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有毒有害物质

2017-10-07 14页 doc 30KB 146阅读

用户头像

is_882336

暂无简介

举报
有毒有害物质有毒有害物质 煤气 一(成分 / 组分信息 主要成分: 混合物 化学品名称:煤气 有害成分: 浓度: 氢气(H) 58% 2 甲烷(CH) 24% 4 一氧化碳(CO) 8% 不饱和烃类(CmHn) 2.2% 二氧化碳(CO) 4% 2 氮气(N) 3% 2 氧气(O) 0.8% 2 二(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一种无色透明气体,具有臭鸡蛋气味 相对密度(气=1)0.4,0.6 爆炸上限30.4 % 爆炸下限5.6% 引燃温度:600-680? 溶解性:不溶于水 三(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稳定 避...
有毒有害物质
有毒有害物质 煤气 一(成分 / 组分信息 主要成分: 混合物 化学品名称:煤气 有害成分: 浓度: 氢气(H) 58% 2 甲烷(CH) 24% 4 一氧化碳(CO) 8% 不饱和烃类(CmHn) 2.2% 二氧化碳(CO) 4% 2 氮气(N) 3% 2 氧气(O) 0.8% 2 二(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一种无色透明气体,具有臭鸡蛋气味 相对密度(气=1)0.4,0.6 爆炸上限30.4 % 爆炸下限5.6% 引燃温度:600-680? 溶解性:不溶于水 三(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稳定 避免接触的条件:明火、静电 燃烧(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四(煤气接触限值 1. ppm 是体积比浓度。 Ppm 是溶液浓度的一种表示方法,是表示百万分之一。 2.可燃气体在空气中遇到火种爆炸的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简称 %UEL CO浓度mg,立方(PPM) 作业时间 人体反应 30(24PPM) 8小时 无反应 50(40PPM) 2小时 无明显后果 100(80PPM) 1小时 头痛恶心 200(160PPM) 30分钟 头痛晕眩 500(400PPM) 20分钟 中毒严重或致死 1000(800PPM) 1-2分钟 中毒死亡 五(作业注意事项 1.在有煤气的情况下,抽、堵盲板、修理阀门、导管时,必须佩带氧气呼吸器或空气呼吸器,呼吸器的使用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进行,并且要有煤气防护站人员在场监护。 2.凡处理煤气设备内部时,要取空气样作CO含量。 3.凡处理煤气设备和煤气管道时,当放散管开着时,不准在管道附近有明火,以防引起火灾或爆炸。 4.煤气设施停煤气检修时,必须可靠地切断煤气来源(可靠隔断装置:插板阀、眼镜阀、盲板等),并将内部煤气吹净。长期检修或停用煤气设施,必须打开上下孔,放散管,保持设施内的自然通风。 5.经CO含量分析后,允许进入煤气设备内工作时,应采取防护措施并设专职监护人。 6.进入煤气设备内部工作时,安全取样分析时间不得早于动火前半小时,检修动火工作中每2h必须重新分析,工作中断后,恢复工作前半小时,也要重新分析,取样要有代表性,防止失误。 7.带煤气作业时,工作场所应备有必要的联系信号,煤气压力表及风向标志等,距工作场所10米内,禁止火源,并采取防止着火的措施,与工作无关人员要离开作业点40米以外。距作业点10米以外才可以安设投光器。 8.进入管内检查前要先将管内有害气体吹扫干净,要设专人看管入口,检查完毕经检验人数,以防误封入口。在管内工作,管内温度不得超过40?,要打开两头入孔,将露在外面的皮肤涂上防护油、戴上风帽、风镜和面罩。 9.在煤气区动火时,在有安全动火证的前提下,在动火前必须准备好蒸汽管、黄泥和沙袋子等防火用具,并将易燃物带走,用黄泥和石棉绳将泄露煤气的地方堵严,才允许动火。并且由煤气负责人、安全员等有关人员检查工具、设备和空气呼吸器等。 10.在运行中的煤气设备上动火,设备内煤气应保持正压,动火部位要可靠接地, 在动火部位附近要装压力表或与附近仪表室联系。压力表必须有专人看守,而且必须用电焊,严禁用气焊动火。 11.在停产的煤气设备上动火,除取空气分析以外,还应将煤气设备内易燃物清扫干净或通上蒸汽,确认在动火过程中不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 12.煤气设施着火时,应逐渐降低煤气压力,通入大量氮气,但煤气设施内煤气压力最低不得小于100Pa(10.2mm)HO)。严禁关闭煤气阀或封水阀,以防回2 火爆炸。 13.当直径小于或等于1000mm的煤气管道起火,可直接关闭煤气阀门灭火。 14.发生煤气爆炸事故后,应立即切断煤气来源,迅速将残余煤气处理干净。 15.抢救煤气事故的所有人员,都必须服从统一领导和指挥。事故现场应划出危险区域,布置岗哨,阻止非抢救人员进入。进入煤气危险区的抢救人员必须佩带空气呼吸器,严禁用不适合防止煤气中毒的器具。 16.长期停用,大、中修或改修的煤气设备,投入使用前必须作严密性试验,试验前做到以下几点: (1)检查确有盲板,切断煤气管道。 (2)在检查管道内部时,必须有安全照明。 (3)检查所有水封,排水器进水,排水管上的开关位置,测量水封排水器,水位高度必须符合安全规定。 17.煤气设备、管道打开入孔时要侧开身子,防止煤气中毒。进入煤气设备内部工作,必须检测一氧化碳浓度,合格后方可入内。 18.在煤气放散过程中,放散上风侧20米,下封侧40米,禁止有人,并设有警示线,防止误入。 19.在一氧化碳超标的煤气地区工作,要采取临时措施,加强机械通风或自然通风,稀释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 六(抢救知识 1.发生煤气中毒后,救护人员应采取救护措施,立即将中毒者移到危险区域外的上风的新鲜空气处。防止在抢救过程中扩大中毒事故。 2.对发生煤气中毒的区域,应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防止他人误入煤气地区。 3.发生煤气中毒后要立即打电话通知厂调度,将中毒的人数、时间、地点、中毒 程度汇报清楚。 4.在煤气防护站人员未到前,要将岗位用的氧气呼吸器的氧气瓶卸下,缓慢打开开关对在中毒者口腔、鼻孔部位吸氧,无氧气条件下事以启用现场风源。 5.抢救时要将有阻碍中毒者呼吸的衣扣、腰带、鞋扣解开,使中毒者放松,对中毒者起到缓解作用。 6.抢救时要将中毒者双肩垫高15厘米,四肢伸开,以尽量后仰,面部转向一侧,以利于呼吸畅通。 7.冬季要保持中毒者的体温,适当盖上被子,可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或胸外挤压法。 8.在中毒者有自主呼吸的情况下,使用佩戴式的氧气自主呼吸,并调整好进气量,观察中毒者,使用强制呼吸,在不停止输氧的情况下送医院抢救。 9.给中毒者输氧时,消除中毒者口中异物,强制呼吸成人12-16次/分钟,儿童30次/分钟,要随时检查中毒者的脉搏跳动、呼吸、瞳孔等,确认中毒者是真死还是假死。 10.对中毒者输氧1至2瓶氧气时,仍无好转,要及时交给医生处理,防止因中毒引起其它症状的发生。 粉尘 (一)理化性能 悬浮于气体中的固体粒子 (二)危害 如果职工的作业场所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粉尘、那么职工吸进肺部的粉尘量就多,当达到一定数量时,就能引起组织发生纤维化病变、使肺部组织逐渐硬化,失去正常的呼吸功能,发生尘肺病。 (三)影响尘肺发病的因素有哪些, 尘肺病人从接尘到发病一般有10年左右,时间长的15-20年才发病,短的1-2年,甚至半年就能发病。尘肺病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粉尘的粒径大小和吸入量。另外,劳动强度的大小、个人身体状况和个人防护好坏对尘肺的发病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尘肺病有哪些症状, 因人的肺脏的代谢功能很强,故尘肺病人的早期症状是不太明显的。由定期检查所发现的早期尘肺病人,往往没有任何自觉的症状,即使病情已有一定程度的进展,仍可保持一定的健康水平和劳动能力。随着病情的发展,自觉症状越趋明显。常见的症状是气短、胸闷、胸痛、咳嗽。晚期尘肺和伴有并发症的病人,往往有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体力衰弱、盗汗、心悸等症状。 (五)防尘措施的“八字”方针是什么, “八字”方针是我国在粉尘治理过程中多年摸索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即水、风、密、革、护、管、查、宣,成为综合防尘“八字”方针。 水 即湿式作业,它适合于亲水性粉尘 风 即通风除尘 密 即密闭尘源,以达到控制尘源的目的 革 即技术革新。改革产尘为无尘或少尘工艺 护 即个人防护 管 即对接尘设施维护管理 查 即对接尘人员定期体检,对产尘点定期检测 宣 即宣传教育,使接尘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高温 (一)高温对人体的影响 1.高温对人体的体温可产生影响,当生产环境过高、温度又大时,人体的体温增高,此时易发生中暑。 3.高温作业人的排汗量增加,可造成人体严重脱水并损失大量氯化钠(人体的一种盐),引起水盐平衡失调,可引起、人体循环衰竭和热痉挛,并加重心脏和肾脏的负担。 3.在高温下体力劳动时间过长或劳动强度过长时,可使体温过度升高,血压下降,而不能继续工作。 4.高温作业可引起食欲减退和消化不良,还可影响到人的神经系统,使人的注意力下降,动作的准确性和反应性降低。 5.中暑是高温环境下作业发生的较为严重的一种疾病,它与生产环境的气温有密切关系,当生产环境的气温超过34度时就可能发生中暑,中暑多发病急,如不及时救治也可发生生命危险。 (二)防护措施 1.发生中暑的病人应迅速转移至通风良好的阴凉环境里休息,给予含盐的饮料,重病人迅速送医院治疗。 2.对生产环境的热源进行隔离,车间应有良好的通风条件,防止中暑。 3.定期参加健康检查及加强新工人就业前的检查。 4.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参加高温作业应穿戴好防护用品。 5.参加高温作业人员应及时补充水份和盐,每日饮水不少于3升。加强营养,多吃肉及豆类制品、糖、蔬菜、水果等食品。 生产性噪音 一、概述 工况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噪声称生产噪声。 按噪声产生的原因可分为空气动力(如空压机噪声)、机械(如球磨机噪声)和电磁(如发电机)等噪声;以噪声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又可分为稳态和非稳态噪声。 二、生产性噪声对人体的危害。 (一)对听觉系统的影响 长期接触较强噪声后听觉器官首先受损,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噪声对听力影响的程度主要与噪声的强度和接触的时间有关 1.听力损伤: 工人在接触85分贝以上噪声一段时间后,自觉症状出现耳鸣,重者有耳痛或耳聋,最初表现在高频听力下降,经休息听力可恢复正常。随着接触噪声时间的增加或是强度增高,听力下降更加明显,由可恢复变成不可恢复,自觉症状加重,同时伴有其他系统症状,为时听力称为永久性阀位移。 2.职业性噪声聋: 在生产劳动中,因长时间接触较强的或一次接触强烈的生产性噪声而引起永久性阀位移。 (二)噪声对其他系统的影响 噪声可使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引起头痛、头晕、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心情抑郁、反应迟钝、易激动等;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则表现为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电图改变;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可导致胃炎和消化道溃疡。 三、防护措施 1.控制和消除噪声源,这是防止噪声危害的根本措施。 采用无声或低声设备代替发出噪声的设备,对于生产允许远置的噪声源如风机、电动机等,应移至车间外或采取隔离措施。在进行厂房设计时,应合理地配置声源。把产生强烈噪声的工厂与居民区,高噪声的车间与低噪声的车间分开,也可减少噪声的危害。 2.控制噪声的传播一般有以下几种措施: (1)吸声:采用吸声材料装饰在车间的内表面,如墙壁和屋顶,或者在车间内悬挂空间吸声体,吸收辐射和反身声能,使噪声强度减低。 (2)消声:用一种能阻止声音传播而允许气流通过的装置,即消声器。这是防止空气动力性噪声的主要措施。 (3)隔声: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利用一定的材料和装置,把声源封闭,使其与周围环境隔离起来,如隔声罩、隔声间、隔声结构严密,以免产生共振影响隔声结果。 (4)隔振:为了防止通过地板和墙壁等固体材料传播的振动噪声,在机器和地板、墙壁联结处设减振装置,如胶垫、沥青等。 (三)卫生保健措施 1.加强个人防护,对于生产场所的噪声暂时不能控制,或需要在特殊高噪声条件下工作时,佩带个人防护用品是保护听觉器官的有效措施。耳塞是最常见用的一种,隔离效果呆达30分贝左右。 2.对接触噪声的职工应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特别是听力检查,观察听力变化情况,以便早期发现听力损伤,及时采取适当保护措施。 3.对参加噪声作业的职工应进行就业前体检,凡有听觉器官、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不宜参加有噪声的作业。 4.对有噪声的作业工人要合理安排休息时间。 氧气 一、物化性质: 常温下为无色、无臭和无味的气体。液态时凝结成淡蓝色液体,相对密度1.33.熔点-218.4?.沸点-183?.临界温度-118.6?.临界压力为5.11×106Pa。蒸汽相对密度1.05。化学性能活泼,可与绝大多数元素生成氧化物。与可燃性气体(如氢、乙炔、甲烷等)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与氢气混合后燃烧火焰温度达2100-2500?.微溶于水和醇。 二、危险特性: 氧气本身不燃,但能助燃。与有机物或其他易氧化物质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如与油脂接触则反应生热,此热蓄积到一定程度则可自燃。氧气与乙炔等可燃气体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气。液态氧和易燃物共储时,特别在高压下,有爆炸的危险。液氧易被衣物、木材、纸张等吸收,见火即燃。氧无腐蚀性,但有水分存在时会促进金属的腐蚀。气体本身无毒。健康成人吸入纯氧3小时一般认为无任何影响。但吸入更长的时间或在202.65,303.98kPa(2,3atm)以上时持续吸入高浓度氧时,则可出现“氧中毒症”。皮肤接触液氧时可引起严重冻伤,导致组织损伤。 三、应急措施 1.消防方法: 用水保持容器冷却,以防受热爆炸,急剧助长火势。迅速切断气源,用水喷淋保护切断气源的人员。如果由于液氧泄漏造成木材、纸张等可燃物的燃烧,首先切断液氧的气流,然后用水将火扑灭。如果因氧气与液体燃料相遇引起火灾,则先切断液体燃料,再行灭火。如氧气与燃料已混合但尚未燃烧,须立即切断火源,迅速撤离危险区,任氧气自行挥发。如燃料是水溶性的,可用水稀释和灭火。如果是非水溶性燃料,必须先让氧气人全部挥发后再用适当灭火剂灭火。 2.急救: 应使患者脱离污染区,移至空气新鲜处,安置休息并保暖。皮肤冻伤立即用水冲洗,并送医院救治。 氮气 一、危险特性 氮气钢瓶在日光下曝晒或搬运时摔甩,易使钢瓶中氮气膨胀。如果钢瓶铜阀门被摔坏,容易引进爆裂,氮气本身无毒,但能在密封空间内置换空气。当氮气在空气中的分压升高,而氧分压降到13.3kPa以下时,则可引起窒息,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如不及时处置,则可引起意识丧失而死亡。液氮可引起皮肤和其他机体组织的严重冻伤。 二、应急措施 1.消防方法:用雾状水保持火场中容器冷却。可用雾状水喷淋加速液态蒸发,但不可使水枪射至液氧。 2.急救:应使患者脱离污染区,移至空气新鲜的地方,安置休息并保暖。如液氮与皮肤接触须用水冲洗,如果引起冻伤,须就医诊治。 一氧化碳(CO) 无色无臭剧毒可燃气体,比空气略轻。在状态下密度为1.25kg/m3,与空气的比重为0.967。在常压下熔点为—205?;沸点为—192?。一氧化碳的爆炸极限:在空气中为12.5—75%;在氧气中为15.5—93.9%。在日光作用下,一氧化碳与氯气能化合成光气。 一氧化碳的毒性作用在于对血红蛋白有很强的结合能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大200—300倍。所以若一氧化碳经肺泡进入血液后,便很快与血红蛋白结合生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液失去荷氧作用,使人因缺氧中毒,在工业生产中,常以急性中毒方式出现。重度中毒者迅速进入昏迷状态,出出阵发性抽搐,血压下降,体温升高,并引发肺炎、脑水肿及心肌损害,若抢救不及时有生命危险。车间空气一氧化碳的最高允许浓度为30毫克/米3。 二氧化碳(CO2) 又称碳酸气或碳酸酐,是一种无色无臭,有酸味的无毒性的窒息性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其密度为1.977kg/m3,对空气的比重为1.529,溶于水则生成碳酸。CO2能压缩液化成液体,液态时密度为1.101kg/l[—37?],沸点为—78.5?。液态CO2若凝成固体则称为干冰,其密度为1.56 kg/l,熔点为—56.6?[5.2大气压]。CO2是合成氨工业的副产物,又是合成尿素的原料。大气中CO2的正常含量约为0.04%。人体呼出气中CO2约4.2%。燃料燃烧时可产生大量CO2气体。由于它比空气重,故CO2若气体常驻存在于空气不流动的地方,且多沉积于底层,如不通风的贮藏蔬菜的地窖、矿井等。 毒性作用:低浓度的CO2无毒,但高浓度的CO2对有机体有毒性,有刺激和麻醉作用。如果空气中CO2含量超过6%时,对人有致命的危险。浓度更高时,人若吸入可于数秒至数分钟内迅速倒下,若不及时抢救就会致死。 防护措施:保持良好通风,进入密闭设备,应进行分析,高浓度工作场所应抽风换气,使其浓度达到允许以下或戴长管面具,并有专人监护。 硫化氢(H2S) 硫化氢是一种具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大气中含有10ppm时即可察觉。硫化氢气体主要产生于天然气净化、炼焦、人造纤维、石油精炼、煤气制造和造纸等生产过程中。 毒性作用:空气中硫化氢含量?1毫克/升时,可使人立即中毒,继而痉挛、失去知觉而迅速死亡。急性中毒的后遗症是头痛、智力降低;慢性中毒症状是眼球酸痛、有灼烧感、肿胀畏光等,并引起气管炎和头痛。此外,硫化氢进入大气后,有可能与空气中氧作用生成二氧化硫,增大了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车间空气中硫化氢气体的最高允许浓度为10毫克/米3。 天然气 化学品中文名称: 天然气 化学品英文名称: Natural gas 有害物成分 甲烷 含量 >=90% 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第2.1类 易燃气体 侵入途径: 吸入 急性中毒时,可有头昏、头痛、呕吐、乏力甚至昏迷。病程中尚可出现精神症状,健康危害: 步态不稳,昏迷过程久者,醒后可有运动性失语及偏瘫。长期接触天然气者,可 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 燃爆危险: 第2.1类 易燃气体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吸入: 脱离有毒环境,至空气新鲜处,给氧,对症治疗。注意防治脑水肿。 消防措施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氟、氯等能发危险特性: 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 会引着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关闭供给源,若关闭困难,而燃烧并不危及周围环境,则可任其燃烧,否则应使灭火方法: 用粉沫、泡沫或二氧化碳灭火剂灭火;对于液体天然气,应喷水保持贮罐的冷却, 但禁止水与液化天然气直接接触。 泄漏应急处理 切断火源。戴自给式呼吸器,穿一般消防防护服。合理通风,禁止泄漏物进入受 限制的空间(如下水道等),以避免发生爆炸。切断气源,喷洒雾状水稀释,抽排应急处理: (室内)或强力通风(室外)。漏气容器不能再用,且要经过技术处理以清除可能剩 下的气体。 接触控制与个体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 高浓度环境中,佩带供气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必要时戴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 无色、无臭气体。 沸点(?): -160 相对密度(水=1): 约0.45 (液化) 主要成分: 甲烷 闪点(?): 无资料 爆炸上限%(V/V): 15 引燃温度(?): 482,632 爆炸下限%(V/V): 5 溶解性: 溶于水。 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可用作制造炭黑、合成氨、甲醇以及其它有机化合物,主要用途: 亦是优良的燃料。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稳定 禁配物: 强氧化剂、卤素。 聚合危害: 不能出现 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毒理学资料 属微毒类。允许气体安全地扩散到大气中或当作燃料使用。有单纯性窒息作用, 毒性: 在高浓度时因缺氧窒息而引起中毒。空气中达到25,30%出现头昏、呼吸加速、 运动失调。
/
本文档为【有毒有害物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