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综述黄芩的炮制方法对功效的影响

2017-09-19 7页 doc 43KB 68阅读

用户头像

is_348501

暂无简介

举报
综述黄芩的炮制方法对功效的影响综述黄芩的炮制方法对功效的影响 中药学院,****班,*** 摘要:中药炮制能起到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改变药物归经,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使药材纯净,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矫臭、矫味,以便于服用。黄芩为传统中药中的常用药物,主要成分是黄芩苷,属于唇形科植物的干燥根,它的性味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价值,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本文综述黄芩的炮制方法对其药效的影响。 关...
综述黄芩的炮制方法对功效的影响
综述黄芩的炮制方法对功效的影响 中药学院,****班,*** 摘要:中药炮制能起到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改变药物归经,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使药材纯净,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矫臭、矫味,以便于服用。黄芩为传统中药中的常用药物,主要成分是黄芩苷,属于唇形科植物的干燥根,它的性味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价值,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本文综述黄芩的炮制方法对其药效的影响。 关键词:中药、黄芩、黄芩苷、炮制的方法 黄芩在中医临床用于治疗肺热咳嗽、高热神昏、肝火头痛、目赤肿痛、湿热黄疸、胎热不安等证[1]。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芩具有降血脂、利尿、降压消炎、抗菌等作用。这些作用与黄芩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有关,黄酮类化合物是黄芩中主要成分,其中黄芩苷的含量又占总黄酮的80 %以上,其中还有20%黄芩素、汉黄芩素等等。所以目前许多含黄芩的中(西)药复方制剂均以黄芩苷作为质量控制。 1、黄芩的化学成分研究 黄芩含有多种黄酮类成分: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等,此外还含有苯甲酸、黄芩淀粉,根中还含有黄芩酶,它能促使黄芩苷和汉黄芩水解,生成黄芩素和汉黄芩素。黄芩素分子中带有3个邻位羟基,性质不稳定,容易被氧化成不溶于水的醌类衍生物,沉积在黄芩的表面显绿色。汉黄芩苷和黄芩心素是黄芩的特有成分,前者是黄色晶体,没有明显的熔点,热至230摄氏度吧变为红棕色,至302摄氏度变质分解[2]。 2、黄芩的炮制方法 黄芩的炮制方法有很多,现代炮制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是蒸法、姜制、炒法(炒炭、清炒)、酒制、煮法。 2.1、历史  唐代有切制;宋代有酒炒、酒煮、炒香、炒焦微炒、煅存性、姜汁炒等;元代有去芦、醋浸炙、酒洗、酒浸焙、土炒等方法;明代增加了酒蒸制、童便炒、炒黑、醋浸、醋炒、猪胆炒汁炒、米泔制等方法;清代有皂角子仁侧柏制、吴茱萸制等炮制方法。现行主要有蒸、煮、炒和酒炙等炮制方法[3]。《中国药典》2010年版载有酒黄芩和黄芩片。 2.2、净制  主要是将原药材进行左杂、分选、净洗等处理,以除去;药材中的泥沙、杂质残留在药材上的非要药材部分、变质品等。同时分离不同部位的药材。黄芩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是根部。根部往往具有粗栓皮,且带有部分的茎叶。为保证药材质量,需要将杂质、非药用部位或质劣部分去除[4]。 2.3、切制  是指将精选后的药材看,经软化处理后,用一定的工具加工成符合规定的片、段、丝和块的过程。黄芩根部粗大,为了便于配方与应用,需进行适当切制。 2.4、炮制方法 2.4.1、姜汁制 取净药材或饮片,加入姜汁拌匀闷透,置锅内,文火炒到接近干,或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密闭储存[5]。 2.4.2、炒制  炒制分清炒和加辅料炒。清炒是取净药材放到锅中,用文火炒到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需炒焦者,一般用中火炒至表面焦黄色,断面色加深为度,取出,放凉[5]。 2.4.3、酒炙、酒炖、酒蒸等。 酒炙取净药材,加酒拌匀,闷透,到锅中,用文火炒到规定的程度是,取出,放凉[5]。 2.4.4、煮制  是取净药材置锅中,加入水或液体辅料共煮,辅料用量应该按照规定各该品炮制项下的规定,煮至液体完全被吸收,或切开内无白心时,取出,干燥[5]。 2.4.5、醋炙、醋煮、醋蒸等。 应用米醋作为辅料,对净药材进行加工的炮制方法[5]。 2.4.6、胆汁制  利用猪胆汁为辅料,对药材进行加工炮制的方法[5]。 2.4.7、蜜制  用炼蜜为辅料,对药材进行加工的炮制方法[5]。 2.4.8、土炒  将灶心土碾成粉,放到锅中,武火进行加热,炒到呈灵活状态时,投入净药材伴炒,到药物表面均匀挂上一层土粉,并透出药味固有的香气时,取出,筛去粉尘,放凉[6]。 2.4.9、吴茱萸制法 《本草述》称“吴茱萸炙者为其入肝散滞火也”;《本草述钩元》称“用吴萸制芩者,欲其入肝散滞火也”。 2.4.10、大黄制 清代李用粹在《证治汇补》中用“大黄炒黄芩”治疗胀满。盐制:清代张宗良在《喉科指掌》三黄汤中用“盐水炒黄芩”[6]。 3、炮制的探究 黄芩中含有多种黄酮类成分, 它对多种皮肤真菌和细菌以及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同时还有降血压、止血、镇痛和抗过敏等作用。而这些黄酮类成分中, 最重要的是黄芩苷。所以黄芩的加工炮制是否恰当直接影响黄芩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实践证明,黄芩遇冷水就要变绿, 这是由于黄芩中所含的酶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 可酶解黄芩中的黄芩苷和汉黄芩苷, 产生葡萄糖醛酸和二种苷元, 即黄芩苷元和汉黄芩素。由于黄芩苷元本身不稳定, 容易被氧化而变绿, 故黄芩变绿说明黄芩苷已被水解。黄芩苷水解又与酶的活性有关, 炮制时以冷水浸泡者酶的活性大, 而蒸和煮就可破坏酶, 使活性消失, 有利于黄芩苷的保存[7]。 3.1、黄芩的煮法和蒸法的现代研究 黄芩经过“煮”或“蒸”既可破坏酶的活性,又可以软化药材,所得饮片质量较高。这两种方法相比之下,蒸法比煮法的效果更好。由于蒸法的热含量高、穿透力强,杀酶效果好。虽然煮法较简单,但要接触水,会使部分苷溶于水中,造成一定的水解。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蒸法或煮法。黄芩可以采用下述方法进行炮制:取原药材, 净制, 置蒸制容器里隔水加热, 蒸至透气一小时, 待质地软化, 取出趁热切片, 干燥。或将净黄芩投入沸水中煮, 用工具把翻动, 使黄芩受热均匀, 煮约10 分钟取出闷透, 切片干燥。这样炮制黄芩, 既便于加工切片, 又能保存黄芩的有效成分,提高药效。体现出中药炮制中的杀酶保苷,保证中药质量的特点。另一方面, 酒既能凝固黄芩中的酶, 又是苷类的良好溶剂, 从传统观念讲, 酒有升提作用, 黄芩用酒制后可降低其苦寒之性, 免伤脾阳, 又可增强清肺热之工[8]。 3.2、黄芩的姜制现代研究  姜味辛,性温,中医认为“姜制则散”,散则既可散寒祛湿,又能透达肌表。姜制黄芩在临床上的应用多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为脾胃素虚,而有胃肠湿热的情况下,使用姜制黄芩,减轻了黄芩的苦寒伤害脾胃,起到保护作用。二、用在治疗湿热郁积皮表的病疾,例如,经常反复出皮肤痔疮等,利用姜的辛散作用,起到透解湿热的效果。 3.3、黄芩的炒炭现代研究  炭制之后,黄芩炭制研究较少,大部分有效成分经过炭制都被破坏了,于留荣等采用HPLC法测定炒炭品与生品中黄芩苷的含量,其结果表明:炒炭后黄芩苷仅为生品的8% ~20%[9]。增强了药物的敛涩之性,而使黄芩止血功效增强。与其它凉血止血的药物配伍,治疗由内热炽盛,迫血妄行所致的多部位出血疾患,如崩漏等病证。 3.4、黄芩清炒的现代研究  清炒后,药性和和缓,广泛用于中下焦湿热之证,如胃肠湿热的泄泻、痢疾;肝胆湿热之胁痛,黄疸,湿热下注引起的带下淋浊等。多和通泄肠胃实热的大黄、芒硝等的药同用。因为上述诸钟湿热病证的形成多和中焦胃肠湿热有关。另外,配合砂仁、桑寄生等安胎药还可以治疗由热所致的胎漏,胎动不安等。 3.5、黄芩的酒制现代研究   酒制则升,可引药上行。酒制可缓和黄芩苦寒之性,因此,酒黄芩应用较广。杨中林等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利用二阶导数光谱法,用黄芩苷的含量测定为指标,筛选了酒炙黄芩的最佳炮制条件:加酒量10%、加热温度120℃加热40 min[10]。王正璜等将黄芩置于卧式热压灭菌柜内,开蒸气,等压强直达到1.0 kg/㎝2,温度达120℃ ,时间为30 min,然后取出,趁热切片,待干燥后,加入12% ~15%黄酒,拌匀后焖润,再用炒药机炒至近干,外表略带焦斑,取出摊晾后即得,既可减少黄酮类成分的损失,又通过高压热蒸气的穿透作用,破坏了酶的活性,有利于有效成分的保存[11]。章仲懿等对黄芩酒炙时间与成分的关系进行考察,认为酒炙黄芩用黄酒焖润6 h左右为最佳[12]。袁俊贤等采用正交试验法,以HPLC法测定黄芩甙的含量,对酒炙黄芩的加酒量、加酒方式及炙炒温度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炙炒温度为主要因素,从而优选了酒炙黄芩炮制工艺为每黄芩饮片100 kg,用黄酒10 kg拌匀,焖30 min,以130℃ (药温)炒干。并比较烘干法与干法炮制酒黄芩,结果二者黄芩苷含量基本相等,且烘干法成品色泽较炒干法色泽均匀,且无焦斑,因此是否可以烘法代替炒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13]。章仲懿 等以黄芩苷和黄芩苷元为指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酒的类别及浓度对黄芩炮制品主要活性成分黄芩苷和黄芩苷元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酒炙黄芩的黄芩苷和黄芩苷元的含量仅与酒的类别有关,用白酒炙的含量明显高于用黄酒炙的含量。这可能是由于白酒的乙醇含量(50%)高于稀释的白酒(含乙醇量14%)的乙醇含量,引起白酒炙品黄芩苷元溶解毒增加所致[14]。张清华等用薄层层析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滇黄芩炮制后的黄芩苷及汉黄芩苷含量比较后认为酒蒸品与清蒸品(不加酒蒸品)的含量均接近,说明两种炮制方法对黄芩中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可以清蒸品代替酒炙品入药[15]。利用黄芩的清热燥湿,凉血止血作用,酒制之后可以治疗多种上焦热证或湿热之证;如配合凉血活血药生地黄、赤芍等药治疗颜面痤疮、口腔溃疡、咽喉肿痛;配合解毒散结药,如玄参、夏枯草、连翘等治疗甲状腺肿、淋巴结肿;配合清热咳喘等;以及配合清热凉血药治疗肺胃热盛的咳血、吐血、鼻衄等。 3.6、黄芩切制工艺的现代研究  对于黄芩的切制方法,传统多用冷浸、烫、煮等方法去软化药材,更容易切片。宋霄宏等通过抗菌试验得出冷浸黄芩的抑菌作用比经加热处理的炮制黄芩作用弱。由于如上所述黄芩酶的原因,提倡生黄芩应尽可能避免用冷水浸泡,以免降低其抗菌的有效成分[16]。对于烫法,煮法切制黄芩,由于黄芩苷的含量随加热时间的增加和加热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因此,在加工炮制中,既要考虑到杀酶后的稳定作用,又要考虑杀酶的时间及温度,否则,黄芩苷的损失较大,药用效果降低[17]。煮法虽然能破坏酶的活性,由于苷类易溶于水而流失,故以煮沸10 min为宜;蒸法软化,以蒸汽处理约30 min为宜,趁热切片,既破坏了酶的活性,又保持了苷的含量,这种方法已被广泛应用[18~20]。另外据报道,黄芩在切制以前也有采用水焯制使之软化再切制成片的方法。实验证明:黄芩采用沸水焯制5 min~10 min,切制1 mm~1.5 mrn饮片,80℃左右干燥的炮制方法质量比较佳[21]。还有人对中国药典黄芩[炮制]项下切片“避免暴晒”问进行试验,以烘干与暴晒干燥作对比。根据外观性状和主要成分分析,结果并无“发红”及明显的质量变化[22]。 3.7、黄芩产地加工研究  大多数的黄芩都是片都是经过二次加工完成的,即是在产地采收新鲜的药材经过净选后晾干,调运各地,临床应用前再经过蒸法或煮法第二次加工。若药材采收后能及时进行加工,既可以避免黄芩中所含的苷类在晾晒过程不慎酶解,又可以减少加工时间。因此,建议改进产地加工方法,以缩减不必要的程序。 4、炮制品质量的现代研究 4.1、炮制对黄芩黄酮类成分的影响  于留荣等对不同品种黄芩和炒黄芩、炒焦黄芩、酒煮黄芩、酒炒黄芩及酒蒸、清蒸黄芩炮制品进行黄芩苷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生品、酒煮、酒蒸、清蒸、炒焦、炒炭、炒黄、炒焦后黄芩苷含量依次降低,酒煮与酒蒸品、生品与清蒸品中黄芩苷的含量均无明显差异[23]。王静竹等利用HPLC法对4种黄芩炮制品中黄芩苷含量进行比较研究后,认为不同的炮制方法对黄芩化学成分影响不同。生黄芩、酒黄芩、炒黄芩、炒黄芩、黄芩炭中黄芩苷的含量依次降低。 4.2、炮制品对黄芩微量元素的影响  江林等人认为:蒸制、酒制、煮制黄芩有害元素镉被除去,铅含量也明显降低。蒸黄芩不仅使有机活性成分苷类和多种有益无机活性成分含量保留较多,而且还明显地降低了有害的铅含量,是一种能全面保证黄芩质量的较佳炮制方法[24]。 4.3、炮制对黄芩性味功效的影响  生黄芩性味苦寒,以清热泻火力强,大多数用于风湿症和痛疽疔疖。酒制入血分,并可借酒升腾之力,治疗目赤肿痛,淤血,上部积血失血,上焦肺热及四肢肤表之湿热;同时,因酒性大热,可缓和黄芩苦寒之性,以清热燥湿,和胃安胎力胜,多用于痢疾、湿温胎动不安,炒炭之后,清热止血,多用于吐血、衄血。沿用至今的姜黄芩及蜜制黄芩未见有文献报道,可以认为姜制黄芩借姜的热,以缓黄芩苦寒之性,从而使黄芩可做到泻虚火之用,而不致伤及体虚病人。蜜制黄芩可能借蜜的温补之性,从而也达到缓和黄芩苦寒之性的功效。这两种制法都有助于体质虚弱的病人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国药典2010版 【2】杨鹃,傅军鹏.黄芩活性成分及药效研究近况[J].实用医药杂志,2004。21(3O):271—273. 【3】蔡宝昌,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9。 【4】吕文海.中药炮制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6。 【5】中国药典2010版。 【6】闻永举,杨云,黄芩的炮制沿革及研究[N]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11(6),75-77。 【7】俞娥青 怎样保护黄芩的有效成分【J】宜春医专学报,2000,12(2):105 【8】阮雪玲 浅谈苷类中药的炮制【J】JOURNAL OF PRACTICAL TRAD ITIONAL CHINESEMED ICINE 2003 Vol. 19 No. 4。 【9】于留荣,王孝涛,刘美蓝.黄芩炮制的研究.炮制对粘毛黄芩主要成分的影响[J].中成药研究,1982,5(6):16. 【10】杨中林,卢凤兰.正交试验设计筛选酒炙黄芩的最佳条件[J].中药材。1996,19(9):453. 【11】王正璜,李敏.简述黄芩炮制方法的改进[J].基层中药杂志,1994。8(4):18. 【12】章仲懿,谈宣忠.黄芩酒炙时间与成分的关系考察[J].中成药,1993。15(1o):17. 【13】袁俊贤,邵依囡,许培坚.酒炙黄芩炮制工艺的研究[J].中成药,1994,16(2):22. 【14】章仲懿,戴鸾春,边崇安.酒的类别对黄芩炮制的影响[J].中药材,1994,17(6):28. 【15】张清华,涂茂涮,张强.滇黄芩炮炙的化学研究(一)[J].中成药研究。1986。9(1):17. 【16】宋霄宏.炮制对黄芩体外抗菌作用的影响[J].中药材,1998,2(5):34. 【17】朱士刚.黄芩加工炮制品中黄芩甙的含量测定[J].基层中药杂志,1991,5(2):17. 【18】凌罗庆.应用薄层层析法控制黄芩的炮制时间[J].中成药研究,1980,3(2):3O. 【19】唐恢天.两种加工方法对黄芩质量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1991.16(1):29. 【20】张兆宸,陈健.黄芩炮制方法的研究[J].中成药,1990,12(6):20.) 【21】张兆宸,陈健.黄芩炮制方法的研究[J].中成药,1990,12(6):20.) 【22】袁俊贤,邵依囡.黄芩切制工艺的暴晒问题[J].中成药,1995,17(2):22. 【23】于留荣,王孝涛,刘美蓝.黄芩炮制的研究.炮制对粘毛黄芩主要成分的影响[J].中成药研究,1982,5(6):16. 【24】江林,李正宇.炮制对中药微量元素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1990.15(4):19.
/
本文档为【综述黄芩的炮制方法对功效的影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