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探析儿童问题行为(心理学)

2017-09-15 10页 doc 24KB 120阅读

用户头像

is_037433

暂无简介

举报
探析儿童问题行为(心理学)探析儿童问题行为(心理学) 文学院08汉教1班 探析儿童问题行为 ——以偷窃行为为例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一些儿童问题行为表现,着重掌握偷窃行为的表现、原因及应对策略,从而减少这种儿童偷窃行为的发生,使儿童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偷窃行为的表现、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二)教学难点:偷窃行为的应对策略。 三、教学方法 方 教法 学法 法 过 程 启动 案例分析法 倾听法 展开 提问法 讨论法 多媒体教学法 探析法 (视频播放法) 结束 情...
探析儿童问题行为(心理学)
探析儿童问题行为(心理学) 文学院08汉教1班 探析儿童问题行为 ——以偷窃行为为例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一些儿童问题行为表现,着重掌握偷窃行为的表现、原因及应对策略,从而减少这种儿童偷窃行为的发生,使儿童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偷窃行为的表现、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二)教学难点:偷窃行为的应对策略。 三、教学方法 方 教法 学法 法 过 程 启动 案例分析法 倾听法 展开 提问法 讨论法 多媒体教学法 探析法 (视频播放法) 结束 情景展示法 联想法 归纳法 扩展法 表演法 四、教学时数 1课时 五、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具(PPT形式) 六、教学过程 (一)启动 1. 典型案例 案例一 有一个7岁的小男孩,因为自己家的玉米还没有成熟,便到别人家地里掰了几棒玉米拿回家,他母亲明知道不是自己家的,但由于“疼子心切”,竟把玉米煮了给儿子吃了。后来的结果是,这个男孩经常偷人家的东西,并且屡教难改。(偷窃行为) 案例二 陈女士来电:我的儿子小帆(化名)今年8岁,从习成绩就不大好。读小学时,因偷拿同学的钱还受到通报警告处分,本以为他会吸取教训,谁知,最近又开始从家里偷拿现金,共1000多元。他父亲极少有空在家管教他,我工作也忙,道理讲了一大堆,他总是这边耳朵进那边耳朵出,有时甚至也对他动粗,但他一点悔改之意都没有。我真不知该如何管教这孩子~(偷窃行为) 案例三 (小静妈)小静4岁多了,她很文静。从一出生,我们就特别宠她,她奶奶更是把她当成掌上明珠,对她百依百顺。我们上班后,她奶奶很少带小静出门,常常呆在家里玩玩具、讲故事。小静的胆子很小,至今仍然很认生。如果到外面,和不认识的人一句话也不说,更不敢主动找小朋友玩。家里一有客人来,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小静都会显得很紧张,不敢接近客人,更不敢说话,经常躲在房间里不出来。我们很着急,可她奶奶一点也不当回事。因为小静一回到家,就有说有笑,不但帮着做一些简单的家务,还给大家表演一些歌曲和舞蹈。(畏缩行为) 文学院08汉教1班 2.儿童问题行为简述 常见儿童问题行为表现:攻击性行为、退缩行为、自残行为、偷窃行为、发脾气行为、说谎行为、不良生活习惯行为(如偏食、挑食)。这类儿童在早期很可能是“行为儿童”。 “行为儿童”是指具有心理不健康行为的小儿。这在幼儿和儿童期的任何年龄段都可以见到,尤以幼儿期比较明显。“行为儿童”的心理行为偏离了正常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其身心健康和智力发育,使孩子处于与环境不相适应和日后学习困难的境地,在青少年和青年期容易诱发心理疾病。父母应及早识别,积极予以纠正。很可惜,在日常生活中,这一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多父母并不认识,故也谈不上重视和纠正。 (二)展开 1. 儿童偷窃行为表现 3岁前的孩子看到他喜欢的东西,不与别人打招呼就拿了。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不知道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很多情况下,宝宝并不清楚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他只是认为“只要我喜欢的就是我的”,但是通过教育,3岁以后宝宝会逐渐具有物权的概念,他们会知道什么东西是别人的,什么东西是自己的,这时候拿别人的东西就具有“偷窃”的性质了。 ”行为发生在4岁至5岁之后,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据一个儿童心理“偷窃 咨询门诊的资料,44名有不同程度“偷窃”行为的孩子中,6.8,是在4岁至5岁时拿家里的钱;63.7,发生在小学阶段;29.5,到12岁以后才有“偷窃”的行为。 2.儿童偷窃行为原因 (1)自身原因 ?建立自己的秘密:五六岁的宝宝在自我意识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不太满足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完全受到爸爸妈妈的掌控,于是想自己保有一个秘密,而当他们选择了不恰当的方式时,不良行为可能就会出现。从朋友家里偷一件小东西,、实施和完成这种“挑战”有时会让他们费些心机,不像三岁的宝宝可能只是一秒钟的冲动。 ?攀比心理:别小瞧了五六岁的宝宝,当看到和他要好的朋友都拥有某件玩具而他没有时,心里也会不好受。再一点,各种形式的商业广告的鼓噪也不可小视,拥有新潮玩具似乎是生活的必需,“偷”这种看起来简单和直接的方式,能够让宝宝成为潮流中的一员。 ?错误的“勇敢”精神:在很多时候,一些孩子为了在同龄的孩子当中表现自己的勇敢,而去尝试这种偷窃的冒险行为,这是一种错误的“勇敢”精神价值判断。 ?“引人关注”心理 有的宝宝偷拿别人的东西,并不是真的需要那种东西,而是想通过这种行为来引起父母和老师的关注,这种宝宝通常是生活在父母都非常忙碌的家庭中,他会觉得爸爸妈妈不关心自己,不注意自己,因此故意那别人的东西,让小朋友去告状,以引起别人的关注。 (2)家庭原因 ?得不到父母的关怀,手中缺少零用钱,引起偷盗 有的父母认为从小不能让孩子花钱,花惯了将来就会大手大脚乱花钱。吃的家里有,文具用品也买好了,因而不给孩子钱。然而孩子有自己的爱好,看到同学的家长给孩子零用钱可以购买自己喜爱的东西,而自己却得不到,于是找机会就拿家里的钱或别人的钱。 文学院08汉教1班 ?家庭关怀缺失引起孩子的孤独 有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偷别人的东西,其价值数目很小,有时拿来的东西甚至是自己家的,分析不出其偷盗的目的。这类孩子其实感情混乱,他们似乎盲目地求得某样东西以达到心理上的满足。这类孩子平时心情不愉快、孤独,感情上得不到满足,尤其6~8岁的孩子生活上基本已能自理,家长平时很少关心。也有的孩子仅缘于嫉妒、怨恨等心理而进行偷盗。有的孩子用“偷”来的钱买些小东西送给同学,“笼络”他们,通过建立同,学之间的感情以弥补家庭感情的不足,消除孤独和苦闷。 ?家长过于溺爱 现在的宝宝绝大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都把宝宝的要求视为圣旨,不管什么样的要求都会满足,使得宝宝没有是非标准,想得到什么东西就会毫无顾忌的去拿,慢慢的,宝宝就会养成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的不良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发展为偷窃。也有的家长对宝宝过度严格,宝宝希望得到别的小朋友拥有的东西,家长不能满足宝宝,又不做任何解析,这是宝宝就会觉得非常失望,这种情况下宝宝就会产生偷拿别人的东西的行为。 ?家庭重大变故 当家庭出现重大变化时,比如搬了家、添了新成员,或者父母离婚了、有人生了重病等等。在一系列的突然变化中,家长的忙碌会使宝宝心理发生了悄然的改变,不能适应这个变动和不稳定,于是通过偷窃来吸引家长把目光重新投到自己身上。 (3)社会原因 ?有的孩子受到电影、电视及同伴的影响,为了获得物质上享受,有意识地进行偷窃行为。孩子虽然也知道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可是又控制不住自己对物质的诱惑,家里及幼儿园又不能给孩子提供这些物质条件,孩子就会通过偷窃的途径,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孩子受到坏人的强迫或威胁,也会被迫偷窃。 ?孩子受到不良认知的影响,认为窃书不算偷,或者认为自己偷的东西是没人要的,为自己的行为找到适当的借口,即使偷了东西,也没有犯罪感。 ?孩子结交了一些不良玩伴,儿童的是非观本来就很模糊,不良玩伴会带坏他们,让他们产生错误的是非观、价值观、人生观。 3.纠正儿童偷窃行为的措施 (1)让孩子认识:偷:的含义 纠正孩子的偷窃行为,要找出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特别是通过教育,将儿童的偷窃行为制止于外。大人要在孩子还小的时侯,就让他知道什么是偷窃行为,不要让孩子自小就养成不问自取的行为,偷窃这种不良习惯是社会所不许可的。应以预防为主。如果孩子现在还没受到这方面的足够教育,不论孩子有没有这种行为,父母应该尽快找时间与孩子探讨这些问题,应让孩子意识到这种偷窃行为的必要性及严重性。对孩子说,想要的东西是不可以通过偷窃来获取的。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好好学习,将来有工作,通过正确的方法来得到,才是受人尊敬的。不要讲究吃穿、过多的花钱,以后等你长大了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了钱时,再合理应用。要对孩子说,世界上的东西太多,不可能都得到的,不能太过于贪婪,用钱用物都要适可而止,有一定的限度。 孩子在拿走别人的东西时,可能根本不能真正体会到偷的含义,以及给别人带来的损失和感受。有时孩子其实也没有偷的目的,不是有意识地去这么做,通常都是:我想要:而已。对于孩子的这种做法,父母一定要经常性给予教育、指 文学院08汉教1班 导,对孩子说:这种做法就是:偷:,是不对的,尽量能记住,以后不要再出现类似情况。 (2)心理指导 对年龄小的孩子偷窃行为不必太过意。一是:这种暂时的责备丝毫不能使孩子马上形成固定的道德意识~道德意识是随着年龄增长和心理发育成熟逐渐形成的。二是:大动肝火指责孩子:不是一个好孩子:,是:小偷:、:是贼:,这样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评价,因此,此年龄阶段的孩子自我评价极简单,尚没有独立的自我评价,全凭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别人怎么说自己是什么就是什么,:你们说我是小偷,原来我这种行为就是小偷呀~:这样会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其次对孩子的这种行为过分关注,大发脾气,会使各种途径让周围人知道,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会破罐破摔。大人应该注意在没有弄清孩子拿他人东西的心理动机之前,切忌乱给孩子扣上不道德问题的帽子。因为,我们为个社会里,舆论压死人,偏见到处存在~这会对孩子的心理有较大的影响。 行为学家认为,人类的学习历程多半是循着需要,动机,行为的模式建立的。亦有拿的动机及行为。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该将孩子的:随手就拿:的行为,归之于偷窃,或是以为小时侯偷抓鸡,长大后一定会偷牛,因为这种说法,不仅会影响孩子人格的发展,对孩子的心理亦是莫大的伤害。 (3)重视家庭教育 发现孩子有偷窃行为时,不要大惊小怪,这时孩子,尚似懂非懂,不该把他的行为与成人的偷窃行为相提并论。大人要教导孩子让他明了擅取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行为。大人在家里就要教导孩子区别每件物品之归属,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该擅自据为已有。孩子经过教导后,外出时,就不会一声不响的擅取别人的东西。如果在家里不先教导,到了外面再对孩子的偷窃行为严加呵斥,这样就会强化孩子的偷的行为。 在这里我们区别两种情况。一种是心中已经有了某种罪恶感,但是仍控制不住自己,最悄悄地拿走属于别人的的东西;另一种是心中毫无罪恶感地拿走别人的东西,尤其是取出家里的物品和钱财,或者到商店里去偷窃食品、玩具。对于前一种显然不必以偷窃问题处理,讲清道理就可以了;而对后一种,则要向他严肃指出,这类行为已包含着成为习惯性偷窃的危险,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加以严格管束。很多人都相信对偷窃孩子的行为,打骂、粗暴的惩罚,或拳头、棍子、的方法是有效的,其实不然,这一点已在生活中得到证明。用打骂、吼叫、罚干活等手段来去处理孩子的偷窃行为时,大多会使孩子产生抵触行为与逆反心理。这样孩子就会对大人的行为要求表现各种消极的态度,对大人的道德要求意义理解受到阻碍。孩子有了这种心理障碍,道德要求就无法转化为孩子自己的行为动机。为此,过于严厉的态度对于孩子的偷窃行为效果是不理想的。 有的孩子无意中拿了人东西,父母要耐心教导,对他说那样做是不对的,因为那是他人东西,不能随便拿回家中。以后希望不要那么做。如果自己喜欢,那一定得征求人家的意见,别人愿意之后才可以带走。而且对人家表示感谢。假若没有跟人家说,就私自把东西拿回来了,就应该马上还给人家,而且要向他们道歉,说声对不起,并解释自己是无意的,承认自己的错误。大人千万不可因自己羞于向别人认错,而将事情含糊过去。 对比较小的孩子来说,大人话可能常常听到就忘,不会记于心中。遇到此种类型的孩子来说,作为父母虽然不必大动肝火,但必须表明你的态度。孩子最初的道德判断来源于父母的态度:大人认为好的或表示出高兴或欣赏的表情,孩子 文学院08汉教1班 就理解自己所做所为就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大人遇到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时必须表明自己的态度。至于孩子不理解你为什么对他的行为表示不满,自己的行为究竟有什么不对,在今后的教育中慢慢来,孩子会逐渐形成有关道德意识的,这也是对孩子进行教育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因此对于孩子的教育要经常进行,及时发现、提醒,既要警觉,也要有耐心。 对孩子的道德要求应适合他的特点,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否则,同样也会影响孩子偷窃行为的改变。应该注意的是:把孩子提出的道德要求,大人应大致符合原有的需要。不应该不考虑他的需要。否则孩子产生反抗情绪,而加重偷窃行为。大人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应过于频繁。总是更换对孩子的道德标准要求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或者不应过于抽象、笼统,因孩子认识和理解能力毕竟有限;大人对孩子不能采取过分强迫的态度,否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在处理孩子的:偷窃:行为时应力求让孩子感到公正,有时大人不能太顾及面子而不承认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对于孩子有目的的偷窃行为,大多自己也知道不对。这种情况下,即使孩子是初犯,大人也一定要严厉管教。让孩子马上把东西送还失主,或者想法与失主联络,并向他道歉,表示以后不再出现类似情况。如果确实已经找不到失主,而失物也不贵重,价值不高,大人可以把这些东西收起来,让孩子写一份检讨书,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作为孩子不能再偷的警告。大人绝不可以对这些物品的价值表示出默认或开心,应该表现出对这种行为的深恶痛绝,以及对失主的歉意和难过。让孩子明白这种行为不但不会使大人开心,只会增加他们的忧愁和伤感,还会对失主造成损害。 可以让他们玩借贷的游戏,借此培养孩子对你我之物的观念。此外,孩子在家中不宜太孤独,要让他与人相处,学习与他人相处的经验,借着这些经验,才能逐渐了解擅取自己东西的的感觉。大人要试着去了解孩子是否不满,或者管教是否得当,家庭生活是否太散漫等。有些家庭,兄弟之间互相偷取对方的零用钱。遇上这种情况,家长务必谨慎处理,对孩子给予正确的指导。 (4)了解孩子交往的朋友,注意影响其行为的不良环境因素并尽量规避。 要分析孩子的朋友圈中是否有偷窃行为的同伴,若有,要考虑其背后是否有惯偷唆使,应适当保持距离,使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人生观。 (三)结束 1.请学生发言,看看是否自己也遇到过儿童的偷窃行为,当你遇到时会采取哪些对策呢,(学生自由发挥,能自圆其说即可)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堂上进行情景模式表演,主题为儿童的偷窃行为,要求表演内容必须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七、板书 儿童的偷窃行为 表现 自身 原因 家庭 社会 措施 教案制作: 敖宇琪 谭春 资料搜集: 王晓兰 张洁 PPT制作: 陈正英 金买平 监制:杨艳 主讲:黄丹
/
本文档为【探析儿童问题行为(心理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