应咸永玉 大开光明 克绍鸿谟显 熙忠善述长 修齐恒振志 懋德自流芳 广东麻阳九曲湾支派:朝廷大国昌 宗德显其光 记时臣明顺 邦安庆文良 广东麻阳三跃支派: 仁祖子文启 旦思兴景国 大有万世上 朝纲经纶继 家传功德昌 绍宗先维志 安泰支元良 修齐增延懋 盛代庆正长 镇平邓彦拔支派:受彦先观凤盛贤 仁敦福永远维新 丰顺邓上增支派:文成汝芝上 金榜永名扬 诗礼佳常盛 传来益书香 陆奉邓元文支派:维玉德文干元福 来坊辉广永世昌 陆丰邓定龙支派:汉武绍兴日 云台报德时 贤能念乃祖 奕世继初基 陆丰邓荣祥支派:荣华富贵万元兴 宏二广德佳丰盛 陆丰县深塘支派:就春荣庆 发浪云开 新费士司 久永清堂 饶平下善乡支派:道位仕禹 伯绍俊昌 家馨振起 邦国栋梁 联登科甲 金玉满堂 荣宗耀祖 长发其祥 大埔邓维冈支派:行九永玉 友耀儒业 大振家声 易经教训 万里鹏程 世代荣昌 邓氏联谱九十六字韵派语: 正直廷立,道顺时昌。常怀忠孝,自成善良。人才纪盛,德业传芳。功昭东汉,声震南阳。三登衍庆,两秀垂光。勋华代著,门第日彰。云仍继起,品诒宜藏。希贤作圣,济世扶乡。学娴韬略,泽彼黎苍。经文纬武,治国安邦。绍先启后,凤翥鸾翔。辉煌奕叶,福荫弥长。 民国十五年邓氏联谱会议通过一百字派语: 动静分翕阀,类族始於寅。亚当标异说,盘古属遗言。 溯厥轩尧初,斡劲支柯萦。舜曰咨尔契,庞命膺眷求。 荫袭封叔曼,逮祁刚造端。聘鲁见交邻,强种潢胄频。 懿哉我司徒,指挥拯陆沉。垣次冠五辰,加秩享疆邑。 执艺淳且备,来弟普遵循。簪缨缵旧服,介祜万斯年。 鄧姓的始祖,是被顓頊賜姓為曼姓的金天氏的後裔。曼氏,是我國最早的少數原始姓氏之一。傳說幾千年前,黃帝之孫顓頊高陽氏,曾賜少昊金天氏的一個有功德的兒子為曼氏。曼氏開姓之後,世代繁衍,並分出許多支繫,而鄧氏就是其中之一。 殷時,鄧氏一支發展成以鄧為名的侯國。鄧國歷史悠久,直至戰國時代,纔被楚國所滅。其子孫便按當時的習慣,“以國為氏”將此姓傳了下來,就是鄧氏。對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說:“鄧,曼姓,殷時侯國也。春秋時,鄧侯吾離朝魯,後為楚文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姓氏書記載鄧氏是繫承曼氏,望出南陽”。這與最初的鄧國位置是相吻合的。從上古少昊金天氏以下,鄧氏始終繁榮滋長在現在的河南境內,在後來的繁衍之中,鄧姓一直以此為中心,逐漸向全國各地播遷。鄧姓之人,無論分處天南地北,皆以“南陽”的堂名傳家,這正表明了宗於河南世繫的意思。 由祖地南陽發展的這支鄧姓,據《鄧氏家譜》載,已有114代傳人,漢文帝時,官至上大夫的鄧通,是鄧氏家族的第42世祖;光武帝劉秀的軍師鄧禹,是鄧氏的第47世祖;三國時魏將鄧艾,是鄧氏的第54 世祖;晉時鎮國將軍鄧羌,是鄧氏的第62世祖。中國的鄧姓,大多源於這一繫源。 鄧氏在繁衍發展的過程中,也吸收過外族外姓的成員。據《安化鄧氏譜序》載,南唐後主李煜,曾封其第八子李從鎰為鄧王。南唐亡國後,為躲避宋太祖的斬殺,而以其父封號為姓氏,改為鄧姓保住了性命。 從鄧氏族譜得知,鄧氏南遷,移居閩粵,始於宋朝景定年間,由“南陽”逐漸遷移,播遷至南方各地,尤其是今福建廣東、貴州、浙江等地,經過了一個較長的時間,不僅時間較早,而且繁衍旺盛,很快成了當地盛姓。 鄧姓歷史名人眾多,彪炳於史冊者即有200餘人,其著名者如:春秋末期的法家先驅鄧析子,西漢蜀郡南安人鄧通,文帝時官至上大夫,並賜給蜀郡嚴道銅山許其鑄錢,當時鄧氏錢遍於天下。鄧晨,劉秀的姐夫,西漢末從劉秀起兵,東漢初被封為房子侯,歷任中山、汝南太守,曾派都水椽許楊主管修復汝南鴻弒陂工程,溉田數千頃;鄧禹,初從劉秀鎮壓農民起義軍,東漢初任大司徒,封邯侯,後改封高密侯;鄧綏,鄧禹孫女,東漢和帝皇後,和帝死後,她臨前執政,其兄鄧駕任大將軍,專斷朝政。三國時蜀名將鄧芝、魏名將鄧艾。此外,東晉有尚書右僕射鄧攸;宋元之際有學者鄧牧;明代有福建農民起義軍首領鄧茂七、鄧伯孫;清代有篆刻家、書法家鄧石如,有與林則徐協力查禁鴉片的兩廣總督鄧廷楨,還有詩人鄧輔綸、海軍著名將領鄧世昌。近現代鄧姓名人主要有: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第二代領導集體的主要成員,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為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鄧中夏,農學家、土壤學家鄧植儀,國務院副總理鄧子恢,真菌學家鄧叔群,新聞工作者、學者鄧拓等人,他們用自己的出色業績,贏得了世人的敬仰,成為鄧姓中的佼佼者。 在按人口多少排列的中國姓氏中,鄧姓居於第34位,其分布以江西、湖南、河南最廣泛,四川、廣東、福建、江蘇次之。 四川省合江小漕支流鄧氏字輩排列順序 -------------------------------------------------- 周 傳 同 章 毓 金 文 世 代 安 天 朝 光 德 顯 祖 福 永 祈 昌 -------------------------------------------------------------------- --------------------------------------- 注:其中傳字輩無此輩之人,而在整個字排之中起連接 作用. 鄧周赤 鄧同 鄧雲章 鄧爛章 鄧周清 鄧未 鄧鳯章 鄧雲章 鄧毓連 盧氏 李氏 鄧金仲 鄧文林 於氏 李氏 鄧金貴 :显太 一、鄧世民 号 陳氏 張氏 二`女 其余不祥 三`鄧世倫 有妻而其名不祥, 有一女徐 大.其他不祥. 鄧文林 四`鄧世美 小名:鄧四皮家(動作慢)曾住團 山村興龍埂 五丶鄧世德 號:顯堂 何氏 李氏學輝 六丶鄧世安 號:显清 張氏 七丶鄧世欽 號:显章 曾氏 王氏 八丶 鄧世全 號: 陳氏 文氏 鄧世民 住于合江縣先灘鄉張家祠村楊塝屋基 陳氏 鄧代章 號:德安 張氏 劉氏 劉氏到鄧代章家前有一子:趙廷富 遂後生:鄧安雲(女) 曾祥國(先灘場上) 後因鄧代章病故,劉氏招陳思贵上門改名爲:鄧代華 鄧代福 趙氏(座廠) 鄧代華(生有三子女) 鄧安明 鄧安全 鄧安容 鄧世德 小名:鄧五鹽巴. 號:顯堂, 生于清光绪八年(壬午)腊月十四日寅 时(小漕支彰善堲八甲) 住合江縣原先灘鄉紅廟三保梨子樹屋基,曾任該保的 保長一職.做生意經商賣鹽(從江津挑鹽到合江地區賣). 做木格丶屍盒, 將部分出售,亦將另一部分施捨於人. 曾買地于彎邱頭丶李家塝丶堰溝扁、向陽 壩` 洛家溝,松樹塝等地及梨子樹周圍與趙登果各占一半,以當時的 大路爲界。他一生勤儉,教子甚嚴。於一九五o年底在清匪反霸,減租退押的 運動之中,因保長一職而遇害,死後葬於現梨子樹屋基後竹木林中,無碑. 何氏 李氏 學輝 後家在江津紫雲魯家橋. 一八九三年六月初三日出生(光绪十九年<癸已>)于 江津县笋里十二都甲地名,於一九六六年後三月二十日 夜於皂角樹屋子牆倒 後被土牆壓死, 葬於馮家壩村四隊三塊大田(何仕華住宅後大田角第一座墳, 無碑). 何氏生子女如下: 鄧代懷 字:木 號;春林 生于光绪三十皿年(戌甲)九月十五日亥时 從小做生意,在江津的三合挑鍋到先灘賣,三十六歲死於梨子樹,葬於 先灘場後上面的茂井灣. 于朝福(娘家在李家塝) 七十多歲死於一九八0年紅廟村五社關音咀屋基, 葬于茂井灣. 鄧代珍 下嫁於先灘鄉中埂村二社湯家壩. 解放前死于合江監獄(卡房) 黃思揚: 黃淑能 嫁于合江,住學坎上207號. 夫:羅貴林 生有三女兩兒 黃祖橋 黃祖訓 黃祖德 鄧代懷(於朝福)生有四女二兒: 鄧安福(女): 嫁於船溪對面梨樹灣 足下有: 李連興 李登富(女) 李登戚 李登友 鄧安榮 一九三0年后六月初八日卯时(庚午)<民国十九年>出生於梨子樹屋基,先 與鄧代國,鄧代鈞,鄧安才同讀,後於下中埂媳的麽哥楊長興門下讀四年.當 時讀書一石穀子一年作爲學費(後改爲八鬥),爾後教書兩年. 一九四七年九月初與楊淑華結婚. 一九五一年遷於紅廟村 四 社 瓦房屋基,一九五二年遷於關音咀,土改時負責全村大部分 土改工作,並制證發放,任過會計. 於一九六六年前三月初九 日 病死於關音咀,葬于茂井灣. 楊淑華 民国十五年二月十六日亥时(丙寅)出生,卒于八十年代初關音咀屋基,埋葬 于茂井灣 鄧安才 一九三七年六月初十日未时生於梨子樹,與鄧安榮等一同讀書 一九七六年冬月與肖興澤結婚 二0一0年冬月十九日(12月24日)逝于观音咀,于二十二日晨葬于 自家堂屋内。 肖興澤 紅廟二社高石坎肖克勳之女 於一九七六年帶漆國全(病 亡)的三個女 兒入嫁鄧安才 漆華超 (二) 漆 (三) 漆華英 (四) 均出嫁於江津市嘉樂彡(太和場)鄉下 鄧安媛 一九三三年冬月初五日丑时(癸酉)生於梨子樹. 病故於一九六六年二月民 建上面的耍壩屋基. 趙雲富 趙華輝(女):何世倫 生有三女一兒 趙華德 趙華申 趙華戚(女) : 石龍場上面楊登才(夫) 鄧安媛病故後,何乾友與趙雲富結婚後生有: 趙華東 趙華春 趙華麗 鄧安華(女 ) 一九四一年(辛巳)年臘月初七日生於梨子樹,嫁於紅廟村七社 七樹坪屋基,生有七子女均尚在 張學周(石匠, 土匠): 張高兴 張高容(女) 三女:永超過寄于趙家 張高平 張高全 張高德 張高能(女) 鄧安澤(女) 民国三十二年(癸未)二月初二日午时生 趙仲文:漆匠,教師 住民覺村小灣頭屋基 鄧世德 李學輝生子如下: 鄧代銀(女): 一九二九年正月初一日出生於先灘鄉梨子樹, 嫁於自懷鄉涼坪屋基 王建模 王志平 王介山 王 (女) 王 鄧代國 李仕容 鄧代鈞 趙華輝 民国十八年(戍辰)二月廾八日亥时生. 鄧代斌(女) 一九三八年三月十五日生於梨子樹. 後嫁於先灘團山村七社蔣家岩 屋基 汪興成 已故 四子女尚在: 汪光德 曾給鄧安懷學過裁縫技術 汪光友 汪光會(女) 汪光华(汪老五) 鄧代國 一九三一年三月初六日時(辛未年)出生於先灘梨子樹,八歲就讀於紅廟 子,張家壩等地,先後肯劉躍奎,李國繁,張若天等執教,後文請江津市熊 英山來家中教讀兩年,讀書時間約十年左右. 一九四八年底與李仕容結婚,因妻之後家的四哥,五哥已參加地下黨工作, 致使在後來(解放後)的各種批鬥之中沒(少)受整批,也因當時體質較差. 一九五二年春,鄧代國與李仕容及其長子鄧安祿一同遷於現住址的紅廟村 五社新草房屋基,當時有三間草房且較新,後開荒興家,生子養女. 八十年代末就只有鄧代國和李仕容老兩口一直各肖爲家,自力生産,養豬 種地.二00四年春,李仕容到馮家壩村四社王超壩屋墓替人看屋,也順照顧 鄧安祿之家,由鄧代國獨自生活並養豬----- 李仕容 一九三0年臘月二十五日(庚午年)生於小漕河黃背溪上面的下壩屋基 鄧代鈞 一九三一年三月初六日亥時(辛未年)與鄧代國同胞生於梨子樹屋基.八 歲左右與鄧代國等同讀書,後與鄧代國同執教兩年於紅廟子,竹林灣 (馮家壩村五社). 一九四六年冬月初二日與趙華輝結婿. 次年七月二十四日己時(丁亥年)生子鄧安懷.其妻于一九五0年春病死於 梨子樹屋基,葬于茂井灣.當病重時正過敗兵(國民黨被打敗後的部隊),家人 均躲於梨子樹屋基的在下側的大岩灣岩子裏面,敗兵門進村入戶搶掠而使 衆人懼之躲之. 解放後由於受到各種迫害,挨整,無數次都與死神擦肩而過.故於一九五一 年到紅廟四社瓦房屋基周圍開荒,曾住於瓦房屋基. 一九五二年春先獨自一人搬到紅廟五社皂角樹屋基(因有一棵大皂角樹得 名而來).當時只有一間草房,且只有東面一堵土牆,牆腳已空,其餘三方上面 竹片而編串木而成,其下面空無,後自編竹片成牆成房.當時四下荒蕪而無 糧,只背了一背牛皮菜和一根矮長凳,後同其母和獨子鄧安懷共居於此. 一九五八年到寶龍坪修建水庠擡石頭. 一九六六年後三月二十日夜,暴風驟雨大興而特爲罕見,深夜裏屋子突然 被勁風推倒,頓時致使整個家遭受這一致命一擊而影響於後,其母親李學輝 當場被壓住,呻吟甚久不能搬動牆土而亡,其子被埋於土中除一腳置於竈頭 棱下之外,整個身子剛好躲於竈棱之下的空隙處才倖免一死,而一腳可被砸 斷骨碎殘廢之;因當時鄧代鈞在江津醫痔瘡歸來,尚有異味而睡於屋外獲幸 存了下來.爾後開始重建,每年修一間而連修三年,土牆由軟泥直接修築,無 石腳.爾後一直一面撫子一面做農活. 一生任勞任怨,不多言語,未與人爭吵,樸素無華,不計較吃穿,起早而睡晚, 不多走人戶串門,不愛上街,不計較得與失;無怨無悔支援興家到二十世紀 九十年代末. 二00一年臘月二十三日遷住于合江縣濱江路上段, 二00三年三月二十日 回先灘老家, 又於二00四年三月十一日遷住合江濱江路上段至今. 二00五年十月二十四日十点过,2005年11月25日,因脑溢血抢救无效 卒于合江县人民医院内科三楼抢救室, 二00五年十月二十六日九时葬于虎头乡堰坝甘雨村二社深田头屋后 鄧代鈞只有一獨子: 鄧安懷 一九四七年七月二十四日巳時(丁亥年)出生於梨 樹屋基. 一九五二年與父和祖母一同遷于皂角樹.一九五八年開始讀書於紅廟五社遼 竹壩,先後有何仕華,張武軍執教,後因趙仲文在張家祠教書而同往繼讀之. 十三歲時就開始學做農活. 一九六六年後三月二十日夜逢特大暴風雨,致房屋例踏被掩於牆土中,幸 竈頭牆頂住,另一木倒置竈頭面上形成一小空閉而人剛好例置於內,右腿 則未來得及收綣被木棒打在右小腿上,致使腳骨粉碎.後到甘雨醫治保住 了右腳卻兩段相接卻短了一截致使終生殘廢 詹正權 鄧安懷(妻:詹正權):生有一獨子 鄧小玉:〈王中莲〉 一九七八年八月二十二日(庚午)申时出生于 先滩乡红庙五社皂角树屋基,一九八六年九月开始远赴冯家坝村小 学,当时有邓天勇一起同读,中心校当时在上中埂离之更远,自村未 办近期招生也因路远隔河而八五年冯家坝也未招生.九二年春就读 于响滩(中心校).当年九月上先滩镇中学,后又读于先滩中学.九五年 七月到合江人民小学考中师中专时才第一次来江而离乡,试毕与友 到过白沙镇. 一九九五年九月始就读于四川广播电视中专工业与民用建筑 专业,当时好文学习软书而受众识,是年与杨文仲,安居,丁正耕,甘岳 .次年因家中唯一希望猪仔亡后不久于在校就读一月等结为忘年之交 而在甘岳题书下办理:胜仙诗书画展,当时有报纸报道过此展;也相继 在诸乡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文章. 当年四月考入合江县机械厂铸造车间,后合江镇与厂联合成立 金石公司开发新耐磨材料,龚百川任领导.时与李秀奎,胡宇,罗中华, 黄卫东,苏兵,李朝阳等同厂工作.曾住机械厂宿舍,县农技中心五楼, 县交通局后. 九月请假离厂进入三株集团泸州营销公司,五日得以晋升.尔 后负责管理合江片区营销全面工作,后又调往江北开僻新市场.次年 调入泸县先后在杨九,长安(杨四店),兆雅,太伏,白云,新路,万定,石马, 云锦,立石,青狮,百和,土主,泸永,团结等地工作过,后带理过二十七个 执行经理的培训拉练工作和日常办公事务及营销工作.也在泸州工作 学习多. 九七年夏辞职,购买开录像茶馆设备在先滩场开设茶馆以备解 除家中父老之农活,后又到重庆涉足传销而深陷其中. 九七年冬同他人一同到浙江省慈溪,后展转多次进火机厂.于 次年同张云科一同返乡,在家中呆了两个月. 九八年夏在邓天银处借200元钱复出合江寄住于桂园林邓五 所租用的家俱厂内,四处找工作,多次往泸不当.两月后为义园火锅打 工,一月余十日后涉及中介了解先滩大米行情便辞工,开始经营大米 生意,其状甚好,销量日增,时又逢朱总理整顿粮食市场,曾被工商局, 粮食局没收大米,一下子又背上了外债.后经多方联系使每日封闭邮 车为我拉米继续经营,也迈入房产经纪人行列.年终将所余钱刚好付 外债. 王中莲,1982年正月24日出生于合江县凤鸣区堰坝乡甘雨村二社深四头屋 基,曾读于合江农广校 生有, 长子,邓棋龄 男 二00四年八月二十五日四时三十五 出生于合 江中心卫生院,2005年10月8日,荔乡路五七中学外大梯旁, 满月满岁庆于滨江路上段四栋自然68楼 次子,邓凯泷 男 二00九年四月十七日出生于合江中心卫生院 ,2009年5月11日,新华南路,原工商银行, 鄧安榮(妻:楊淑華)生有: 邓天文 民国三十八年<已丑>正月二十二日亥时生,早亡. 鄧天明(妻:高必先) 排行老二,於一九五一年四月三十日申时(壬辰)出生在紅廟 村四社瓦房屋基. 高小畢業 中囯共產黨黨員 先後任過生産隊隊 長,會計.村委會文書,村支部書記.曾多次被多級黨委,政府,各種組織 表彰.在全村社,鄉鎮,家庭都受人尊敬,不多言語,樂於助人,做農活也 是一能手.解決事情,各種糾紛都果斷,服衆,在幾十年基層工作中幾乎 沒得罪人.得病後受到了組織和政府的關懷,受到了家人,朋友,群衆的 關心.病重時間長,經多方治療無效於一九九四年臘月 日逝世在關音 咀家中.葬于梨子樹屋基後的竹林之中,無碑. 高必先 江津嘉樂人 年與鄧天明結婚,婚後生有二女.鄧天明 死後次年春改嫁於江津市嘉樂鄉(太和場) 後生 有一子. 鄧天明的二女: 鄧小琴 小學文化 生於 年 月 日.父親死後次年同母住往 江津後父處.後外出打工.其後不祥. 鄧小倫 初中文化 生於一九八六 年 三 月 日.父故以後同母遷 于後父處,適時住外婆家.其後不祥. 鄧天德(妻:張素容) 於一九五五 年 二 月 二十四 日(丙申)出生於關音咀, 排行老三,曾報給鄧安懷. 一九 年 結婚. 於 二00一 年二月 遷家于江津市 李市鎮 福圣村三社幸家湾屋基 張素容 江津李市人 生於一九六二年八月二十三日 鄧天德有二女: 鄧朝會 生於一九八三 年五月初五日 鄧朝華 生於一九八六年腊 月二十日.初中文化 鄧淑容(女): 排行老五 一九六三年三月十五日生於關音咀. 曾毅偉(木匠) 年結婚到團山村五社中坪埂曾家 婚後有一子名爲:曾令 鄧天會(女): 排行老六 於一九六五 年 二 月 十三 日出生 漆巨德 一九 年 嫁于江津李市镇福圣村三社 大土湾屋基 於二00一年 病故 有一女:漆小容 一九八六 年六 月 日生 鄧代國(妻:李仕容)生養有六子女如下: 鄧安祿 一九四九年臘月十二日午时(己丑)生於梨子樹,務農,勤儉節約,耐心好 年結婚.住新草房屋基. 一九 二00三年底搬到馮家壩四社王超壩替人看家而遷 杜文澤 於一九 年 月 日出生於民建 俗稱雞摸眼),勞動不得力 帶聾啞,眼不靈( 生有二子: 鄧天勇 小名:登三 排行數二 一九七八年五月二十九日生於新草房,八六 年九月開始就讀于馮家壩村小. 一九九二年秋讀於先灘鎮中學,次年春輟 學.後多年一直在外打工做塗料工作 鄧天華 小名:小三 一九八一年 月 日生,小學文化,因超生被罰三百 元,被長輩戲稱:三百塊. 於一九 年開始一直在外務工 鄧安位 排行老二 一九五四年十月十日生於新草房 土匠 交際愛好廣,體壯力強,善喝灑 一九 年結婚 一九 年遷於同社同組店堂子屋基後重修新房,以避岩裂之險 徐應輝 一九五七年三月二十九日生於曾家坪. 體力好,能吃苦耐勞.婚後一子: 鄧天強 生於一九八一年 月 日.小學文化 鄧安高 排行老三 一九 年四月二十三日生於新草房 木匠 年 結女婚 周錫群 一九五七年二月十六日生於張家祠村正龙湾屋基 挖土下田之能手,很能幹,動作快 生有一兒一女: 鄧天利 報給王國興取名:王燕 一九八 年 月 日出生 曾讀于榕山高中,未畢業 鄧天良 報給何仕華取名:何健 一九 年 月 日出生 鄧安純(女) 排行老五 生於一九 年五月 日 鄧西平 排行老六 生於一九六六年 月 日.早年學過石匠 一九八 年 報給石龍鄉新朝門 社(黑漆房子上面) 一九九 年 結婚 秦 一九 年 月 日出生於 婚後生有: 鄧 排行老七 十多歲時被瘋狗咬後中毒早亡 鄧世安 排行老六 號: 生於 年 住先灘鄉馮家壩村四社磨盤山屋基 一九 年死亡,葬於 張氏訓祿 生有後: 鄧代福 排行老大 號:子清 生於 年 月 日 於一九九 年 月 死亡葬於其屋基側的大田角旁 趙富超 生子女有: 鄧安明(長女) 嫁於江津 李念根(又叫:陳昌萬) 生有二子: 李倫 (二) 李 鄧安周 列次子 一九 年 月 日生 木匠 葉先勤 年 月 日生 二00一年冬在合江桂園林一加工廠內用電鑽鑽繃子床 邊孔時不慎被電擊中,經掄救醫治後說話不清楚,做事因 難.後居田原住址:馮家壩村四社大田灣屋基. 生有四女一兒: (一):鄧小容:女 一九 年 月 日生 結婚在鎮張家祠六社新屋基 魏高朋 生有: 張利 鄧小燕(女) 一九 年 月 日生 (鄧四): 結婚於同鎮團山村 黃四: 生有:黃小夢 (鄧五):鄧小碧(女) 一九七 年 月 日生 董敬寬 同社相鄰的燒雞灣屋基,於一九七四年正 月十六日生,木匠,曾在合江瓢兒山,桂圓林,小河邊開過 木器小加工廠,在招商城開過服裝,家俱門市.經營過小長 安車,於二00三年春外出浙江慈溪打工 於一九九六年 月 日在招商城生有一子:董鄧城 (鄧六):鄧小勤(女) 一九七 年 月 日生 周 勇 司機 有一子: 生 鄧葉濤 因報給李念根而得名:李剛 生於一九八0年 月 日.在初中時離而複讀,九八年畢業考入瀘州化專 (中專).二00一年底停學,一直在外打工.於二00四年春 返校續讀. 趙貴昌 九六年二月死于馮家壩村五社竹林灣 魏世勤 生有:長女,趙會倫 後改嫁 次子:趙長奉 鄧代清 後妻:趙永林 九八年夏死亡,埋于鄧代清墓穴旁 鄧代 號:漢清 王忠仁 鄧安學(長子) 生於一九四 年 月 日 蔣崇榮 生有二子:邓河川 邓天垠 鄧河川 小名:毛牛 生於一九 年 月 日 杜文輝 生有一雙胞胎: 鄧朝勇(女) 小名:李勇 鄧朝春(兒) 小名:李江 鄧天垠 小名:黑牛 生於一九七四年 月 日 張雲秀 小名:登秀 同社張灣張代東之女 生有一子: 鄧安書(女) 張學寬 鄧安忠 生於一九 年 月 日 二00四年 月遷于合江縣城荔鄉路工商局宿舍 六樓. 中共黨員 勤勞能幹 經濟意識強 黃思勤 生子女有: 鄧小林(長女) 生於一九七三年二月初一日.畢業于合江 縣先市職高.一九九四年臘月結婚于天堂壩鄉燕口村一社 梁家咀屋基.二00一年冬遷住于合江縣城關區宿舍 王洪國 生於一九七一年二月二十二日.天堂壩鄉人.畢業于合江 縣先市職高.誠實聰明 能力強 生有一子:王鑫 鄧彩霞(次女) 小名:鄧小二 於一九七 年 月 日生 一九九 年結婚于江津市楊岩鄉 周文康 小名:小康 生有一子:周健(冬冬)生于 年 月 日 鄧學理〈赵光珍〉 小名:小機關 小老三 一九七七年六 月 日生於磨盤山屋基. 一九九五年底正就讀於先市職高而被應召入伍當兵,在 部隊後於一九九七年就讀于武漢通信指揮學院,九九年畢 業後到內蒙古二連浩特 先後住排長,連長以 及 趙光珍 一九七 年 月 日生於先灘鎮 二00三年與鄧學理結婚 二00三年畢業於川北教育學院(四川職業技術學院)文 秘專業 生子有:邓立天 男 2004年 月 日生于合江中心卫生院 張高書(女) 趙品才 張高輝(么兒) 王洪祿 鄧代全 號:國才 一九二二年 月 日生於 肖永明 生有四子一女: 鄧安文(長子): 生於一九 年 月 日 住磨盤山下面的柿子榜屋基北半宅 趙慶華 於二00一年 病亡 生有三子一女: 鄧天全(鄧大) 滿超 生有一子:鄧軍 鄧 (鄧二) 鄧 (鄧三) 吴 (二)张家祠村人 鄧天旗(鄧四) 鄧安倫(次子) 一九 年七月二十三日出生於磨盤山.現住柿子榜 張雲德 生有: 鄧天才 一九七 年 月 日生 馮 (馮三) : 生有 鄧小強(女): 一九七九年正月十二日生於 鄧安木(三子) 一九四 年 月 日生 李仕勤 生有二女一子: 鄧華學 鄧 (二) 大老三 大機關 生於一九七 年 月 日 鄧平山 小名: 蔣國明 生有一子: 鄧安必(四子) 一九 年 月 日生 李連福 生有一女子: 鄧天紅 豔紅 一九八 年 月 日生 二00三年畢業于阿壩師專英語專業.現供職於 鄧 牛兒 一九八 年 月 日生 鄧安輝(么女) 一九 年 月 日生 王國興 合江縣公路養護段先灘道班班長,能寫會道. 住七步墩公路旁 生有二女: 王越紅 王 淇 鄧世欽 號:显章 曾氏 王氏 有後: 鄧代錫 鄧代書 鄧代祥 早亡 鄧代書 萬銀輝 中埂村槽房頭屋基 已亡 鄧世全 陳氏 文氏(無後) 生育有: 鄧代先(女) 李仕江 中埂村三社伏田壩屋基 生有:李(二) 李(三,女) 鄧代雲(女) 朱國九 紅廟村一社梨子樹上面莊屋頭屋基 膝下子女多: 鄧代昌 早亡 鄧代和 一九四0年四月十八日生,住先灘鎮老河街 劉光容 高洞壩人 早亡 有子女: 鄧安然 子:鄧天馳 生于2000年 月 日 鄧安琴 鄧 (鄧三) 二00四年九月,十月部分根據鄧代鈞口述,筆者整理.其餘經口訪記錄整理,部分不祥或不妥之處請指正 . 鄧 小 玉 整記
/
本文档为【邓姓的鼻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