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实施新课程标准 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实施新课程标准 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2020-03-08 7页 doc 22KB 3阅读

用户头像

is_037433

暂无简介

举报
实施新课程标准 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实施新课程标准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基础》教学的思考与对策 1 问题的提出 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新课标中指出了五点,即是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实质上这是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多视角的描述和概括。面对课标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和评价等,如何开展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如何重新定位信息技术课的目标?面对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甚至...
实施新课程标准 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实施新课程标准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基础》教学的思考与对策 1 问题的提出 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新课标中指出了五点,即是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实质上这是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多视角的描述和概括。面对课标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和评价等,如何开展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如何重新定位信息技术课的目标?面对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甚至“零起点”,教与学何去何从?以上这些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必须超前思考、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略的思路和想法,与广大同行交流。 2 问题 2.1 “纲要”与“课标”的不同点 2000年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和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与以前的计算机课程比较,纲要突出的特点是:第一次提出了课程名称为信息技术;在其目标中,第一次提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并且强调了伦理问题,提出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要求。 新颁布的课标把“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作为课程的第一个理念,强调“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同时,在课程目标中,又具体地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描述了信息素养的具体内容。 2.2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的教学改革方向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以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为主线,以提出问题为探究的起点,通过信息的获取与管理、问题的讨论与解决、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以及成果的交流与评价的主题活动,发展学生信息问题的解决能力。在此过程中,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一方面通过“确定问题、决定策略、搜索获取、加工利用、集成展示和交流评价”的活动过程,使学生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另一方面通过“感知信息、走进信息和探索信息”的多层次循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发展了学生的信息能力,也带动了其决策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3 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3.1 突出“大众信息文化”的取向,理顺信息脉络 基础教育阶段是奠定人生发展基础的时期,是学生信息文化素养的启蒙期和发展期。大众文化取向下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中小学生在操作和使用大众信息技术工具的过程中,从感受信息生活、适应信息生活、把握信息生活的过程中,接受信息文化,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这就是为什么一直强调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的原因。当然,如同学习是学生生活的部分一样,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也只是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部分,更为广泛的信息文化实践和文化意识的培养应该发生在学生的全部生活实践之中。 在《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教学中,逐步阐明信息与信息处理、信息与数据、信息与计算机的关系非常关键,这也正是培养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我们应运用课标的大众信息文化取向观,根据各校所在城镇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特色,对所用教材进行适度处理。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根据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设计出主题活动、综合实践和研究性学习等教学,突破现行教材在内容、形式、体系、结构和层次上的瓶颈与困难,使教学逐步适合“主题式”、“活动式”和“任务式”的教学模式,并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开放、自主和协作的学习方式,既能给基础较差的学生提出基本要求,也能给基础较好的学生留下个性发展的空间。 3.2 及早上网,突破“零起点”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设置的指导思想,是意图使学生在持续信息技术经历的基础上,更多关注课程的深层次内涵。该模块所依托的技术不高,在初中基础上注入一定的实用技巧,将课程重点转移到适合高中学生认知水平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上。但是,面对高一入学新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甚至“零起点”,如何解决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的困难? 针对这种现状,及早上网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如对信息概念的深刻理解、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更好把握等。并且,在上网过程中对操作系统的认识、对文字处理的渴求和对多媒体的体验等都会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有益的影响。在后续章节的学习中,还可以利用网络了解相关知识和技术,搜索相关素材和资源,查找和下载相关软件等。如此一来,新生学习之初就以获取信息为开端,避免“零起点”的困扰。结合上网浏览,教师可引导、帮助学生制定相关的研究课题,利用网络检索信息,开展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深刻理解信息搜索的技巧、信息来源的判断和信息技术的内涵。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把更多的时间交还给学生,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的定位只是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在给出课堂任务后,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去学,等到他们碰了钉子,再通过各种努力去解决这个问题,就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改革教学模式,适应新课程标准 课标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提出了几点原则性的建议: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和相互合作的过程;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特别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技术革新等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善于将各种方法、策略和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大量实践表明,“任务驱动”、“问题解决”都是行之 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或教学模式,但其有效性是有条件的,不能滥用。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要注意“任务”、“问题”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不要简单重复,以免造成学生的厌烦心理和学习时间的不合理分配乃至浪费。 对于《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它是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按照“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的逻辑线索呈现学生内容。“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内容分散到各章、节中,与具体内容的学习紧密结合,这样效果较好。在教学中,大致可分将教材分为两部分:一是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阶段,我们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或“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二是作品设计阶段,我们主要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自主学习模式。 3.4建立协作小组,提供自主探究的合作伙伴。 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经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会各不相同。协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所以,在自主探究前先建立协作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4人或6人的小组,促使协作学习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氛围。在自主探究中,各组进行有计划的协作学习,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此同时,教师要学会放,而不要像保姆一样。比如,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教师强调了好几遍的,学生照样不能掌握,可是在同学之间示范操作一遍,他们就能记得很牢。在同学的帮助下,基础差的学生进步格外快;而技术水平比较高的学生在指导同伴的过程中,既享受到了成功的快感,也使自己的技术更加熟练。 在《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许多教师将任务或综合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协作完成。如果教师只关心小组协作后的成果,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滥竽充数”。因此,我认为:首先,现在的小组协作学习应该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谁来做规划和设计,使得大家统一方向;其次,是明确分工任务;其三,让学生写个人的学习心得,或在BBS中发表个人的收获、经验与不足之处;最后,教师注意监督其完成小任务,并作出评价。 3.5 开展基于网络资源的学科整合学习 网络创设了一种信息时代中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网络也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标下,高中阶段在加强学生基础教育的同时,应当加强各学科之间、信息技术与各学科之间的和谐渗透式教学,注重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此,在教学中,开展基于网络资源的学科整合学习模式的探索,着重培养学生网上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合法利用信息等能力,同时结合其他学科内容进行了渗透式教学。 在网络信息资源日益发达的今天,教育不再是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的结果,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去发现和掌握知识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能力。例如,在《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节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查找有关社会、人文等问题的信息,比如巴以局势、美国大选、道路交通安全法、科学发展现等热点问题,还可以根据城镇文化、校园文化等开展调查研究,撰写小论文,然后制作电子报刊;在《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节中,让每位同学都成为一名小老师,在其它学科中选取一节教学内容进行备课,备课遇到困难时找相关学科教师 帮助,涉及到相关素材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并将制作成电子文稿供教师上课使用;在《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一节中,与数学(必修三)《算法初步》中进行整合,从而提高了信息技术课的地位,同时为选修《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做好铺垫;在《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一节中与语文(必修二)《再别康桥》一文相结合,同学可直接录入或通过网络下载本文,利用金山快译或金山词霸等软件翻译成英文,然后要求同学搜索英文版的《再别康桥》并进行对比。通过这种方式的研究、学习,极大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和研究能力。 3.6 教学要理性回归生活,在活动中培养信息素养 在教学中充分挖掘信息技术课程的内涵,教学内容应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活、学习及各项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目前,互联网发展迅速,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的生活,广大学生也相应成了“网民”。网络世界除了有丰富的网络资源、先进技术,同时也存在着色情、暴力、网络犯罪等负面内容。面对这一生活实际,如果教师还是将学生的信息素养仅局限于课程、课本和学校的做法,割裂了学生与社会的必然联系,是不完整的。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展开,学生一方面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境保护等社会活动日益增多,另一方面,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与社区、社会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学生的社会生活的面临着重要新建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方面要求教师教给学生一定的网络知识和技能,开展网络活动,在锻炼学生的同时有效的达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学生谈心交流,共同探讨,通过电子邮件、网络聊天等形式,解决一些平时难于解决的问题。网络教育这一形式,因其新颖,又贴近学生心理,很受欢迎,从而发挥特殊的作用。 对于现阶段出现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可以在《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教学中,让学生收集近年来中学生上网络情况和利用网络进行犯罪一些事例;在《信息的发布与交流》教学中,将所收集的事件在校园网中发布;在《信息的鉴别与评价》教学中,组织学生利用BBS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道德》教学中,进一步将问题深化,积极引导学生要加强网络道德和素养,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这样将问题逐步深化的教学手段,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为论证自己的观点引用了大量的具体事例和理论依据,个个在BBS中畅所欲言,气氛十分热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对信息技术的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我们要学习并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我们教师要更新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在实践新课标中认真钻研,勇于思考与实践,坚持写教学反思、教学随笔、听课笔记,积累大量鲜活、典型的教学案例,共同致力于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和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
/
本文档为【实施新课程标准 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