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舆情信息工作体系建设:现状、困境与走向

2019-01-12 8页 doc 24KB 48阅读

用户头像

is_511210

暂无简介

举报
舆情信息工作体系建设:现状、困境与走向舆情信息工作体系建设:现状、困境与走向① 王国华方付建②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武汉 430074) 摘要:舆情信息工作体系是适应汇集突发事件信息、基层民众态度及网络信息等需要而构建。目前,党委和政府系统都初步建构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舆情信息搜集、汇报和分析体系,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不过,考察目前舆情信息工作体系,可以发现存在机构不健全、内容不明确、机制不科学、激励不充分、反馈不及时、信息不共享等困境,因此,需要对现有舆情信息工作体系进行再造和完善。 关键词:舆情信息工作体系舆情汇报 The Worki...
舆情信息工作体系建设:现状、困境与走向
舆情信息工作体系建设:现状、困境与走向① 王国华方付建②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武汉 430074) 摘要:舆情信息工作体系是适应汇集突发事件信息、基层民众态度及网络信息等需要而构建。目前,党委和政府系统都初步建构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舆情信息搜集、汇报和分析体系,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不过,考察目前舆情信息工作体系,可以发现存在机构不健全、内容不明确、机制不科学、激励不充分、反馈不及时、信息不共享等困境,因此,需要对现有舆情信息工作体系进行再造和完善。 关键词:舆情信息工作体系舆情汇报 The Working System of Public Opinion: the Status, Dilemma and Alignment Wang Guohua Fang Fujia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ST;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about the work system of public opinion is to adapt to gather the unexpected events information, the attitudes of grass-roots and information of the network. The party committee and government systems were initially constructed the working system of public opinion from the central to local form now. However,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can be found when we examine the current system of public opinion, such as unsound agencies, unclear content, unscientific mechanism, inadequate incentives, not timely feedback etc. We need reengineering and perfecting the existing work system of public opinion. Key words: Public opinion, Work system,Report on public opinion ①此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研究项目“基于网络舆情研判的高校群体性事件预警与网上应急处理”(编号:08WL1111)的阶段性成果。 ①王国华(1966—),男,湖北应城人,华中科技大学舆情信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研究方向:网络舆情;方付建(1984-),男,安徽安庆人,华中科技大学舆情信息研究中心博士生,研究方向:网络舆情。 舆情信息工作体系建设:现状、困境与走向 摘要:舆情信息工作体系是适应汇集突发事件信息、基层民众态度及网络信息等需要而构建。目前,党委和政府系统都初步建构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舆情信息搜集、汇报和分析体系,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不过,考察目前舆情信息工作体系,可以发现存在机构不健全、内容不明确、机制不科学、激励不充分、反馈不及时、信息不共享等困境,因此,需要对现有舆情信息工作体系进行再造和完善。 关键词:舆情信息工作体系舆情汇报 一、舆情信息工作体系的发展现状 从学界研究看,舆情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舆情概念是指在一定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1]。广义的舆情概念是指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某一载体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2]。实际上,概略地说,舆情的主要和核心形态是舆论和民意。舆论是公众对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3]。舆论一般借助于媒体来呈现。民意是民众的共意愿,也就是民心、民愿,包括民众的心理意识,思想取向[4]。民意一般借助于民意调查、民意测验等方式来呈现。严格地讲,舆论与民意有交叉和重合的部分。 随着大众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介的兴起与发展,媒介所提供的互动、反映、表达等功能使公众有了发表自我想法、意见、观点、诉求、不满等的广阔的空间和渠道;而随着公众权利意识、表达意识、个性意识等的张扬,公众也越来越需要通过各种媒体表达自我话语,在这样的背景下,舆情呈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之势,并且从态势看,大量的舆情指向了政府及其部门,形成了对政府的包围之势。而政府为了把握公众对政府的态度、意见和看法以及公众对一些公共事件的认知等,开始注重对舆情的汇集、监测、预警和反馈体系的秩序化和化的建构。目前,为了有效监控舆情尤其是网络舆情,国家权威部门已经初步建立了舆情监控体系。就目前的舆情信息工作体系建设,可以从机构、队伍、制度、理论和技术等层面来概括。 机构建设。如2004年6月中宣部专门成立了舆情信息局,依托中央地方宣传思想工作系统,专门开展全国性舆情信息汇集、分析和报送等工作[5]。舆情局下设网络舆情处、社会舆情处、舆情分析处等机构。随后,部分省(市)级宣传部门也成立了舆情信息处、科、室或中心等。一些县(市)也设立了专门的舆情机构。除了党委宣传系统外,其他的机构,如国务院下属单位教育部、公安部、新闻办等也构建了自己的舆情信息汇集和汇报体系,教育部就针对部属高校设立了舆情直报制度。另外,政法系统也形成了自己的舆情汇集体系。 队伍建设。在建立机构的同时,舆情监控工作的队伍建设也取得了成效,目前,一批专门从事汇集搜集、汇总、分析和研判工作的人才已经初步形成。另外,中宣部以及地方党委和政府的舆情部门也通过各种形式的舆情信息工作会议、舆情培训班等形式或途径来 培训各级舆情信息员,以提高舆情工作岗位上的人员的舆情搜集、分析和研判能力。 制度建设。制度建设一方面表现为通过建立考核、评价、奖励等制度建立舆情机构和舆情信息员的考核奖惩机制,如通过承担任务次数、所报舆情领导批示次数、好信息加分等指标来作为考核舆情机构和舆情员依据;另一方面表现为通过日常的工作规则、的建立构建了舆情专报制度,如宣传系统就将舆情信息分舆情摘报、舆情参阅、舆情专报、信息清样、分析报告、网上动态、网上舆情和业务通讯等类型;另外,舆情部门还通过预案、预警等方式建立了重要舆情信息的快速汇报与反馈体系。 理论建设。1999年10月,国内首家专门从事舆情基础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正式成立,该研究所成立后,以舆情理论分析及调查为主。出版了《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国家决策:机制与舆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等专著。2004年天津社科院舆情所还与中宣部合作编写了《舆情信息汇集分析机制研究》一书。另外,中宣部也组织专家和事务工作者编写了《舆情信息工作概论》、《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理论与实务》等书籍。这些书籍为舆情机构和舆情员做好舆情信息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技术建设。舆情技术平台或系统建设是舆情信息工作体系建设的重要模块。目前,舆情分析技术平台或系统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些舆情分析平台或由软件公司独立开发,或由政府部门或高等院校等合作研发。如以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为依托开发的方正智思舆情监测分析系统,深圳市广道高新技术有限公司为公安部开发的高校校园网舆情分析预警智能管理系统平台等。这些系统大多通过对网站、新闻组、BBS、BLOG等信息源的实时监测,帮助各级政府部门及时把握当地的社会舆论、市民热点讨论的话题及突发事件的意见等[6]。 二、舆情信息工作体系的发展困境 虽然舆情信息工作体系在机构、队伍、制度、理论和技术等层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考察现有的工作体系,可以发现仍然存在一系列不足或有待改进的方面(见图1)。 一是基层舆情信息汇集机构未能有效建立。目前,国家和省一级舆情信息汇集机构大多都已建立并有效运转,然而,由于一些地方不重视舆情信息搜集工作,一些市县层面的舆情机构未能成立。虽然中央或省级机构为了能够掌握基层舆情信息而设立了一些直报点或舆情员,但从总体效果看,这些直报点和舆情员并没有卓有成效的开展工作。由于缺乏机构、经费等支持,直报点及舆情员并没有长期的工作热情。在基层舆情信息不能够有效向上汇集的情况下,舆情工作的价值及舆情部门反映基层事件或群众态度、情绪的功能就受到了影响或制约。 二是舆情信息工作具体内容未能明确。由于舆情信息工作是一个新兴现象。因此,很多干部和舆情信息员未能明确舆情信息工作具体任务。将舆情工作与情报工作及新闻工作相混淆。其实,舆情信息汇集与情报搜集有很大不同,情报注重对保密性或涉密性内容的发掘与掌握,情报通常都是一些涉及国家安全、领土完整、政治统治的信息,由国家安全部门的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来从事。而舆情主要反面民众对政府、官员及公共事件或现象 的态度、情绪、反映和行为倾向等,具有公开性、普遍性、大众性等特征。另外,舆情信息汇集与记者新闻报道也有很大区别。新闻主要是记者在深入事件或热点现象第一线基础上发布和报道的事件地点、规模、发展态势等要素,新闻注重客观性、描述性,以最直接、最真实的报道展现某一现象或事件,新闻用语注重文学性、形象性和生动性。而舆情反映民众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态度、情绪或倾向等,舆情注重分析性、反应性和归纳性等。 三是舆情信息科学化报送机制未能形成。现行舆情报送体系存在着几个突出问题:一是忽视了舆情报送的地方性、独特性。不少舆情机构或舆情员忽视了对本地事件、现象及民情的关注,尤其忽视了对基层民众政治和社会态度的关注,而偏重于对普遍化、表面化及大众化的全国性舆情的汇集和报送;二是舆情信息员出于维护地方利益及本地各种关系考虑,不及时报送本地发生的对本地政府及官员不利的或负面的事件或现象;三是注重在数量上舆情直报点或舆情员汇报量,而忽视了在质量上的强调和关注。实际上,在对舆情员汇报舆情的规定上应注重数量上的弹性,即放宽汇报条目的上下限;四是忽视了舆情报送深度性和持续性。一些舆情机构或舆情员只安于反映民众直接的态度或情绪,而不注重态度或情绪背后的深层因素。一些舆情员习惯于不断对新问题或新现象的报送,而忽视了对某一特定事件或现象的持续追踪。 四是舆情信息员有效激励机制未能完善。舆情信息员是舆情信息工作主体,其工作态度、工作面貌和精神直接影响舆情汇报数量和质量。虽然目前初步建立了舆情信息员的考核和奖励机制,但考核仅着眼于舆情员所报送信息的采纳量,而奖励也着眼于信息采用和批复情况。实际上,仅在这一层面来激励是不足的,舆情员需对信息有足够敏感,需长期追踪各种舆情信息,因此,其工作强度大,并且工作效果不容易显现,在这样情况下,舆情信息员在短期内可能有较强工作积极性,但长期的舆情汇报工作可能消磨舆情员工作激情和精神。因此,未来激励机制需探讨长期状态下如何保持舆情信息员敏感、主动、积极的意识和状态。另外,由于舆情信息工作是一项新型工作,不少人并不懂得舆情信息工作的方式、方法。 五是舆情信息深度分层机制未能有效建立。从信息角度看,舆情信息是多元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网络等多领域,每个领域的舆情信息都有自己的特征和汇集、分析方式;同时,舆情信息是分层的,即舆情信息重要性不同,有些是国家层面的决策和国家领导人特别需要关注和了解的信息,而有些则是地方层面的决策所依据的信息,有些信息不是决策所需要参考,有些信息基本无用。这就需区分信息类别和价值,需构建判断信息价值的和指标。目前由于没有有效的信息区分机制,导致舆情信息员和报送机构不知哪些信息是国家层面所需,导致了大量无用信息汇集到国家和中央部门;而地方决策和领导施政所需信息却没有人员和单位报送,出现了舆情信息工作单位只求为中央负责而不为地方服务的问题。另外,舆情信息员需区分舆情特征、量级、程度,这样才能避免将一般舆情严重化或将个别舆情普遍化或将简单舆情复杂化等。 六是舆情信息反馈应对机制未能有效启动。现行舆情信息工作体系较注重舆情信息搜集、汇总和报送,而在舆情信息反馈及舆情应对和化解环节,舆情信息工作部门并没有发 挥作用,导致了重汇报、轻应对的问题。实质上,一方面,舆情信息工作者和部门由于长期与各种舆情打交道,通常更了解舆情特征和动向,也相对更了解特定舆情应在哪些层面和角度去应对,可以说,舆情信息工作者和单位具有反馈舆情信息和提出应对舆情策略的优势;另一方面,对于领导者和具体舆情涉及单位而言,其需要的不仅是决策所需参考的信息和,也需应对舆情及基于舆情所应该采取的对策和方略,实际上,舆情的应对、化解及基于舆情的新型政策或措施的出台往往是更重要的工作。舆情工作者和部门如果忽视了在舆情反馈和应对层面有所作为,则是自我职能的窄化。 七是舆情信息主动采集机制未能有效发展。很多单位和舆情员基于上着眼于网络上信息、报纸上新闻及民众话语的搜集和归纳,即着眼于对已显现的事件或已表达的言论的汇集,这一汇集机制本质上而言是属于较低层级的信息集合和归纳工作。实际上,现行舆情信息工作要进一步向西方国家已发展的比较成熟的民意调查机制学习,要深度借鉴西方民意调查体系做法和工作方式,即舆情信息工作者和部门要走出仅满足于简单汇集已存在的信息的现状,要基于国家及地方发展和施政需要主动就一些主题设置问题和选项并据此调查和了解民众意愿和评判。实际上,公众有时并不在网络、报纸等媒介上显露自我认知和判断,因此,需通过调查或测验等方式来获取更多信息,同时,舆情调查或测验也是改变舆情工作被动和应对局面,实现主动出击的有效方式。 八是舆情信息内部共享机制未能有效构建。由于各层、各级的单位越来越注意到舆情信息汇集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很多单位、机构或部门都构建了一套具有成型特征的舆情信息汇集体系。就中央层面而言,既有党的宣传系统的舆情汇集体系,也有国务院及国务院各部委如教育部、新闻办等系统构建的舆情汇集体系。从工作机制看,各舆情系统独立运作,独立为本部门及更高一级机构或领导服务。虽然多元化体系有利于舆情汇集更好的汇集,但也带来了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提升了舆情汇集的成本,各部门或单位独立运作会带来重复采集、重复汇报等弊病;二是增加了更高层面机构和领导的工作任务和压力,多元甚至重复信息的汇集需更高一级机构花费更多经历来区分、筛选和剔除;三是不同部门或人员基于本部门利益及本部门或人员所能汇集到的信息考虑,往往会带来取向不同的多
/
本文档为【舆情信息工作体系建设:现状、困境与走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