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社会体育管理

2017-10-19 21页 doc 43KB 23阅读

用户头像

is_977556

暂无简介

举报
社会体育管理社会体育管理 体育管理学之社会体育管理 社会体育管理 1.社会体育及其特点 1.1社会体育的兴起与在我国的发展 1.1.1社会体育的兴起 在现代体育运动的分类中,人们普遍把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三大部分。社会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关系到人民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社会体育是人们为了达到健身、医疗、娱乐、健美等目的而进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现代社会体育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其标志是体育人口的迅速增长。如日本在1957年的体育人...
社会体育管理
社会体育管理 体育管理学之社会体育管理 社会体育管理 1.社会体育及其特点 1.1社会体育的兴起与在我国的发展 1.1.1社会体育的兴起 在现代体育运动的分类中,人们普遍把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三大部分。社会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关系到人民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社会体育是人们为了达到健身、医疗、娱乐、健美等目的而进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现代社会体育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其标志是体育人口的迅速增长。如日本在1957年的体育人口为14%,而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现在一直保持在70%左右。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生存的外部环境变化日益明显:城市人口增长,人们余暇时间增多,生活价值观念的转变;同时人们也开始被自然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老龄化(据专家预测21世纪初我国的老龄人口约占10%),各种慢性疾病的出现等一系列问所困绕。这一切促使人们开始把视野从外部世界转向人类本身,将工作的重心从改造客观环境移位于改变人类本身。人们渴求健康、长寿、快乐的生活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所以人们把目光投向体育,并从新的角度审视体育。体育的健身、娱乐功能日益被强化,由此将带来社会体育的蓬勃发展。自1993年我国实施《全民健身》以来,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健身热潮,加上全国各地对体育的宣传以及社会对体育场地设施和用品的不断投入,为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设施基础。 1.1.2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 社会体育在我国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 (1)形成和发展初期(1949--1965年):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造衰弱的民族体质,脱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使之适应国家建设和国防的需要,社会体育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于1951年试行了《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同年由国家机关9个单位发出了《关于推行广播体操的联合通 40 体育管理学之社会体育管理 知》,在全国掀起了开展广播操的热潮,并形成了制度。1955年全国总工会设立了体育部。各系统基本建立了行业体育协会,体育人口急剧增加,并且建设了9000多个体育场地设施。 (2)停滞期(1966--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呈无序发展态势。 (3)恢复和快速发展期(1978---至今): 1978--1995年是我国社会体育的恢复时期。在这期间,城市职工体育得到快速发展,全国共有职工体育组织机构10万多个,全国工会系统已有专职体育干部2万余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到5000多万人,体育活动的内容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1995--至今是我国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时期。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全面健身计划纲要》,标志着我国社会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目前,全国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职工占总数的40%以上;城市街道60%以上成立了社区体育组织;争创体育先进县活动,有效推动了农村体育的全面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得到大力扶持,其内容形式已挖掘和整理2000多项;残疾人体育也得到了初步发展;社会体育设施明显改善,全国共有各类体育场馆62万多个,人均体育场地0.65平方米;体育人口为31.4%。 1.2社会体育及其特点 1.2.1社会体育的概念 社会体育包括的范围极为广泛。从大的范围上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军队体育都是大社会体育的范畴,但它们又都分别属于三个特殊的领域。我们所讲的社会体育是狭义上的,它是除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军队体育以外的体育活动。因为社会体育其内容、形式、目标及主体都和其他体育有着严格的区别。一是社会体育的内容广泛:可依据时间、空间的变换,参加主体的不同变换活动的方式、,易于操作,并且是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大众类体育项目,一般都是低负荷、随意性强和轻压力感,没有较严格的约束。二是形式灵活多样:可因时、因地不断变换。三是目标趋同、淡化功利:人们在宽松、闲适的环境中健身、娱乐,追求的是一种现代的轻松的休闲生活方式,在全过程中参与者随意性较大,基本无心理压力,世俗的成败利害关系没有生存的土壤,相对 41 体育管理学之社会体育管理 而言,社会体育是人们缓解职业压力、淡化人际关系矛盾、身心适度放松的理想存在。四是参与主体:它包括(1)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和国家机关的公务员,(2)乡村的农民(3)城乡的自由职业者(含短期失业者、民工等)(4)城乡成年无职业居民(主要由离、退休者和长期失业者构成)。社会体育行为属于职业性行为之外的行为,其行为动机主要表现为善度余暇、娱乐身心、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等,所以我们认为社会体育的概念应定义为:社会体育是人们以娱乐身心、增进健康为目的,广泛开展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1.2.2社会体育的特点 ,1,行为主体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参加社会体育活动的主体较为复杂,它包括各个年龄阶段、性别和职业的人群,也涵盖了在余下时间内从事体育活动的学生、运动员和军人等,相对而言其边界具有模糊性;由于人们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和自身对不同体育项目的喜好,不同的人群或个人会因时、因地采取不同的体育活动方式,所以,总体上讲社会体育的活动方式具有多样性。 ,2,行为目的的趋同性~功利思想的淡化性。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增进身心健康、延长寿命,从而满足人们的健美、消遣、娱乐、休闲、保健、医疗、康复、社交等多方面的需求;人们把从事社会体育活动作为消除工作压力、放松身心的有效方式,远离了对各种物质利益、权利等多方面的追求。 ,3,组织机构的网络化~管理的法制化。社会体育管理的组织机构是在国家体育总局的统一领导下,形成了由各地方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具体负责的各社会体育组织广泛参与的金字塔式的网络结构;由于社会体育活动内容和主体的复杂性,活动方式和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对社会体育的管理必须以法制化为主。 ,4,时间的余暇性~参与的自愿性。人们从事社会体育活动是在无任何强制下的自愿自觉行为,是在工作之外的空闲时间内进行的。 1.3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1.3.1体育人口:体育人口是指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进行专项训练,以及其他 42 体育管理学之社会体育管理 与体育事业有关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数量和比重。体育人口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体育指标,在1996年,我国将7至15岁的在校学生以及武装力量等人口作为体育人口统计,我国的体育人口为31.4%。其中男性为16.9%,女性为13.6%。而体育人口的分布呈马鞍状,其中61-- 75岁占体育人口的46.1%,16--20岁占体育人口的31.8%。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排序为:工人、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科教文人员、农民。(1)老龄人口比例增大(2)城市人口增多(3)受教育人口增加。 1.3.2生活水平与闲暇时间:生活水平是制约社会体育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闲暇时间是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前提。 1.3.3余暇生活方式:余暇生活方式是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1.3.4居住条件、环境及体育设施:居住条件、环境及体育设施是影响人们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 1.3.5专业人才队伍、社会传播媒介与渠道: 1.4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 1998年在对社会体育发展总结的基础上提出:(1)进一步加大宣传的力度(2)进一步推行国民体质检测制度(3)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骨干队伍建设(4)进一步加快体育健身场地的建设与开发(5)进一步建立全民健身表彰制度和科学评估体系。1999年关于社会体育发展问题,伍绍祖指出《2000--2010年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在继续强调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要优先发展社会体育。各级政府要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增加对社会体育的投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加快群众性健身娱乐体育设施的建设,建立国民监测体系,加快社会指导员队伍培养,重点发展社区体育、乡镇体育和农村体育,对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实行“三优”政策等。 2.社会体育管理 2.1社会体育管理及其特点 2.1.1社会体育管理的概念 社会体育管理是指为实现社会体育发展目标,增强人民体质,对社会体育活动所进 43 体育管理学之社会体育管理 行的宏观调节和微观指导的综合管理过程。社会体育的发展对于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实现全民健身计划战略有着积极、广泛和深远的影响。社会体育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社会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保证人民身体健康,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国家对社会体育的宏观调节主要通过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思想教育宣传手段进行管理。而微观指导则依靠体育行政部门、各种社会体育组织及体育民间组织交织成的网络体系,对社会体育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技术等方面予以指导和管理。 2.1.2社会体育管理的特点 由于社会体育参加主体的复杂性、内容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化,必然导致社会体育管理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国家宏观计划为指导(2)以宣传教育为主要手段(3)以分散灵活的组织形式为主要管理方式(4)以检测为主要的评估方法。 2.2社会体育管理的主要原则 根据社会体育的特点,加强对社会体育的管理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2.2.1社会化原则 社会化原则是指鼓励和动员各级各类部门、行业、社会团体和组织共同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管理,使社会体育活动在社会中广泛传播,深入家庭,走进人们的生活。实现体育的社会化是我国体育发展的目标之一。社会化原则的依据是(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经济转轨时期,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经济,对体育的投入十分有限,为此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2)社会体育涉及的范围广泛,各种社会组织都有责任搞好我国的社会体育建设,需要各种社会力量与体育系统共同办好社会体育,以实现社会体育由体委一家办向大家办的转变。(3)社会体育的参与主体结构复杂,要实现体育的普遍化和生活化,需要人人为社会体育的出谋划策。 贯彻社会化原则应注意的问题:(1)提高人们对体育社会化的认识和强化人们的体育参与意识。(2)协调好与各种组织和团体的关系,鼓励他们参与对社会体育的同抓共 44 体育管理学之社会体育管理 管。(3)打破条块分割,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加快体育社会化进程。 2.2.2激发性原则 激发性原则是指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激发人们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社会各界及人们的积极性主要靠宣传、教育、启发、诱导等多种形式进行。贯彻激发性 )激发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2)激发自觉锻炼的信心。 原则应注意的问题:(1 2.2.3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是指社会体育的组织、内容、形式及开展社会体育的计划、、措施,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制宜,作到切实可行。贯彻可行性原则应注意:(1)从我国经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2)从我国人民身体实际出发,选择体育活动内容和方式。(3)从我国民族习惯出发,形成我国社会体育的特色。(4)从我国体育发展的状况出发,形成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 2.2.4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是指为了照顾各参与主体的需要、地域差异、季节变化等,采取各种各样的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和竞赛方式,保证社会体育活动持久地生动开展。其多样性主要表现在:(1)活动内容的多样性(2)组织形式的多样性(3)竞赛方式的多样性。 2.2.5分类指导原则 2.3我国对社会体育的管理 1996年初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体育工作的中心任务、重要任务就是要保证人民身体健康”。 2.3.1明确社会体育管理目标 ?社会中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或体育人口占社会人口的比例:这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体育发展规模和水平的最基本指标。?社会体育的经费投入:开展社会体育需要相应的资金,社会体育管理组织一方面要广开财源,争取政府部门增加对社会体育的经费投入,争取社会各界对社会体育的财力支持;另一方面还要利用有限的资金,多办事、办好事,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开展社会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数量:用于社会 45 体育管理学之社会体育管理 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数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社会体育管理的目标既要求提高场地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又要求提高现有场地设施的利用率,以适应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社会体育干部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社会体育干部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发展社会体育的骨干力量。社会体育管理部门应把培训社会体育干部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一项主要工作,建立一支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队伍。?国民体质发展水平:这是衡量体育成效的根本性指标,也是社会体育的终极目标之一。加强社会体育管理,就是要通过开展社会体育活动,不断增强国民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2.3.2健全社会体育管理组织体系 (1)建立健全全民健身领导体系(各省、区、市)要建立全民健身领导小组,城市社区要建立相应的体育协会,农村乡镇要建立体育指导站;(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不同人群体育协会和群众体育单项协会;(3)加快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国民体质测量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4)国家体育总局和各地方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发展中心网络。 2.3.3积极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及其他制度 全民健身计划是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家体育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各类社会体育组织共同推行的一个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健身计划。(1)加强对社会体育的调查研究;(2)加强对社会体育法规制度建设;(3)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4)在全民健身中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等。 2.3.4加强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对社会体育的领导与管理 2.3.5大力培育体育市场,完善体育产业体系 (1)加强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2)大力发展体育健身娱乐市场;(3)进一步加强体育设施、体育产品的开发和研制;(4)鼓励和扶持社会对体育产业的投入。 46 体育管理学之社会体育管理 2.3.6加强对社会体育硬件设施的投入 (1)加大国家对社会体育的投入(国家体育总局每年拿出体育彩票受益金的60%用于全民健身工程建设);(2)制定有关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的投入。 2.3.7加强对社会体育的理论研究,增加社会体育的科技含量。 3.职工体育管理 3.1 职工体育管理的概念 3.1.1职工体育:是指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以健康娱乐为目的,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职工的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活动。 3.1.2职工体育管理:是各级组织为实现职工体育的工作目标所进行的管理活动过程。 3.1.3职工体育管理的目的:是不断调动广大职工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强身健体娱乐身心满足职工的体育需求,为两个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提高本单位的综合效益服务。 3.2 职工体育的地位 3.2.1职工体育是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手段。体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有效手段之一,进而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提高劳动效率;体育服务于生产,而不影响生产,正确处理生产和体育的关系。 3.2.2 职工体育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文化是企业独特的指导思想、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及生活方式等内容的复合体。具有内聚、创造、协调等功能。体育在建设企业文化上,可以培养职工的竞争意识、群体协作意识,可以培养职工的敬业精神、进取精神及遵纪守法,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3.2.3职工体育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3 职工体育的功能 3.3.1健身功能:首先,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有效地提高人体各系统器官的质量。其次,能有效的全面发展人的体能,增强人的适应能力。 3.3.2政治功能。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3.3.3经济产业功能。通过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与运动队等联合建立体 47 体育管理学之社会体育管理 育俱乐部等,进行产业创收,提高经济效益。 3.3.4教育功能。 3.3.5娱乐功能。 3.3.6社会交往功能。 3.4职工体育工作的方针、特点和要求 3.4.1方针: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种服务(为两个文明服务,为职工服务)、三个面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广大职工)。 3.4.2特点:(1)广泛性(2)经常性(3)自愿业余性(4)娱乐性(5)实用性。 3.4.3基本要求:开展职工体育活动要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主;在普及的基础上促进提高,又以提高促进普及。(1)小型多样(2)因人、因地、因时制宜(3)业余自愿(4)灵活多变(5)正确指导和思想引导 3.5职工体育管理 3.5.1 加强职工体育管理的组织领导 ?工会对职工体育业务工作的具体领导;?体育行政管理系统对职工体育工作的指导和调控;?行业体协对职工体育工作的业务领导;?本单位对职工体育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3.5.2健全职工体育管理制度。如《全国企业、事业、机关单位职工体育工作规定》,《全国职工健身七项》等。 3.5.3大力开展职工体育的宣传与竞赛。 3.6职工体育管理的方法 3.6.1 典型引导法:注意其代表性、可行性、多样性和真实性。 3.6.2评比竞赛法:1、形成传统的节假日比赛。2、会操比赛。3、游艺性比赛。4、评比性比赛。 3.6.3分类管理。 3.6.4化整为零。 4.城市社区体育管理 48 体育管理学之社会体育管理 4.1城市社区体育的概念 4.1.1社区(Community) 社区一词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藤尼斯提出的,在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社会学家帕克引入中国。由于社会学家的研究角度不同,所下的定义多种多样,一般认为:社区是指一定地域内,按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体。社区有四个共同的构成要素:一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成的人群;二是一定的地域;三是一定特点的行为规范和较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四是社区成员对社区情感和心理上的认同感。社区的区域界限按不同的层次可分为四级:国际社区(international community)、国家社区(national community)、地区社区(regional community ) 和乡土社区(local community)。 4.1.2社区体育 西方发达国家社区体育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现已成为大众体育的主要形式。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兴起是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的街道社区体协为标志。社区体育是1989年最早由天津市河东区提出的,当时是指街道社区体协开展的各种体育活动,后来扩展为对所有小区域体育活动的统称。1991年原国家体委首次在天津召开了"全国部分城市社区体育调研会",至此,社区体育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运作。社区体育是指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相当于基层社区辖区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并非全是居民,,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情感为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 4.1.3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兴起的社会背景 (1)人们的体育需求日益增长;(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内部动力;(3)体育社会化是社区体育兴起的促进因素;(4)建立与城市经济改革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系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外部条件;(5)社区老龄人口增多,其体育需求增长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催化剂。 4.2城市社区体育的功能和内容 49 体育管理学之社会体育管理 4.2.1城市社区体育的功能 4.2.1.1社区体育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功能:(1)随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中心人口密度将不断增大,而必要的活动空间则会减少;(2)随城市住宅的商品化,商业性的住宅小区将替代现有的一些居民住宅;(3)社区体育将成为联系学校体育、职工体育的纽带。 4.2.1.2社区体育具有明显的经济功能。 4.2.1.3社区体育能有效地增强人们的体育意识,提高体育人口数量。 4.2.1.4社区体育为居民的健身、娱乐提供有效的组织形式。 4.2.2城市社区体育的内容 4.2.2.1社区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社区体育活动的形式主要有日常性活动和经常性体育竞赛两种。 (1)日常性活动主要在晨晚练活动站进行,活动规模受场地条件限制,大小不一,以小规模活动为主,其内容为:操、拳、功、舞、剑等五大类,具有明显的非竞技化的韵律性、表演性和文体一体化特点,参加对象以附近居民为主,老年人居多。 (2)经常性体育竞赛在节假日或按季节举行。其内容多种多样,各社区体育竞赛内容的选择通常与社区的体育传统和场地设施条件有关,其中娱乐性、趣味性的活动内容为主体育竞赛活动的计划性较强,制定计划时大多能兼顾各类人群。参加者有6、7岁的儿童--80岁的老人。 4.2.2.2社区体育的活动场所 主要有五种:辖区单位体育场馆、公园、空地、江河湖畔和社区公共体育场地。 4.2.2.3 社区体育活动的经费来源 主要有:(1)街道拨款;(2)辖区单位集资、赞助。其中集资多以交会员费、团体报名费等形式进行,赞助以产品或企业名称命名比赛的方式进行;(3)个人缴纳会员费或比赛报名费。晨晚练活动站的经费主要通过缴纳会员费、培训费、比赛报名费等形式解决。 4.3城市社区体育管理体制 50 体育管理学之社会体育管理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管理体制正处于构建时期,尚未形成较为成熟、完善的管理体制。 4.3.1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管理组织形式体系 4.3.1.1街道社区体育协会:它目前是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主要管理组织形式之一,是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以辖区单位和居民(家)委员会为单位共同组成。其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一种新型体育组织形式。据统计(截止到1998年8月),我国拥有社区体育组织3854个,占全国街道办事处总数的69%。 4.3.1.2住宅区体育协会:于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是城市居民小区自发组织起来的体育组织。它的区域范围以住宅区的占地面积而定,大的介于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辖区之间,小的相当于居民委员会辖区范围,该种组织形式群众自治、自助、自管的色彩很浓。 4.3.1.3晨晚练活动站:它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的,80年代末期得以迅速发展,是目前居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最活跃的群众体育组织形式。截止到1998年我国平均每个街道的晨晚练活动站为5.34个,它是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的主要形式之一。 4.3.1.4地区(片)体育协会: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出现的体育组织形式,其区域范围时大时小,以参加单位的多少而定。它是一定区域内邻近单位自愿组成的体育联合体。最早以职工为主体,90年代发展为面向全体辖区成员,这种体育组织形式大多出现在大中型企业较为集中的地区,单位的体育骨干起重要作用。 4.3.1.5一条街体育协会:它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种体育组织形式,以某条街为区域范围,驻街单位自愿组成的体育组织,但数量较少。 在以上组织中,街道社区体育协会属于上位管理型组织,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晨晚练活动站、体育辅导站、体育服务中心、辖区单位体协、居委会体育小组等体育组织是下位活动性体育组织。辖区单位体协在本受单位直接领导的同时,接受街道社区体育协会的间接领导,这是现阶段社区体育与职工体育密不可分的具体表现。 城市社区体育在横向上突破了以往群众体育"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纵向上使群众 51 体育管理学之社会体育管理 体育深入到了城市的最基层,正在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新的社区体育管理组织体系。 4.3.2 社区体育的管理主体 4.3.2.1 上述社区体育管理组织 4.3.2.2 社区体育的管理者 社区体育的管理者主要是社区管理成员,他们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另外聘请离、退休人员担任管理者。1998年广州市的所有镇、街全部配备了体育专职干部。 4.3.2.3 社区体育的指导者 社区体育的指导者主要是社会体育指导员,晨晚练活动站的体育指导员以离、退休人员为主。他们以义务服务为主,有偿服务为辅。目前我国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近10万人。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在体育行政部门领导下,通过专业技术培训,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人员。他们受社会体育管理中心直接领导,其资格国家级由国家体育总局认定,一、二、三级分别由省、市、县三级政府体育行政部门认定。国家级和一级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由国家体育总局和各省、市、自治区体委委托体育院校举办培训班;二级和三级则采取自学和统一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1)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制定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的政策法规、确定培训和考试标准、对培训机构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资格认定等;(2)充分发挥体育社团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中的作用:建议成立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3)优化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机构:首先大量培养中青年社会体育指导员,其次使高等院校尤其是体育专业院校成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基地,三是加强资格平定;(4)丰富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类别机构:可分为青少年体育指导员、老年人体育指导员、社区体育指导员、娱乐体育指导员、职工体育指导员、医疗康复体育指导员、竞技体育指导员等;(5)进一步完善培训制度。 4.3.3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管理制度 伴随《全民健身计划》和《体育法》的实施,我国对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也制定了 52 体育管理学之社会体育管理 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主要有《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实行办法》、《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业管理办法》等。 4.4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 4.4.1 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的社区体育组织网络系统逐步形成。 随着人们体育利益取向的改变(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城市居民的利益取向单一,学生指向学校,其他居民多指向就业单位,极少数指向社区。城市社区体育兴起后,学生集中指向学校的同时,在节假日指向社区;其他人口分别指向就业单位、社区,少数指向体协、体育俱乐部等。),社区体育必然要形成网络化的组织来满足居民的体育需求。街道办事处作为城市基层政府的派出机构,是城市基层社区的管理部门,有责任、有能力,也有可能成为社区体育组织网络的依托,形成以社会体育指导站(俱乐部等)为中心、以家庭体育为基础、以区属及辖区各单位为依托的社区体育组织网络系统。 4.4.2社区体育主体多质化,体育活动时间业余化。 随学生、在职人员、离退休及其他人员体育利益取向的变化,表现为日常性体育活动的参加者以离退休人员为之,周末、节假日,社区体育活动的参加者多样化。随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机构改革,非业余化的体育活动越来越少,清晨、傍晚、周末和节、假日将被充分利用。 4.4.3社区体育活动内容、形式多样化,向体育、文化、娱乐一体化方向发展。 社区体育活动内容以非竞技化项目为主,活动规模以小型为主,活动时间日常化、经常化,活动形式(因场地等因素的限制)灵活多样。 4.4.4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匮乏、利用率低的现象将有所改善。 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有关文件,进一步扩大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力度,以满足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同时,每年将体育彩票收益金的60%用于全民健身工程。其中1997年将1996年的体育彩票收益金3000多万用于全国近1/3的城市(240个)中的约500个街道办事处建设511个全民健身工程,同时地方政府投资达4950万元,有数以万计的居民受益。 53 体育管理学之社会体育管理 4.4.5逐步形成以专职社会体育干部为骨干、业余体育工作者为主体的社区体育队伍。 5.农村体育管理 5.1农村体育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5.1.1农村体育管理 农村体育是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有12亿人口,其中2/3的人口在农村,并且目前我国的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30%,而农村的体育人口尚不到全国总人口的10%,所以发展农村体育对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5.1.1.1农村体育是指县,市,以下广大农村所开展的体育活动。农村体育活动参加的对象包括广大农民以及城镇的职工、居民、学生等。 5.1.1.2农村体育管理是指为实现全民健身目标,对农民体育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5.1.2农村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农村体育的中心任务是保证人民身体健康。农村体育工作的任务是普及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推动全民健身热潮,为两个文明服务。 5.1.3农村体育的特点 5.1.3.1农民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增长。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民由贫困走向了富裕。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走出了农村,不断地涌向城市。他们对知识、经济、文化和体育的需求不断扩张,由"农作代替体育锻炼"的思想日益淡薄,转为"求知、求富、求乐"的观念上来。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不断宣传和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不断挖掘,越来越多的农民投身到健身热潮中去,农民的体育消费不断增长,县(市)以下所有的体育场馆越来越不能满足农民体育需求。 5.1.3.2农村体育受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表现为不平衡性。 由于地区经济的制约,传统文化的约束,是农民对体育的投入和接受程度表现为差异性,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村体育工作的开展。 54 体育管理学之社会体育管理 5.1.3.3各级领导进一步重视农村体育,争创体育先进县活动的深入,推动了农村体育设施的发展。 在全国大多数的乡镇配备了专(兼)职体育干部,在全国486个体育先进县中67.5%的县在乡镇中设有专职体育干部。全国县级单位已拥有"两场、一地、一房"体育设施达532个占24%。截止到1998年体育经费人均达0.50元的县近50%。 5.1.3.4广大农村已成为我国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地。 随农村体育的广泛开展,广大农村学校在抓青少年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了业余训练工作,从而涌现出更多的优秀体育苗子。据统计,在第十一届亚运会上,全国先进县培养和输送的优秀运动员中有86人参加,共夺得金牌54枚,银牌14枚,铜牌8枚,同时出现了一大批运动健将等。 5.1.3.5少数民族体育发展迅速。 自1987年国家民委、国家体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少数民族体育工作座谈会,提出了"积极提倡、加强领导、改革提高、稳步发展"的民族体育工作方针,推动了少数民族体育迅速发展,现已举办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六届,挖掘整理1000多个少数民族体育项目。 5.1.3.6农村体育产业不断发展,体育消费不断增长 在我国不少的农村出现了个人办体育的热潮。如各类培训班、校,各种体育场馆实施提供业,各种体育用品生产经营部门等,各种名目的体育俱乐部、健身健美娱乐中心等。地方政府加大对体育场馆实施的投资,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随着体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农民体育消费不断增加。据国家统计数据表明,1996年广州市人均月收入水平878元,人均月体育消费在10-50元之间的占48.2%,人均50元以上占26.1%,其他占25.7%。 5.1.4农村体育工作取得的成就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体育工作取得了四个方面的突破: 5.1.4.1从1985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争创体育先进县活动,将农村体育工作落实到 55 体育管理学之社会体育管理 实处。 截止到1998年全国共有468个体育先进县,占全国县级单位的21%,极大地推动农村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拥有6万5千多个体育场馆,占10.68%。 5.1.4.2 1986年9月,中国农民体育协会正式成立,使农民有了自己的体育组织。 目前我国50%以上的乡镇建立了农民体育协会。 5.1.4.3 1988年10月,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农民运动会,使历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走上了全国赛场。 目前我国已举办了5届,参加比赛的农民运动员近万人。 5.1.4.4 1994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1995年《体育法》的实施,使农村体育发展有了纲领性文件。 5.2农村体育的地位与作用 农村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5.2.1农村体育可以提高农民的全面素质,造就一代新型农民。 5.2.1.1加强农村体育,可以有效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5.2.1.2加强农村体育,可以满足农民对体育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迫切需要 5.2.1.3加强农村体育,有利于挖掘农村的潜力,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体育后备人才。 5.2.2加强农村体育,可以促进体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5.3.我国农村体育的管理 5.3.1我国农村体育的管理组织体系 5.3.1.1管理农村体育工作的政府行政机构 (1)管理农村体育工作的政府专门行政机构,我国国家体育总局内设有专门管理群众体育工作的群体司,各省(市、自治区)的体委有群体处,地(市)体委(体育中心)以及县级体委(或其他名称)都有分管群体的部门。目前有些乡镇已建立了分管农村体育 56 体育管理学之社会体育管理 的专门组织(在群体司中设有农村民族体育处)。(2)政府其他部门管理农村体育工作的组织机构:如文化部、农业部、民委等。 5.3.1.2管理农村体育工作的社会组织 (1)管理农村体育工作的社会团体:有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妇联、老年人体协、农民体协等。(2)管理农村体育工作的专门社会组织:体总以及其单项协会等。(3)民间体育组织:如棋社、武术社、桥牌协会、钓鱼协会以及体育个体户办的体育组织。 5.3.2农村体育管理法规 除以上所讲的体育法规外,还有《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县级体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全国大型群体活动管理办法》等全国性法规文件,各地也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 5.3.3加强各种媒体对体育的宣传,提高农民的体育意识和参与体育的积极性。 5.3.4加大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力兴办农村体育产业。 5.3.5加强农村体育干部队伍建设,普及体育科技知识。 57
/
本文档为【社会体育管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