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华智慧人物故事

2017-09-20 28页 doc 135KB 48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5190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华智慧人物故事中华大智慧集萃 ---吴甘霖 一、    管理智慧    5 1.1    秦穆公厚待食马人    5 智慧评点    5 1.2    越王战前预演    5 智慧评点    5 1.3    刘邦颠倒英雄    6 智慧评点    6 1.4    曹操虽胜责己    6 智慧评点    6 1.5    魏王以假测假    6 智慧评点    7 1.6    陆逊谈“上下级关系”    7 智慧评点    7 1.7    唐高祖奖罚同律    7 智慧评点    7 1.8    韩愰用人所长    7 智慧评点  ...
中华智慧人物故事
中华大智慧集萃 ---吴甘霖 一、    管理智慧    5 1.1    秦穆公厚待食马人    5 智慧评点    5 1.2    越王战前预演    5 智慧评点    5 1.3    刘邦颠倒英雄    6 智慧评点    6 1.4    曹操虽胜责己    6 智慧评点    6 1.5    魏王以假测假    6 智慧评点    7 1.6    陆逊谈“上下级关系”    7 智慧评点    7 1.7    唐高祖奖罚同律    7 智慧评点    7 1.8    韩愰用人所长    7 智慧评点    8 1.9    宋太宗恢弘气度    8 智慧评点    8 1.10    老仆役教育范讽    8 智慧评点    8 二、    进谏智慧    9 2.1    墨子谏说齐太王    9 智慧评点    9 2.2    春居谏齐宣王    9 智慧评点    9 2.3    十三岁小孩谏说韩信    10 智慧评点    10 2.4    东方朔谏汉武帝    10 智慧评点    10 2.5    宰相改变皇上陈见    10 智慧评点    11 2.6    姚坦谏说不奢侈    11 智慧评点    11 2.7    赵普不达目的誓不休    11 智慧评点    11 2.8    忧人借机讽贪官    12 智慧评点    12 2.9    阿丑讽谏除太监    12 智慧评点    12 2.10    吴瑾一语除石享    12 智慧评点    13 三、    政治智慧    14 3.1    齐桓公以仇人为相国    14 智慧评点    14 3.2    商鞅、吴起立信于民    14 智慧评点    14 3.3    范睢瓦解合纵联盟    15 智慧评点    15 3.4    齐襄王“两全钓誉”    15 智慧评点    15 3.5    子婴借机杀赵高    15 智慧评点    16 3.6    刘邦不杀秦朝降王    16 智慧评点    16 3.7    刘邦不吝封王    16 智慧评点    17 3.8    张说舍婢得救    17 智慧评点    17 3.9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17 智慧评点    18 3.10    何县令亲自拉船    18 智慧评点    18 四、    破案智慧    19 4.1    陆云巧破谋杀案    19 智慧评点    19 4.2    李德裕智破诬陷案    19 智慧评点    19 4.3    范邰判绢    20 智慧评点    20 4.4    “案后案”    20 智慧评点    20 4.5    张冠李戴审盗贼    20 智慧评点    21 4.6    最后证人出真相    21 智慧评点    21 4.7    程颢识破假父亲    21 智慧评点    22 4.8    李若谷断家产案    22 智慧评点    22 4.9    妙借谐音套赃金    22 智慧评点    22 4.10    周新“审驴”    23 智慧评点    23 五、    生存智慧    24 5.1    勾践“虎口脱险”    24 智慧评点    24 5.2    任文公全家避难    24 智慧评点    24 5.3    邵康节婉不赴宴    25 智慧评点    25 5.4    鲁宗道巧不如拙    25 智慧评点    25 5.5    王叔文不盲目附和太子    25 智慧评点    26 5.6    苏颂不欺幼主    26 智慧评点    26 5.7    众箭难折    26 智慧评点    26 5.8    华歆婉拒礼品    26 智慧评点    27 5.9    张乖崖面对“万岁”    27 智慧评点    27 5.10    唐伯虎假痴不颠    27 智慧评点    27 六、    寓言智慧    28 6.1    《揠苗助长》    28 智慧评点    28 6.2    《畏影恶迹》    28 智慧评点    28 6.3    《鲁侯养鸟》    28 智慧评点    29 6.4    《邯郸学步》    29 智慧评点    29 6.5    《欹器不满》    29 智慧评点    29 6.6    《守株待兔》    29 智慧评点    30 6.7    《郑人买履》    30 智慧评点    30 6.8    《鹬蚌相争》    30 智慧评点    30 6.9    《刻舟求剑》    31 智慧评点    31 6.10    《夜狸偷鸡》    31 智慧评点    31 一、 管理智慧 1.1 秦穆公厚待食马人 秦穆公丢失了一匹良马,被生活在歧山之下的三百多个乡里人捉得,并把马吃掉了。官吏抓住这些吃马人,准备严惩。穆公说:"君子不因为牲畜而伤害人。我听说吃良马肉不喝酒会伤害人。"于是穆公赐酒请他们喝,并赦免了这些人。 后来,秦国与晋国之间发生战争,秦穆公亲自参战,被晋军所包围,穆公受伤了,面临生命危险。这时歧山之下偷吃良马肉的三百多人,飞驰冲向晋军,"皆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史记.秦本纪》)不仅使穆公得以逃脱,反而还活捉了晋君。 智慧评点 许多人一到领导岗位,就会特别重视自己 的"权威"- -不容他人冒犯的"权威",假如有人冒犯,轻则对人生气,重则"置之死地"(象搞"文字狱"的雍正)。但是,"权威"真正不可冒犯么?在冒犯之后,只有一条对冒犯者惩罚的路么?秦穆公作为一国之君,对臣民的冒犯,不仅不在乎,还进一步为他人着想,让我们看到到以宽广的胸怀,去处理"冒犯权威",才会树立最高的权威! 1.2 越王战前预演 越王勾践为下决心雪去被吴王俘虏的耻辱,让大夫文种对士兵进行严格的训练。终于有一天,他问:"我想攻打吴国,可以吗?" 文种回答说:"可以!我平常训练时,奖赏丰厚,刑罚严厉,而且令出必行,大王如想了解情况不妨试着焚烧宫室。" 越王就焚烧宫室,此时,众人来救火。 于是下令:"因救火而死者,比照阵亡抚恤;救火而没有死的,比照杀敌奖赏;不救火的,比照降敌刑罚。" 于是大家就在身上抹药,披上湿衣服,赶紧去救火,很快将火灭掉了。 由此可以看出越国有必胜的气势。不久,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 智慧评点 奖与罚是领导之所以能够领导他人的两大"权柄",奖罚必须分明,且令出必行。而在大战前夕,采取 这种 "预演"的手段,不仅是一种测验,更是一种有效的强化。 1.3 刘邦颠倒英雄 汉王刘邦派人去游说九江王英布投靠汉王。英布在犹豫再三后,同意了。英布去接受刘邦的召见,进门却发现汉王正坐在椅上洗脚。英布,非常愤怒,十分后悔自己来投靠,甚至想自杀。但是,等到他出来以后,回到住处,发现帐幕、饮食、随从都与汉王的住所一样,英布又大为高兴了。 智慧评点 既有出乎他人意料的轻视,又有出乎他人意料的重视,在树立自己权威的同时,又让他人感觉到在这里能够得到自己所追求到东西。吕东莱对此评价是"连用令人意外的侮辱与恩宠,使英雄豪杰为之颠倒,而不知所措"。这是汉高祖之所以能在当世称雄的原因之一。 这一案例颇为典型,这是中国某些皇帝最喜欢采用的"权术"之一他。虽然也许只有刘邦这样的皇帝才用得自然,但这其中所透露出的管理心理学的原理,的确也值得重视。 1.4 曹操虽胜责己 三国时期,曹操为了统一北方,决定北上征服塞外的乌桓。这一举动十分危险,许多将领纷纷劝阻,但曹操还是率军出击,将乌桓打败,基本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班师归来,曹操调查当时都有哪些人不同意北伐。 那些人认为要遭到曹操严惩了,一个个都十分害怕。不料,曹操却给那他们丰厚的赏赐。大家很奇怪:事实证明劝阻北伐是错误的,怎么反而得到赏赐呢? 曹操说:"北伐之事,当时确实十分冒险。虽然侥幸打胜了,是天意帮忙,但不可当作正常现象。各位的劝阻,是出于万全之计,所以要奖赏,我希望大家以后更加敢于发不同意见。"之后,大家更加尽心尽力地要为他效劳了。 智慧评点 有功劳归自己,有错误怪下属,这是领导人最容易犯的毛病之一。合格的领导者,总是能够肯定下属的成绩,承担自己的错误。最难得的是曹操这种人,即使自己力排众议而大胜,也绝不骄傲,而是充分肯定那些有一定道理的下属,这是"超级揽心术"。拥有这种"揽心术"的人,哪能不是"超级领导"呢? 1.5 魏王以假测假 刘晔是魏王曹睿的侍中,言谈举止都迎合曹睿,深受曹睿重用。 有人对曹睿说:"刘晔表面看来对您好,但讲话不尽忠诚,只是善于窥探陛下的心意,故意迎合罢了。陛下如果不相信,可以用与心意相反的意见问他,他的回答如果和陛下说法相反,那刘晔的心意就与陛下相合。如果每次问话结果都有一样,他是怎样的人,你就很清楚了。   曹睿依照这一去试,果然测出真相了。 智慧评点 任何领导都希望下属对自己忠诚,但这种忠诚应该是一种真实的真诚,而不是一种虚伪的迎合。但如何识破假象,这往往是一难题。魏王曹睿此举,虽然比不上唐太宗对下属的推心置腹,倒也不失为一种识破下属谎言的办法。 1.6 陆逊谈“上下级关系” 陆逊是东吴时候的大都督,他曾对以才气自负的诸葛恪说:"在我前面的人,我必定要尊敬他而与他同升;在我下面的人,我一定扶持他。现在,你对上盛气凌人,对下瞧不起人家,恐怕这不是处理问题的根本。"诸葛恪不听他的话,终于被杀。 智慧评点 如何处理好上下级关系,是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要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就必须特别重视争取"最大合力"和"助力"。陆逊深悟此道,所以成功,诸葛恪执迷惑不悟,终于导致被杀。 1.7 唐高祖奖罚同律  唐高祖李渊攻克霍城,行赏时,军吏觉得奴仆应募当兵的不能与平民子弟一样。李渊说:"冲锋陷阵的时候,不分贵贱,论功行赏之际,为何就有差别?"最终一律按功提升。 智慧评点 有奖有罚,是领导者统御下属的两大手段。奖罚的核心是公平。唐高祖不以人的出身来影响奖罚的原则,让下属明白唯有作出贡献才会得到奖赏,也明白不管是谁,只要作出贡献就会得到奖赏,必然造成人人争先立功的风气。在隋朝末年中原逐鹿的过程中,唐力剪群雄,最终拥有天下,不是偶然的。 1.8 韩愰用人所长 韩愰是唐德宗时的镇海节度使,在用人方面,随才器使,都很恰当。有一位老朋友的儿子来投奔他。此人实在看不出有何所长。一次,韩愰曾经召请他赴宴,他始终端坐,不与邻座交谈一句话。照一般人的理解,这真是一个废物了。但韩愰却从他这一点,看出他有非凡的一面。就安排他看管库门。此人每天从早到到一直端坐,更没有人敢随意出入。 智慧评点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是我们平时常常听到的两句话,唐太宗在论用人时,也曾说过 "君子用人如器"的名言。许多管理者经常抱怨没有人才,其实是缺乏一双识别他人长处的眼睛。 用人如果能像韩愰这样,天下就不会有被弃置的人才了。 1.9 宋太宗恢弘气度 宋太宗时,孔守正被封为殿前都有虞侯。有一天,他与王荣等大臣在北园陪伴皇上饮宴。王荣守正喝得大醉,跟王荣在皇帝面前争论守卫边境的功劳。两人争得大怒,失去了礼仪。 这是"大不敬罪",其他陪臣请求皇上把他们二人送交有关部门论罪,皇上没有同意。第二天一大早,两人清醒过来,一同到金殿上向皇上请罪,皇上说:"我那时也喝得太醉,许多事情都模模糊糊记不得了。" 智慧评点 对下属,在大多数情况下应该讲究威严。但是,对一些小的毛病或无心的冒犯,却用不着大动干戈。一个领导人的成功,离开不了恢弘气度,而恢弘的气度,往往就在这点体现出来。 "有容乃大。"这对任何人都适用,对领导人更重要。没有宋太宗这样的气度,怎么能够吸引更多的人跟随你走呢? 1.10 老仆役教育范讽 宋朝时,御史台衙门有一名老仆役,他不仅刚强正直,还有一个怪异的举动:每逢御史有过失,他就把梃棍(一种征性惩罚弄具)竖直。衙门中就把梃棍作为验证贤与不贤的标志。 有一天,范讽接待客人,亲自嘱咐厨师做饭,一连叮嘱好几遍。厨师刚离开又叫他回来,一再叮咛。范讽回头一看,发现老仆役又竖起梃棍了,就不由问他为什么。老仆役回答说:"凡是指使下属,只要教给他方法,然后要求他完成任务就够了。如果不按法去做,自然有常刑去处罚,何必亲自喋喋不休呢。假使让您掌管天下,你能做到每一个人都有去告诉他怎么做吗?"范讽既惭愧又佩服。 智慧评点 事必恭亲是管理的大忌。可惜老仆役生在古代,假如生活在现代,说不定是一个有名的管理学家了。 二、 进谏智慧 2.1 墨子谏说齐太王 墨子去见齐太王田和,说:"现在这儿有一把刀,用人头来作试验。把头一下就砍断了,这刀能称为锋利吗?"齐太王说:"锋利。"墨子说:"如果觉得一个人头不够,多试几个人头,都一下子就砍断了,可以称为锋利吗?"齐太王说:"锋利。"。墨子说:"好,刀是锋利的,但无故杀人,谁受那不祥的报应呢?"齐太王说:"那刀得到锋利的称誉,试刀的人却承受不祥的报应。"墨子说:"那么,吞并别的国家,消灭别国的军队,残害人民,谁将受到那不祥的报应呢?"齐太王低头,沉吟半响后说:"我将承受那不祥的报应。" 智慧评点 巧妙的比喻--这是古人进谏最常用的有效技巧之一。 2.2 春居谏齐宣王 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大国。齐宣王要建造一座宫殿,其面积超过百亩,整个宫殿有三百门。但建了三年也没建成。群臣也没有人敢向国王进谏。 于是,春居去拜见宣王,问他:" 荆国国君,把先代圣王的礼乐废弃了,改成轻浮放荡的音乐,请问荆国称得上有君主吗?"宣王说:"等于没有君主。"春居又说:"众多的臣子没有一个人敢进谏,请问荆国算得上有臣子吗?"宣王说:"等于没有。"春居便接着说:"现在您修建大宫殿,面积超过百亩,宫殿有三百个门,凭齐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建成了三年还建不成。群臣却没有一个人敢于进谏,请问大王算得上有臣子吗?"宣王沉吟片刻说:"等于没有臣子。"春居说:"我请求回避了。"快步走了出去。宣王忙招呼:"春子回来!为什么对我进谏得这么晚呢?我马上停止修建。" 智慧评点 先不说要谏之事,而以另外一个故事开头,让齐王自己得出荆国国君不君、臣子不臣的结论。所以等后面的话一来,齐王要得出自己没有臣子的结论就很自然了。得出这一结论却并不是要他责怪臣子,而是要他反省自己的行为。而且一谈完,立即转身而走,干净利落,欲擒故纵,齐王哪能不立即改变错误呢? 2.3 十三岁小孩谏说韩信  彭越据梁地反楚,断楚粮道。主帅楚军项羽便返军东向,猛扑外黄县城。项羽攻外黄县数日不下,后来虽然外黄被迫投降,但项羽怒不可遏,准备将城中15岁以上的男子活埋。 外黄城中的人都十分惊慌。但外黄县令的管家有一个13岁的孩子,他毫不畏惧,冒死前往营中求见项羽。他对项羽说:"彭越劫夺外黄,外黄人被他所逼,只好听他的。但是很想向大王投降。终于向大王投降了,您却要活埋他们,百姓怎么能有归顺之心呢?这样一来,自外黄以东,彭越所占据的十余城就没有肯自愿投降的了。"项羽认为少年说的话有道理,于是将准备活埋的人全部释放了。 智慧评点 一语点醒来梦中人。不过以一个小孩子来点醒,首先就不会给被进谏者有压力。这除了进谏者的勇气外,传播上的艺术把握(如以理动人)也不可或缺。 2.4 东方朔谏汉武帝 汉武帝是一个迷信神怪的人。一次, 有人向汉武帝献上一坛酒,说是喝了能长生不老。东方朔觉得那是骗人的假话,便偷偷地把这坛酒喝光了。武帝得知后大怒,下令要杀掉东方朔。可是,东方朔毫不慌张地说::"假如微臣所喝的,真的是能长生不死的酒,那么陛下是杀不死我的。但是如果臣不幸真的死了,那么说明酒不能保证饮者长生不死。那么那位进酒的先生就是欺骗您,该当死罪了。"汉武帝也觉得他言之有理,也就免于一死。 还有一次,汉武帝和群臣议论《相书》,说:"鼻下人中穴位,长一寸,年百岁。"东方朔听完就哈哈大笑起来。汉武帝很不高兴。东方朔谢罪,说:"臣不敢笑陛下,只是笑彭祖(传说活八百年长寿者)脸一定很长啦!"汉武帝当即释然。 智慧评点 典型的"归谬法",即将事情推倒极端,让其无法自圆其说。使相信原来荒谬观点的人,再冷静去思索评判自己原持的观点。 这样的进谏,不言而言,不说而说,是用于拆穿骗局的有利手段,当上级被骗局所迷时,极为有用。 2.5 宰相改变皇上陈见  唐宣宗时,宰相举荐李远做杭州刺吏。宣宗一听,就摇起头来,说:"难道你没见他写的诗吗?--'青山不厌千杯酒,白日惟消一局棋。'这样一个不务正业的棋迷,怎能治理好州郡呢?"宰相慌忙解释:"那只不过是一句诗呀!"宣宗龙颜大怒:"诗言志。他能这样写,就不会这样做吗。" 宰相感到这样跟皇帝争论不会有好结果,灵机一动,便接过话头,说:"皇上所见极是。不过,李远确是一个有才干的人。他只是因为闲居无事,才借下棋消磨时光。假如您能将他选拔上来,派他去治理杭州,他有正经事可做,可能就不会整天下棋了。"宣宗觉得也有理,就任用了李远。后来。李远果然把杭州治理得很好。 智慧评点 "角度决定印象。"--这是新闻记者都知道的一句话。角度的价值,在进谏中更是生死相关--同样的一件事,在一个角度看是错误的,换另外一个角度看,就大不一样了。反之也是同样的道理。 2.6 姚坦谏说不奢侈 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益王,花数百万银两造了一座假山,落成后,邀请宾客幕僚前来观赏。众人都啧啧称奇,但益王的老师姚坦却低头不看,益王一再要他观赏。姚坦睁大眼睛,傻乎乎地东张西望,说:"我只看见了一座血山,哪有什么假山?" 益王大吃一惊,忙问他这是为什么。姚坦心酸地说:"我在乡间看到官吏催交租税的情形。那些种田人的父子兄弟被抓走,被鞭打得浑身流血。这假山是用老百姓的租税筑成的,不是血山又是什么?" 益王闻言,受到很大教育。在此期间,宋太祖也造了一座假山,听到姚坦这番话后,便命令把假山拆除掉了。 智慧评点 姚坦是皇子的老师,说话自然可以大胆一点,但这次谏说,除了大胆之外,通过"血山"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一下就能把对手心灵抓住,从而创造震撼人心的效果。 2.7 赵普不达目的誓不休 《宋史》载:宰相赵普向宋太祖赵匡胤奏荐某臣任要职,太祖不听。第二天赵普又奏荐这人,太祖十分生气,撕碎了赵普的奏折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下来捡起破碎的奏折回去了。回去后,他将奏折补好,第四天带上它又再一次面谏太祖,太祖这才醒悟,终于任用了赵普力荐的臣子,后来事实证明了赵普的正确。 有一大臣应擢升,太祖却一向对这个人讨厌,执意不批。赵普再三请求,太祖就是不允,生气地说:"我就是不提拔他们,你能把我怎么样?" 赵普说::"以刑罚恶,以赏奖功,古今皆然。再说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一个人的刑赏,难道能用一个人的喜怒来决定刑赏吗?" 太祖更加生气,起身就走。赵普就在后面跟着太祖进了后宫。赵普就站在后宫门口,很长时间也不走开,既是被他这番软缠硬磨之功折服,也终于相通,太祖批准了赵普的奏请。 智慧评点 进谏不仅要有技巧,更要有心力。心力中,除了勇气,还得有毅力--不达目标誓不休。当然,也得有充分的理由。所谓"理直气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2.8 忧人借机讽贪官 张俊是南宋时的权臣。他不仅贪财好货,又在皇上那里得宠,气焰嚣张。谁不敢碰他。一次,宋高宗邀请大臣们喝酒,叫一班优人前来说笑取乐。其中一个优人称自己能透过铜钱方孔,看出每个人是天上哪颗星宿化身。于是大臣们争相让他看。 轮到张俊了。优人装出很认真的样子,对着他再三端详,最后摇摇头,说:"真看不出什么星宿,只见张老爷坐在钱眼里,不信,诸位来瞧瞧!"众臣哄堂大笑,宋高宗听出了弦外之音,后来对这个贪赃枉法的家伙进行了严惩。 智慧评点 这里的谏,不是对张俊,而是对皇上。而对皇上的谏说,是"曲谏",即以一戏剧性的手段,在诙谐幽默中,让皇上听出弦外之音,从而让皇帝对自己的宠臣,产生怀疑。 2.9 阿丑讽谏除太监   汪直是明宪宗时大宦官,骄横凶残,对公卿、平民横加迫害,闹得"百官不安于位","庶民不安于业"。大学士商辂等人上疏,希望明宪宗惩治汪直,宪官拒不纳谏。 但是一个名叫阿丑的宫廷优人,却为扳倒这一大宦官功劳。有一回,阿丑和他的伙伴在宪宗面前做戏--阿丑装作进入醉乡。一人骗他说:"巡城御使到!"意在让他惊惧,但阿丑照样酗酒谩骂。那人又吓唬说:"皇上驾到!"阿丑仍然不为所动。那人再喊道:"汪直太监来了!"阿丑乃作惊醒状,停止饮酒,毕恭毕敬地准备迎接。另一人似乎不解,问道:"为什么皇上来了不害怕,为何一听汪太监就吓得这样?"阿丑以醉汉口吻说:"我只知道有汪太监,不知道还有皇帝。" 阿丑的表演,使宪宗感到了皇位被威胁的危机。此外朝臣的谏议,也加深了这一印象,终将汪直贬谪。 智慧评点 轻松的形式包括最有杀机的内容,不过关键在于进谏者本身也在皇帝处取得信任。 2.10 吴瑾一语除石享 石享帮助英宗重登皇位,因此恃宠而骄,大树其党,颐指气使,欺压朝臣。朝臣敢怒不敢言。 一天,恭顺侯吴瑾陪英宗登临翔凤楼。在不远处可看到石享新建的宅第,宏伟华丽。英宗便指问是谁盖的?吴瑾故意说:"这一定是王府。"英宗笑着说:"不对!"吴瑾说:"这不是王府,谁敢斗胆这般狂妄地修建此片豪华住宅?"英宗从此怀疑起石享,不久又将他罢官并下狱处死。 智慧评点 面对在皇帝前得宠的权臣,吴瑾若直接谏说石享的不是,不但不奏效,说不定还会犯忌被定个离间君臣之罪。但是,吴瑾装呆扮傻,说石享"超标建筑",其宅第是王府,就暗指他具有不臣之心,这便犯了皇帝大忌,吴瑾只随意的一句话就使英宗杀了石享。 这种谏法名"曲谏",虽是旁敲侧击,却有"棉里藏针"之妙。  三、 政治智慧 3.1 齐桓公以仇人为相国  春秋时,齐国国君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纠,一个叫小白。管仲跟随纠,而他的朋友鲍叔牙跟随小白。齐国发生内乱,纠与小白分别逃到邻国。后来,齐襄公被杀,公子小白率鲍叔牙等人,公子纠率管仲等人,分别向齐国进发,争夺王位。两股队伍在山东即墨相遇。管仲为把公子纠扶上王位,对准公子小白射了一箭,正好射中。管仲等人以为公子小白已死,带着公子纠慢悠悠地向齐国前进。然而,公子小白并没有死,那一箭只射在了衣钩上。他抢先登上了王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齐桓公感谢鲍叔牙,决定任用鲍叔牙为相,并下令捉拿杀死管仲。鲍叔牙却推荐管仲为相,自己情愿当副手。齐桓公很想不通,但鲍叔牙说:"那时我与管仲都是各为其主,管仲射您的时候,他心中只有公子纠。管仲强我千倍,如果您想富国强兵,成就霸业,非用管仲为相不可。您要是重用他,他将为您射得天下,哪里只射得衣带钩呢?"于是,齐桓公拜管仲为相。管仲对内实行经济、政治、军事诸多方面的整顿改革,对外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使齐国由乱而治,称雄于诸侯,并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智慧评点 大义为重,感情必须对此服从。这是政治智慧的首要因素之一。 3.2 商鞅、吴起立信于民 战国时,商鞅准备在秦国变法,惟恐老百姓不信,于是命人在都城的一个城门前,放了一根高三丈长的木柱,并到处张贴告示:"谁能把城门前那根木头搬走,官府就赏他五十金。"老百姓看到告示后议论纷纷。大家怀疑这是骗人的举动,但一个年轻力壮、膀大腰圆的小伙子说:"让我试试看吧!我去把城门那木头搬走,要是官府赏钱,就说明他们还讲信用,往后咱们就听他们的;如果不赏给,就说明他们是愚弄百姓。他们往后说得再好,我们也不信他们那一套了。"说罢来到城门前把那根木头搬走了。商鞅听到这一消息,马上命令赏给那人五十金。那位壮汉看到自己果真得到了五十金,不禁开怀大笑,一边炫耀那五十金,一边对围观的老百姓说:"看来官府还是讲信用的啊!"这事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就传遍了整个秦国,商鞅这才下令变法。 智慧评点 "民无信不立",这是治国的根本原则之一。立信如何才能效果呢?不仅必须言必信,行必果,而且要以超人意料的方式进行。体现在赏罚上不仅要分明,而且得重奖重罚,奖要奖得人眼红,罚要罚得心惊肉跳。 3.3 范睢瓦解合纵联盟  秦昭襄王对范睢说:"天下的贤才武士,以合纵为目标,相聚在赵国,而且要攻击秦国,我们该如何对付。" 范睢说:"大王不必忧愁,让我来破解他们的合纵关系。秦国与天下的贤才武士,并没有什么仇恨呀!他们相聚要来攻打秦国,只是为求一已的富贵。一群狗在一处,卧的卧,立的立,走的走,停的停,不会互相争斗,如果投一块骨头过去,每只狗就起来抢夺,并且互相撕咬,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那块骨头,彼此都有起了争夺之意。" 秦王于是派范睢带了五千金,在武安大摆宴会,散给合纵之士的黄金不到三千斤,他们就互相争斗起来。也不再攻击秦国了。 智慧评点 "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是现代西方一位政治家的名言。虽然这种说法残酷了一点,但的确谈到了政治原则的根本。任何政治都是利益的体现。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政治中的"敌友之道"。 3.4 齐襄王“两全钓誉” 齐襄王即位,田单辅佐他。有一次经过淄水,看见一老人涉淄水,受不住寒冻,出水后无法行走,田单就脱下皮衣,给他穿上。襄王嫌恶地说:"田单之施恩惠,不就是打算想藉此谋取我的国家吗?不如及早防着他。" 贯殊给他出主意:"王不如顺势,好好嘉勉田单的善事,说:'寡人忧虑百姓饥饿无食,田单收容他们,并且供养他们;寡人忧虑百姓寒冷无衣,田单脱下皮衣,给他们穿;寡人忧心百姓劳苦,而田单也忧念百姓,合于寡人的心意。';嘉勉田单的善处,也就是王的善处。" 襄王便赏赐田单,并对他嘉勉。人们便纷纷议论:"田单爱人民,原来是大王教的啊!" 智慧评点 从一定角度讲,我们对齐襄王的做法是不敢恭维的。下属作好事,功劳都归到自己,这算什么"明君"?然而,在春秋战国时,的确有下属通过收揽民心扩大自己势力,乃至最后向君主夺权之事,他的忧虑也有一定合理性。采取这样的"掠他人之美,扬自己之名"的做法,尽管不是那么光明正大,但比起由于担心下属图谋不轨而杀之,却要强多了。既贪得美名,又全了君臣之义,也算是一种两全之策吧? 3.5 子婴借机杀赵高   秦朝时,赵高杀了二世之后,便立二世的哥哥的儿子孺子子婴为秦王,将二世当做平民来埋葬。要子婴斋戒,以便入太庙祭祖,接掌传国玉玺。 当斋戒进入第五天时,子婴与他的两个儿子商议说:"丞相赵高杀了二世,怕臣子杀他,就假装道义来拥立我登基。我听说赵高竟然与楚国相约要灭秦朝皇室,然后在关中称王,现在要我斋戒,以便入太庙,就是希望借此在庙中杀我,我想届时装病不去,那丞相一定会自己找我,等他一来就杀了他。" 到了要入太庙的时候,赵高派人去请子婴等人,子婴不去。赵高果然自己前来,说道:"宗庙之事,非常重要,大王为何不去呢?"子婴趁此机会在斋宫中杀了赵高,并灭了赵高三族。 智慧评点 大多数情况下猫玩老鼠,但偶尔也会有老鼠玩猫。赵高先是伙同二世及丞相李斯,逼死该继位的王子扶苏,后又把李斯玩弄于股掌之上,将他逼死,再后干脆杀了二世。子婴为何又能杀掉他呢?一是明白自己的角色和未来不可测的命运,二是充分利用赵高轻视他的心理,三是知道赵高自命为恩人的心理,所以下起手来,赵高防不胜防。 3.6 刘邦不杀秦朝降王 刘邦、项羽初起兵时,都是楚怀王手下的将领。等刘邦入关破秦,秦王子婴投降以后,刘邦手下将士劝刘邦杀掉子婴。刘邦说:"当初楚怀王派我率兵入关,一定以为我为人宽容,况且子婴已经归顺投降,杀了他恐怕不吉利。"于是把秦子婴交给官吏治罪。而项羽则不然,他不仅杀掉了子婴,还在秦咸阳(今陕西咸阳)大肆杀戮已投降的人,并派人向楚怀王报告自己的"战果"。怀王让刘邦和项羽遵守起兵之初的盟约,即"先攻入咸阳的为关中王"。而项羽则说:"怀王这个人,本来是我家武信君主他为怀王的,并没有什么征战之功,怎么有权主持盟约?现在平定天下,都是诸位将相和我项羽的功劳。怀王没有丝毫功劳,所以我们应当划分地盘,各自称王。"过不久,又把怀王杀掉。 项羽后来为刘邦所败。 智慧评点 政治学其实也是一种力学,如何有最大的助力和最小的阻力,是政治家最应该考虑的问题之一。刘邦虽顺利攻入咸阳,但对投降的秦人宽大处理,与此相反,项羽却大开杀戒,所以后来刘邦与项羽相争时,秦人害怕项羽胜利,不断支持刘邦,使他在粮草等方面源源不段得到保证。 政治又是一种最需"旗号"的艺术,师出无名往往导致失败。刘邦即使胜利,也仍然遵从楚怀王戒律,而项羽却违背怀王制定的盟约,不仅导致诸侯分裂的后果,还把怀王逼死,大失民心。 在这两点上,项羽都远远不及刘邦,不败才怪? 3.7 刘邦不吝封王   公元前203年,韩信降服了齐国,拥兵数十万,而此时刘邦正被项羽军紧紧围困在荥阳。这时韩信派使前来,要求汉王刘邦封他为"假王",以镇抚齐国。刘邦大怒说:"我在这儿被围困,日夜盼你来帮助我,你却想立为王!"张良、陈平暗中踩刘邦的脚,凑近他的耳朵说:"目前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一王呢?不如趁机立他为王,安抚善待他,让他镇守齐国。不然可能发生变乱。"刘邦醒悟,又故意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该作个真王,何必做个假王呢?"于是就派张良前去宣布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军队攻打项羽军。很快就扭转了汉军的不利地位。 智慧评点 刘邦打败项羽,与他的气度胸怀也密切相关,对看准了的人才,他不计成本地投入。不管要权(如项羽)还是要钱(如对陈平),只要他觉得必要,眼皮都不眨,就会给人。与此相反,项羽对人才,却不提供应有的东西,即使下属立下了大功,该封官授印,他把官印在手上反复磨玩,到了有缺角,也舍不得给人,史学家称他只有"妇人之仁"。所以原来在他手下的人才如张良、韩信、陈平都转投刘邦。 兵圣孙子说:"上下同欲者胜。"一个不能给下属带来发展空间和实际利益的人,怎么斗得过一个勇于给下属利益与空间的人呢? 3.8 张说舍婢得救 张说是唐玄宗时的名臣,一次,一位他很喜欢的书生,私通张说最宠爱的侍婢。张说知道这件事后很生气,准备送他到京兆尹去接受审问叛罪。这位书生大声说:"见了美色情不自禁,是人之常情。您贵为宰相,难道不会碰到紧急要人帮忙的时候?而竟然要吝惜一位婢女呢?" 张说对他的话很惊异,于是放过他,并把侍女送他。 书生离开之后,十个多月不见踪影,也无消息。有一天,他突然出现在张说眼前,十分忧虑地说:"我感激张公的恩德。现在听说张公被姚相国陷害,御史台已准备调查,张公危险就要临头了。" 张说急忙问怎么办。书生就从张说最喜欢的宝物中,挑选一件夜明帘,连夜赶到九公主府邸,将夜明帘献给九公主,请她向皇上求情。于是,九公主对玄宗说:"皇上难道不想想在东宫当太子时,不是一直想要好好对待张丞相吗?现在怎么一听到一点对他不利的消息,就要对他严加处理呢?"玄宗受感动,张说得救了。 智慧评点 人不是商品,要舍弃自己很喜爱的人,玉成两个真心相爱的人,却不是一件易事。在这里,既有对人才的重视,也有"以防万一"的深谋远虑,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难作到的。 3.9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自唐末以后,数十年之间,换了十个姓的帝王,争战不停,直到宋太祖重新统一中国。他与宰相赵普探讨为何出现这种局面,结论是:因为各地节度使、藩镇的势力太大,国君弱而臣子强。所以要改变这一局面,就需削弱他们的权力。 不久,太祖与老朋友石守信等人一起喝酒,半醉时,叫侍从退下,说:"我如果没有你们的扶助,就没有今天,但坐上宝座后,更觉不舒服。为什么呢?这个宝座,有谁不想要?你们虽没有二心,但部下要是贪求富贵,你们能怎么样?一旦黄袍加在你身上,即使你们不愿意也没办法。" 石守信等听了,都哭泣地说:"我们实在笨得想不到这些,请陛下同情,指示一条可以让我们活下去的明路。" 太祖说:"人生很短,像白驹过隙一般。你们何不解除兵权,挑一些好的田产、房地,多积蓄一些金钱,好好享受呢?君臣之间,彼此不会猜忌对方,不是很好吗?" 石守信等拜谢。第二天,都假托生病,请求解除兵权。 智慧评点 开国皇帝杀功臣,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如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都是这样的典型。宋太祖不仅不杀,而且采取一种最省力的方式,让大家都得到很好的结局,这里有三点很重要:一,威吓;二,推心置腹的谈心;三,安排出路。三点缺一,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3.10 何县令亲自拉船 何易于为益昌县令。益昌县距离州府四十里,刺史(州官)崔朴时常在春天带着宾客及幕僚人员坐船到益昌,而且要求益昌县民为他拉船。 于是,有一次何易于便亲自去拉船,崔朴大吃一惊,就问何易于为何来效劳。 何易于说:"目前正是春季,民众既耕田又是养蚕,只有人没事,可以来效劳。" 崔朴听了觉得十分惭愧,就带宾客、幕僚赶紧离开。 智慧评点 一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胆敢扫顶头上司的兴,这需要非凡的勇气。但在这里体现还不只是勇气,也包括"软顶"的智慧。不管什么时候,只要自己敢于带头吃亏,起码在影响力上就增加了几分。 四、 破案智慧 4.1 陆云巧破谋杀案 晋朝陆云当浚仪县令,有人被杀,但谁是凶手,尚未确定。 陆云收押了被害人的妻子。十几天后,就对她说:"没事了,你回去吧。"女人走后,陆云暗中派人跟着她,并对跟踪者说:"她离开之后,不超过十里路,可能会有一个男人等着她,并与她说话。如果这样,就抓回来。" 果如陆云所料,于是将这个男人抓回来。经过审讯,他承认与死者之妻通奸,然后一起杀了死者。后来听说死者之妻被释放,所以老远跑来接她。 当时全县民众都认为陆云办案如同神明一般。 智慧评点 兵法有云:"欲擒故纵"。就是说要将对手之前,先将他放开。等他放松警惕乃至得意忘形时,必然会暴露自己的缺陷。此时,将之擒获就很容易。此案的处理,就是这一理论的实践。表面说是"没事了",但实际上,"没事"之后正"有事"! 4.2 李德裕智破诬陷案 李德裕是唐朝宰相,在他镇守浙右时,接触了这样一件案子:甘露寺的和尚,控告前任主事贪污财物。证据是:前几届主事接交都有文件,这个主事初任时,交接也很明白,但他卸任时,黄金没有了。大家肯定是他把黄金藏了起来。经过审讯定罪,已经结案。 李德裕认为,未查清这些黄金是怎么耗用的,转手给谁也没证实,疑点甚多,便去询问被控告的前主事僧。这个和尚诉冤:历届接交都是空交文书,不盘查实物,其实并没有黄金。大家是用这件事孤立他,想乘机把他挤走。 李德裕便把几届前任主事和尚请来对证。他把他们分隔开,并让他们各自用黄泥,捏成各自接交的黄金模型。结果他们谁也捏不成历次接交黄金的模型。所以证明历次交接只对证帐面,并未实际查库。这些主事僧都不得不认错。 智慧评点 虽是众口一词,但是总有漏洞。关键在于找到一种使其自相矛盾的测验方法,方可让谎言不攻自破。 4.3 范邰判绢   范邰做浚仪县令,有两个人挟着绢在市场上互相争抢,最后告到县府来。范邰也找不出证据来判断,便下令将绢切断,各分一半。两人离开,范邰派人偷偷观察,发现有一个高兴,一个人生气。于是把高兴的人抓回来严加审问,果然是他抢夺别人的财物,便对他进行重罚。 智慧评点 真正的审案不在"法院",而在"院外"。这种妙处,是信奉"堂上公决"的西方法院所难以想象的。 4.4 “案后案” 京师的一户人家被盗,案犯故意丢下一个册子,记载的全是富家纨绔子弟的姓名,以及他们的活动内容。上面写道:某日某甲于某地饮酒,或聚会议事,等等。其实就是让官府认为就是这些人作的案。 果然,官府便按册捕人,发现少年饮酒、赌博等事俱为属实,但偷盗等行为却查无实证。后来进行严加逼供,众少年屈打成招,公认犯罪,并言将赃物放在郊外某处。官府派人去验证,果然如此。对此,众少年叫苦不迭,都呼:"天亡我也!" 看来就此结案了。但一位参与审案的京师指挥却有怀疑。沉思许久突然想到一事:每当审讯众少年时,自己的马夫必侍奉左右;而审讯其他犯人时,他却不到现场,这其中必有蹊跷。京师指挥猝不及防地对马夫审讯。马夫叩头认罪,供认:"众少年饮酒作乐之事,是窍贼的侦察纪实。我吃了盗贼的贿赂,每当审讯此等人犯时,我都熟谙有关情况速报窃贼。所谓郊外起赃之事,是我提供的情报,他们连夜埋葬假物证。"于是,京师指挥带人将贼尽皆擒获,众少年冤案昭雪。 智慧评点 案件早已在以前发生,但是并未就此了结。实际在审案过程中,案情还有新进展,这是一个"案后案"。 京师指挥不就事论事,而且大胆起疑,并将怀疑的对象,延伸到看似与案件不关联的人身上,甚至是自己的身边人,最终审出真相。这说明:在审案过程中,永远要以系统的和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一切。同时更说明:即使是看似天衣无缝的"铁案",也可能潜藏着巨大的冤情,审案之人绝对不可草率,这是最最重要的一点。 4.5 张冠李戴审盗贼 吉安州某人家娶媳妇,一盗贼乘人多潜入洞房伏于床下,准备伺机行窃。没想到连续三夜灯火通明,没法下手,贼人饥渴难耐,终于从床下跑出来,被逮送官府问罪。贼自称:"我是医生,不是盗贼。因为新娘有病症,令我相随为她疗治病痛的。"并对妇人的家事隐私陈述得详详细细。其实,他的这些供状全是潜伏床下窃听所得。 县宰难以决断,要传讯妇人对质。可是,对于这些床上私语,新媳妇又羞于出口。一位老吏便对县宰说:"妇人初嫁,如遭讯问,传出去有辱名声。假如是贼,必然不识新妇。如若我另找个女人出庭对质,贼人如认妇便是他随行治病的新娘,那就不打自招了。" 于是选一妓女,盛服浓抹,乘车而至。贼指妓大声说道:" 你邀我为你治病,为何又抓我诬为贼?"公堂之上哄堂大笑。奸贼伏罪。 智慧评点 这一案例有一背景:在封建社会女人新嫁,在洞房花烛之夜被新郎揭开红盖布之前,别人是看不到她的形象的。所以盗贼也看不到。利用盗贼的"认识盲点",采取"偷梁换柱"之计,一举识破假象。 4.6 最后证人出真相 韩亿,宋时曾担任洋州主管。 洋州大户李甲,在哥哥死后,逼迫大嫂出嫁 ,并将大嫂所生的儿子改作他姓,自己则独吞所有家产。 他大嫂投诉官府,李甲贿赂官府,所以官司一拖十几年都没有结果。 韩亿到任之后,检阅累积已久的公文,发现还不曾找到接生婆作证,于是下令产婆来作证,李甲于是无法可说。而大嫂及其儿子的冤情自然大白。 智慧评点 审案之人,应该不放过任何线索。许多时候,你自认为一切线索都掌握了,其实可能正好漏掉了最重要的线索。所以有许多侦探,在查案遇到困难时,要再次回到"发案现场"。这和韩亿的做法,道理完全一样。 4.7 程颢识破假父亲  程颢是宋朝著名理学家,在宋神宗时当晋城令。 当地有一个富人张氏,父亲已经死去。 有一天,有一个老翁来到张家,说:"我是你的亲生父亲。"张氏怀疑,但又不敢否定,便和老翁一起到了官府。老翁说:"我当医生,出外行医,妻子生了儿子,因为太穷,怕养不起,就送给张家了。"之后,又从怀里取出一份文书,上头记着:"某年某月某日抱儿子给张三翁。" 程颢看后,沉吟了一会,问道:"张氏当时才四十岁,怎会有'翁'的称呼呢?" 老翁一听,大吃一惊,赶紧认错。程颢依法重办了他。 智慧评点 破案之力,贵在"推敲"。其实,有的案件并不复杂,由于审案人过于草率,妄断是非,结果将很容易看出的问题,也忽略过去。所以审案之时,既要重视智慧,更要重视心力。所谓"心智",就是"心"与"智"的结合。程颢作为著名理学家,其"治心"功夫,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这一案例,只是显示其"治心"效果的一个典型而已。 4.8 李若谷断家产案 有人投诉官府,说他叔叔不认他,想侵吞他的家产,可是被告却坚决不承认是他叔叔。这件案子缠讼甚久,无法结案。 后来,这一案件被后来担任为资政殿大学士的李若谷接手。他经过调查分析,认为原告正确。但是该怎样拿到证据呢?他想出一个"怪招":要这名侄子回家殴打叔叔。 这人便依照他的话去做。在宋代特别讲究"孝顺",晚辈打长辈可是大罪。他叔叔果然具状告到官府,说侄子打叔叔。 这么一来,案子了结,家产就分给了侄子。 智慧评点 表面看来是这一目的,实际体现是另一目的,这是《孙子兵法》"声东击西"谋略的体现。 4.9 妙借谐音套赃金   明朝周新以善于断案著名,在当县官时,有人告发一名盗贼偷金子,这名盗贼不肯承认。 周新就在他手上写了一个"金"字,然后告诉这名盗贼说:"如果是你偷的,'金'字会消失;如果不是你偷的,'金'字就消失不掉。" 这名盗贼当晚极力地保护这个手上的"金"字。到了第二天早上,官府召盗贼的妻子来到阶梯下的牢房前,县官突然发问:"'金'字还在吗?" 盗贼说:"还在。" 县官就派有将盗贼带走,然后再侦讯他的妻子,他妻子认为丈夫已经认罪了(将"金字"听成"金子"),就全部招认了。   智慧评点 拿破仑有句名言:"印象统治着世界。"要影响一个人,其实是影响他对某人某事的印象。周新在这里的成功,就是下功夫在这方面。更值得指出的是:他所采用的是"旁敲侧击法",罪犯本人反倒变成一个他所利用的道具,而罪犯的妻子,却是他"攻心"的主体。 4.10 周新“审驴” 有名妇人骑着骡子,在路上休息时,被人换成驴子,妇人就到周新那里告状。 周新先断绝了那匹驴子三天饲料及饮水,然后放了它,再派官差跟着它。这匹驴子最后回到了原来的主人家,官差发现骡子也在那里。 周新于是将这人法办。 智慧评点 与其说是审人,不如说是"审驴"。通过"审驴"来审人,真相大白。 五、 生存智慧 5.1 勾践“虎口脱险”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与越国交战,越国大败。 吴王把越王勾践囚禁在石室。三年之后(西元四九一年),适逢吴王生病,勾践就采行范蠡的策略,利用佞臣伯嘉的关系,想出去探问吴王的病。 吴王准许了。 勾践到了之后,告诉吴王说:"臣在南越,曾跟医师学过,只要尝一尝病人排出的粪便是甜是苦,就知道疾病减轻或加重。" 正好吴王上厕所,勾践就去拿来尝了,之后就向吴王叩头祝贺说:"王的粪便是苦的,没有几天病就会康复了。" 吴王果然真好了。于是对群臣说:"勾践真是一位仁厚的人啊!一般臣子事奉君父的时候,谁愿意尝他们的粪便来确定疾病的情形呢?" 因此就释放勾践,让他回国。越王勾践回到了国内,卧薪尝胆,计划报复这一段仇恨。过了二十年之后,果然灭了吴国。 智慧评点 中国有句成语:忍辱负重。金庸的小说名篇《倚天屠龙记》中,武当派掌门人张三丰对此作出了妙解:"不忍辱焉能负重?"--不忍受侮辱,怎么能够担负重任呢?这是对勾践为脱离"虎口",而不惜承受尝粪之辱的最好解释。 5.2 任文公全家避难 西汉末年,王莽占据摄政之位。大家为他仁义的假象所蒙蔽,但巴郡的任文公,经过分析知道大乱将要到来。于是家中人背着一百斤的东西,环绕住宅快走,一天走几十回。外人有不知道什么原故,甚至还认为他有神经病。后来兵乱四起,逃亡百姓很少有跑掉的,只任文公老少,背着粮食快走,全部免于一难。 智慧评点 智慧不单包括要有远见,也包括在有远见后,还有防患于未然的手段。虽然是一个普通的老翁,其做法对许多人都有启示。 5.3 邵康节婉不赴宴  宋朝时,王安石深为皇帝敬重,在推行新法。一天,一位朋友邀请邵康节同吴处厚,王正甫吃饭。邵康节以有病为由没有去。第二天,朋友来访,问康节为何没去。邵康节说:"处厚好议论,常常讥刺王安石的新法,正甫又是王安石的弟弟,虽然不完全护着他的哥哥,但是,如果当面骂他的哥哥,那也会十分尴尬。我因此不去。"朋友叹道:"先生料事真是细密!昨天,吴处厚席间批评王安石,正甫有意见,想把他的事列上清单,我费了很大的劲进行调解,才算拉倒。" 智慧评点 邵康节是宋朝著名的《易学》家。邵康节不仅以道德风范,为一代人所敬重。而且,在为人处世方面,同样充满智慧。平日言语行为,甚至一顿饭,都这样谨慎。由此可见修为真不简单。 5.4 鲁宗道巧不如拙 宋真宗时,鲁宗道在做右正言之官。一次,皇上召见他。使者到他家,却找不到他。过一会,却从酒市饮罢归来。使者怕他难堪,与他相约说:"皇上若怪先生来迟,当以什么理由来回答?"宗道说:"以饮酒实情相告。"使者说:"这样,皇上会降罪。"宗道说:"饮酒是人的常情,欺君则是为臣的大罪。" 使者回去把宗道之言如实禀报。真宗问宗道说:"你私自跑到酒家去,是何缘故?"宗道谢罪说:"我家里贫困,没有酒器,而酒家具备。恰好有乡亲远道而来,我请他去吃酒。我已换上便服,市人没有认识我的。"真宗笑说:"你是朝臣,恐怕要被御史弹劾。"然而从此很看重他,以为真实可大用。 智慧评点 许多人出了问题,第一个念头就是如何找个理由辩解。但宗道先生却反其道而行之。这不仅是体现了一个人的品格,更体现了高超的智慧,那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识大体"--能分清事情的大小。所谓"大真有大力"、 巧不如拙。宗道先生的所为,其实正说明"大智慧高于小聪明"的道理。 5.5 王叔文不盲目附和太子 唐朝时,王叔文陪侍太子下棋。当时有不少人在一起,一边下棋一边讨论政事。谈到宫市的失误,太子说:"我正想以此事进谏皇帝。"大家都称赞太子之举。但唯有叔文对此不加可否。下完棋后,太子独留王叔文,问其为何不表态。叔文说:"太子的职责是侍奉皇帝膳食与问安,不当言宫外之事。陛下如果怀疑太子收买人心,你将何以解释?"太子大惊,哭泣说:"不是先生指点,我哪里晓得这个道理?"遂对王更加尊敬。 智慧评点 在封建社会里,皇帝的威严是最不容亵渎的,皇帝对危及皇权的所有言行都是最为重视的。所谓"伴君如伴虎",假如皇上发现谁有危及自己的苗头,是绝对"六亲不认"的,哪怕自己的亲生骨肉,也可能当机立断,乃至赐以死刑。太子差点犯下大错,幸亏有人指点,才消危险于无形。 当然,在现时代,这样的危险是没有了,尤其对一般人来说。但是,做事不图一时之痛快,多考虑后果,这是值得每个人借鉴的。 5.6 苏颂不欺幼主 苏颂,宋朝吏部尚书。当时哲宗执政时,由于年幼,大臣奏事,总是取决于宣仁太皇太后,哲宗即使有时提问题,大臣们甚至无人应对。唯独苏颂是例外,每次上奏宣仁之后,必定再禀告哲宗。哲宗有何意旨,也必定宣告大家听。后来哲宗长大亲政,贬斥旧臣,有人弹劾苏颂。哲宗说:"苏颂明晓君臣之义,莫要轻议此老。" 智慧评点 这不仅是一个作臣子的本分问题,也是一个为人的眼光问题。什么叫有远见?这就是远见的典型! 5.7 众箭难折   吐谷浑国君阿豺病危,召舅舅慕利延和二十个儿子过来,对慕利延说:"你取一只箭,把它折断。"慕利延照他的话把箭折断。阿豺又说:"再取十九只箭,把它们折断。"慕利延不能折。阿豺对大家说:"你们懂了吗?单者易折,众者难摧。同心协力,然后国家才能巩固。" 智慧评点 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临危的国君以最生动的方式,说明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5.8 华歆婉拒礼品 曹操召请华歆。宾客相送一千多人,纷纷给他送礼,馈赠达数千金。华歆都来者不拒,但暗中却记下哪份礼品是谁所赠。临行时,他对诸人说:"本来是没有拒受之意,不想诸位送得太多,想到单独远行,带着这些礼金,恐怕路上有不测之祸,所以好意我心领了,礼金请各位收回。"乃一一退还所赠。他的做法,赢得了大家的一致称赞。 智慧评点 中国是"礼仪之邦",互相之间送礼是常事,但是送礼往往也成了行贿的别名。遇到送礼时,很难把他分清楚。如何不拂他人好意,不伤情面,又避免嫌疑,免遭祸害,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华歆此举,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处理"两难"问题的范例。 5.9 张乖崖面对“万岁”  张乖崖,宋太祖时为成都太守。一天,集合军队大校阅,他才出现在校阅场,众人就对他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张乖崖一听,当即就下马,向着东北天子所在的方向,也高呼三声万岁,随后上马继续前行,众人因此不敢再喧闹。 智慧评点 不知道封建社会"皇威的人",不会懂得张乖崖在这一瞬间所面临的凶险陷阱。当时天下初定,人们把张乖崖看成皇帝的代表,所以向他高呼万岁。但是,毕竟"万岁"是只能向皇帝喊的,人们向他喊"万岁",实际就是让他有"篡位"之嫌疑,那是株连九族之罪。但张乖崖倒也转换得快,将这一"万岁"的定义,以行动表明是面向皇帝的,所以瞬间便将危机化解了。 智慧也包括敏捷的,古人将这一瞬间的应变力,称为"捷智"。 5.10 唐伯虎假痴不颠 唐伯虎是江南有名才子。 朱宸濠慕名,派人带着百金到苏州去聘请他。到达后,款待丰厚,六如住了半年,看见朱的行为不合法度,知道将来必然反叛,于是装疯卖傻。朱宸濠派人赠送物品,六如裸体伸腿,表现得很傲慢。用手摆弄来人,说风凉话,叱喝使者。使者回去便将这种情况汇报。宸濠说:"谁说唐伯虎是贤人,其实不过是一个狂士。"于是放他走了,不久,宸濠就开始叛乱,又很快被王阳明平定,唐伯虎逃过了一劫。 智慧评点 既不愿同流合污,又不能硬着斗。唯一的一条路,就是装疯卖傻。《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假痴不颠"。 假痴:表面痴疯;不颠:心底还是清楚,并不颠倒。唐伯虎的做法,正是这一计的体现。这一做法,春秋战国时期的孙膑采用过、魏晋时期的司马懿采用过,都产生了最理想的效果。 六、 寓言智慧 6.1 《揠苗助长》   宋国有个农夫,种了稻苗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 每天他到稻田时,发觉那些稻苗长得非常慢。他等得不耐烦,心想:"怎么样才能使稻苗长得高,长很快呢?想了又想,他终了想到一个"最佳方法",就是将稻苗拨高几分。 经过一番辛劳后,他满意地扛锄头回家休息。然后回去对家里的人表白:"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庄稼苗长高一大截! 他儿子赶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智慧评点 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6.2 《畏影恶迹》 一个人害怕自己的影子,讨厌自己的脚印,想摆脱它们,便快步跑起来。可是跑得越快,脚印越多;影子追得越紧。他自己认为还跑得太慢,更加拼命地跑下去,最后精疲力竭累死了。 这个人不知道在阴暗的地停下来,就不会有影子;静止不动,就不会有脚印,可悲呀,真是太愚蠢了! (出自《庄子·渔父》) 智慧评点 要解决问题,首先必须懂得什么是事情的根本,不抓根本而抓枝节,绝对不可能解决问题,反倒会被问题压倒。  6.3 《鲁侯养鸟》 从前,有一只海鸟停落在鲁国国都的郊外,鲁侯十分喜欢,以最隆重的礼节欢迎它,并且在宗庙里宴请它,用牛、羊、猪三牲全备的宴席作为它的饭食,还为它演奏虞舜时《九韶》之乐。但奇怪的是:这只海鸟却忧愁悲伤,头晕眼花,不吃一块肉,也不喝一杯酒,三天就死掉了。 (出自《庄子·至乐》) 智慧评点 无论是爱一个人还是一个其他的对象,要以对象所需要和愿意的方式去爱他,而不要以自己认为任何好的方式去爱他。上升到一定高度,就是做任何事,都要根据对象的特点,根据客观事物的规律来采取相应的方式,而不可想当然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客观事物身上! 6.4 《邯郸学步》 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邯郸人走路很好看,就赶去邯郸跟人家学习步法。可是,折腾了许多年,他不仅没有掌握邯郸人走路的独特技能,而且忘记了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结果只好爬着回家了。 (出自《庄子·秋水》) 智慧评点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有主见。不要盲目崇拜别人。固然,学习别人的长处,是为了弥补自己的短处,但是为了学习他人而把自己的长处丢掉,这是遗笑大方的事。 6.5 《欹器不满》 孔子到鲁庙参观,看见有一个器皿设计得十分巧妙,就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器皿?" 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欹器,是置于坐右以警戒自己的器皿。" 孔子说:"我听说这种警器,空了就倾斜,不空不满就端正,满了就翻倒。"孔子接着回头对他的学生说:"灌水进去试试看吧!" 于是,学生舀水往里面灌。果然,空了就倾斜,满了就翻倒,唯有不空不满时器皿就端正。孔子很有感慨地说:"唉!哪里有灌满了而不翻倒的呢!" (出自《荀子·宥坐》) 智慧评点 "欹器",用来放在"座右",就是以此来警觉自己。所谓"座右铭",就是放在座右来使自己警觉的铭文(格言等)。"欹器"并不叫人无所作为,因为空了就会倾斜;但更提醒人不要自满,因为,灌满水之后就翻倒,所谓"满招损,谦受益。" 6.6 《守株待兔》 宋国有个农民正在耕田。田边有棵大树桩,一只兔子飞奔过来,不小心撞在树桩上,折断脖子死了。 这个农民无意中得到兔子,十分高兴。从此便放下农具,守在树桩旁边,希望再次得到撞死的兔子。结果,再也没有得到兔子,而他的这种行为却被当作笑话在宋国传开了。 (出自《韩非子·五蠹》) 智慧评点 一次幸运不干任何事情等于永远幸运。不能因为一次幸运,就把最基本的实干精神丢掉--人,永远不可靠侥幸心理生活。 6.7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量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 他匆忙走到集市上,看中了一双鞋子,突然想起:"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 有人问他:"你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不就行了吗?为何还要跑回去看鞋样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智慧评点 歌德说得好:"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长青。"说明具体的现实,永远高于理论的教条。这正是这一寓言所展示的道理。 6.8 《鹬蚌相争》 一只河蚌正张开壳晒太阳,不料,飞来了一只鹬鸟,伸嘴去啄它的肉,河蚌急忙合起两张壳,紧紧地钳住鹬鸟的嘴巴。 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 河蚌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死鹬鸟。" 两个谁也不肯松口。有一个渔夫看见了,便走过来把它们一起捉走了。 (出自《战国策·燕二》) 智慧评点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后来成了一句成语。它告诫人们:在一个陷阱的环境里,不要过于与对手争强好胜,以免忘了更大的、共同的敌人。 6.9 《刻舟求剑》  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了。这个人便急忙在船边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然后就悠闲地等着船靠岸。船靠岸停下来以后,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可是再也没有找到剑。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智慧评点 这则寓言故事对于那些看不到事物的发展变化,只知一味墨守成规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6.10 《夜狸偷鸡》 夜间,有只野猫偷了郁离子家的鸡,郁离子起来追赶,却没有追上。 后来,郁离子叫仆人在野猫钻出来的地方安置了捕兽工具,并用鸡用诱饵。当天晚上,就用绳索捆住了野猫。野猫虽然被绳索捆住了,但嘴和爪子都死死捉着鸡。不管人们怎样打和夺,野猫仍不肯把鸡放开。 郁离子叹了一口气说:"为钱财利禄而死的人们,大概也像这只野猫吧!" (出自刘伯温《郁离子·虞孚》) 智慧评点 对贪图利禄的人来说,这则寓言是对他们辛辣的讽刺。告诉人们:要勇于抵挡诱惑,敢于放弃非分之利益,贪小失大,后果必然可悲。
/
本文档为【中华智慧人物故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