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优美与崇高的比较

2017-09-01 10页 doc 25KB 59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1575

暂无简介

举报
优美与崇高的比较摘要:本文从探究优美与崇高的来源出发,探究西方美学家的理论。进而对优美与崇高进行比较,在内容上和谐与冲突、平衡与矛盾的区别,在形式上,一小一大,一静一动,一柔一刚,在美感上,优美能给人和谐与愉悦的美感,而崇高给人以恐惧、惊心动魄、激奋昂扬的审美感受。然后比较维纳斯和掷铁饼者两尊雕像,她们分别是优美和崇高的象征,是柔与刚的诠释,静与动的塑造。接着联系中国美学中的概念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援引古代经典诗词,不同的风格展现不同的美学意识。其实,优美与崇高在自然界,在社会生活中,在艺术领域里,都有广泛而生动的体现。它们各尽其妙、异彩纷呈...
优美与崇高的比较
摘要:本文从探究优美与崇高的来源出发,探究西方美学家的理论。进而对优美与崇高进行比较,在内容上和谐与冲突、平衡与矛盾的区别,在形式上,一小一大,一静一动,一柔一刚,在美感上,优美能给人和谐与愉悦的美感,而崇高给人以恐惧、惊心动魄、激奋昂扬的审美感受。然后比较维纳斯和掷铁饼者两尊雕像,她们分别是优美和崇高的象征,是柔与刚的诠释,静与动的塑造。接着联系中国美学中的概念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援引古代经典诗词,不同的风格展现不同的美学意识。其实,优美与崇高在自然界,在社会生活中,在艺术领域里,都有广泛而生动的体现。它们各尽其妙、异彩纷呈,举例来比较不同妙处。最后,强调人们对崇高的追求日渐淡漠的时候,提倡人们更应重视“崇高之美”。 关键词:优美 崇高 阴柔之美 阳刚之美 西方美学精彩纷呈,浩瀚似海,在此,仅选择优美与崇高进行浅微的探讨。 一(“优美”与“崇高”的来源 “优美”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美的形态,平时我们说的美,在大部分情形下就是指的优美。“美这个概念来自希腊语“bellus”,原意是“漂亮”。其引申涵义是指姿态、动作的轻盈、优美。美是哲学家努力要发现的一种特质,它是可以使人的感官和理智感到快乐和愉悦的一种特性。” ?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窄到广、先易后难、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崇高之美也逐渐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与优美同样重要的审美形态。 “崇高”这一范畴是由古罗马的朗加纳斯在《论崇高》中最早使用:“崇高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 西方美学家认为,优美与崇高分别源起于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在西方古典美学中,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的交错互动,构造了西方美学的基本概念——美与崇高。双希精神的巨大钟摆,从理性的人和完善的人的理想,到信仰的人和超越的理想,塑造了美和崇高的基本特性。” ? 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者博克,详尽研究了崇高与美的不同特点,提出了崇高感和美感的起源。博克把崇高的根源直接归诸于人内心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实际上就是人在和自然、社会的对立中所形成的一种不安和焦虑。他认为人类所有的情感都可以归结为两大类,这就是自我保全和相互交往。属于自我保全一类的感情,主要是与危险和痛苦相关。它不能产生积极快感,相反,倒会引起一种明显的痛苦或恐惧的感觉,由于危险和痛苦的消失,也会产生一种愉悦。这种愉悦是由痛苦转化而来的,这就是崇高感的起源,产生这种感情的东西就被称为崇高的东西。幽暗不明、体积巨大和永恒无限的事物都能使人产生痛苦可怖的崇高感。属于相互交往的一类感情主要与爱联系在一起,所产生的是积极的快感,这就是美感的起源,凡能产生这种积极快感的东西,就是美的。而那些体积比较小的、平滑光亮的、没有棱角的、娇弱的事物就是美的,它使人产生近似于爱的交往的愉快。 康德继承了美与崇高相分的传统,认为美带给人们一种单纯的快感,是想象力和知识性的和谐统一,产生比较安宁平静的审美愉悦。它直接引起一种有益于生命的感觉,所以和吸引力及游戏契合;崇高却是由痛感转化而成的间接快感,其间存在一种生命遇阻到生命力洋溢爆发的过程。崇高感在想象力的运作上与游戏截然不同,它是严肃认真的,是想象力和理性互相矛盾的斗争,产生比较激动、震荡的审美感受。康德认为美在对象,崇高则不在自然的任何事物中,而仅仅在人类的心灵里: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性,使我们认识我们自己作为自然存在物的软弱无力,但心灵却产生一种抗拒的力量与之较量,是人对自己伦理道德的力量、尊严的胜利的喜悦。因此,崇高比美更具有主观性。 并且,博克认为崇高而伟大的对象引起我们的惊讶情绪,并带有某种程度的痛苦和恐惧之感。但不是随便哪一种使人产生痛苦或恐惧之感的事物都是的有当危险或痛苦与人隔着一定距离,不能加害于人,从而使人的痛苦和恐怖能够较快地消失,并从自己战胜、经历恐怖感中获得喜悦的时候,才能产生崇高感。 相似的,康德认为审美有一个饱和点,是感观所能掌握的极限,如果对象的体积超过了这个体来思维,我们的想象力就不再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理性却要求一个整体来思维。崇高就是理性功能弥补想象力不足的一种动人的愉悦。如果对象威力无比,如“高耸而下垂威着人的断岩,天边层层堆叠的乌云,闪电、雷鸣、火山、飓风、荒墟和无边无际的海洋等等,其巨大的无比的威力作用于人的想象力,想象力无从适应而感到恐惧可怕,因而要求理性概念来战胜它和掌握它,从而发现我自己“是在安全地带”,由想象的恐惧痛感转化为对理性的尊严和勇敢的快感。其中,崇高产生的一个前提是,自己即审美主体在安全地带,也就是说,巨大恐怖的对象没有伤害到自己。 二(“优美”与“崇高”在内容、形式和美感上的区别 优美与崇高是美的两种类型,在本质上都是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显现,但是,正如叮咚山泉与惊涛骇浪,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美一样。这两种形态的美,它们在现特征和给人的美感方面有显著区别,给鉴赏者的审美体验也不同。下面我们分别对这两种美作一分析。 首先,在内容方面,“优美”表现为审美对象与主体感受之间处于一种和谐关系,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它一般不呈现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一种内外关系的和谐,它是现实对主体实践的单纯肯定关系,且容易被人接受和欣赏的一种美的形态。当我们驻足在西湖湖畔,眼前山明水秀、波平如镜、倒影清澈,面对“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景,仿佛我们心中的恬淡、和谐而温暖的感觉被释放了,形象化成了满眼的胜景。我们说,西湖是优美的。而“崇高”则是现实肯定主体实践的严重形式,崇高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具有压倒一切的力量和强劲的气势,它表现的是主体与客体间的对立、冲突与抗争,是通过矛盾运动达成的一种壮美情感形态。曾经有一位著名登山家胜利登顶珠穆朗玛峰后说道:绝不能说是我们征服了她,只是她向我们显现出慈祥的一面。那是因为他切身感受到了珠穆朗玛峰的险恶而被雄伟的山峰征服后的真情流露,是他与珠穆朗玛峰对立、冲突与抗争的结果。无疑,珠穆朗玛峰在这位登山家甚至所有人的心中都是崇高的。但我们不会说,西湖是崇高的。显然,西湖自然美景和人们心中的美丽相吻合,进而会处于一种和谐平稳的状态,没有冲突,没有矛盾,因而被大众接受认同和欣赏。而险峻、阴森、雄伟的珠穆朗玛峰压倒一切的力量和强劲的气势与主体人是对立而强大的。 其次,在形式方面,优美的审美对象一般具有小巧、柔和、淡雅、细腻、光滑、圆润、精致、轻盈、轻缓、秀美和嫩弱的特征,如和风习习、杨柳依依、芳草萋萋、流水潺潺或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莺歌燕舞自然景色等等,这些景色都是优美的。美不仅在于对象形式的和谐,还在于对象与主体(无害)的和谐。“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国语,楚语》)。 再说崇高,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的《崇高的分析》中,认为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制或无限大。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崇高是“一件事物较之与他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一件东西在量上大大超过我们拿来和它相比的东西,那便是崇高的东西;一种现象较之我们拿来与之相比的其他现象都强有力的多,那便是崇高的现象”。“更大得多,更强得多——这就是崇高的显著特点”。崇高对象的感性形式一般都是对美的形式原则的某种违背与破坏,这种破坏美的形式展示着真对善、形式与内容等种种激烈矛盾冲突。这与优美的柔顺、秀丽等形象特征正相反,体现的恰恰是种种内容与形式的不和谐。古代哲人曾经指出,崇高的对象不会是小溪和烛光,而是大江大河,是火山爆发,是那些引起我们惊叹的宏大对象。崇高的对象往往表现为一种巨大、粗犷、险峻、辽阔、粗壮、厚重、笨拙、浩翰、阴森、激荡、刚健、雄伟、壮丽的特征,如惊涛骇浪,狂风暴雨,雷鸣闪电,排山倒海,大漠孤烟或是崇山峻岭等都是崇高。优美是事物的完美、和谐和统一的,多静态的,而崇高是充满力度冲突的,多动态的。就如两幅画,《唐代仕女图》线条柔和,持扇的仕女在百花丛中仪态大方,娴静温和,优美至极,而徐悲鸿的《八骏图》中,骏 马撒腿奋蹄,更显的崇高可叹。 再有,从美感上看,优美能给人以平缓、亲切、轻松、随和、舒坦、闲适、恬静、愉快、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从根本上说,优美体现了作为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处于相对统一的状态,使人产生和谐与愉悦的美感。 崇高是让人感到痛快的,给人以恐惧、惊慌、动荡、痛苦或是惊心动魄、激奋昂扬的审美感受,往往调动起人的赞叹与惊心动魄之情,从根本上说,崇高体现了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处于激烈矛盾状态所显示的伟大精神和力量。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崇高则是理念大于或压倒形式。” ?如果说优美的事物主要通过外在的感官来感受的话,那么,崇高的对象更需要领略在心。恰如,我们在欣赏音乐江南小调时,仿佛自己游身于青山绿水中,轻松愉快自然舒心的感受溢满全身,当我们听柴可夫斯基的〈悲怆〉时,却感受到了憾人心魄的力量,进而就有了崇高的感受。进而像珠穆朗玛峰这样巨大的事物,对人产生一种威胁而让人感到恐惧,但她又唤起人的尊重和崇敬。 我们来看看优美和崇高在西方艺术中的体现。譬如维纳斯和掷铁饼者两尊雕像,她们分别是优美和崇高的象征,是柔与刚的诠释,静与动的塑造。据说当年德国诗人海涅叩拜在维纳斯雕像脚下,激动的满眼热泪。这个半裸的女性雕像表情沉静安详,仪态大方,线条柔和,充满活力,展现了女性的妩媚和优美。而雕像掷铁饼者充满力量,富有动感,显露了男性的刚健和雄壮。一静一动,一柔一刚,刻就了优美和崇高的典型之作。 三(中国的“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 优美和崇高,在中国被称为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两种说法极其相近。作为古文家,姚鼐运用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来解释其特点:“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自诸子以降,其为文无弗有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煗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六,《复鲁絜非书》) 在我国古代著作中,唐代司空图的《诗品》可以找到许多词语来说明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比如,“纤侬”、“典雅”等较为接近阴柔之美;而“雄浑”、“豪放”、“劲健”等又更接近阳刚之美。阴柔之美正如《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其本质上是主客体的谐调,心物的交融。这样,能使人生发一种如沐春风、轻快舒展、“我见犹怜”的亲切感。而提及阳刚之美,人们很容易想到曹操的《观沧海》,李白的《蜀道难》,苏轼的《赤壁赋》,贝多芬的《英雄》、《命运》交响曲,罗丹的《掷铁饼者》、《巴尔扎克》雕像:而书法作品则会让人联想到颜真卿的正书,张旭、怀素的狂草。它能激励人奋发、进取、超越、向上,给人发高亢、昂扬、热烈、奋进的感受。 我国自古就有“阳者刚而和,阴者柔而顺”的说法。“阴阳”是—对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范畴,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可归入阴阳的范畴,譬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两者比较而言,阴柔之美是偏于宁静的,审美对象柔美宜人,含蓄委婉,形态小巧。而阳刚之美是偏于动感和张力,其审美对象往往粗犷有力,宏大开阔,非同凡俗,富有震撼力。有诗云:“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就是对它们的生动写照。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与“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各有妙处,也是对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的很好诠释。 在中国文学史上,宋词有“婉约派”和“豪放派”之分,体现了不同的文学风格和美学意识。让 我们看两首词。一首是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另一首是南唐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春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毫无疑问,这两首词都很美。然而我们又明显感受到,这两首词所传达的审美情调是不同的:东坡的词铿锵有力,从大江东去,到惊涛拍岸,从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充分展示了奔腾汹涌的长江壮景。赤壁怀古,激荡着雄姿英发的情怀。全词从形式到内容,从眼前的自然风光到追想的历史往事都是豪放激越的;而李煜的〈虞美人〉则与此不同,它以一幅冷落凄清的景象来衬托与亡国之恨、思念之痛,风格是幽婉纤柔的,情感是细腻的。这两首词一雄壮、热烈、豪放,一柔婉、淡雅、凄惨,为我们展示了美的两种境界和两种形态,两种不同的美学特征。 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是即矛盾对立又和谐统一的,而且在很多时候,两者会相互补充来很好的结合呈现。如一幅山水画,其中有体现阳刚之美的奇峰峻岭,必然也有柔和的流水与秀丽的花草林木,交相辉映,相映成趣。一首诗词更是十分重视阳刚与阴柔的和谐统一,即使是钢筋铁骨的岳飞在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里,虽然充满了慷慨激昂的悲壮佳句,但其中仍有“潇潇雨歇抬望眼”、“八千里路云和月”等富有阴柔之美的词句对映,更显艺术的魅力。还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处天地相接,开阔宏大,阴森而阔朗,形象的展现了岳阳楼前洞庭湖雄伟壮观的景象。而“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几句妙语写美景,也不乏阴柔之美。又如素以阴柔之美的风格著称的女词人李清照也写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富有阳刚之美的佳句。所以,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的有机结合,刚柔相济而更显完美。 四(自然和生活实践中的“优美”与“崇高” 其实,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在艺术领域里,优美与崇高都有广泛而生动的体现。它们各尽其妙、异彩纷呈,给人的美感也摇曳多变,不拘一格,使人得到不同的精神享受,找到不同的乐趣。 一切美都来源于生活。在自然领域,黄山的峻险超拔,庐山的秀丽妩媚,两者形成鲜明对照;江南水乡的秀美,与塞北高原的苍凉,也截然不同。雄鹰搏击于大海长空,狮虎腾跃于广漠丛莽;山风中万顷林涛澎湃有声,烟雨里九曲黄河惊涛拍岸;丽日经天将婉蜒于崇山峻岭之上的万里长城镀成金色,狂风行地驱使着茫茫草原上万马奔腾卷起半天尘烟;钢筋混凝土大桥如长虹飞跃天堑之上,巍巍铁塔如参天巨树直入云霄……这些壮观的崇高之美,使人豪情洋溢、奋发向上。而莺燕啼啭于柳隙花间,松鼠窜跃于松枝之上;兰花在深谷飘散幽香,寒梅在白雪中晖映倩影;清凉如水的月光洒向静谧的田野,舒卷的白云倒映于波平如镜的湖面;深山古寺传来悠扬的钟声,杏花疏影里响起悠扬的牧笛……春兰秋菊,夏荷冬梅,这是大自然赋予季节的美丽芳华;春风梳柳,夜雨润花,这是造物主滋润芳花的天工神韵,这些秀雅优美的景物,使人屏气凝声,柔情婉转,心旷神怡,同样让人难以忘怀。 天地有大美不言,而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美也有优美与崇高之分。如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的大决战,百万雄师横渡长江,既有规模之大,又有威力之猛,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其他如“五一”节的游行庆典、国庆节的阅兵式,都是崇高的,这种崇高美一般都是以群体力量显示出来。个体的崇高如董存瑞舍身炸敌堡的英勇行为,刘胡兰面对凶顽的敌人视死如归,都是崇高之美的体现。而迎着晨辉、舒展四肢打着太极拳的老人,沐浴着清悠的月色、徘徊于湖畔花前的爱侣,乃至于满脸稚气天真、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少男少女,则传达着优美之感,展示了欢 乐祥和的生活画卷。 而在社会生活中,更多时候优美与崇高会以一个整体完整的体现出来。恰如,全国人民抗击非典的过程中,气势宏大,壮烈感人,献身救人,从大江两岸到大漠西北,从南海岛屿到北方边疆,从工人到农民,从城市到乡村,无不呈现一幅幅宏伟的画卷,崇高之情溢满全身。其间,医生救助时专注冷静的表情,白衣护士天使般的笑脸,农民兄弟慷慨解难的动作等等,又时时处处绽放着优美。 优美和崇高在艺术世界中被表现得尤其突出、鲜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米盖朗基罗的绘画、雕塑作品如《大卫》、《摩西》; 19世纪德国贝多芬的《英雄》、《命运》、《欢乐》交响曲,中国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坡、辛弃疾的词,明代历史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中国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电影《泰坦尼克号》等,这都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作品,其内容和风格是壮美和崇高的;而拉斐尔的油画如《椅中圣母》、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中国宋代婉约派词人张先、晏殊的词、清代小说典范《红楼梦》、民乐《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二泉映月》等,其内容风格则是清心、流畅、婉转、优美的。 总之,无论是优美还是崇高,都是从不同的侧面和层次体现着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无限魅力,它们对于人生的追求都是必须的,不可或缺的。但在物欲横流,人们越来越注重感官刺激的今天,在学校孩子的阳刚逐渐递减的世纪初,在人们对崇高的追求日渐淡漠的时候,提倡人们更应重视“崇高之美”。 注释 ? 《布鲁斯伯里人类思想指南》 布鲁斯伯里出版公司 1993年版 ? 周宪:《美学是什么》第5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第142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参考文献: ? 周宪:《美学是什么》 北京大学出版社 ?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 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 2004年第4期
/
本文档为【优美与崇高的比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你可能还喜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