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慈禧蒙冤解密——光绪与珍妃之死

2017-10-23 9页 doc 24KB 31阅读

用户头像

is_882336

暂无简介

举报
慈禧蒙冤解密——光绪与珍妃之死慈禧蒙冤解密——光绪与珍妃之死 慈禧蒙冤解密——光绪与珍妃之死 慈禧蒙冤解密:珍妃与光绪并非慈禧谋杀 对于慈禧和光绪的死,一些历史学家研究了很多年,但是所有的说法都还没有成为定论。所以历史上也把光绪的死定为一个疑案。 在爷爷的记忆里,那是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的傍晚,年仅38岁的光绪皇帝,躺在冰凉寂静的中南海瀛台涵元殿,离开了人间。 世上的事情竟是如此凑巧,就在光绪病危之际,慈禧也已病入膏肓。但是由于她秉性刚顽,神志却非常的清醒。她感到了光绪帝的病情已显露出危机的迹象时,就已经考虑为光绪帝...
慈禧蒙冤解密——光绪与珍妃之死
慈禧蒙冤解密——光绪与珍妃之死 慈禧蒙冤解密——光绪与珍妃之死 慈禧蒙冤解密:珍妃与光绪并非慈禧谋杀 对于慈禧和光绪的死,一些历史学家研究了很多年,但是所有的说法都还没有成为定论。所以历史上也把光绪的死定为一个疑案。 在爷爷的记忆里,那是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的傍晚,年仅38岁的光绪皇帝,躺在冰凉寂静的中南海瀛台涵元殿,离开了人间。 世上的事情竟是如此凑巧,就在光绪病危之际,慈禧也已病入膏肓。但是由于她秉性刚顽,神志却非常的清醒。她感到了光绪帝的病情已显露出危机的迹象时,就已经考虑为光绪帝立嗣之事,她接纳了军机大臣世续和张之洞的意见,立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为嗣,任命载沣为摄政王。于十月二十日(11月13日)连发三道上谕:“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在宫 就这样,光绪与慈禧在不到二十四小时内相继死去,而生前“母子”二人的关系又是那样的对立和微妙,不仅是清代历史上所未有的,也是中国历史上所罕见的。所以当消息传出的时候,中外震惊。随后各种评论和猜测也随之而来,许多人都怀疑光绪不是自然死亡,而 是被人杀害。尤其光绪比慈禧年轻却死在慈禧前,“猝死”的起因更引发出种种传闻。由于很多人都说由于慈禧和光绪在政治上的看法不一样,慈禧反对变法,因此,在变法开始的时候,由于袁世凯的出卖,让慈禧抓住了口实,所以慈禧有了杀害光绪的想法。 人们普遍认为,年纪轻轻的光绪反而死在了74岁的慈禧的前面,而且只是差一天,这不是巧合,而是处心积虑的谋害。于是,光绪被人谋害致死的种种说法也就由此产生了。爷爷非常不能理解慈禧将光绪害死的说法,他非常清楚,光绪的病已经有了8年的时间,死只是时间的问题。况且每次御医给光绪看病的医案都会呈给慈禧。光绪病情的发展状况慈禧是最清楚的了。光绪死在慈禧前面是肯定的了。而慈禧直到在死前的两天才被确诊。所以即便是慈禧想杀害光绪,也根本用不着自己动手。除非慈禧是个神仙,知道自己的死期。我爷爷非常肯定地说:“光绪根本不是慈禧害死的,这些都是后人的谣传。很多人不但说光绪是慈禧害死的,说同治也是慈禧害死的,这样的说法欠证据。中国人几百年来的说法就是:虎毒不食子。慈禧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统治者,这点意识还是有的,不可能害死自己的儿子。” 那么,光绪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光绪37岁时写的《病原》中说:遗精已经将近二十年,前几年每月遗精十几次,近几年每月二三次,经常是无梦不举就自行遗泄,冬天较为严重。腰腿肩背经常感觉酸沉,稍遇风寒必定头疼,耳鸣现象也近十年。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以后,他的病不断恶化,未见好转。关于光绪的死,历史上也是有记载的: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初九日,御医曹元恒在《脉案》中写到:皇上肝肾阴虚,脾阳不足,气血亏损,病势十分严重。这也就是说在治疗上不论是寒凉药还是温燥药都不能用,处于无药可用的严重局面。而在五月初十,御医陈秉钧写的《脉案》上写有“调理多时,全无寸效”的话。七月十六日,江苏名医杜钟骏为皇帝看过病后说:“我此次进京,满以为能够治好皇上的病,博得微名。今天看来,徒劳无益。不求有功,只求不出差错。” 而拖到九月,光绪的病状更加复杂多变,脏腑功能已经全部失调,死亡只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了。这一年的十月中旬,光绪的病情已经进入危急阶段,他出现肺炎症及心肺衰竭的症 状。十月十七日,周景涛、吕用宾等几名御医会诊,一致认为光绪皇帝已是极度虚弱,元气大伤,已处于病危状态。并私下对朝臣说:“此病不出四日,必有危险。”十月十九日,光绪已出现胸闷气短,咳嗽不断,大便不通,清气不生,浊气下降,全身疲倦乏力的症状。到二十日,光绪已经是眼皮微睁,流着口水的嘴角只能轻轻颤抖。当天夜里,光绪开始进入弥留状态,肢体发冷,白眼上翻,牙关紧闭,神志昏迷。到了二十一日的中午,光绪的脉搏似有似无,眼睛直视,张嘴倒气。拖到傍晚,便与世长辞了。 从这些历史资料的记载来看,光绪去世前八年的档案都在案,可以认为,光绪从开始病重一直到他的临终,他的病状演变是属于一步步加剧地恶化,并没有特别的症状出现,既没有中毒或其他伤害性的迹象,也没有突然暴死的迹象,应该是属于正常病死。所以也应排除了被慈禧投毒害死的说法。 关于慈禧和光绪的死,我后来也看过很多这方面的资料。但是很多的资料各不相同。在英国人普兰德?白克好司的《慈禧外传》和德龄的《瀛台泣血记》等书中认为,清宫大太监李莲英等人,平日里仗着主子慈禧的权势,经常中伤和愚弄光绪。他们生怕慈禧死后光绪重新主政,会清算他们往日的罪孽,所以就先下手为强,在慈禧将死之前,先把光绪害死。 而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谈到,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辜负了光绪的信任,在关键时刻出卖了皇上。袁世凯担心一旦慈禧死去,光绪决不会轻饶他,所以就借进药的机会,暗中下毒,将光绪毒死。 但是后来我看到曾经是清宫御医的屈贵庭,在一本民国时期的杂志《逸经》第29期上发的一篇文章说:在光绪临死的前三天,他最后一次进宫为皇上看病,发现光绪本已逐渐好转的病情突然恶化,在床上乱滚,大叫肚子疼。没过几天,光绪便死了。这位御医认为,虽不能断定是谁害死了光绪,但却可以肯定光绪是被人暗中害死的。 光绪的死一直被说得沸沸扬扬,可是慈禧的死却一直没有人评说。爷爷对我也没有透露关于慈禧死的事情,只是说因为得了痢疾,最后没治好死了。所以我只好在一些资料中查找了。我看过在一篇关于慈禧的死的文章,其中对慈禧的死有一定的说明:慈禧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未刻(下午1点到3点之间)死于中海仪鸾殿,其时年已经七十四岁。后来在查阅了众多清宫脉案后,我看到这么一段:慈禧是死于老和病。她先患腹泻,这和许多演义小说及传记里面的记载一样,以后得并发症,兼及肝肺等脏腑,以至胃纳减弱,病情加重。再加上她带病坚持理政,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最后心力交瘁,衰竭而死。 有人说慈禧的病,基本上是属于慢性疾病,得病的初期没有什么征兆,甚至在临死前的日子里,也没有出现必死的现象。这在《内起居注》中就有记载。这一时期,她充其量除了慢性腹泻外,只是有些咳嗽、肋疼、口渴、舌干及肢体软倦等毛病而已,所以慈禧照常处理政务,每日发出的上谕及批出的奏折,数量仍然非常多。以十月十五日以后为例:十五日批出庞鸿书、王士珍等人折片十四件;十六日批出陈夔龙等人折片十件;十七日批出杨士骧等人折片二十五件;十八日批出端方等人折片十五件,发谕旨两道;十九日批出锡良等人折片十九件,发懿旨五道;二十日批出外务部折片四件,发谕旨两道。只是到了十九日这天,她的饮食开始变得不正常。到了二十一日这天,已经不再想吃东西。到二十二日,终于病情恶化。 当然,这和光绪的情况完全不同。早在光绪三十四年的三月,光绪的病就已经开始恶化,并且当时的太医们已经束手无策,到了这一年的七月份,为光绪皇帝治病已经是“徒劳无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光绪本人也非常焦躁不安。在光绪死前的五天时间内,太医就已经判断:死数已定。 因此,如果说慈禧有怕自己会死在光绪之前的担心,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而如果说慈禧对这些情况不知道,所以对光绪下了毒手,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很多人都说光绪是被慈禧杀害的,而珍妃的死也被很多人传言说是慈禧西行之前把她杀 了。就连慈安太后的死也推到了慈禧的头上,其实不是这样的。我听爷爷跟我说过,珍妃不是慈禧杀的,那些传言都是错误的。其实事情远远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因为慈禧和珍妃都死了,所以人们就随意把一些屎盆子尿盆子都扣到了慈禧的脑袋上。而慈禧喜欢珍妃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因为珍妃非常有才干,又非常地聪明漂亮。在慈禧看来,珍妃就是一个年轻的慈禧,这些都让慈禧对珍妃有着一种别样的感情。 爷爷说:“其实只是一件事情,让两个人闹得比较僵,就是,慈禧说珍妃不守妇道。因为珍妃当时通过关系从外国人的手里买了相机,在宫里随便照相,并且穿的衣服在当时来说是失了体面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当时慈禧还没有认识到照相机的作用,认为是妖术、邪术。所以就很反对这些东西在皇族中使用,但即使是这样,在当时的一些大臣家里还是藏有相机。再一个让慈禧比较反感的事情就是珍妃喜欢穿着男服在宫里走动,这让慈禧非常不能理解,认为给皇家丢了脸面。其实珍妃是一个很开朗大方的女人,有点大大咧咧的。但是当时的宫廷是非常严谨的,从来没出现过这种情况。也由于这样,慈禧与珍妃还是产生了隔阂。但是隔阂归隔阂,慈禧要杀珍妃的心却没有。” 后来在我翻看了大量的资料之后,我也相信爷爷所说的这些情况了。我看到在《白姓宫女所言》里是这么说的:珍妃貌美而贤,初入宫时,极为慈禧所钟爱,知其性喜尽画乃命当年我爷爷奉诏进宫,去见他姐姐隆裕太后时,隆裕对我爷爷讲当时的事情。隆裕说:“很多人都说是我嫉妒告她黑状,所以老太后派人把她推到井里去了。其实事情是这样的:当时与八国联军战败后,洋人军队打到了北京。于是在完全没有取胜希望的情况下,老太后西行。当时的情况非常紧急,因为谁也不清楚这帮洋人最后会干什么,会不会像烧圆明园那样,把紫禁城也烧了。当然西行带不了那么多人,因为人多了就会成为负担。但是因为当时光绪是皇帝,而我是皇后,同时又是老太后的亲侄女,要带也只能带我和皇上走。而其他的一些亲属就地回娘家躲避,妃子们也不例外。可是当时的珍妃非常气盛,不服从老太后的指挥,并当场顶撞了老太后。在那个紧急时刻,珍妃一直对老太后说:‘我是光绪的妻子, 我要跟着去。你有偏见,皇后是您的侄女,所以您带她走。所以我也请求你带我走。’这就让老太后非常难堪,带走一个珍妃,就必须带走瑾妃,还有其他的一些人,所以要开这个口子很难,加上洋人已经打到北京了,再不走就来不及了。于是老太后当时非常不高兴,认为珍妃根本不识大体。” “从另外一层上讲,本来老太后就对珍妃平日的作为有点不高兴,再加上这些紧急时刻的顶撞,老太后气得脸色发白,直打哆嗦。在皇宫里,大清朝几百年来从来没有人这么敢于顶撞太后,即便是皇上都从来没有过,何况一个珍妃。老太后也是一个非常要脸面的人,所以气得当时抬脚就走,珍妃一直跟着老太后说自己的理由,于是就来到了距离珍妃住所不远处。珍妃这时候还不死心,对太后说:‘我是光绪的妻子,就要跟皇上在一起,不在一起,宁愿死。活着是皇家人,死了是皇家鬼。’老太后一听,就更加生气,本来火烧眉毛的事情,哪还有时间吵架啊,于是就对珍妃说:‘你愿意死就死去吧。’当时说话的地方不远处就有一眼井,于是珍妃紧走两步,说:‘那既然这样,我就死给你看。’于是直接就奔井口去了。老太后一看情况不对,这孩子跟我顶撞两句,怎么还真的去死啊。于是对崔玉贵说:‘赶紧去拉住她。’但是这个时候已经晚了,当崔玉贵跑过去的时候,珍妃已经跳下去了。可老太后一看没办法了,内忧外患啊,于是没来得及管她,就走了。” “这就是出逃之前所发生的事情。一年以后,老太后和我们重新回到宫里,想起珍妃来,还是觉得非常惋惜。这一点我们都能看得出来。而且人人都传言珍妃就是老太后派人害死的,老太后也觉得自己很冤枉。虽然大伙没当自己的面说,但是这事情落在自己头上了,总得有个结果,有个说法,皇家不是随便能损失一个妃子的。于是老太后思来想去,就把罪责推到 崔玉贵头上了。当时老太后说:‘崔玉贵,让你拉住珍妃你没拉住,等于是你把珍妃害死的。没拉住就等于是你害死的。’当时老太后就给自己找了这么一个台阶。” “老太后因为要找一个台阶,所以就扬言要杀崔玉贵,当然也是为了让大伙能平息一下怨气。但崔玉贵是父亲桂祥的干儿子啊。跟我们家关系又非常好,每年父亲过生日都要送好多东西过去看。这一听要杀自己,马上就跑到父亲那里,跟父亲说了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于是父亲就找到老太后通融了一下。但是死罪没有了,责罚当然还是需要的,于是就把崔玉贵撵出宫了。崔玉贵出宫,大概有两年的时间就在咱们家住着。这件事情我不说你也看到了。但是太监出宫哪那么容易啊,崔玉贵一直想着再回到宫里,也通过人找我说过这件事情,但是当时我是不能做主的。作为太监在外边,脸面上没地方搁,而这两年基本上就是在咱们家,帮帮忙,打打杂。等过了这两年,父亲又找到老太后让崔玉贵回宫里,这样崔玉贵就又回来了。” 从宫里回到家,我爷爷也非常气愤:“为什么什么事情都要往自己家人头上扣呢,还有,那些传言真的是太过分了,估计就是那帮太监胡说八道,这才有了这样的话。”于是在和我父亲聊天的时候,爷爷就把这件事情说了。爷爷说:“社会上传说的珍妃被慈禧害死的事情,完全是胡编乱造。因为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皇后在场,她就是现场的见证人。”今天说起这件事情来,仿佛爷爷说话的样子还在面前:家人平白无故地被人诋毁,特别是他平日里最喜欢的和最有涵养的姐姐被人冤枉,让他怎么也接受不了。我们家都知道,隆裕非常喜欢我爷爷,对这个弟弟也是关爱有加,有些心里话是愿意同他说的。在更晚些时候,当我爷爷再 次去宫里见隆裕时,还听到隆裕说珍妃真的是一个太刚强的女人了。可见,这件事情给了隆裕很大的打击,人们的不理解直接让隆裕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负担。 我们家对珍妃究竟怎么死的,是非常清楚的。我个人认为现在社会上所说的一些关于珍妃的死以及珍妃与慈禧的关系,很多都是杜撰的,是从野史或者传说中找出来的,不足信。 反观珍妃,难道真的就像有些人说得那样好吗,在这里引述一位质疑珍妃后辈人写的《我的两位姑母——珍妃、瑾妃》文章的人的话:在这篇文章里面提到,珍妃聪明伶俐,宫廷礼仪一学就会,因此替皇后主持继嗣典礼。其实和该文作者所要说的,慈禧讨厌珍妃是相违背的。试想,在慈禧操纵政府的当时,她不点头,珍妃如何能主持这样一个大典,更何况,对手还是慈禧的亲侄女,一个慈禧想用来拴住光绪的人。所以,只可能是,慈禧开始十分喜欢珍妃,是后来,珍妃的所作所为让慈禧生了厌恶。比如照相,慈禧自己是十分喜欢照相的,但是珍妃偏偏挑在甲午失利,慈禧厌恶洋人的时候来照相,被杖责,只能怪她不识时务了。而至于珍妃如何协助光绪变法,变法的问题究竟谁是谁非,太复杂,这里就不讨论了„„无论如何,在演绎历史时,隆裕和珍妃的待遇完全不公道。究其原因,其实浅薄。隆裕就是一个悲剧的牺牲品。有谁知道,她在慈禧和光绪的夹缝中那凄凉的后宫生活。有谁知道,袁世凯逼宫的经历。 另外,在《我的两位姑母——珍妃、瑾妃》中说道,光绪十四年(1888年)农历十月初五,当时我二位姑母还没有成年,就接到朝廷懿旨册封为光绪皇帝的瑾嫔、珍嫔。这件事对我家和对祖母来说,不是喜事临门,而是祸从天降。祖母深知女儿的性格,对慈禧的狠毒也早有耳闻。宫廷里家法森严,女儿去做小老婆,免不了挨打受气,说不定还会招来灭顶之灾;从今后要想见到女儿,那比登天还难。从接旨那天起到二位姑母上轿前,祖母脸上没有一点笑容,家里从上到下个个心神不安。二妃上轿那天,祖母正坐在正屋桌旁吸水烟,当两个女儿跪在母亲面前告别说“额娘,我们走了”时,她强抑泪水,伸手打了俩女儿一人一个嘴巴,说道:“只当我没生你们这两个女儿~”转身进了里间屋。老李妈说,老太太进了里间屋一天没出来,也没有吃东西。我母亲后来对我讲,二妃进宫后,家里像办丧事一样,个个心情沉重。这种气氛持续了好长时间,直到后来珍、瑾二妃被封为贵妃,珍妃深受光绪皇帝宠爱,家里 才算松了口气。 其实事情远不是这样,首先,当年珍妃、瑾妃进宫是她们的父亲花了很多钱的;其次珍妃和瑾妃并不是一母所生(这在前面有所叙述),怎么会说出“只当我没生你们这两个女儿”这样的话来, 再有这篇文章中所说跟事实还是出入很大。比如文中提到:珍妃因受光绪皇帝的宠爱,而引起了隆裕皇后(慈禧的内侄女)的忌恨,加之珍妃性格倔强,不会奉承慈禧,隆裕经常在慈禧耳边吹风,慈禧就千方百计地找她麻烦,为内侄女出气。„„据她说珍妃长得很漂亮,并擅长书画、下棋,双手能写梅花篆字。„„珍妃聪明伶俐,常代替皇后参加宫里的一些大典。宫里的典礼礼节很多,如要求皇后要穿着花盆底鞋,头上戴着头饰,走丁字步,一步一安,还要磕达儿头;在请安或磕头时,头饰和耳坠不能不摆,也不能乱摆。头叩的不能太偏,又不能不偏,这个尺度隆裕皇后总掌握不好,可是珍妃一学就会,只好由珍妃代替。这些就更引起了隆裕的忌恨„„隆裕为了报复,就和李莲英及珍妃宫内的太监勾结起来,把一只男 人靴子放在珍妃的宫里,妄图污蔑她有奸情„„后来又因珍妃有一件衣服的料子和经常进宫演戏的一个戏子的衣料一样(据说戏子的衣料是光绪送的),隆裕抓着这件事又大作文章,致使珍妃遭受廷杖(扒开衣服,用涂有黄油漆的竹竿打)„„珍妃喜欢照像,尤其喜欢女扮男装照像,有时还穿着光绪皇帝的衣服照像,这又遭到慈禧的反对。慈禧命人到珍妃宫中搜出照像机和穿男装的像片,大怒,为此珍妃又受了“掌嘴”之罚。 可是后来文中又提到:光绪皇帝和慈禧先后去世,宣统皇帝(溥仪)继位,隆裕皇太后听政。又将珍妃的灵柩从田村移往崇陵皇家坟地。我祖母和父亲参加了葬礼。祖母在坟前沉痛地悼念了自己的爱女。 试想,一个嫉妒成性,非常恨珍妃的人,在珍妃下葬以后,不去掘她的坟已经算是仁慈了,怎么还在她听政的年代,把一个生前非常痛恨的人迁到皇陵呢,这一点也说明了文章对隆裕和珍妃的描述很多都是不真实的。
/
本文档为【慈禧蒙冤解密——光绪与珍妃之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