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2017-09-20 18页 doc 141KB 18阅读

用户头像

is_589748

暂无简介

举报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Lemology (供五年制临床本科专业使用) 前  言 传染病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属内科学的一个专业,与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流行病学和儿科学等具有密切的联系。它是一门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其重点在于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以求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防治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打下基础,有助于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保障人民健康。 本...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Lemology (供五年制临床本科专业使用) 前  言 传染病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属内科学的一个专业,与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流行病学和儿科学等具有密切的联系。它是一门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其重点在于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以求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防治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打下基础,有助于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保障人民健康。 本大纲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杨绍基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七版《传染病学》配套使用,适用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教学。大纲所列教学内容可通过讲课、自学、实习、计算机多媒体等方式教学。本大纲确定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医学本科专业传染病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每章的“目的要求”项目中,指出掌握、熟悉与了解三级要求。划横线部分为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其他为一般熟悉和一般了解内容。总学时为45学时,其中理论学习39学时,见习6学时。 本课程为考试课,学生理论课考核采用笔答考试方式为主,其成绩可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40%。                                     教学时间分配 内容 理论课 实验学时数 总论 4 病毒性肝炎 4 流行性感冒(禽流感) 2 麻疹 2 流行性腮腺炎 1 3 肾综合征出血热 2 流行性乙型脑炎 2 狂犬病 1 艾滋病 2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1 伤寒 2 细菌性食物中毒 1 霍乱 2 细菌性痢疾 2 猩红热 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 败血症及感染性休克 2 钩端螺旋体病 1 阿米巴病 1 疟疾 2 日本血吸虫病 2 消毒隔离制度 3 合计 39 6 第一章  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的概念及关系。 2、掌握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3、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熟悉其临床特点。 4、掌握传染病的诊断依据和治疗原则。 5、熟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及影响流行因素。 6、熟悉国家法定传染病的病种及其时限和管理办法。 7、了解传染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 1、引言 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的定义。传染病学的定义。学习传染病学的意义。 2、传染与免疫 传染的概念。宿主与病原体之间的互相斗争和适应。共生状态。机会性感染。感染谱。 3、传染过程的表现 病原体进入机体的途径。感染后表现:(1)被清除与定居;(2)隐性感染的发生率与后果:获得免疫,携带状态;(3)显性感染的发生率与后果:恢复健康,恢复期携带者;(4)病原携带状态:定义,急性、慢性、潜伏期、恢复期与健康携带者;(5)潜伏性感染。 4、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病原体的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5、传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 保护性免疫与变态反应。非特异性免疫:屏障作用,吞噬作用,体液因子。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6、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门户,机体内扩散与定位,排出途径);组织损伤的发生原理(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免疫机理);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体温升高,代谢改变,内分泌改变)。 7、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与影响因素 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8、传染病的特征 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临床特点(病程经过有一定的顺序与规律性、发热、皮疹和粘膜疹、毒血症)。9、传染病的诊断 依据临床特点、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强调病原学、分子生物学检测、血清学检查的重要诊断价值。 10、传染病的治疗 治疗原则: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治疗包括一般支持疗法、病原治疗、对症治疗等。 11、传染病的预防 遵守传染病的疫情报告制度,针对流行过程三个基本条件采取的综合性措施。 第三章 病毒性疾病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目的要求 1、掌握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的病原学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特点,了解新肝炎病毒研究进展。 2、掌握各类肝炎病毒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熟悉不同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 3、掌握病毒性肝炎临床分型及其临床表现,了解其病理生理基础。 4、掌握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及病原学诊断,熟悉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了解其应与哪些疾病鉴别。 5、掌握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和预防。 教学内容 1、病原学 肝炎病毒的种类及其抗原抗体系统;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系统及其亚型;丙型肝炎的基因组结构;丁型肝炎病毒的 delta系统。    2、流行病学 甲、乙型、丙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人群易感性。流行病学特点。 3、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黄疸、腹水、出血、肝性脑病等发生机理;病毒性肝炎的病理特点。 4、临床表现及预后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及各临床类型肝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病毒性肝炎的预后。 5、诊断 肝炎的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及病原学检查)。肝炎的实验室诊断及其临床意义(病原学检测:血清标志物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生化学检查:ALT,AST,GGT,ALP,ALB,GLB,TB,D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检查)。 6、鉴别诊断: 与其他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的鉴别;与其他引起肝细胞性黄疸的疾病鉴别。 7、治疗 综合基础治疗:饮食与活动的控制,肝损害因素的防避,治疗用药的合理选择,对症治疗与支持治疗的重要作用;慢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重型肝炎的治疗原则与并发症的治疗。强调综合基础治疗对降低重型肝炎病死率的重要作用。 8、预防 综合预防措施;被动免疫预防(免疫球蛋白制剂的应用); 主动免疫预防(甲型\乙型病毒性肝炎 疫苗的成功应用)。 第四节 流行性感冒 目的要求 1、掌握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特征及诊断要点。 2、熟悉重症流感的处理措施、流行性感冒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点及预防措施。 3、了解流感病毒的分型及其变异。 4、了解流行性感冒的流行特征。 教学内容 1、病原学 流感病毒的分型及其变异。 2、流行病学 病人为主要传染源,流感经飞沫传播,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 3、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 病毒的入侵引起局部的病变及毒血症。单纯流感与流感病毒肺炎的病变。 4、临床表现 其临床特征为呼吸道症状较轻而发热与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较重。典型流感的临床表现。轻型流感、流感病毒肺炎、继发性细菌性肺炎的临床表现。 5、诊断 流感的疫情,临床表现,病毒分离及血清学试验等。 6、鉴别诊断 其他病原体所致呼吸道感染、钩端螺旋体病等。 7、治疗 对症治疗。抗菌素治疗继发性细菌感染。 8、预防 隔离病人,减少集会,接种疫苗。 第五节 人禽流感 目的要求 1、熟悉人禽流感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和治疗。 2、了解人禽流感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 1、概述 近年人禽流感的发病情况。 2、人禽流感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 3、临床表现 潜伏期在7天以内,感染H9N2和H7N7亚型的患者症状轻,H5N1亚型病毒感染患者往往病情重。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很快进展为呼吸窘迫,肺部出现实变体征,随即发展为呼吸衰竭。 4、诊断 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一般正常或降低,病毒抗原及基因检测,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医学观察病例、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及确诊病例的标准。 5、治疗 隔离,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离子通道M2阻滞剂金刚烷胺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斯他韦的应用。重症患者的治疗。 6、预防。 第六节 麻疹 目的要求 1、掌握典型麻疹的临床经过及诊断要点。 2、熟悉麻疹的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 3、了解麻疹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点及麻疹的流行病学。 教学内容 1、麻疹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流行特征)、发病机理与病理(发病过程、两次病毒血症与临床的关系、多核巨细胞的形成、呼吸道的病变及机体的免疫反应)。 2、麻疹的临床表现:潜伏期、典型的临床三期过程、不典型麻疹的临床表现,麻疹的并发症(肺炎、心肌炎、脑炎)。 3、麻疹的实验室检查:早期鼻咽及颊粘膜处粘膜涂片查多核巨细胞。用荧光技术检测体内麻疹抗原。早期及恢复期血清测麻疹抗体。 4、麻疹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靠流行病学资料及典型麻疹各期临床表现。与风疹、幼儿急疹、药疹、猩红热鉴别。 5、治疗:以一般支持治疗、防治并发症为主,配合中医中药治疗。 6、预防:麻疹减毒活疫苗及丙种球蛋白的应用。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避免交叉感染。 第八节  流行性腮腺炎 目的要求 1、掌握流行性腮腺炎的典型临床表现及其并发症。2、熟悉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3、了解腮腺炎病毒的病原学特性及流行病学特点。教学内容 1、病原学特点、流行病学、发病机理及解剖( 病毒入侵部位、病毒血症、累及器官、腮腺非化脓性炎症的病理特征、其他受累器官的病变)。    2、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潜伏期、全身感染症状、腮腺肿胀特点。并发症:脑膜炎、脑膜脑炎、多发性神经炎、睾丸炎、附睾炎、肾炎、心肌炎等。 3、实验室检查: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血清学检查(酶联免疫吸附和血凝抑制试验测抗体)。 病毒分离(唾液、血、脑脊液、尿)。核酸检测。 4、诊断和鉴别诊断:流行情况、接触史、腮腺肿大的特征。与化脓性腮腺炎、症状性腮腺炎、颈部淋巴结炎、其他原因所致的腮腺肿大相鉴别。 5、治疗:中医中药、激光局部照射、对症治疗。对重症或并发重型脑膜脑炎、心肌炎、睾丸炎等可考虑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第九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 目的要求 1、掌握典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2、熟悉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点。 3、熟悉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机制。 4、了解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特性和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 1、病原学,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 2、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 病毒学说、免疫学说。免疫复合物广泛沉积于组织,引起免疫病理损伤,导致低血压、休克、出血、肾功能衰竭、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基本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伤引起组织、器官的充血,出血、变性甚至坏死。肾脏,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右心房内膜病变尤为显著。腹膜后胶冻样水肿是本病的特征。 3、临床表现 潜伏期、病程各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可两期交叉重叠。临床分型(轻、中、重、极重)、并发症。 4、诊断与鉴别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及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本病应与急性发热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及肾脏疾病相鉴别。 5、治疗:发热期的治疗(一般治疗、免疫疗法、抗病毒治疗、中医中药治疗);低血压期的治疗(补充血容量、调整胶体渗透压、纠正酸中毒、血管活性药物及强心药物的应用);少尿期的治疗(利尿剂的应用、抗凝治疗、导泻疗法、透析疗法,出血、抽搐及继发感染的治疗);多尿期的治疗(补充液体及纠正电解质紊乱)。 6、预防:灭鼠是防止本病流行的关键措施。灭螨及个人防护。 第十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目的要求 1、 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2、 熟悉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及病理损害和预防。 3、 了解乙脑病毒特性。 教学内容 1、病原学(乙脑病毒的特性及其抵抗力),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性与免疫力、流行特性)。 2、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 病毒侵入及散布的途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广泛性,病理变化主要为神经细胞变性,肿胀及坏死。严重者形成坏死软化灶。脑膜血管充血、扩张。脑实质中有淋巴细胞及大单核细胞浸润,血管周围胶质细胞增生。 3、临床表现 潜伏期,初期、极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的临床表现。临床类型:轻型、普通型、重型、极重型。并发症(支气管肺炎、口腔溃疡、败血症、尿路感染、褥疮)。 4、实验室检查 血象,脑脊液及血清免疫学检查,病毒分离,脑脊液抗体测定。 5、诊断与鉴别诊断 流行季节、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脑脊液变化、实验室血清学检查。本病应与中毒性菌痢、化脓性脑膜炎、其他病毒性脑膜炎、中暑、脑血管意外及脑型疟疾相鉴别。 6、治疗 一般及对症治疗。高热、惊厥,呼吸道阻塞、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脑水肿、继发感染的处理。中医中药治疗,恢复期及后遗症的治疗。 7、预防 灭蚊,隔离病人。预防接种。动物宿主猪的管理。                             第十四节 狂犬病 目的要求 1、掌握狂犬咬伤后的处理措施。 2、熟悉狂犬病的发病机理、各期临床表现。 3、熟悉狂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 4、了解狂犬病的病原学、传播途径及流行特征。 教学内容 1、病原学(狂犬病病毒的特性,“野毒株”与“固定毒株”的区别),流行病学(主要传染源是病犬,经病犬咬伤,带毒唾液污染伤口为主要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咬伤后的发病率)。 2、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病毒对神经系统的亲和力,其侵入和排出途径。恐水、呼吸围难、吞咽困难的发生原理。脑及脊髓的主要病理变化。嗜酸性包涵体(内基氏小体)的发现及重要意义。 3、临床表现:潜伏期,各期(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的临床特征。 4、实验室检查:血、尿和脑脊液,免疫学试验,病毒分离,内基小体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被病犬咬伤史和典型症状,病毒分离、内基小体检出、中和抗体效价、动物接种和免疫学检测阳性结果在诊断中的价值。本病应与破伤风、脊髓灰质炎、病毒性脑炎、狂犬疫苗接种后反应及类狂犬病性癔病等鉴别。 6、治疗:对症治疗。维护心血管和呼吸功能的重要性。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的纠正。 7、预防:正常犬的管理。病犬及病猫的捕杀。咬人犬及猫的观察。伤口合理处理的重要性。狂犬疫苗及高价免疫血清联合应用的指征。预防接种的适应证。 第十五节 艾滋病 目的要求 1、掌握艾滋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 2、熟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形态及基因结构。 3、熟悉艾滋病的治疗及预防措施。 4、了解HIV的病原学特点及艾滋病的发病机理。 教学内容 1、 病原学 HIV属逆转录病毒,形态及基因结构。 2、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以性传播、血液传播及母婴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人群对HIV普遍易感。 3、发病机理CD4+T细胞受损的方式及表现(免疫细胞发生质和量的变化),机会感染及肿瘤。 4、临床表现 潜伏期,临床分期(急性感染、无症状感染、持续性淋巴结肿大综合征、艾滋病期)。机会感染及肿瘤(呼吸、消化、内分泌、中枢神经、血液系统、眼部、皮肤粘膜感染及肿瘤)。 5、实验室检查 HIV抗体检查(常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免疫荧光法作初筛,蛋白印迹法及固相放射免疫沉淀试验进行确诊);或病毒分离;免疫学检查(T细胞绝对计数、CD4+T细胞计数)。 6、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高危因素,血清学和病毒学确诊,目前以血清学确诊为主。本病应与结核、结缔组织病、血液病相鉴别。 7、治疗: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叠氮脱氧胸苷、双脱氧肌苷、双脱氧胞苷)、中医中药治疗。 8、预防:宣传教育、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疫苗研制。 第十六节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目的要求 1、掌握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监测及预防措施 2、熟悉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临床特点、诊断依据及治疗方法。 3、了解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致病因素。 教学内容 1、病原体概况 SARS 相关冠状病毒,病毒形态,对外抵抗力,特异性抗体的产生。 2、流行病学 主要传染源为病人;主要传播途径为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多流行于冬未春初,呈明显的家庭和医院聚集发病现象。 3、发病机制及病理 尚不清楚,主要认为病毒感染诱导的免疫损伤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弥漫性肺泡损伤病变为主,有肺水肿及透明膜形成。 4、 临床表现 潜伏期,典型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热、感染中毒症状、极期出现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 5、诊断与鉴别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液生化检查,血清学检测,细胞培养分离病毒,胸部影像学检查,病毒分离,分子生物学检测)。鉴别诊断:其中与流行性感冒的鉴别最重要,上呼吸道感染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呼吸系统疾病相鉴别。 6、治疗 隔离和护理;一般治疗;氧疗的方法和指征;糖皮质激素指征、剂量、疗程。预防和治疗继发细菌感染;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增强免疫力方法;重症病例的处理。 7、预防 控制传染源:疫情报告:按甲类传染病进行隔离治疗和管理;患者的隔离治疗;隔离观察密切接触者。切断传播途径:社区综合性预防;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医院发热门诊的设立;实验室的防护。保护易感者。 8、预后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章 细菌性疾病 第一节  伤寒、副伤寒 目的要求 1、掌握伤寒各期的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2、熟悉伤寒的发病机理、预防。 3、了解伤寒杆菌的特性及流行病学特点。 教学内容 1、 病原学 伤寒杆菌的性状,抵抗力、抗原的特性。 2、流行病学 病人和带菌者为传染源;病人排菌情况;慢性带菌者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传播途径(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持久的免疫力;流行特点。 3、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 病原菌侵入途径,病理变化发展过程,两次菌血症和肠道病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4、临床表现 潜伏期;典型病例的主要症状及临床经过(初期、极期、缓解期、恢复期)。轻型、逍遥型、迁延型、重型、顿挫型;不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婴幼儿及老年伤寒的特点;复发与再燃。 5、并发症 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等。 6、实验室检查 血象,血、骨髓、粪便培养病原体的时间及其诊断价值。血清凝集试验(肥达氏反应)的意义和应用。 7、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特点与实验室检查,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与其他以发热为特征的疾病鉴别。 8、治疗 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病原治疗:抗菌药物的选择,带菌者的治疗。并发症的治疗:肠出血、肠穿孔的处理原则。 9、预防 饮食、饮水的卫生、粪便的管理。切断传播途径。 第二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 目的要求 1、掌握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2、熟悉食物中毒的病原及发病机理。 3、了解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特性及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 一、胃肠型食物中毒 1、病原学:胃肠型食物中毒的常见细菌类型及特点。 2、流行病学:传染源:被致病菌感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经进食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传播。人群易感性。流行特点。 3、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 发生食物中毒的基本条件。发病与否及病情轻重的因素,重症病例可引起重要脏器的严重并发症。 4、临床表现 潜伏期。各种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的临床症状与体征。 5、实验室检查 可疑食物、呕吐物、粪便细菌培养。 6、诊断与鉴别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本病应与急性细菌性痢疾、霍乱、非细菌性食物中毒、急性坏死性肠炎等鉴别。 7、治疗 一般治疗,对症治疗(止吐、止痛、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病原治疗(正确选用有效抗菌药物)。 8、预防 饮食卫生及食品卫生管理。 二、神经型食物中毒 1、病原学:肉毒杆菌的特点。 2、流行病学:地区分布。传染源:家畜、家禽、鱼类。传播途径(被肉毒杆菌外毒素污染的食物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3、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肉毒杆菌外毒素的入侵途径,脑、脑膜的主要病理变化,婴儿肉毒中毒的发病机理。 4、临床表现:潜伏期。起病方式,脑神经麻痹症状的主要特点,重症患者的症状,婴儿肉毒中毒的临床特点。 5、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的主要依据。本病应与河豚、毒蕈所致食物中毒、流行性乙型脑炎、重症肌无力、低血钾、格林-巴利综合征、脊髓灰质炎和中毒性神经疾病相鉴别。 6、预后:病死率及其影响因素。 7、治疗:抗毒素的应用。防止外毒素继续吸收。支持和对症治疗。婴儿肉毒中毒的处理原则。 8、预防:严格管理食品。多价抗毒血清的应用。 第四节 霍乱 目的要求 1、掌握霍乱的各期临床特点及预防措施。 2、掌握霍乱的诊断、鉴别诊断及补液治疗。 3、熟悉霍乱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发病机理。 4、了解霍乱弧菌的特性。 教学内容 1、病原学 霍乱弧菌的生物特性,两种生物型的鉴别要点,三种血清型。 2、流行病学 病人和带菌者为传染源,传播途径:水(为主),食物及生活接触等;人群易感性及免疫力,流行特征。 3、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 霍乱弧菌的毒素(内毒素、外毒素和肠毒素)及其致病性,剧烈泻吐、脱水、电解质紊乱、循环衰竭的发生原理,主要病理变化。 4、临床表现 潜伏期。各期(吐泻期、脱水期和恢复期)和各型(轻、中、重、暴发型)的临床特征。 5、并发症 肾功能衰蝎,急性肺水肿。 6、实验室检查 血象、血浆比重、尿的变化。细菌学检查(粪便悬滴染色、镜检)。血清学检查。 7、诊断和鉴别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和病原学检查。本病与细菌性食物中毒、急性菌痢、产肠毒素的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砷中毒等鉴别。 8、治疗 严格隔离。输液治疗的掌握。口服补液的适应证。抗菌药物:四环素、氯霉素、复方磺胺药、氟哌酸等。 9、预防 传染源的管理。饮水消毒和食物管理。预防接种。 第六节 细菌性痢疾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性痢疾各型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2、掌握细菌性痢疾(包括中毒性痢疾)的治疗及抢救措施。   3、熟悉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理、预防。 4、了解痢疾杆菌的流行病学特点。 教学内容 1、病原学 痢疾杆茵的性状,抵抗力、分类与其在流行病学上的变迁。 2、流行病学 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源;传播途径:食物、水等;普通易感。 3、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 病原体的肠毒素与侵袭力的作用,乙状结肠和直肠的病理特征,中毒性菌痢的发病机理。 4、临床表现 潜伏期。急性菌型(普通型、轻型、中毒型)的临床表现。慢性菌痢(迁延型、急性发作型、隐匿型)的临床表现。 5、实验室检查 粪便:肉眼观察、镜检、培养。 6、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症状、实验室(粪便性状及显微镜检查、细菌培养)检查。各型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7、预后 影响预后的固素。 8、治疗 急性菌痢:一般治疗。病原治疗:抗菌药物,耐药菌株的情况。对症治疗,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菌痢:抗菌药物内服与药物保留灌肠疗法。中医中药应用。中毒性菌痢:高热、惊厥、循环衰竭的治疗;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的纠正;脑水肿的治疗;呼吸衰竭的抢救。抗生素的应用。重症病人的护理。 9、预防 发现及治疗病人,切断传播途径,卫生宣教。口服依链菌株的活疫苗。 第十二节 猩红热 目的要求 1、掌握猩红热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2、熟悉猩红热的发病机理、预防。 3、了解猩红热的流行病学特点。 教学内容 1、病原学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特点及其分型;   2、流行病学 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飞沫传播为主,流行特点。 3、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中毒性、化脓性和变态反应性病变的发生原理,累及器官的病理变化。 4、临床表现 潜伏期,典型病例的临床特征(发热、咽峡炎、皮疹Pastia线、口周苍白圈、草莓舌、杨梅舌),非典型(轻型、脓毒型、中毒型、外科型或产科型)的表现。并发症。 5、实验室检查 血象,细菌培养,尿的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 接触史,临床特点,病原学检查。应与猩红热样皮疹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药疹、 风疹及其他咽峡炎鉴别。 7、治疗 病原治疗,青霉素G为首选,红霉素、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的适应症。一般治疗,并发症的治疗。 8、预防 病人及接触者的管理,药物预防的适应症。 第十三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目的要求 1、掌握各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 2、掌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原则与抢救措施。 3、熟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病机制。 4、了解脑膜炎双球菌的特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病学及发病机理。 教学内容 1、病原学 脑膜炎球菌的细菌特性与分型、耐药问题。 2、流行病学 传染源(带菌者和病人为传染源),空气飞沫传播。易感人群。流行季节和因素。人群免疫水平与周期性流行菌群的变迁。 3、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 鼻咽部感染、菌血症、脑脊髓膜化脓性炎症的过程。暴发型发病原理。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脑水肿和脑疝,各型的病理改变。 4、临床表现 潜伏期。普通型各阶段症状和体征,脑膜刺激征,出血点。暴发型各型表现。慢性败血症型及轻型的表现。 5、并发症 颅神经损害、肢体运动障碍、癫痫、硬膜外积液、脑积水。 6、实验室检查 血、脑脊液检查、细菌学检查(包括咽拭、血、脑脊液培养及涂片),免疫学检查、脑脊液及血清抗体检测。 7、诊断与鉴别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出血点涂片。与其他化脑、结脑、乙脑、病毒性脑膜炎、中毒性菌痢等鉴别。 8、预后 病死率与及时治疗、年龄、临床类型、并发症等有关。 9、治疗 一般治疗,密切观察病情的发展。磺胺药、青霉素G、氯霉素、氨苄西林、三代头孢菌素中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等的应用。暴发型流脑(败血症休克型及脑膜脑炎型)的抢救措施。 10、预防 病人隔离及带菌者处理。切断传播途经。药物预防及菌苗注射。 第十六节 败血症 目的要求 掌握各型败血症临床表现、病原学诊断及抗生素的合理选择,熟悉败血症的常见致病菌及诱因。 教学内容 1、定义 败血症与SIRS的概念,败血症的临床特点,与菌血症、脓毒血症的区别。 2、病原学 常见致病菌: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厌氧菌、真菌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脆弱类杆菌、念珠菌等的简要介绍,致病菌菌谱的变迁情况。败血症致病菌种类与年龄、性别、感染灶、原发病、免疫功能、感染场所的关系。 3、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各种致病菌侵入人体的途径,诱发败血症的重要因素,主要病理变化和迁徙性病灶。 4、临床表现 潜伏期,败血症的重要临床表现(毒血症、发热、皮疹、关节症状、肝脾肿大、迁徙性病灶等)。革兰阳性球菌败血症与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的主要区别。各种败血症(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厌氧菌败血症、真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特殊类型败血症(新生儿败血症、老年人败血症、烧伤后败血症、医院内感染败血症)。 5、实验室检查 血象。血、骨髓培养,血厌氧培养,真菌培养以及原发或继发病灶脓液涂片或培养的重要性。对四唑氮兰(NBT)试验,鲎溶解物试验(LLT)等的评价。 6、诊断与鉴别诊断 原发病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资料。应与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恶性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反应性亚败血症、粟粒性结核、伤寒等的鉴别。 7、治疗 一般治疗与对症治疗。病原治疗,抗生素(包括联合)的应用原则及选择,局部病灶的处理,DIC及其他重要并发症等的治疗要点,各种败血症的预后。血液中血药浓度的监测对指导治疗的重要意义。     8、预防 采取综合劳动防护,避免创伤和疮疖挤压。加强消毒隔离制度,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等。 第十七 感染性休克 教学目的 1、掌握感染性休克各期的临床表现,尤其是早期的临床表现。感染性休克的早期诊断 (预示休克发生的可能征象) 。感染性休克的抗休克治疗原则及方法。 2、熟悉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理。 教学内容 1、概述 定义:中毒性休克综合症(TSS),常见致病菌,原发病。 2、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微生物及其毒素等激活宿主的一系列体液和细胞免疫系统,产生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引起微循环障碍,器官功能衰竭及代谢紊乱,酸碱失衡等。 3、临床表现 早期和晚期休克的表现。 4、化验检查 血象,红细胞压积,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血气分析。血中电解质,肝、肾功能的检测,DIC和纤溶等测定,病原学检查。 5、诊断 易并发休克的某些疾病。提示并发休克的现象,临床特点。血液动力学改变和实验室检查。 6、预后 影响预后的因素。 7、治疗 原发感染的治疗;抗休克治疗(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的原则);重要器官的维护;DIC的治疗;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适应症。抗内毒素治疗和抗炎症介质治疗。第七章  螺旋体感染 钩端螺旋体病 目的要求 1、掌握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2、熟悉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发病机理。 3、了解钩端螺旋体的特性及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 1、病原学 钩端螺旋体的特点。国内外常见类型。 2、流行病学 传染源以鼠和猪为主。经皮肤及消化道传播。人群易感性。地区、季节、职业等 流行特点。流行形式:雨水型、稻田型、洪水型、散发型。     3、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 病原经皮肤侵入,形成钩端螺旋体血症,广泛微血管中毒损害。出血为本病特点。肾、肝、肺、心脏、脑、脑膜、肌肉的病变特征。脑血管、眼等的后发病变。 4、临床表现 潜伏期。早期中毒症候群。各临床类型(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脑膜脑炎型)的特点。后发症的表现。 5、实验室检查 血、尿常规。血、尿、脑脊液培养与豚鼠接种。血清学检查(凝集溶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抑制试验、乳胶凝集试验等)的诊断意义。 6、诊断与鉴别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早期及各型特点、病原体分离、血清学检查的诊断意义。各类型及鉴别诊断。 7、预后 肺大出血型预后差。重症黄疸出血型的严重性。影响预后的因素。 8、治疗 就地治疗。青霉素G、其他抗生素等早期应用的重要性。赫氏反应。强心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在肺大出血型的应用。 9、预防 灭鼠、圈猪,疫水管理、菌苗接种、个人防护。 第八章 原虫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阿米巴病 目的要求 1、掌握阿米巴肠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2、熟悉阿米巴病的发病机制。 3、了解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生活史、流行病学特点及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 一、阿米巴肠病 1、病原学 溶组织阿米巴、大小滋养体与包囊的形态。发育过程与致病力。包囊对外界的抵抗力。 2、流行病学 排包囊者为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流行特点。 3、发病机制与病理 侵入人体的过程。病变部位。溃疡形态与特征。大便性质。迁徙及蔓延。基本病理改变是组织溶解性坏死。急性期、慢性期的病理改变。 4、临床表现 潜伏期。普通型阿米巴肠病、暴发型(中毒型)、慢性型、无症状型阿米巴肠病的临床特点。 5、并发征 肠出血、肠穿孔、阑尾炎、非痢疾性结肠病变。 6、实验室检查 血象。粪便及血清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乙状结肠镜检查。 7、诊断与鉴别诊断 症状、粪便性状及镜检。本病应与细菌性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结肠癌及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相鉴别。 8、治疗 支持治疗。甲硝唑、去氢吐根碱、氯喹、二氯尼特及5-羟基喹啉等抗阿米巴药物的选用。并发症处理。 9、预防 与菌痢基本相同 二、阿米巴肝脓肿 1、流行病学 与阿米巴肠病的关系 2、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侵入途径。阿米巴肝脓肿的部位、个数、大小、脓肿性状、穿破与细菌继发感染。 3、临床表现 发热、肝肿大压痛、肝脓肿部位与临床症状的关系。胸膜反应等。 4、并发症 继发细菌感染、脓肿穿破。 5、实验室检查 血象。粪便检查,肝功能检查,血清学检查,超声波检查,肝穿刺。 6、诊断与鉴别诊断 痢疾病史、症状、X线检查、超声波检查、肝穿刺及脓液检查。必要时诊断性治疗,鉴别诊断:细菌性肝脓肿、原发性肝癌、胆囊炎、膈下脓肿、肝包虫病。 7、治疗 抗病原治疗:甲硝唑、氯喹、去氢吐根素。肝穿刺排脓。 第二节 疟疾 目的要求 1、掌握疟疾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2、掌握疟疾的治疗及预防措施。 3、熟悉疟疾的流行病学。 4、了解疟原虫的生活史及流行病学特点。 教学内容 1、病原学 四种疟原虫生活史及其发病、复发、传播的关系。 2、流行病学 传染源是病人与带疟原虫者。传播媒介是按蚊。人群普遍易感。流行特征,地区分 布、季节性。 3、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疟疾临床发作的原理、贫血,网状内皮系统增生,肝、脾肿大、脑部变化。 4、临床表现 潜伏期,各型疟疾典型发作过程,其他症状与体征。疟疾的凶险发作:脑型、肺型、胃肠型。再燃与复发。 5、实验室检查 血象,血片、骨髓涂片查疟原虫,血清学检查。 6、并发症 黑尿热、肾损害。 7、诊断与鉴别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典型发作的表现,查疟原虫,诊断性治疗。本病应与伤寒、败血症,中毒性菌痢相鉴别。 8、治疗 抗疟治疗(常用抗疟药);一般病例的治疗;耐药性疟疾的治疗。 9、预防 消灭人体内的疟原虫。灭蚊,避免蚊虫叮咬。预防用药。免疫预防。                               第九章  蠕虫感染 第一节 日本血吸虫病 目的要求 1、掌握日本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2、熟悉血吸虫病的发病机制。 3、了解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及流行病学特征。 4、了解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全过程及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 教学内容 1、病原学 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成虫,虫卵、毛蚴、尾蚴、童虫。 2、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人、保虫宿主)。传播途径(含虫卵的粪入水、钉螺孳生、接触疫水)。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流行类型(水网型,湖沼型、山丘型)。 3、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发病机制(尾蚴性皮炎,童虫、成虫所致病变,虫卵肉芽肿),病理(肠、肝脏、脾、脑、肺等脏器的病理改变)。 4、临床表现 急性血吸虫病:发热、血清病样表现、肝脾肿大、腹部症状、肺部症状;慢性血吸虫病:无症状型、有症状型;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腹水型、结肠增殖型、侏儒型;异位损害:肺、脑的异位损害。 5、并发症 上消化道出血、肝昏迷、结肠癌、合并感染。 6、实验室检查 血象。肝功能试验。B超,粪便沉淀或孵化找虫卵及毛蚴。 7、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本病需与伤寒、阿米巴肝脓肿、结核性腹膜炎、慢性细菌性痢疾、肠结核等相鉴别。 8、治疗 抗血吸虫药物(吡喹酮);对症治疗:巨脾、腹水的治疗。 9、预防 人畜共治,查螺灭螺,粪便管理。 常用专业英文词汇表 传染          infection 传染病        communicable diseases 隐性感染      covert infection 显性感染      overt infection 病原携带状态  carrier state 潜伏性感染    latent infection 特异性免疫  specific immunity 非特异性免疫  nonspecific immunity 传播途径      route of transmission 传染源        source of infection 易感者        susceptible person 病原体        pathogen 传染性        infectivity 潜伏期        incubation period 前驱期        prodromal period 恢复期        convalescent period 症状明显期   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 复发          relapse 稽留热        sustained fever 再燃          recrudescence 驰张热        remittent fever 间歇热        intermittent fever 回归热        relapsing fever 不规则热      irregular fever 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重型肝炎      hepatitis gravis 肝炎肝硬化    cirrhosis of liver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 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 人禽流感      human avian influenza 肝性脑病        hepatic encephalopathy 肝肾综合征      hepato-renal syndrome 狂犬病          rabies 流行性乙型脑炎  epidemic encephalitis B 内格里小体      Negri body 流行性腮腺炎    mumps 麻疹            measles 科普利克斑      Koplik,s spots 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艾滋病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猩红热          scarlet fever 伤寒            typhoid fever 肥达反应        Widal reaction 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 霍乱            cholera 干性霍乱        cholera sicca 白喉            diphtheria 百日咳          pertussis,whooping cough 炭疽            anthrax 布氏杆菌病      brucellosis 鼠疫            plague 败血症          septicemia 感染性休克      septic shock 钩端螺旋体病    leptospirosis 阿米巴病        amebiasis 滋养体          Trophozoite 包囊            Cyst 疟疾            malaria 细菌性食物中毒  bacterial food poisoning
/
本文档为【传染病学教学大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