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017-09-18 3页 doc 14KB 1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079973

暂无简介

举报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摘 要】移情是审美活动中很普遍、很原始的心理现象,它存在于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之中。审美欣赏在今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移情也正是审美欣赏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心理活动。文章试以移情在自然美欣赏和在艺术美欣赏中产生的作用进行分析与阐释,对移情与审美欣赏的关系作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 【关键词】移情;审美欣赏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是《庄子?秋水》篇中的一段故事,庄子将自...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摘 要】移情是审美活动中很普遍、很原始的心理现象,它存在于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之中。审美欣赏在今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移情也正是审美欣赏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心理活动。文章试以移情在自然美欣赏和在艺术美欣赏中产生的作用进行分析与阐释,对移情与审美欣赏的关系作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 【关键词】移情;审美欣赏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是《庄子?秋水》篇中的一段故事,庄子将自己游玩时的快乐心情移置到鱼的身上,觉得它们也是快乐的,这是在审美欣赏中典型的移情现象。 审美移情,是一种无意识非理性的活动。它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是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会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就像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诗人把他的意志和情感赋予了给它,使敬亭山有了人的生命力,这样在人和物之间形成了情感的交流,主客融合、物我同一,又给人一种真切的触动感。而人把自己的意志、情感投射到物中,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的,所以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密切联系的,虽然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但是美感经验中却常常包含有移情作用。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说到:“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所以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是双向的,一是由我及物,二是由物及我,它不仅是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下面就分别对移情在欣赏自然美和欣赏艺术美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一、在欣赏自然美时的移情作用 以欣赏一颗古松的美为例,朱光潜先生曾说,木商、植物家和画家所持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木商是持着实用的态度去看这棵古松的,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可以值多少钱的木料。植物家是持着科学的态度去看这棵古松的,他所知觉到的是古松的植物属性。而画家就没有心思去分辨我是我而古松是古松,他只是聚精会神地观赏古松的形象然后,然后想到它昂然高举、清风亮节和不受屈挠的气概。画家因为忘记了古松和他自己是两件事,所以他就在无意之中把清风亮节、不受屈挠的气概移置到古松上,似乎古松原本就具有了这种性格。同时画家又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古松这种气概的影响,自己也会振奋起来,模仿它不受屈挠的姿态。在这个审美过程中,古松俨然变成了一个有生气的东西,变成了人;人也俨然变成一棵古松。可见,审美移情亦即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在这种物我同一的境界中,移情作用是最容易发生的。 二、在欣赏艺术美时的移情作用 在音乐艺术欣赏中,我们常觉得某种乐调欢快,某种乐调悲伤。其实,乐调本来并没有快乐悲伤之分,只有高低、长短、急缓、轻重的分别,只是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把自身情感投射到了音乐中。这个观点最早见于三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艺家和音乐家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他认为音乐作品本身并不具备情感性的,只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是欣赏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心理产生了喜怒哀乐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外射到音乐上,客观地赋予了音乐的喜怒哀乐。嵇康还发现,两个人心境不同的人对同一首乐曲,会有截然不同的主观感受和审美移情。比如,一个热恋的人和一个失恋的人,在倾听同一首爱情歌曲或小夜曲时感受肯定是不同的。 在书法艺术欣赏中,也同样可以发现有移 情现象,在书法中也可看出其性格和情趣来。在书法中横直钩点等笔画原来只是墨迹,它们并不是什么高雅人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但是我们在欣赏名家书法时,却常常感受到其有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其实,把这些原本只是墨迹的笔画看作是有生气、有性格的东西,都是因为欣赏者把字在心中所引起的情趣和意象投射到字上,这是一种移情作用。这种移情作用往往会带有无意识的模仿,一种由物及我的模仿。 三、审美移情――宇宙的人情化 我们无论是在欣赏自然还是在欣赏艺术的时候,总会产生移情现象,朱光潜先生把这种移情现象称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在审美欣赏中产生了移情作用,所以本来只是物理的东西可以具有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以具有了性格和情趣。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往复回流,它是双向交流的过程。一是由我及物的过程,即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我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移注的情感越深越浓,看到的物的性格、形象就越深。二是由物及我的过程,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在不知不觉中模仿物的形象。比如,苏轼在《于潜僧绿轩》中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子对苏轼来说是比肉还重要的东西,因为在欣赏竹子的时候,竹子宁折不弯的气节感染着苏轼,在不知觉中模仿它的这种姿态,这大概也就是苏轼认为不可居无竹的原因了。由此可看出,美感经验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在移情产生后,物给人以情绪的激动、情感的宣泄和感觉的快适,获得审美体验上的满足和愉悦,进而培养人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陶冶人的性情。 综上所述,审美欣赏离不开移情。在审美欣赏活动中,审美对象直接给审美者提供形式,欣赏者结合自己的意志、情感、思想来进行再创造,通过把情趣移注到审美对象上,使它有生命,从而激活了它的艺术生命力,而欣赏者的审美情趣又将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朱光潜谈美[M].金城出版社,2006. [2] 杨辛,甘霖等著.美[1] 朱光潜. 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陶晓君(1994- ),女,汉族,广东佛山人,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本科。
/
本文档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