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巴人源流·巴人迁徙·宣汉巴人(续一)

2017-11-02 12页 doc 33KB 99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3767

暂无简介

举报
【doc】巴人源流·巴人迁徙·宣汉巴人(续一)【doc】巴人源流·巴人迁徙·宣汉巴人(续一) 巴人源流?巴人迁徙?宣汉巴人(续一) 第17卷第6期 2003年6月 成都教育学院 JOURNALOFCHENGDUCOULEGEOFEDUC枷ON Vo117.No.6 Jun.20o3 巴人源流?巴人迁徙?宣汉巴人(续一) 刘帝智 (成都教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71) 【中国图书分类号】0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144(2003}06—0011—03 二,巴人迁徙 古代巴人是一个民族(或称部族,氏族)的泛称,它们分 支既多,姓...
【doc】巴人源流·巴人迁徙·宣汉巴人(续一)
【doc】巴人源流·巴人迁徙·宣汉巴人(续一) 巴人源流?巴人迁徙?宣汉巴人(续一) 第17卷第6期 2003年6月 成都教育学院 JOURNALOFCHENGDUCOULEGEOFEDUC枷ON Vo117.No.6 Jun.20o3 巴人源流?巴人迁徙?宣汉巴人(续一) 刘帝智 (成都教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71) 【中国图书分类号】0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144(2003}06—0011—03 二,巴人迁徙 古代巴人是一个民族(或称部族,氏族)的泛称,它们分 支既多,姓氏亦繁,虽大略有如前文所述”廪君”,”弓鱼”,”赘 人”三大部族(氏族)之别,但由于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民间 婚丧嫁娶之类的原因,亦时时有迁徙,代代有移居.其迁徙 之繁复,范围之宽广,规模之庞大,影响之深远,在中华民族 大家庭中除蒙古人的西征与东归外,少有能与之相比的.即 便有如古羌人之由西北而迁徙入四川西北部岷江河谷,纳西 人之由北而南定居滇西北丽江一隅,甚至如满族之由白山黑 水入主中原,均为一次性的,一个方向的活动的结果.而巴 人的迁徙则由东而西,由南而北,又由西而东,由北而南,横 出斜入,左冲右突,路线反复,目的多项,原因多种,迂回往 返,进进出出,似举国倾巢之游牧,若千里疾走之旋风,令人 惊叹,令人称赞,令人深省. (一)荆蛮一弓鱼巴人迁徙 巴人氏族早期生活在川鄂交界之处的荆,巫之间,故史 籍称之为”荆蛮”.巴人氏族既然称之为”荆蛮”,当然他们是 荆山荆水地区的原居蛮族,其主体是廪君蛮.廪君蛮主要居 留和活动的地区在江水和汉水之间的荆山地带,后为强楚所 逼(前面已曾叙及巴人与楚人既联合又分裂,既同盟又争战 的史实),不得已往西退却迁徙,到了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和 长江三峡地区.《水经?夷水注》:”昔廪君浮土舟于夷水,据 扞关而王巴.”夷水即清江,扞关就是汉代巴郡鱼腹县(今重 庆市奉节县).可见汉代的巴郡,南郡应为春秋战国时期巴 人氏族廪君蛮的旧土故国.战国后期,楚与秦争霸,战争拉 锯在鄂西,陕南之间.楚为巩固后方基地,多次出兵驱赶荆 蛮,所以廪君蛮的主体又一次退却,再向西迁,一直迁到嘉陵 江中游,渠江中上游地区,与当地原散居的巴人会合,是为板 檐蛮.这支板檐蛮后世又称为赘人,主要迁徙路线和定居地 点是渠江中上游,即今达州,宣汉一带. 在西迁过程中,早在商代中期,另有一支巴人氏族自号 弓鱼族(巴人在荆山荆水地区本多水居,主要的生产活动是 渔猎,故自号弓鱼),在渠江中上游(今达州,宣汉一带)稍事 停顿,生养休息后又继续向西北翻越大巴山尾脉,溯汉水而 上迁徙到汉中,城固一带,在那里又居留停顿一段时间,生殖 【收稿日期12oo3—02—19 【作者简介】刘帝智(1934一)男,成都教育学院,副教授. 繁衍壮大后,大约在商代晚期又翻越秦岭进抵关中平原西部 渭水两岸,即今宝鸡市一带,此后”荆蛮”的弓鱼族便定居在 渭水中游宝鸡市一带.”荆蛮”的弓鱼族迁徙到渭水中游宝 鸡地区后,有两件大事出现,这两件大事都分别对中华民族 上古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是周 武王伐殷商纣王的空前大决战;二是汉王刘邦招募责人(板 檐蛮)定三秦的战争.《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 巴蜀之师,……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谓 之日:’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P90又”阆中有渝水,寄民多居 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帝善之, 日:’此武王伐纣之歌’.乃令乐人习学之,今所谓巴渝舞 也.”武王伐纣成功之后,大封王室功臣为诸侯,弓鱼族也得 到了赏赐.《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武王克殷以后,”以其宗 姬封于巴,爵之以子O9966子”,是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中 倒数第二,地位是偏低了点,但巴人的地位就此纳人华夏正 途,且以”宗姬”封之,直接受周王室姬姓领导,其名誉地位还 颇高呢. 这一次大迁徙,达州,宣汉,城口一带是非常关键的地 区,如前已叙及的迁徙路线,荆蛮是从长江沿岸溯小江(古彭 水)到达开县,再经达州,宣汉渠江中上游,穿越百里峡,经城 口顺任河(古彭溪)进入汉水中上游的.而在达州,宣汉,城 口一带是经过较长时间停顿休整,生殖繁衍的,且走了青壮 年,留下老人和孩子定居于前河,中河和后河的广阔山水间, 故后世多有巴人遗迹发现.宣汉县罗家坝古巴人遗址继 2000年初次发掘之后,2003年3,4月又一次的发掘工作再 一 次震惊全国,其价值可与三星堆,金沙古蜀人遗址并列(后 文将详述). (二)严道赉人与巴人板檐蛮西迁 巴人氏族最早源于巴子国,《世本》记载”巴子国,有五 姓.巴氏,樊氏,眸氏,相氏,郑氏.”《蛮书》记载:”巴郡本有 四姓,巴氏,繁氏,陈氏,郑氏.”应劭《风俗通义》说:”巴人之 贫人卢,濮,沓(昝),鄂,度,夕,袭(龚)七姓.”这些记载虽然 有差异,但都说明巴人的祖先有四姓,五姓,七姓,亦即四个, 五个,七个巴人氏族.因之可知,巴人是多个氏族组成的一 个民族泛称.既然有多个氏族,就必然居留之地各异,生存之 第6期2O03年6月成都教育学院No.6 Jun.20o3 态各别,范围较广,地域较宽.据史册记载,巴人的原居地域 在江汉流域中段,今JtI,鄂,陕交界的地段,所谓”荆蛮”.之 后,分别向西,向南,向北迁徙发展,达到了相当宽广的地域. <华阳国志?巴志》说巴国的疆域:”其地东至鱼j复(今重庆市 奉节县),西至焚道(今四川宜宾,《封神演义》中英勇无比的 巴族少年英雄哪吒就是宜宾人),北接汉中(陕西汉中,安康 一 带),南接黔涪(今重庆市涪陵,黔江地区).……其属有 濮,贫,茸,共,奴,蛋,夷,猿之蛮.”可见到了正式称作巴国 时,巴人通过迁徙发展,其领域已经达到了相当大的范围了. 其实,从本文前述可知,还不只这个范围,弓鱼人的活动范围 还一度达到了陕西关中平原宝鸡一带和陕东南,鄂西北的安 康,十堰,商洛之间的三角地带.另外,鲜为人知的还有一支 巴人(主要是赉人)竟然还迁徙到古蜀国的腹心地带——羌 江流域(今雅安青衣江上游地区)的严道地带. 清代乾隆年间所修《荥经县志》,《雅安府志》都记载:”荥 经,夏商为巴贫地.”这里”巴”“责”并称,可证实确为巴人的 分支赘人氏族,赉人竟然还出现在蜀之西部.荥经,秦汉时 为严道县治所.古时巴国的责人确曾有一支迁徙到严道,并 有广泛的活动.明代杨慎《徙阳县辨》载《玉篇》注:”狄国夏 为防风氏,周雾,汉之蠢叟也,在蜀之边.……徙也,斯也,叟 也,贫也,一种夷人.”查,汉武帝时曾在严道地区分设徙县, 所以,这”蜀之边”,”徙也”就是指严道地区(今四JtI荥经县). 雅安青衣江畔曾发现”赘侯之赆”的铜印,其印的形制和印文 内容,均为汉代之物无疑.”赆”,送礼品的意思,可见此铜印 为赘人首领在严道地区致送礼物的专用印章. 汉高祖刘邦为汉王时,曾招募赘人为先锋鼎定三秦,事 后,刘邦为答谢赘人的战功,对参战立功的赉人七姓(罗,朴, 咎,鄂,度,夕,龚)免除了租赋,并封其七姓首领为侯.蠢人 七姓之一的”度”姓,后转写为”庹”字,至今荥经县内还有 “庹”姓大族,而这”庹”字古音读hJ6(脱),而不是其它地方如 重庆市合JtI一带人读”庹”为tu6(沱)了.又如,”吃”字的读 音,荥经人的土话仍读kd(卡),而JtI东,鄂西土家族(巴人后 裔一支)读”吃”也一样读kd(卡),即使今天在达州,宣汉仍有 一 些人说”吃饭”为kd或qia饭”).可见,巴人,费人,土家 人,均为同一民族,使用同一语言,并都还保存有部分古巴人 古音的遗留. 赘人原住在阆中,宕渠地区一带,即今四JtI东北嘉陵江, 渠江流域中上游地区(亦含达州,宣汉在内),那么,他们因何 原因,在何时又迁徙到了蜀国腹地严道(今雅安荥经)一带的 呢?据可考史籍记载可推论出,大约有如下情况. 秦灭蜀后,蠢人被征调去协助秦军镇压蜀国残余势力的 叛乱,最后就留居那里.秦武王元年(公元前310年),蜀相 陈壮杀蜀侯通反,陈壮会同丹棱一带和严道(雅安西)一带的 蜀开明族人残余力量丹犁人共叛反秦.秦命司马错再度伐 蜀,司马错知晓赘人勇猛善战,便大批征调阆中,宕渠的赉人 随秦军讨伐,镇压.果然,不出一年,叛乱平息.费人因战功 卓着,又忠诚可信,秦人出于两个目的即既奖赏责人又利用 赘人强悍力量继续镇压蜀人,便将这批赘人留居在严道. ? 12? 1980年在四川蒲江县城东一里地发现的巴人(蠢人)武士船 棺墓,即是明证.因为蒲江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可 通丹棱和雅安,荥经(严道),今成(都)雅(安)高速公路三分 之一路段经蒲江一线亦可证实.从此,巴人的一支,责人的 一 部分便长留严道这个蜀国的腹地,而与大批巴人(赘人)仍 留在原居处JtI东北一带与之互相隔绝.他们世代繁衍,世代 守卫,保一方安宁,并曾多次制止古羌人,古藏人(旄牛夷)的 入侵.《后汉书?南蛮传》曾有三则这方面的记载,不妨让我 们转叙于后: ?东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2年)旄牛夷(今甘孜,阿 坝地区的古藏人)叛,攻灵关,杀长吏,益州刺史张乔与西部 都尉击破之.”灵关,在今雅安北青衣江上游,也即严道一带, 汉军就地取材,征调严道赘人参战,击败了入侵的旄牛夷. ?公元108年,l10年,l15年,148年,东汉安帝前后,羌 人曾攻入汉中和蜀中,汉朝也征调赉人(板檐蛮)参战而平定 之,板檐蛮”号为神兵,羌人畏忌,传语种辈,勿复南行.”可见 羌人从岷江河谷南下入侵蜀中时,曾遭遇赘人的抗击,牺牲 惨重,闻风丧胆,便传语羌人一族不要再南下侵扰. ?灵帝熹平五年(公元176年),”诸夷反叛,……发板垢 蛮击破之.” 综观上述,可知赘人(板檐蛮)迁徙,居留的重要性和必 要性.严道,这个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个汉代的冶 金(铜,铁,至今冶铜冶铁的副产品砂锅,砂罐仍为荥经名闻 天下的土特产)基地,这个中原,四川直通西南夷的交通起点 站,秦汉统治者知其重要,生死攸关,必须倾力保护,而严道 赘人(板檐蛮西迁的一支)正就担当了这一严酷而艰巨的历 史任务.赘人(板槽蛮)确实也不负众望,长期在严道居留, 守卫,与旄牛夷对峙对抗,使旄牛夷不敢入犯,所谓”自旄牛 绝道已百有余年.”(《三国志?张嶷传》)从汉安帝延光二年 (公元122年)至张嶷复通旄牛道之时,前后长达132年.这 在东汉末年,三国纷争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中,西迁严道责人 (板槽)保证了西部边陲蜀郡的相对平稳与安宁,历史功绩不 可磨灭,卓越功勋应彪炳史册. (三)弓鱼——板檐——句吴巴人迁徙 早期周太王古公直父时,弓鱼族就已迁居到了陕西渭水 之滨,今宝鸡市渭河两岸.周王室在殷商晚期未灭商纣之 前,统治层有揖让之风,曾出现太伯,仲雍主动让位避之(即 王长子,王次子这两个本该继王位的老大老二都先后让位避 之,竟演出一幕逃奔”荆蛮”的悲喜剧)这种鲜见的史实.前 已叙及的”太伯奔荆蛮”之后,又历经二,三百年,最后受王令 “侯于宜”,定居于宜,是为宜侯.宜,今江苏宜兴为中心的太 湖流域一带,最后成为真正的”句吴”——东吴(之前的句吴 实为弓鱼,或弓鱼人在宗姬率领下建立的虞国)(注:句吴的 “句”,读音为咖,同”勾”).关于此,前已详述,这里从略. 在这次由陕西渭水中上游辗转迁徙于宜(句吴——东 吴)的过程中,弓鱼这支巴人氏族是经历了艰苦卓绝的生活 和悲喜交集的心态的.他们本心并不乐意随宗姬远迁江南 太湖流域,于是在迁徙过程中又陆陆续续留下了一些人.开 第6期2003年6月刘帝智:巴人源流?巴人迁徙?宣汉巴人(续一)No.6 Jun.2003 始的迁徙路线是循原来西走北上的路线原路返回走,当有一 支队伍沿汉水而下,返翻大巴山尾脉顺城口任河(古彭溪)转 宣汉百里峡到达渠江中上游(今宣汉,达州一带)时便停留下 来,不再随”封于宜”的宗姬再向南向东远走,而与原西进北 上时留下的巴人后裔会合,成为板檐蛮.当然,这些板檐蛮 并非定居而一直不动,却是在周边不太远(至少比远徙江南 太湖流域近便得多)的地区回环迁徙,板檐蛮最重要的大迁 徙有两次: 一 次是秦末汉初板楣蛮的大规模迁徙.《太平寰宇记》 卷141143记载:”商州风俗:汉高祖发自巴蜀以克三秦,遂 迁蜀之巴中渠帅七姓于商洛之间,至今犹存.”又”金州风俗: 汉高祖发巴蜀伐三秦,迁巴中渠帅七姓居商洛,其俗至今犹 多猎山伐木.”又”房州风俗:与金州同.”商州即今陕西东南 商县,金州即今陕西东南安康市,房州即今湖北西北房县,其 地域范围皆在汉水中游区间.《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发 巴蜀之人定三秦,迁巴之渠帅七姓居商洛之地……其人自巴 来者,风俗犹同巴郡.”“巴之渠帅七姓”即鼎力帮助汉高祖定 三秦有功的”赉人罗,朴,昝,鄂,度,夕,龚七姓”,这次迁居是 汉高祖对有功之人的赏赐.因为当时的商州,金州,房州地 近中原,开发较早,其经济,文化的发达程度大大超过当时还 很闭塞的巴子之国地区. 二次是汉末魏晋时期板檐蛮的再度大迁徙.《华阳国志 ? 李特,雄,期,秦,势志》记载:”李特字玄休,略阳临渭人也, 祖世本巴西宕渠贫民.……汉末,张鲁居汉中,以鬼道教百 姓,蠢人敬信.值天下大乱,自巴西之宕渠移入汉中.魏武 定汉中,(曾)祖父虎与杜莲,朴胡,袁约,扬车,李黑等移居略 阳,北土复分日巴人.”《十六国春秋?蜀录》说:”魏武帝克汉 中,(李)特祖父虎归魏,魏武嘉之,迁略阳,拜虎等为将军. 徙内者亦万余家,散居陇右诸郡及三辅,弘农,所在号为巴 人.”这说明这次责人(板檐蛮)之北迁,不仅有自宕渠(渠江 中上游,含今达l州,宣汉一带)而去汉中,而且最后竞分别又 去到了甘肃东南部(陇右),陕西中部(三辅),河南西北部(弘 农).这部分归附曹操(魏武帝)的板檐蛮北迁进入陇右,三 辅,弘农地区,之后,延续数百年,直至南北朝社会大分化大 动荡时期,仍不时有突显的人物和活动载乎史册. 《周书?泉企传》记载:”泉企字思道,上洛丰阳人也.世 雄商洛.曾祖景言,魏建节将军,假宜阳太守,世袭本县令. …… (萧宝夤反),遗兵万人趋青泥,诱动巴人,图取上洛,上 洛豪族泉,杜二姓密应之.企与刺史董绍宗潜兵掩袭,二姓 散走.”在这次叛乱中,板檐蛮”巴人”的”豪族泉,杜二姓”是 参与了的,最后又被”掩袭,二姓散走”.”散走”,即又一次被 逼迁徙.向何处”散走”呢?退,向巴人世居地川东北退走, 但走到半路汉水中游安康(古金州,洵州)时又一次遭到打击 而”讨平之”. 《周书?泉企传》又载:”初,蛮帅杜清和自称巴州刺史,以 州入附,朝廷因其所据授之,仍隶东梁州都督.清和以仲遵 善抚御,请隶仲遵,朝议以山川非便,弗之许也.清和遂结安 康首帅黄众宝等举兵共固东梁州,复遣王雄讨平之,改巴州 为洵州,隶于仲遵.”又《周书?王雄传》说:”(魏恭帝二年,公 元555年),雄除洵州刺史,俗杂富渝,民多轻猾,雄威惠相 济,夷夏安之.”从这两段记载,可知责渝巴人(板檐蛮)在南 迁回归故里(渠江中上游川东北地区)的半路上,因为”蛮帅 杜清和自称巴州刺史(有意向要回归巴人故里),希望暂时归 属”善抚御”(即善于安慰和统领少数氏族)的”仲遵”这一小 小的合理的遭到拒绝,即”朝议……弗之许也”,杜清和 被逼联合另一支板檐蛮”酋帅”黄众宝举起反旗,但又一次受 镇压”讨平之”.就这样,委曲求全希望能得到一个较开明 “善抚御”的上级官长管辖都办不到,造反抗争又被坚决镇 压,莫奈何,这支几百年前北迁的责人(板檐蛮)又一次曲折 地迁徙返回自己的祖居地——川东北达州,渠县,宣汉一带. (未完待续) (上接第1O页)民族性格的重铸.因此整理古籍有利于发挥 文化传统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创作用.如中国的政书, 类书,史书,笔记中处处可见科学知识的身影,《春秋》一书中 关于日食的记载有37次,其中33次被证实可靠,这对于中国 的现代天文学发展起着借鉴的作用. 三,在看到文化传统对现代化建设的积极作用的同时, 我们也不能忽视对其消极影响的探讨.中国文化传统是在 几千年的农业小生产基础上产生和延续的,是在几千年的封 建专制下形成的,因而必然带有农业封建社会的一些特点, 并且这种文化传统已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中华民族的生存 之中.因而生活在这种文化传统中的国人们拥有共同的价 值观念,宗教信仰以及行为模式,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 着共同遵守的文化传统.这势必会对现代化建设造成一种 无形的阻碍. 如中国文化传统对农村经济建设的不良影响.农业社 会中的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人们轻 视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忽视对外交流,汲取先进经验和新 鲜信息,势必对中国社会的经济转型起到延误的作用. 又如中国文化传统对现代社会角色意识的不良影响. 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严重影响现代 化的发展,在男女学生择业时尤为明显,很多单位选择员工 明确标榜”女生免谈”,”只招男生”.这种性别歧视的角色意 识不仅阻碍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并且对中国人口的男女平 衡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 总之,在此情况下,古籍整理者不仅要看到中国文化传 统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而且要兼顾现代化的进程,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担负起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重任,使中国文化传 统在现代化发展的现在和未来发挥更大的正面作用,减少负 面影响. ? l3?
/
本文档为【【doc】巴人源流·巴人迁徙·宣汉巴人&#40;续一&#4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