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化学平衡图像

化学平衡图像

2018-01-13 7页 doc 135KB 14阅读

用户头像

is_792768

暂无简介

举报
化学平衡图像化学平衡图像 1、已知反应mX(g),nY(g)qZ(g);?H,0, m,n,q,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通入稀有气体使压强增大,平衡将正向移动 B(X的正反应速率是Y的逆反应速率的m/n倍 C(降低温度,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变小 D(若平衡时X、Y的转化率相等,说明反应开始时X、Y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m 2、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3升X气体和2升Y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 14X(气)+3Y(气),2Q(气)+nR(气)。达到平衡时,容器内压强比原来增加5%,...
化学平衡图像
化学平衡图像 1、已知反应mX(g),nY(g)qZ(g);?H,0, m,n,q,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通入稀有气体使压强增大,平衡将正向移动 B(X的正反应速率是Y的逆反应速率的m/n倍 C(降低温度,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变小 D(若平衡时X、Y的转化率相等,反应开始时X、Y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m 2、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3升X气体和2升Y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 14X(气)+3Y(气),2Q(气)+nR(气)。达到平衡时,容器内压强比原来增加5%,X的浓度减少,3但温度不变,则该反应式中的n值应为( ) A.3 B.4 C.5 D.6 3、已经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的体系中,如果下列量发生变化,其中一定能明平衡移动的是 A、反应混和物的浓度 B、反应物的转化率 C、正、逆反应速率 D、反应混和物的压强 +-4(在HNO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HNO, H+NO ,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下列物质 22 2 后,能使电离平衡向右移动的是 ( ) A(NaOH溶液 B(硫酸溶液 C(NaNO溶液 D(NaHSO溶液 245(对于某一已达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如果改变某种条件,结果使某生成物的浓度增大, A(平衡一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平衡一定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反应物的浓度相应减小 D(平衡可能移动也可能不移动 、在一定温度下,将1体积的N和3体积的H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并达到平衡。622 此时H的转化率为30%,请回答: 2 (1)设此时N的转化率为a,则a______30%(填>、<或=) 2 (2)设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只增大压强,N的转化率为b,则b____a 2 7、在一定条件下的下列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试填出:xA+yBzC (1)若A、B、C都是气体,在减压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x、y、z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2)若C是气体,且x+y=z,在加压时化学平衡可发生移动,则平衡必定是向_____方向移动 (3)已知B、C是气体,现增加A物质的量(其他条件不变),平衡不移动,说明A是___________ (4)如加热后,C的百分含量减小,则正反应是______________热反应,温度升高,K值_____ 8、下图是温度和压强对X+Y2Z反应影响的示意图。图中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平衡混合气体中Z的体积分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上述可逆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B(X、Y、Z均为气态 C(X和Y中只有一种为气态,Z为气态[K] D(上述反应的逆反应的?H,0 Z 10kPa 的100kPa 体1000kPa 积 分 数 温度 9( 反应N(g)+3H(g)2NH(g) ?H<0 反应速率与反应过程的曲线关系如上图, 则图中223 氨的百分含量最低的时间段是( ) ,氨的百分含量最高的时间段是 ( ) A. t,tB. t,t C. t,t D. t,t01 23 34 56 1 10. 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 M(g) + N(g) R(g) + 2L,此反应符合右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正反应吸热 ,L是气体 B(正反应吸热, L是固体 C(正反应放热 ,L是气体 D(正反应放热 ,L是固体或液体 2C(g) ?H<0的图像正确的是( ) 11. 如图所示,可逆反应:2A(g)+B(g) 12. 已知可逆反应:N(g) +3 H (g) 2NH (g);?H=-92.4 KJ/mol 223 下列各图表示上述可逆反应建立平衡的过程及改变某一条件后建立起新的平衡过程的曲线: (1)加入稀有气体后的平衡图为___________。(2)降低温度后的平衡图为____________。 (4)升高温度后的平衡图为___________。 (3)体系加压后的平衡图为___________。 (5)减小生成物浓度后的平衡图为_______。 (6)加入催化剂后的平衡图为________。 13:A(g)+3B(g) 2C(g)+Q(Q>0)达到平衡,改变下列条件,正反应速率始终增大,直达到新平衡的是( ) A(升温 B(加压 C(增大c(A) D(降低c(C) E(降低c(A) 14(温度一定时, 于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 mA(g) + nB(g) pC(g), 达到平衡后, 若 将混合气体的体积压缩到原来的 1/2, 当再次达到平衡时, C的浓度为原平衡时C的浓 度的 1 .9 倍, 试判断:?平衡向_ 方向移动;?C气体的体积分数_ (填增大、 减少、不变)?.气体A的转化率_ (填增大、减少、不变) ? m + n _ p(填 “,、,、=” )。 2 15.同压、不同温度下的反应:A(g),B(g)C(g),QA的含量和温度的关系如图3所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T,T,Q,0 B(T,T,Q,0 C(T,T,Q,0 D(T,T,Q,0 1212121216.现有可逆反应A(g),2B(g)nC(g),Q(Q,0),在相同温度、不同压强时, ,其中结论正确的是( ) A的转化率跟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4 A(p,p,n,3 B(p,p,n,3 C(p,p,n,3 D(p1212121 ,p,n=3 2 17.可逆反应,,(,),,,(,),,(,),?,(,),其他条件不变时,产 )。 物,的质量分数,,与温度,或压强p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降温,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使用催化剂可使D%有所增加 ,(化学方程式中气体的化学计量数,,,,? ,(B的颗粒越小,正反应速率越快,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18.对于反应2A(g),B(g)2C(g)(正反应放热),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 ) 19.有一化学平衡,,(,),,,(,)p,(,),?,(,),如图所示是A的转化率同压强、温度的关系,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3 ,(正反应吸热,,,,,,,? ,(正反应吸热,,,,,,,? ,(正反应放热,,,,,,,? ,(正反应放热,,,,,,,? 20.图7表示,,(,),,,(,),,(,),?,(,),在不同温度下经过一定时间混合体系中C的质量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图8表示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正,)后,时刻改变影响平衡的另一个条件重新建立新平衡的反应过程,判断该反应是( ) 逆 ,(,,,,,,? 正反应放热 ,(,,,,,,? 正反应吸热 ,(,,,,,,? 正反应放热 ,(,,,,,,? 正反应吸热 21.有可逆反应,试根据下图回答: 21题 22题 23题 (1)压强比_____________填(大、小)(2)体积_____________(3)温度T?比T?____________(填高、低)(4)正反应 热(吸,放) 12 22(反应:L(固),aG(气)bR(气)达到平衡时,温度和压强对该反应的影响图所示:图中:压强p,p, x轴表示温度,y轴表示平衡混合气中G的体积分数。据此: 12 A.上述反应是放热反应 B.上述反应是吸热反应 ,.a,b D.a,b 23(某温度时,在一个2 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 线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数据,试填写下列空白: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反应开始至2 min,气体Z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3)当反应达平衡时后:?若X、Y、Z为气体,若此时只将容器的体积扩大为原来的2倍,达新平衡时,容器内温度将降低,则该反应为 反应(填放热或吸热);达到新平衡时,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比原平衡时 (填“增大”“减小” 或“相等”) ?若只加大体系压强,Z的物质的量减少,若Y是气体,则X的聚集状态是 24.已知氯水中有如下平衡:Cl,HOHCl,HClO。常温下在一个容积为50mL22 的针筒(活塞可自由滑动,针筒上有刻度)里吸人40mLCl和10mL HO。 22 4 (1)针筒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2)将针筒长时间放置在有日光的地方,最终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3)用化学平衡的观点解释(2)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 5
/
本文档为【化学平衡图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