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楚国朝聘礼新探

2018-08-01 12页 doc 32KB 58阅读

用户头像

is_614050

暂无简介

举报
楚国朝聘礼新探楚国朝聘礼新探 文史天地?戬删删2期 楚国朝聘L新探 郭玉娟 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西周时期,朝聘礼作为重要的邦交礼节,对于巩固周初统治,维护周天子的权威起了很 大的作用.春秋 以后.在”礼乐崩坏”的背景下,朝聘礼仍为各诸侯国所继承.楚国在从”蛮夷”之邦发展至中原 强国的过程中,受 到中原文化影响,逐渐开始重视朝礼”别尊卑”功能的发挥.利用与他国间的朝礼来标榜自身 地位之改变.新出土 的楚国纪年简资料,有很多楚国聘问活动的记录,与传世文献如《左传》,《史记》中记载的 楚国朝聘活动相互参 ...
楚国朝聘礼新探
楚国朝聘礼新探 文史天地?戬删删2期 楚国朝聘L新探 郭玉娟 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西周时期,朝聘礼作为重要的邦交礼节,对于巩固周初统治,维护周天子的权威起了很 大的作用.春秋 以后.在”礼乐崩坏”的背景下,朝聘礼仍为各诸侯国所继承.楚国在从”蛮夷”之邦发展至中原 强国的过程中,受 到中化影响,逐渐开始重视朝礼”别尊卑”功能的发挥.利用与他国间的朝礼来标榜自身 地位之改变.新出土 的楚国纪年简资料,有很多楚国聘问活动的记录,与传世文献如《左传》,《史记》中记载的 楚国朝聘活动相互参 照.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实力的变化过程,以及中原礼仪文化对楚国影响的展开. 关键词:楚国;朝礼;聘礼;纪年简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4—0055—03 朝聘礼,即朝礼与聘礼,是西周时期周天子与诸侯国 以及诸侯国之间重要的交往仪节,也是宗周礼乐文明的重 要组成部分.进入春秋以后.尽管遭受到”礼崩乐坏”的影 响,朝聘礼在礼仪实行的阶层,具体仪节及器物等方面.有 所变化.然而,朝聘礼作为中原文化广泛认同的交往礼仪, 仍为周天子以及各个诸侯国所遵循,并呈现出许多新的特 点.春秋时期,随着中原文化影响力的扩大.西周时期被视 为”蛮,夷,戎,狄”的周边小国也开始融人中原文化圈.楚国 便是其中之一. 长期以来,对于楚文化的研究往往集中于楚文化自身 的特点,即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区别.礼作为中原文化的核 心,因而在楚文化研究中极少涉及.事实上,楚国在从”蛮 夷”之邦发展为中原强国的过程中,中原文化对其影响逐渐 展开.朝聘礼作为诸侯国之间的交往礼仪,是楚国步人中原 文化圈首先要应对的礼仪方式.对朝聘礼或违反或遵循甚 至加以强调的过程,正能体现中原文化藉由其核心——礼 对”蛮夷”之邦影响力的展开.这一问迄今未见有专文阐 述,本文试图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出土的楚国 纪年简资料,对该问题略加探讨. 一 ,朝聘礼之名义 朝聘礼分为朝礼与聘礼,均属五礼中”宾礼”目下.《周 礼?春官?大宗伯》中将宾礼分为八目:”春见日朝,夏见日宗, 秋见日觐,冬见日遇,时见日会,殷见日同,时聘日问,殷j睨日 视.”其中前六种礼,被定为”君之礼”.宋儒吕大临《卒L记解》 认为:”朝,宗,觐,遇,会,同,皆朝也”._r如《礼记-祭义》所云 “朝觐,所以教诸侯之臣也”.进入春秋以后,由于周天子势力 的衰落.诸侯争霸之风迭起,朝见礼也主要是在小国对大国. 或者弱国对强国问实行.所谓”春秋之时,小国则朝,大国则 否,故经所朝事不一,皆以小事大之礼也.”聘礼,按郑玄 的理解亦为臣见君之礼,所谓”时聘曰问”,”殷贶日视”: 时聘者,亦无常期,天子有事乃聘之焉.境外之臣,既非 朝岁,不敢渎为小礼.殷规,谓一服朝之岁,以朝者少,诸侯 乃使卿以大礼众聘焉.(《周礼?春官?大宗伯》郑玄注)郑玄 认为,天子有征伐之事,又非当朝见天子之时.诸侯便遣大 夫来问天子,此为时聘.”殷贶”之”殷”,众也.一服朝之岁, 来朝见天子的只有侯服,所以各服的诸侯纷纷遣卿聘于天 子,即所谓众聘.聘礼也并不局限于臣见君之礼.按照《周 礼》中的说法,聘礼不仅是”诸侯事天子”之礼,也是”天子抚 诸侯”以及”邻国修好”之礼.简言之,聘礼就是天子与诸侯 之间,以及诸侯间派使者相互问候之礼. 下面,我们就结合《左传》,《国语》,《史记》等传世文献 中楚国所参与的朝礼与聘礼的记载,通过它在行礼过程中 的遵礼或违礼的表现.来看朝聘礼所反映的楚国实力变化 过程以及中原文化对它的影响的展开. 二,楚国的朝礼 楚人自号”蛮夷”,周夷王(前885一前878年)时,楚国 国君熊渠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史记?楚世 家》)楚国对中原文化之睥睨显而易见.同时,中原的诸侯国 也对这个蛮夷之邦加以轻视.在周成王时楚国已受封”子男 之田”,被纳入中原的畿服范畴之内,然而,在与其他诸侯国 共同参与朝会时,仍因其蛮夷的身份,”置茅楚,设望表,与 鲜卑守燎”(《国语-晋语八》),未能获得相应的身份认同.然 而,这种自外于中原文化的情况,在楚成王时得以改善,《史 记?楚世家》中记载: 作者简介:郭玉娟(1983一),女,山东青岛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 一 55— 文一?…僻鼾期 成王恽元年,初即位,布德施惠,结旧好于诸侯.使人献 天子,天子赐胙,日:”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于是 楚地千里. 赐命礼是诸侯即位之后,接受周天子授予车服以示对 其身份加以认同的礼仪.诸侯即位后.应穿着朝服亲自朝见 天子,再由天子赐以肯定其诸侯身份的命服与命圭.楚成王 即位之后,也套用中原礼仪来获取周天子对其身份的认同. 由于周天子对楚国有”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的期 许,”赐胙”于楚王.胙,就是祭肉.通过赠赐祭祀文,武之庙 的祭肉这种方式,周王确认了楚王的诸侯身份. 春秋战国年间,由于周天子势力的衰微,诸侯国对周 天子的朝觐渐渐让位于对各个霸主国的朝觐.楚国作为霸 主国之一,各诸侯国对其朝见的记载常见于史册.接受朝见 时,楚国常有违礼的表现,结合这些违礼事件发生的背景, 可以发现楚国往往是在知礼情况下通过违礼来标榜自己 的实力与身份.先来看几则材料: 郑伯始朝楚.楚子赐之金,既而悔之,与之盟日:”无以 铸兵!”故以铸三锺.(《左传?僖公十八年》) 三月,(鲁昭)公如楚,……楚子享公于新台,使长鬣者 相.好以大屈.既而悔之.蘧启疆闻之,见公.公语之,拜贺. 公日:”何贺?”对日:”齐与晋,越欲此久矣.寡君无适与也, 而传诸君君其备御三邻.慎守宝矣,敢不贺乎?”公惧.乃反 之.(《左传?昭公七年》) 鲁僖公十八年(前642),郑文公朝楚,初次受到朝见的 楚王一时兴起,竟赐以贵重的铜给郑文公,继而反悔并与之 盟誓,令其不能用这些铜铸造兵器,对方以之铸就三枚乐 钟.鲁昭公七年(前535),楚国的章华台落成,鲁昭公朝见 楚王以示祝贺,楚王大享昭公,并赠与名为”大屈”的大弓. 继而悔之.又派蘧启疆前去索要.楚国并非不知朝礼仪节中 “赠礼”之事,只是楚国凭借着军事上的强势,在接受其他诸 侯小国朝见时.对于”赠礼”一事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实际上 是楚国在实力强大的背景下霸气外露的体现. 大多数的情况下,楚国还是会按照礼制规范来行礼, 而且楚人不少深知礼乐的精彩表现,甚至超过中原贵族,这 是与中原文化的长期影响分不开的. 郑伯如楚,子产相.楚子享之,赋《吉日》.既享,子产乃 具田备,王以田江南之梦.(《左传?昭公三年》) 许男如楚,楚子止之,遂止郑伯,复田江南,许男与焉. (《左传?昭公四年》) 三月.(q-昭)公如楚,郑伯劳于师之梁.孟僖子为介,不 能相仪.及楚,不能答郊劳.(《左传?昭公七年》) 鲁昭公三年(前539),郑伯朝楚,楚灵王燕享郑伯并赋 诗《吉13》.按《仪礼?觐礼》规定”飨礼,乃归”,可见飨,食,燕之 礼结束后.来访使者则归国.楚灵王不仅赋诗以表示愿与郑 伯共同田猎,而且在燕享之后与郑伯在云梦之地进行田猎活 动.鲁昭公七年(前535),鲁国的孟僖子辅佐鲁昭公朝楚,楚 国为之举行郊劳仪式.鲁国的相礼者孟僖子反而不能应答. 可见,楚国作为”蛮夷之邦”,通过对中原礼制文化的吸收.在 具体礼节的执行上竟已超过了礼制大国鲁国的某些贵族 战国时期,面对着有一统天下之势的秦国,实力衰落 的楚国只好以朝见者的身份出席各种朝见活动. 惠文君元年,楚,韩,赵,蜀人来朝.二年,天子贺.(《史 记?秦本纪》) 惠王卒,子武王立.韩,魏,齐,楚,越皆宾从.(《史记.秦 本纪》) 公元前337年,秦惠文王初即位,以及其子武王即位 时,楚国均至秦行朝礼,揖让周旋之间,楚国和秦国之间实 力的差距已非常明显.战国晚期,楚国正值外忧内患之时. 秦昭王约楚怀王到武关相会结盟.楚怀王一入武关就被扣 留,秦王强迫楚怀王”朝章台”.秦人没有采用平等的礼仪对 待楚怀王,而采用畿服中的蕃臣之礼对待他.《史记.秦 本纪》记载此事谓:”楚怀王入朝秦,秦留之.”一个”朝”字已 体现出双方地位的差距和秦人对楚的态度.楚怀王被视为 “蕃臣”,认为是奇耻大辱,所以怒拒秦人,最后竟客死秦国. 按照《春秋会要》,《春秋大事年表》等书中对春秋时期 各种朝见活动的记录,整个春秋时期,大都是其他诸侯国国 君前来朝见楚王,而不是相反.春秋时期,楚国对其他诸侯 国朝见活动较少,一方面是因为此时楚国对于中原文化的 认同是在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另一方面,在认同度达到一定 程度时,楚国已经具有很强的军事政治实力.所以更多的是 迫使他国前来朝见.战国之后,随着楚国实力的衰微,便不 得不以”臣”的身份朝见强秦. 三,楚简中所见楚国的聘礼 楚国的聘问礼分为出聘和入聘,即楚使聘问其他诸侯 国,以及其他诸侯国派遣使者来楚国聘问.楚人首次行聘问 之礼以结交中原诸夏的时间是公元前671年,《春秋》庄公 二十三年:”荆人来聘.”杜预注日:”楚交中国始此.”此后, 楚国参与聘问活动渐趋频繁.对于楚国聘礼的研究.学界就 楚国与他国间进行聘礼的原因,具体的仪节方式,合礼与违 礼的表现等等都进行过相关的探讨.(1此外,了解与楚相关 的聘问活动,楚铜器铭文与楚简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材料 来源,其中尤以楚简材料为多,并主要集中在”以事纪年”简 中.下面就在全面搜罗相关出土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楚国聘 礼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出土材料中的聘礼信息略作探讨. 上古时期各国都有”以事纪年”的习惯,即以当时历史 上比较重要或者特殊的事件作为纪年的时间界标.这种纪 年方式,在殷代晚期甲骨文,金文中开始出现.如《逦方鼎》 (《集成》5?2709)”唯王征井方”,《小子犟卣》(《集成》1O? 5417)”在十月,唯子日令望人方每”等.楚国的纪年简多数 是以当年发生的重要,重大事件来纪年.简首写明”某人或 某国发生某事之岁”.纪年的事项通常可以分为三类:第一 类是以战争纪年;第二类是以他国使者来楚国聘问或其他 活动之事作为纪年;第三类记事为杂项.即难以归为前两类 ?相关研究~-qvzz参照郑春生:《朝聘礼制管窥》,载《上海师范大学学4lt.))1991年第3期; 刘玉堂:《楚国的朝礼和聘礼》,载《中 华文化论坛》1997年第2期;徐杰令:《春秋聘问考》,载《北方论丛》2003年第1期. 一 56— 文史天地?一期 的内容.[33目前,学界对于这些以事纪年简的研究多局限于 对其年代的考证.[4j 这些”以事纪年”的楚简资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年代 信息,其纪年所涉及的事项又是重要的楚史,楚文化史研究 的一手资料.正如刘彬徽先生所说,”有的可印证史实,有的 可补史载之缺.即有证史,补史之作用.”f5尤其是上述第二 类简文,正是我们研究楚国宾礼时弥足珍贵的资料.其中涉 及楚国聘问活动的简文,可参见以下各例(内容相同,多次 出现的,则只录一例):? 齐客陈异致福于王之岁(新蔡简甲三217) 秦客公孙铁(鞅)问王于蕊郢之岁(天星观1号墓简,秦 家嘴99号墓简) 齐客申髓问王于藏郢之岁(天星观1号基简) 左师,聘于楚之岁(天星观1号墓简) 齐客张果问王于槭郢之岁(望山M1简1) 邯客困刍问王于槭郢之岁(望山M1简5) 齐客陈豫贺王之岁(包山M2简8) 东周之客背缓致(归)胙于械郢之岁(包山M2简13) 周客监固跖楚之岁?(包山M2简120) 宋客盛公赐聘楚之岁(包山M2简198) 以上所列举的以事纪年简,所记之事均与楚国参与的 聘间活动有关.些简文格式类似,均以某国宾客”如”, “聘”,”问”楚国或者楚王的方式加以记载.似乎这已经形成 了比较固定的表达方式.如望山简中的”问”字均借”骚”为 之,读为”聘问”之问.根据这些形式较为完整的纪年简,学 者们还推测出其他形式更为简略纪年方式.如”盛公甥之岁 (包山M2简130)”,_61.’宋客盛公赐之岁(包山M2简132)”_6_ 应该就是上面所列最后一条材料的简略表达.包山楚简的 整理者认为”甘固之爨月”(包山M2简125)的”之”字后脱 “岁”字,而”许缦之享月(包山M2简132背)”是”东周之客 糟缇致(归)胙于械郢之岁”的略称,从这种省略方式来看, 时人对于这些聘问活动当十分了解,反映了这些聘问活动 的具大影响力. 除竹简中的材料,楚系青铜器中也发现了以事纪年的 记载方式.所见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条: 醵(燕)客臧(臧)嘉静(问)王于纪郢之簸(岁).LT] 滕公昭者果跖秦之岁科 秦客王子齐之岁,大府为王从晋镐.集肛. 向寿之岁,襄城公竞雎所造.@ 王章之岁,口口口之告(造)戟口.l1o] 陈旺之岁,倍(造)府之戟.(《殷周金文集成》11251) 据以上铭文资料来看,青铜器铭文中大事纪年的方式 较楚简上的记载更为简略,除第二则材料与简文中的说法 类似之外,其他均用使臣”之岁”的方式来表达.另外,学者 们也一致认同这些铭文是以其他国家的使者聘问于楚之 岁纪年.?J只是由于缺乏传世文献的参照,这些材料所反映 的具体聘问事件现在还难以考证.总之,楚简文字和青铜器 铭文为我们认识楚国的聘问活动提供了新的材料,证明战 国时期楚国与其他六国之间仍存在着比较频繁的聘问往 来,这些交往活动影响力很大,因此成为纪年标志. 综上所述,楚国在与中原各国的交往中,逐渐受到中 原礼仪制度的影响,并不断参与到这些礼仪活动中,甚至利 用这些礼仪活动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比如,楚国会通过 迫使他国对自己朝见来彰显自己的地位.也会在仪式进行 过程中通过故意违礼,显露霸气.楚国纪年简中惯以聘问活 动作为纪年坐标,则凸显了楚国从接纳这些礼仪内涵,进而 对这些活动逐渐加以重视.总之,重新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楚 国的朝礼和聘礼,可以为我们了解楚国实力变化,以及渐受 华夏文化影响之过程提供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陈俊民.蓝田吕氏遗着辑校[M].北京:中华书局,1993. [2][宋]张大亨.春秋五礼例宗[M].jE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3][5]刘彬徽.楚国纪年法简论[J].’2r-~考古,1998,(7). [4]李学勤.文物中的古文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6]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7]李零.楚燕客铜量铭文补正[J].江汉考古.1988,(4). [8]唐友波.”大市”量浅谈【『].古文字研究,第22辑. [9]李家浩.楚大府镐铭文新释[A].着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 浩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03拓本见小校经阁金文拓本(10?45?2)[A].摹本见黄盛璋.燕齐兵 器研究[I】.古文字研究,1992,09). [11]汤余惠.楚器铭文八考[7].古文字论集1983,(1);刘彬徽.楚系青 铜器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李家浩_楚大府镐铭 文新释[A].着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M].合肥:安徽 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文嵘 ?下文中涉及到的楚简中大事记年的材料,均参照前引李学勤先生《有纪年楚简年代的研 究》一文,收入氏着《文物中的古 文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字句的隶定方式均采用李学勤先生文章中的意见,个别 不同意见将随文指出. ?”周”字之释,参陈伟等着:《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第57页. ?有学者将这些内容细化为”致胙”,”致福”,”贺”等礼节,但是这些礼节的完成必然伴随着聘 问活动的进行.参吴良宝:《战 国楚简地名辑证》,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9页. ?同上,19页. ?董珊:《向寿戈考》,载《考-~-))2006年第3期.对于这句铭文的隶定,各位学者意见不同.具体内容参见以下文章:周晓陆, 纪达凯:《江苏连云港市出土襄城楚境伊尹戈读考》,栽《考古))1995年第1期;黄盛璋:《连云港楚墓出土襄城公竞尹戈铭文 考释及其历史地理问题》,载《考古))1998年第3期;李家浩:《楚大府镐铭文新释》,见《着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页. 一 57—
/
本文档为【楚国朝聘礼新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