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在职公共卫生硕士联考 社会医学知识点全

2017-09-21 32页 doc 63KB 30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7436

暂无简介

举报
在职公共卫生硕士联考 社会医学知识点全在职公共卫生硕士联考 社会医学知识点全 一、社会医学绪论与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是在医学科学的发展过程和医疗服务的时间过程中,在某一时期形成的健康观和疾病观,是对医学重要观念的总体概括,是人们对待或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态度或方式。 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机体虽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但呈现出活动力降低、适应能力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也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 亚临床状态:疾病过程早期集体表现为生理反应的适应性而无明显症状和体征的生理状态又称无症状疾病。 社会医学的研究包括社会卫生状况、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和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
在职公共卫生硕士联考 社会医学知识点全
在职公共卫生硕士联考 社会医学知识点全 一、社会医学绪论与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是在医学科学的发展过程和医疗服务的时间过程中,在某一时期形成的健康观和疾病观,是对医学重要观念的总体概括,是人们对待或处理疾病和健康问的态度或方式。 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机体虽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但呈现出活动力降低、适应能力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也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 亚临床状态:疾病过程早期集体表现为生理反应的适应性而无明显症状和体征的生理状态又称无症状疾病。 社会医学的研究包括社会卫生状况、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和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三个层面。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指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有:倡导积极的健康观;弘扬正确的医学模式;发现社会卫生问题;制定卫生政策和措施;促进人群健康;加强社会医学教育。 医学模式的演变过程是: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态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环境医学模式-综合健康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是: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疾病谱和死因谱的转变;健康需求普遍提高;医学科学与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健康因素多元化。 现代医学模式的意义是:揭示了医学观的发展性;肯定了生物医学模式的价值;确立了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地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立体地探索了健康概念。 现代医学模式对卫生服务的影响: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保健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从医院内服务扩大到社区服务;从医疗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 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和医学教育的重大影响表现在:(1)对临床工作的影响:临床医学要求医师了解疾病的同时,应从患者的社会背景和心理状态出发,对患者所患的疾病进行全面分析和诊断,从而制定有效的、全面的治疗方案。(2)对预防工作的影响:现代医学模式要求预防医学从生物病因为主导的思维模式扩大到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预防策略和措施,以进一步提高预防工作的效果。(3)对医学教育的影响:一系列社会科学、经济学和行为心理科学等在医学院校的教学研究工作中显示出于医学的结合点。 二、社会医学研究方法 结构式访谈:是调查者根据预先设计好的调查表或问卷向调查对象逐一询问来收集资料,又称问卷调查访谈或问卷访 谈。 非概率抽样:每个调查对象被选中的机会不是随机的,一般不能考虑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也不能估计抽样误差的大小。 定性研究的方法有:观察法(通过对事物或研究对象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来收集数据的一种方法)、深入访谈法(根据访谈提纲,通过与研究对象深入交流,了解对某些问题的认知、态度与行为)、专题小组讨论(由背景相似的讨论参加者形成若干个专题小组,每组由6-12人组成,在讨论主持人的引导下,就所研究或调查的问题广泛、深入、自由地交换和观点,研究者依此进行归纳、分析、总结)。 根据收集资料的不同,社会医学研究的类型可以区分为文献研究、现场调查研究、现场试验研究和评价研究。 常用的社会医学评价研究方法:健康危险因素评价和生命质量评价。 选择社会医学课题的原则包括重要性、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问卷结构中封面信用以说明调查的目的、内容、意义和组织者等。 一份完整的问卷包括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和答案、核对项目。 信度指对同一事物进行重复测量时,所获得结果一致性的程 度。即测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可分为重测信度、复本信度、折半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等。 效度指测量结果与预期达到目标之间的接近程度。可分为内容效度、表面效度、结构效度和准则效度等。 生命质量评价就是对一定生命数量的人群在一定时点上的生命质量表现进行评价。内容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社会功能状态、主观判断与满意度。生理状态:反映个人体能和活动能力的状态,包括活动受限、社会角色受限和体力适度;社会功能状态:社会融合、社会接触、亲密关系;主观判断与满意度:自身健康和生活判断、满意度与幸福感。最常用的方法是化量表评定。应用范围:人群健康状况的评定;疾病负担的评估;卫生服务效果的评价;药物或治疗方法的选择;成本-效用分析;健康影响因素与防治重点的选择。 生命质量评价中对心理状态的评价内容包括:(1)情绪反应:是生命质量中最敏感的部分,不仅直接受疾病和治疗措施的影响,患者的生理状态和社会功能状态的变化,也会间接地从情绪反应中表现出来。(2)认知功能:包括时间与地点的定位、方向识别能力、机智、思维、注意力和记忆力等,是个人完成各种活动所需要的基本能力。 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是指在疾病、意外损伤及医疗干预的影响下,测定与个人生活事件相联系的主观健康状况 和个人满意度。包含内容:生理状态包括活动受限、社会角色受限和体力适度。心理健康包括情绪反应、认知功能。社会健康包括社会交往、社会支持。社会功能状态包括社会接触、亲密关系。主观判断与满意度包括对健康的自我评价、满意度与幸福感。 根据量表关注点不同,应该将SF-36、 WHOQOL-100、关注所有人群的调查问卷划归为一般健康问卷,将癌症病人生活功能指数划归为疾病专门化量表问卷。 健康良好状态指数在生命质量评价中将评价内容分为两部分,包括有关病人日常生活活动方面的内容以及疾病和健康问题综合描述。 生命质量是指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人对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包括个体心理、生理、社会功能及物质状态四个方面。 HRQOL是主观评价指标,具有文化依赖性。 社会医学研究的特点:研究内容的广泛性;研究内容的复杂性;研究结论与卫生决策联系。 社会调查研究的步骤:选择课题;制定研究方案;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解释结果。 选择社会医学研究课题的原则有:重要性;创新性;可行性;科学性。 社会调查研究的抽样方法:一是概率抽样,可以分为单纯随 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和多阶段抽样;二是非概率抽样,可以分为方便抽样、意图抽样、雪球抽样和定额抽样。 社会调查研究资料收集方法有:访谈法、通信调查、观察法。 问卷设计的步骤:明确研究目的;建立问题库;设计问卷初稿;试用与修改;信度和效度的检验。 问卷中设计开放式问题的优缺点:优点:适用于不知道问题的实际答案时的情况,让回答者自由发挥,以便收集到真实生动的资料,甚至可以得到意外的发现。缺点:要求回答者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准确理解题意,思考答案,并能恰当表述出来;花费时间长,应答率比较低;统计处理比较困难。 设计问卷时问题设计的常见错误:(1)双重装填:问题中包含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含义,使回答者难以作出一种选择。(2)含糊不清:调查对象不容易准确理解问题。(3)抽象提问:这类问题涉及幸福、爱等一类抽象概念,往往难于回答。(4)诱导性提问:这类问题人为地增加了某些倾向性回答的机会,存在诱导作用。(5)敏感性问题:设计这类问题要十分慎重,否则将造成回答者拒答或说谎。 信度和效度的关系:(1)不可信的测量一定是无效的。即信度不高,效度也不高。(2)可信的测量,可能是有效的,也可能是无效的。即信度高,不一定效度也高。(3)无效的测 量,可以是可信的也可能是不可信的。(4)有效的测量,一定是可信的。即效度高,信度也高。 深入访谈的步骤包括:(1)准备工作:包括研究设计、确定访谈对象和准备现场等。(2)调查对象的选择。(3)设计访谈提纲。(4)访谈员的选择与培训。(5)访谈的实施。(6)访谈结果分析和报告撰写。 定性研究的主要特点:(1)定性研究注重事物的过程,而不是事物的结果。(2)是对少数特征人群的研究,研究结果不能外推。(3)需要与研究对象保持较长时间的密切接触。(4)结果很少用概率统计分析。 定性研究方法的实际应用:(1)辅助问卷设计,估计问卷调查的非抽样误差。(2)验证因果关系,探讨发生机制。(3)分析定量研究出现矛盾结果的原因。(4)了解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5)作为快速评价技术,为其他研究提供信息。 如何建立新的生命质量量表:明确研究对象及目的;建立研究工作组;测定概念的定义及分解;提出量表条目形成条目池;确定条目的形式及回答选项;条目分析及筛选;量表的量分方法;预试验与修改;量表性能评价。 选择生命质量评价的量表:设计者的测量主题和测量目的;评价的层次;通用型工具与特异性工具;量表的特性;内容的文化适应性。 生命质量与生命数量的不同点是:(1)生命质量是不同文化 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人对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包括个体心理、生理、社会功能及物质状态四个方面。(2)生命数量是指个体的生存时间的长度,对病人来说就是其解耦某一特定医疗干预后的生存时间,对一般人就是平均期望寿命。 三、社会因素与健康 文化:广义的文化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思想意识、道德规范、宗教信仰、哲学、艺术、习俗等所构成的领域。狭义的文化是比较确切的文化范畴。社会医学主要从狭义的文化概念出发,研究文化对健康的影响。 智能文化:也称物质文化,指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以及创造这些物品的手段、工艺和方法等。包括科学技术、生产生活知识等,主要通过影响人类的生活环境和劳动条件作用于人群健康。 亚文化: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主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亚文化。 风俗习惯:是人们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约定的习俗,经代代相传后形成了公认的风尚及习惯。 行为:人的行为是具有认识、思维能力的人对环境刺激所作 出的能动反映。广义的行为分为内在行为和外显行为。内在行为即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外显行为是可以被观察到的行为。 健康行为:是指个人或群体表现出的在客观上促进或有利于健康的一组行为群。 人均GDP排除了人口因素的影响,便于国家和地区间比较,是分析经济因素和健康关系的重要指标,已被当作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福利水平的度量。 文化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智能文化、规范文化和思想文化三种类型;从特殊形态上可分为亚文化、反文化和跨文化三种类型。 反文化属于亚文化的特殊类型,是指那些对现存社会思想文化持敌对态度的思想文化。 从产生的基础来看,人类行为可以人为地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先天性的定型行为,包括反射行为和本能行为。第二类是后天习得行为,是人类在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社会化过程获得的。 社会心理因素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心理过程作用于个体的社会因素,二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或心理状态。 社会心理因素通常具备如下四个方面的特点:概念非常复杂;各因素之间存在广泛的交互作用;具有不稳定性;测量 的信度和效度都比较低。 经济发展对健康的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是保障健康的物质基础,它对人群健康水平的影响是通过多渠道综合作用的,具体体现在:经济发展是提高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前提;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卫生投资,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卫生事业的发展又影响了居民的健康状况;经济发展通过对教育的影响间接影响人群健康。负面作用:社会经济发展在促进人类健康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社会病的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社会负性事件增多;社会流动人口增加等。 人群健康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1)具有一定体力、之力和劳动技能的人使生产力诸要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2)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使得劳动者减少病伤,增加出勤,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卫生资源;(3)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具有更多的时间和能力利用其他资本要素争取收益。 文化的特征:文化的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文化的复合性;文化的象征性;文化的传递性;文化的变迁与文化堕距。 文化对健康的影响:文化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持续于生命的整个过程,甚至几代人或跟长时间。教育、风俗习惯、亚文化、宗教信仰等对健康的影响不仅限于个人,而是整个人群,它的广泛程度要大于生物、自然因素。(1)教育对健康的影响: 教育有助于感知疾病,改变不良的传统习惯,参与社会卫生和提高卫生服务的利用。受教育水平不但与自身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对下一代健康也有明显的影响。(2)风俗习惯对健康的影响:良好的风俗习惯有益于健康,不良的风俗习惯导致不良的个人习惯,直接危害人群的健康。(3)亚文化对健康的影响:反文化对毒品和性的推崇由此带来了自杀、吸毒等社会病态现象。(4)宗教对健康的影响:宗教给人以精神寄托,有心理调节功能,对健康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其消极的作用是,患者相信神灵的旨意胜过相信医师的遗嘱,因而影响治疗。有的宗教医师,其本身不是医学目的,但从客观效果看,却有一定的医学意义。有的宗教仪式则会带来对健康的严重损害。 健康行为基本特征:(1)有利性:行为表现有益于自己、他人和全社会;(2)行为表现有恒常的规律;(3)和谐型:个体的行为表现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又能根据整体环境随时调整自身行为;(4)一致性:行为本身有外显性,但它与内心的心理情绪是一致的;(5)适宜性:行为强度有理性控制,无明显的冲动表现。 行为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已经成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新型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1)饮食与健康:不良的饮食习惯于近1\3的癌症发生有关,同时也与心脏病的三大危险因素中的两个因素有关。(2)运动 与健康:经常性地进行体育锻炼可适应客观环境并增加人们对不利的自然条件的抵抗力。(3)吸烟与健康:吸烟可增加人群患多种癌症的危险性,还可增加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的危险。(4)酗酒与健康:酗酒可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等造成各种急性和慢性损害。酗酒还是造成车祸的主要原因之一。(5)过度紧张与健康:过度紧张造成身心疾患,是发生现代社会文明病的渊源。(6)医疗行为与健康:医疗行为涉及两个主题:一是病人,二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 社会心理因素的特点: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其他作用于健康的一怒比较,社会心理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特点:(1)社会心理因素的概念非常复杂,其内涵和外延常常会因研究者的认识不同而有所区别。(2)各社会心理因素之间存在广泛的交互作用,很难分离出相对独立的社会心理因素。(3)社会心理因素具有不稳定性。(4)社会心理因素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测量比较困难,与客观因素比较,测量的信度和效度都比较低。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之间的联系:联系非常复杂,从性质上看,既有直接的联系,又有间接的作用。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社会心理因素是影响健康状况的原因。其中的影响,既包括对健康的损害作用,也包括对健康的促进作用。(2)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之间互为因果。(3)社会心理因素在其他因素的治病国重中起着中介作用。 四、社会卫生状况与社会卫生策略 社会卫生状况:指人群健康状况,以及影响人群健康状况的各种因素,包括卫生政策、社会经济、卫生保健、卫生资源、卫生行为、及人群健康状况等一系列指标。 人口负担系数:即抚养比,指非劳动年龄人口(0-14岁与65-岁)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的比例,反映劳动人口负担程度指标。 成人识字率:指15岁以上人口能读、能写人数的百分比。其中妇女识字率尤为重要。 活动期望寿命(ALE):指人民能维持良好的日常生活活动功能的年限。 减寿人年数(PYLL):减寿人年数指某一人群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目标生存年龄(通常为70岁)以内死亡所造成的寿命减少的总人年数。 病残调整生存年(DALY):又称伤残调整生命年,指疾病死亡损失健康生命年与疾病伤残(残疾)损失健康生命年相结合的综合性指标。 生命素质指数(PQLI):是用于评价人口的综合素质指标。由婴儿死亡率、1岁组平均期望寿命和15岁及以上人口识字 率等指标计算而成。 婴儿死亡率:指出生后一年内婴儿死亡数与活产数的比值,以千分率表示。 平均期望寿命:又称预期寿命。寿命表中各项指标均依据年龄别死亡率计算而得,不受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各地区平均期望寿命可以直接比较。 性比例:指当地女性人口为1或者100时男性的人口数。 衡量人群健康状况的评价指标包括生长发育统计指标、疾病统计指标、人口统计指标三方面。 评价人群健康状况最常用的指标有人均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传染病发病率、每千人口床位数、每千人口医生数。 由于自然、历史、地理等因素及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使健康状况分为发达型、发展型与欠发达型三类。 人口年龄结构是一定地区、一定时点的各年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以人口金字塔反映人口的年龄结构。 一个人群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大于7%或者60岁以上人口比例大于10%,表示进入老龄化社会。 期望寿命以死亡为观察终点。 活动期望寿命以生活自理能力发病率为基础计算而得。 美国社会卫生协会提出的衡量社会卫生发展的综合指标,能反映人口的社会状态、文化状态、人口变化状态及身体素质 状况是评价人口健康状况的综合性指标。 新生儿低体重百分比是指出生时体重低于2500克的新生儿所占的比例。 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是:以农村为终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教育,动员全和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 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原则包括合理布局、社会参与、预防为主、适宜技术、综合途径。 计算平均期望寿命时,寿命表中各项指标均依据年龄别死亡率计算而得,不受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各地区平均期望寿命可以直接比较。 阿拉木图宣言中明确提出初级卫生保健是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基本策略和途径。 指标具有的特性:客观性、有效性、敏感性、特异性。 卫生服务指标包括:初级卫生保健普及面指标、安全饮用水普及率、妇幼保健指标、医疗卫生服务需要量、医疗卫生保健质量五个指标。 卫生行为指标涉及:吸烟指标、饮酒指标、每万人吸毒人数、每万人患性病人数、刑事(因酗酒、吸毒、性乱罪)犯人所占的比例五方面内容。 衡量人群健康状况的评价指标:人口数量和结构、人口出生及增长指标、生长发育统计指标、疾病统计指标、人口死亡评价指标以及人群健康状况新指标(减寿人年数、无残疾期 望寿命、健康期望寿命、病残调整年、生命素质指数、社会卫生综合评价指标)等。 评价人群健康状况最常用的指标有:人均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 卫生政策指标包括:各级政府及其领导对人民健康的政治承诺;资源分配,例如卫生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与卫生有关的社会发展费用及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等;卫生资源分配的公平、合理制度;社区参与卫生事业发展;卫生组织机构和管理完善程度。 评价社会卫生状况的社会经济指标包括:经济指标包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劳动人口就业率及劳动人口失业率等。社会指标包括人口统计指标,例如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负担系数等;成人识字率;人均居住面积;食物供应等。 1)疾病发生于存在频度人群健康状况中疾病统计指标有:( 的指标:发病率、患病率等。(2)疾病构成与顺位。(3)疾病严重程度评价指标:病死率、因病休工(学)日数、因病卧床日数、治愈率、生存率等。 社会卫生策略的特点:针对社会卫生问题;以消除健康危险因素为目的;强调群体策略;采取综合性措施;以健康为中心。 “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含义:是指到2000年使世 界上全体人民都能达到一种按社会和经济发展所能达到的最高健康水平。简言之,也就是人人达到最高可能的健康水平。 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球总目标:提高平均期望寿命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在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改善健康的公平程度;卫生系统可持续发展,保证人民利用这一系统所提供的服务。 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原则:社会公平、社区与群众参与的原则;部门协同原则;成本-效果和成本-效率原则。 社会卫生状况评价的文献资料的来源渠道:(1)生命统计资料,包括出生、死亡、结婚等;(2)人口普查资料;(3)卫生服务常规等级;(4)疾病登记;(5)卫生相关部门的资料。 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的主要用途:(1)找出某地区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和主要的卫生问题,即对不同地区、不同对象(性别、年龄、职业等)、不同疾病进行DALY分析,可以确定高发地区、重点人群及主要疾病。(2)通过干预前后DALY指标的对比,可评价某项措施是否得力。(3)比较几种干预措施的DALY效果,选择最佳的方案来控制重点疾病,以达到使用有限的资源,而取得最大成效的目的。(4)进行全球疾病负担(CBD)分析。 我国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1987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了我国新时期 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作为实现全球战略目标的基本策略的战略性行动是:(1)与贫困作斗争:不仅仅是为贫困人口提供他们赖以生存所必须的物质,更重要的是寻找一种机制让他们能够通过自救改变生存环境;(2)在所有环境中促进健康:包括在生活、工作、娱乐和学习所需要的环境中促进健康,通过社会行动促进健康、通过媒体形象倡导健康;(3)部门间的协调、协商与互利:卫生部门要敏感地意识到各个部门的动机,以便与之协调,实现在促进人类健康目标上的一致性;(4)将卫生列入可持续发展规划:要使发展得到持续,使当代和后代都能受益,健康必须在可持续发展中优先考虑。 初级卫生保健策略的内容: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医治病伤;康复服务。 全球卫生策略的基本特征:针对性;公平性;可及性;动态性。 全球人群健康状况的特点:健康状况的改善具有普遍性,而且改善幅度较大;健康状况差距较大,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不公平性;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重要改变;旧的健康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新的健康问题又不断出现。 五、卫生服务研究 卫生服务要求:反映居民要求预防保健、增进健康、摆脱疾病和减少致残的主观愿望,不完全是由自身的实际健康状况所决定的。 卫生服务需要:是指依据人们的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包括个人认识到的需要、由专业人员判定的需要,以及个人未认识到的需要。 卫生服务需求:是从经济和价值观念出发,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消费的卫生服务量。一般分为由需要转化而来的需求和没有需要的需求两类。 卫生服务利用:指需求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数量(有效需求量)。是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的结果,直接反映了卫生系统为居民健康提供卫生服务的数量和工作效率,间接反映了卫生系统通过卫生服务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但是不能直接用于评价卫生服务的效果。 卫生人力资源:是指经过专业培训、在卫生系统工作、提供卫生服务的人员,包括已在卫生部门工作和正在接受培训的人员。 卫生人力规划:是对未来卫生人力需要量、供应量以及拥有量进行预测,制定卫生人力长远计划的过程。 卫生人力需求:是从社会和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劳动力发 展等多种因素出发,研究卫生部门在目标年间需要卫生人力的数量和质量。 卫生费用:广义上是指一定时期内为保护人群健康直接和间接消耗的社会资源,包括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以货币计量。狭义上指的是卫生费用,是卫生费用研究的主要对象。 卫生服务研究:是从卫生服务的供方、需方和第三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卫生系统为一定的目的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卫生服务的过程。 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是围绕特定的评价目标、评价对象和评价阶段,对卫生服务的进展、成效和价值进行评判估量的过程。即从卫生服务的社会需要、卫生资源投入、提供的服务量及其效率、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做出评价。 综合评价:是将反映评价对象特征的多项指标进行系统加工整合,从总体上评价对象的优劣,或将多个单项评价指标组合成一个包含各个成分的综合指标,借以反映评价对象的全貌。 实验性研究:卫生服务研究中的实验性研究是以社区人群作为实验研究的对象,考察卫生服务与有关因素的联系及规律性,是一种定量研究的方法,主要用来阐述各变量间的函数关系。 数学模型方法:卫生服务研究中的数学模型方法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从理论上阐述卫生服务与有关因素的联系及规律性,是一种定量研究的方法,主要用来阐述各变量间的函数关系。 综合评价法:WHO于1976年提出了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模式,即应用人群健康状况、医疗需要量、卫生资源和卫生服务利用等指标及其相互关系,评价卫生服务的效益和效果,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和制定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投入产出分析法:主要用来研究卫生服务投入量(卫生资源)与产出量(卫生服务利用量)之间的关系,借以评价卫生资源配置或使用的效益和效果。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果分析及成本效用分析等方法。 患病:我国卫生服务总调查将“患病”的概念定义为:(1)自觉身体不适,曾去医疗卫生单位就诊、治疗;(2)自觉身体不适,未去医疗卫生单位诊治,但采取了自服药物或辅助疗法,如推拿按摩等;(3)自觉身体不适,未去就诊医疗,也未去采取任何自服药物或辅助疗法,但身体不适休工、休学或卧床一天或一天以上者。上述三种情况有其一者为“患病”。 卫生服务研究的永恒主题是保证公平、提高效益、改善质量。 我国国家卫生服务调查采用的方法是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 家庭健康询问抽样调查通常包括一次性横断面调查、重复性横断面调查和连续性横断面调查。 没有需要的需求通常由不良就医行为和不良行医行为造成,表现为“求非所需”和“供非所求”两种情况。 影响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的因素有:人口数量及年龄性别构成、社会经济因素、医疗保健制度。 反映居民医疗服务需要量和疾病负担的指标主要由疾病的频率(度)和严重程度两类指标组成。 反映居民医疗服务需要量的指标:两周患病率、两周卧床率。 卫生人力资源研究主要研究卫生人员的数量、结构和分布。 卫生人力作为一个人才群,合理结构应包括年龄、专业、职称结构三方面。 卫生人力需求的预测方法有:健康需要法、健康需求法、服务目标法和人口比值法。 卫生人力供给包括现有卫生人力拥有量、未来卫生人力增加量及流失量三个部分。 我国卫生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近些年一直徘徊在3%。 人均卫生费用指标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卫生费用的人均水平。 反映医疗机构内部费用分配和使用特征可以用门诊和住院费用构成。 反映卫生费用的数量是否适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人民群众卫生保健需要的指标是卫生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百分比。 卫生服务评价的基本方法就是进行两组或多组比较,至少有一个研究组和一个对照组。 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模式是以人群健康需要量、卫生服务利用量和卫生资源投入量三类指标的平均数作为划分高低的标准。 我国开展较系统的卫生服务研究起始于20实际80年代初。 卫生服务研究中影响卫生服务因素的研究是分析性研究。 卫生服务研究中的实验性研究是以社区人群作为实验研究的对象,考察卫生服务和疾病防治的效果,进行干预性的实验研究是一种的得到广泛应用的实证方法。 卫生服务研究中投入产出分析法主要用来研究卫生服务投入量(卫生资源)与产出量(卫生服务利用量)之间的关系,借以评价卫生资源配置或使用效益和效果。 卫生服务研究中与家庭健康询问抽样调查互补的重要收集资料的方法是常规的卫生信息登记报告系统。 家庭健康询问抽样调查属回顾性调查的范畴。 发现未察觉到得卫生服务需要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人群健康筛检。 卫生服务需求的实际满足与否及满足程度取决于卫生服务的供给量。 目前常用疾病指标和死亡指标来反映人群的卫生服务需要。 门诊服务利用用来反映居民对门诊服务的需求水平和满足程度。 影响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以及生活质量的决定因素是居民自身的健康状况。 卫生费用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狭义的卫生费用。 我国卫生费用来源于国家、集体和个人。 卫生费用可分为直接卫生费用和间接卫生费用两类。 社会卫生状况和人群健康水平得到改善与提高的程度是评价卫生服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终尺度。 卫生服务研究领域普遍关注的三个问题:(1)提高卫生服务的普及程度和居民接受卫生服务的能力,保证卫生服务利用的社会公平性;(2)控制医药费用,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改进卫生服务质量,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内容:(1)社会因素对卫生系统的影响;(2)评价人群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3)合理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4)卫生系统的组织机构和功能;(5)卫生系统的经济分析;(6)卫生服务效果评价。目的:合理组织卫生事业,以有限的卫生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和信息等资源尽可能满足居民的卫生服务需要,从而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改善社会卫生状况。 卫生服务研究中描述性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1)考虑 考察卫生服务发展的变动规律,预测卫生事业发展的趋势;(2)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卫生服务状况及水平;(3)评价卫生服务的效益和效果。 卫生服务要求、需要、需求的区别:要求(主观需要);需要(客观要求,未涉及购买支付能力);需求(客观要求、主观愿望,有能力购买、有支付能力)联系:卫生服务需求是由卫生服务需要转化而来的;不是所有的需要都能转化为需求;卫生服务需求还包括没有需要的需求。 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利用的相互关系:卫生服务需求由需要转化而来,人们的卫生服务需要只有转化为需求,才有可能去利用卫生资源,需求才有可能得到满足。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并不是人们所有的需要都能转化为需求。需要能否转化为需求,除取决于个体自身的需要外,还与个体的收入水平、家庭人口、职业、文化程度、社会地位、风俗习惯以及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和服务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医疗需求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居民对卫生服务的实际需要。卫生服务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取决于卫生服务的供给量。事实上,由于卫生资源有限、配置不合理,以及存在服务质量差、效率低、资源浪费等现象,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都难以得到全部满足。 管理和合理使用卫生人力是发展卫生人力管理的内容:科学 卫生事业的关键,卫生人力管理包括:制定卫生人力管理政 策和规范;调节卫生人力需要或需求;卫生人力的监督和指导;卫生人力的激励;卫生人力的使用和评价等。 卫生费用研究的内容:资金量、构成和特点、分配和使用、健康需要/卫生资源/卫生服务利用之间是否平衡、来源、去想、影响因素、变动趋势等。 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指标主要应用在:测算目标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利用量;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依据;计算疾病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 影响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的因素:居民自身的健康状况是影响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以及生活质量的决定因素,凡是影响居民健康和社会卫生状况的各种因素,都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居民的卫生服务需要和利用,主要因素有:人口数量及其年龄性别构成;社会经济因素;文化教育;卫生服务质量及设施;医疗保健制度;气候地理条件;行为心理;婚姻与家庭。此外,还包括生物学遗传、职业、社会地位、卫生政策、人口流动、交通便利程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众多因素。 卫生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要点:卫生人力资源;卫生人力规划;卫生费用。 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指标的筛选原则:要点:重要性和实用性;有效性;特异性;敏感性;代表性;可靠性;可获得性。 卫生服务综合评价内容的主要特征:要点:适宜程度;足够 程度;进度;效率;效果;影响。 卫生服务研究中比较评价时需注意的问题:要点:设立对照;自身前后对照与平行对照;齐同比较:资料收集方法的一致性、指标统计口径的齐同。 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模式:是将人群健康需要、卫生服务利用和卫生资源三个方面有机联系起来,以人群健康需要量、卫生服务利用量和卫生资源投入量三类指标的平均数作为划分高低的标准,组成八个组合,依次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卫生服务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为制定服务发展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卫生服务综合评价的目的:为了解卫生服务的社会需要和需求,探讨影响居民健康和寻求卫生服务的障碍因素,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卫生问题,更有效地配置与使用现有的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的效率、效益与效果。意义:提供计划、管理以及决策的合理依据,从而为人群提供效率高、效果好、公平的公共服务,改善社会卫生状况和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卫生服务研究的意义:(1)是研究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卫生服务日趋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形式,以相应地调整、改进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组织结构、功能及工作方式、方法的需要。(2)是研究适宜的卫生服务计划,实施、评价管理技术,以提高卫生事业的效益和效果的需要。(3)对象和内容不断 扩展以及研究成果对改进卫生服务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以及卫生服务社会化和现代化的一个必然趋势。(4)可以发挥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卫生服务研究为各级卫生机构提供指定卫生计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从当前的任务看,卫生服务研究为解决卫生机构的实际工作问题提供指导原则和方法,不断提高工作质量;从长远观点看,卫生服务研究为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加强国家卫生系统的职能,而提供指定卫生政策、策略和措施的帮助。(5)保证公平、提高效益、改善质量是卫生服务研究的永恒主题,研究并解决这三个问题对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卫生服务研究的进展:我国开展较系统的卫生服务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1年中美两国科技人员在科技合作项目中对上海县卫生服务状况进行研究,开创了我国卫生服务研究的先例,研究经验以及所采用的快速评估方法,尤其是家庭健康询问调查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我国卫生服务研究起步虽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调查研究的规模也较大。主要表现在:(1)上海县卫生服务研究的经验迅速得到推广应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已有200多个市、县进行了城乡居民卫生服务抽样调查。(2)卫生服务研究范围、内容和对象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从农村向城市,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地乃至全国范围拓展。研 究内容由单一的医疗服务向预防、保健、护理、康复等领域拓展,研究对象从总人群向特殊人群(如部队指战员)和弱势人群(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流动人口、少数民主、贫困人口)拓展。(3)卫生服务调查研究方法有所发展:为弥补一次性横断面家庭健康询问调查的缺陷和常规登记资料的不足,重复的或连续的家庭健康询问抽样调查方法已在国内有些卫生服务研究项目中被采用。研究方法从初始阶段的横断面描述性研究向纵向的时间序列研究、分析性研究和前瞻的干预研究发展。 卫生服务研究的方法: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实验性研究;数学模型方法;系统分析法;综合评价法;投入产出分析法;家庭健康询问抽样调查。 运用描述性研究进行卫生服务研究的领域:描述性研究阐明卫生服务或健康事件在人群中分布的状况及其变动规律。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1)考察卫生服务发展的变动规律,预测卫生事业发展的趋势。(2)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卫生服务状况及水平。(3)分门别类地研究卫生事业的特点,评价卫生服务的效益及效果。 居民卫生服务要求的体现:一是公众对政府卫生、环保等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希望、要求和建议。二是可以在专门组织的健康询问调查中收集居民的卫生服务要求。 需要能否转化为需求的影响因素:除了与居民本身是否察觉 到有某种或某些卫生服务需要外,还与其收入书评、社会地位、享有的健康保障制度、交通便利程度、风俗习惯以及卫生机构提供的服务类型和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 疾病严重程度指标:两周卧床率、两周活动受限率、两周休工(学)率、两周患病天数,此外,还有失能率、残障率,以及两周卧床天数、休工天数、休学天数等。 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指标的应用领域:测算目标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利用量;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依据;计算疾病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 计算疾病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的方法:每人每年因病伤休工天数乘以人均产值或利税,再乘以该地区总人口数,可以得出因病休工而引起的间接经济损失数。 卫生人力需求的主要预测方法:卫生人力需求是从社会和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劳动力发展等多种因素出发,研究卫生部门在目标年间需要卫生人力的数量和质量。主要预测方法有:健康需要法;健康需求法;服务目标法;人口比值法。 卫生费用研究的内容:卫生服务过程中需要多少资金,卫生费用的构成和特点,卫生费用的分配和使用是否公平合理,健康需要、卫生资源和卫生服务利用之间是否相对平衡。卫生费用研究还研究费用的来源和去向、影响费用的因素及变动趋势、卫生费用增长的原因等。 直接卫生费用:指利用卫生服务而支付的费用,包括患者看 病支付的各种服务费、化验费、药费及材料费等。间接卫生费用:包括因病误工的工资、车旅费、营养费、照顾患者的误工工资。 卫生费用评价指标:要点:(1)卫生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百分比;(2)人均卫生费用;(3)卫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4)门诊和住院费用构成;(5)医疗、卫生防疫和妇幼卫生费用的比例。 六、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庭、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一般而言,社区应具备下列5个因素:相对固定人口;一定的地域范围;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特有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和认同意识;相应的生活制度和管理结构。是社会的缩影,家庭是社区的基本单位。WHO解释有一个代表性的社区,其人口约10万-30万人之间,面积0.5万-5万平方公里。 社区卫生服务:是在政府领导、社会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主干,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人群为对象、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病人、残疾人、低收入居民为重点,以解决社区 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的、经济的、方便的、综合的、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是由全科医生为主要卫生人力的卫生组织或机构所从事的一种社区定向的卫生服务。服务对象分为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高危人群、重点人群及病人。服务人员主要有全科医生、社区护士等有关专业卫生技术和管理人员组成。可及性照顾是使广大居民享受到随时可获得的、方便有效的、可负担得起的基本卫生服务。工作的首要环节是社区诊断。灵魂是社区健康教育。以社区健康及卫生服务需求为前提,以社区诊断为基础。专项内容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网络原则上按照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及区域卫生规划设置。 全科医疗:是由全科医生所从事的医学实践活动。它是在通科医疗的基础上,通过整合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果而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基层医疗模式。不以病人的性别、年龄、疾病的类型以及所应用的技术、方法特征来分科,它综合了内、外、妇、儿等各临床专科的基本服务,应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的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人性化的服务,是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疗服务,是医疗保健系统的基础。是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服务。 社区诊断:是参照临床诊断思维,对社区人群的需要和需求进行调查研究,掌握有关信息,分析社区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了解社区解决问题的资源,提供适应社区需要与需求的资料,作为制定社区卫生计划的依据。主要采用统计学、流行病学、社会医学和卫生经济学等方法。其步骤为:确定需要的信息,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作出诊断。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 全科医生运用全科医学独特的原则和方法,着重解决社区中得常见健康问题。 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的“六位”是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区预防、社区保健、常见病和慢性病治疗、社区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是社区卫生服务。 说明国家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宏观政策已经明确的标志是2002年8月23日出台的《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 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要依托现有基层卫生机构,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为补充,以上级卫生机构为指导,与上级医疗机构实行双向转诊,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使各项基本卫生服务逐步 得到有机融合的基层卫生服务网络。 社区医疗提供以门诊和出诊为主要形式的基层医疗服务。 在我国,城市社区一般指城市的街道、居委会;农村社区指乡镇、村。 从结构及功能上描述社区,在结构上社区是一个以地理和行政管理为依据明确划分的局部区域;在功能上社区是由相同认同感与归属感和文化特色的居民组成。 健康促进包括健康教育和其他能促使行为与环境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一切支持系统。 社区预防包括传染病和多发病预防、卫生监督和管理。 社区康复不同于医疗康复,体现医疗与预防保健于一体,心身全面兼顾,连续性、协调性的全科医疗服务的基本原则。 社区计划生育工作是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前哨阵地,是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人口变动主要在社区。 要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必须坚持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实惠的原则。 现代健康观认为健康包括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维度,从个体转向群体,从治疗扩展到预防、从生理扩展到心理,从被动转向主动医学。 要使社区卫生服务有序,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医疗保障制度和双向转诊制度是重要的保障。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挑战:从解决“短缺”开始,到规模失 控;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基层卫生单位的特有功能与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不适应;基层卫生人员知识陈旧,距离全科医师的要求差距大;居民健康意识低,自我保健投入少。 分析现阶段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意义:要点:社区卫生服务定义;社区卫生服务内容;目标、原则及意义;现阶段面临的形式;现阶段推进社区服务的意义;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障碍;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保障措施。 社区卫生服务的特征:包括基层卫生保健、人格化照顾、综合性照顾、协调性照顾、连续性照顾、可及性照顾、以家庭为单位的照顾、以社区为基础的照顾、以预防为导向的照顾、团队合作精神。任务: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延长寿命、改善生活质量;创建健康社区;保证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保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总体目标: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坚持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深化卫生改革,满足人民卫生服务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构筑面向21世纪的、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化城市卫生服务体系。2005年具体目标:形成较为完备的社区卫生服务政策体系;基本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建立较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基本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开展基本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多方 筹资,公有制为主导;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服务,健康促进;坚持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坚持社区卫生服务与社区发展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发展意义:(1)是提供基本卫生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2)是深化卫生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3)是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迫切要求。(4)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机构设置原则:(1)中心: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便于落实社区卫生服务的各项工作任务;一般以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设置,覆盖3万-5万人口,步行15-20分钟。服务半径过小或人口过少的,可合并设置。(2)站: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作为对卫生服务中心难以方便覆盖区域的补充;服务人口一般为1万-1.5万人。机构审批程序:(1)组建单位向区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交申请设置报告;(2)区级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报告(全部资料)后30日内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划和基本标准进行初审,合格者报市级卫生服务机构设置批准书;(3)市级卫生部门在30日内进行审核,合格者填写市卫生服务机构设置批准书;(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成后,由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验收,合格者发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许可证》;(5)经批准的社区卫生服务 机构由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登报向社会公布。主要服务方式:(1)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为居民提供基本卫生服务;(2)上门服务;(3)制服务;(4)承包制服务;(5)热线咨询服务;(6)转诊服务。特点:(1)以健康为中心;(2)以人群为对象;(3)以家庭为单位;(4)提供综合服务:人格化、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可及性服务。意义: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重要基础;体现“医乃仁术”的医德医风;是适应市场经济,大力发展健康产业的重要举措;是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的可靠保证。任务: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延长寿命、改善生活质量;创建健康社区;保证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保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基本工作内容:社区卫生诊断;健康教育;传染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精神卫生;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保健;社区医疗;社区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社区卫生工作分析;社区卫生服务。妇女保健的内容:围产期保健;产前保健;产后保健;更年期保健;配合上级医疗保健机构开展妇科疾病的筛查。儿童保健的内容:新生儿期保健;婴幼儿期保健;学龄年期保健;学龄期保健;儿童各期常见病、多发病及意外伤害的预防指导。老年保健的内容:了解社区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和健康状况;指导老年人进行疾病预防和自我保健;指导意外伤害的预防、自救和他救。社区医疗的内容:提供 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医疗服务;疑难病真的转诊;急危重病的现场紧急救护及转诊;提供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医疗服务。组织机构设置的原则:(1)大力推进城市和乡村社区建设,必须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社区,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不断丰富城乡社区建设内涵。(2)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是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医疗、康复等服务的综合性基层卫生服务机构。(4)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地市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批。(5)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6)业务用房、基本设备、常用药品和急救药品应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居民需求配置;卫生人力应按适宜比例配置。(7)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要坚持社区参与的原则。(8)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立、运行应引入竞争机制。(9)命名原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县)+所在街道(乡镇)名+识别名(可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所在街道(乡镇)名+所在居民小区(村)名+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原则:政策性;公平性;经济性;协同性;发展性。管理措施:开发领导,转变观念;社区动员,重在参与;多方筹资,经济补偿;掌握信息,社区诊断;制定计划,优选重点;监督指导,检测评价;保险到位,双向转诊。 社区诊断的步骤:确定社区中得主要健康问题病排出优先解决的顺序;确定社区卫生工作目标;组织实施;评价。 如何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政府承诺;群众的主动参与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动员;卫生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合作;适宜的、可提供的和负担得起的科学技术手段。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要求各级领导树立如下观念: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要求各级领导特别是社区领导自觉从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树立下述观念:为民造福,施“德政”观念;卫生与社会经济发展双向作用观点;“三维”健康观和社会大卫生观点。 社区计划的程序:明确现存卫生问题和优先领域;明确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策略;提出解决办法;制订工作日程。 七、弱势人群健康与卫生服务 弱势人群:是指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或较特殊,或由于经济、医疗保障等方面有限,对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较差的人群。 妇女保健:可分为青春期保健、婚前保健、围产期保健、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保健几个方面。其中,围产期保健是妇女保健的重点。 儿童保健:以做好7岁以下儿童保健为工作重点。对婴幼儿实行系统保健管理,增强儿童体质,积极防治儿童常见病,做好计划免疫,努力降低新生儿、婴幼儿死亡率。从年龄来 看,儿童保健可分为婴儿期保健、幼儿期保健、学龄前期保健、学龄期保健和青春期保健几个方面的内容。 自我保健:是指人们主动行动起来,为个人,家庭、邻里、同事等所进行的有利于保健的活动。它是一种高效益、具有广泛群众性和社会性的保健活动。 残疾:是指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身心功能障碍,导致不同程度地丧失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一种状态,它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语言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 残疾人:是指在心理上、生理上、身体结构上,由于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从而导致部分或全部丧失正常的生活方式以及从事某种个人或社会工作能力的人。 缺损:是最轻的残疾,是指由于损伤、疾病或发育上的缺陷,造成身体组织或功能不同程度的缺陷,身体、精神和智力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对独立生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生活上能够自理。 流动人口:特指人们在没有改变原居住地户口的情况下,到户口所在地以外的地方从事务工、经商、社会服务等各种经济活动,但排除了旅游、上学、访友、探亲、从军等活动。 社区康复:是在一定社区范围内对各类残疾人提供服务的新途径,主要是利用本社区的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社区和家庭的康复,主要提供病、伤、残者恢复期及后期康复服务, 开展残疾三级预防工作,同时也提供职业康复、健康教育和社会康复。对于患者而言,社区康复方便、快捷,而且价廉,并且有益于他们回归家庭和社会,是普及康复服务的基础和主要形式。 妇女儿童保健工作包括3个主要方面的内容: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婚前保健服务项目有婚前卫生指导、婚前医学检查和婚前卫生咨询。 目前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重点开始向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家庭幸福以及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方向转移。以避孕方法知情选择为中心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在全国得以广泛开展。 人体的衰老是一个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演变的过程,按年龄一般可划分为发育期、成熟期、衰老前期、衰老期。 老年保健的基本任务在于从社会经济、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现实出发,将老年社区保健、家庭保健和自我保健有机结合起来,从微观、宏观,横向、纵向等不同层次研究解决老年保健问题,使老年人不脱离社会生活,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我国老年保健工作是在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结合广大社会力量,动员个人、家庭、社会参与保健,形成自我保健、家庭保健和老年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方式。 残疾人卫生保健的目的是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为残疾人提供综合的康复保健服务,促进残疾人人群健康,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 根据残疾程度的由轻到重,可以将残疾分为缺损、残疾和残障。 要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必须以专业康复为骨干,社区康复为基础,残疾人家庭为依托,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康复服务网络,即三级康复服务网络,推动社区康复的发展。 我国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主要表现在妇幼健康、传染病、生产事故、职业危害、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等问题。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中国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在世界上是最高的;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来势迅猛,是全世界前所未有的;高龄老年人口比重大;我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老龄化发展的不规则性和累进性。 老年保健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老年保健与社会福利、服务事业有着广泛的联系,是一种综合性的卫生与社会服务,包括卫生保健、疾病防治与康复、社会服务等方面。主要包括以下两项内容:老年病防治;老年人精神卫生。 我国老年保健服务的方式:我国老年保健工作是在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结合广大社会力量,动员个人、家庭、社会参与保健,形成自我保健、家庭保健和老年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方式。(1)自我保健:是指人们主动行动起来,为个人、家 庭、邻里、同事等所进行的有利于保健的活动。它是一种高效益、具有广泛群众性和社会性的保健活动。根据老年人的特点,自我保健教育既要采取深入浅出、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宣教与技术指导方法,又要与保健干预措施、加强健康生活方式的可行措施密切配合,以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健能力。(2)家庭保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对老年保健具有独特的和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是我国老年人获得照顾的主要场所,应该重视、利用家庭对老人提供保健的社会功能,继续保持和发扬家庭养老的优良传统。(3)社区服务: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人们对养老的需求不仅在范围上越来越大,而且在质量上也越来越高,原有的居家养老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社区服务的兴起,为建立新型的养老模式提供了基础。老年人成为社区服务的最大受惠者,社区养老服务将为老年人解决物质供养、生活照料、卫生保健、精神慰藉等问题。 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方式:要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必须以专业康复为骨干,社区康复为基础,残疾人家庭为依托,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康复服务网络,即三级康复服务网络,推动社区康复的发展。社区康复的实施要依靠残疾人、残疾人亲友、残疾人所在社区,及卫生、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使家庭和社区对残疾人的康复负起责任,鼓励残疾人及其亲友参加康复活 动。要应用简便、适用、有效的康复方法,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建立完善的双向转诊制度,在全面康复的基础上,促使残疾人回归到家庭和社会。 我国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的特点:我国流动人口群体的健康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妇幼健康、传染病、生产事故、职业危害、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等问题。其中妇幼健康的问题是:妇女保健意识淡薄;儿童健康状况堪忧。传染病的问题有:流动人口是传染病爆发流行的高危人群,并且由于经常在不同地区间流动,架设了传染病传播的桥梁,对寄生虫病和传染病在城市中的传播和流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政策措施应该包括:随着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有关方面对其社会保障包括卫生保健方面逐渐重视,不少城市开始为流动人口制定某些特定的政策和措施。包括:为外来农民工建立工伤、住院保险和医疗保险;农民工可以领取养老金;农民工可以领取失业保健金;建立农民工综合社会保险。 改善流动人口健康和卫生服务的方式:(1)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把流动热口的卫生服务纳入法制轨道,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2)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根据流动人口的人不,搞好医疗卫生网的配置。(3)平等对待流动人口,变管理为服务。(4)扩大医疗保险覆盖率,建立医疗保险基金,将流动人口纳入社会医疗保障体系。(5)作为卫生服务 提供者的医师应该种种患者的文化背景、传统观念和生活经历,了解流动人口与当地人口的差异,多与患者交流,耐心为他们解释病因、治疗方案。(6)加强流动人口健康教育。(7)招聘流动人口的用人单位和负责人必须对聘用工的传染病预防负有法律责任,为聘用工解决安全饮用水、饮食卫生、卫生厕所等问题,进行传染病的查治。(8)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法律和规章制度。 八、社会病防治 社会病:是指社会因素起着决定作用,并与现代生活方式与行为密切相关的疾病或社会病理现象。这类疾病一般采用社会性防治措施才能加以控制。是介于社会问题和越轨行为之间的一个概念,但更接近社会问题,可以说是某些社会问题的集合。 社会问题:是从社会功能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其外延很广,涉及所有需要动员社会力量来解决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环境污染、老龄化、教育、劳动就业等各种问题。 越轨行为:主要是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来看问题,其外延小得多。一般来说,凡是违背群体标准或期望的行为都可以成为越轨行为,如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等。 社会病防治是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即运用社会医学的研究方法,探讨社会致病因子与社会病发生、发展、消亡之 间的关系,为预防社会病提供有效的证据。 社会病的特点:必须具有公共性;产生的根源非常复杂;对社会具有严重的危害性;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社会病的防治原则包括:(1)积极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及各级健康教育部门和各级卫生部门的作用。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营养;适当运动;控制应激,保持良好的情绪反应。(2)加强对社会病的社会控制:卫生立法:社会预防;社会支持;社会规范。(3)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父母起表率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互相关心、爱护,培养子女的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4)建立社会病的咨询与治疗机构,进行危机干预。 社会病、社会问题、越轨行为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1)社会问题概念(2)越轨行为概念(3)社会病是介于社会问题和越轨行为之间的一个概念,但更接近社会问题,可以说是某些社会问题的集合。(4)社会病主要是社会现象,不完全是个人的行为问题。但是,与一般的社会问题相比,社会病与个人行为尤其是个人越贵行为,有着更加密切的联系。例如吸毒、酗酒等行为从个人的角度,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都是越轨行为,但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如果这些越轨行为的产生根源在于社会,而且其影响范围扩展到了整个社会,都可以看做是社会病。
/
本文档为【在职公共卫生硕士联考 社会医学知识点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